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导语:

郭嘉没有见过孙策,他更加不可能知道孙策会不会死,更别谈是死于刺客之手了。唯一可能的原因,那就是陈寿夸大其词,仅此而已。

如果把陈寿所讲的东西,都当成至理名言来看,那么千古以来,第一猛将肯定是关羽了,因为除了关羽没有谁能在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再安然无恙的回来。赤兔马再快,那也赶不上人家人多。所以说郭嘉预言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这件事是假的。

01郭嘉神预言太不靠谱,所以我个人认为必然是杜撰的。

这个时候是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的时候,孙策听说曹操和袁绍斗争,所以想要北上进攻许昌。这个打算居然被曹操这边的大臣给提前知道了,所以大家都感到十分害怕。

唯独郭嘉告诉大家,孙策虽然骁勇善战,手里有百万之军。可是他总是喜欢身先士卒,而且常常一个人独处,早晚是要被刺客给杀了的。

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

那么退一万步讲,就算郭嘉神预测,能够提前知晓孙策会被刺客所杀。可具体时间郭嘉他不知道啊,而且国家也没有说出来啊,他只是说必死于匹夫之手,却不说具体时间。

要是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孙策偷袭了许昌,回头再被刺杀,那该怎么办呢?所以说郭嘉所说的这个话,压根就解决不了问题,无法打消大家的疑惑。

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孙策后来的确是被刺杀的,而郭嘉当时跟曹操在商量着如何稳定军心,军心已经乱了,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所以他才会说出那番话,甚至于那番话是陈寿自己加上去的。郭嘉只是说了一些稳定军心的话罢了。

02曹操征乌丸的时候,其实郭嘉的建议也有漏洞。

其实紧接着还有一个故事,当时曹操正打算攻打乌丸,可是他担心自己的老巢许昌被刘表攻占,所以心里犹豫不决。毕竟此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曹操打徐州的时候,吕布偷袭了他的兖州。

由此可见,曹操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忌惮的,打仗打一半,往往都会回来看一看,以防后院失火。这个时候郭嘉又跳出来了,他告诉曹操,刘表就是一个座谈客,他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刘备,所以绝对不会重用刘备,那么我们就算倾国而出,也不用担心刘表会让刘备来打咱们。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太祖遂行。---《三国志》

这个事情也是有点问题,首先刘表早在董卓在世的时候,就前往荆州的,他跟郭嘉从未见过面。刘表只身能够平定荆州,郭嘉凭什么说他只是个座上客?难道就凭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就敢赌上整个曹操集团的利益吗?

再说了,许昌空虚,难道东吴就没有觊觎的想法?孙策虽然死了,可是周瑜还活着。后来周瑜那么牛,为什么当时郭嘉就不担心周瑜会带兵北上呢?

这件事的真相或许是这样,当时曹操军中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以曹操为代表的人支持征讨乌丸,还有一帮则是反对征讨乌丸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人拿个主意才行,曹操不想做那个独裁之人,所以他就让郭嘉出个主意赞成北伐乌丸。于是郭嘉就随便想了这么个主意。其实作战方案的确定哪有史书写的那么简单呢?只是很多东西局外人不知道罢了。

03孙策被郭嘉刺杀之说,完全子虚乌有。

孙策是江东集团的领袖,大小也是个诸侯,手里带兵数十万之多。这样的一位诸侯是随便就能刺杀的吗?当然要摸清楚孙策行踪、日常的习惯、身边的守卫有多少、分别是怎样的武艺。这些都摸清楚以后,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保密。

哪有要刺杀人家,先把这件事说出来呢?这里郭嘉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孙策这个人就是个匹夫,喜欢一个人出行,早晚死在刺客手里。

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国志》

就算是个呆子,听到这句话,那是不是也应该稍微有点防备呢?更何况是精明的孙策呢?这件事要做到绝对保密,那就只能谁也不说,事成之后再说才对。

可郭嘉丝毫不怕这件事被泄露出去,告诉了在场所有人自己的观点,其实就已经表明了他不可能是刺杀孙策的真凶。

而且刺杀孙策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要不是江东本地人,结合天时利地的话,还真的没办法下手。

总结:陈寿为什么要刻意把这些说不通的事情写出来呢?

首先郭嘉能预测孙策被刺客刺杀,我觉得肯定是说不通的。就算能预言那也是为了稳定军心瞎说了,其实压根就无法稳定军心,因为郭嘉没有给一个具体时间。

那么陈寿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认为有这么两个可能,首先陈寿肯定是没有现场听到他们的对话,他的资料肯定是曹魏这边的人提供的。那可发挥的空间就巨大了。

咱们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传统,那就是夸大其词,俗称吹牛,尤其是读书人,很少有不吹牛的。一件芝麻大的事情,经过几个人的嘴巴,都能变成国际新闻,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可能你没有意识到,不过回头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还真是那么回事儿。所以陈寿来到曹魏以后,肯定跟司马迁找史料一样四处查探。

这个时候陈寿问了一个退休的老兵,他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事情,很有可能会一边抠脚,一边拍着大腿打包票:郭嘉军师,我滴个亲娘啊,那就是天神一样,什么都能预料。孙策被刺客刺杀,就是他预料到滴!还有刘表不敢攻打许昌,也是郭嘉军师预料到滴!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陈寿搜集到的史料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就连陈寿自己都无法辨别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既然书上有人写了,又有人记住了,为什么就不能当成真人真事记录下来呢?反正参与当年那些事情的人,已经不剩几个了。

郭嘉能够预测孙策因为性格轻佻没有防备,会被刺客所杀,却无法预料到自己也会英年早逝,这说明他虽然很有才能,却也不能超脱人的范畴。预测孙策被刺客所杀,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对此郭嘉先生委屈的表示,头条的各位史友,你们想多了,这个锅我不背。

郭嘉先生确实有奇才,史书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誉其为“奇佐”,易中天在品三国时也说诸葛亮很幸运,在出山之际,就命好的遇到郭嘉的去世。

郭嘉先生之“奇”,就在于他总能看到别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里就列举几个例子。

  • 一、看透曹操

就在袁绍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之际,郭嘉也去投奔了袁绍,可就在郭嘉见过袁绍之后,就马上离开了。郭嘉认为,袁绍虽然礼贤下士,但不懂得用人,将来难成大业。

后来,荀彧将郭嘉推荐给曹操后,两人见面后,双方相见恨晚。曹操认为,将来能够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就是郭嘉;郭嘉也高兴的表示,曹操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老板。曹操也特意为郭嘉设置了军师祭酒这么一个职务,犹如之后刘备为诸葛亮特设军师将军这个职务。

  • 二、看透袁绍

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诸侯老大,对躺在卧榻之侧的曹操是处处打压。面对袁绍的挑衅,曹操阵营许多人、包括曹操都认为不足以与袁绍抗衡。是郭嘉再次出马,提出“十胜十败”,连续列举十条理由,以证明曹操将来必胜、袁绍必败,从而坚定了曹操阵营对抗袁绍的信心。至今,许多历史学者、军事家都认为郭嘉的“十胜十败”,可谓分析透彻,谓之经典。

曹操准备南下讨伐刘备,担心袁绍从后袭击许都。郭嘉再次认为不足为虑,袁绍优柔寡断,来不及作出及时反映。果然就在曹操将刘备击败之后,并俘虏了关羽,袁绍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

  • 三、看透刘备

刘备投靠曹操之后,程昱等许多谋士都认为刘备是乱世枭雄,建议曹操尽快下手铲除。对此,郭嘉认为,刘备在诸侯之间很有威望,加之有关羽、张飞辅佐,现在投奔到曹操麾下;而曹操以诚信招贤纳士,不能以杀一刘备而寒天下投奔士人之心;但是对于刘备也不能放虎归山,而是采取软禁的策略。之后,曹操在郭嘉、程昱不在之际,放走了刘备,刘备乘机再次夺取下邳,对抗曹操,曹操就悔恨不听郭嘉之言。

  • 四、看透吕布

曹操在攻打占据徐州吕布时,最终围困吕布于下邳,双方胶着对峙了近半年。面对士气低落的局面,曹操准备撤军。是郭嘉再次出面坚定了曹操的信心。郭嘉认为,此时双方都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并将吕布比作项羽,在“有勇无谋者”气力衰竭之时,就是败亡之时。果然,最终曹军水淹下邳,一举擒杀吕布,解决了后顾之忧。

  • 五、看透孙策

就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就有消息流传,在江东已经立住脚跟的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营上下人心惶惶,是郭嘉出面认为,孙策刚得到江东,人心未稳,将来必定死于刺客之手。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

  • 六、看透二袁(袁谭、袁尚)

袁绍去世之后,其势力主要被袁绍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继承。曹操准备乘机一举消灭二袁,就在此时,曾经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认为袁氏两兄弟之间存在矛盾,不如向南撤兵佯攻刘表,等待二袁自相争斗。果然,在曹操南撤之后,袁谭、袁尚就开始自相残杀,曹操乘机回兵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

  • 七、看透刘表

袁尚、袁熙兵败逃入乌桓,众谋士建议曹操撤军回防刘备,担心刘备投靠刘表之后,会建议刘表偷袭许都。郭嘉再次力排众议,认为刘表是不会充分信任刘备,不会放心让刘备北上偷袭许都。事实也是,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而归,刘表才回过味来,后悔没有采纳刘备的建议。

  • 八、看透蹋顿

袁尚、袁熙投靠乌桓首领蹋顿之后,郭嘉坚定曹操继续北伐决心之后,面对曹军辎重太多、行进缓慢。郭嘉再次建议曹军丢掉辎重、轻兵速进,认为敌人想不到曹军能够推进这么迅速,攻其不备。果然,在蹋顿和袁尚、袁熙来没有来得及准备之际,曹操大军杀到,只得仓促应战,蹋顿被斩,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

  • 九、看透公孙康

面对这次北伐行军路况极端恶劣,后勤补给困难,曹军只得杀战马充饥的局面。郭嘉建议,继续缓慢推进,隔岸观火,这样辽东太守公孙康就会放松对曹军警惕,二袁的威胁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那么公孙康就会斩杀二袁前来投降。果然,辽东太守公孙康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

由于郭嘉的出谋划策,帮助曹操顺利的统一北方。同时,在北征的途中,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操劳过度,加之身体本来孱弱,不久就去世了。郭嘉之所以能够每次为曹操屡出奇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就在于郭嘉不同于常人的看待问题的角度,郭嘉不仅看事情的本事,更能看懂人心、人性。

这就是他能准确预测到孙策死于刺客之手的原因。其实郭嘉对孙策之死,分析的很到位。一是孙策新定江东,立足未稳,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消化吸收;二是江东士族利益盘根错节,孙策的快刀斩乱麻,是很快就平定了江东,然而必定得罪潜伏在后面的势力,必然引起反弹。只是估计郭嘉也没有预料到孙策之死来得这么突然,自己本来想表达的是,孙策现在也有很多麻烦要处理,没有机会北上袭击许都。结果,孙策直接按照自己预言那样,直接被被人刺杀了。郭嘉只能两手一摊,很无奈的表示,这个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话说,孙策之死确实很蹊跷,加上郭嘉的断言,让人很容易把两件事联想起来。这里结合《三国志》的有关记录加以分析。

孙策之死,恰巧让曹操躲过最大危机

关于孙策之死,《三国志·吴书》是这样描述的: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据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

我们知道,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两万兵力对决十余万河北精兵强将,属于绝对弱势的一方,此战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一博,因此他可谓不遗余力。

而孙策正好吃准了许都空虚,才决定捡个便宜便宜。孙氏父子向来战斗指数爆表,此时更是携扫平江东之余威,手下精兵强将云集,若他此时袭击许都的行动落实,相信曹操将会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史书中称曹营得知此消息后“众闻皆惧”。

好巧不巧,孙策做好准备正要挥师背上偷袭时,恰好一个人骑马外出(策单骑出),恰好遇到了被自己干掉的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然后被对方重伤并当夜去世。领头人没了,东吴袭许之计因此被取消,曹操幸运的躲过了被抄后路的危机。

谁获利最大,谁最有嫌疑,我们看看当时曹营是怎么应对孙策的。

正史记录中,曹营用一句话应对孙策偷袭?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只是淡淡的说孙策“未发,为刺客所杀。”

而在《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中,则体现了郭嘉的料事如神: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宫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这里的记录来看,面对强悍孙策的大举来袭,曹操一方只是基于郭嘉的分析,就认为对方一定会被仇家所杀。巧的是,孙策确实在将要渡江北上之际,被许贡的门客干掉。

郭嘉说得很有逻辑,他认为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树敌过多,加上行动轻率无防备,所以一定会被刺客所杀。

但这里有个最大的问题:

也许一定会有刺客,但时间可不是郭嘉说了算。然而此时孙策大军已经整装待发,曹操称得上火烧屁股了,已经来不及等着天道轮回了;若由于料定孙策的敌人会准时出动而对南方不加防备,那曹操阵营的谋士武将估计都是三岁小孩子。

因此,孙策之死,曹营一定摆脱不了干系。

《三国志》称,当时许贡的幼子和门客躲在江边避难,刚好遇到单枪匹马出门的孙策,幸运的大仇得报。

如丧家之犬一样的许氏漏网之鱼,能够精准的在孙策将要渡江之际结果了对方。机智的朋友们,这事你信吗?

除非有两个可能:他们得到了其他势力的协助,或者他们压根就是其他训练有素的武装人员假扮的。

笔者大胆设想如下:

以曹操的情报工作来看,当时他埋伏在江东的谍报人员一定摸清了孙策军的情况,并且随时关注着孙策本人的动向;

得知孙策果真外出后,曹军情报人员向许贡门客通风报信,并且引导其报仇雪恨;

更可能的一种情况:为了破坏吴军北上,曹军刺客怀着必死之心,做足了功课,重伤孙策后自称许贡门客。(真正的门客也许早就被灭口了)

毕竟在那个时候搞偷袭暗杀是很不道德的,但能以这种最小代价的方式防止基地被偷,换做谁是曹操,都愿意尝试尝试。

况且,孙策一死,东吴的扩张势头暂时被遏止,从这个层面来讲,曹操也有最大嫌疑。

以上都是无责任推理,欢迎大佬指点迷津~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谢邀。

郭嘉是分析江东局势以及孙策的性格特点,得出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的结论。郭嘉这个预言很神奇,但孙策之死应该和郭嘉没有关系。

江东局势

孙策渡江创业,所向披靡,击破刘繇、严白虎等多股势力,虎踞江东。

但是孙策凭借武力打下江东,杀了不少江东的英雄豪杰。这些英雄豪杰平时也会收养一些死士,肯定会有忠义之人,去为主人报仇。

孙策性格

孙策喜好游猎,虞诩曾经多次劝谏,但是孙策就是听不进去。

并且孙策年轻气盛,自恃勇力,平时疏于防备。一般而言,身为人主,身边总要带几个心腹护卫,确保安全,但孙策在这方面完全没有安全意识,这就给人提供了可趁之机。

果然,在一次打猎过程中,许贡的三位门客给主人复仇,射中了孙策,重伤至死。

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认为这是一个巧合,郭嘉预料孙策的生死。我也持同样的观点,那几个刺客是郭嘉特意找的?这个可能性不大,郭嘉真要这么干,也得先上报曹操,曹操可能会派心腹人去行刺。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郭嘉神在哪里,就在这里!能预测出孙策死的大致时间,被何人所杀,而且都一一应验了,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至于原因,无非四点:

  • 1、郭嘉根据孙策的性格和当时江东的政局背景,准确预测了孙策之死,证明他是三国第一军师,这谁也比不了。

  • 2、郭嘉为了坚定曹操官渡之战的决心,说得一番安慰曹操稳定军心的言语,恰好说中了。
  • 3、郭嘉是孙策之死的幕后推手,整个刺杀过程就是郭嘉精密策划的,有很大的把握成功。
  • 4、史家后来对郭嘉的吹捧,只是把后来发生的史实,用郭嘉之口提前说出,增加郭嘉的个人能力。
孙策死得蹊跷《三国志》: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孙策杀死许贡,许贡的幼子与门客逃亡到江边藏匿,孙策骑快马在山中打猎,侍卫被远远地甩在后面。突然遇到埋伏,被许贡的门客射中面门,随后伤重而亡。

这段遇刺的过程疑点丛生:

1、刺客提前在江边埋伏,他们是怎么知道孙策打猎是在那一天,又恰巧会跑到江边刺客正在埋伏的地方呢?

2、主公在前面跑,随从们为何会落在后面那么远呢?要知道他们的职责就是保护主公的安全的。

太多耐人寻味的巧合和假设,最终归纳为孙策性格自负,被内奸琢磨透了,使孙策中了埋伏,最终受伤身死。

而摸清孙策性格之人,不仅是他身边之人,还有一位远隔千里,正在曹操身边替其出谋划策。

郭嘉料事如神《三国志》: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江东霸主孙策,很有大局观,准备趁袁曹之战,曹军主力无法抽身之机,发兵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

曹操手下惊惧不已,都劝曹操退兵,只有郭嘉坚持劝曹与袁绍决战,不用费心南顾,料定孙策,不久就会被匹夫所杀。

再三拜读这段史书记载,不得不佩服郭嘉观人分析之远见才能!远隔千里之外,就把江东的形势描绘的栩栩如生,要知道他没去过江东,也没见过孙策本人,他到底是怎么知道的如此详细客观的呢?

结语

曹操势力必然在江东应有许多的细作或者说是交好曹操的士族内应,许贡就是其中之一。

孙策在江东创业时,得罪了不少门阀豪族,其中许贡就写信给朝廷,希望曹操把孙策骗到许昌杀掉,许贡的心思后来被孙策揭破,导致他被孙策绞杀,这也引起了许贡门客对孙策的刺杀报复。

基于以上考虑,除了史家对郭嘉事后吹捧这一点外,郭嘉的预测也好,亲自操刀幕后安排刺杀也罢,都能证明其能力之高明,无愧三国顶级谋士之列。

郭嘉为什么断言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孙策之死和郭嘉有关吗?

根据目前流传的历史资料,可以肯定地说:孙策之死和郭嘉无关。不但和郭嘉无关,甚至和曹操都扯不上关系。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经过千里征战,消灭了割据吴越的刘繇、严白虎、王朗等势力,基本上统一了江东。此时,曹操和袁绍大军正在官渡对峙。孙策准备趁机渡过长江,长途奔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曹操手下的将领谋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很害怕。郭嘉对此事做了分析预测,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之地,他所诛杀的都是能使人为之拼死出力的英雄豪杰。孙策平常处事轻率而不做防备,即使拥有百万军队,也和独自一人在原野上行走没有两样。假如刺客从埋伏的地方冲出来,他不过是一个人的对手罢了。在我看来,他一定会死在平常人之手。”孙策带兵走到长江边,还未渡江,果然就被许贡的门客杀死。

许贡的门客为何要刺杀孙策呢?《三国志》引用的《江表传》里面有详细记载:起先,吴郡太守许贡给汉献帝上表说:“孙策为人骁勇,和项羽很相似,应该给以高官厚禄,将他召回许都。孙策接到诏书不敢不回京城;如果任由他在外地,必然会给朝廷带来无穷后患。”结果这份奏章被孙策的情报人员得到了,孙策于是请许贡会面,责骂许贡背后捅刀子。许贡狡辩说没有写过这份奏章,孙策大怒,就命部下武士绞死了许贡。许贡的门客潜逃到百姓家里,准备伺机杀死孙策为许贡报仇。一天,孙策外出打猎,突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孙策问:“你们是什么人?”门客回答说:“我们是韩当将军的兵卒,在这里射鹿。”孙策疑惑地说:“当兵的我都认识,但从来没有见过你们。”于是引弓射死了其中的一个。另外两个大惊失色,急忙用弓箭回射孙策,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孙策的随从骑兵赶到后杀死了刺客,孙策因为伤重而不治身亡。

这三名刺客是曹操或者郭嘉派去的吗?不是。南朝宋的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时候就对这桩悬案做过分析,他说:“郭嘉预言孙策轻率佻达,必然会死在普通人之手,确实分析得很透彻。但是郭嘉毕竟不是有大智慧的人,不可能预测到孙策会死在这一年。现在孙策刚准备偷袭许都,却为仇人所杀,这大概仅仅是巧合吧。”

仔细阅读历史文本可知,孙策既然准备远程偷袭许昌,自然会对此计划严格保密,不可能轻易泄露。并且官渡离江东有几千里之遥,郭嘉怎么会这么快知道孙策要偷袭许都?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郭嘉认为孙策将偷袭许都,只不过是从战略角度做出的一个不确定的预测。同样,郭嘉分析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也只是依据孙策的性格特征做出的一个猜想罢了。

综上所述,孙策确实是被许贡的门客报仇所杀,与郭嘉无关,更和曹操无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