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简介:
方孝孺,大明王朝明惠宗时期的翰林学士,自幼饱读诗书,懂得礼义廉耻。朱棣靖难之役时,方孝孺撰写了很多讨伐朱棣的檄文。
于谦,大明王朝明英宗时期的大学士,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带领明军抵挡住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王朝的首都。
张居正,大明王朝明神宗时期的首辅大臣,励精图治,实行改革,为大明王朝续命数十年。被称为大明王朝最优秀的首辅大臣。
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第一个,都是大明王朝的臣子,第二个下场都不是很好。那么他们到底有怎样的遭遇呢?
01方孝孺被朱棣诛灭十族。作为明惠宗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韩林学士,方孝孺的学问,那是相当高的。开国大文豪宋濂,就是方孝孺的老师。
朱元璋一直摁着方孝孺不启用,其实就是为了留给孙子朱允炆来用。等到朱元璋去世以后,在遗诏中注明了,让方孝孺入京辅佐朱允炆。
所以朱允炆时期的方孝孺,是非常受器重的。饱读诗书的方孝孺自然也是人尽其才,好好为朱允炆干活。
当朱棣选择造反的时候,朱允炆所发出的所有檄文,基本都是方孝孺写的,可见他的文采是相当高的。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明史》
朱棣拿到檄文以后,每次都气得发抖,发誓如果打进京城,一定要去看看这个方孝孺到底是何方神圣。
当朱棣打进来以后,基本所有大臣们都投降了。唯独方孝孺拒绝投降朱棣,并且严词表示朱棣就是乱臣贼子。朱棣非常生气,扬言如果方孝孺不投降,不给他写登基诏书,那就诛九族。
没想到方孝孺反而更加硬气了,他表示你就算诛十族他方孝孺也不会眨一下眼睛。朱棣听到以后冷冷一笑:那就诛十族吧!方孝孺这下子傻眼了,十族亲戚朋友全都被朱棣给杀了。
朱棣为什么非要方孝孺投降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方孝孺一直撰写讨伐朱棣的檄文,可见他在各地的名声是很响亮的,这就好比每天读报纸都能看到某个作者的文章一样。
所以方孝孺投降了,那全国其他人也就会觉得没有必要再坚持了。所以当方孝孺一直不肯投降的时候,朱棣只好采取了暴力手段,让那些不肯投降的人看看都是什么下场。
02于谦被明英宗杀死,家族也差点被灭族。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喜欢玩的皇帝,他敢于挑战自己。听说瓦剌人进犯边境,明英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强行御驾亲征带着兵马征讨瓦剌,结果自己被人家俘虏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大学士于谦的坚持下,明代宗朱祁钰,也就是朱祁镇的弟弟登上了皇位,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景泰皇帝。
大明朝有了新皇帝,那么以前的皇帝就算在瓦剌人手里,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了。瓦拉人扬言要打进京城,如果不答应就杀了他们的皇帝。
于谦带着明军死守京城,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并且表示大明王朝已经有了新皇帝,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钰。
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这么一来朱祁镇在瓦剌那边就没什么作用了,被关了一年以后,瓦剌人就把他送回去了。因为瓦剌人也知道,放在自己这里,那是个累赘,送回到明朝,那他们内部可就热闹了。
果然是这样,明英宗回来以后,被明代宗封为太上皇,相当于囚禁在后宫深处。他被囚禁了足足8年之久,一直等到明代宗身体不好以后,明英宗这才重新抢班夺权,夺回了自己的皇位。
而于谦作为帮助明代宗登基的大臣,自然是没有好下场的。这个时候在明英宗党羽的声讨之下,于谦只好慷慨赴死。
03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万历皇帝10岁就登基了,岁数太小,作为他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全权掌管着全国的政务。
张居正是天生的政治家,经历了嘉靖朝的腥风血雨后,张居正的政治能力更加得到了提升。所以他治理下的大明王朝蒸蒸日上。
尤其是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更是让大明王朝的国库日渐充盈起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张居正都是大明王朝的大救星。
甚至到了最后,张居正都是在自己的工作中猝死的,据说是过劳死,可见他为大明王朝有多操劳。
十年内海寓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他执政10年就去世了,他死后万历皇帝非常伤心,不过仅仅过了3天时间,有人举报张居正贪污还有很多以权谋私的罪证。
这让万历皇帝彻底崩溃,决定一查到底。最终万历皇帝带着被人背叛的心情,将张居正全家给流放,家里的钱财也被抄了充公。万历还差点就动手鞭尸张居正了。
可怜张居正为大明王朝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居然得了这么一个结果。不管是谁看了,都会觉得十分心酸。主要原因就是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抓太紧了,造成了万历皇帝的逆反心理。
总结:那么这三个人这么惨,难道就应该向强权低头吗?很多人为这三个人感到不值,方孝孺为什么不投降朱棣,从而获得荣华富贵?于谦为什么不选择向明英宗低头,继续做他的大学士?张居正为何不放纵万历皇帝,随便他怎么成长?
我觉得如果你这么想,那我们就没有希望了。这个世界之所以还有那么一点可爱,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
如果每个人都是投降派,你我现在可能都用不上中文了,你说是吗?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富强壮大,一定是因为这个民族里有一些人是有血性的。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投降,他们心中有信念,他们明白自己坚持下去意味着什么。投降的确很容易,竖一个小白旗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
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必须要抗争下去。同强权去做斗争,让后世知道什么叫做自由。同不公去做斗争,让后世知道什么叫争取公平。
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后世才能做到继往开来,他们将永垂不朽,这是注定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神宗实录》
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第一,历史上做官为宦抑或是做其它营生的,中途翻车自来有,但即便这样也不能因此就一概“悔当初”,哪样的思维和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有害的。不仅是对理想的背叛,也是对自己的否定。更何况根本就没有操作性,因为人没有前后眼。
第二,雅化了君王与臣下的人格品行,高估了他们的觉悟。君王据龙庭,臣子跪脚下,既是职务也是身份,更是工作,其驱动力有理想和追求的成分,但其中必有求生存、求发展的问题。因此,在他们的世界里,虽然可能以其他冠冕堂皇的面目出现,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一定包含其中。
第三,方孝孺、于谦、张居正三人的身份和过往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方孝孺作为受人文思想熏陶的硕儒和文坛领袖、朱元璋寄予厚望、朱允炆充分信任的肱骨大臣,面对朱棣的威胁,他能怎么样?倘若方孝孺如提问者所想的哪样投降朱棣,不仅朱棣不敢重用他,他也根本无法工作甚至生存,自己会遗臭万年,甚至还会祸及子孙。后世评价不会好过秦桧。于谦、张居正及其他人均如此,一人一看法,一时一变化,换皇帝臣子做不了主,皇帝改变主意也由不得大臣,只能被动接受,这就是臣下和被动方的命运或称宿命。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为正义而死和没有骨气的汉奸不画等号
方孝孺,原本朱棣是打算放过他的,但是在起草诏书的时候,方孝孺大骂朱棣,结果被恼羞成怒的朱棣判了史无前例的“诛十族”。
而作为前朝帝师,方孝孺的做法虽然现在一些人看起来很傻,但是却成为有脊梁的代表!
于谦,以刚硬对待外敌,宁可因此得罪皇族,也绝不对侵略者低头。正是因为这种态度,才使得侵略者不敢小觑中国。
至于张居正,虽然他的私生活上面有一些东西值得诟病,但是作为改革家,他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了中国当时的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困难。
并且也是因为他的坚持,才得以为其明王朝续命。不然,万历皇帝哪来的30年不上朝王国还能正常运转的好事。
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也是对我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而他们也分别代表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三种精神,分别是:
- 以方孝孺代表的信
- 以于谦代表的勇
- 以张居正代表的仁
而这些人虽然在后来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难道就可以当作丢掉骨气、丢掉脊梁、丢掉为人最基础的东西的理由?
难道说,只因为之后有可能的不公正,我们就可以背叛自己的民族和正义?背叛我们的公知去做一个没有脊梁的对外敌摇尾乞怜的人?
自从中行说开创了汉奸这种职业,不得不说太多的后辈们前赴后继,以无可奈何的名义行无耻之事了!
从大了说,这就叫无耻、无知、无良。
从小了说就是一个没骨头的无耻之辈。
人都有自私心理,也都有求生本能。但是不代表以这种本能就可以顶着这种口号行损民族而肥自己的事情。
当外敌入侵,山河一片狼烟。你可以害怕,可以退缩,可以冷眼旁观,不代表可以当带路党。
躲避是天性也是你的权利,人可以做懦夫但不能做奴才,尤其是不能做背叛自己民族的奴才。
假如,国家沦陷,民族灭亡,最后作为投降派的人得以苟存又能如何?
你还是你吗?
无根浮萍注定难以持久,无根草木注定会枯死。这是定律,也是必然。
人是社会群体,但更是以种族群体。
虽说是世界一体,但是一个没有了民族的残存者谁会认同你接纳你?
就如同当年日本法西斯所说“明朝之后,中国再无正统”。为何会如此?莫非视而不见?
没有脊梁骨的民族不叫民族,没有脊梁骨的人活着跟死了没有分别!
沧海有幸留忠骨,顽石无辜记汉奸。功罪昔年曾倒置,是非终究在人间。就如同NBA莫雷事件,为何他敢如此肆无忌惮?
文章由《杂看世界》原创,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里留言交流,喜欢历史故事,别忘了关注我!
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看中身前身后名的明朝士人,投降实属无奈之举。而方孝孺、于谦和张居正等都只是个例,不足以作为明朝士人投降的理由!
古人最看重的就是“忠君爱国”,对于投降叛国被认为是不耻,尤其是在明朝时期,程朱理学思想达到了巅峰,重点强调人的社会感和责任感,教化士人应该有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
一、明朝从来不给臣子面子中国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历朝历代的君主多少都会给大臣们留些薄面,即便是臣子犯了重罪也是需要交有司法部门审理定夺后再行处置的。到了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可谓是到了最辉煌的时期,因为宋朝祖训“不得杀士人和上书言事者”,终北宋一世,对于士人最重的处罚莫过于发配流放了。
“秦亡于暴政,汉继以无为才得以长久,元以宽仁而亡。”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过于宽松,所以才导致官员腐败横行、起义四起,最终立国不足百年便灭亡了。所以朱元璋夺得天下大权,建立大明朝之后,便开始施行十分严厉的政策,其中最为变态的行为就是“廷杖”。
廷杖,顾名思义就是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脱下裤子用板子打屁股,这一刑罚发端于东汉时期,到金元时期开始被普遍使用,而到了明朝“廷杖”被推向了历史最高峰。据史料记载,嘉靖年间,因为“大礼议”事件,导致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廷杖,共一百四十多人被杖罚,其中十六人被当场打死。
在明以前的朝代,廷杖只不过是皇帝实在气不过偶尔行之的一种处罚惩戒形式,但是到了明代,廷杖便形成了一种制度,它不在法律范围之内,所以经常有宦官借助皇帝的名义残害大臣,所以有许多大臣下朝后为自己没有被廷杖而感到庆幸。
二、崇祯皇帝疑神疑鬼崇祯皇帝可以算作是明朝较少的有为之君了,但是崇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生性多疑,致使君臣离心离德,最终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据史料记载,崇祯在位共17年,期间内阁首辅换了19人,内阁人事调动多达50多次,可见崇祯皇帝对臣子的不信任到了何等地步。崇祯皇帝可以说是个完美主义者,凡事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只要听到对某位臣子稍微有一点不利的话,就认为这个人是奸臣,不等查清便会将其革职并且杀掉。如此一来朝廷上下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就都开始纷纷弃崇祯而去。
而袁崇焕的死,更使得满朝文武对崇祯对大明感到了绝望。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袁崇焕不死,清军是绝对无法入关,但是如此大忠的一个人,因为受到魏忠贤余党的陷害,加上清军的反间计,使得崇祯在没有调查清楚事情原委的情况下,便将袁崇焕革职入狱,并且将其凌迟处死,家人发配充军。
而这件事在明朝大臣眼里,看到的更多是恐惧,试想如此为国尽忠的一个人都落得这般下场,自己的结局未必好的过袁崇焕,而此时满清朝廷却向明朝的大臣抛出了友好的橄榄枝。
三、皇太极善待并重用投降汉臣皇太极在入关之初便提出了“满汉一家,一体眷顾”的主张,一改杀戮汉人或贬为奴隶的做法,对于投降的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并下令禁止骚扰汉人,规定汉人和满人所受的刑罚一样。
皇太极这一步棋可谓是走的极其高明,与崇祯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降清的明朝官员来说,降清不但不会被杀还可以得到重用封侯拜相,例如吴三桂、洪承畴等。如此一来自崇祯六年开始,明朝官员便纷纷投降清朝。
“太祖时诛戮汉人,而今汉人有为王者矣,有为昂邦章京者矣,而满洲宗室却有为官者,有为民者。”、“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擅杀降民者抵罪。”皇太极“恩养”汉人的一系列政策,在当时可以说为清朝争取汉人的民心以及博得汉族士大夫的好感上,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正是这批投降清朝的汉臣,对于清军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如果没有他们为清军出谋划策,清朝即便打进了北京城也不可能将皇位坐久。
四、清军打着得民心的口号由于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顺而非清军,所以清军在进入北京前便对城内放出口号:“迎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首倡内应者,城破后破格提升。”而后清军又以先皇之礼为崇祯皇帝发丧,此等做法深得汉族士绅们的认可,所以顺治皇帝得以顺利的完成进京登基。
而后多尔衮又听取降臣范文程的建议,在进军的过程中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的口号,并要求清军在占领地要军纪严明,不准滥杀无辜、不准抢夺财物。
如此一来,清军便得到了更多士人阶层和农民的支持,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快就被消灭了,并且,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五、结语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可谓是脱不了关系,在时代交替的大背景下,最重要的还是君臣同心,军民一体,但是崇祯皇帝和他的臣子们却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所以不管明朝士人最后是否投降,都难阻挡大明灭亡的命运。而清朝表现的却恰恰相反,虽然清朝君主专制较明朝达到了顶峰,但是清朝历代皇帝可以说还是比较尊重大臣人格的,在对待臣子问题上还是相对客观的。
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这个问题提的就有歧义,无论前人的下场如何,在国破家亡之时文人中总有人投降,有人殉国,有人归隐山林。南宋岳飞曾经说过“文人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也”,岳飞为何有此感慨?因为当年靖康之变时,北宋朝廷太多的文人投降,太多的武将叛变,宋朝如此“重文轻武”,文人也会投降,可见明朝文人的投降不是看到了前人的下场,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利益。
明朝文人们看到方孝孺,于谦,张居正的下场,投降是不是很正常?
有这种原因,忠臣没好报可以说贯穿明王朝一生,文臣跟皇帝离心离德也不是一天两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