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导语:

恭亲王奕䜣号称鬼子六,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不过在道光活着的儿子里面,却能够排行老二,因为大哥、二哥、三哥都去世了,五哥过继给了醇亲王,只有四阿哥奕詝排在奕䜣前面。

奕䜣号称是道光皇帝所有儿子当中,最聪明机灵一个。所以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奕䜣以压倒性的优势,几乎完胜四哥奕詝。可是在最后关头,因为一次打猎,使得奕䜣与皇位失之交臂。

01打猎过程中,咸丰皇帝尽显伪装本色。

咸丰皇帝能够登基,那可不是偶然因素。道光皇帝50岁之前,只有一个儿子,据说被他一脚踢死了。人到中年不得已,担心江山无人继承,从此以后道光皇帝就疯狂吃药,拼命生儿子。

所以说咸丰皇帝奕詝和恭亲王奕䜣,都是道光皇帝50岁以后所生的儿子。奕詝虽然年长,可是处处都比不上奕䜣。

在读书方面,奕䜣聪慧过人,精通满汉蒙三种语言,而且对西方文化非常感兴趣。在武功方面,奕䜣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完全就是文武双全的人才!而奕詝在各方面都显得比较均衡,没有太突出的地方,跟弟弟奕䜣比起来,就更加逊色了。

可是奕詝有一个地方是奕䜣比不上的,那就是伪装能力。他知道自己凭硬功夫是比不过弟弟奕䜣的,所以只能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文宗门六岁入学,受田朝夕纳诲,必以正道,历十余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长且贤,欲付大业,犹未决。会校猎南苑,诸皇子皆从,恭亲王奕訢获禽最多,文宗未发一矢。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受田辅导之力也。---《清史稿》

比如说奕詝比较孝顺,这件事就没办法有一个衡量标准。再比如说奕詝比较仁慈,这件事还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总之奕䜣善于做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而奕詝善于做开放性答案的题目。

在一次春闱打猎中,奕䜣打了很多猎物,而奕詝却一只猎物都没有打。道光皇帝不禁就问了:奕詝你咋的了?咋一只都打不到呢?酱油可不是这么打的啊!

奕詝小心翼翼地跟道光皇帝说:我看到那些动物都怀着小宝宝,现在是春天,正是万物繁衍后代的时候,不宜杀生。

道光皇帝听了以后,长长地吸了一口气,这小子还真不赖,连春天是繁衍的季节都知道。重点不是这里,重点是奕詝有老师教了,这么说一定会得到道光的欣赏。因此奕䜣像个傻大个一样,打了那么多猎物反而失去了道光的宠爱。

02奕䜣帮助慈禧太后,夺取了大清的政权。

就这么着,聪明的奕䜣反而落选了,那个会伪装的奕詝成功晋升为咸丰皇帝。真可谓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所以说到底谁更加聪明呢?显然伪装者奕詝是更加聪明一个,只不过他平时比较喜欢藏着掖着罢了。

奕詝上台以后,对自己的所有兄弟,采取打压政策,不让他们参与到朝政的管理当中来。虽然夺嫡之路比较顺利,可是奕詝的防备之心还是有的。

可咸丰皇帝对奕䜣的态度却不一样,他打破了皇子不得干政的制度,让奕䜣多次参与到朝政管理中来。不过总是在关键时刻救场用,用完再防着。

咸丰二年四月,分府,命仍在内廷行走。三年九月,洪秀全兵逼畿南,以王署领侍卫内大臣办理巡防,命仍佩白虹刀。十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年,迭授都统、右宗正、宗令。五年四月,以畿辅肃清,予优叙。七月,孝静成皇后崩,上责王礼仪疏略,罢军机大臣、宗令、都统,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七年五月,复授都统。九年四月,授内大臣。---《清史稿》

所以说咸丰皇帝从始至终都没有相信过奕䜣,奕䜣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直到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奕䜣的机会才再次到来。

当时咸丰皇帝设立了顾命八大臣辅佐同治皇帝,这八位里面没有一位是咸丰皇帝的亲兄弟,奕䜣当然也不在其中。

这把奕䜣给气惨了,所以他便倒向了慈禧太后,帮助两宫皇太后,捉拿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慈禧太后掌权以后,奕䜣终于可以正式参与到朝政管理中来,一直都是慈禧非常倚重的大臣,多次帮助慈禧渡过难关,可是他会一直这么一帆风顺下去吗?

03用完就扔的帝王之术,在慈禧这儿照样可行。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段实在是太高,她为了夺取权力,先拉拢了奕䜣。等到恭亲王奕䜣帮助她夺取了政权以后,她在逐渐削弱奕䜣的实权。

奕䜣是一个实干家,他知道西方比大清强大的地方在哪里。所以他掌握大权以后,开始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组织他们兴办洋务。

从西方那边学习先进的技术,引进先进的人才,以此达到拉近大清和西方之间距离的目的。可是奕䜣并不是完人,他在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说一味地迁就洋人,割让大清国的利益给洋人。

这些也就成了后来弹劾他的人,诟病奕䜣的重要根据。慈禧太后本来是放权给奕䜣去做事,可是逐渐看到奕䜣的声威太大,心里也逐渐生起了不满。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王请奔赴,两太后召见,谕以赞襄政务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擅政状。穆宗侍两太后奉文宗丧还京师,谴黜载垣等,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命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王坚辞世袭,寻命兼宗令、领神机营。同治元年,上就傅,两太后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课程。---《清史稿》

所以在一帮大臣的弹劾之下,慈禧太后终于把奕䜣给撤了。从此奕䜣就在家里养养鸟了,后来慈禧看他老实了一些,又逐渐把他拉回来继续参与朝政。

不过在同治皇帝去世以后,光绪登基不久,慈禧太后再次将奕䜣革职。慈安太后去世后,奕䜣长期失去了执政的资格。

一直到了甲午海战失败以后,慈禧太后才想起了还有一位恭亲王在家里没有启用。这才把奕䜣给请出来。从上次被免职到这次重新出山,奕䜣已经在家闲置了十几年时间,所以上来以后,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帝王之术实在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奕䜣这样的人才,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下,几乎成了没有任何方向感的玩偶。

总结:若是奕䜣一直执政,可能会扭转局面。

清朝末年的满清政府,简直已经到了一坨屎的地步,完全成了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只要是个列强,慈禧太后就赶到害怕。

哪怕人家只有几百人的队伍,手里只要端着枪,慈禧太后就会让李鸿章去签约。签什么约?当然是不平等的卖国条约。

甚至有一次在越南,左宗棠打赢了法国军队,李鸿章居然在京城还跟法国签了一份不平等条约,难道是签约签上瘾了吗?

奕䜣执政的时候,极力推进洋务运动,这是非常值得认可的政治觉悟。如果继续实行下去的话,至少会比日本提前二十年进入现代化水平。

所以说,若是奕䜣取代慈禧执政的话,满清的局面,或许就不是后来那个德行了。至少奕䜣不会带着光绪皇帝满天下逃跑。因为他知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参考资料:《清史稿》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恭亲王奕訢前半生极尽殊荣,为何后半生却惨遭慈禧打压,以至一生庸碌无为。

恭亲奕訢外号“鬼子六”是因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而“鬼子六”这个外号说的是奕訢这个人十分聪明善变。

那么这里分两部分来说说奕訢的一生。

前半生,道光皇帝还在世时。

道光皇帝在位30年,由于皇长子早死,所以在立储上颇为摇摆不定。当时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作为皇位最有力的继承人。皇四子奕詝以仁孝著称,皇六子奕訢则以天资才气著称。最终皇四子以其年长于奕訢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是在道光将皇位传给奕詝时,却在传位密诏中将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足以见道光帝对皇六子的偏爱。

从奕訢的宫廷教师就可看出道光帝对他的宠爱。道光皇帝给他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是翁心存(翁同龢之父),一个是贾桢。而且这个贾桢时科甲进士出身比皇四子奕詝的老师杜受田还高。

在这两位的细心教导下,几乎将奕訢培养成一个文武全才,这也使得道光皇帝更加喜爱和偏爱他了。

所以在他的前半身一直都是顺风顺水,意气风发。而且这个时期他还是一个洋务派,但是却后面却备受打压成为了保守派,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将在下文分析)

奕訢真正的巅峰是在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

咸丰皇帝死后,他与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正政变,一举将咸丰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一网打尽”,从此权势通天成为大清的议政王,风光无限,一切皇族的事务都由他处理,还兼任总理衙门的首席大臣,党政大权尽入手中。

相比于咸丰的庸碌无能,奕訢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从北京政变、洋务运动到总理衙门的设立等一系列的事都可以看出奕訢不同于咸丰的决策和果断。

但是洋务派是激进派,这势必会触及庞大的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在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逐渐掌握后宫。得罪了保守派的同时失去了宫里的支持,奕訢认怂了,之后被慈禧找了可笑之极的罪名,革除了奕訢所有的官职,只保留亲王的头衔,最终郁郁不得志死于家中。

洋务运动虽然持续了三十多年,但只有在奕訢掌权的二十余年,洋务运动才得以真正的进行,这个期间,清朝的钢铁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清王朝的军备也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而且清朝的海军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但是在奕訢下台后,洋务运动失去了中央的支持,最终在地方上挣扎了十多年后以失败告终。

如果奕訢能够当皇帝,也许能够完成洋务运动,为清王朝续命。

奕訢年轻时作为洋务派的代表,积极推进改革,然而十余年的光阴磨灭了他的心智,终成保守派。晚年再启用时也没有年轻时改革的锐意进取了,甚至维新派都将这位洋务运动的前辈看成是维新变法的阻碍。命运当真是琢磨不透,无法理解,无法猜测。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爱新觉罗· 奕䜣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恭亲王,人称“鬼子六”,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生于1832年,死于1898年。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他的哥哥就是其同父异母的咸丰皇帝,两人相差一岁多。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奕䜣的仕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生大起大落。那么恭亲王奕䜣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道光年间,与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皇帝共有九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早早病逝,老五过给了道光的弟弟醇亲王当儿子。道光皇帝准备立太子时,老七,老八,老九都年龄尚小,就只剩下老四奕詝(zhǔ)和老六奕䜣。老四奕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是道光皇帝的宠妃,不过在奕詝十岁时就去世了,奕詝于是由老六奕䜣的母亲静贵妃抚养,因此,奕詝和奕䜣从小在一起,都是静贵妃带大,如同胞兄弟。

道光皇帝对于到底立奕詝还是奕䜣为太子而左右为难。在他看来,奕詝、奕䜣各有所长。奕詝虽然没有突出的才能,但为人忠孝仁厚,诚实稳重。而奕聪明伶俐,精明强干,文武全才,才能远在他哥哥之上,确实是块当皇帝的料,道光皇帝对他也非常赏识。

在大家看来,老六奕䜣肯定是不二人选。但是人家老四有两个优势,一是活着的嫡长子,二是有个好老师,叫杜受田。老杜深知老四奕詝的才能远远不及老六奕訢,要想成功,必须智取。他曾经告诉奕詝,成功的秘诀在于“仁孝”之心。

一天,道光皇帝想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到南苑狩猎,借机对奕詝、奕䜣进行考验,来确定继承人。当大家都忙于狩猎时,老实忠厚的老四奕詝一箭不发,道光皇帝很是奇怪,叫人把奕詝叫跟前来:“奕詝,今天围猎,你的表现令朕失望,为何?” 记住了杜老师的教诲,奕詝不慌不忙地,说:“父皇休怒,现正值春季,鸟兽孳育,儿臣不忍伤生而违背天意,儿愿世间万物,以干天和,请皇阿玛谅解恕罪。”

道光一听很高兴:此真帝者之言!老四得到了道光的大为赞许!道光死后,大家从正大光明匾后取下绵盒,打开遗诏,结果就是老四继位,老六封恭亲王,这样,奕詝继位。说实话,道光皇帝的眼光真的得让人多多包涵啊。

本来被寄予厚望的老六这下深受打击,他曾写了一首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怀才不遇, 失落哀怨的心情。

曙色分林表,迷离隐远村。

泉流溪口合,乌语陌头喧。

石勒碑何在,荆卿墓尚存。

当年曾驻跸,今日泪双痕。

咸丰年间,二起二落

咸丰继位后,奕䜣一开始并不被他的哥哥重用,总担任一些不痛不痒的职务,如十五善射大臣,阅兵大臣等,直到咸丰三年,才被特命“军机大臣上行走”,也就是“军机大臣”,这是一项重大决定,也表明咸丰对奕䜣的信任,按清朝祖制,亲王是不可以任军机大臣的。

奕䜣担任军机大臣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协助咸丰皇帝处理了几件大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彻底击垮太平军北伐部队,受到咸丰嘉奖。然而好景不长,两个人很快就闹掰了,奕䜣被咸丰皇撤了军机大臣的职务。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因为家事,咸丰五年(1855年),奕䜣的生母静太妃病重,他请求咸丰晋封皇太后,咸丰没有明确表明态度,只是“哦哦”了两声,聪明过头的奕䜣以为皇帝同意了,立即传旨册封,这下激怒了皇帝。第二天,奕䜣便被他皇帝哥哥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罪名撵出军机处,并一撸到底。从这一天起,可怜的奕䜣又回到了无所事事的闲散王爷状态。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天津沦陷。很快英法联军来到北京城下,无能的咸丰吓坏了,人家哪凉快待哪去,带着他的妃嫔、皇子以及亲信大臣跑到热河行宫(承德)去了,跑得比谁都快,到死都不敢回来。

临行前,咸丰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老六,命他担任议和大臣去和英法谈判。面对危难不敢去应对,却留下自己的弟弟去和洋人打交道,这皇帝哥哥也真是让人无语!

老六奕䜣确实有能力,在有限的权力下(因为咸丰还是不怎么放心老六,并没有给他很大的权限),加之当时局面异常严峻,奕䜣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英、法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的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好感,也让老六奕䜣迅速成长,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

同治年间,大显身手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在承德病死,根据遗嘱,由大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小皇帝,主持政务。

奕䜣依然没被重用,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心里自然憋屈。载淳的生母那拉氏不是一般的女流之辈,野心勃勃,权力欲望很重。于是,奕䜣与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合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奕䜣因为协助发动政变取得成功,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他被封为议政王,再次任军机大臣,不久奕䜣创立总理衙门,并担任总理大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这期间,也算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奕䜣为了稳定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重组军机处并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使晚清政局出现新气象。

  • 二、重用曾国藩,特命他为两江总督并节制四省军务,镇压了太平天国,消除了内患。

  • 三、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办洋务。

奕䜣发展洋务运动,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这些人对洋鬼子的东西十分厌恶,认为他崇洋媚外,因为他排行老六,人又鬼机灵,所以背后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鬼子六”。

在鬼子六奕䜣的不懈努力下,洋务运动还是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几年后,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出现,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大量西方技术引进了中国。

短短几年中,清朝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福州船政学堂等。

洋务运动进行几十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政变之后,恭亲王奕䜣被封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这两个部门都是实权部门,加上奕䜣名声越来越大,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又被奕䜣等人处死,总理衙门对他更是恨之入骨。

虽然,在政变中,慈禧和奕䜣为了解除肃顺等大臣手中的权力,成了盟友,但是现在奕䜣可是大名鼎鼎、手握大权的议政王,慈禧暗下决心,除掉这个眼中钉。

终于在同治4年的时候等到了机会。这一年3月,在慈禧的示意下,有一个叫蔡寿祺的御史,上奏弹劾奕䜣,慈禧借用这个机会,突然发了一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撤了奕䜣的议政王的职务。

一个月后,又找了个理由,下令让奕䜣"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也就是留在军机处,但没有什么实权,挂个名而已。不再是议政王了,奕䜣的地位大不如前,无法再与慈禧抗衡,也为日后被逐出军机处埋了下伏笔。

光绪年间,一出一进军机处

中法战争中,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迟迟拿不定主意,军队接连吃败仗。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以"萎靡因循"的罪名,免去他的一切职务。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和黄海之战的惨败,使清朝再次面临危机,文武百官都请求让恭亲王奕䜣复出主持军机,最后慈禧被迫无奈同意大臣们的请求。

十年后,奕䜣再次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但是,奕䜣已垂垂老矣,精神萎靡,没有了当年锐意进取的魄力,所以也没有多大的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十七岁的奕䜣病逝,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慈禧也算有良心,念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并做出突出贡献,赐谥号“忠”,这是亲王能得到的最高谥号。

校书郎工作室,玖月秋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恭亲王奕䜣是清朝道光帝的六皇子,由于他善于和洋人外交谈判,兴洋务办教育,思想较为开放,所以被咸丰帝的八位顾命大臣所忌,特别是当头的肃顺,忌恭亲王强势,所以说他“里通外国”,这也和他被称为“鬼子六”有关。

道光帝共九个儿子,立储时前三个儿子已夭折,按规矩该由第四子奕詝继承大宝,但六皇子奕䜣聪敏,道光帝也很喜欢他,当然也喜欢奕䜣的生母孝静贵妃,所以有段时间一直拿不定这主意该立哪个儿子。不过最后历史告诉我们,道光帝还是立了四子奕詝,也就是咸丰帝。至于为何没有立奕䜣,野史说是道光帝带着几个儿子去承德围猎时,四子奕詝听了老师杜受田的话,不杀生,美其名曰不忍伤害生灵,这样一来道光帝很高兴,认为“此真帝者之言!”

负责签署条约倍受侮辱

太平天国起义后,英法美等帝国列强不满足《南京条约》签的好处了,开始提出修改条约,迫使清朝开放更多的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传教、鸦片贸易合法化等等。之后列强进逼天津,清朝派桂良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此时任都统的奕䜣坚决反对签署的开放长江口岸等条约,并提出备战以防。

不久后列强再次进逼天津,并加快向北京进攻。咸丰帝怂了,带着人以“北狩”的名义跑到了热河,然后让奕䜣留京议和。于是,奕䜣在京代表清朝和英法俄签署了《北京条约》。本来这事跟俄国没啥关系,可是它却以来调停清朝和英法僵持为借口,夺取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清朝国土。

之后奕䜣上书给热河的咸丰帝请罪,在圆明园被焚掠的前提下还增添了不少赔款等。咸丰帝则说他是在万难之下,实属不易,免究其罪。曾经要扬言备战的年轻王爷,如今却忍气吞声的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立志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道路。

辛酉政变位极人臣

后来因为奕䜣设立了总理衙门,并任总理事务大臣,专办同外国交涉事务,由此无形中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咸丰帝和恭亲王。奕䜣凭借着外交大权,逐渐经管通商、关税等事务,把握了清廷的财税大权。

正在这时慈禧也就是当时的皇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冒头了,开始干预国家大事,并和咸丰帝的近臣肃顺起了冲突。等咸丰帝死后,慈禧的儿子继承皇位,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而掌握外交大权的奕䜣则被排斥在八大臣之外。同时,肃顺等八大臣还处处压制慈禧的势力,所以奕䜣和慈禧联手,开始针对肃顺集团,因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被称为“辛酉政变”。

肃顺集团被一网打尽,奕䜣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这次宫廷政变后,奕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以议政王的身份位极人臣。

兴办洋务功不可没

在奕䜣的主持下,不仅开始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并且还主持开办了近代教育,引进了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兴建近代军事工业。

奕䜣提出学习制造与学习西方科学结合起来,认为前者乃权宜之策,后者则是长远之计。自1861年起,奕䜣在南方开放城市物色教员,来京教育贵族少年学习外语。当时官宦之家都以学习外语和知识可耻,极少有人会学习这些,所以才会出现奕䜣亲自落实的情况。

甲申遭谪

光绪十年,法国侵占柬埔寨并向越南进兵,直接构成对清朝的威胁。奕䜣主张避战求和,向法妥协,当时这个主张得到了曾国藩等地方重臣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以醇亲王奕譞为首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则主张与法开战。

而此时的慈禧则下旨斥责奕䜣委蛇保荣,罢免奕䜣的一切职务。慈禧之所以这么干脆的对奕䜣下手,还是因为权力。当年两人因为权力走在一起后,慈禧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奕䜣则以议政王身份“辅政”,所以两人形成了权力矛盾。早在同治四年和同治十二年,奕䜣就曾两次遭到罢黜。只是当时由于大多数王公贵族和督抚的反对,所以没成。

光绪二十年,闲赋在家十年之久的奕䜣,因为甲午战败再次被大臣举荐出山。但此时的奕䜣年纪大了,也没了那个冲劲。二来慈禧势力太大,他也斗不过,所以他的态度开始变得模棱两可,凡事委蛇因循,使得朝野上下对其失望透顶。

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发动戊戌运动,而奕䜣这次则站在了慈禧的阵营中,对立宪主张极力反对。不过还没等到光绪帝发起百日维新,奕䜣就因病去世了,终年67岁。

可以说,恭亲王奕䜣被称为“鬼子六”,也并不是什么贬义,反而是因为他是一个颇有清誉的贤王。如果没有慈禧捣乱,或者说能被选作皇帝,也许清朝的历史走向就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可惜的是,在慈禧这样一个将才干和手段都用在权力斗争中的女流手中,短暂的同治中兴成为过去,百日维新也转瞬即逝。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政治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都对晚清产生了重大影响。

奕訢的一生可以明确地区分为几个阶段。

皇位争夺的失意者

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所生。

在皇四子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死于1840年之后,当时九岁的皇四子奕詝和奕訢一起由孝静成皇后抚养。

奕訢和奕詝从此一起长大,年龄相仿,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加亲密。

六岁开始,奕訢开始接受和奕詝同样的教育。显然,当时道光尚未选出皇位继承人,但他无疑会在奕訢和奕詝两人中挑选其一。

为此,道光对两人都悉心培养,为他们安排了著名的老师,奕詝师从杜受田,奕訢则师从卓秉恬,两人都是当时大儒。

此外,两位皇子还有其他老师,教授他们满文、蒙古文和军事、武器方面的知识,在求学时期,两人受到的待遇基本是一样的。

这就带来个问题,到底谁来继承皇位,道光皇帝将如何选择。

流传最广的故事有两个。

一个是说在一次狩猎时,两位皇子表现截然不同,奕訢欢呼雀跃,获得大量猎物;奕詝却表现得很犹豫,不愿有所动作。

道光事后询问奕詝,奕詝解释说,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许多猎物都有身孕,上天有好生之德,他不想毁掉新的生命,扰乱自然的和谐。

据说,这是他老师杜受田的授意。

另一次,是在道光病重时候,他把两位皇子召到床边,再一次测试,问他们当了皇帝后会怎么做。

奕訢不由自主就他将要采取的政策讲了一番漂亮话,奕詝却只是匍匐在父亲床边哭泣。

道光由此认为,第六子聪明,第四子孝顺,对于君主而言,孝道比聪明更重要。

于是指定奕詝为继承人。

1850年,道光驾崩,奕詝即位,成为咸丰皇帝,按照道光的遗嘱,奕訢被封为恭亲王,而咸丰的其他兄弟们被封为次一等的郡王。

1852年,奕訢拥有了自己的恭亲王府,此后,他相继担任了一些重要职位。在1853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时,他署理领侍卫内大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然后奉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185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八旗都统与皇族宗正。恭亲王似乎不负其父所望,成为了一名坚强的摄政者。

但是,他与咸丰皇帝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剑拔弩张。无疑,咸丰总是妒忌恭亲王的才干,以及道光对他的喜爱。

不过,只要道光的遗嘱仍未从大家的记忆中褪去,只要孝静成皇太后还活着,咸丰没有多少办法动摇奕訢在宫中的地位。但是,咸丰皇帝肯定迟早会找到办法来削弱恭亲王在宫廷中的势力。

机会很快到来了。孝静成皇太后在1855年8月突然去世,咸丰任命恭亲王负责安排皇太后的丧礼。他抓住这个时机,严厉斥责恭亲王在料理皇太后丧事和遵守丧礼方面的所谓过失。

1855年9月2日,咸丰革去恭亲王所有官职,下令让他回到上书房读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明星

与此同时,清朝正经历着持续不断的内忧外患。国内,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朝廷;国外,西方列强加紧活动,要求在华南开埠,因为他们不满于鸦片战争后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的执行状况。

在此危急关头,咸丰重新想起了奕訢,他需要熟悉洋务的奕訢的服务,他开始重新考虑如何对待他的这位弟弟。

毕竟,奕訢从来没有对咸丰的帝位产生过威胁,咸丰也不能不顾及他们曾一起长大的事实。

咸丰承认他没有明确的理由怀疑恭亲王对皇帝的忠诚与服从。1857年6月,他重新起用奕訢为大内侍卫的都统,至于理由,是恭王在上书房操行优异。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咸丰皇帝需要依赖恭亲王之处明显增多,尤其是在1858年至1860年,清军先后在华南和华北败于英法联军之手以后。恭亲王在此时占有的优势,不仅由于他身为亲王的地位,还由于他熟悉洋务,并且是个保守派的代表。

例如,1858年的下半年,在奕訢的岳父桂良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之后,奕訢给咸丰上了一道密疏,其中指出:“窃臣闻逆夷要求各款,多出情理之外。其尤关厉害者,莫如江岸通商一节。”他在此疏中还坚持说:“倘逆夷执意要求,不能以理喻,则不得不早筹战备。”

此疏似乎说动了咸丰皇帝,因为在1859年5月,他加授奕訢为统领京城军队的内大臣,恢复了恭亲王对于京城军事的指挥权。

英法联军在1860年第二次进军北京,使恭亲王站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他被任命为与英法谈判的钦差大臣,当咸丰皇帝于1860年6月逃往热河时,他在北京打理这个失败的政府,“鬼子六”的绰号,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得。他的光荣与权力全部恢复了,恭亲王走到了一生中具有决定性的转折点。

辛酉政变的救星

在1860年11月和议达成、联军撤出北京之后,奕訢、桂良、文祥等人反复给在热河的咸丰上疏,建议他今早回京,因为京城内已经恢复了法律和秩序。

但这时咸丰的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再也经不起路上的折腾,直到1861年8月22日,咸丰撒手人寰,他再也没回过北京。

咸丰去世前,也对自己身后事做了安排,他任命了肃顺等八位大臣辅佐年幼的皇长子载淳,就是“顾命八大臣”。

而载淳的生母懿贵妃,对权力非常热衷,肃顺等人一手把持政权,懿贵妃虽然被尊为慈禧皇太后,却被排斥在决策层之外。

慈禧的如意算盘,是想效仿武则天,垂帘听政,但清朝祖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权臣肃顺更加不可能与慈禧合作。

要想推翻肃顺,慈禧必须寻求援助,京城的奕訢就成了她的第一选择。

奕訢和肃顺一样,都没有篡位的野心,都有对权力的渴望。而奕訢和肃顺又向来不合,肃顺在咸丰面前大红大紫,压倒了恭亲王的风头,他们已明争暗斗了许久。

现在,有慈禧协助,奕訢就有了扳倒肃顺的可能。

咸丰的梓宫终要回京,新皇帝也要在北京登基,恭亲王及其在京的追随者们已经定下了一个恰当的计划,他们在等待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

1861年11月1日,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先于肃顺抵达京城,她们立刻与奕訢会面,商定了方案。第二天,两宫皇太后以小皇帝的名义下旨,逮捕了肃顺及其同党。

11月8日,就下达了对肃顺等的判决,他们被指控谋逆,肃顺被处死,载垣、端华赐自尽,其他人各有处分,顾命八大臣被一网打尽,这就是辛酉政变。

大功告成后,清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有了一位新皇帝,还有了一位新领袖,即恭亲王,他得到了慈安和慈禧两位皇太后的支持。

权力争斗的失败者

奕訢在辛酉政变后得到了京城几乎各个派别的支持,尽管看上去他似乎是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但他的权力从来都不是稳稳在握的。

当恭亲王担任强人的角色时,他对自己领导其追随者和整个国家的能力过于自信了。他没有看到,即使在他处于权力巅峰时,反对派仍然具有组织能力。奕訢天真地一位,他道光皇帝第六子和同治皇帝叔叔的地位,可以确保他长久掌握政治领导权。

这种极度的自信驱使他轻率地作出政治决策,对两宫皇太后倨傲自大,对保守派满不在乎,这显然不是慈禧和慈安当初希望看到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1861年之后的短短四年里,恭亲王的反对派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1865年4月2日,慈禧终于对奕訢采取了行动,她借奕訢召对时违反礼仪为名,颁布了早已准备好的上谕,指责奕訢对皇帝和太后无礼,任人唯亲,有谋逆倾向等一系列罪名。

慈禧这份上谕,是以进为退。因为奕訢是宗室的代表,他身边也有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他们无法坐视慈禧随便处理奕訢,如果不加以劝阻,慈禧会变得一手遮天,保护奕訢就是保护宗室的利益。

慈禧也做出了妥协,仅仅革除了奕訢议政王的封号,仍然恢复了奕訢其他权力。事实上,慈禧大获全胜,奕訢受到极大羞辱,在政治上从此成为弱者,再也不具备跟慈禧分庭抗礼的能力。

在同治皇帝亲政不久就迅速驾崩和慈安太后在1881年4月突然去世后,慈禧便成了光绪皇帝的唯一摄政者,她的权力已经至高无上。

这时,精疲力竭的奕訢早已失去了从前作为“中兴斗士”的激情,他在作出政治决策时,比过去更加迟疑而摇摆。

奕訢日益减弱的政治影响也削弱了他在洋务中的作用,总理衙门既不能正常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也无法将西方人的意见传达给军机处。恭亲王成为双方共同的攻击目标,巨大的压力使他的领导能力遭到进一步的怀疑。

于是,借着1885年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越南的惨败,慈禧更换了军机处所有人员,史称甲申易枢。

置身于政治之外的重要政治人物

此事带来的结果是,奕訢失去了所有的公职,只保留了爵位,并被迫永远退出政坛。他失去了所有自信,从那时起,他退隐到个人生活之中,吟诗作赋,沉思默想。

他不再关心政治,因为他在政治上破产了,而政治也舍弃了他。

即使以后光绪在甲午战争后还要求他重回政治舞台,奕訢也已经力不从心,他已年老病衰,在政治上和身体上都无法达到要求。

奕訢在1898年5月29日去世,享年65岁。

奕訢是个个性坚强的人物,是个有权势的宗室王爷,他毕生为了清朝的生存而进行政治斗争。尽管他在后期缺乏活力,但他的去世对清朝仍然是破坏性的打击,这扰乱了慈禧和光绪之间微妙的平衡,没有他的介入,这两人出现分歧之时,就直接演变为冲突,而缺少了足够有威望的调停人。

同时,奕訢去世后,西方列强在清朝缺少了一位值得信任的大臣,而列强的侵略性又惹怒了慈禧,对列强更加憎恶和恐惧,奕訢去世两年后,义和团运动爆发,给清朝带来了耻辱性的结果。

从这些方面来看,几起几落的奕訢即使不再掌权,他的死给清朝带来的损失也非常重大。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说起清朝,特别是清朝晚期,人们就心生厌烦。奴颜婢膝,丧权辱国;宁予外邦,不予家奴,是晚清留给人们的原始印象。

于是在晚清时期,经常和众列强打交道的恭亲王奕訢,被人们毁誉参半。赞他的人,说他是晚清政府的股肱之臣,优秀的外交家;毁他的人,说他是丧权辱国的代表,赐予他“鬼子六”的恶号,以示对他的的轻蔑之意。

何谓“鬼子”,鬼子是清朝人们对外国人的一种鄙称。尤其是哪些蓝眼睛,高鼻梁的白种人,由于他们喜欢戴蓝色、黄色、红色的发套,只跪拜上帝和上帝的使者(神父),妄自尊大的满清皇帝和大臣们一看,他们的模样、装扮像我们十八层地狱里的鬼一样,便谑称他们为鬼子,由此鬼子便成了洋人的代名词。

实话说,还是清朝闭关锁国,对世界形势一摸黑,自负的认为自己是上朝天国,而将其它国家认为是蛮夷小国。而且这帮洋人蛮横无理,撵又撵不走,打又打不过,只能从心底里鄙视他们,称他们为鬼子,获得一时的心里满足。

恭亲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当时道光属意的继承人是四子奕詝与六子奕訢,奕詝的生母是已故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奕訢的生母是静贵妃。

道光在位时,说来也怪。其命中专克皇后,先后有孝穆成、孝慎成、孝全成三位皇后去世,仍至道光心中十分凄苦,索性不在立后,便册封静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之事。

道光原有九子,前三个都因病早夭。所以在皇位继承上,他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间始终犹豫不决。

四子奕詝仁爱孝顺,但小时因生天花,脸上留下许多白麻子,而且还因为少时骑马跌落,成了跛子;而六子奕訢天生聪慧,且善长舞枪弄刀,道光曾将自己心爱的宝刀“白虹刀”赐给奕訢,做为褒奖。

而且两子从小皆拜名师为师,受到了严格的教育,通晓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文章教义难分高下。

道光在犹豫中对立储之事一拖再拖,直到道光二十六年,已六十五岁的道光才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立四子奕詝为太子,封六子奕訢为恭亲王,奕訢至此与皇位失之交臂。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驾崩,四子奕詝继位,即咸丰帝。

因与六弟奕訢有立储之争,原本感情很好的兄弟俩,渐生嫌隙。在咸丰继位后的头几年,奕訢一直被冷遇,直到咸丰三年九月,太平军北伐,兵锋直指直隶,逼近天津,京城戒严。咸丰才迫不得已,任命奕訢为署理领侍卫内臣,参与京城巡防事宜。

不久对汉臣一直怀有戒心的咸丰,打破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破格提拔奕訢为军机处行走。大敌当前,还是自己的弟弟可靠。

咸丰五年,奕訢的母亲,同时也是咸丰少时的养母,静太妃病重。咸丰少时与皇太妃感情深厚,奕訢奏请封其母为孝静皇太后,咸丰尚没有明确答复,奕訢便擅自对外宣布其母的封号,惹恼了咸丰。

静太妃去世,丧事办完后,咸丰将奕訢所兼职务一律革除,回上书房读书,以示惩戒。君臣关系也好,兄弟之情也罢,又跌到冰点。至到一年多后,心思很重的咸丰才补授奕訢为镶红旗蒙古都统,同时兼管镶红旗新旧营房整修事务。

1857年底,英法联军在广州发难,攻入广州城,虏走两广总督叶名琛。尚受冷遇的奕訢主动上奏,主张不可一味向英法求和,力主做好与英法开战的准备。

转年,英法联军从白河口侵入,攻陷大沽炮台,区区一千七百余人的联军,一路无阻的兵临天津城下,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签下《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进攻北京,咸丰逃亡承德,委托奕訢为议和大臣,与英法谈判。临危受命的奕訢,原本还想通过以战迫和的思路解决此次危机,但急不可待的英法联军直接将炮口对向了紫荆城,在大炮和刺刀的威逼下,奕訢与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通过此次谈判,奕訢领教了英法列强的武力,由此开始在对外关系上“媚和”,不复往日的气概。而列强们则对奕訢识实务,擅长处理善后事务的能力十分欣赏,称他为清朝一堆糊涂蛋中难得的外交人才。

与此同时,奕訢与一帮主和派们,上奏咸丰,建议开设总理衙门,总管各国事务关系,协调通商口岸之事。并且还向咸丰建言:

“太平天国和捻军是本朝的心腹之患,英、俄是肢体之患,应以灭内患为先,然后对付俄国和英国。”

一年后,在承德躲避不回的咸丰病亡,幼子载淳继位,并遗诏肃顺等8人为辅政大臣,而将奕訢排除在外。心有不愤的奕訢在寡嫂慈禧的联络下,协助她发动辛酉政变。随着肃顺等人的人头落地,两宫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奕訢被任命为议政王,兼军机处领班大臣,掌管总理衙门,一时权势熏天。奕訢在主掌朝政期间,通过总理衙门,在对外关系上,一味的顺从列强们日愈见涨的无理要求,以求得列强们的“和好”相处,并借师助剿太平天国;对内则求强、求富,全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所倡导的洋务运动,积蓄财力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奕訢由此获得了列强们和清朝内部汉族大臣的欢心与拥戴,一时间风头无二,被人们称为“六贤王”。

就在奕訢风头正劲之时,权欲渐强的慈禧由妒生忌。她抓住奕訢任用英国人李泰国、郝德为清朝海关税务司署理以及聘用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清朝海军指挥等重大外交失误,于1865年,下御旨免去奕訢议政王封号,并所兼各种职务,最终在众大臣的求请下,只保留他内廷行走,管理总理衙门的权力,奕訢风光不在。

几年后同治大婚,奕訢因襄办有功,奉懿旨加恩亲王世袭罔替,似有复苏的迹象。但不久因与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不要修建圆明园,而遭到同治的怒斥,并被革去了亲王世袭罔替,降为郡王,仍为军机处行走。后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方才恢复了原有的封号。

同治亲政不久,旋即去世。年幼无知的光绪被扶上位,朝政大权皆被慈禧所把持,奕訢处于一种闲棋冷子的状况。没几年,中法战争爆发,奕訢所在的军机处,因慈禧大权独揽,有名无实,故在战争初期应对失据,朝中为此一片哗然。慈禧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了他所兼的一切职务,奕訢成了慈禧的背锅侠,心中愤满不已,整天沉湎于听戏、把玩各种物件的无为状态。

十年后,满清政府日渐式微,慈禧年岁已高,精神不济。于是奕訢再次被起用,统管总理衙门,并会办军务,总理海军,内廷行走,东山再起。

可此时清朝腐败无能,摇摇欲堕,奕訢也无力回天,大清江河日下。

光绪亲政后,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实行维新变法。而奕訢另有所谋,提出兴办教育、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等主张,试图以过去实行洋务运动的办法来抵制现在的君主立宪制,并借此修改变法的路径。为此他倚仗慈禧的支持,千方百计的来阻挠光绪的变法,处处制肘,层层设障。

1898年,为腐朽不堪的清朝,劳心劳力的奕訢寿终正寝,享年66岁,谥号“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可谓是衰荣备至。

透过恭亲王奕訢的一生,可以看到晚清下滑,灭亡的轨迹。其早年在清朝皇室之中也算有为之人,面对英法的入侵,主张以战迫和,不可向列强一味的求和;英法攻联军入北京时,临危受命与列强周旋,挽大清危局,获得了人们的称赞。辛酉政变后,奕訢大权在握,但却雄心不在,只求与列强相安无事。几经沉浮,重新出山之后,面对列强的进一步压迫,奕訢束手无策,毫无作为。光绪维新变法之时,奕訢从最初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到现在反对变法的顽固派,无不折射出清朝统治者高层,面对世界的恢宏巨变,抱残守缺,思想僵化,只会割地赔款,而不去追寻事物的本源,洗心革面,变法图强,最终落入被列强所蚕食,被民众所抛弃的衰败轨迹,一落再落,直至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