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导语:

  •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朝廷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依附于中原朝廷。虽然安南地区的政权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可是始终没有脱离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
  • 早在秦朝的时候,安南就已经被开辟成为中原王朝的领土,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安南地区人口繁衍逐渐增多,所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朝。从这儿开始,安南就一直属于中原帝国的藩属国。
  • 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派遣大将张辅代领人进入安南,消灭了安南胡氏政权,恢复安南为交趾,该地区也就成为了明朝郡县中的一部分。

朱棣将这里设立为交趾布政使司。可是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却主动放弃了安南的控制权,这是为什么呢?

01安南地少人多,远离中原王朝,管理十分困难。

明朝统治安南的时候,这个地方已经拥有三百多万老百姓,是一个人口密度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地方。

追至叱蒲捺栅,又遁。昏夜行二十余里,闻更鼓声,辅率政等衔枚疾趋,黎明抵叱蒲干栅,江北贼犹寨南岸。官军渡江围之,矢中景异胁,擒之。镕及弟鈗亡走,追擒之,尽获其众。别将朱广追伪大将军阮帅于暹蛮,大搜暹人关诸山,获帅及季扩等家属。帅逃南灵州,依土官阮茶汇。指挥薛聚追获帅,斩茶汇。初,邓镕之就执也,季扩逃乂安竹排山。辅遣都指挥师祐袭之,走老挝。---《明史》

作为一个外来征服者,明朝派遣过去的官员,并不能很好统治这个地区。安南人认为,他们虽然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政权,现在贸然被划入了明朝的疆土,他们自然很不服气。

所以当朱棣派遣李彬佩征夷将军印,前往镇守交趾的时候,遇到了一堆反抗者。好在李彬是个能征善战的将领,他到了以后,先是平定了路那县的造反者阮贞,随后又相继平定了顺州和北昼等地。

  1. 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安歇,起义军层出不穷,李彬忙于应付。尤其是黎利的出现,几乎成了李彬的死局。最初黎利还是清化府的土巡检,可他表示非常不服气明朝的统治,常常拉着一帮兄弟们谋划造反的事情。
  2. 由于黎利的崛起,导致安南各地都爆发了各种起义,这对明王朝来说,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毕竟安南距离京城有万里之遥,根本不是说管理就能管理到位的。
  3. 而且李彬在镇压起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在关键时刻病死了。当时黎利战败逃亡到了老挝,李彬决定进入老挝抓捕黎利,结果还没发病,李彬就病死了。

李彬死后,这一场追捕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从此以后,李彬的各位继任者,都无法完成平定叛乱的任务。一直到王通上位以后,直接割让清化府以南的地区给了黎利,从此黎利过上了兵强马壮的生活,而明军再也没办法收拾他了。

02黎利集团在安南做大,明朝劳师远征划不来。

李彬死后,再也没有人能够跟黎利相抗衡。所以黎利放心大胆地从老挝回到了安南,开始了自己宏图大业之路。

二年春,利犯交州。通与战,斩伪太监黎秘及太尉、司徒、司空等官,获首级万计。利破胆奔遁,诸将请乘势追之,通逗留三日。贼知其怯,复立寨浚濠,四出剽掠。三月复发三万三千人,从柳升、沐晟征讨。贼分兵围丘温,都指挥孙聚力拒之。先是,贼以昌江为大军往来要道,发众八万余人来攻,都指挥李任等力拒,杀贼甚众。阅九月,诸将观望不救,贼惧升大军至,攻益力。夏四月,城陷,任死之。---《明史》

他召集自己的旧部,不断攻陷明朝交趾各县城。王通不得不选择与黎利进行和谈,当然这是一次彼此不信任的和谈。

因为王通一方面在和谈,一方面在拖延时间等待明军调兵前来支援。而黎利这边获悉以后,开始猛攻各县城。

  • 结果等到明军10万援军来了以后,黎利并不慌张。他认为虽然明军人数众多,可是他们对安南地区的地形并不了解,只要他们孤军深入,就有机会埋伏偷袭他们。
  • 所以黎利的作战方针就是诱敌深入,他下令让士兵们佯装败退,且战且败,不断拉长军队的纵深。结果明朝这边的主将柳升果然大意了,认为一定可以获胜,所以他亲自带着1000多起兵追击黎利残兵。
  • 万万没想到,柳升的人马陷入了黎利的包围圈,柳升当场被杀,黎利获得了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因此明朝不得不承认黎利政权的合法性,开始了一系列商谈活动。

军事上不敌的确是明宣宗朱瞻基放弃安南的重要原因,打不赢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劳师远征供给不足的原因。

与其长期在这里耗着,还真不如放弃安南,承认对方的合法性。让安南继续以大明朝附属国的身份存在下去。

03明宣宗放弃安南是否妥当?

对于安南的问题,其实朱棣时期就有很多讨论。不过当时镇守安南的李彬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将领,所以他勉强还能平定安南的部分叛乱。

可是等到李彬去世以后,安南地区的防务几乎是一片混乱,倒不是说后继者一定没有能力,至少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个地方的特殊情况。

帝心知其诈,欲藉此息兵,遂纳其言。初,帝嗣位,与杨士奇、杨荣语交阯事,即欲弃之。至是,以表示廷臣,谕以罢兵息民意。士奇、荣力赞之,惟蹇义、夏原吉不可。然帝意已决,廷臣不敢争。因敕利以兴灭继绝之意,并谕通及三司官,尽撤军民北还。诏未至,通已弃交阯,由陆路还广西,中官山寿、马骐及三司守令,由水路还钦州。凡得还者止八万六千人,为贼所杀及拘留者不可胜计。天下举疾通弃地殃民,而帝不怒也。---《明史》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适应的过程,使得黎利集团逐渐崛起。黎利集团都是由本地人组织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他们对安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所以在作战方面,比明军更加有优势。那么明军节节败退的原因就找出来了。

  1. 首先明军将领的能力不足。李彬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平定了安南的叛乱,甚至击败了一直对抗明朝的黎利,将他赶出了安南,逃到了老挝。可惜他死后,继任者能力都不足。
  2. 其次黎利大军熟悉战争场地。这帮人都是本地人,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自然比明军更加有优势,只要诱敌深入,明军不是黎利军队的对手。
  3. 再者明军千里奔袭,物资供应麻烦。当时朱瞻基远在京城,距离安南实在是太远了,所有物资供应压根就来不及,因此明军后补力量不足,很难取胜。

所以在这种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杨士奇和杨荣这些大臣们,立刻劝告明宣宗朱瞻基,他们认为这个时候放弃安南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明宣宗选择了这个无奈的结局,我认为还是靠谱的。

总结:明宣宗的行为不算割地求和,只能说放弃了侵略。

朱棣进攻安南就一定正确吗?其实这是未必的,在历史上安南地区一直有一个独立的王朝,他们虽然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可是本身的确是独立的。

朱棣偏偏要将这里变成大明朝的一个郡县,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这里的人民一直在反抗。明宣宗朱瞻基上台以后,意识到了反抗情绪越来越严重。

所以他的镇压力度也不断缩减,最后将留在安南的八万多人马全部撤回大明,从此承认了黎利政权的存在。放弃安南不是耻辱的选择,而是一种明智的妥协。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秦朝末年赵佗自称南越王,汉武帝时期南越归附大汉,并在原南越辖境设立十郡, 交趾郡便是这十郡之一,直到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安南(原交趾)辖区归南汉所有,后来交州发生兵变,交州本土贵族吴权佣兵自己,自称交州节度使并且打败南汉军队,

自从,加入中华一千多年的交州地区逐渐走向独立,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正式册封丁朝为藩属国,而后交州经历黎朝、李朝、陈朝,朱元璋登基后陈朝立即遣使到南京请求册封,朱元璋册封陈朝的陈日煃为安南王,永为藩属国,那安南又为何会成为大明国土,到了明宣宗时期又放弃安南地区呢?

安南为何会成为大明国土

这就不得不提上面说道朱元璋册封的安南王陈日煃,朱元璋册封他没有多久他就死了,从此陈朝内部就开始内斗,每个登上王位的人上表请求册封,朱元璋也是睁只字眼闭只眼的册封,可是到了朱元璋末期的时候,安南国内出了一个叫黎季犛的权臣,这家伙派兵侵占了丘温、如敖山、庆远、渊县、脱县等五个县,朝廷命黎季犛归还这五个县他不肯,后来黎季犛索性弑君杀了最后一个傀儡国王。

他认为自己的祖先是胡公帝舜,于是给自己改姓名胡一元,给他儿子取名叫胡苍,改安南国为大虞国,自命为太上皇传位给他儿子,将陈朝王室屠杀殆尽。建文元年,季犛弑日焜,立其子颙。又弑颙,立其弟案,方在襁褓中,复弑之。大杀陈氏宗族而自立,更姓名为胡一元,名其子苍曰胡,谓出帝舜裔胡公后,僣国号大虞,年号元圣,寻自称太上皇,传位,朝廷不知也。《明史·安南国传》

朱棣等登基以后,胡一元上表说陈朝的子嗣断绝,自己是陈日煃的外甥,受到国民推崇,已经掌握安南国政四年,请求赐给他王爵朱棣同意。后来胡一元派兵攻打占城,占城人到朱棣哪里请求裁决,朱棣便命人到安南传话让他罢兵修好,可胡一元阳奉阴违私下仍旧打占城。恰在此时有位陈朝老臣看不惯胡一元的做法,到京城找到朱棣将他弑君篡位的始末告知,同时躲在老挝的陈日煃弟弟陈天平也来到京城,请求朱棣派兵讨伐胡一元。

胡一元知道陈朝还有后人活着,并向明朝保证迎接陈天平回去归还王位,永乐四年陈天平就返回安南到芹站时,早已埋伏再次的士兵将陈天平等一行人给截杀了,朱棣大怒派沐晟、张辅等领兵去讨伐胡一元,大军平定安南之后宣读朱棣诏命,寻找陈氏后人继承王位,于是有一千多名当地士绅到大帐说:“陈氏后人已被屠杀殆尽,找不到陈氏后人复国,安南本来就是中国的土地,乞求重新在此设立官衙,像管理中国一样管理这”从此安南再次回归中华。”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明史·安南国传》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放弃安南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朱棣诏告天下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按照中国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官职,开州县设府衙管理交趾。永乐六年张辅、沐晟等领兵回国,那些迫于明军压力的人纷纷冒出来反抗明朝统治,于是沐晟不得不领兵再回来,不成想沐晟的明军被叛军打败,永乐七年朝廷又派张辅领兵前去讨伐这些叛逆,这一来就是好几年,直到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诏回张辅、沐晟,他们虽然回去了,可是这里的抵抗分子确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就如同美国当年陷入越战一样,明军也是于是深陷这个泥潭。

本来交趾的人就好叛乱,好不容易被大军平定,此时来了个叫马骐的采办太监,在交趾采办的同时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采集奇珍异宝。这些桀骜不驯的人乘机又开始反叛,星星之火迅速燎原至整个交趾,又被接替张辅的李彬给灭了,可就是这样野火烧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平定交趾的战争持续到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年),接替李彬的陈智领兵再次败于交趾叛军,朱瞻基再次沐晟、王通、柳升等将军领兵去交趾。宣德二年,叛军围攻交趾城王通害怕,秘密与叛军议和将交趾一半的土地给了叛军,叛军黎利诡称以找到陈氏后裔,希望柳升将信寄给朝廷,柳升把信寄出不久就黎利用计其打败,沐晟听到王通秘密议和,柳升战死便领兵往回彻,叛军乘胜追击,沐晟军对再次大败而归。

此时柳升寄出的信已经传到了朝廷,朱瞻基就与杨士奇、杨荣商谈,表示想要放弃交趾他们同意,于是朱瞻基将这个决议告诉大臣,只蹇义、夏原吉认为不能这么做,但是皇帝心意已决没有办法了。同年十一月朱瞻基派礼部左侍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罗汝敬两人为正使等去交州宣读诏命,宣德五年这两人回国后,黎利便宣称原来皇帝册封的陈詗死了,陈氏族人彻底灭绝了,国人共同推举黎利监国。宣德三年同意册封黎为监国,不是安南王,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明朝经过商议确认陈氏已经绝后,才正式测分黎利的儿子黎麟为安南国王。

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朱瞻基宣德二年(1427年),准备放弃安南的时候虽说有大臣反对,但是朱瞻基还是一锤定音给放弃了,他之所以要放弃,就因为安南这个小小的地方,大明花了近30年的时间在平定叛乱,耗费财力、物力不计其数,但没有从安南得到多少实惠,他又是新君登基,北部边境还有蒙古叛乱,假如要和叛军在交战下去,还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财力补充,与其填这个无底洞不如放弃,还可以军民安居乐业,在当时看来这是个多么明智的决定。

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無古無今】

历朝历代以来,不论是哪位帝王,都以能否开疆拓土作为在位最大的功绩。但明宣宗朱瞻基不一样,他在位十年,却极少对外用兵,非但没有为大明扩充疆土,反而将一块领土直接给放弃了。而朱瞻基这样做的原因则要追溯到他爷爷朱棣那个时代去了。

反复叛乱的疆土

越南古称安南,也称交州、交趾,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元末战乱时,安南趁元廷无暇顾及,从而趁机独立,就此脱离了元朝的统治,在大明建立后,安南陈氏王朝臣服于大明,成为大明的属国。

一直到“明建文二年”(1400年),这个时候的明朝正处于战乱之中,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打了起来。而此时的安南也处于风雨之中,“陈氏王朝”的权臣胡季犛造反,趁机篡夺了皇位。

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结束,朱棣以大胜之姿成为了庞大帝国的新皇帝。而在安南方面,胡季犛也将皇位传于了自己的儿子“胡汉苍”。胡汉苍得知大明硝烟已散后,立马遣使向刚即位不久的明成祖上表,称陈氏王朝无嗣,自己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拥戴为皇帝,请求朱棣册封其为国王。

事实证明,朱棣并没有那么好糊弄,他没有听信胡汉苍的一面之词,而是派人前往安南调查此事真想。但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朱棣派去的使者竟然被胡汉苍收买了。既然收买了,带回去的自然也就是假消息了,胡汉苍被顺利的封为了国王。

明征安南之战

永乐二年(1404)年,有一人唤作“陈天平”,自称是“陈氏王朝”遗孤,前往京城觐见朱棣,并向朱棣诉说胡季犛篡位的经过,请求朱棣发兵,恢复陈氏统治。

但朱棣考虑再三并未发兵,而是将陈天平送回安南,并传旨,命胡汉苍将皇位还于陈氏,而陈天平却被胡氏杀了,朱棣因此震怒,派朱能(靖难功臣)为主将,沐晟(云南沐王)、张辅(张玉之子)为副将讨伐安南。

在这一战中,明朝的损失是极大的,跟随朱棣靖难多年的朱能病死在了安南,但名将的逝去造就了另一位名将,在将星并不闪烁的永乐一朝,他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永乐第一名将:张辅

张辅的父亲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而张玉早在靖难途中便战死了,因此张辅继承了其爵位,并且在征安南一役中展现出他非常高的军事天赋,后又三次平叛安南,三次随朱棣北征鞑靼。

简单来说,在张辅的领军下,这次出征不出意料的大胜,而这次大胜的原因无非在于两点:

  1. 张辅的军事指挥素质高,明军作战能力强;
  2. 胡氏在安南残暴不仁,不得民心。

胡朝灭亡后,胡季犛父子也被带回大明关押,而朱棣则借口陈氏已无后人,在安南设置三司,将安南化为大明一郡。从此,安南再度成为中原王朝领土。

但令朱棣头疼的时候还在后面。虽然朱棣派去官员、送去书籍,想要以精神上的方式教化安南人,从而使安南人潜移默化的融入大明。

但显然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张辅每次带兵回朝后,安南就会发生叛乱,虽然不久以后就会被张辅带兵镇压,但是长此以往也极大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直到明仁宗朱瞻基即位后,安南人黎利叛乱,且向大明皇帝上书,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

朱瞻基考虑再三后,同意了黎利的请求,于是安南重新成为大明的属国,从此朝贡不绝。

结束语

在我看来,朱瞻基放弃安南不是没有经过考虑的。

可能在他的眼中,安南区区弹丸之地,有没有都可以;

第二点便是此时的大明正属于后世所称的“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个守成君王,一心提升大明国力,对于疆土没有太大的野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安南实在是一个战争泥潭,从永乐年朱棣攻占安南,一直到朱瞻基放弃安南,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安南反复叛乱。叛乱即代表着需要出兵镇压,而出兵就等于耗费极多的钱财资源。因此,朱瞻基对安南没有太大的兴趣。

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可能比喻不是很恰当:一个成绩挺差的学生,就算让你进入清华北大上学,上课能听得懂吗?能力不够是没法子的事情,就算得到了机会,也很难坚持下去。

明朝收复越南,跟这个是差不多的道理,有人总是用今天的眼光看到明朝时期,越南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这件事,这是不对的。

明朝永乐时期,越南重新纳入中原版图,但宣德时期,明朝撤退,放弃越南。

因为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越南这块土地,实在是没法子管,明朝的确实力强大,但偏偏对越南这块骨头无能为力,再在越南耗下去,有害无益。

越南北部从秦汉时期,就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部分,汉朝时期在当地设置了郡县。

话虽如此,但越南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远了,古代很长时间内,别说越南,就是岭南、江南这些地方都被视作蛮荒之地,根本没什么人愿意去。

正因如此,尽管越南名义上属于中原上千年,当地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对于中原王朝的归属感却并没有那么强烈。

唐朝末期天下大乱藩镇割据,越南的机会来了,趁着这股乱劲,当地的军阀自立门户。

从五代十国开始,越南就成为了单独的国家,宋朝建立后也无法将其收复,干脆承认了越南与中原的宗藩地位,后来的元朝也没拿下越南,继续将其视作外邦。

直到明朝时期,事情发生了转折,当时越南的陈朝被权臣篡夺,胡朝建立,本来这是越南自家的事情,但在东亚,存在着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这种事中原要插手的。

陈朝的国王世代受到中原册封,怎么能随便被一个权臣给取代。

胡朝建立之后,派遣使者去中原朝贡,说陈朝王室子孙断绝,所以让外甥继位,希望明朝对胡朝予以承认,当时的明朝经过靖难之变,在位的皇帝已是朱棣。

朱棣对这件事非常怀疑,于是派人去查,结果并没有查出什么,于是就册封了胡朝。

没想到次年,陈朝旧臣跑到明朝哭诉事情的真相,朱棣再次派人去调查,没想到胡朝害怕之下追杀朱棣的使者,弄巧成拙,让朱棣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偏偏当时的胡朝不断在边境滋事,云南与广西不断上报安南人侵扰当地的百姓,一番折腾,朱棣直接派兵出征。

安南很快被明朝大军踏平,而明朝战后却以“陈朝绝嗣”为由,直接在当地设置三司管辖。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由此诞生,所有的建制都跟当时内地一样,只不过明朝的这种做法,在当地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毕竟这时候的越南,已经自由了四百多年。

明朝建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之后,派去了很多的明朝人担任职位进行管理。

然而问题也出现在这里,越南这个地方今天看起来是个好地方,可在当时的中原人眼里,那仍旧是用来流放罪人的荒蛮之地,被派来的人,基本上就没有谁是自愿的。

明朝在当地施行汉地之法,改革户籍制度,同时设置大量驿站,看起来还挺严密。

同时,安南人有不少都到了中原入仕,比如主持建造北京内城、西直门、东直门与正阳门的阮安,甚至于胡朝建立者胡季牦的长子胡元澄做到了工部尚书,被称作明朝“火器之神”。

此外,当地的税赋制度完全按照明朝的标准走,相较于以前陈朝、胡朝,低了很多,明朝还设置了济养院等等内地机构,从这些方面看的话,当地百姓应该是非常支持明朝的。

然而尴尬的是,明朝如此妥善的安排,施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岔子。

明朝派去当地的人,他们可不是为了忠君,只是为了发财,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各级人员在当地大肆盘剥,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常态,这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不满。

毕竟,越南这种地方,当时的中原人根本就不愿意去,因为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去的人要么是被迫的,要么就是想着能“富贵险中求”,他们会怎么对待当地人可想而知。

越南从唐末五代独立,已经几百年,早就觉得自己跟中原不是一家人。

明朝派去的人还在当地胡作非为,能够得到拥护才怪,不仅如此,明朝的做法也引起了之前胡朝与陈朝旧臣的强烈不满,他们都纷纷起兵,对抗明朝的统治。

明朝那时候的重心主要还是在北方,而且明朝那么大,对遥远的越南,有心无力。

就这样,明朝在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不得人心,而当地又起兵不断,弄得明朝疲于应付,战争持续不断花销很大,这就让明朝开始重新审视占领当地的价值了。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明朝每年从当地获得的财富并不多,还不如江南地区随便几个州府,反而,明朝每年为了对付当地的动乱,军费开支巨大。

永乐时代,可不像明初洪武时代,那么多强悍的将领,随便谁都能去搞定越南。

不仅如此,永乐时代朝廷的花销非常庞大,朱棣又是北伐又是让郑和下西洋撒钱,还有迁都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朝廷的钱袋子捉襟见肘。

明朝那时候的主要兵力还是集中在北方对付蒙古,越南实在遥远。

就这样,明朝虽然不舍得放弃,但在现实当中,越南愈发成为了消耗明朝国力的“负资产”,成为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如果不抛弃,更加麻烦。

宣德年间,明朝一改从前永乐时代的风格,开始了全面的战略收缩,裁撤奴儿干都司、叫停郑和下西洋,与此同时,明宣宗决定正式裁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可能有人觉得明宣宗没眼光,这其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用上帝视角说空话。

那时候毕竟还是农耕文明时代,明宣宗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朱家的江山,继续大把撒钱不惜成本的话,最终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明王朝迅速走向终结。

公元1427年,明朝正式退出越南,并且册封安南国王,重新让其进入朝贡体系。

整体来说,明朝放弃安南,就是因为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安南就是一块毫无收益还折损明朝国力的土地,或许坚持下去总能看到收益,但明朝实在耗不起那个等待收益的成本。

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公元1427年,明宣宗宣布从越南撤军,结束了明朝对越南长达20年的直接统治,随后的越南宣布复国,重新建立黎朝,至于原因,我们细细分析。

历史前瞻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古代称为交趾,位于中国的南部,古代一直属于中国版图,据专家考证,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天下设置三十六郡,其中的象郡就管辖着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一直到五代十国,中央政府一直有效管辖越南。公元939年,越南地方势力趁中原内乱,击败南汉获得独立,称安南国,此后的越南开始脱离中央直属,成为中原王朝的属国,遣使进贡。这种宗藩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明朝初期。

占领越南经过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坐拥中原正统地位,此时的安南自然奉明朝为正朔。到了十四世纪末,安南的陈朝逐渐衰落,政权逐渐旁落到了权臣胡季犛手里,并篡位自立为王。由于是非法夺位,忌惮明朝皇帝的干预,一直隐瞒此事。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不久,胡氏认为朱棣也是篡位,惺惺相惜,可能不会干预自己,遂上表朱棣,谎称陈朝子孙绝灭,自己受百官拥戴不得已登位,请求大明皇帝正史册封为安南国王。这一策略竟然瞒过了朱棣,不过好景不长,陈氏子孙陆陆续续来到中原控诉胡氏篡权,1406年,朱棣派兵护送陈氏后裔回越南途中,遭胡氏政权派兵围剿,全军覆没,陈氏子孙也被杀害,这件事成为朱棣派兵的导火索。

1406年7月,明军分两路进入安南,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明军势如破竹,攻克多个要塞并歼灭胡军主力 , 于1407年在5月将胡氏父子活捉。

灭掉胡氏政权后,朱棣为了更好的统治越南,宣布在越南设置交趾郡,进行直接统治,明朝迎来了短暂的直接管辖越南。

大明朝放弃越南的原因分析

其一、越南自五代十国独立已近400年,越南当地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文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民族觉醒,不甘心被外来民族压迫,因此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大明军队镇压起义,疲于应付,伤亡惨重。

其二、明朝初年,北方的蒙元实力依旧雄厚,明朝的主要国境压力来自北方蒙古各部,蒙古军队频频突破长城,侵扰边镇,对大明形成严重威胁,明政府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必然需要抽调其他地方的军事力量,如果南北两线作战,大明军队是吃不消的,鉴于此,三杨内阁建议从越南撤军,增强北方防御。

其三、明朝在越南的统治横征暴敛,掠夺当地民生资源,越南在古代被认为是化外之地,蛮荒之地,派往越南的官员大多是皇帝贬谪过去的,他们要不是素质低下,要不就是贪婪小人,到了当地只会苛捐杂税,收受贿赂,又加紧掠夺当地贵重民生物资,开采金银矿产,搜刮珍禽异兽,直接运回内地,导致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激起民变。

结尾

到了明宣宗一朝,安南人犁氏反叛,多次打败官军。此时的明朝,在越南统治已是疲惫不堪,力不从心,1427年,明宣宗经权衡再三,决定裁撤交趾郡,从越南撤军,承认黎氏政权,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明宣宗朱瞻基会放弃安南地区的疆土?

主要是为了省钱,明朝在越南投入的军费与回报不成正比。明宣宗在位时期只有10年,号称是明王朝的鼎盛时期,历史上把他与其父明仁宗的统治时期一起称之为明朝的“仁宣之治”。

明宣宗在位时期颁布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其中有好也有坏,毁誉参半。不过,罢免奴儿干都司、放弃越南都是他所使出的一系列“昏招”。例如明朝丧失越南以后,同时也丧失了向东南亚进取的野心,功在一时,罪在万古。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史称宣德皇帝,也是明朝建国以来的第五位皇帝。从他在位期间的表现来说,明宣宗(宣德皇帝)比起后世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可以算得上勤勉政事、矜矜业业。

尽管这位“好圣孙”皇帝在不到36岁的年纪就病死了,但他的政策还是对明朝后世造成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放弃越南

明宣宗深受其父明仁宗(洪熙皇帝)的影响,在战略上实行采取“收缩政策”、积极防御,他与其父亲明仁宗朱高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并不热衷领土扩张与对外战争。

明宣宗在位时期,停止郑和下西洋,罢免奴儿干都司,放弃安南地区(越南),虽在短期内节约了财政开销,但在长远来看祸害匪浅,这与积极防御的初衷背道而驰。

越南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却在唐末五代时期独立成国,到了明朝开国时期已经过去了300多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为了恢复这块“汉唐故土”,频繁征发国内精锐士卒进攻越南的胡朝。

经历大小战斗数十次、耗费白银无数,明朝才在公元1407年平定了越南地区,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并效仿内地的制度在越南建立府、州、县,试图建立起朝廷直辖的体系。

不过,由于越南脱离古代中国已久,再加上明朝委派的官员在越南贪腐、掠夺,激起越南土著不满,所以当地的叛乱几乎此起彼伏。明朝为了镇压越南的叛乱,每年都要额外拨出一笔巨额军费,而越南本土的赋税钱粮产出还不够朝廷所耗军需的十分之一。

在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时期,越南的叛乱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朝廷屡次委派英国公张辅进入越南作战,虽作战得利,但也白白耗费了大量的军费。而张辅这边前脚刚走,越南后脚再次叛乱,明军疲于奔命,不得不驻军8万余人,其中的开销花费主要都靠内地运转。

明宣宗继位不久,越南再次发生叛乱,朝廷里分为“保越”和“弃越”两派。以英国公张辅等人为首的大臣,要求立刻出兵,平息叛乱;

以杨士奇、杨荣等人为首的大臣认为交趾(越南、安南)连年叛乱,贫瘠不堪,主张放弃越南。

最终,明宣宗采纳了杨士奇等人的建议,罢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勒令越南的明军主帅王通率军8万北返。

但王通实际上已经率领明军逃回广西,越南全境都被黎朝(越南黎朝)占领。至此,明朝耗费军费无数、折损大量将士,也仅仅统治了越南20年左右的时间就放弃了这里。

明宣宗不仅在南方奉行收缩战略,就连对蒙古也采取守势。比起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大破鞑靼部,明宣宗更重视长城防线。

当时,明朝国力十分强大,蒙古的威胁固然不值一提。可是在明宣宗死后,蒙古的瓦剌部崛起,悄然埋下了后来土木堡之变的隐患。总体而言,明宣宗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所作所为,有利也有弊,但放弃越南实在是弊大于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