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导语:
李鸿章在历史上的评价,其实是褒贬不一的。说他好的人,一般认为当时谁在他这个位置都比不上他,因为他的确不容易。说他不好的人,一般认为他签订了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与富国强兵相比,他更加对争权夺利感兴趣。
不管评价好坏与否,我认为对一个政治人物,其实不能单纯用一个好或者坏来形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
01李鸿章将攻克太平军的首功,让给了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太平天国起义成为了清朝末年最大的一颗重磅炸弹,这个时候的满清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不能打仗,所能依靠的只有汉人军队。
曾国藩主动申请回家操练乡勇之事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从此掀开了汉人执掌兵权的历史。可以说曾国藩是满清汉人掌兵的开端,他创立的湘军,全部都是由汉人充当主要军事将领,满人再也起不到任何掣肘的作用。
廷议江宁久未下,促鸿章会攻,鸿章以金陵破在旦夕,讬辞延师。六月,曾军克江宁,捷书至。鸿章遂分军令铭传、盛波由东坝取广德,鼎新、秉璋由松江攻湖州,松林、鼎勋由沪航海援闽。贼平,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清史稿》
过去虽然也有岳钟琪这些汉人将领掌兵,却一直受到满人的掣肘,无法真正掌握实权。这次不同了,满清政府必须要依靠曾国藩这些汉人才能挽救自己的腐朽朝廷。
而曾国藩带兵与太平天国对决的时候,他也鼓励自己的弟子李鸿章,尽快在他的家乡操练乡勇,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给他们一点好处,或许是非观念就不那么重要了。显然这是一场汉人与汉人之间的对决,而满清政府躲在背后偷着乐。
- 可以说李鸿章是曾国藩一路带上来的,所以李鸿章处处都要以曾国藩马首是瞻。在进攻太平军的时候,李鸿章的淮军一直帮助湘军坐镇江北地区。
- 直到李鸿章的淮军拥有了攻占南京的机会时,李鸿章让手下人停下了脚步。谁也想不到李鸿章到底在考虑什么,这个时候打进南京城,那平定太平军的首功,可就是淮军的了。
- 一直等到曾国荃的人马杀了过来,李鸿章才松了口气。曾国荃倒是毫不客气,也不跟李鸿章打个招呼就带兵攻占了南京,灭亡了太平天国。
他之所以将这种滔天功劳让给曾国荃,其实完全是为了卖曾国藩一个面子。毕竟曾国藩是他的老师,又是他操练乡勇的指导者。如果淮军跟湘军抢夺这一头功的话,将来在官场上,李鸿章将寸步难行。
02操练海军,以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李鸿章的军事生涯,并没有因为平定太平天国而终结。虽然他的老师曾国藩,为了明哲保身,将湘军解散,可是李鸿章却认为当时大清国所要对付的敌人太多,军队比较要保留。
初,鸿章筹海防十馀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至是,中兴诸臣及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清史稿》
所以淮军的控制权依旧在李鸿章手里,在与左宗棠合作,平定了捻军叛乱以后,李鸿章终于意识到了掌握军权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从此慈禧对李鸿章格外器重,各种总督几乎让他做了个遍,而且将兴办洋务的事情也交给了李鸿章。
- 在面对日本攻占琉球群岛以及法国攻占越南的事情上,李鸿章开始深谋远虑。他认为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对手,大多数都是来自海上。
- 可惜大清朝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水师力量,跟现代化的炮舰相比,简直就是退化到了石器时代。所以李鸿章打算兴建北洋水师,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 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不知道多少位,每年投入上千万两银子。清政府是比较心疼的,因为买回来这么多战舰跟铁疙瘩没什么差别,因为无仗可打。
- 而战舰每年都要修复保养,战舰上的军人都要粮饷,这是一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好处的投资。为此以翁同龢为首的一干老臣们,开始极力反对再给北洋水师支付巨额款项。
尤其是在翁同龢成为财务大臣以后,北洋水师的开支,成了一道难题。从这儿开始,北洋水师就成了一个摆设。
李鸿章自认为拥有北洋水师以后,清朝就再也离不开他这个洋务大臣了。可惜一场甲午战争,把李鸿章所有的家底都给打光了。清朝不仅要向日本赔偿巨额的白银,更是要割让土地给日本人。如果这些钱用在打造水师上,那该多好呢?
03搞垮胡雪岩和左宗棠,李鸿章与盛宣怀志得意满。南左北李时常被大家挂在口中,李鸿章最大的政治对手,那就是铁腕左宗棠。左宗棠是个大英雄,他几乎参与了晚清时期所有重大的战争。平定太平天国、平定捻军叛乱、平定西北叛乱、收复新疆、大败侵略越南的法军等等。
鸿章持国事,力排众议。在畿疆三十年,晏然无事。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炮台垒;遴武弁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清史稿》
因为左宗棠在战场上屡屡得意,所以他在朝中的地位也很高。不过左宗棠的政治能力比不上李鸿章,所以他虽然也被称为左中堂,却无法像李鸿章那样游刃有余地治理天下。
- 但是他跟李鸿章的政治观点还不一样,为此李鸿章一直与左宗棠针锋相对。左宗棠在外打仗需要很多钱,这些钱清政府铁定是给不起的,只能分批次拨付。而一时之间大量的钱财,其实是通过富商胡雪岩搞定的。
- 胡雪岩在左宗棠和外国银行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从此左宗棠打仗就不缺钱了。在查探到这一点以后,李鸿章果断对胡雪岩下手,在胡雪岩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延迟拨付银两给胡雪岩还债,结果胡雪岩破产。
不久之后左宗棠和胡雪岩双双去世,而李鸿章在原来的大秘书盛宣怀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轮船招商局、湖北煤铁总局、中国电报局等等,盛宣怀被称之为中国实业之父。
他为李鸿章挣下的家产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他本人也取代了胡雪岩,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国首富。顺便提一句,盛宣怀也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
李鸿章击败了左宗棠,成为了最后的大赢家。可惜他对当时的清朝,是充满愧疚的。至于什么原因,现在很多人都不让说。
总结:年老方知真中堂,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在开玩笑。李鸿章的确非常聪明,而且对清朝立下了旷世奇功。可是我们不能说李鸿章是值得崇拜的楷模,因为你学不来他的聪明和能力,却很容易学到他的习性。
一个人聪明,这有老天赐予的成分,可是一个人的正直,却需要后天的约束与自律。任何人坐在他那个位置,都很容易腐朽,他本人也不例外。可是这不是他腐朽的理由,试问左宗棠会那样吗?
参考资料:《清史稿》
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李鸿章,他聪明是肯定的,他不聪明,坐不到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这样的高位,更不会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视为“东方俾斯麦”;慈禧视为“再造玄黄之人”。
那李鸿章到底聪明在哪里呢?
他的聪明可以从以下两件事窥知一二。
同治元年(1682年),曾经席卷清朝半壁江山,弄得咸丰、同治两代帝王焦头烂额的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一年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清军大将曾国荃率兵水陆并进包围天京(今南京)。但是,正当清廷认为已经胜利在望时,让清廷想不到的是,这一围会是整整两年的时间。
当时,天京虽被围困,但在天京的太平军,其战斗力并不弱,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荃才攻克了处在钟山上的太平军大营。而此时,清廷认为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机已到,于是为了增加清廷的胜算,同时也为了瓜分曾国藩的功劳,避免出现功高盖主的问题,清廷遂急命李鸿章发兵会攻南京,援助曾国荃。
当时李鸿章是唯一能抗衡曾国藩的存在,同时清廷派李鸿章前往,还有分裂淮军,及削弱曾国藩影响力的意图,毕竟南京被攻克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不论是谁,只要领兵前往天京,就能得到一份通天的功劳,而曾国藩势力肯定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围了两年的天京,在要摘桃子的时候,被人强摘。因此,如果李鸿章率兵前往天京,曾国藩势力必定会对李鸿章怀恨在心,而如此,两方势力必定会反目成仇。到那时,只要李鸿章、曾国藩两方势力起内讧,清廷就可坐收渔翁之利,稳固清朝的天下。
可让清廷想不到的是,李鸿章却并未率兵连夜赶往天京。此时,李鸿章是拒不发兵,甚至不惜装病来拒绝清廷催促发兵的旨意,他向清廷奏称“感冒风湿,眠食顿减”,需即行回苏“就医”,利用这个借口,李鸿章拖延会攻天京达数日之久。而就这样,两个月后,直到曾国荃攻克南京时,李鸿章都依然按兵不动,未发一兵一卒。
李鸿章这番作为,曾国藩是十分感激,当时淮军在攻下天京后不久,李鸿章前来贺喜时,曾国藩是亲自出城相迎。而在当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十分不解曾国藩的举动,他认为曾这么做实在是有失身份,毕竟曾是李鸿章的老师,老师去委身迎接学生,未免有失体统,所以他劝曾在大营等候即可,无需去城外迎接。
但是,曾国藩听后,他非但没有赞同,还斥责道:“南京城破是大势,李鸿章一直按兵不动,实为大度胸怀,倘若出兵必分你的功劳,必然引起你们两军不团结,影响以后大业”,可以说曾国藩与李鸿章看的都很痛彻,他们都知道,清廷让李鸿章去参与到进攻天京的战争中,这是想让他们汉人内讧,以此坐收渔翁之利。因此,他们绝对不能“自相残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太平天国覆灭后,继续为清廷所用,不至于枉送性命。
此后,天京攻陷后,清廷是大封功臣,各级将领都得到了该有的封赏,而在封赏中,曾国荃自然拿了头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当时,拿了头功的曾国荃却并未让其他将领所信服,他们都认为曾国荃的功劳实在是名不副实,是十分嫉妒他所得到的封赏。因此当时关于曾国荃的诽谤谗言是像雪片一样飞往朝廷。
但是,对于此事,李鸿章却是一言不发。按理说,当时曾国荃的军队能够攻克天京,这之中李鸿章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若不是李鸿章在江苏和左宗棠在浙江外围与太平军作战,切断了南京城内的救援力量,曾国荃绝对不可能那么顺利的攻克南京,立得头功。可就是拥有如此大功劳的李鸿章,他却对曾国荃拿到头功的奖赏,没有一丝的话语,对于左宗棠等联合众人一致诽谤曾国荃的事情,李鸿章不但没有参与诽谤,更是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甚至还向朝廷尽力表彰曾国荃的功劳。
从这点,我们亦可看出李鸿章的聪明,他深知若参与诽谤曾国荃,则势必要与曾国藩为敌,而以当时曾国藩的地位,以后在朝堂上,他肯定是会遇到多种障碍的,是不利于他政途的。况且,李鸿章也知道,朝廷巴不得他们内讧,只要他们内讧,这样,清廷就可以将他们分而治之,如此,到那时候,他们只能是沦落为清廷任意宰割的存在。
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李鸿章是清末末年名臣,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效命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这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骂名。
不过,在同一时期的政治家却对李鸿章不吝赞美之词。
就比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用这样的一句话称赞李鸿章: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在慈禧看来,如果没有李鸿章,或许清朝早就灭亡了,因此她称李鸿章是“再造玄黄之人”。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聪明人。
李鸿章还未入仕时师从曾国藩,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经历,才让李鸿章成为了一个栋梁之材。
此后的李鸿章组建淮军,当时太平天国节节败退,李鸿章率领的军队接连取胜,几乎就要打到南京城下。
可是当时的南京城已经被湘军包围,如果李鸿章此时率军攻打南京,势必会得罪湘军将领,因此李鸿章率军转战其他地区,将攻破南京的功劳让给了曾国荃。
之后李鸿章正式进入官场,并受命剿灭捻军,在国内叛乱即将终结之时,李鸿章深刻的意识到国家需要新的血液,而这股新的血液就是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于是李鸿章创办新式企业,开展洋务运动,先后建立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他当时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不得不说,李鸿章是个极具前瞻性的大臣,他意识到中国必须学习西方技术,并打算将其与官职挂钩,只可惜他并非是一国首脑,没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制度。
在清朝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上,李鸿章唯一能做的就是修补漏洞。
在他的主持下,清朝开始创建海军,开办轮船招商局,兴办煤矿企业,开设电报业务,培养留学人才。
这些政策是好的,但只靠着李鸿章一人却无法改变现状。
如果大家看近代历史,就会发现只要是清朝的外交活动,就会有李鸿章的身影,这也让李鸿章背了很多黑锅,他不得不代表清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如果李鸿章不是为清朝效命,或许他这个聪明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李鸿章能从安徽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混成横跨,政界、军界、外交界、实业界的巨人,脑细胞的活跃度,绝对不是一般人。不管是外国人对他的评价,还是教育子孙后代,又或者是,非常时期的临机应变,李鸿章都能堪称佼佼者。
慈禧说李鸿章对国家有再造之恩,德国人认为李鸿章的人格魅力堪比德国大神俾斯麦,日本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朝堂唯一清醒之人,就连明治宪法的奠基人——伊藤博文都认为李鸿章是中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政治人物。能获得德国、日本高层的同时认可,即便是敌人也对其陈赞有加,这可绝不仅仅是聪明可以概括的。
李鸿章的家庭背景和他的老师曾国藩极为相像,曾国藩出身湖南农村,李鸿章来自安徽农村,曾国藩兄弟姐妹有8个,李鸿章也是8个,曾国藩创立湘军,李鸿章创立了淮军,曾国藩和李鸿章除了自身做的极为出色,教化的子孙后代也非常优秀,李鸿章的儿子和女儿及孙子孙女,此后长期活跃在中国的外交界、政界、商界、文学界,看来优秀人的的确甚为相似,教育子孙也各有奇招。
在李鸿章最暗淡的人生低谷,《马关条约》签订前夕,日本谈判代表伊藤博文,在春帆楼的谈判桌前,上蹿下跳,一连向清政府提出要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中国赔偿日本3亿白银,李鸿章面对中方战局惨败,日方又咄咄逼人,先是选择拖延,换儿子谈判,然后在回接引寺驻地,被日本浪人突然枪击的非常状况下,李鸿章迅速以俄国、法国、德国介入辽东以此威胁日本,让日本吐出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并将赔偿款降低1亿,这就是李鸿章超于常人的临机应变。
自己脸部中枪伤,外交博弈危如累卵的非常时刻,李鸿章还能格外清醒,换做普通人,面对战场一败再败,谈判桌上日本人又连唬带诈,自己如今身受重伤,别说捍卫国家利益,能不吓尿裤子就很不错了。
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曾国藩抉择两难,李鸿章妙计解困
刚刚升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还未来得及欣喜便又收到朝廷的六百里加急——英法夷军逼近京师,曾国藩速领湘军驰援圣驾,进兵勤王。合上奏折的曾国藩此时沉默不语,愁眉难展。
要知道,此时正值1860年前后,清军的江南大营全线崩溃。身在安徽的曾国藩和湖北的胡林翼抓住太平军东进西守的战机,率军5万对太平军占领的重镇安庆实施合围,战略威胁到了太平军的老巢天京。太平天国高层立刻派李秀成、陈玉成西进江西与安徽,解安庆之围,以卫天京的西大门。
以赣皖鄂湘为战场,清政府最精锐的湘军同太平天国生力军展开的转折战役——安庆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而此时半路杀出了英法这对“程咬金”直接打乱了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多年经营的战果极有可能在此付诸东流。
通盘视大局者,万事皆棋曾国藩对众人道:京师危急,身为人臣,分兵勤王乃是天经地义。倘若京师不保,根本动摇,江西两湖岂有不败。纵使两湖皆失也要率军北上拱卫京师。
曾国藩巡视众人,李鸿章在其中也沉默不语。
“那就各自散去,大家动动脑筋,看有无绝处逢生之法。”众人皆退,片刻后李鸿章敲响了曾国藩签押房的大门。
曾国藩收了手中的文件问道:“少荃,刚才一句话没说,我知道你不会没有想法,说说看。”一边指着座椅示李鸿章坐下。
“一个字,拖。”
曾国藩稍定,示意说下去。
“当下局势,湘军精锐全部投入战场,已对安庆重镇形成三面合围,围点打援初步形成。东路的长毛已经西进奔赴安徽,江西地界准备驰援安庆。此时的湘军已成牵制之势,若突然分兵,势必首位不能相顾,敌众我寡,败局难免。因此不可分兵北上。”
“英法夷军兵临城下,形势危急。湘军相隔千里,远水不救近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即使到达京师也无克敌之力。”
李鸿章此时走近曾国藩身边,俯下身子轻语:“洋人万里东来,占领京师并无他用,实为得到利益。今帝迁往热河,恭亲王授权,势必以和谈为结果。即使勤王之兵赶到也是徒劳,已无他用。”
把时间用在路上曾国藩急切到:“眼下难过如何应对,如何拖?”
“请旨派兵——进京勤王乃大事。环顾诸将皆不妥当,唯有曾国藩、胡林翼二人。请朝廷择中一人,明旨一到,速领军星夜兼程驰援京师。一来一去的时间,足有半月之久。到时和约也已谈成,北上即也解困。”
一向持重的曾国藩此时露出鲜有的大笑:“圆融变通,我不及少荃。”
果然不出李鸿章所料,清政府同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分别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此时的曾国藩,终于无后顾地指挥湘军,在两湖战场施展拳脚。
太平军故技重施,李鸿章借力打力曾国荃在安庆城东西南三面,深挖壕沟,结营筑垒围困安庆守军。
尽管英王陈玉成接到的命令是增援安庆,但此人确实少年英才(二十四岁),居然用围魏救赵之法,从安徽突入湖北直逼武昌,想让围困安庆的湘军回援,以解安庆。也确实,武昌的防守及其薄弱,守军只有胡林翼本人和他的三千亲兵。
曾国藩再次陷入两难。胡林翼危难,两湖战局必将大挫。仍然是远水不救近渴。但只要回援必中围魏救赵之计。
曾国藩一筹莫展之际,还是李鸿章打破困局——老师,我们还有一支奇兵。
李鸿章所说的奇兵其实就是英法的军队。此时长江流域一带清政府已对英法全面通商,武汉三镇已经汇集了大量的英法洋人商贸,江面常有英法舰船巡弋。商业机器一但开启牵连甚广,武昌城的安危直接影响到了洋人的在华利益。
曾国藩再次少有的拍手称快“妙计”。
不出所料,当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面对李鸿章的犀利言辞,晓以利害后,立马答应同陈玉成会面,以商业利益为借口,以大炮军舰为威胁,以忠王李秀成未到为离间,以不增援安庆为危机,成功说服英王撤退,从北面支援安庆。(这些话看的出来也是李鸿章教何伯说的)
忠王之所以晚到湖北,是因为一路上征兵募勇,从最初的三万扩充到十几万。到了武昌后发现陈玉成已经会援安庆,正犯嘀咕时,何伯还是一样的套路面见忠王,成功说服李秀成撤离了武昌城。
危机的武昌城,险要殉国的胡林翼,终于还是被解救。而这一切都是出自李鸿章审时度势,巧用局势的谋略。
也难怪曾国藩对李鸿章评价“兵贵奇而我太平,兵贵诈而我太真,奇计险谋,不及少荃。”
李鸿章到底有多聪明?
李鸿章是聪明过顶!
一、李鸿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清的总理大臣。
二、李鸿章和同时代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被世人称为“世界三杰”。
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一个小鬼子竟然用中国汉字书写了一副上联,让李鸿章应对,如若对不上,可要羞辱羞辱。真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这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李鸿章饱蘸笔墨,欣然应题书写道:“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小鬼子们看得目瞪口呆,呆若木鸡,个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李鸿章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千古留传!
题赠李鸿章:
鸿篇巨制留万代,
文章盛论传千秋。
——秦兴撰联
秦兴于二0二一年八月三十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日)20:52宝塔山漆公寓楼421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