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导语:

伍子胥是一个悲情猛人,说他悲情,那是因为他这一生,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说他是猛人,那是因为他做人做事都比较猛。

伍子胥全家遭到楚国陷害,他只身逃到吴国以后,发誓要为父兄报仇。结果带领吴国大军将楚国踏平,伍子胥挖出了楚平王的尸骸鞭尸泄愤。吴王阖闾十分信任伍子胥,可是夫差称王后,逐渐与其疏远,甚至开始怀疑伍子胥,最终伍子胥含恨被杀。

01一夜白头的伍子胥,前半生只为报仇。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曾经是楚国的官员,因为遭到了费无极的构陷,结果伍奢全家被抓。伍子胥和哥哥伍尚逃了出来。可是楚王担心伍子胥兄弟俩会在外面搞事情,所以就命人召回伍子胥兄弟,表示会放了他们的父亲。

哥哥伍尚比较仁义,他相信楚王和费无极的话,可是弟弟伍子胥却深知他们的计谋。所以伍尚回到楚国,而伍子胥则出逃在外。

  1. 伍子胥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吴国。可是忧心于父兄被杀的仇恨,所以伍子胥是一夜白头,这种仇恨已经深入骨髓,谁也无法改变。
  2. 他这辈子似乎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灭了楚国,杀了楚王报仇。可是这件事并不容易,因为当时器重他的阖闾还不是吴王,于是伍子胥便辅佐阖闾登上了王位。
  3. 阖闾对伍子胥十分器重,同时也器重另外一位高人,那就是孙武。伍子胥负责战略上的总指挥,而孙武则在具体战术上作为总指挥,两个人合作非常默契,使得吴国很快成为了东方大国。

可是伍子胥从来没有哪一天是忘记仇恨的,所以他感觉时机成熟以后,便怂恿阖闾进攻楚国。结果楚国大败,吴国攻陷了楚国国都以后,伍子胥什么人都不找,就单单要找楚王报仇雪恨。

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奢闻子胥之亡也,曰: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史记》

当时的楚平王已经死了,新上任的楚昭王早就跑没影子了,这个时候的伍子胥愤怒之余,只好命人将楚平王的尸体挖了出来,鞭尸三百下泄愤。阖闾明白伍子胥的这种心情,所以并没有阻止伍子胥这么做。

02伍子胥的这种复仇方式过分吗?

这件事发生以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因为大家都在对伍子胥的行为指指点点,他们认为,楚平王再混蛋,好歹也曾经是伍子胥需要跪拜的国君。

现在伍子胥居然为了报仇,将昔日的主子给挖出来鞭尸,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惨无人道,堪称禽兽。

一时间对伍子胥的声讨之声不绝于耳,甚至连伍子胥昔日的好友申包胥都认为伍子胥的这种报仇方式太过分,写信严厉地抨击了伍子胥。

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於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史记》

伍子胥只是冷冷一笑,他用行动告诉世人,他就是一个倒行逆施的人,他想要做的事情,谁也不会拦得住。

那么伍子胥做得真的过分吗?这完全就是道德绑架,如果是你的父兄被楚平王给处死了,全家人都被楚平王给杀了,那么你会怎么做呢?难道还要去祭拜一下楚平王吗?

当然不是,可能你的做法要比伍子胥可怕的多。伍子胥此刻已经是吴国的臣子,就算昔日是楚国人,现在也跟楚国没什么关系了,当然除了仇恨以外。

所以伍子胥对楚平王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什么过失,反而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伍子胥如此对待楚平王,这就说明伍子胥不可能再有机会得到楚国人的任何好感。

伍子胥只有彻底跟楚国断绝了关系,才能够真正得到吴国的信任。所以说伍子胥的这一行为,也有为自己铺路的打算。

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既然仇恨已经酿成,那伍子胥肯定是要报仇的。既然报仇的方式可以随便挑,为什么伍子胥不选择一种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呢?

03伍子胥辅佐夫差,结果被赐死。

伍子胥成为了阖闾最为信任的大臣,更是被封为了相国,是臣子当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可惜的是,阖闾在于越国作战的时候,被越国大将灵姑浮射中了脚拇指结果病死了。

昭王出亡,入云梦;盗击王,王走郧。郧公弟怀曰:平王杀我父,我杀其子,不亦可乎!郧公恐其弟杀王,与王奔随。吴兵围随,谓随人曰: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尽灭之。随人欲杀王,王子綦匿王,己自为王以当之。随人卜与王於吴,不吉,乃谢吴不与王。---《史记》

新上任的吴王夫差,虽然对伍子胥也比较恭敬,但是信任感却荡然无存。因为夫差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这个道理。

  • 夫差更加信任太宰伯嚭,可是伯嚭这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势利小人。他收了越国不少贿赂,所以处处都为勾践说话。
  • 在击败越国以后,是灭亡越国还是保留越国,伯嚭和伍子胥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后来因为伍子胥将儿子留在了齐国避祸,夫差最终更加信任伯嚭,疏远了伍子胥。
  • 在伯嚭的谗言之下,伍子胥根本就没办法辩驳。伯嚭甚至告诉夫差,伍子胥有谋反的嫌疑,所以夫差赐了伍子胥一杯毒酒,解决了他的一生。伍子胥生前的遗言是,把他的双眼挂在城墙上,他要看着越国大军杀入吴国都城。

伍子胥的死,是吴国非常大的损失。他死后,勾践在吴国呆了几年就被夫差给放回国了。回到自己地盘上的勾践,开始厉兵秣马。

在夫差参加黄池会盟的档口上,勾践带兵杀入吴王宫,结束了吴国的统治。夫差回来以后节节败退,最终兵败亡国。伍子胥终于是看到了这一天。

总结:伍子胥是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伍子胥对大局的控制,那是非常强的。他的构想很简单,吴国先打垮楚国,再击败越国。与北方强国齐国联盟,从而吴国可以蚕食南方的所有诸侯国。

等到吴国真正成为了南方霸主以后,那吴国就可以掉过头来灭了齐国。可是夫差偏偏不听这些,他非要跟齐国作对,才会造成后来的悲剧。

伍子胥对夫差的态度,足见他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 他始终认为夫差是一个晚辈,常常拿夫差当年夺位时,对伍子胥的许诺说事儿。当年夫差为了上位,曾经许诺将半个吴国送给伍子胥。
  • 甚至在夫差不听从伍子胥劝告的时候,伍子胥居然把自己的家人留在了齐国。这显然是要为自己跑路做准备了,夫差又不是傻瓜,他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所以说伍子胥的结局,完全是他一手造成的。如果他能够细心揣摩夫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许结局也不会如此悲剧了。

参考资料:《史记》

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伍子胥身为楚国人,为什么要投靠吴国鞭尸楚平王?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也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他后来帮助吴国灭了楚国,而且还将死去的楚平王挖出来鞭尸,但是其实他自己本人就是楚国人,那么,伍子胥为何要鞭尸自己曾经的君王呢?伍子胥的父亲叫做伍奢,是楚平王儿子的太傅。但是,伍奢被权臣费无极陷害,被关进了大牢。费无极为了斩草除根,就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才能。如果不把他们俩一起搞死,以后就会成为祸害。”于是,楚平王对伍奢说:“你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我就免你的死罪。”伍奢很明白楚平王的意图,对他说:“我大儿子伍尚为人很老实,我叫他来他一定来。但是二儿子伍员不一样,从小就能忍辱负重,他肯定不会来。”果然,伍子胥接到父亲的信就对大哥说:“楚平王根本就是想杀我满门,不能去!”

伍尚说:“我也知道去了是死路一条,但是老爹召唤我们,不去的话老爹心寒,是为不孝。好在我们是兄弟二人,我去尽孝,你去为我们报仇吧。” 就这样,伍尚回到父亲身边,和老爹一起被杀,而伍子胥则开始了逃亡之路。伍奢临死前,感叹道:“唉,楚国的老百姓要遭殃了!”伍子胥先跑到宋国投奔老爹辅佐的楚国太子,后来宋国内乱,二人开始逃亡。逃到晋国时,楚国太子被杀,伍子胥带着太子的儿子跑。为了不被发现,伍子胥二人昼伏夜出,成了和老鼠、蝙蝠这些动物一样的生命。

逃到吴国后,伍子胥的盘缠已经用尽。祸不单行,伍子胥此时又患了大病,只能拖着病体,一边乞讨一边前行。来到吴国后,伍子胥看出了吴国公子光的野心,帮助公子光夺得了吴王的位置,受到了公子光的重用。就这样,在孙武的帮助下,伍子胥终于带着吴国的军队,攻破了楚国。

但是此时,他的仇人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态度很明确:死了就完了?想得美!来人啊,把楚平王的尸体给我挖出来!当他手握着鞭子,看着楚平王尸体的时候,父兄的惨死、自己多年来的忍辱负重、当初拖着病体乞讨的苦逼经历,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于是,伍子胥挥起手中的鞭子,开始鞭尸。一鞭比一鞭狠,一鞭比一鞭重。一直抽到楚平王尸体都皮开肉绽,方才停手

说起来,这楚平王到底算是倒霉还是幸运呢?说他倒霉吧,毕竟是死后才被复仇,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了;说他幸运吧,终究还是被鞭尸,成为了后世的笑柄。他的性格十分刚烈,为人爱憎分明,不喜欢被礼法所约束,也正是他的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这个人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奇才,有长远的目光,公私分明,绝对是个忠臣的料,可惜造化弄人。作为一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人,对于帮助过他的吴国,他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先是为了吴国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一顿经济整顿后,将楚国的所有先进的技术全部传到了吴国,并且还大兴水利,其次是整顿了军队,并且重用了当时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将教育和法律结合在一起,以此提高了吴国的整体国力,靠着伍子胥的一番改革后,吴国瞬间变成了继楚国之后的一大强国,差点成为了春秋霸主,这差一点,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目光长远的伍子胥早就看出了越王勾践的能力和野心,就算后来被吴国俘虏,他也一直劝谏吴王夫差,将其杀死,以免后患,但是夫差是怎么样也不听,最后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给伍子胥赐死,但是夫差念及他的功劳,于是便令他自杀,面对夫差的命令,悲痛的伍子胥只能选择顺从,临死前的他还嘱咐家里人在自己死后将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楼上,他要亲自看着越国将吴国灭掉。

当然了,后面的结局也是被伍子胥猜的准准的,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最后击败了吴国成为新一任春秋霸主,可想那挂在城楼上的伍子胥的无奈与悲怒,气质伍子胥本可以不管这件事情,大不了后面跑路,不过他没有,因为他将一番热血全部倾洒在了吴国,誓要与吴国共存,历史上的各大名人也是对他做出了最高的评价,梁启超就曾经说过,伍子胥的智勇双全,处事平稳,真的是一代英雄,虽然他死的很憋屈,不过他就是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至情至性之人。

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这是申包胥责怪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时候,伍子胥做出的回应。

可见连他自己都觉得这么做不妥当不可取,但却有他不得不做的理由。

伍子胥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儿子太子建的老师。

楚平王是个没谱的人,他看上了一个女人,按说一个君王看上个女人不算啥,但这个女人偏偏是太子建的妻子。

于是楚平王为达到目的,联合朝中奸臣逼走了太子建,对于太子的党羽,他也没有放过,太子老师伍奢一家首当其冲。

于是伍奢被判死刑,大儿子伍尚陪父赴死,并告诫弟弟,也就是伍子胥,活下去,为父兄报仇。

为了复仇,伍子胥从楚国出逃,一路乞讨到宋国先找到太子建,然后和太子建到达吴国。

凭着才干,伍子胥很快成了吴国公子光的门客。

伍子胥与吴国公子光做了笔交易,祝他登王位,他登上王位后助自己报杀父杀兄之仇。

公子光在伍子胥辅佐下成了吴王阖闾,阖闾也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当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

很快,伍子胥带着吴兵冲入楚国都城,此时的楚平王已经死了。

换作是你,如何报父兄之仇?

伍子胥也知道掘人坟墓不可取,但楚平王的行径确实可恨至极,明离子认为他并不过分。

但伍子胥鞭笞楚平王的事情却属于“臣辱君”的范畴,为后世帝王所不齿。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伍子胥是一个历史人物,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报仇心切,动用吴国的部队,加上自己的智慧,与楚国战争,最后取胜。但是由于当时的债主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内心愤恨无法释放,就挖出楚平王 的尸体,进行鞭尸,已解心头之恨。

伍子胥这种做法,如果从个人的恩怨角度是对的。你杀我父兄,我心生仇恨,我要惩罚你,这是一套逻辑。

但是,鞭尸这件事有意义吗?你惩罚一个尸体,没有任何感知,除了侮辱对方的后人意外,毫无意义。

结论,从私人角度是对的。但是从一个文化角度,就显得粗俗不堪。后世不可仿效。

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按那个时候的说法是可取,现在的法历就不允许了。

伍子胥为何鞭尸楚平王?其行为可取吗?

春秋后期,楚平王因听信馋臣费无忌之言而冤杀了楚国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过一劫。随后伍子胥逃到吴国,此时伍子胥的盘缠已经用尽。祸不单行,伍子胥又患了大病,只能拖着病体,一边乞讨一边前行。来到吴国后,伍子胥看出了吴国公子光的野心,帮助公子光夺得了吴王的位置,受到了公子光的重用。就这样,在孙武的帮助下,伍子胥终于带着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

但是此时,他仇人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态度很明确:人死仇不灭,他找到楚平王的坟墓,命令士兵挖掘坟墓,把楚平王的尸体给挖出来,他手握皮鞭,看到楚平王尸体的时候,父兄的惨死、自己多年来的忍辱负重、当初拖着病体乞讨的苦难经历,一下涌上心头。于是,伍子胥挥起手中的皮鞭,开始鞭尸。一鞭比一鞭重。一直抽道楚平王尸体皮开肉绽,方才停手。

说起来,这楚平王到底算幸运还是倒霉呢?说他幸运,毕竟是死后才被伍子胥复仇,自己什么也不知道了;说他倒霉吧,人死后入土为安,还被伍子胥挖出来鞭尸,成为了后世的笑柄。

伍子胥性格刚烈,为人爱憎分明,有仇必报,不喜欢被力法所约束,也正是他的这种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这个人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奇才,有长远的目光,公私分明,绝对是个忠臣的料,可惜造化弄人。作为一个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人,对于帮助国他的吴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就伍子胥鞭尸这件事,伍子胥做的过火,你率兵灭了楚国已经是大仇得报,楚平王已死在率兵去挖坟墓,把楚平王的尸体搬出来鞭尸五百下,以报当年之仇,这可是鞭尸侮辱罪啊!报仇的手段过于残忍,有损个人的阴德,不符合封建礼教。伍子胥的朋友责备他太狠心。他说,我已经像夜里走道的人看不清路了。在他班师回朝后不久自己就被夫差所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