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导语:

刘邦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他非常喜欢招揽人才。除了跟随自己一起长大发小外,刘邦还陆续招揽了张良、萧何、郦食其、韩信等等各方面的顶尖人才。

可是在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做了一件看似不怎么地道的事情,那就是诛杀功臣。有不少当初跟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功臣都被刘邦杀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韩信。

为什么刘邦在建国以后就变得如此忘恩负义了呢?难道说之前尊重人才的事情都是骗人的?其实如果我们从刘邦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

01刘邦诛杀的都是异姓王,这帮人要瓜分他老刘家的江山。

在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开始加封他的那些开国功臣。一般人都给封了侯,可是有一些功臣的功劳实在是太大,所以必须要封王。

刘邦提出封王的意思以后,这帮人也没有拒绝的意思,所以说他们也挺想要封王的。封王和封侯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

封侯你可以得到某一快地方上的赋税,但是封王以后,你就可以拥有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王国。封侯相当于集团旗下的分公司,封王则相当于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有着本质区别。

所以说功臣当然希望都被封王,其中刘邦封王的功臣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以及韩王信。

  1. 这七位诸侯王都是在平定项羽以后,得到刘邦承认的王爵。他们有的是原来项羽分封的,有的则是刘邦后来加封的。
  2. 在平定项羽以后,这七位诸侯王同时上表,希望刘邦能够登基称帝。这当然是刘邦的意思,谁要是不愿意刘邦称帝,那可能第一个就要被消灭了。
  3. 刘邦称帝以后,发现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对自己实行皇权影响实在是太大,所以他开始主意剪除这些力量。所以这七位异姓诸侯王中,除了长沙王吴芮外,其他六位全都被刘邦讨伐消灭。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也被刘邦追击,只好带着家人逃往了匈奴。

那么为什么刘邦要对这些诸侯王赶尽杀绝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这帮人不姓刘。不是老刘家的人,就不能被封王。

当然吴芮是一个例外,人家做事太聪明。吴芮将自己的地盘分了很多给刘邦的子女,军队中的一部分也给了刘邦家族的人来掌管,甚至把孩子留给刘邦做质子。行事低调的吴芮最终躲过一劫,其他诸侯王都要稳坐自己的江山,自然是得不到好结果了。

02刘邦善待了那些不封王的功臣。

除了七位异姓王之外,可以说刘邦对其他功臣那是相当厚道的。汉初三杰当中,除了韩信手握兵权被贬谪杀害以外,萧何和张良都没有任何不测。

  • 萧何是汉朝的丞相,做事自然是比较高调。这么一来就比较容易结仇,一旦有人进谗言说萧何会谋反的话,那么萧何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 为此萧何在晚年假装自己是一个贪污分子,吃喝玩乐什么都做,为自己招来了不少骂名。可是刘邦得知以后,却偏偏哈哈大笑了起来,认为萧何是个可以放心的人。
  • 而张良就更别说了,他是一个行事非常低调的人。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刘邦甚至也想给他封个王,可是张良却不愿意得到任何封赏,最后封了留侯以示纪念。
  • 此后的张良无兵无权,以参谋的身份,一直在刘邦身边。刘邦虽然知道张良是个无敌聪明的人,可是他对张良相当放心。

此外陈平周勃都得到了相应的封赏,尤其是周勃,他是一名武将出身,手握重兵。可是刘邦对周勃出奇的放心。

刘邦不仅没有贬谪周勃,反倒是封他为太尉,将朝中兵权交给周勃,在晚年的时候,甚至认为能够安定老刘家天下的人,一定是周勃了。

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史记》

由此可见,刘邦对开国功臣其实是相当厚道的。只要这帮人不想着瓜分老刘家的江山,他们想要的荣华富贵,刘邦都会一一送给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03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江山。

任何一个帝王都是比较自私的,他们为了自己家的江山社稷,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来。比如说朱元璋为了稳定孙子朱允炆的江山,杀了数万人。

  1. 刘邦之所以要铲除那些异姓诸侯王,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这些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国,他们在封国之中具有皇帝一般的权力,这是非常可怕的。
  2. 而且中央政府无法真正对诸侯国实行管理,这对刘邦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虽然诸侯王们立下了大功,不过他们也没有资格瓜分老刘家的天下。所以异姓诸侯王们都被刘邦一一拿下。
  3. 诛杀部分功臣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刘邦的出发点绝对是值得称赞的。毕竟刘邦不希望春秋战国的事情重新上演,他希望他建立的王朝,是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

在刘邦晚年的时候,打算改立次子刘如意做太子,不过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所以失败了。为了保护刘如意母子俩,他派遣陈平前去诛杀出征的樊哙。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史记》

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吕雉的儿子刘盈是樊哙的侄子,樊哙怎么可能饶得了刘如意呢?到时候又是一场混乱。

所以刘邦在临死之前,做出了这么一个选择。这是无奈之举,樊哙跟刘邦是多年的好兄弟。早在村里的时候两个人就在一起玩耍,所以说杀樊哙是为了未来汉帝国的稳定。

总结:刘邦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没有肆意诛杀功臣。

刘邦其实算是比较仁慈的君主了,他并没有怎么为难功臣。但是刘邦毕竟是皇帝,皇帝的疑心病是很重的,他担心有人抢走他的江山,所以对每一位大臣都有适当的监督。

我认为这种监督是在保护那些大臣,因为干净的人不怕受到监督,自身不干净的人,监督了可以让他们忍住不发。只有那些忍不住的人才会被诛杀。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刘邦是个纯正的功利主义者,行为的目的性非常强。对于他来说,所有的人、物、行动都是为了达成目的的工具。因此刘邦前期打天下时候的心胸宽广也是为了招揽贤士,收买人心,所选择的最有效的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击败了无数强敌,得到天下。

天下到手,大权在握,就要考虑稳固自己统治的事,不仅自己要安安稳稳当一辈子皇帝,自己子孙也要千秋万世,江山一统。打天下这帮强人的本事他很清楚,自己活着可以弹压,自己归了天,万一哪个造反,恐怕自己儿孙都不是对手,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解决可能制造问题的人,就不会有问题。所以功成名就后屠戮功臣,几乎成了各代开国皇帝的必修课。

如果不具备这样毫无节操的公利心,在残酷的争霸之中,也不可能击败强敌。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不要用感情去解读,以权利与利益的争夺为主要脉络,不去按喜好区分好人坏人,这是基本常识。为了权利利益,父子兄弟相残,君臣互相杀戮,比比皆是,偶尔出一个周公姬旦这样的特例,会被大书特书,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样的人是最趁手又没有副作用的工具,必须推崇,让所有人都变成这样,自己就握着特权,千秋万世。

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说刘邦诛杀大臣,其实他挺冤的,根本就没杀几个,而且这些人确实该杀,不杀不行。不在这个位子,不知道他的辛苦。

韩信也不是他杀的,严格的说是他老婆吕后杀的,他被封王就已经收到猜忌了,彭越也是在他老婆的挑拨下死的。韩王信,英布,臧荼等人也不算是功臣啊,只能说是一起打天下的同僚,刘邦当了老大,他们不服,就想造反,也有的是被逼的,还有的是被诬告的,造反怎么能不被除掉?

刚建立汉朝时,不得已只能封异姓王,否则就像秦始皇那样废除分封制的话就落人口舌。异姓王又不老实,正好找机会削弱。

相反刘邦对待自己的臣子还算是不错了,比比朱元璋就知道了。再说当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能不做出一些手段。有句话不是说,屠狗的樊哙,吹唢呐的周勃等人不都各尽才能在刘邦底下干的好好的。

刘邦知人善用是真的,他确实把手下各尽其能。不过要说心胸宽广,他也有小心眼的一面,比如说他嫂子有一次不给他和他的朋友饭吃,他就一直记恨在心,当了皇帝就去埋汰自己的亲嫂子。

有句话叫做只能同苦,不能同甘,刘邦在这个位子上,他不能不猜忌,尤其是开国皇帝,大臣又各个有才能,功高盖主,只能找机会干掉他们了。同时伴君如伴虎,自己学会怎么保护自己也很重要。

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刘邦在做皇帝之前,还是能够做到心胸宽阔容纳贤能之士的。究其原因,当时,刘邦正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大量的人才为之所用。客观上,刘邦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与他手下人才济济是分不开的。

刘邦手下的人才,有著名的军事家韩信、有著名的政治家萧何、有著名的谋略家张良。还有陈平、周勃、曹参、灌婴、王陵、樊哙、张苍、夏侯婴、英布、郦食其、陆贾等人。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从在野者变为执政者。这时候,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巩固刘姓的政权,防止异姓王谋反。如,对待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刘邦设计剥夺了他的兵权,又把韩调到长安,以便于控制。后来,在淮阴侯韩信具有谋反嫌疑时,授意吕雉将韩处死。对待其他功臣也是如此。所谓“狡兔死 ,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功臣亡”,就是刘邦后期与功臣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率军平定淮南王英布发动的军事叛乱,归途中回到老家沛县,在与父老乡亲一起饮酒时,慨然赋诗一首: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大风歌》既反映了刘邦平定叛乱的踌躇满志,也反映了诛杀功臣以后无人可用的惆怅,更对身后的西汉王朝充满了担忧。

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刘邦他的所谓大度心胸宽广,是为了要实现更远大的目标,而做出来的姿态,招贤纳士也不过是为了找更多人帮助自己完成心愿。

当他的目标达成了,就开始对身边人动手,因为出身造就了他的心态。都知道刘邦在参加起义之前,身份低微,而这些功臣都知道并且熟悉他的过去,他的帝位是参加起义得来的,并不正统,少了臣子以臣子对君王的那种敬畏的态度对待他,而一些功臣平时对待君王的态度不够谦卑,加重了刘邦对这些功臣的怀疑,并且出身卑微的刘邦也不愿意其他人和自己平起平坐。

打江山和坐拥江山时不同,打江山时君主有求于臣将,想要臣将替他忠心耿耿的卖命,而坐江山时君主却是要求他曾求助帮忙的臣将服从,这些功臣有的不知道识时务,仍旧还是以之前的心态对待刘邦,这样的举动造就了这些功臣的灭亡。最好的例子就是韩信,他认为自己还是以往那个让刘邦言听计行的大将,认为自己被封了“三齐王”“五不死”,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最后是自取灭亡。

功高盖主、军权集中。功劳不可高于主上,并且这些以韩信为首的自恃功高盖主的功臣们,不但不感激君王,反而以自己曾经是开国大将就为所欲为,认为君王理应感激他们的功劳。且不说他们的功劳,说说他们的军权和威望,手握军权,在整个军队中这些大臣们的威望何其之高,所以这样的现象和压力使得刘邦不得不杀他们以立威望。

刘邦是想收回权利,换一批可以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人,如果那些开国功臣能看清实事,早日功成身退,像张良一样隐居起来,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持续的打仗扩张建国过程中肯定还是要心胸宽广、招贤纳士的。建国后做了皇帝,刘邦肯定还是有自私的想法的,为了千秋帝业,肯定要铲除异己的,特别是他做太子的儿子刘盈太弱,刘邦要确保儿子皇位稳固。当然后来吕后的手段也很毒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