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是出于什么原因,用什么方式陷害的孙膑?

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至于鬼谷子是何方神圣,其实历史上并没有给出定论,因为这位师傅实在是太厉害,所教出来的徒弟,个个都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

就我们所知道的,鬼谷子的徒弟中,最出名的就有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家苏秦和张仪。除此之外,还有两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那便是庞涓和孙膑了。

这四个人所处的时代虽然比较接近,可是相差的年岁却也不小,这就造成了鬼谷子成了一个神话人物,因为谁也搞不清楚,这鬼谷子到底活了多大,有多少徒弟,所专长的派系专业是什么。

甚至有人认为什么商鞅、李斯、白起等等所有战国名家,由此我推断,鬼谷子或许是一个学校的名字,这个学校里面有很多专业,跟现在的大学一样,所以大家都是师从鬼谷子。

01庞涓和孙膑,倒是跟他们的老师,学习了同样的专业,那就是军事学。

其实我觉得庞涓是比较励志的人物,你回想一下古代庞姓的大人物都有谁?除了庞太师,可能大家很少再想到其他人了。

所以说庞涓的祖先当中,并没有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他去学习军事,纯粹都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完全没有先辈们的支持和帮助。

可孙膑就不同了,他有一个非常牛的祖先,那就是孙武。当年吴王阖闾之所以能够称霸东南,其实所依靠的,那就是孙武的帮助。

孙武甚至还写了一本《孙子兵法》流传后世,所以孙膑之所以对军事学比较感兴趣,那是有祖先福泽传播下来的。

可以这么说,庞涓属于自己上进的富一代,而孙膑则是受到祖先福泽的富多代。由此可见,庞涓要显得更加不容易。

在老师眼中,其实庞涓的能力要比孙膑更强一点,因为庞涓是可以提前下山的。也就相当于是提前把大学四年的学分都给修完了,提前毕业了。

而孙膑则是老老实实地在鬼谷子学校学习了四年本科专业,还差点上了研究生。孙膑听说师兄庞涓毕业以后,在魏国混得很好,所以刚毕业就屁颠屁颠地去找师兄了。

02庞涓对孙膑下手,主要就是担心孙膑的光辉盖过自己。

庞涓没有背景,没有人脉,完全靠一张毕业证书和自身的能力,便坐稳了魏国大将军的职位。当时魏国是中原大国,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军队强大,尤其是魏武卒更是当时战国最强大的军队。

所以庞涓能够在这短短时间之内,便做到了魏国的大将军,可见庞涓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魏惠王对庞涓相当器重,基本上让他掌管了全国的军务。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这个时候孙膑前来投靠自己这位功成名就的师兄,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毕竟从新人开始做起,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要是有关系的话,晋升的路途可就节约不少时间了。

庞涓没想到孙膑能够前来,表面上当然十分高兴,自己的师弟那就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如果换做其他普通的师弟,庞涓可能就果断给安排了。

可是这个人是孙膑,是鬼谷子学校的天才军事专业学生。庞涓虽然提前修完学分毕业,可是他早就听说过这个学弟的厉害之处。

两个人纵然没有正面交过手,可是庞涓从心理上,其实就已经落了下风。这就是庞涓的弱点,他看不得别人比他好。

所以说孙膑之所以遭到庞涓的那种打击报复,主要是因为他太优秀了。要是孙膑稍微普通一点的话,可能结局就不同了。

03孙膑惨遭膑刑,从此再也无法带兵打仗。

孙膑为啥叫孙膑?膑可不是他的真名字,而是一种刑法。所谓膑刑,那就是挖掉人的两个膝盖骨的刑法。而孙膑正是因为承受了这样的刑法,所以才得到了这个名字。

孙膑本名孙伯灵,这个名字可就没那么出名了。那么是谁让他变成了孙膑呢?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师兄庞涓。

庞涓担心孙膑来了以后,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故意构陷孙膑,将其打入死牢。本来打算就这么弄死孙膑的,可是这个时候孙膑疯了。

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史记》

孙膑是真的在装疯卖傻,以至于跟猪睡在一起,甚至吃猪食,可能是提前预知了猪肉会涨价这件事吧。

庞涓被孙膑这一瞒天过海的招数蒙骗了以后,放弃了杀害孙膑。不过他给孙膑施加了膑刑,挖掉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从此孙膑从一名武将,变成了大家眼中的军师。

成了残废的孙膑,依旧还是被庞涓圈禁在城里,多亏了齐国人的帮助,他才从魏国逃脱。从此这两个师兄弟成了一生中,最大的仇家。

可怜的孙膑,本打算驰骋疆场,像庞涓一样,成为王国的大将军。可是现在他出师未捷就成了残废,再也没有办法带兵打仗了。

结局:孙膑用脑子击败了庞涓,却也看破了红尘。

孙膑虽然成了残废,可是脑子还在,所以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去改变命运。双腿站不起来已经成为事实,他不能再这么自暴自弃下去,所以孙膑开始退到幕后,成为将领背后出主意的军师。

桂陵之役和马陵之役,都是孙膑指挥的两场大战。正是通过这两场大战,使得孙膑击败了庞涓,并且斩杀了庞涓。

杀了庞涓以后,魏国也彻底被孙膑削弱。不过这个时候的孙膑却看破了红尘,再也不愿指挥战争了。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史记》

如此优秀的军事家,如果一直辅佐齐国的话,可能都没有秦始皇什么事儿了,一统天下的极有可能是齐国。

可是孙膑却选择了中途退出,从此我们再也找不到他的相关记录。有人说他到了楚国的一个乡下,一边传授学问给徒弟,一边享受退休生活,过得逍遥自在。

可能他已经参透了一切,所谓功名利禄,不过真的就是过眼烟云。你所得到的,永远都带不走,而你这一生所经历的,所感受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参考资料:

《史记》

庞涓是出于什么原因,用什么方式陷害的孙膑?

庞涓是出于妒忌孙膑的才能比自己更优秀,私下招孙膑来魏,却捏造罪名将孙膑两足斩去,又在面上刺字的方式,想使孙膑才华就此埋没。《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在《东州列国志》和《孙庞智斗智演义》等小说和演义之中,庞涓和孙膑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隐士鬼谷子的高徒,但实际上正史记载只有两人的确为同窗,但师从何人无从可知。

孙膑所受膑刑很多小说和演义中也是描述为挖去膝盖骨,但根据《史记》和《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刖罪五百。郑玄注:刖,断足也,周改膑作刖。因此孙膑所受刑法应该是断去双足。

庞涓为何两次都被孙膑牵着鼻子走,如果说第一次是根本不知道是孙膑的注意,那么第二次非常匪夷所思了。

首先就得讲一下为何每次孙膑都可以顺利“围魏救赵”了,魏国的软肋就是国都,一马平川很容易失手,大梁就是后世的开封。北宋能轻易灭亡,开封无险可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自从魏国将国都迁到大梁之后,大梁就成了魏国的软肋,魏国原本就是四战之地,将重兵去打邯郸之后,魏国就犹如惊弓之鸟,只要出现一点要遭受攻击的迹象,国内就要求庞涓速度回来救援。

这让“围魏救赵”连续两次都成功调动庞涓的大军,这是庞涓先天就处于劣势的地方。第一次孙膑凭借对庞涓的熟悉,轻易就活捉了庞涓,实际上换一个莽一点的将领,孙膑这样的精细操作或许还真没什么作用,但是庞涓就是注意到了,这是庞涓高明的地方,可也是庞涓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桂陵之战中了孙膑的诱敌深入之计,被齐国活捉。

庞涓实际上拥有当时最为强大的士兵魏武卒,如果堂堂正正而战可以说孙膑毫无机会,也因此孙膑两次交手庞涓都是采用诱敌深入然后打伏击的手段这才打败庞涓的。桂陵之战后,不久庞涓被齐国送回,十年之后庞涓再度攻击韩国,韩国抵挡不住求救齐国。

齐国再度派出黄金搭档孙膑+田忌来抗击庞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庞涓第一次输的不明不白,这一次憋了一口气准备彻底将孙膑人道毁灭。孙膑还是故技重施再度“围魏救赵”,然后庞涓不得不再度撤军回援大梁。

不过还没等到庞涓回师,孙膑田忌就撤军了,庞涓和魏王自然不肯放过,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于是马陵之战实际上是一场追击之战,孙膑再次利用庞涓求胜心切和自以为是的经验主义,挖了下减灶计的大坑,诱使庞涓轻骑追击,再度在马陵击败庞涓。

类似庞涓和孙膑还有李斯和韩非子,张仪和苏秦

庞涓刚愎自用,以为残废了孙膑就可以高枕无忧,在孙膑为齐国所重用的时候,明知道自己智略比不上孙膑的时候,连续两次中计。《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智略比不上诸葛亮采取的是不应战,正兵固战,庞涓实际上有自知之明的话,就不该意气用事,在发现局势不明的情况下,应当穷寇勿追。那么在魏国军队综合实力占优势的情况下,虽然也许大胜不了孙膑,却可以保持不败之地。庞涓在马陵之战大败之后,魏国从此走向了衰落之路,可见其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

李斯和韩非子也是同窗,李斯就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虽然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是李斯成功的道路上却再无韩非子可以阻拦。张仪和苏秦则是真正的鬼谷子门徒,两人互相竞争,道路不同,即是对手也互相成就。

总的来说庞涓一没有直接杀死孙膑,二来实际作战上没有真正重视孙膑,刚愎自用身死,国家从此衰落,可谓殊为可笑。

庞涓是出于什么原因,用什么方式陷害的孙膑?

关于庞涓出于什么原因设计陷害孙膑这个问题,史籍给出的答案是庞涓嫉贤妒能。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在魏国为将的庞涓暗地里派人把孙膑请到到了魏国并加以监视。后来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又罗织罪名诬陷孙膑,将其处以膑刑、砍掉了膝盖……

个人认为,这段记载有很多的方面有待商榷。首先,庞涓如果嫉妒孙膑的才能, 他大可以想办法直接杀了孙膑或者把孙膑忽悠到其他国家去。毕竟那时候除了魏国之外还有六个国家呢!而且,身为魏将的庞涓想要杀掉尚未发迹的孙膑,难度似乎也并不大。那么,庞涓干嘛非要兜这么大一个圈子把孙膑弄到魏国给自己制造一个直接的对手,然后再通过诬陷来砍掉孙膑的膝盖呢?这显然是不符合正常逻辑的。其次,从庞涓临死前的那句“遂叫竖子成名”来看,庞涓内心似乎并不太看得上孙膑,不是吗?如果如一些史籍所说,庞涓自知孙膑比自己能力强,因为嫉贤妒能才陷害孙膑。庞涓在被孙膑打败、临死前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或者如后世那样来句“既生膑、何生涓”岂不更加符合逻辑一些?其三,作为一个正常人,您会只因为同学比自己能力强就起杀心吗?而且是在没有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费那么大力气、设这么一个大局,就是为了废掉这个同学。您不觉得这种思维逻辑有点太不正常吗?

庞涓与孙膑的矛盾究竟是什么

前面说了,所谓庞涓嫉贤妒能之说根本站不住脚。那么,庞涓究竟为何要如此对待孙膑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矛盾?个人认为,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庞涓和孙膑是老同学,而且关系还不错。庞涓在魏国为将之后,觉得老同学孙膑还是有些能力的,于是就想将其收为己用,便派人把孙膑请到了魏国。可孙膑根本不是一个甘心屈于人下之人,到了魏国之后便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频频接触魏国高层,企图寻求更大的发展。这无异于是在跟庞涓抢饭碗了,庞涓心中自然不爽:“我请你来帮我忙,你却来抢我饭碗!”再对照一下那句“遂叫竖子成名”,这才更加符合正常逻辑,不是吗?

庞涓为何要设计陷害孙膑

如果孙膑仅仅是想攀高枝、另谋高就,恐怕未见得会让庞涓起杀心。很可能到了魏国之后,孙膑已经攀上了魏惠王的高枝,甚至在魏惠王面前大有取代了庞涓之势,这才让庞涓觉得无法容忍而动了杀机……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庞涓在魏国的地位恐怕就岌岌可危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庞涓只能对孙膑痛下杀手!话说回来,如果孙膑在魏惠王面前得势,谁能保证他就一定能容得下庞涓?从后来孙膑报复庞涓来看,这人恐怕也不是什么宽宏大量之人,不是吗?说到底,庞涓与孙膑之间的矛盾很可能还是属于权力斗争范畴,并不是什么嫉贤妒能。

庞涓是如何陷害孙膑的

在中国古代,想让一个人彻底完蛋,最好的办法是将他往“谋反”上引,退而求其次就是往“叛国”上引。这二者属于“十恶不赦”之列,一旦沾上就是永世不得翻身!庞涓何等聪明之人,自然也会想到这一点。

孙膑只是一介客卿,谋反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给他安上这个罪名也没人会相信!庞涓不傻,那就只能往“叛国”上引了。庞涓先是派人伪装信使,假称受孙膑表兄所托,劝孙膑返齐。连表兄这些细节都知道,可见庞孙二人读书时关系应该还是非常不错的。待骗得孙膑的信任并亲笔复信之后,庞涓将孙膑的亲笔信进行了“技术操作”。在一切搞定之后,庞涓便拿着那封篡改之后的“孙膑亲笔信”去向魏惠王告发孙膑私通齐国,把孙膑引向了“叛国”。

魏惠王知道后大怒!其实也可以理解:“我打算重用你,结果你却是齐国的奸细!”魏惠王被如此愚弄,自然气急败坏,于是下令处死孙膑。庞涓为了撇清陷害孙膑的嫌疑,又假模假式向魏惠王求情。最终,孙膑被魏惠王处以膑刑和黥刑——砍掉膝盖并在脸上刺字,沦为了受大众鄙视的刑徒。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庞涓想要得到孙膑的兵法,这才留下了孙膑。不过,这种说法个人认为优待商榷。兵法这东西本就是写给别人看的,现代考古中已经出土过《孙膑兵法》竹简实物。可见,这个东西早年就已经开始流传了,但是出现第二个孙膑了吗?打仗靠的是天赋和悟性而不是书!就算庞涓得到了孙膑的兵法又如何呢?所以,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孙膑后来被齐国使者偷偷带回了齐国,再后来被田忌发掘后受到了齐国的重用。马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庞涓自尽身亡(一说被乱箭射死)……孙膑大仇得报!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这东西是胜利者写的,失败者永远都是卑鄙小人!真相到底如何,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庞涓是出于什么原因,用什么方式陷害的孙膑?

一、庞涓心高气傲,认为只有孙膑才能与他匹敌

在庞涓眼中,放眼天下,擅于打仗的人才,唯有他和孙膑。至于其他将领,心高气傲的人了,根本不放在眼里。因为他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高徒,而他投靠的魏国当时是战国时代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由吴起亲自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天下无敌,当时的秦国还不是魏国的对手,秦国的新军还没有练成,尚处于变法进行中。因此,他认为当时各国的军事人才,除了孙膑,无人是他的对手。

二、庞涓起初对孙膑只是利用,没有想过杀死他

庞涓和孙膑都拜师于鬼谷子,有着深厚的师门情谊,他们是同窗好友,友情非比一般。否则,庞涓一纸忆函,也不可能就把孙膑接到了魏国。庞涓原本想让孙膑辅助自己,做自己的副手,师兄弟一起打拼天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孙膑受到了魏王的信任和重用。这让庞涓对他心生妒忌,他的如意算盘被打破了。

三、庞涓想占有孙膑手中的《孙子兵法》,然后再杀死他

庞涓知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人,鬼谷子将《孙子兵法》传给了他,就想占有这部兵法。只要他有了这部兵法,他就如同庞涓和孙膑二人合体,天下再无人是他们的对手。于是,他陷害了孙膑,孙膑遭受到了挖膝之刑,成为了废人。庞涓从中求情,使孙膑十分感激他,并愿意将《孙子兵法》写出来交给他。但是,庞涓是个性急的人,他不断地催促孙膑,结果反而让孙膑起了疑心。最终,孙膑装疯,骗过了庞涓,借助齐使回到了齐国,以齐国之力杀死了庞涓,报了仇。

庞涓是出于什么原因,用什么方式陷害的孙膑?

谢谢邀请,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庞涓和孙膑可谓是相爱相杀的一对,两个人同时生活在一个时期——战国,有着同一个老师——鬼谷子,有着最擅长的领域——军事!这些都注定了在大争之世,两个人必然有一番龙争虎斗!

庞涓是属于那一种草根的奋斗者,凭借着鬼谷子的神秘以及自己出众的军事才能,最终一步步爬到了魏国大将军的位置,这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在握,可谓是风光无限!但后来自己的同门师弟孙膑出山了,虽然他很有才能,但却没有明确的人生路线,所以便想到了现在大权在握的师兄庞涓,便给庞涓写信想去投靠他。但是令孙膑没有想到的是,庞涓嫉妒他的才能,更是因为孙膑的出身要比庞涓高,担心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威胁,所以便想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但是,这种想法毕竟不能放在明面上做呀,所以当孙膑的信到来的时候,庞涓就做出了特别高兴的姿态,甚至说将自己大将军的位置让给孙膑。但实际上却背地里向魏王说孙膑的坏话,后来甚至污蔑孙膑私通敌国,所以在魏王大怒之下,孙膑被下狱,更在庞涓的操作之下,孙膑被挖去双腿上的膑,从此也就有了孙膑的名字!

可以这么理解,庞涓自己的名号是有自己的战绩打造出来的,而孙膑的成功却是靠打败庞涓而成名的,这两个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说谁都不会离开彼此!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