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有多子的情况,如何选立太子,而不至于兄弟为夺权而自相残杀?
导语:
很可惜的是,古代皇帝选太子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手足相残的情况。因为皇位就只有一个,而皇帝本人却生了一堆皇子。
这些皇子谁不想要争夺这个皇位呢?很少有愿意做一个闲散王爷的,就算是有些人愿意做,可人家也未必答应。
当年秦始皇暴毙以后,赵高扶持胡亥登基,胡亥还不是把自己的那些兄弟都给赐死了么!就算是他当上了皇帝,也会担心兄弟们去抢。所以留给皇子们的路似乎只有一条,要么就去争夺皇位,要么就只能坐等成为别人案板上的肉。
01为了平息争夺皇位之苦,刘邦朱元璋选择给每个儿子分一块土地。看到秦国皇族如此悲惨的下场,刘邦深知皇位的可怕。但是皇位必须要传承下去,而且只能传给一个人。
不过刘邦却有8个儿子,为了化解这个问题,刘邦带兵出征把那些异姓诸侯王全部剿灭,打下来的地盘,则交给自己的儿子来打理。
比如说当时还是代王的汉文帝刘恒,就是因为刘邦打下了代地,所以才分给刘恒的。此外梁王彭越被刘邦灭了以后,刘邦也把这块地盘给了自己儿子刘恢。
所以说刘邦认为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让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封地,这么一来的话,就能够完美地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初,张信之至燕也,与昺等同受密旨,忧惧不知所出。以告母,母大惊曰:“吾闻燕都有王气,王当为天子。汝慎勿妄举,取赤族祸也。”至是又密敕信,使执王,信见事急,三造燕邸,辞不见,乃乘妇人车径至门,固请之。王召入,信拜床下,密以情输王。王犹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毋尔也。臣今奉诏禽王,王果无意,当就执,如有意,幸勿诲臣。”王察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于是召僧道衍谋举兵。---《明通鉴》
可惜刘邦这么做,为后世留下了隐患,因为每一任皇帝都有亲儿子,这些儿子若是都分封到诸侯国去,天下哪有这么大的地方给他们分呢?
于是在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七国之乱,全都是因为汉景帝要削藩,所以才起来暴动的。所以这不是根治皇子夺嫡的办法。
同样,在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觉得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所以必须要让自己的所有儿子都享受皇帝级别的待遇,毕竟都是龙子龙孙嘛!
于是朱元璋便将所有儿子分封到了地方上,让他们镇守一方,成为了一方诸侯。可伴随着分封诸侯王的行动,皇权却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因为诸侯王对自己的封地有绝对的自治权,不仅拥有财权,而且还拥有军队。所以这是对皇权的严重挑战。这个时候小皇帝朱允炆就要削藩,结果被朱棣抢了皇位。
由此可见分封诸侯王并不能彻底解决夺嫡的问题,这是历史上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刘邦犯了错就算了,朱元璋隔了这么久还犯错,说明私心有多可怕。
02李渊和康熙想要权衡皇子力量,结果基本都玩翻车了。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两次夺嫡大案,一次就是唐高祖李渊时期和康熙皇帝时期。李渊登基以后,面临着一个所有皇帝都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谁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按照道理,当然是嫡长子李建成来接班,李渊本身也是这么想的。可问题是二小子李世民实在是太优秀了,李渊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这个时候他想了个办法,为了保证自己皇权的至高无上,他就纵容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一方面表示支持李建成这个太子做接班人,另一方面又拼了命地给李世民手里军权。
两虎相争的结果倒不是李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反倒让李渊彻底翻了船。儿子内部搞了一场血腥的斗争,俩儿子当场报效,李世民把李渊扶上了太上皇的位置,从此李渊彻底失去了权力。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权谋是很多皇帝喜欢搞的东西,可是翻车的也真的不少,这要看自己的能力,量力而为才行。康熙皇帝其实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在康熙年轻的时候,吴三桂宣布造反,为了稳定国家民心,康熙就已经立了刚出生不久的二阿哥胤礽作为皇太子。
可是康熙寿命长,皇太子做了四十多年,依旧还是皇太子。这些弟弟们一个个长大,全部都开始谋求太子的位置。
为此甚至引发了著名的九龙夺嫡事件,康熙皇帝差一点就不得善终了。好在最终关头,九门提督隆科多和陕甘总督年羹尧辅佐雍正皇帝登基,这才勉强解决了这件事。
如果他晚年没有处理好这件事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自己不得善终的下场。而且也会造成儿子们兄弟相残的结局。
03那么康熙皇帝用了什么办法呢?我觉得挺正确。康熙活着的时候,皇子们互相争斗,不仅把太子给搞下台了,他们自己也在互相攻讦,就差引发一场新的玄武门之变了。
如果真的跟李渊那样的话,那康熙这一生的威名,可就都化为乌有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康熙在晚年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也就是说储君的名字他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等到他去世以后,他们再去取下来,看看到底是立谁为皇帝。康熙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岁数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后来雍正仿造康熙的做法,废除了公开立储的行为,确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这种指定继承人的办法,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此前谁也不知道谁能够登基称帝。
这么一来,每个皇子就都有机会,但是机会是均等的,那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攻击目标。立太子是最愚蠢的办法,所以我们看清朝后期,没有一个太子,基本都是秘密立储的模式。
这么做虽然不能避免皇子们的争斗,却可以削弱争斗的规模。至少没有诸多皇子围攻一个太子的情况出现。每个皇子都是对手的情况下,大家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等着皇帝选拔就好了。
因为你不可能有精力去对付所有的皇子,像雍正这种只有几个儿子的也就算了,万一再有一个康熙这样的皇帝,那岂不是得应付二十多个对手?
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皇位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
有时候你合法,别人会认为你不合法。比如说雍正皇帝登基,是康熙秘密立储选中的,可直到现在还会有人说他不合法,认为他那是篡位。
有时候你不合法,却偏偏得装成一副合法的样子。比如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天下说,他只是来清君侧的,没打算做皇帝。谁知道一不小心,朱允炆就不见了。又一个一不小心,他老妈成了马皇后他成了朱元璋的嫡子。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所以说皇帝想要皇子们不争这个皇位,这本身就是有违常理的事情。因为任何职业都存在竞争,一旦你失去了竞争的精神,那只能说明你甘愿淘汰。
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淘汰,那或许就是丢了性命,参考刘如意、李建成、朱允炆、胤禩等等,想要好好活着,不奋斗怎么行?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明通鉴》
古代皇帝有多子的情况,如何选立太子,而不至于兄弟为夺权而自相残杀?
这个问题,不用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话。
那么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最符合了呗,因为秘密立储制度的意思是不分嫡庶,只要是皇帝儿子,就是人人有机会。
但害怕这个“人人有机会”搞得兄弟之间自相残杀,所以是秘密立储,由皇帝看众位阿哥的表现,然后确定继承人,再在遗诏中提前写好,死后再由王公大臣公布继承人是谁。
正因为“秘密立储”四个字,所以使众位阿哥不至于斗个你死我活的。或者不会出现群起而攻之太子的情况,因为就没有太子。
可以说以实际来看,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最符合这个问题答案了,毕竟实践过,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皇帝多子情况下,坚持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也可以。
像明朝坚持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严格执行之下,又将其他皇子成年以后封到外地,所以有明一代别说没有出现过诸如九子夺嫡的情况。更没有出现过兄弟自相残杀到不死不休的地步,也就是明成祖和万历帝时期立太子上面有所波动,但不至于撕破脸皮的厮杀。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古代皇帝有多子的情况,如何选立太子,而不至于兄弟为夺权而自相残杀?
相对于古代皇家而言,只要有利益存在,便会因此而产生争斗,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国古代的中原王朝,自周代开始便推行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此举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弥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产生的争斗,历史上有一些王朝因此而得以实现了权力的平稳交接。
(隋文帝——错立杨广的受害者)
然而这种制度却并不完善,也不尽合理。这是因为皇长子并不一定贤能,更不一定具备统治王朝的帝王素质。因此某些皇长子在继承君位后,也有被推翻的情况发生!这样的是也是史不绝书,几乎许多王朝都出现过!
既然立储君以长有制度上的漏洞,那么立储君以贤又如何呢?事实证明这也是不成功的,而且反而会更多的激起皇子们之间的争斗。毕竟,无论是哪位皇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笨蛋,而不是那个应该被立为储君的贤者!皇长子只有一个而已,可是自认为是贤者的皇子们却有许多。于是立储以贤也会造成内乱:比如清代康熙皇帝晚年发生的所谓…“九龙夺嫡”即是其中一例!所以后来的皇帝便开创了“秘密立储”的,不够正大光明之制度!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该如何选择出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呢?如果有人能够穿越回古代王朝,建议您给皇帝老爷献上妙计,说不定还能捞个万户侯啥的干干呢?这个办法是:①、制定“皇位继承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怎样选择太子,如何继承君位的方法,以制度的方式规定下来。以避免因皇帝一时之喜怒或者是权臣谗佞的暗箱操作,而轻易易换太子,以至动摇国本!
(周天子——立储君以长的宗法制度开创者)
②、在选择太子时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务需选择合格的皇子。而选择的对象应该在所有的成年皇子中进行。实行政务考核制度,在皇帝的主持下让候选皇子们尝试处理政务,谁能做到无偏私、禀公心、有魄力、有成就,就让哪位皇子担任太子。然后继续对其考核,并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如果太子能够通过考核,则按皇位继承法,正式册立其为太子。
③、在皇子的培养方面,在其幼年时,便应该秘密将其置于宫外民间匿名培养。皇帝派人暗中监护,并为其调派合格的师傅,对其不仅进行“礼、乐、射、御、诗、书”的传统培养,还要引导其了解民间疾苦、深悉社会民情、洞察吏治清污、知晓朝政弊端的优点。而后在其成年后,再对皇子说明其身份。然后再审视皇子之表现:是会因得知贵种之身份而飘飘然呢?还是能继续保持优良的作风?是会因地位的改变而性情大变呢?还是能够始终如一?如果有哪位皇子不合格,在这个时候就会被淘汰了,合格的则进入上述第二项选拔赛中去!
(唐太宗——先立长,后立贤)
有人说如果发生皇帝突然患病或驾崩的特殊情况怎么办?那当然就得特事特办了,国不可一日无君,那就必然会打破上述选拔程序,那就只有根据“皇位继承法”,暂时由某位皇子继承君位实行摄政,然后待事态稳定下来后,继续依程序选择合格的皇子继位!
那又假如先帝没有成年的皇子,又该怎么办呐?那也不要紧,有“皇位继承法”在,不要怕嘛!根据法律规定:皇室与朝臣要共同推出几位辅政大臣,组成“辅政委员会”让他们在皇室与朝臣的监督下,履行辅政责任。其任免权由皇室与朝臣共同决定!以避免其专权!假如皇帝无子,那就只有选择先前那些经受过培养的皇室近枝来担任新君了——比如先帝的兄弟之属。
综上所述:这个问题是个令人脑洞大开的问题!无论现代人怎么假设,也没法改变那些王朝的历史进程了。所以上述回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康熙皇帝——九龙夺嫡者的父皇)
古代皇帝有多子的情况,如何选立太子,而不至于兄弟为夺权而自相残杀?
这个问题真是古代皇室经常面临的难题,估计当时不少朝代都想研究找出好的解决办法。
清朝雍正帝实行的秘密建储制,是选立太子比较好的办法。清朝鸦片战争后是被迫签定不少不平等条约,但整个清朝皇帝素质与历朝历代相比还是很高的,皇帝能力强是有目共睹的。
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具体做法:皇帝在位期间,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
具体办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古代皇帝有多子的情况,如何选立太子,而不至于兄弟为夺权而自相残杀?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嫡长子继承制。
因为如果是立嫡长子,那其他诸子都没什么话可说,你也不用去争了,只能怪自己投胎时没有选对肚子,没有选好时间。当然,诸子之间肯定多少也会有争夺,前提是太子早夭,或是太子的权威已经摇摇欲坠,否则也就没什么争的必要了。
但如果是立贤,那就危险了。“贤”这个标准太抽象了,没有具体的细则,即便有标准,这个标准也不会对外公开,它只存在于老皇帝的脑海中。所以,你想立a,b觉得自己更贤,c 觉得a和b加一起都比不上他十分之一的贤能。这样下去会造成什么结果呢?轻则纷纷献媚,重则互相倾轧,最惨的结果,可能连老皇帝都留不下全尸。
但题主说的是不用嫡长子继承制,怎么才能避免皇子间的自相残杀,或许只有清朝的秘密立储制稍微有点用。
秘密立储制的原则是不公开册立太子,也不对诸皇子就储位进行公开的比较,但太子这个位置其实还在,只是老皇帝在进行充分的观察比较后,在自己生前立下太子,并在自己死后开启传位诏书。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太子这个位置还在,但太子是谁始终不确定,也不一定是嫡长子,这样有助于其他皇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提高自己的办差理政能力,皇子之间会有竞争,也会有倾轧,但还不至于自相残杀。而且,没有太子,也就没了太子党,皇权也更加稳固,但也无法完全摒除所有的危险。
但总的说来,在排除嫡长子继承制后,基本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彻底避免皇子间的自相残杀,因为皇权是排他的,不容分享的,争的过程往往就是自相残杀的过程。
古代皇帝有多子的情况,如何选立太子,而不至于兄弟为夺权而自相残杀?
太子,是整个国家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拥有除皇帝以外的至高权利,最早始于周朝。
一个王朝,需要继承人以延续国家血脉,然而皇帝子嗣较多,为了有制度可依,一般均是以嫡长子为皇太子。
但是嫡长子制度最大缺陷是,如果嫡长子无能,那么就会给整个王朝带来毁灭性灾难。
比如,西晋时期第二位皇帝司马衷,为人鲁钝,“世人皆言白痴”。整个西晋王朝的权利被皇后贾南风掌握,进而造成“八王之乱”,从此之后整个王朝的掌控能力越来越低,最终形成南北朝对立局面。
同时,由于太子权利仅次于皇帝本人,容易形成尾大不掉,威胁皇帝的局面。比如杨广,以太子的身份联络群臣,最终杀了自己的父亲隋文帝。李世民时期,太子李承乾联络武将侯君集,发动政变,虽然失败,但也给予了李世民重大打击。
之后历代虽然一直是在,立嫡还是立贤之间在争论,但一直主导的还是立嫡长子。
清朝入住中原后,经历康熙年间“九子夺嫡”事件后,雍正皇帝最终继承大统。为了避免皇子之间因为皇位而相互兵戈相向,以及从诸多皇子中选择贤能者继承皇位。雍正皇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不公布皇位继承人姓名,而是将写有太子名称的诏书放到秘匣之中,待皇帝去世后,在公布太子姓名,继承皇位。
“秘密立储”制度,优势有以下几点:
1.不公布太子姓名,避免了其他皇子对太子的攻击。
2.可以对诸多皇子考察,从中选择更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而且由于没有公布姓名,经过考察后,还可以进行更换合适的。
3.由于没有公布具体姓名,那么群臣就不敢轻易选择依附那位皇子,因为从概率角度来讲,大家都是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一旦选择错误可能日后性命不保。避免了太子与朝臣之间相互勾结,威胁皇帝的情况出现。
“秘密立储”制度虽然能更好选择继承人,但是由于清朝时间短,该制度得优势没能得到更好的展现。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