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曹彰是曹操所有儿子当中,最能征善战的一个。如果抛去演义上单打独斗的武将风格外,曹彰应该是非常出色的战术指挥官。

但是他无心社稷大位,所以早早就被曹操排除出了继承人的候选圈子。那么如果在曹操去世以后,曹彰是否有机会夺位呢?

曹彰不喜欢读书,只喜欢在战场驰骋,这或许是另一种智慧。

对曹操这位大文学家来说,自己的儿子如果不读点书的话,可就太不像话了。都是卞夫人所生,曹丕和曹植都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这两人跟曹操齐名,被称之为三曹,在文学史上的造诣相当高超。

可是曹彰却是一个另类,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早逝的那个以外,就是曹丕、曹植以及曹彰了。曹彰跟他两个哥哥完全不同的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读书。

但是曹彰在战场上又是一位军事天才,这就让曹操有些不解了。这孩子其实是有大智慧的,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在战场驰骋,难道就不能静下心来读两本书吗?

所以曹操就试探性地问曹彰,你怎么不喜欢读书呢?曹彰回答曹操,大丈夫就应该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哪有在家闲着读书的呢?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三国志》

曹操的脸色突变,他认为曹彰这小子不开窍,书中的智慧岂是可以小觑的呢?尤其是对于治国的人,读书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从历史书籍中,可以参考一些过去的皇帝是如何统治天下的,这是曹操希望儿子们了解的东西。

曹彰的表态,其实意思也很明确了,你那个鸟世子的位置,我不稀罕,还是留给你另外两个儿子去争吧。所以曹彰不是傻瓜,他明白曹操说这话的意思,所以他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曹彰要想夺位,其实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曹操去世以后,曹丕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他是王世子,此前已经击败了曹植,获得了曹操的认可。所以曹彰没有任何理由夺取王位。

如果曹彰想要夺取王位,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首先他的地位是合理的,他是曹操的儿子,也是卞夫人所生,所以也是嫡子。此外,他手里有大军十万,足以踏遍王城。

很多文学作品里面,确实也夸张地形容了这一段历史,说曹彰带着十万大军逼近王城,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曹丕交出王位。

如果曹彰真的这么做了,首先他需要做好一点准备,那就是买通沿途的守将。因为调动十万大军可不是小规模的动作,曹彰手续不全的话,那就只能通过贿赂沿途守将,以此达成一定的利益关系。

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诏曰:“先王之道,庸勋亲亲,并建母弟,开国承家,故能藩屏大宗,御侮厌难。彰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增邑五千,并前万户。”---《三国志》

这个时候他直奔王城而来,曹丕手里只有几千御林军,而且他打仗哪里是曹彰的对手,所以王位必然会被曹彰夺取。

可是曹彰有这么做吗?并没有,因为他知道,就算他夺取了这个王位,他也治理不好这个国家。曹丕文武双全,深得曹操喜爱,成为继承人是有他的道理的。

再说了曹彰不愿意违背父亲的遗愿,宁可承认曹丕这个魏王,也绝对不会做出背叛曹操的事情,因为他的一切都是曹操赐予的。

曹丕忘恩负义,曹彰下场凄凉。

曹丕登基称帝以后,对兄弟们表面也还凑合,个个都加封了王爵。尤其是自己最大的政敌曹植,也被曹丕放过,加封为东阿王。

而曹彰虽然晋封为任城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曹彰失去了兵权。这样一位统兵十万的兄弟,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曹丕统治的掣肘对象,名义上是加官进爵,其实是剥夺了曹彰的兵权。

失去兵权的曹彰,犹如困在动物园的狮子,就算再凶猛,也发挥不出他的能力。所以他整日在府上饮酒作乐,不久就把身体给搞坏了。

要知道他是一位出生入死的猛将,哪有可能就这么容易把身体搞坏了呢?而且他死的时候,不过才34岁,活的还没有曹丕寿命大,更不要说跟曹植相比了。

可见黄须儿曹彰的死,其实并不一般。因为他去世的地方也比较敏感,正是在曹丕的皇宫之中。黄初四年,曹彰进宫觐见,结果就死在了宫中。

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世说新语》

很多人就开始怀疑了,因为曹彰岁数不大,而且死的地方太敏感,是不是曹丕所为呢?其实古人对此就做出过推测。

说曹丕在跟曹彰下棋的时候,因为曹彰比较入迷,所以曹丕趁机让宫女们端上枣子来,结果曹彰吃了枣子就中毒而亡了。原来是曹丕在枣子里面下了毒,他是忌惮曹彰这大兄弟的勇猛。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可考的,而且道理上也说不通。毕竟曹彰当时已经没了兵权,也时刻受到曹丕的监视,压根就没机会造反,曹丕的老妈还活着,他也不敢做出无故杀害兄弟的行为。

不过由此可以看得出,其实曹丕登基以后,他那几个兄弟的小日子,过得其实并不安稳。一方面失去了权力,自保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受到监视,出行都不方便。

总结:如果曹彰造反,可能老曹家提前就乱了。

曹彰造反的话,的确有得逞的机会。他只要杀掉曹操的其他儿子,自己做继承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跟后来李世民造反是一个道理,李渊没有理由不承认李世民的合法性,毕竟也是自己的儿子。

但是曹彰造反以后,他能够胜任皇帝的职位吗?这件事令人怀疑,因为曹操并没有刻意培养过这个儿子治国的才能,所以他对这方面一窍不通。

他喜欢打仗,成为帝王以后,必然是穷兵黩武,侵略蜀汉和东吴。结果极有可能把曹魏政权的那点老底都给消耗干净了。

做皇帝这块儿,曹丕还是比曹彰强得多的。曹彰也的确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为了老曹家的基业,曹彰是不可能造反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曹操活着的时候,曹彰是绝对不敢率军争夺王位,曹彰就算有能力来争夺王位,也要等到曹操去世。

那么曹操去世后,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曹操是在洛阳去世的,当时曹彰在长安 ,曹丕在邺城(河北省临漳县),洛阳离长安有370公里,而洛阳离邺城有340公里,相对来说邺城离洛阳近,也就是说曹丕离的更近。但曹操在病重时,就已经召曹彰来洛阳,至少曹操为什么要召曹彰来洛阳 ,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在这里也只推断一下。

曹彰当时的官职是越骑将军,只是个杂号将军,留守长安,长安只能算二线,并不算前线,前线还在陈仓、武功到眉县一带的秦岭边,所以曹彰驻守长安最多也就是个象征意义。

曹彰从小的志愿是:好为将,也就是当将军,曹操曾经问过曹彰说:当将军干什么呢?曹彰回答说: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这在曹操的其它儿子中,是唯一不同的,不像曹丕与曹植在文学方向的成就与曹操相当,而也只有这个曹彰在曹操儿子中是当将军的料,在史书中只记载了曹彰的唯一一场战斗,就是北征乌桓,曹彰凭1000多步兵,采纳田豫的建议,大破乌桓5000骑兵,并且违抗命令,进入代地追击,结果大获全胜,此战还让鲜卑首领轲比能不战而降。

从曹彰的这些情况来看,曹彰在曹操眼里就是如同张辽、徐晃这样的将军一样,曹彰唯一的一场大战,还违抗军令,也就是胜了,要是败了呢?再看曹彰的志向,面临危难不顾自己,身先士卒,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的确是个好将军,不过也仅仅是个好将军,做别的事,恐怕就不能胜任了,面临危难不顾自已,如果当主帅的话,会让全军陷入危难,从这也看出曹彰的局限,对于这些曹操显然了解。

那为什么曹操会病重之际招曹彰到洛阳呢?

就是交待曹彰在军事上的安排,当时的曹彰是镇守长安的,而在219年曹操刚刚退出汉中,而襄阳也刚刚解除威胁,曹操感到自已去世后,吴、蜀两国会有针对魏国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在西线关中和中线襄阳一带,曹操显然要对曹彰交待一些军事上的安排,和注意事项,毕竟曹操的儿子中只有这么一个独自领兵做战的将军。

而曹丕早在217年就被立为魏王世子,以曹操的性格,立下了储君,断然不会随意更改,曹操非常明白储君乃国之根本,如果要更改,肯定会让魏国陷下大乱,曹操绝对不会做这种蠢事 ,况且还有刘表和袁绍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回到题目,如果曹彰率军来争夺王位,有可能胜吗?

回答是:没有可能。

曹操名正言顺的接班人是曹丕,魏国人尽皆知,争夺王位这种事,不能仅仅靠军事手段,得出师有名,在当时那么一个重视名声的时代,公然不顾大义,率军争夺王位,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千万不要觉得夺取政权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有一支军队就行,这样做是得不到魏国上下的支持,就算曹彰能调动军队,姑且不说一个杂号将军能调动多少军队,就说曹彰本人的政治头脑,恐怕比曹丕不知差了多远,估计军队还没有到洛阳,曹彰就会众叛亲离了。

当时的曹丕是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身边有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有桓阶、邢颐、吴质、贾诩、司马懿等等,有自已的势力,曹彰有什么呢?一个将军,就算有兵权,也就是一支军队,完全没有政权的班底,军事和政治是两码事,而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曹彰纵有十万军队,依然会失败,并且毫无胜算。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一、曹彰其人

曹操和卞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卞夫人本是妾,此四子均为庶子,按照当时规矩,庶子是无缘继承家业的,但是事情转机在建安二年(197),曹操的嫡长子曹昂在宛城不幸殒命,曹操不得已从庶子中年长的曹丕,把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后来又因为曹植的文采出众,获得曹操青睐,曹操一度也想让曹植上位,这使得察觉到一丝政治风向的人纷纷投机站队。

其实,曹操还有个庶子曹冲,也深得曹操喜爱,只不过年仅十三岁便病逝了。

再看曹彰,曹彰与其他兄弟不同,他不喜欢读书,倒是十分喜欢军事,他曾经对父亲说:“好为将”,曹操也能理解曹彰的想法,并鼓励他好好学习。

《三国志·曹彰传》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曹彰形象】

曹彰第一次锻炼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当时裴潜离任代郡,代郡乌桓便趁机发动叛乱,曹操便让曹彰领兵出征,这是曹彰第一次让自己所学有了用武之地。

曹彰第一次上阵,肯定没有战争经验,在这一次讨伐战中,他主要是靠国相田豫的计谋,夏侯尚、夏侯儒担任参军、司马,众人齐心协力才获得大胜。

他返回邺城后,见到兄长曹丕(当时曹操还在汉中与刘备作战,曹丕留镇邺城),曹丕还对他建议:“你给父亲报捷的时候,不要居功自傲,要把功劳让给下面的人。”曹彰也听从了。

后来曹操见到曹彰的报捷书,非常满意。

《三国志·曹彰传》: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二、曹彰与乌桓并非同盟

看过《曹彰传》,也知道曹彰只不过是在代郡讨伐过乌桓而已,有人不知道情况,冒出“曹彰率有乌桓数十万兵马”的想法来,这是不切实际的。

乌桓人部落繁多,每个边郡都有一个甚至多个部落,而且他们对汉廷的归附程度也不一致。边地政府这边也只是对大部落进行拉拢而已。袁绍在河北时,就曾与其中一个大部落首领蹋顿和亲,蹋顿从此对袁绍忠心耿耿。

《三国志·乌丸传》:袁绍与公孙瓒连战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瓒,破之。绍矫制赐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蹋顿的游戏形象】

后来袁绍之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就去投奔蹋顿,蹋顿还多次派兵向进攻幽州、冀州,试图帮袁尚恢复在河北的统治权。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伐乌桓,剑指柳城,在白狼山下斩杀蹋顿,这才搞定了这个最大的隐患。

代郡乌桓的首领普富卢在同年也摄于曹操的威名,派人前来投诚,实际上,乌桓人并非对曹操有好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还有本地的豪族与乌桓单于互相勾结,导致代郡成了乌桓人的天下。后来,曹操让裴潜令代郡太守,裴潜居然单车上任,把乌桓人治理得服服帖帖。

建安二十三年(218),曹操一时犯晕,把裴潜免职了,裴潜刚走,代郡乌桓便起兵叛乱。

总而言之,代郡乌桓是不肯轻易为汉廷、曹操效力的,作乱后又被曹彰教育了一顿,曹彰根本没有“能带数十万乌桓兵”的说法。

三、曹彰有政治欲望,但无奈没有实力

曹彰在历史上确实也有争位的想法,但他这个政治欲望萌芽但很快被现实给掐灭了。

话说曹彰报捷后,曹操下令让曹彰来汉中见自己。但是曹彰抵达长安时,曹操也已经撤兵在长安了。当时关羽在围攻襄樊,曹操又去了洛阳坐镇指挥,调动天下兵马,而留下曹彰镇守长安。仅此而已。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曹彰形象】

建安(220)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彰匆忙赶去洛阳,见到主持丧礼工作的贾逵,他问道:“我父王的印绶在哪里?”贾逵直接怼了曹彰:“这事根本不是你该问的!”

《三国志·贾逵传》: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彰便不吭声,灰溜溜的走了。

曹植又去撺掇曹植:“父亲招我来这里,就是要我去帮你继位呢。”

曹植一口回绝:“不可!你没看到袁绍的儿子们的下场吗?”

好吧,曹彰又蔫吧了。

《魏略》:(曹)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这两件事,都是曹彰在父亲病逝后,积极想搞事情,但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党援,自己一点能量都没有,才认命放弃。

综上

历史上的曹彰没有太大兵权,而且在军队中呆的时间不长,身边没有党羽、信得过的人。

曹彰也知道自己没有名望,根本无法跟曹丕、曹植相比,所以他仅凭一个人是根本搞不出什么风浪来的。

【曹彰画像】

黄初四年(223),封了任城王的曹彰在洛阳觐见曹丕时,突然得暴病身亡。此事可疑,引得民间传说纷纷。到了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中说曹彰是被曹丕除掉的(用毒枣子毒杀),虽然是出自野史,但也反应出:在民间传说中,人们认为曹丕对曹彰耿耿于怀,才痛下杀手。

《世说新语》: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合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蔕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缾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首先一点,曹彰确实做了一些出格的事,让曹丕不爽,这是真的,例如在《魏氏春秋》中也提到,曹彰在父亲问印绶的事传到了曹丕耳中,于是曹丕对这个弟弟也是耿耿于怀。

《魏氏春秋》: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

至于曹彰是否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只能说各执一词了。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曹操去世是在洛阳,发生的比较突然。

此时的情况如下:

1、曹丕身为王世子,但是在邺城,身边虽然有世家大族支持,但是情况也非常危险。因为他不在曹操身边,曹操很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另立继承人(当然不可能),但是有可能被身边的人矫诏,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就是扶苏不在身边,而胡亥在身边。

2、曹彰此时握有军权镇守长安,一是离洛阳近,二是握有军权,确实有实力夺权。最可疑的就是曹操在最后关头叫曹彰去洛阳的举动,可被视为有改立继承人的意图。这种例子太多了,除了之前说的胡亥,还有后来的雍正,莫不是如此。

3、曹植此时应该也在邺城,没有名分也没有支持,更没有实力。也算排除出继承人的范围了

现在唯一可疑的,就是曹操最后关头召曹彰去洛阳的动机。由于曹操在曹彰到达洛阳之前就去世了,所以也不得而知了最后的宫斗与阴谋了。

我个人理解:曹操既然选定了曹丕,后来心意曹彰。那么会与曹彰同留长安,或把曹彰带回洛阳留在身边,随时都可以更改世子。可见曹操没有动更改世子的意头。

但曹操偏偏最后关头召曹彰,他不会不清楚别的儿子在身边的危险。因为身边的人会随时矫诏更换继承人,且合法的权柄权证也在自己身上(曹丕也是从邺城到洛阳才能继承王位)。曹彰一旦到达洛阳,买通或危险身边的人改诏,甚至交出印玺。那么曹彰继位就板上钉钉了。

曹彰也是这样想的,所以他收到消息匆忙赶到洛阳。无论曹操怎么想,他最快控制曹操身边的人就行了。

那么曹操为何冒这么高的风险召曹彰到洛阳呢?因为曹彰在长安握有重兵。假如曹彰要争夺王位,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就算不想争夺,曹丕要收权,估计也没办法去收曹彰的兵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曹彰脱离军队。

曹彰收到消息想都不想马上赶往洛阳。有兵权,他是老虎;失去兵权,他就是只猫。所以曹彰是很有胜算去夺王位的,可惜他被蒙蔽了双眼,想到姜小白,以为谁先到谁得王位。

那么反过来问:万一曹操玩过头了,曹彰买通身边的人矫诏继位,那不就自己给自己挖坑?其实也没关系,谁继位还不是姓曹?只要国家不分裂就好了。一旦曹彰继位,曹丕是没有实力去跟曹彰抗衡对抗的。而曹丕继位,那么曹彰是有实力跟曹丕分裂对抗的。只要不分裂,姓曹,就行了。曹操最后关头做到剥离他们的兵权,最终谁靠本事继位,已经没所谓了。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曹彰这个人的名气并不大,或许在不少朋友眼中,曹操的这个儿子只是个作战英勇,谋略不足的武夫罢了。之前的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中播出过曹彰率军与曹丕争夺王位的剧情,不过剧中的曹彰显然是一个鲁莽勇夫的形象,所以最后迅速落败。说到历史上真实的曹彰,我们不妨看一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名诗《老将行》,其中有句写到: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其中的“黄须儿”指的便是曹彰,王维此诗中写到了卫青,李广等诸多古代名将,而王维将曹彰也列入了其中,足见曹彰确有过人之处而绝非等闲之辈。那么回到主题,倘若曹彰率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其实凡事没有绝对,若曹彰真能调动十万兵马,胜算还是很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因有三!

曹彰晓军事,亲士卒,赏罚分明,军中威望甚高

曹操和曹彰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据《三国志》记载:

时太祖曰:“为将奈何?”

曹彰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曹彰的这番言论也确实运用到了实际。建安二十三年,北境乌桓反叛,时曹操令曹彰前往平乱。曹彰初至涿郡境内时,人马尚未集结,但乌丸族的几千骑兵已经攻到。时曹彰采取田豫的计策坚守阵地,等到敌人败退时,曹彰身先士卒,率领人马与敌人搏战。据史料记载,时曹彰铠甲中了数箭,然其愈战愈勇,为此士卒无不死战,最后大败敌军,鲜卑族的首领轲比能更是望风而降,由此北方叛乱顺利平定了。待到论功行赏时,曹彰这人很聪明,非但没有自己邀功,反而超出常例几倍地犒赏将士,当时全军上下没有不高兴的。时曹操也赞曰:“黄须儿不简单。”

曹彰的军事能力不容小觑,若当时真有十万士卒相随且曹彰有意夺取王位,曹丕还真未必能胜他。

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时曹丕远在邺城,与洛阳相距650余里;而曹彰镇守长安,距离洛阳750余里,相对而言曹丕占有一定距离优势,不过两人都不在曹操身边,那便都不好说。自古权臣擅自篡改君意的事情并不少见,若曹彰真有雄厚的实力,能调动十万精兵,且有意夺取王位,不排除有响应他的朝臣。

时曹操对曹彰有所忌惮

其实曹操病逝前还是曾担心这个儿子会与曹丕争王位的,据《三国志·魏书》记载: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

时曹操让曹彰留守长安,不说曹彰手下有十万雄兵,至少四五万还是有的,若生叛乱,那将是曹魏的一场浩劫。其实曹操对此也是担忧的,故在未死前,曾下诏让曹彰去洛阳,至少那时曹彰去洛阳,必不会带大军前往,其实也是有意剥夺他的兵权,以作万全的打算。不过还没到,曹操就死了。

演义中有写到曹丕担心曹彰前往洛阳“奔丧”是要与之争夺王位,最后幸得贾逵解围,才化解了这场危机,演义中贾逵是怎么说的呢?贾逵这样言道:

“臣素知鄢陵侯之所行,当以片言折之。”

直接用言语将曹彰劝返了。其实从这我们也能从侧面分析到其实曹彰或许并没有争夺王位之心,历史上的曹彰性情豪爽,喜武而善军事,与曹丕的关系也不错,并没有交恶的记载,更不曾领军与曹丕争王位。但若曹彰真有这个心思,鹿死谁手还真犹未可知。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有胜算吗?

我觉得没有胜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曹彰如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曹丕是曹操身前就立下的世子,并且还留有遗诏是曹魏集团法定的接班人。

曹彰起兵是彻底的造反,在大义上除了自己本部人马,其他人都不会受他调遣,更不会依附于他。

史实上曹彰带长安十万兵马入洛阳,劫持曹操治丧的大臣们,还打着曹植的旗号,为什么?

这是因为曹彰之前从来没被当过曹操的接班人培养,没有威望在朝野都不如曹植有影响力。曹彰有自知之明,所以要借着曹植的名头。

二、曹彰如起兵造反,实力不厚。

曹丕在邺城经营多年,从曹丕平魏讽之乱可以看出,曹丕在河北深厚的实力。河北为曹魏政权中第一人口聚集地区与经济中心,曹丕得河北,便立于不败之地。

曹彰在西北和东北边疆虽然得名望,可召集大军南下,但背后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与世家大族支持。

并且曹魏宗室夏侯惇、曹仁、曹洪、曹真、曹休等俱在,外姓将领张辽、徐晃、张郃等也在,曹彰虽勇但也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比拼这些名将。

史实上曹彰率十万兵马入长安后拜祭曹操返回,也是深思熟虑后,放弃了谋反的想法。虽然没过多久曹彰离奇死亡,但没有留污名于史。

反而不能容忍兄弟的魏文帝曹丕留下诸多骂名,不得不感慨曹彰的明智之举。

图文/原创/历史中简堂羚羊飞渡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关注是我持续不断创作的动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