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崇祯皇帝到了最后关头,确实挺难的。李自成的大军攻破潼关以后,大明最后的希望孙传庭战死沙场。崇祯皇帝急切地让天下将领前来勤王。

时间还是非常充裕的,但是没有人愿意来,尴尬的崇祯临死前都认为是群臣误了他。为什么作为皇帝的崇祯,没有人愿意保护呢?

大明朝带兵的将领还很多,兵甲至少百万以上。

大明朝当时并不是没有将领带兵了,相反带兵的将领还很多。而且这些将领手里的人马也不少。比如说武昌的左良玉,号称带甲百万,手里至少也有三十万人马。后来辅佐南明弘光政权的四镇军阀,平均每一路也有五万人马,加起来又是二十万大军。

福建的郑芝龙,手里三十万人马是绰绰有余的,就连靠近北京的吴三桂手里都有五万精锐部队。再加上零零散散各路大军,掌握在明廷手中的军队有一百万是毫不夸张的。

大明朝的实力还是比较强悍的,能够抵挡清军在关外六十年的时间,这可不是吹吹牛就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大明王朝的实力是有的。

如果这百万大军同时来北京勤王的话,那么崇祯压根就不可能那么惨。但是这些人虽然手握重兵,可一个人都没有带兵前来。

各地将领心怀鬼胎,都有自己的考虑。

这些将领都在各地,白白拿着国家的粮饷,在得到皇帝的勤王令后,却望而却步了。每个人的心思都不同,都要为自己的前途做考虑。

比如说郑芝龙,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海盗头子,如果大顺军或者清军打来了,他要是打不过,大不了再回去做海盗。但是北上勤王的话,那损失可就惨重了。

再说左良玉,他在地方上早就成了土皇帝,常年跟大顺军处于对峙状态,小摩擦是少不了的,但是硬仗却没打过多少。如果他去北京勤王,那自己的底盘可就都送给大顺军了,他觉得划不来嘛!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明史》

四镇军阀在保卫弘光帝的时候,其实就表现出了他们嚣张跋扈的本性。他们是不可能愿意跟着崇祯皇帝卖命的。他们的实力本来就不大,就算是到了北京那也是成了炮灰。再说了他们只想着盘踞在地方上,做一个封疆大吏,哪有保卫国家的雄心呢?

最靠近北京的吴三桂,此刻是不能动用大军的。因为他这五万关宁铁骑,那是守卫山海关的。关外有二十万满洲铁骑,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而且吴三桂没有迫切回来的愿望,他甚至都不怎么想见到崇祯皇帝。

所以当时全国每一个军阀都有自己的想法,直接耽误了最佳时间,导致北京城被攻破,李自成做了皇帝,而崇祯帝则上吊自杀了。

崇祯皇帝对将领严苛,导致无人愿意前来。

这些人之所以不肯来搭救崇祯皇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崇祯太严苛了。当年袁崇焕为了崇祯舍身忘死,结果被崇祯处死。孙承宗为大明殚精竭虑,还是被崇祯剥夺军权。孙传庭镇守潼关,战死以后崇祯居然认为他是畏战潜逃了。

这种皇帝就算是他们挺愿意前去勤王,那也有可能受到崇祯的处罚。拼了命前去保护皇帝,却要换来被责罚甚至处死的局面,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卖命呢?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明史》

崇祯皇帝就是认为自己是皇帝,所以认为天下臣民都应该听自己的使唤。可是他缺乏驾驭将士们的办法,一味地向将士们索取,却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恩,甚至叫做笼络人心。

对有功之臣,都能够怀疑他们谋反,那这些拥兵自重的人,在崇祯眼里岂不全都是反贼?崇祯的所作所为寒了天下将士们的心,所以自然不会有人愿意去救他。

当然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是崇祯亲封的山海关总兵,掌握着五万铁骑,这是用来抵抗清军的,所以他来不来搭救崇祯,必须要考虑到满清入关的危险。

吴三桂其实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不打算援救崇祯。

从吴三桂接到勤王令,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中间有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按照后来人的说法,爬都能从山海关爬到北京。可是吴三桂愣是没来得及赶到北京,这就比较有意思了。直接的原因就是吴三桂压根就不打算回来勤王。

他不打算回来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1. 首先他的责任重大,如果回来勤王,山海关被清军攻破了,那大明朝可就腹背受敌,早晚有王国之祸。
  2. 其次他在等待其他援军前来共同勤王, 因为他这五万人马,虽然战斗力比较强悍,但是跟数量上有优势的李自成大军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所以即使他回去了也未必救得了崇祯。
  3. 再则吴三桂心里也不知道该不该救崇祯,在某种程度上,吴三桂其实已经接受李自成成为新皇帝的事实,所以他或许就是在等待李自成杀掉崇祯。

所以吴三桂也不会选择回来勤王,当年崇祯皇帝将他安排在山海关,其实就是为了做两手准备,既可以抵挡满清大军的入侵,又可以及时赶回来勤王,可惜他的计划赶不上人心的变化。

参考资料:《明史》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近日有网友提问:崇祯上吊自杀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都见死不救?难道大家都盼望着崇祯早死、大明早亡吗?

1、哪些“大佬”是崇祯最后的稻草

先来看看崇祯死前传旨让哪些“大佬”来救驾吧: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崇祯下诏天下救援京师。到三月五日,见无人前来救驾,就封总兵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为“伯”,六日再次下诏征各镇进京救援。

三月七日,崇祯终于迎来第一支救驾军:总兵官唐通到了。崇祯命他和近身内臣杜之秩守卫居庸关,又命令太监王承恩守卫京城。

但这支救驾军成了投降军:三月十五日,唐通、杜之秩向李自成投降,三月十八日傍晚,外城陷落,三月十九日拂晓内城陷落。崇祯吊死万寿山,王承恩陪其一同吊死。

唯一到来的总兵居然和内臣投降,北京城因此门户大开,此后李自成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那么,其他几位“大佬”干啥去了?他们如果能如期到来,会不会成为崇祯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

2、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接命救驾后在干啥

正月下诏进京救驾,到三月五日无人前来,只好给四人封官,除了唐通赶来又投降,其他三人的救驾表现各不相同:

——吴三桂:接到救驾命令时,吴三桂在宁远。13天后率军赶到达山海关,随后率军赶往北京城。三天后即三月二十二日,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陷落、崇祯自杀。吴三桂马上率兵返回山海关,此后吴三桂在大顺、大清之间开展政治投机活动。

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多么令人生疑的速度啊,这样的速度无论如何不能叫急行军,更不是入京救驾的节奏。后人为此推测,吴三桂之所以慢慢腾腾,目的只有一个:企盼大顺早日攻破北京城。

——左良玉:接到救驾命令时,左良玉正在武昌。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承诺救驾成功后让他们父子世代守卫武昌。同时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救驾。

左良玉接命后没有出兵,而是写了一封出兵计划书,让左懋第带回北京。结果,书递上去崇祯还没来得及看就自杀了。左良玉这样的做法,解释也只有一个:你死你的去吧,只要我和我的大军活着就行。

——黄得功:接到救驾命令时,黄得功正在庐州,崇祯临死前把他封为靖南伯。史书中对黄得功接命后的动向并未记载。只是在南明立国后,黄得功被晋升为侯,同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一起开设四大兵镇。

3、“大佬”们为啥不起兵救驾

为啥崇祯下诏救驾,“大佬”不积极响应?原因只有一个:救驾之旅也是丧命之旅,谁也不想再走“谁拼命救主,谁为此丧命”的老路。对此,袁崇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无一善终的现实,让天下人不敢救驾,下面有个统计,不算战死、投降的,看看被崇祯处死、罢官的文臣武将都有谁吧:

——崇祯二年,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杨镐因萨尔浒大败被处死,弃尸于闹市示众;大清兵临北京城,兵部尚书王洽被下狱;袁崇焕被下狱;钱龙锡被罢官。

——崇祯三年,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处死;杀袁崇焕;钱龙锡被下狱;杨鹤被下狱;孙元化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刘宇烈下狱、遣送戍边。

——崇祯六年,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被革职。

——崇祯八年,因皇陵失守,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被下狱处死、弃弃尸于闹市。

——崇祯九年,杀巡抚都御史王楫。

——崇祯十一年,罢免卢象升,同年兵败战死;罢免方逢年。

——崇祯十二年,罢免孙传庭,被下狱;罢免熊文灿,被下狱;因边境失守,诛杀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33人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佥都御史解学龙和他推荐的黄道周;熊文灿被斩首示众。

——崇祯十四年,总督郑崇俭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五年,罢免谢升;王朴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吏部尚书李日宣等6人被下狱;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六年,范志完、赵光抃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周延儒被处死。

崇祯即位后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抃。加上战死的文臣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也没有几个人了。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文臣武将是可以信任的,正如他临死前的遗言“诸臣误我”。哀大莫于心死,对于崇祯来说只有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因此他回绝了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南迁的建议。

三月四日,崇祯最后一次在平台召见文武百官说“作为国君应为国而死”,李邦华请求让皇太子去江南,也被被拒绝。也许从那一时刻起,崇祯已彻底抛弃了江山、抛弃了他的文官百官。

其实,手握重兵的“大佬”,之前就已抛弃了自己的皇帝。最后,让我们借用崇祯死前遗言来评价下崇祯:“我因无德,干犯天怒,降下这场大灾……”这样看来,崇祯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是电影“功夫”中,斧头帮召唤分舵小弟的暗号。

李自成快要打进北京了,崇祯也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救命啊!”深情呼唤各地手握重兵的大佬前来京城救驾。可惜和者寥寥。

吴三桂:“成功?我才刚上路呢!”

张泽清:“等我病好了,我立马就勤王!”转身奔南方投资置业去了。

唐通:“不给钱我认了,可是您给个监军太监算怎么回事儿?”

王永吉:“早想来勤吧,你不让勤,现在你让我勤我就得勤?”

左良玉:“我正在拟定一份很有把握的出兵计划!”

地方大佬为什么不出兵?没钱缺粮是一个表面的重要原因,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寒心。

勤王行动,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赢,一个是输。

侥幸赢了,等待你的结果有三个,一个是袁承焕式结果,被皇帝犯疑心整死;另一个结果是获得崇祯的擢升——代价是继续战斗,乃至战斗到死,如曹文诏等;在以上两种死法到来之前,还得无比提防文官们把你弹劾死。

正常发挥,输了呢?将军难免阵上亡,大家干的就是这个差事,阵亡并非没有思想准备,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后没有名垂千古,反而死的不明不白,甚至被怀疑诈死,无法封妻荫子,毁掉一生名誉,这方面的例子是孙传庭。

哀莫大过心死,在大家的观望中,崇祯跌跌撞撞的走向煤山。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上自缢,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

明思宗手中唯一能指挥的部队,孙传庭在崇祯十六年在潼关战死后,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明王朝还有兵力部署,有解倒悬之急的本钱。

纵然明思宗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性格不肯迁都南京,但是大明朝的大部队还在。

第一,左良玉手中当时还拥有三十万部队。左良玉本来在山海关抗击后金,后调入关内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实力不断壮大。为了笼络左玉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给左良玉加封宁南伯,并给他的儿子加封平贼将军,并允许世代镇守武昌。

二、山东总兵刘泽清,掌控军队不下五万。

三、大明朝总兵官高杰手中也掌控五万多人的军队。

四、时任辽东总兵的吴三桂拥有五万大军,还有当时大明朝最厉害的骑兵—关宁骑兵。

虽然明朝还有这么多部队,但是其将领无不各怀心思。比如左玉良面对兵部的寄递,迟迟不肯发兵勤王,在他递交作战计划时,李自成以攻破北京。

明思宗把宝全部押到了吴三桂的身上,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但此时的吴三桂以给自己留下降清的退路。当吴三桂还在行军路上就已经听说崇祯帝已经自缢的消息。

山东总兵刘泽清当接到兵部奏报时,在路上缓慢前行,又以坠马受伤,不肯奉旨。再说,高杰,本是李自成的同乡,但因和李自成妻子邢氏有不正当关系,怕被李自成发现,才降明,知道李自成不会放过自己,又知道明末易主的大势,也拒不发兵。

综述这些地方割据,崇祯皇帝是调动不了,故意拖延。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崇祯帝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卢象升孙传庭等其他大将战死,被督军太监和大臣合伙诬陷上奏要么临阵脱逃要么诈死潜逃,忠心耿耿为国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前车之鉴在眼前,面对勤王之命,那些拥兵自重的将军当然是万般推脱。

明末拼死在前线的基本上是忠心耿耿的大将,吴三桂收到勤王回京命令时已经晚了,还没到达北京,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身死,其他如左良玉之流,在乱世中壮大,拥兵自重根本对朝廷没有敬畏之心,更何况朝廷对待为国尽忠之人如此刻薄呢,更不会尽心尽力了。

朝廷待忠心耿耿之人如此,寒了其他将士的心,而且明末乱世中,有兵就有地位,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当然不会消耗实力去与农民军死磕,最终以北京城破崇祯帝身死而告终。

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在崇祯十七年的春天终于走到了尽头。连年的水灾,旱灾,蝗虫灾,加上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更加快了大厦将倒的步伐。

三月,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着京城之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这位刚刚三十四岁的皇帝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死去。

据史载,崇祯皇帝也曾下诏天下救援京师。但始终不见救兵的踪影,难道这些武将们吃着明朝的俸禄都在等着明朝灭亡吗?

下面,请听有书君浅析其中缘由:

一、“救命稻草”少的可怜还都不可靠。

当时,眼看李自成的队伍距离北京越来越近了,而发出去一个多月的来京城勤王救驾的诏书如石沉大海,没人理会。

焦虑不堪的崇祯皇帝把驻外的武将扒拉了一个遍,发现此刻竟真的找不到几个忠诚可靠,能来救驾的将领了。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锁定密云总兵官唐通、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驻守武昌和庐州的左良玉,黄得功四人,再一次发出求救诏书,同时发去厚重的封赏诏书。

然而却只盼来了一个唐通。崇祯还没来得及欢喜,唐通已经打开居庸关投降了。剩下的除了一封左良玉写的出兵计划书,连人影子也不见一个。绝望的崇祯帝看都没看那计划书一眼,就上吊自杀了。

在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当时是面临覆亡命运的崇祯帝挽回国家命运的一个赌注。接到救驾命令后,吴三桂率军13天赶到了山海关,随后继续赶往北京城。三天后,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传来崇祯自杀的消息。吴三桂马上率兵又返回了山海关。

各位看官注意了: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军速度,有书君真想替崇祯帝质问一下这位吴大人:你确定这是去勤王救驾而不是入关旅游观光的吗?只有一种可能,吴三桂根本不想去救驾。

就这么几个人,还阳奉阴违,各有各的小算盘~那位说了,大明朝泱泱大国,也出了不少有名的文臣武将,国难当头,用人之际,怎么就剩这么一盘散沙了呢?

二、局势恶化令将士们对朝廷失去信心。

不得不说,崇祯皇帝是个时运不济的国君。由他接手的大明朝已经是危机四伏,满目疮痍了。

但是,如果他不那么刚愎自用,做事缺乏担当,或许明朝不至于终结在他的手里。

唐通在居庸关投降后,李自成的农民军直接对京城形成包围之势,崇祯明白大势已去,曾谋划南迁。

南迁在当前的形势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能想到这样做,可见崇祯皇帝还是不缺谋略。但办法有了,崇祯又死要面子,认为南迁就是逃跑,置祖宗宗庙,江山社稷于不顾,恐遭后世耻笑。

纠结了很久,因朝臣中有反对的声音,最终没有南迁。本来明朝是可以通过首都南迁划江而治的。结果,李自成大军压进,朝廷几近瘫痪,局势变得更加恶化。

然而崇祯并不为此事自责,反而全都怪到文官头上。临死前还留话说:文官个个该杀!

崇祯十四年年底,松山,锦州形势吃紧,崇祯接受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与后金秘密接触、私下议和,然此事不小心泄露了,一时间舆论大哗,面对各种“朝议”,视面子如生命的崇祯为了表明清白,将一切责任推到陈新甲身上,指责他秘密议和,冤杀了陈新甲。

本来已和皇太极达成的停战协议就此不了了之。之后明军一直在攘外与安内两手作战中疲于奔命,更加速了走向衰亡的步伐。

这种做事做人,如果换做普通人,恐怕也会众叛亲离了,何况是一国之君呢。危急时刻,将领们选择明哲保身也无可厚非了。而由他一手促成的的残破局面,则更令将士们斗志全无,对朝廷彻底失去了信心。

三、薄情寡义令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将士们不来救驾,是因为崇祯帝对大臣们的薄情寡义伤透了大家的心。他们认为,忠心耿耿未必有好下场。袁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崇祯杀袁崇焕是为后世人最迷惑不解的,也是在当朝影响最恶劣的一件事。袁崇焕曾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来救驾,还曾获得崇祯帝所赐尚方宝剑。

就这么一个被崇祯所器重的忠心耿耿的戍边重臣,因擅杀毛文龙,崇祯怀疑其与东林党有染,后又中皇太极离间计,终致错杀。

袁崇焕无罪遭受凌迟之苦,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开始有整支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崇祯帝多疑而刻薄,又对屠戮大臣有瘾。有人做过统计,崇祯当朝十七年,共处死过文武高级官员近50人。其中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加上战死的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的确也没有几个人了。

可以说,崇祯皇帝对待文武官员的冷酷无情,跟他的老祖宗太祖皇帝朱元璋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雄才大略上,又跟太祖朱元璋无法相提并论。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大臣是可以完全信任的。

剿灭高迎祥、李自成的农民军立下大功的孙传庭,因为谏阻秦军北上蓟辽,就被以“恃娇”之罪被革职下狱三年之久,正是这三年里,李自成才有了做大的机会。

无人可用的崇祯下诏将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却只给他五千残兵去抵挡李自成的50万农民军。孙传庭捐躯报国后,崇祯居然又疑其诈死,家无抚恤,人无谥号。

中国人尤其注重生前死后的名誉,这么薄情寡义的老板,哪个员工不心寒?况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给力的将军都被整死光了,文武百官人人自危,谁还会傻到死心塌地去卖命?

通过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前,手握重兵的大佬们无人前来救驾这件事,反映的就是一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生配置最终惨败的故事。

抛开大佬们的明哲保身自私自利不谈。作为一国之君,崇祯皇帝既没有帝王应有的胸襟,又没有帝王该具备的担当,刚愎自用,多疑焦躁。严重的性格缺陷应是他最终悲惨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