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如果刘封不死,刘备会传位给他吗?

刘封孟达所占领的上庸地区,其实有三个郡,分别是上庸、房陵和西城。这个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竹山县一带,所以我们从地图上完全可以看得出,上庸三郡的地理位置是比较尴尬的,因为它们正好夹在了魏蜀吴三国边境上。

01上庸三郡归属权一直在变动。

可以说三国的领导人全都意识到了上庸地区的重要性,所以纷纷开始对这个地方动手。最初下手的是荆州的刘表,他认为这个地方距离荆州实在是太近了,不管落在谁的手里,都没有落在刘表自己手里来得安逸。

所以刘表占据了上庸三郡,而不久之后曹操大军席卷南方,荆州全境沦为曹操的地盘,而上庸三郡也在其中,成为曹操的囊中之物。

就算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退回北方以后,上庸地区依旧还是掌握在他手里。直到刘备夺取了益州以后,天下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三国志》

刘备在拿下益州以后,开始对汉中地区下手。曹操派了那么多人马,都没能守住汉中。结果让刘备在蜀地逐渐做大。

刘备做大以后,他当然不满足于当时自己的地盘,这个时候刘封主动请缨,前往上三郡,帮助刘备从曹操那里夺取了上三郡。

这个时候的上庸地区,也就归属了刘备。跟着刘封一起去的还有刚刚投降刘备的蜀中大将孟达。

孟达跟刘封一直不和,所以在曹魏劝降的时候,孟达果断背叛了刘封和刘备,帮助曹魏夺取了上三郡。

这么以来,上三郡兜兜转转,又再次回到了曹魏手里。可惜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去世,是曹丕在位的时候夺回了上三郡。

02上三郡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三国必争之地。

上庸地区的归属权,总是在不断变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每个国家的君主,其实都想要分一杯羹,尤其是曹魏和蜀汉。

控制上三郡的好处就是蜀汉北伐的时候,可以多一个落脚点。而且当时荆州还属于蜀汉,而上三郡到达荆州的距离非常近。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觉得这个地方是必争之地的主要原因,等于守住了上三郡,其实也就等于是守住了荆州。

可惜后来我们知道,因为刘封本人的统帅问题,并没有出兵援助关羽,结果导致荆州被东吴偷袭,关羽兵败被杀。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三国志》

当时整个蜀汉,有能力和速度搭救关羽的,其实只有刘封这一个人。因为上三郡的兵力还有几万,而且距离荆州是非常近的。

由此可见,上三郡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刘备得了这个地方,那就能够守住荆州地区,也就拥有了北伐的机会和实力。

曹操拿下上三郡以后,自然是可以防守蜀汉和东吴的进攻。不管荆州的归属权是谁的,对曹魏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曹魏如果能够拿下上三郡,那么这两国想要从荆州进攻曹魏,基本就成为泡影了。

因为荆州出兵以后,上三郡的人马完全可以半路截杀他们。而且在上三郡可以扼守汉中的蜀汉人马,这对曹魏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孙权如果能够拿下上三郡,也不可能一直龟缩在东吴这么一个小地方了。他虽然把国都迁到了武昌地区,可再也没有进取过。

如果他拿下了上三郡,不管是对蜀汉还是曹魏,那都是有巨大威胁的。因为孙权不仅可以从荆州进攻曹魏,也可以从上三郡进攻汉中。

03刘备让刘封扼守上三郡,其实就是为了给荆州打援助。

很多人觉得刘封后来被刘备赐死,实在是非常可惜。其实他一点也不可惜,如果我估计没错,刘封这是犯了军法。

早在刘封夺取上三郡的时候,刘备就应该给了他独断专行的权力。首先让他全权负责上三郡的所有事务,其次就是让他策应荆州的关羽。

益州成都距离荆州南郡毕竟是千山万水的距离,它们俩联络起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所以刘备在上三郡留下一个刘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联络荆州。

由此可见,刘封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任何命令,都决定了荆州乃至整个蜀汉的未来。

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封不从达言。---《三国志》

可惜的是,刘封知道这个命令,却没有按照刘备的说法去做。首先,他在独断专行之下,对孟达各种欺压,逼得孟达叛逃。

其次他没有出兵援助关羽,导致荆州丢失,他负有主要责任。这两件事导致了蜀汉失去了荆州和上三郡这两块地盘,你们说刘封该不该死?

莫说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就算是刘备的亲生儿子,那也必须要杀。因为他的错误,是的刘备的江山从此不稳,差点就把这辈子挣下的老底全都给折了。

总结:刘封成了三国历史的转折人物。

如果刘封出兵搭救关羽,能不能夺回荆州我们不敢说,至少可以保住关羽的性命。如果关羽被救了,那刘备和孙权之间的仇恨,其实就减轻不少了。

孙权只是把荆州的地盘给夺走了,大不了刘备再去找孙权谈判,或者再想办法夺回来。不至于到了那种灭国之战的地步。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三国志》

所以由此可见,刘封的历史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他几乎成了三国历史的转折人物。一旦刘备没有发动讨伐东吴的战争,那么刘备就能积蓄力量,在适当时候北伐。

那么三国局势可就不同了,军事力量强大的蜀汉,少数也能够拿下长安以西的所有领土。三国的地盘要做一次重大调整才是。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要了解上庸有多大,刘封和孟达的战略地位如何,就要先搞清楚上庸这个地方到底在哪,人文和自然环境如何。

上庸也就是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一带,公正的说,这俩县放到今天,也属于经济水平一般,人口不稠密的地区。在东汉末年也是汉夷杂处之地了,战略价值并不高。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三万人上下,即使在益州内也是人口小县。

但是汉末风云变幻,由于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利,荆州成了曹、刘、孙三家的必争之地。当时刘备据南郡(现在的荆州市),曹操据襄阳地区(现在的襄阳市),这就导致夹在南郡和襄阳之间的上庸成了香饽饽。

下面这张图,非常直观的展示了上庸的战略价值。

上庸东连襄阳,南接南郡,如果占领上庸就可以将汉中和南郡两地连成一片,互为犄角,对襄阳产生严重的威胁,这对于刘备集团无疑十分有利的!所以对于刘备来说,上庸自然具有很大的战略价值!

不过最早占领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并没有直接南下益州,而是将汉中郡一分为四后,就班师回朝了。

当时曹操是这样分的,他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刺史部。

曹操重新划分汉中,估计也是他知道刘备必会来攻汉中,所以提前做准备。只不过刘备的心很大,他不仅要夺汉中的南郑,连上庸这种不毛之地也要夺。因此刘、曹操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了上庸。并且仍然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将西城郡(安康盆地)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竹山盆地)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房县盆)划给了孟达。并令刘封为副军将军,实际就是这三个郡的总指挥。

不过刘封攻取上庸后,也没有起到什么很大的作用。因为上庸虽然地势险要,但实在是太贫瘠了。并且上庸汉夷杂处,老百姓的教化程度不深,当地的豪强申氏兄弟占山为王,是事实上的割据的小军阀。曹操来了,他们就投降于曹操,刘备来了,他们就投降于刘备。立场很摇摆的两兄弟。

并且上庸、西城、房龄,名义上说起来是三个郡,但实际上就是汉中郡划分之前的三个人口小县。说的再直白一点,三个郡就是三个小盆地,其中只有安康盆地(现在的安康市)的面积稍微大一点,其它两个盆地比较小。资源和出产都不丰富,养活不了多少人口。

这也就是说,上庸地区不能驻扎重兵,因为当地的粮食产出负担不起。这一点,跟汉中是很像的。诸葛亮五次北伐,粮食也都要靠四川供应,仅靠汉中盆地的产出,负担不起蜀汉十万大军的消耗。

既然不能驻扎重兵,那也就意味着刘封和孟达不是蜀汉北伐的主攻,而是在刘备出汉中,关羽攻襄阳时,他们俩负责策应,形成刘备、关羽、刘封三路出击,三路夹击曹操的局面。算是一路偏师,但价值也很大!

只不过关羽提早出兵了,而他又没有能拿下樊城,导致蜀汉在荆州的主力陷入了樊城的拉锯战。而就在关羽无法脱身樊城之际,东吴吕蒙乘虚袭占了公安、江陵,陆逊袭占了宜都、夷陵、秭归一线,又北上打败了蜀汉房陵、南乡等处的留守兵马,夺取了许多山地关隘,牢牢地控制了整个夷陵地区,等关羽回兵之时为时已晚,在麦城遭到剿杀。

当然了,关羽出兵樊城的原因可能并非是关羽的主意,此处不做过多研究。但是从关羽兵败就可以看出,上庸地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还是很重要的。这是蜀兵出川攻打襄阳的必经之路,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而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缓冲区。(如果不占上庸,蜀汉从四川出兵,是打不到襄阳的)

所以总的来说,上庸郡对于曹魏,战略价值一般般,只是防备蜀兵攻襄阳的屏障;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也是蜀兵出四川的三条攻击线路之一!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刘封和孟达不是主攻(如果上庸能作为主攻,刘备自己就去了),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刘封和孟达属于很重要的一路偏师。

后续:

上庸被曹魏重新夺取后,蜀汉就一直没有再能够夺回来。诸葛亮死后,顶替诸葛亮的蒋琬曾经有过攻上庸的想法。因为他觉得诸葛亮从汉中北伐,难度太大。倒不如从汉中走水路,先攻取魏兴、上庸,再徐图中原。这大概是上庸最后一次出现在蜀汉集团最高决策者的眼中了吧。有人从今天的角度分析过蒋琬的计划,认为这份计划的成功率高达九成希望。如果能成功,蜀汉就多了一条北伐的路径。蜀汉可东可西,比诸葛亮只出祁山的路线要高明多了。

只不过,这一建议被费禕否决了。因为费禕认为,如果出兵不顺,退兵回来不方便。会给曹魏可乘之机,不划算。蒋琬还想再争取,可惜只过了一年,他就病逝了。

上庸故地,现在的竹山县城。

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上庸郡初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是曹操主持下设置的。曹操平汉中张鲁后,分汉中郡的一部分置上庸郡,属益州刺史部,治所是上庸县,故城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下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等5县。

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上上庸郡被频频提及,而提到它时往往又与房陵、西城二都相联,它们又被合称为“上庸三郡”,由于在益州刺史部的最东边,又称“东三郡”。

从地图上看,这3个郡处在魏、蜀、吴三方势力的交汇处,谁占领这里谁就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所以上庸三郡被反复争夺,先是刘表占据了其中的一部分,后来主要归曹操,再后来刘备将其夺去,最后它们又归了曹魏。

刘封、孟达、司马懿的名字也与上庸三郡紧密相联,刘封、孟达奉刘备之命将上庸三郡夺下,但孟达后来又携三郡投降了曹魏,再后来孟达试图重返蜀汉,被司马懿千里奔袭予以平定。

上庸三郡被称为三国的“中间地带”,从益上看它的确是一个战略节点。不过,如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去看的话,上庸三郡的作用似乎又被夸大了。

第一,刘备轻易失去上庸三郡,说明无论谁在这里,其统治基础都较为薄弱

上庸三郡地处中间地带,这里基本都是山区,山高路远,中原地区的统治力量长期伸展不到这里,这里多由本地豪族、大姓统治,其中申耽、申仪等很有名,这种情况类似于蜀汉的南中地区。

关羽临终前呼刘封、孟达来救,刘封拒绝,理由是这里新附,内部不稳,如果去救很容易发生叛乱。其实这不是刘封的说辞,而是实情,上庸大族虽然表面臣服,但内心里不服,一有机会肯定会发生叛乱。

这种状况延续了很长时间,上庸三郡看起来挺重要,但又是一个“战略陷阱”,“投资”在这个地方有可能战略目的达不到,还会浪费资源。

其次,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了上庸三郡的战术作用,在实战中上庸三郡作用不大

大家重视上庸三郡,看中的是它处于中间地带的位置,希望一旦用兵可以从这里走个捷径,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因为上庸三郡位置虽然好,环境却不好,尤其是交通条件,这里全是大山深谷,大军行动起来非常不便。

司马懿平孟达后上庸三郡重回曹魏怀抱,曹魏对其寄予了厚望,尤其希望能利用它接近汉中的有利条件,在发动汉中之战时建立奇功。

太和四年(230年)曹真策划三路大军伐汉中,其中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上庸三郡,司马懿“斫山开道,水陆并进,溯沔而上”,但仅抵达丹口就无法前进了,“遇雨,班师”。这次无功而返,说明上庸三郡的战术价值也不大。

后来司马昭伐蜀,干脆不再作这方面打算,直接由关中、陇西出兵,因为从上庸三郡进攻汉中的办法已证明行不通。

最后,上庸三郡地广人稀,经济上的价值也不大,反而是个包袱

孟达携上庸三郡投降曹魏后,曹丕的决定不是强化在那里的统治,而是将三郡合并为一郡,即西城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里地广人稀,搞3个郡没有必要。

人口不多,但驻军又不能少,经济上就得“倒贴”,关键时刻却发挥不上战略和战术作用,上庸三郡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坑。

这让人想起,孟达投降曹魏后,由于关系较好的几个人先后去世,后来欣赏他的曹丕也驾崩了,孟达呆在曹魏没有了安全感,于是想重回蜀汉,诸葛亮得到消息后表示愿意接受孟达回归,但从实际行动看,诸葛亮似乎又不是那么积极。

史书上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故意把孟达“反正”的消息透露了出去,导致孟达最终被司马懿所灭。不管哪种情况,都说明诸葛亮大概看清了上庸三郡的实际价值,所以没有把这里作为战略重点。

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刘封孟达占领的上庸地区被称为汉东三郡,因为一共有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又都位于汉中郡以东的缘故。

房陵郡辖境相当今湖北房县、竹山、竹溪、保康及神农架林区北部。隶属益州。后来分为新城郡和锡郡。

上庸郡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渚水北岸),辖北巫、安乐、武陵、安富、微阳5县。隶属益州。

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分汉中郡东部之安阳(今石泉县)、西城置西城郡,治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隶属荆州。后来改名魏兴郡,相当今陕西安康市;湖北郧县、郧西二县地。

这块土地都是些高山峡谷,土地贫瘠,人烟稀少,自古就是流放失败贵族的地方。在三国以前,就有尧帝的儿子丹朱避舜特放房陵,遂封于房为虞宾,是为房子国;秦始皇九年,长信侯嫪毐作乱被处死,株连四千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二年,文信侯吕不韦被赐死,株连万余家人被夺爵徙房陵;秦始皇十九年,秦灭赵国,赵王迁献地图投降,被迀徙房陵;汉代有汉高祖刘邦长女鲁元公主的驸马赵王张傲、济川王刘明等位6位贵族流放房陵。后来蜀汉灭亡,曹魏把上庸作为刘禅这个安乐公的封地,也有流放管束的寓意,“魏咸熙元年为公国,封刘后主(禅)”(《华阳国志》)

所以,刘备把刘封安置在这里,实在是一种政治表态,也就是刘封已经退出了继承人资格的争夺,被变相流放了。因为当时刘禅已经13岁,夭折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且刘备又多了两个亲生儿子刘永、刘理,刘封已经没有作为继承人的价值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刘封的变相保护。毕竟退出争夺了,就没有威胁了。可以安安稳稳呆在偏僻的汉东三郡当土皇帝。

谁知道刘封自己不争气,把刘备给他的这块变相封地给丢了,他逃回成都而不死,实际上就是对刘禅的一个威胁,谁也不知道刘备死后他会不会造反,偏偏他又是个很能打的勇将,脾气还不好(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封跟随刘备北攻汉中,曹操率领大军来援,刘备栖于山头,派刘封向曹操挑战,曹操大骂说:“卖鞋的小子,只会叫你的假儿子来挡你家太公么!等我叫我家长黄胡子的真儿子来打你。”于是派人召曹彰来与刘封对敌,曹操手下那么多名将,却不与刘封对阵,非要把勇猛闻名的曹彰千里迢迢找来,说明刘封的勇猛也是出名的,只是史书故意不明说)。

这也就是诸葛亮建议处死刘封,刘备同意后又伤心的原因。他不想杀,却又不能不杀。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留给养子的封地,几十年后却成了亲儿子的封地。

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三国时期的上庸,也就是我们现在湖北省十堰市的竹山县和竹溪县,合计面积差不多有八千平方千米,就经济水平而言,这两个县放到咱们现在,也是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在三国时期,这里还只能算是荒蛮之地。

在《后汉书》中有记载,上庸在东汉后期隶属于汉中郡,属于汉中九县之一,具体人口数目不祥,但是当时汉中郡的人丁一共才二十六万左右,上庸估计也就不到三万人,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口小县,经济价值并不高。

同时,对于大一统的王朝来说,上庸的军事战略价值也不高,但在三国时期,上庸恰恰处在曹魏和蜀汉的边界位置,它的军事战略价值这才显示出来。因为,当时的上庸,是从四川去湖北的三条必经之处之一,换句话说,这里是蜀汉大军出川攻打襄阳的三条必经之路之一,相当于是益州钉在荆州的一颗钉子。

虽然限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上庸无法成为像汉中这样重要的门户,但对于困在四川盆地的蜀汉政权来说,多一条出川的攻击线路,就多了一分北伐成功的希望。与此同时,对于曹魏来说,上庸是防御蜀汉从四川出兵攻打襄阳的屏障,如果没有上庸屏障,刘备的大军就可以直接从益州出来对襄阳产生严重威胁。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无论曹氏、刘氏,都难以有效渗透到这里。因为大家都害怕对这里过分渗透后,会引起当地地头蛇的反感,从而导致他们反叛。在这种背景下,不论谁占据上庸,都不敢过分渗透,只能依靠这里的地头蛇来治理。

最开始,占据上庸的人是曹操,他在灭掉汉中的张鲁后,把汉中东面的三块小盆地从汉中辖区中剥离,分别新建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将此三郡从益州划出,划到了曹操控制的荆州军区的辖区,曹操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想让它们接受襄阳的管辖,让他们能够成为襄阳抵挡益州的屏障。

后来,曹操和刘备汉中大战时,刘备派刘封和孟达沿汉水向东,攻取上庸。刘备夺取上庸后,继续沿用了曹操的划分。同时,他将西城郡划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上庸郡划给了当地豪强太守申耽;房陵郡划给了孟达。



孟达在刘璋时代,就是益州大哥级的人物;刘备计划入川时,因为孟达早早倒向刘备集团。所以夺取三郡后,孟达实际成为三郡最高军政长官。在这种背景下,孟达虽然不是三郡土生土长的地头蛇,但他在三郡的地位,显然是谁也不能轻视的。

至于申耽、申仪兄弟,他们作为三郡土生土长的地头蛇,在刘备夺取三郡前,申氏兄弟就是三郡最主要的军政长官;刘备夺取三郡后,他们自然还是三郡最主要的军政长官之一。

对于刘封,刘备给他的官职是副军将军,其实相当于到这三个郡当政委。既然是政委,主要的工作目标,自然就是把中央政府的意志,强力的渗透到三郡。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刘备加强中央集权,以和平演变的形式将这三个郡真正变成刘备的地盘。

当然,刘封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襄阳形成威胁,作为关羽北伐中原的后援部队。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刘封的部分行为表现得太过刚猛,以至于让孟达和申耽、申仪兄弟感觉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于是孟达就率领自己的四千户部曲投降了曹丕,而这也成为后来刘备处死刘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投降曹丕后,孟达向曹丕承诺,自己可以帮曹丕夺回三郡。于是,曹丕就派人协助孟达夺取三郡。等到夺取三郡后,因为有前车之鉴,曹丕就没敢再给孟达派政委。换而言之,曹丕愿意接受孟达这些人半独立的地位,并没有派自己嫡系监督他的工作。

等到曹睿继位后,曹魏也开始对上庸地区进行大范围渗透,在这种背景下,孟达又想要回归蜀汉的怀抱,但这次,司马懿没有给孟达机会,他亲率大军八日行军一千二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上庸,将孟达给斩杀,同时将申氏兄弟调往到其他地方当军政长官,自此,上庸才正式纳入曹魏的版图。

刘封、孟达一度占领的上庸有多大?刘封的战略地位如何?

汉中之战后,刘备令刘封、孟达率军夺取并控制了东三郡。

以刘封坐镇东三郡,对刘备集团来说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东三郡:闭塞、贫瘠,几乎被群雄“忘却”的地方

东三郡,即西城郡(今陕西安康一带)、上庸郡(今湖北竹县一带)、房陵郡(今湖北房县一带),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安康、湖北十堰等地区。

这一带,多为山区,古代时是闭塞、贫瘠之地,也是流放之地。

末代赵王赵王迁、曾经的被废的唐中宗李显等人都曾被流放至此。

由于贫瘠、闭塞,因此,汉末时期,很长时间内,群雄没有非常重视此地。

当时,申耽、申仪兄弟聚众控制上庸等地,张鲁时”通张鲁“、张鲁投降曹操后”诣曹公“,但张鲁、曹操都没有直接管理,只是让他们自己管理。

可以说,当时的东三郡,几乎就是被群雄“遗忘之地”。

可是,汉中之战后,此地对刘备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虽闭塞、贫瘠,但经济、兵源价值对刘备来说很大

这里虽然闭塞、贫瘠,但对当时的刘备来说,却是难得的基地!

刘备当时的地盘主要分为三块:西川、汉中、南郡。

汉中,原本是富庶之地。但是,曹操撤走时迁徙走了绝大部分人口,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该基地的经济已经被曹操摧毁。

关羽所在的荆州部分地区,自215年吕蒙袭取南三郡后,已失去大片农业区,所领地盘狭小,且国防压力重。

所以,刘备虽然地盘已经多了,但其实经济上靠谱的只有西川一地。

这种情况下,原本贫瘠的东三郡,其意义重要起来。

乱世中,“没人搭理”是好事,使该地躲过了战乱破坏,也使不少流民迁徙而来,带来了宝贵的人口。

事实也证明:东三郡的经济、兵源价值在当时是的不容小视的。

9年后,228年,已经投靠曹魏的孟达反正,司马懿率军平叛。

平叛后,司马懿“徙孟达七千余家于幽州”。

当时,申耽、申仪等本地势力是站在曹魏一边,反对孟达的。

因此,这七千余家,至少是不包括申家兄弟的人口的,主要是孟达本人在上庸等地收拢的人口。

据《魏略》记载,申耽当初在西平、上庸间聚众数千家。

当初起事时就聚众数千家,上庸多年没有大战,人口应当是继续增加的。

即便只是孟达七千余家与申耽起家时的数千家,当时东三郡人口接近2万家是很有可能的。

三国时期的人户比在5:1左右,即差不多1家5人。

以1家5人计,就是接近10万人。

试问,刘备集团总共才多少人口呢?

而且,孟达叛乱时,城中储粮可支一年。

可支数万人一年之计的城池,放眼天下,当时又有几座呢?

因此,即便不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当时,东三郡的经济意义已经非常宝贵。

连接荆益,“隆中对”的连接器

在《隆中对》中,刘备夺取汉中后,下一步是:刘备自率军出秦川,另派上将(应为关羽)自荆襄以向宛洛。

两路出军,东三郡是其中唯一的连接器。

益州与荆州,只有两条主要通道:一为由三峡进入西川后再到汉中,一为由秭归到上庸,直到汉中。

其中,东三郡,是唯一可以将汉中、荆州战场直接联系的通道。

显然,走东三郡方向,距离最近、效率最快。

因此,有了东三郡,两路北伐,可以做到东西呼应,而没有东三郡,或者东三郡不发挥作用,则彼此救应不及。

后来,关羽进行襄樊之战时,曾呼东三郡的刘封、孟达支援。曹真、司马昭伐蜀,也曾以魏兴(西城)为一路。

可以说,无论是在汉中战场,还是荆州战场,东三郡都是唯一有条件“快速响应”的地区。

北伐灵活性的关键

自汉中北伐,无论翻越秦岭入关中还是西北入陇右,后勤压力都很大。

因此,蒋琬曾吸取教训,企图改变路线,自沔水下上庸等地,直攻荆襄、中原。

不过,还未成行,就被费祎、姜维等人以“如不克捷,还路甚难”为由劝阻。

沿沔水东进,河流弯曲湍急,如果攻过去没有夺取据点,回路困难。

不过,如果东三郡在手,大军有牢固据点,则“如不克捷,还路甚难”的问题就不足为虑了。

东三郡在手,则蜀国至少多2处进攻选择。

1、自秦岭、巴山之间的缺口进入西城(后人称“西城道”),循水至勋关,走陆路可直接威胁宛城。

2、自勋关走走水路,可以直达襄阳。

显然,在关羽江陵不失的情况下,这是两路夹击,效果非常好。

在江陵丢失后,如果仍然能选择这样的通道,则蜀汉的北伐选择丰富,更加防不胜防,甚至可以和东吴可好的配合作战。

遗憾的是,关羽襄樊之战时,刘封、孟达“山城初附”,未加支援,随后江陵、东三郡先后丢失,这种设想也就永远只能是假想了。

诸葛亮、姜维们,也就只有来来回回苦哈哈地翻山越岭北伐了。

刘封坐镇东三郡的战略意义

进攻东三郡时,孟达原本进展顺利,但刘备担心孟达不能独自承担此任,遂让刘封前去作战。

从此,刘封便承担起了坐镇东三郡的战略任务。

刘备非要刘封前去,其专业上有三个原因。

1、相对独立环境,需要将领忠诚度。

孟达作战,一路都很顺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能力不足,刘备当然知道这点。

不过,东三郡相对封闭环境,将领在此宛如独立王国,需要相当忠诚度。

刘封毕竟是自己义子,再怎么样不至于叛变。

事实证明,刘备看人还是比较靠谱的,孟达后来叛蜀归魏又叛魏归蜀,反复无常。而刘封,虽然后来举措失常,但毕竟忠于刘备。

2、刘封已经成为当时军中难得的将才。

即使只考虑勇武之才,当时的刘封也已经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了。

经过入川之战、汉中之战的锻炼,刘封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

汉中之战中,刘封奉命率军挑战示威,可见刘封勇武在军中已是佼佼者。

显然,无论是支援汉中还是支援荆州战场,刘封的军事才能看起来都可以使他完成任务。

3、刘封的特殊身份,有利于统一管理当地事务。

由于东三郡人民与申家兄弟关系的特殊性,申家兄弟依然事实上在当地影响巨大。

申耽为上庸太守,申仪仍为西城太守。

同时,孟达本人性格也是自负才干,比较自高的。

刘封毕竟为刘备义子,其特殊身份,有助于他搞定孟达、申耽等人,尽快安定、建设地方,使之成为真正的战略要地。

嗣位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刘封坐镇东三郡,除了专业上的考虑,在政治上另有深意。

刘封领兵去东三郡不久,刘备称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

如此,去东三郡,对刘封来说,多了一层政治意义。

刘封,刘备义子。

虽然只是义子,但在古代宗法制中,入了刘家宗族,就是有家族继承权的。

而且,刘备的正妻是吴氏(吴懿妹妹),刘禅的母亲甘夫人当时已经去世,且名分也是妾(后来才追封夫人、皇后),所以,刘禅也不是嫡长子。

因此,刘封是有继承权的。

如何处理好刘禅、刘封的关系,是当时刘备集团需要处理的问题。

闭塞,近似独立王国的东三郡,显然是理想的安置之处。

在这里,刘封远离成都中心,已被定位为地方将领,同时,这个地方将领在闭塞之处,既能保持相对独立,也不至于有造成威胁的实力。

这也算是给彼此留下一条活路吧!

总的来说,东三郡对当时的刘备来说,意义是极大的。

刘备以刘封负责此地,也是一片苦心。

一方面,东三郡经济、地缘上的价值,为用勇武之才的刘封提供了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相对闭塞的环境,也为失去嗣位的刘封提供了一片容身之所。

无论对全局,还是对刘封本人,这都是不错的安排。

只是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刘封先是不支援关羽,后又与孟达翻脸,导致东三郡丢失。

于公,丢失东三郡的过失影响很坏,于私,刘封失去了唯一的容身之所。

所谓东三郡的意义,全部都没有意义了。

刘封,也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