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杀入南京,官军主将铁铉怎么没拦住?盛庸怎么也没守住长江防线?

朱棣的靖难之役好歹是打赢了,如果跟朱允炆打得不相上下,那他就是千古罪人。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分裂大明王朝,他对不起自己的老爹。

那么问题来了,题目中所提到的铁铉和盛庸到底是什么人呢?他们凭什么可以跟强大的自朱棣军团一较高下呢?

铁铉是守城最强选手。

可以说朱棣在南下的路上,遇到最硬的一块骨头,那就是铁铉了。当时的铁铉是以兵部尚书衔负责山东地区的防务,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朱棣南下。

朱棣大军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南下,本打算一路从山东经过徐州再到南京,结果在山东地区卡壳了。铁铉虽然是一介文人,却十分精通兵法。

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实力不是朱棣的对手,但是他懂得守城之道。当时朱棣大军将济南城围得水泄不通,打了足足三个月都没能打下济南城。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明史》

这对朱棣来说是非常重大的心理打击,因为靖难之役本身就是造反,压根就不得人心。过程还如此艰难,所以朱棣咬了咬牙,打算掘开黄河之水,把整个济南给淹了。

铁铉得知后立刻用诈降计,使得朱棣差点在济南城被斩杀。朱棣恼羞成怒,便拉来了大炮轰他娘的。结果铁铉到底还是技高一筹,不仅在城楼上谩骂朱棣是反贼,而且还挂出了朱元璋的画像。

意思很明确,你要是开炮,那就是在砸自己老爹的招牌。倒不是说朱棣有多孝顺,老爹的招牌是他登基最有利的保证,如果朱元璋的招牌都垮台了,那天下又不知道几人称霸几人称王了。

所以朱棣只好忍住了,可是铁铉压根就没打算忍住,他看准时机,吩咐小部队人马冲杀到燕王大营,多次袭扰朱棣大军。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撤兵回去,这一战以朱棣惨败告终,铁铉不仅守住了济南城,而且收复了德州等地区。

朱棣被铁铉搞出了心理阴影,再也不敢从山东南下,转而遇上了盛庸。

经历了这么一场败仗,朱棣也是心有余悸,那他当然是要吃一堑长一智了,这个时候朱棣选择绕道南下,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吗?

他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南下,这就遇上了大名鼎鼎的盛庸。其实早在济南的时候,朱棣就跟盛庸交过手。

大将军李景隆带着自己的人马难逃以后,军队的指挥权变落在了盛庸手里。他在济南协助铁铉多次击退燕军,又趁着燕军败退之际,收复了德州地区。

所以盛庸对燕军的打击还是不小的。这次朱棣南下,再次遇上了盛庸。双方之间在东昌地区设下埋伏,将朱棣大军引诱进包围圈,这一战几乎把朱棣打得全军覆没,除了朱棣本人带着一百多人逃出来,其他人全部战死。

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庸独引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扬州。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江。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明史》

吃了这么一个大亏,朱棣对南下再次丧失了信心,这个时候妖僧姚广孝又来鼓励朱棣了,加油加油打打气,别放弃啊别放弃。

过了一段时间,朱棣恢复元气以后,在姚广孝的鼓励之下,再次带兵南下。盛庸早就等着朱棣了,双方这一回可算是真刀真枪地干了一场。

朱棣压根就没想到盛庸竟如此勇猛,而且他排兵布阵的手段极其高明。朱棣大军再次吃了亏,可是这回朱棣没有回去,而是继续跟盛庸斗。

盛庸与朱棣大战了两天两夜,结果风向突转,燕军趁势大喊,使得盛庸大军有一种燕军人马众多的错觉,结果盛庸军大败而归,只能逃回德州。

结局一:铁铉坚守济南城,朱棣灭了朱允炆以后才来收拾铁铉。

其实朱棣南下一直都没有打下济南城,因为济南有铁铉在镇守。一直等到朱棣打下了南京,灭了朱允炆政权以后,铁铉依旧对济南城有实实在在的控制权。

但是这个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朱允炆已经灭亡,朱棣是新皇帝了,天下的臣子也都开始投靠朱棣了。这个时候铁铉成了孤家寡人,面对这种情况,小小的济南城也不可能翻起什么浪花来。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明史》

朱棣收拾好南京以后,宣布一统天下。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山东还有一个铁铉,所以带着大军围剿铁铉而来。

铁铉纵然再厉害,此刻也成了失群的孤雁,再也没有动力保守济南城。所以铁铉不久之后便兵败被抓。铁铉终究被朱棣凌迟处死,妻女也都沦为奴妓,儿子也被活活整死。可见朱棣对铁铉的痛恨有多深。

结局二:盛庸在南京投降朱棣,最终被怀疑而自杀。

其实盛庸是比较可惜的,他差一点就能够跟铁铉一样,成为千古忠臣。但是他在关键时刻,朱棣大军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选择了投降。

朱允炆王朝灭亡以后,盛庸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盛庸曾经杀害过多少朱棣手下的大将?就算是朱棣本人不在意,那么那些大将的子孙家人们难道不想为自己的亲人报仇?

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寻赐敕曰:“比以山东未定,命卿镇守淮安。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朕念山东久困兵革,惫于转输。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永乐元年,致仕。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明史》

所以盛庸的投降是非常愚蠢的做法,那些人不可能让盛庸苟活于世。这帮人没多久就开始弹劾盛庸,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诬陷他要造反。

尤其是盛庸迫于压力选择辞官以后,朱棣也懒得去保住他,在大臣们不断检举之下,盛庸顶不住压力,最终选择自杀。

其实这是他最好的结果,因为就算是他不自杀,朱棣也不可能让他活下去。那么多朱棣阵营的人马被盛庸杀害,他们早晚是要找盛庸报仇的。

参考资料:《明史》

朱棣杀入南京,官军主将铁铉怎么没拦住?盛庸怎么也没守住长江防线?

在靖难之役后期,铁铉、盛庸没有拦住守住防线,拦住燕军,因为铁铉一直防守济南,盛庸先胜后败,最终被朱棣战领南京。

济南之战

朱棣先是劝降防御铁铉,遭到严词拒绝。北军发动猛攻,不能奏效后,又改扒堤放水,试图淹垮城墙,济南的防御形势一度十分吃紧。于是,铁铉命令军士在城头埋伏,然后派千人出城诈降,邀请朱棣进城。朱棣不知是计,仅带领数人入城受降。当朱棣进入城门之时,城头上的士兵按照铁铉的暗示,将铁板猛推下来。但落下的铁板,只砸烂了朱棣的马头,没有击中本人。埋伏的士兵赶紧挥刀,仓促间没能斩断吊桥,就这千钧一发之际,朱棣已经换马夺路而逃,保住了性命。恼羞成怒的朱棣下令对济南城猛攻,并用数门大炮轰击城内。这时,铁铉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燕军不敢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这样两军相持三个了月,朱棣依然没有拿下济南城。在兵困师劳、后方不稳的情况下,不得已解围而归。北军撤兵后,铁铉和盛庸乘机扩大战果,收复了先前丢失的德州等地,取得了靖难之役中南军的第一次大捷。战后,建文帝升赏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平燕将军,任总兵官,总掌诸军北伐事宜。

东昌之战

济南之战后,朱棣转战在山东腹地的冠县、莘县、东阿、东平等地。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从德州赶到东昌,摆出邀击的姿态,堵住了燕军的北归之路。双方在东昌城下进行大战。当时,盛庸军背城而阵,准备好了火器和大量毒箭;朱棣亲自率兵冲击敌阵,却陷入重围。幸亏大将张玉、朱能及时赶到,才顺利脱逃,但大将张玉和一万多人全部战死。迫不得已,朱棣只能再次回到北平。东昌之战是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最惨重的失败,他不但丧失了原来在山东、河北一带占领的地盘,而且彻底打破了他“取道山东——南下淮河——直驱取金陵”的梦想。

直入南京

虽然南军在济南之战、东昌之战中相继取得大捷,给予朱棣重创。但在之后的夹河、藳城之战中再次败给朱棣。夹河之战,本来双方互有胜负。但第二天交战时,风向忽变,占据顺风的燕军奋力猛攻,南军伤亡惨重,全线溃逃。在藁城之战中,南军再次溃败,被朱棣斩敌六万。但军事上频频取胜,朱棣却始终打不破朝廷的封锁,由于政治上的劣势,几乎所有地方官员倾向朝廷,即使已经征服的,往往表面服从,降而复叛,以至朱棣一直打不开局面。这时出现转机的是,南京城的几名太监,因被建文帝处罚,怀恨在心,向朱棣密报南京城防御薄弱,劝朱棣直取南京。于是,朱棣不再经过德州、济南一线,而是渡过卫河南下,夺取山东的东阿、东平、汶上、单县等城,到达徐州后,面对坚城,朱棣不再攻城,继续向南到达宿州、蒙城,并在灵璧取得大胜,俘虏了大将陈晖、平安等37员将军,南军实力大损。这时南军仅剩下盛庸统率的数万军队和数千战船,但战意尽失。朱棣先后占领盱眙、扬州、高邮、通州、泰州等地,基本上控制了长江以北,在浦子口顺利击败盛庸统率的残兵败将,又迫降了总掌江上舟师的陈瑄,占领了南京下游的重镇镇江。见大势已去,南京城内乱作一团,负责防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城门把朱棣迎接进了南京城。之后,盛庸率余部投降,随即奉命驻守淮安,后来遭受弹劾,被迫自杀。朱棣回师济南,擒获铁铉,铁铉誓死不降,最终被朱棣处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