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死前为何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
导语:
武则天早在临死前,其实就已经想通了,与其死了排位被扔出宗庙,还不如把皇位传给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李显。
李显的确够不争气的,第一次登基就提拔自己的外戚力量,结果被武则天给废了。第二次登基把大权都给了韦后和上官婉儿,结果导致自己失去权力之后,被老婆女儿给毒死了。
这么一个人,肯定是不会进入武则天继承人的考虑范围的。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选择让李显登基呢?
82岁的武则天已经是老朽,经不起张柬之这帮人的折腾。要说武则天完全是主动传位给李显,那么神龙政变这些主角儿肯定是不会答应的。因为神龙政变的主要作用就是夺取武则天的权力,改立唐中宗李显为皇帝。
并且覆灭武周王朝,重造李唐江山。这场政变的主角儿是宰相张柬之、前任宰相姚崇等人作为领导,各路御林军将领为其开路。
最终成功逼迫武则天下岗,李显再次登上皇位。这一次政变并没有多少流血事件发生,被杀的只有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俩兄弟。
本身政变的由头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诛杀他们以后,张柬之觉得还不过瘾,又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武则天已经无人可以依靠。
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资治通鉴》
所以张柬之带着人马冲到了武则天的住处,将武则天拉下神坛。逼迫武则天传位给李显,由此可见,武则天从始至终,并没有真正表态。
她是否真的愿意将皇位传给李显,从神龙政变中,我们完全看不出来。因为政变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李显登基,而政变中武则天的态度,丝毫没有体现出来。
武则天当时已经82岁了,她的男宠们也都被张柬之给诛杀了,这个时候让武则天拿什么跟张柬之和御林军斗呢?
其实大家就是看武则天老的不中用了,所以纷纷更换门庭。这场政变中,哪有什么真正的忠臣,全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罢了。
狄仁杰对武则天的影响,或许改变过武则天的想法。狄仁杰一直以来都是武则天时期最重要的大臣,就连武则天本人,对狄仁杰也是恭敬有礼。因为狄仁杰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谁来做皇帝并不重要,能够保证国家稳定,那这个皇帝就是好皇帝。
狄仁杰肯定是做出过分析,武三思登基能够保证国家稳定吗?他是武则天侄儿,跟武则天有血缘关系,在朝中也是权倾一时。
可是武三思不是李家的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服众。他登基以后,一方面会再次引发李家人的反对,必然又是一场血腥的屠杀。另一方面忠于李家的那些人也会伺机而动,总之武三思上台,李唐江山必然千疮百孔。
所以狄仁杰认为,只有李显登基,才能稳住国家内政。他是李家子孙,又是武则天的儿子。不管是武则天的忠臣还是李家的忠臣,对李显都不会有任何冒犯之心。
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资治通鉴》
只是李显的能力也不行,跟武则天比起来,在座的各位,都没有胜任皇位的可能。只能说狄仁杰是权衡再三以后,觉得选择李显是最佳方案了。
所以狄仁杰告诉武则天,如果选侄子做皇帝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从古至今,没听说过侄儿会把姑姑供奉在宗庙之中祭拜的。
武则天恍然大悟,她认为自己死后,也必须要得到后人的祭拜,这么一来,选择李显做皇帝,就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所以李显被召回,重新做了8年皇太子。
神龙政变,或许就是一个争宠的笑话。从狄仁杰对武则天的影响来看,武则天的确有传位给李显的想法。而且武则天也付诸实践,将李显立为了皇太子。
那神龙政变这是要干嘛?难道没有这场政变,武则天就会改立武三思做皇帝了吗?光靠张易之张昌宗俩兄弟,真的可以改变李唐江山的未来?
我觉得并不能,只能说这两位男宠当时掌握着宫中部分禁卫军,可是他们翻不起什么大浪来。李显始终是皇太子,始终有资格继承皇位,没有任何明诏是让武三思登基的。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件事了,神龙政变是为了什么?唐中宗李显事后为什要打击帮助他上位的五位功臣呢?
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环绕侍卫。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守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资治通鉴》
这并不是贬低张柬之等人的为人,而是我发现,张柬之就算不发动神龙政变,也不会改变历史。这场政变唯一改变的,其实只有他们几个人的命运。
在神龙政变过后,武则天宣布禅让大位给李显,而李显为了彰显这些功臣的功劳,将其中五位主要领导者封为了王爵。比如说张柬之就是汉阳郡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郡王。
可是这些人在不久之后,全部被贬谪到了外地,有些甚至被一撸到底,什么官职都没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李显的能力所在。
总结:李显从来不是个废人,只是被周围的强人给弱化了。李显掌权以后,十分清楚神龙政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极有可能不是武则天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就算他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现在也失去了这种名正言顺。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这五位所谓的帮助他夺位的功臣,所带给他的。这五位功臣表面上对李唐王朝那叫一个忠心,实际上却为自己赢得了拥立之功。
李显恨透了这五个人,可是在表面上还要将他们各种嘉奖。但是事实就是事实,李显不会让他们真的凭借拥立之功就夺取朝政大权。
这一出手,便将这些所谓的功臣,全都给赶出了朝堂。对于神龙政变的定性,其实自古以来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只是我的一种看法罢了。
张柬之的为人我们不清楚,可是政治手段比较低级。李隆基登基以后,将排挤张柬之等人的罪责,全都赖给了武三思和韦后,其实这是不对的。李显真的就那么没用吗?李显当时已经死了,历史就随李隆基怎么书写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武则天在死前为何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
以则天大帝之贤明岂会不知李唐皇氏才是天下归心日久必隆的正途大道,但即以改朝换代亦想千秋万代传于后世。因而武周的几位权贵嫡亲们展开了一场鱼死网破的争斗,以其侄武三思,武攸祠最为卖力取宠以想华众取恩被立为皇太子,太平公主也有意袭得大统,但几蕃争斗中武三思逐行恶端为文武大臣而不容。一日贤相狄仁杰入宫拜见则天大帝,言昨夜做了一个恶梦,有妖孽呑咬大雁之双臂,百思不得其解,阁老可解否?狄仁杰心声暗喜随声言道,妖孽乃陛下周围的别又用心之徒,它们忌讳皇位日久,因此恶语重伤陛下爱子,大雁双臂乃皇子李旦,李显也,臂断必会大祸临头天下大乱。试问陛下可曾见过侄儿为姑母烧香拜佛的,百年之后祠奉宗庙的必陛下亲生儿女,则天大帝顿悟因而停止了立侄儿为祠的计划。不几日择吉日从立庐陵王旦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为防止李唐皇氏与武氏相残于宗庙中令二族子孙立誓永不相残屠杀,以安其心。时狄仁杰上书大帝乃谏张谏之为其继任者,帝从之。到公元705年帝以八十有二,老眼昏花政令多委于上官婉儿和二张处置,二张荒淫无度欺上瞒下早以天怒人怨,时张谏之与五位忠于李唐的大臣谋复立李唐剿灭妖孽,禁卫大将李多祚与众多卫尉亦同心响应。由暗月下怒奔寑宫,太子显突有心声恐惧,被张谏之说服,火光充天中步入正堂,将领们抓了二张立斩于宫外,帝之以无力回天乃宣旨于太子次日归政李唐,由此在历经了十五年的武周易服后政归李唐龙凤呈祥国泰民安,次年则天大帝仙逝去帝号葬于其夫李侧。
武则天在死前为何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
原因一,人心向李。尽管武则天有把皇位传给武家的打算,但十多年来,他杀了不少文臣武将和皇亲国戚,但到头来还是有人不愿意她把江山传给武家,而且这些人还是她亲自选拔的重臣,如狄仁杰、张柬之等,虽没有明着反对,但不时在提醒她,见过天下谁家庙堂里供奉着女儿的,这让武则天感到天下人心向李,她再也无力改变民意,只能顺民意,从民愿,把皇位还给李家。
原因二,封建祖制。在封建社会,女儿虽然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但终归女儿属于婆家的人。一结婚,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这一点让武则天思考了很多年,但她无力改变封建祖制,天下也的确没有谁家的祠堂里供奉着嫁出去的女人,女人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武则天嫁给了李家,那她死后只能进李家的庙堂,享受李家子孙的供奉,不会有那个武姓子孙在她百年后,为她尽孝供香,这是武则天最后发生思想改变的根本原因。
原因三,寻找真爱。武则天一生男宠无数,但到头来她还是觉得只有丈夫李治爱她,其他都是与她逢场作戏,玩弄感情,她也的确一生真正爱过李治,作为女人,她不愿意死后成了孤魂野鬼,无人疼爱,为了能回到丈夫身边,她只有把江山还给李家,这样她才能名正言顺葬在丈夫身边,否则,丈夫不会答应她,她也无法也向丈夫交待。
原因四,子比侄亲。她把江山传给侄子,她死后武家不会有那一个子孙想到她,因为她进不了武家的祠堂,而把皇位传给儿子,她会得到李家子孙的原谅,还可以以媳妇和母亲的身份,堂堂正正的走进李家太庙,受到儿子和李家子孙的祭拜,所以在儿子和侄子面前,她最后选择了儿子。
武则天最后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正因为她的正确选择,才为以后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武则天淫而不乱受到了天下人的肯定和尊重,也使她成为褒奖不一,但总体有功于中国历史的一代女皇。
武则天在死前为何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
武则天是很特殊的一个人,而且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我们不能以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她。武则天把江山还给李唐,狄仁杰的一句话很出名“未常闻帝供姑姑之灵位于太庙矣”。古代的人很重祭祀,没有后人的祭拜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这在古代只有绝户才没人祭拜,武则天也不想死后太凄凉。虽然武则天为了权力杀儿子、杀李唐宗室,可是她自身李唐媳妇这个身份毕竟没把李唐皇室赶尽杀绝。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新皇一定会对李唐宗室大开杀戒,侄子再亲也亲不过儿子啊!人民大臣心向大唐,武则天身为李唐媳妇掌权可以,但想传给外人则不行。古代太后掌权的事也不少,武则天只是比她们更进了一步,人民还能容忍。可是她想越过这条线,就会有人出来反对她。总得来说武则天把江山还给李唐是最符合她自身利益的选择。
武则天在死前为何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
武则天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武则天必须要考虑自己的身后事,其次就是人心向背,最后就是武氏子弟的能力。
一、武则天的身后之虑
神龙元年(705年),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已经是82岁高龄的老妇人了,身体也每况愈下,已经到了不得不考虑自己身后事的年纪。是让自己娘家武氏子弟继承皇位,还是还政于李唐,也就是自己的儿子,实际上武则天也在犹豫中,并没有下定决心。
一天夜里武则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一只大雁被妖怪咬断了翅膀,第二天恰好又遇到狄仁杰上朝觐见,武则天就把自己的梦将给了他,这狄仁杰大家都知道,是个忠心于李唐、行事清明之人,听闻此事,立马心里就有了计较,就和武则天说,陛下,这不是好兆头啊,这一双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您就是那只孤飞的大雁,翅膀短了,大雁可是要出事的,再说,有谁见过百年之后有侄子给姑姑烧香磕头的?这些只有自己的亲生子女才会去做的。
冰雪聪明的武则天一听,就明白了狄仁杰的意思,那是要她传位给自己儿子的意思,这样才可以保证自己身后不会成为孤魂野鬼。
这次狄仁杰与武则天的君臣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则天内心的抉择天平的转向,放弃了立侄子为太子的打算,毕竟,还是自己的儿子亲。
二、朝堂天下的人心向背问题
武则天自从67岁登基,到此时已经15年,垂垂老矣,经历与享受过大唐盛世荣耀与富庶的人们,不想看到因为李、武之争引发内乱,那样人民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另一方面,朝堂上那些文臣武将们,实际上还都是李唐时期留下来的,内心深处依然把李唐视为正宗,武周统治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当武则天的生命倒计时,天下要大变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李唐这边。再者,人们对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的恶行早已经按捺不住,就等机会了。
张柬之等人也是看准了这样的人心向背,振臂一呼,应者如云,大臣、御林军等这些在关键岗位上的人员成为神龙政变的主力军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实际上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不管内心是否愿意,抛弃武氏,禅位给自己的儿子就是她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
设想,如果当时武则天不同意禅让给自己的儿子,结局会是什么哪?很有可能是被幽禁,而不会杀了她,但这也是她不想看到的。
三、传位给武氏子弟的后果
所谓的武氏子弟,实际上也就是只武三思和武承嗣,这两个人实际上并不怎么样,无论是能力还是人品。武则天活着,他们或许还可以纵横朝堂,一旦武则天驾崩,无论他们是否能够登上皇位,面临他们的,必定是一场血腥的争斗与屠杀。而力量的对比他们并不具备一战之力,李唐的支持者瞬间就可以把他们吞的骨头渣子都不剩,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总之,选择还政李唐,虽然也是在万般无奈下的决定,但也是武则天保证其死后不遭清算的最英明的决策,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荣誉,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李唐能够延续盛世的风光。
武则天在死前为何决定将皇位还给李唐?
这个问题最简单了。
武则天和狄仁杰讨论让谁继承大统的问题。
狄仁杰说了一句话“如果把江山传给武家,那么宗庙里是不会有陛下一席之地”。
一句话点醒了伟大的武奶奶👵
这才有了李显登基称帝[害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