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所谓救时宰相,我认为可以理解为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的宰相。那么姚崇作为唐朝著名宰相,他在哪些关键时刻,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呢?
01姚崇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为李唐王朝的延续出力。姚崇本身不怎么出名,唐高宗李治活着的时候,姚崇是没什么名声的。一直等到女皇武则天上台以后,姚崇才逐渐崭露头角。
他帮助武则天平定了各种内乱,所以被武则天封为宰相。可是姚崇发现一个问题,武则天虽然是雄才大略,但是想要篡唐。
姚崇是唐朝的进士,信奉忠君爱国的思想。自然是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伴随着武则天废立皇帝,姚崇对这种看法是越来越严重。
他认为武则天这是要搞事情,毕竟江山是李唐的江山,你这么玩下去,总不会是想要改朝换代吧?正如姚崇所想的那样,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自己做了皇帝。
这么一来姚崇和武则天的关系就变得比较尴尬了,毕竟他是心向李唐王朝的,现在虽然主子没变,都是武则天,可是主子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诉,元之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由是为易之所谮,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使充灵武道大总管。---《旧唐书》
于是乎,他在晚上就常常跟一些李唐王朝的老臣们在一起开会。目的只有一个,该如何挽救李唐王朝。
武则天称帝这是没话说的,毕竟是一代雄主,可是她将来会把皇位传给谁呢?如果穿给了自己的儿子,那还好说,要是传给了自己的侄子那就完蛋了。
所以以姚崇为首的一帮大臣,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武则天的一举一动。这么搞下去,姚崇的工作当然不好开展,所以姚崇就主动申请外调。
在姚崇外调之前,他向武则天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名相张柬之。我们都知道张柬之是发动政变推翻武周王朝的重要功臣,所以说姚崇对李唐王朝来说,有不朽之功。
02姚崇在发动政变前夕赶回京城,成功参与政变。姚崇本来一直在外地做官,后来从张柬之那儿得到了消息,武则天身体是不怎么好了。现在一直都是她的宠臣张易之兄弟执政,姚崇曾经就的罪过这俩兄弟,所以被贬谪外出。
这个时候姚崇就回到了京城,恰逢张柬之等人打算发动政变,所以神龙政变姚崇是恰好参加了。在这帮人的努力之下,武则天只好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
正是因为李显登基,这才保全了李唐的江山。武则天为此自己撤销了皇帝的封号,也将大周王朝的名字从历史上抹去,还政给李唐子孙。
九月,壬子,以姚元之充灵武道行军大总管;辛酉,以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元之将行,太后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冬,十月,甲戌,以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平章事,时年且八十矣。---《资治通鉴》
晚年的武则天是真的想开了,其实谁来做皇帝还不是一样呢?不过没有张柬之和姚崇在最后关头推一把,武则天还真的难以抉择。
能够赶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回来,可见姚崇真的是救时宰相。因为拥立李显登基,所以姚崇也被封为侯爵。不过这个时候的姚崇并没有进入唐中宗李显的核心圈子,而是被外放到了很多地方做刺史。
因为唐中宗时代的内政实在是太乱了,再加上他有自己的一帮亲信,所以姚崇自然是无法插手他的内政治。不过这也是好事,因为姚崇的外放,使得他成功躲过了另外一场风险极高的政变。
03姚崇辅佐唐睿宗,除掉了太平公主的力量。神龙政变过后,李显登基称帝,恢复了李唐王朝。不过李显这个人脑子有点轴,他非常信任自己的老婆和女儿,结果却被老婆和女儿给毒死了。
他老婆是韦皇后,女儿是安乐公主。两个人毒死了唐中宗以后,就改立了小孩儿李重茂做皇帝,而韦后学起了武则天临朝听政,这就是篡位的前奏。
安乐公主也不是什么好人,她一心想要成为皇太女,也就是李显的接班人。所以她跟她老妈是窜通一起的。
可是朝中还是有很多不服气的声音,于是乎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为首的力量便再次发动了政变,他们家韦后等人全部诛杀,并且迎接唐睿宗李旦登基。
时玄宗在东宫,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宋王成器为闲厩使,岐王范、薛王业皆掌禁兵,外议以为不便。元之同侍中宋璟密奏请令公主往就东都,出成器等诸王为刺史,以息人心。睿宗以告公主,公主大怒。玄宗乃上疏以元之、璟等离间兄弟,请加罪,乃贬元之为申州刺史。再转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为政简肃,人吏立碑纪德。俄除同州刺史。---《旧唐书》
李旦是武则天最小的儿子,也是太平公主的哥哥,以及李隆基的父亲。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将李旦扶上皇位,自然是有自己的打算。
太平公主为此夺取了唐朝政府的权力,而李隆基也因为有功劳,成为了李旦的太子,不久以后就顺利登基做了皇位。
姚崇这个时候被调回了京城,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朝中几个宰相全都是太平公主的人,甚至连唐睿宗都说不上话。
姚崇成为宰相以后,也得到了太平公主的拉拢。可是姚崇严词拒绝了太平公主,并且表示会效忠唐睿宗。
得罪了公主的下场总是不好的,所以姚崇帮助李隆基一起,铲除掉了太平公主的力量,从而稳定了朝政,彻底歼灭了武则天的余党。
总结:姚崇辅佐唐玄宗李隆基,打造开元盛世。前面都是姚崇历经政变的种种经历,他为唐王朝的延续发展可谓是居功至伟。可是姚崇真正被历史所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政变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因为他能够开创开元盛世。
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案子以后,李隆基正式走上了政坛。他已经是李唐王朝的皇帝,而且得到了姚崇的辅佐。
姚崇成为李隆基最重要的宰相,开始了各种改革,将过去的一些积习全部清理掉,从政坛内部开始整治风气,处理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官员。
对官员下手不过瘾,姚崇还会对皇亲国戚们下手。因为皇亲国戚在武则天时期的权力过于巨大,完全影响到了国家的运转,所以姚崇决定要限制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减少他们涉足政坛的机会。
吃喝玩乐没人拦着,可是你一旦要插手政治上的事情,那是绝对不行的。姚崇担任宰相期间,才是李唐王朝真正走上正轨的时候。
正是在姚崇的努力之下,唐玄宗李隆基才能够开创开元盛世。所以说姚崇是唐王朝的救时宰相,一点也不过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谢谢邀请.
救时宰相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从字面看上来分析是拯救时弊的宰相。这不是个褒义词。因为在我们大部分人的眼中,宰相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协理阴阳。宰相应该起到的作用:平衡皇帝与百官。而不是像一个救火队员一样,哪里有事儿就去哪里解决事情。所以这是个贬义词,并不是个褒义词。
给姚冲扣上救时宰相这个名号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紫薇舍人齐浣(huan)。这个紫薇舍人是个官职名,也叫中书舍人,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宣读圣旨,并掌握宫里的机密。职权很大,甚至比宰相还要大一些。是唐朝事实上的宰相,号称文士之极任。
姚崇有一次在和齐浣聊天的时候,问齐浣自己当宰相能不能与管仲,晏子这些历史上的名相相比。这个齐浣就说:“人家二位宰相,管理国家的时候,政令一直可以保持下去,而您所制定的法律却随时更改,从这点上看你比不上他们,只是一个救时宰相”
救时宰相这个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可以看一看姚冲在当了宰相之后,主要都干了些什么事:1.裁汰官员。2.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3.注重生产发展。4.让虚假僧人和尼姑还俗。
从这几条上看,他做的确实有点繁琐。是一位做实事的宰相。他这一生侍奉过5个皇帝,在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当过宰相,一生三起三落。
朝廷要发展要改革的时候,他站出来了,当了丞相,拯救时事政治。有了成绩之后呢,就又被弃之不用了。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他是为了侍奉老母亲而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但武则天依然重用他。
唐睿宗当政的时候,他又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而被辞去了宰相的职务。但依然受到皇帝的重用。
唐玄宗当政的时候,他受他儿子的牵连,以及屡次上书营救,被唐玄宗定为死罪的赵诲(这个人收受胡人的贿赂,所以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又被罢官了。但唐玄宗依然很重用他,有重要的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所以这个人还是很有能耐的。一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给姚崇套一个“黑衣宰相”的外号一点也不过分!姚崇的一生三次罢相,三起三落,人生经验相当丰富。一个人能够在武周王朝、睿宗王朝、玄宗王朝三次出人宰相,能力、胆识、谋略自然属于上上等。姚崇被誉为四大贤相之一,还有救时宰相的美名,他的能力和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个同样为关陇集团的少年英才,豪爽仗义,勤奋好学,作为官宦之家出身的孩子,对于谋略、权术自然是拿捏有余,深谙人心。在武周王朝的姚崇就因为处理政务快准狠而被武则天看中,任命为侍郎,他的直言不讳深深地影响着武则天,武周王朝的姚崇是他真正开始成长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是他学习为官之道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好的时间。但是,姚崇终究还是得罪了武则天身边的男宠张易之,但是武则天还是还看中姚崇这个人,如果说武周王朝使用朝廷大臣的鲜血浇筑起来的王朝,那么姚崇就是这武周王朝的幸存者。武则天喜欢姚崇这个臣子,而姚崇也尊敬武则天这位女帝王。说白了,姚崇还是和有血有肉的大官。在五大臣发动神龙政变以后,武则天的下台,引得姚崇痛哭流涕。而当中宗李显反手制裁政变五大臣的时候,姚崇却逃过了一劫。但是,因为他哭诉武则天的事情,也让他远离了中央朝廷,外放做了地方官。而在睿宗王朝,姚崇同样作为宰相登上大唐历史舞台,此时的李隆基正和太平公主斗得凶猛,姚崇深居要位,自然成为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他又被罢免宰相,成为了地方官。但是,人才永远都是朝廷需要的,当唐玄宗除掉了太平公主,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时,姚崇再次登上了宰相大位。唐玄宗李隆基的彻底上台,让姚崇终于可以大刀阔斧的为李隆基打造一个开元盛世,李隆基能够有开创开元盛世的美名,始终离不开姚崇。姚崇刚上台之初,就着手除掉了两大和他相抗衡的宰相,张说和魏知古都是出自姚崇的大手笔,在排斥同僚方面,姚崇可是一点都不手软。而历代能够荣登宰相大位的人,其心术往往都异于常人,经历过三朝宰相的起伏,姚崇更是深谙官场套路,抱紧了玄宗皇帝这条大腿,他就能够达到人生巅峰。可是,他错了!曾经一手帮助玄宗李隆基开创了盛世的姚崇居然会被罢相。真是让人捉摸不透,理由居然是一个小官吏的牵连。但是,我们一仔细想想或许就明白了,玄宗皇帝经历了数次政变,其权谋之术早已经凌驾于姚崇之上,姚崇罢相,只是更换宰相团的需要。最后,回到正题,姚崇一生,或荣或贵,他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当我们一味地回味玄宗皇帝开创的大唐盛世的时候,请别忘了,还有一位宰相在背后推波助澜。他便是黑衣宰相姚崇。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650—721),原名元崇,字元之,唐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696年,契丹攻陷了河北数州,各地檄书汇集朝廷,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武则天赏识他的军事才干,任命他为夏官侍郎。705年,姚崇参与神龙之变,张易之及其党羽被杀,武则天退位。姚崇因功被封为梁县侯。
710年,唐睿宗继位。姚崇任兵部尚书,后升任中书令。他与宋璟一道,革除弊政,任用忠良,贬黜佞臣,赏罚分明,朝廷风气焕然一新。
唐玄宗亲政后,欲任命他为宰相,他提出实行新政、兴利除弊、发展生产等十事要说,以此为担任宰相的条件,玄宗皆允。他辅弼朝廷,革除旧弊,开一代之风。
公元716 年,山东闹蝗灾泛滥,蝗虫遮天蔽日,吃光了很多禾苗。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姚崇提出灭蝗办法,派御史到山东各地督促灭蝗,山东才避免了大灾荒。
姚崇处理政事果断干练,有一次,他家里有丧事,请假10天,朝廷的公事积压很多,宰相卢怀慎不知如何处理。姚崇回朝后,很快把积压的事处理完了,官员都非常佩服他。
姚崇得意地问紫微舍人齐浣:“我为宰相,可以比得上管仲、晏婴吗?”齐浣道:“管仲、晏婴所行法度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当时能保持。您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您比不上他们。”
姚崇又问:“那我是怎么样的宰相?”齐浣道:“您是个救时之相。”姚崇一听说自己是拯救时弊的宰相,高兴地说:“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这之后,姚崇有了“救时宰相”之称。(图片来源于网络)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是唐玄宗最重要的宰相,和宋璟并称,人们常拿他们两个和唐太宗时期的房玄龄杜如晦相比。
姚崇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他在少年时喜欢游玩打猎,到二十岁时才开始攻读诗书奋发图强,后来得到狄仁杰赏识被推荐给武则天,姚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做到了宰相,后来他借故侍奉母亲辞去了宰相职务,后武则天又因为听信男宠谗言将他贬官。后来张柬之辅佐唐中宗发动神龙政变,唐中宗复辟,又将姚崇召回重新启用,朝堂一片庆贺时姚崇却看到后武则天尸体落泪,因此又遭到了贬黜。到唐睿宗即位后,再次将姚崇封为宰相,姚崇上台后开始废除唐中宗时期的弊政,贬黜奸臣受到了上下一致赞扬,但因为他牵扯进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争斗再次被贬。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以后,姚崇才真正开始大显身手,在李隆基要将他再次任命为宰相时,他提出了十个要求:“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赋税之外杜塞贡献”、“寺庙宫殿止绝建造”、“礼接大臣”,也就是著名的“十事要说”必须唐玄宗答应他,他才接受任命,唐玄宗很高兴的全部答应了。姚崇做宰相后,大力对朝政和社会进行改革,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姚崇先后历经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位皇帝,连续被罢免三次,也连续当上三次宰相,因为他每次都在朝廷开始新兴时站出来进行改革,拯救时事政治,所以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为什么被称为“救时宰相”?
姚崇(公元650-721年),字元之,又名元崇,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出身官僚家庭。武则天执政期间,姚崇参加科举考中进士,被授濮州司仓参军之职,后任司刑丞。因才能卓著,他被连续升职,后又受到武则天的破格提拔。姚崇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三任宰相。姚崇任宰相之时,正值朝局动荡不安、接连发生政变的多事之秋,他对挽救危局、整顿吏治、振兴经济、开创“开元之治”的繁荣兴盛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救时宰相”。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将姚崇列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首度为相,谋除“二张”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势危急。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应对策略。武则天在阅读群臣上书中,发现姚崇对问题剖析周密,论理精到,惊奇之下,破格提升姚崇为夏官(兵部)侍郎,姚崇自此跻身朝廷重臣之列。
负责理案刑狱的姚崇,对武则天鼓励告密、互相攻讦、重用酷吏、滥施刑罚、杀戮无辜等行为始终不满。姚崇尖锐地指出: “重用酷吏残害无辜,其祸甚于汉之党锢。”在办案过程中也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公元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尚书,兼相王李旦府长史。并在次年十月,用姚崇和秘书少监李峤同平章事(参政),后迁崇凤阁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武则天的宰相,辅佐武则天处理军政事务。
武则天晚年宠信“二张”’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则恃宠而骄,飞扬跋扈,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姚崇却不买账,张氏兄弟对他怀恨在心。在张氏兄弟的中伤蛊惑下,武则天终于对姚崇失去了耐心。长安四年(公元704 年),武则天借突厥侵犯边关之机,将姚崇外放到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又改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虽然,姚崇还保留着凤阁鸾台三品,但远离京城不参与政务处理,只是一个享受三品俸禄待遇的空头衔而已。
公元705年年初,武则天病重,“二张”利用特殊身份把持朝政,“图天分,是为逆臣”。姚崇及时从灵武返京,与宰相张柬之等人举行政变,率五百御林军攻入玄武门,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斩于刀下。武则天不得已将帝位让于太子李显,也就就是唐中宗。
《旧唐书·姚崇传》: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彦范、柬之谓元之曰:“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其实,此举乃姚崇的随机应变之策。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武则天已让位,但武氏家族的势力依然很大,而中宗昏庸无能,张柬之等人既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不久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夺权斗争,自己还是躲开为好。果然,第二年,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暗算流放,并在流放中被杀害,而姚崇则因为及早避开是非旋涡而幸免于难。
再度为相,力振朝纲710年,唐睿宗李旦(相王)立,七月又诏拜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他从整顿吏治、罢免“斜封官”入手,试图革除中宗执政期间的弊政。进贤良,退不肖,朝廷纲纪确实为之一振。711年,临淄王李隆基尚在东宫,而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觉得自己有功而干政,宰相姚崇和宋璩便建议请太平公主出就洛阳,其余掌握兵权的诸王派往各州当刺史,以平人心。
但李旦以亲情为重,将事情告诉了太平公主。公主大怒,李隆基为争取主动,就指控姚崇等人挑拨皇家兄妹、姑侄之间的关系,请求给予严惩。于是,公元711年,任宰相不满一年的姚崇又被贬为申州刺史,迁扬州刺史,崇在治扬期间又一次因治理有法而被民“记德于碑”。
三度为相,业绩辉煌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承帝位。玄宗是一个雄才大略、思想开明、励精图治的君主,当他掌握了权力之后,就开始选贤任能。因为宰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大臣,所以,他最重视的就是选用贤相。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出于政治的需要,于十月搞了一次20万人的军事检阅。玄宗身着戎装,手持长枪,立于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将士,期间密召姚崇前来。
玄宗征求姚崇对国是的意见,姚崇的见解很得玄宗赏识。于是,玄宗当众宣布任命姚崇为宰相,而姚宗却不拜谢,令玄宗大惑不解。姚崇解释说:自己之所以不拜谢,是因为想向皇帝建议十件大事,若皇帝不着手解决这十件大事,自己就不敢接受任命。玄宗要他说出来看看。姚崇所说的十条包括:惩治酷吏,实行仁政;不随意征伐,不求边功;不容许宦官干政;皇亲国戚不任中央机构官职;对触犯法律的近臣加以处罚;不收皇亲国戚、官员、贵族们的礼物;不建寺庙道观;用礼法对待大臣;容许官员直言进谏;后妃、外戚不得干政。
这十件事是姚崇经过深思熟虑后,针对武则天执政以来的严重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措施,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件件切中时弊,确属救世良方。贤能宰相遇到了开明君主。唐玄宗全盘接受,认为:“此事诚可谓是刻肌铭骨之事啊!”。从此,姚崇就将这十件事作为施政纲领,协助唐玄宗兴利除弊,开始了拨乱反正振兴唐朝的宏伟事业。
这“革新十条”也就成为姚崇任相后的施政纲领。在任相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选贤任能、奖励清廉、厉行节俭、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污、爱护百姓,赢得皇帝信任。史书记载说唐玄宗对“军国之务,咸访于崇”。正是唐玄宗对姚崇的信任,凡是姚崇所行军政大事, “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开元盛世的出现,在朝廷大臣中其功首推姚崇。
应时而退,自保智慧常言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姚崇也不能例外。姚崇之所以失宠罢相,起于姚崇对“自己人”的袒护。魏知古告其子请托之事,姚崇略施小计,两个儿子不但没受到处分,魏知古反被降职。姚崇姑息养奸助长了他两个儿子的气焰,不知收敛,反倒“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中书省主书赵诲是姚崇亲信,因受贿事发,唐玄宗亲自审问,论罪按律处死。姚崇却为其百般辩护,施手营救。结果赵诲以“杖一百”发配岭南结案。虽然唐玄宗给了姚崇面子,内心却很是不快,渐渐对姚崇有了看法。
于是,玄宗在开元四年闰十二月,免去了姚崇宰相职务。唐玄宗念其功勋,辟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最高的文散官,从一品,属荣誉性的虚职。开元九年,姚崇病逝。玄宗对姚崇的去世十分悲痛,下令为姚崇撰写碑文,赞誉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
结语从以上的梳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姚崇作为一代名相,为“开元盛世”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姚崇三起三落,在不断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政治漩涡中,从未遭到大的打击伤害,最后总能安全着陆。可以说姚崇是一个智商、情商都不低的政治家。姚崇的前两次罢相,是因为政局的乱象所致;而第三次罢相,乃源于包庇亲信,将其视为“自己人”,丧失原则,又加上“护犊”而丢了自律。当时其“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时更需要的是“守文以持天下之正”的制度性的管理,这就决定了姚崇的必然罢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