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导读:

张居正,过劳死的首辅大臣,据说因为常年坐着办公,屁股上长了痔疮,却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这一来二去就给耽误了。

由此可见,得了痔疮的朋友们,千万要早点去医院挨一刀,否则后患无穷。张居正死的时候,依旧还坐着办公,基本断定就是痔疮加上过度劳累导致的死亡,年仅58岁。他对大明朝当然是有功劳的,可是也留下了无穷的祸患。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差点大明命运。

张居正不是一条鞭法的创始人,但是却是坚定的执行者。一条鞭法是嘉靖时期的大学士桂萼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普遍实行。

这就好像李悝在魏国变法以后并不出名,反倒是商鞅把他的一套理论用到了秦国的变法之中,使得商鞅名声大噪,流传几千年之久。

理论提出来固然不容易,可是唯有坚定的实行下去,才能让理论得到实践的基础。由此可见,张居正才是一条鞭法真正发扬光大的那个人。

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那么一条鞭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最主要的一个好处,那就是国家变得有钱了。那些不交税的土地,全都要交税了。相对不公平的税收,也逐渐变得公平了。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如果好好实行下去,一定可以将大明王朝危亡的局面彻底改变。可是呢,张居正首辅只做了十年首辅就去世了。

他去世以后,这项制度的实行,就变得松松垮垮,压根就没人去好好办事了。加上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深恶痛绝,使得张居正的政策,并没有条件继续实行下去。

最终大明王朝还是灭亡了,张居正的存在,只是延缓了它灭亡的时间,并没有彻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

张居正把万历皇帝教育成了一个叛逆小伙儿。

万历皇帝早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登基做了皇帝。此后的十年,一直都是张居正作为他的辅政大臣。所以这10年,大明王朝的命运,一直牢牢地掌握在张居正的手里。

作为大明王朝的首辅大臣,张居正还有一个责任,那就是教育万历皇帝。可是张居正为人比较死板,他对万历皇帝的教育非常严格。

以至于万历皇帝看到张居正就感到害怕,等到岁数大一点以后,万历皇帝把张居正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一样来看待,因为张居正在万历皇帝眼中,为人太正派了,简直就是千古难得一见的道德楷模。

但是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张居正迟迟不肯放权,眼看着万历皇帝都要二十岁了,张居正还是把他当成个孩子一样看待。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

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就不太高兴了,不过因为张居正一心公干,并没有私心,所以万历皇帝也无话可说,只能等待。

终于在万历皇帝20岁的时候,张居正去世了,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为张居正风光大葬,认为他是大明朝第一大忠臣,也是道德楷模。

很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三天时间,一切都变了。因为张居正并没有料理好自己的后事,跟班们也没有很快接手政权,这就导致反对张居正的那派人把张居正给告了。

张居正各种丑陋的形象全都展现在了单纯的万历皇帝跟前,万历皇帝那叫一个生气啊,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被张居正欺骗着。

这个老师的形象轰然倒塌以后,随之而来的,便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张居正被抄家,家里人也遭到流放,结局凄凉。

同时,这件事也让万历皇帝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从此认识到了人心险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逆小伙儿。万历皇帝自私自利的各种行为,最终让大明王朝的灭亡为他买单了。

关于张居正的贪污,他有一套自己的说辞。

张居正作为道德楷模,他真的贪污吗?这的确是真的。曾经那个一直以扳倒严嵩这个大贪官为己任的张居正,等他坐到了首辅大臣的位置以后,才终于明白,严嵩为什么会贪污。

当然了这不是张居正贪污的理由,他的理由很简单,并不是为了贪污而贪污。当时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都给张居正送过大量钱财。

张居正一边正经教育万历皇帝,一边收受贿赂,真的做到了两边不耽误。可问题是张居正有自己的说法。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自己贪污了。并且说明了理由,如果不接受这些人的贿赂,那么他们会觉得自己这个首辅大臣对他们有意见。

任曾省吾、刘显而都蛮悉平,用李成梁、戚继光而边陲坐拓,厥罪虽彰,功亦不泯焉然。予以居正救时似姚崇,偏激则似赵普,专政似霍光,刚鸷则类安石。假令天假之年,长辔获骋,则吏道杂而多端,治术疵而不醇。斯岂贞观之房、杜,而元佑之司马乎?更可异者,自居正以钱谷为考成,而神宗中叶大启矿税。居正以名法为科条,而神宗末造丛脞万几。呜呼!手实之祸,萌自催科,申、商之后,流为清静,则犹居正之贻患也。---《明史纪事本末》

如果他们心里觉得有意见的话,那他们在外面打仗的时候,就会分心。一旦打仗的时候分心,很容易便会造成战争的失败。

战争可不是儿戏,那是要死人的。所以为了减少伤亡和失败,张居正迫于无奈地收下了这些人贿赂。

这个说法成立吗?我觉得还是成立的。做到张居正这个地位的官员,难道还真的在乎那点贪污来的银子吗?就算其他诸如严嵩这样的人在乎,我认为张居正也不会在乎。

因为张居正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绝不会为了这点小利,使得自己的变法理想遭到搁浅。显然最终结局是这样的。

万历皇帝误以为张居正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所以他把张居正所有的功绩都给毁了。从而也导致了张居正的努力付之东流。

总结:万历皇帝后悔吗?我觉得他一辈子都在懊恼。

万历皇帝那时候很年轻,才不过20岁,第一次主掌朝政。这个时候难免会受到别人的欺骗,张居正这件事,伴随着万历皇帝的成长,他会发现,原来他错了。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只是站着的高度不一样。张居正是为了大明的利益,才会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但是这不影响他个人形象的伟大。

为此万历皇帝非常伤心,但是错误已经造成了。他总是告诉自己,张居正的确有贪污的行为,所以他不算无辜。

可每次想要努力说服自己的时候,每次都会感到懊恼。如果当初能够支持老师的变法,一直坚定不移地实行张居正的政策,大明王朝会越来越衰弱吗?

万历皇帝不想认错,也没有勇气认错。因为他的错误导致了太多其他的错误。这些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了,就算是认错,也无济于事了。

可是万历皇帝心里难受,难受了一辈子。因为年轻时候犯下的错误,把他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无道昏君。

参考资料:

《明史》

《明神宗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张居正是一代名臣,功在社稷,过在私德。

张居正,字太岳,是江陵人,所以当时的人也称他“张太岳”或“张江陵。”23岁时就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供职,后来受徐阶赏识,43岁就入内阁辅政。1572年,在李太后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的支持下,不到50岁的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传奇的改革历程。

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加强对官员的监督考察,,赏罚分明,约束官员行为,利于反腐清廉,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张居正也重用了一批人才,为国家立下不小功劳比如说,潘季驯,一代治河大师,即使是到了清朝,治河的人都一直在参考潘季驯总督的治河治水患经营。

在经济上, 清查土地和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主要是清查地主土豪的田产,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改变富农拥有大量土地却少征税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削弱贫农和地主富农间的矛盾。一条鞭法则是统一赋和役的征收科目,防止地方官员巧立名目压榨百姓,从中贪污。同时要求国家赋税多以银子缴纳,促使农产品进入商业流动,既保证市场白银的流通又能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军事上,重用当时的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用于北方防守。同时在边关开设茶马互市的交易市场,利于明朝和外族的和平,同时,明朝也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外部的战马,利于明朝军事实力的提高。

张居正的改革,朝廷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改变了国家财政长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财政收支相抵出现结余。边境和平少冲突,国库米粮够用好几年,白银也结余好几百万两。

但是,张居正私德有亏。虽然张居正晚年骄奢淫逸,儿子中状元、榜眼也可能是自己偏颇,但是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或许他是在自污。然而,张居正这人太霸道,专权,六部都成为下属,官员不同意他的都会遭到打击,官员关系不好。同时,皇帝也从敬重他、感谢他,也变成怕他、怨他到恨他。

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导读:明穆宗在位时,十分信任张居正,因此他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穆宗驾崩,10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即明神宗。因万历帝年幼,太后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暮气沉沉的大明王朝,出现了暂时的辉煌。辅佐年幼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因过度劳累病逝,撒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由此看来,张居正的人生轨迹堪称完美。然而,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明神宗下令将张居正家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并且差点险遭鞭尸 。自己的儿子被逼自杀,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直到天启皇帝上位,才为张居正复官复荫。“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明史》

那么,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为何死后落得如此下场?张居正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如何评价他?

张居正在位内阁首辅十年期间,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采取了「一条鞭法」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解决明朝两百多年以来留下的各种问题,以巩固明朝政权,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整顿。尤其,注重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腐败边防松弛的民穷富竭的局面,起到了巨大的做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使得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

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的一位秀才的家里,曾祖父因在其出生的时候,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一、初入仕途
  1. 「白圭」从小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16岁的张居正就成为了举人,23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期间,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夏言最后成为首辅。结果,被严嵩进谗接着被杀。 对于内阁斗争,做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只能冷眼旁观。
  2. 翰林院期间,张居正深刻的了解到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不过并没有得到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
  3. 嘉靖二十九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张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
“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章

小结:面对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内阁混斗……张居正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毫无办法。身边忠心的同僚因弹劾严嵩相继被害,张居正不得不和前辈徐阶的隐忍退让,细细谋划。回乡养病期间,人民痛苦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二、重返政坛

重返政坛的张居正在苦闷思索中渐渐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伺机而动。同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1、巩固国防

此时,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

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徐阶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巩固边防的工。

2、掌握大权

徐阶年迈多病辞官,高拱重新回到内阁。高拱是个颇有才干与志向的人,好不容易大权在握岂容他人插手?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发生嫌隙。张居正长期在高拱的压制下,却也不能实施自己的改革大业。 高拱虽也有建树,但并不能拯救腐败的大明王朝,高拱和权宦冯保不和,张居正借机拉拢权宦冯保。

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太后神经,加之冯保扇鬼火,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行新政了。

小结:张居正在徐阶身上受益匪浅。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他们也做了不少努力,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

三、改革措施

明王朝日益腐败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朝的复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1、在政治上,整饬吏治,实行「考成法」,严格奖罚,主张唯贤是用,坚决裁减冗员。

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①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人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

②对于御史欺凌巡抚的事,打压他们的气焰。只要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

③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官常常隐瞒不上报,张居正下令: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隐瞒真情,抓到强盗立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2、在经济上,改革漕运,清仗田地,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各项杂税合并,增加财政收入。

①清查土地。“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②改革赋税,实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是:

(1)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2)关徭役征派,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

(3)赋、役之中,除国家必需的米麦丝绢仍交实物和丁银的一部分仍归人丁承担外,其馀“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4)官府用役,一律“官为佥募”,雇人从役。过去由户丁承担的催税、解送田粮之差、伐薪、修路、搬运、厨役等一概免除。这一改革措施赋役折银征收,既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3、军事上,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

①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老百姓折价交银,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馀万。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

②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小结:『财政上』,随着清丈田亩工做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军事上』,加强边备,有力地抵御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促进了国泰民安。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他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农商并重」,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

四、节用爱民,以保国本

「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他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

①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铢必较,寸步不让。

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6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

⑵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怕浪费灯烛,将万历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了白天。

⑶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

②张居正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

⑴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

⑵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张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做则。

⑶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

“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馀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明神宗实录》

小结: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触犯了权贵、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权力上,张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五、鞠躬尽瘁,操劳国事,请求“乞休”

①张居正力肩重任,勉力支撑,已经积劳成疾五十多岁的年纪,已是未老先衰,形神疲惫,气血壅塞,须发花白,精神委顿……

②张居正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深知故乡民谚“当家三年狗都嫌”的道理?他向神宗提出「乞休」的请求,神宗皇帝毫不犹豫地下旨婉言慰留,并恩赐“白金麒绣御膳坐蟒”等贵重器物,以达诚意。

③张居正深深知道,宦海险恶,前途莫测,虽热衷于贪恋权位,也希望将自己所开创的新政推行到底;面对已经成年的皇上,他不得不做深长计议,以免“驽力免于中蹶”。

“严分宜败后,乃子世蕃从粤东之雷州戍所私归,偕其密友罗小华(龙文)游乐于家园,广募壮士,以卫金穴,物情甚骇。其舍人子,更多不法,民不能堪,诉之有司,不敢逮治。袁州推官郑谏臣者,稍为申理,辄罗其诟詈,且有入奏之语。郑乃与上巡江御史林润谋,直以闻之朝,谓世蕃招集劲勇,图不轨,且与龙文日夜诅上。时,世宗方在齐宫祈长年,见疏大怒,直批就着林润拿来京。”——《万历野获编》

小结:张居正深知“伴君如伴虎”道理。张居正“乞休”之举。既是,政治姿态,又是,自我保全的策略——如不早日辞去,恐将使王事不终,前功尽弃。不过,此举招到李太后的强烈反对。张居正最终留了下来,不辞劳苦地一干又是两年。

总结:「人亡而政息」,张居正的改革触犯了权贵的利益,与整个利益集团为敌。独握大权,触犯了皇威。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功绩被彻底否定,改革措施遭延止,也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张居正在位时,提拔的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是失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他的成功。十年的改革成果化为乌有。为了百姓,为了挽救腐败的明王朝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声誉,一切恢复原状,黄河照旧泛滥。早年在内阁混斗时,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至于他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小编寄语:我是心恬澹,喜欢我的小伙伴,关注加留言,持不同意见的小伙伴,可以给我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历史的真相。】

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别名张白圭,湖广江陵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万历皇帝的启蒙老师,著名的改革家。

五岁入学,七岁通六经,十二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成为进士。

功绩:“张居正改革”

1.一条鞭法:将百姓向朝廷交的税,由实物变成钱

要知道古代的税收基本分为三种:田税,人头税,徭役

首先田税和人头税要交实物,所谓有什么交什么,靠山交野果木材,平原交粮食,靠海的也没事儿,可以交咸鱼,鱼干。但是官员在收取税款的过程中,捞钱的空子太多,导致百姓的生活日益艰难。

其次是徭役,说白了也就是苦力税,遇到国家修工程,比如修河堤,整修道路,那自然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这个是最麻烦的因为田税和人头税都是有实物的,官员无法赖账,而徭役,判定你是否完成任务的是地方官

这就是摆明了黄鼠狼给鸡拜年,遇到良心好的,还能照实记载,遇到不地道的惨的还是百姓。事实上,就当时看,大多数官员都是不怎么地道的。

而一条鞭法改变了这一局面,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还扩大了财政收入,大大充盈了国库

它改变了自唐朝以来延续了八百余年的税制,是中国赋税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创造出它的张居正也借此名留青史。

2.考成法:用记账的方式,每年年初时,将各级官员每年需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录成册,一式两份,自己和朝廷各一份,年底审核,完成好的奖,没完成的罚。这样来看,它类似于今天考勤制度。

考成法的出现,让官员们一改往日的作风,兢兢业业,努力干活,只求年底考核合格,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当然考成法能够实施,也依赖于张居正的严格执行。

在官员的努力工作下,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得到了长久的改善。

过错:第一个独裁者

1.栽赃

万历元年(1573)有刺客行刺万历,张居正和冯保将罪名栽赃到自己的老朋友高拱的身上,最后由于杨博的从中周旋,高拱涉险过关。

2.关停书院

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下令,关闭天下书院,共计64处。

明代书院极为特别,除了教书以为,还喜欢搞政治,说白了就是上岗的或者下岗的官员,没事干的就去书院讲讲课,骂骂人,发发牢骚,吐吐槽,大致如此。

本来也没什么大事,但是嘉靖年间,王守仁的心学已经成为潮流,讲课的时候不讲心血是要被赶下台的。可是问题在于,当时心血的主流学派是泰州学派,这一派偏偏喜欢搞思想解放,性解放之类的,还喜欢批评朝政。

所以张居正的独裁政策,常被骂的狗血淋头,而这恰恰惹怒了张居正。

一夜之间,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书院全部关停,学生赶回家,老师下了岗,就连泰州学派的领军人物何心隐都被打死。

3.独断专行

自从斗垮高拱后,内阁只剩下张居正一人,为了体现民主风格,他相继选拔了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进入内阁,但这些仁兄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跑腿,而且还都很听话。

除此之外,证据证还常常对人说:我非相,乃摄也!(我不是宰相,乃是摄政!)。

由此可见,其有恃无恐到了何种地步。

4.经济作风问题

张居正的经济作风问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那顶五十平米,一室一厅,32人抬的豪华轿子。

其实能混到首辅这个地位,有哪些官员是干净的,又有多少官员不是有仇必报的。

徐阶的儿子占过地,高拱收过贿赂,严嵩自不必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仅凭首辅的这点工资是不够养活一家子的人,大家多多都有那么点外快,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

而张居正的所得到的的一切,在我看来配的上他所享受的待遇。

对于一个人来说,身居高位,权势富贵对他来说触手可得,但却没有泯灭自己的的良知和理想,时刻不忘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初衷,千古,唯此一人也!

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如果只看历史的表面的话,毫无疑问,对于张居正的评价肯定是正面的,对于张居正的结局也是同情的。但是如果深度刨析的话或许张居正应该是“过大于功”的!既然说到万历首辅张居正,自然张居正改革是主讲。

明朝中后期因为官绅贵戚不断占用百姓土地,各地藩王除了获取封地外也是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民间耕地,在万历年间土地兼并问题已经达到历朝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明朝统治者也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但因为建阶级的局限性和不能轻易触动统治阶级的基础导致历朝历代亡国因素里必有土地兼并这一项。嘉靖年间的首辅徐阶和继任首辅高拱都曾针对明朝的种种危急做出过一些措施,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效果。

张居正改革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是一次十分全面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官员任用,和地方行政、军事、边防、、田赋、税收、水利等多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是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其中经济更是重中之重!下面那一条鞭法为列子简单一说!考成法就不说了!这次改革的闪光点是“一条鞭法”,丈量全国土地,让隐瞒的土地浮出水面,增加国库税,不在继续区分银差和力役,同意纳银,提高商人地位,让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思想浅化,鼓励手工业发展,推动商品经济流动,白银流动。一条鞭法实施后效果十分明显,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是潜藏的弊端随之而来,最严重的便是两税收取的是现银,百姓在缴纳赋税时粮食产物折算成白银,所以缴纳两税时要和商人换取现银,商人趁机又将银价抬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很多以耕地为生的百姓抛弃土地去做工,反正种地还是做工到最后都是缴纳现银,种地又不如做工现银来的轻快,到了天启年间,愿意种地的人越来越少,荒地一望无际,明末时连年战乱,军营缺少粮食的供应,战士气低沉,战斗力低下,即使在占有优势的情况往往下也因为缺少钱粮,急于速战速决,最后导致惨败。这就是一条鞭法遗留的弊端中十分明显的一条。张居正死后,很多有利的措施也被废除,明朝基本上已经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这时候的明朝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了,也没有哪个人敢效仿惨死的张居正般真正为君分忧!万历三大征后,张居正改革取得的硕果,基本上也被挥之一空!张居正改革相当于给已经垂暮的明王朝打了一针鸡血,更像是给疼痛不堪的明朝打了一针毒品,暂时缓解了明朝的疼痛,但代价就是导致了另一种危机从而恶性循环!但张居正改革的确是是给明朝象征性的续了命,让之后的几位皇帝还可以继续体验拥有皇权的感觉,继续享受压榨百姓的快感!

简单一谈,个人看法,勿怪!

如何评价张居正?他对大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大明朝是一个奇特的王朝,自从朱元璋废黜丞相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但是他的后世子孙却又提高了内阁的地位,到了后来,内阁首辅比以往的丞相权力还要大。而这里面最杰出的无疑是张居正了。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别名张白圭。湖广江陵人,又称张江陵。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可以说张居正的求学之路甚是平坦。自此开始了他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也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张居正是大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最杰出的内阁首辅。然而他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一个人。有人说他有功,重振了大明,有人说他私德不好,贪污受贿,独裁朝政,骄奢淫逸,阴谋害人,打击异己。总之不一而足。其实人是立体的,都是有功过是非的,人无完人嘛,那么我们来聊聊张居正的功与过,是与非。

首先我认为张居正的功是大于过的。张居正的功体现在他当了内阁首辅后的改革,其一就是考成法,就是对官员严格考核,这样大大增加个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使暮气昭昭的大明王朝焕发生机,国家机器又顺畅运转。其二就是针对国家赋税和关于民生的改革,一条鞭法,重新丈量土地,这个措施使得一些农民有了我自己的土地,缓和了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另外变相的缓和了社会矛盾,社会趋于安定,也增加个朝廷收入。其三军事上,任用抗倭名将戚继光守宣府大同,李成梁守辽东,这样北方边境就安定了,穆宗时期,在明蒙边境开通了茶马贸易,这样边境也安定多了。

以上是张居正的功,功在谋国。但是他的过也不少。其一,运用手段联合冯保,扳倒高拱,虽然官场上屡见不鲜,很多人都是这么上位的,但是总归不是那么光彩。其二,贪污受贿,作风奢华,小时候一直以为张居正是一个清洁廉明的大官,长大了才知道并不是如此,张老先生生活非常奢华,最有名的就是他那一室一厅的豪华轿子了。另外也接受官员的行贿,其中戚继光就给他行过贿。其三,独裁擅政,打击异己。张居正改革期间,全天下都是他的说了算,内阁阁员像张思维,申时行等就是他的跑腿的,除了独裁外,还打击前首辅高拱的人,以及高拱本人。其四,也是他死后遭清算的主因,就是对皇帝过于苛严,还有自己得志后不知收敛。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小皇帝很尊敬他,但是也很怕他,他对小皇帝没当皇帝看,而是一个学生,或者更近一点,当做儿子来看。这样他的行为多少就出格,小皇帝毕竟是皇帝,他的做法多少有点大逆不道,这也是小皇帝清算他的主要原因,其五就是夺情风波,犯了众怒,自己的学生都反对他,最后严厉镇压,对他日后清算也积累了人脉基础。

张居正对于大明是有卓越贡献的,他短短十一年的改革,使大明恢复了生机,国库又充盈了起来,边境安定,使一个行驶了二百年多年的庞大王朝重新顺利运转起来,确实不易。大明一天天好起来了,然而张首辅的身子却一天天坏下去了,时常晕厥,还有吐血。万历十一年,一代名相病逝,时年58岁。从此结束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最后说一说他的身后事,张居正刚死时,万历皇帝还是很伤心的,好好地哭了几场,并且给张居正追封上柱国,太子太傅,太师等职位,并且进谥号“文忠”。然而还不到半年,他的老师尸骨未寒,他就开始了清算,现实剥夺谥号,进而抄家,底下人为了逢迎皇帝,把张家包围起来,等候钦差来抄家,结果等钦差来时,张府里已经饿死十几口了,其余的几十口已是奄奄一息。正式抄家,结果抄出黄金一万余两,银十几万两,按当时的官场来看,这算正常,徐阶,高拱不比他少,严嵩就更不比说了。但是皇帝还不罢休,差点把他老师挖出来挫骨扬灰了。多亏了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自杀,万历才觉得做得过了,于是发放土地奉养张居正的老母亲。如果张首辅死后有灵,知道自己死后,家人的遭遇,会不会后悔生前的作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