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既然杀了甄宓,又为何还敢传位给曹睿?

甄宓是魏文帝曹丕的妃子,也是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可是因为甄宓对曹丕的冷落有所抱怨,结果甄宓被赐死。而甄宓的儿子曹叡也就过继给了当时的皇后郭女王。那么曹丕为什么还要选择曹叡为继承人呢?

原因一,曹丕没的选,他儿子病的病,死的死。

曹丕命短,只活了40岁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实他本人的基因也不是很好,所生的儿子基本上都是短命鬼。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曹丕就刻意隐藏自己有肺病,生怕曹操会发现从而放弃他这个储君。

曹丕登基以后,不断纳妾,不断生儿子,可是儿子们没几个能够活下来的,很多都是在襁褓中病死的。曹丕本来非常喜欢曹礼,想要立他为太子,可是曹礼身体也不争气,曹丕快要病死的时候,曹礼也快病死了。而曹叡是曹丕的长子,已经活到了二十多岁,自然是只能选择曹叡了。

原因二,曹叡已经改认皇后郭女王为母亲,算是曹丕的嫡长子。

曹丕的皇后是郭女王,可以说,曹丕能够上位,还要多亏自己的这位皇后,所以曹丕对郭女王是很不错的。不过可惜的是郭女王这位皇后并没有儿子,在曹丕赐死甄宓以后,便将曹叡交给了郭女王抚养。那么就这样,曹叡就成了曹丕的嫡长子。

因为曹叡本身就是长子,只不过甄宓不是皇后,只是曹丕的小妾。现在曹叡过继给了郭女王,郭女王是皇后,所以曹叡自然就是曹丕的嫡长子。自古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曹丕自然会首选曹叡为继承人了。而且曹叡对郭女王是真的孝顺,这一点也让曹丕非常欣慰。

原因三,曹叡负有贤名,是曹操认定的接班人。

早在曹操还活着的时候,曹叡就展现出他非同一般的聪明才智。曹丕能够成为太子,或许也有曹叡的一部分功劳,曹操甚至欣慰地跟曹叡说,有这个孩子在的话,他们老曹家的基业就可以守住三代了,可见曹叡是深得曹操喜爱的。

曹丕登基以后,曹叡也展现出自己的贤能,平日里只结交有才能的人,从来没有过超越礼节的事情。而且曹叡跟曹丕身边的一些大臣关系不错,每次曹丕问及曹叡的时候,他们都赞不绝口。久而久之,曹丕自然是更加喜爱曹叡的了。

原因四,曹丕必须要对曹魏负责,所以只能选择有能力的曹叡。

当时的曹魏并没有一统江山,曹丕本人也尝试过伐吴和伐蜀,都宣告失败了。所以这个时候的国家还是比较动荡的,老曹家的江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定。如果选择一个没有能力的孩子继承皇位,极有可能让其他两国有机可乘。而曹叡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品行端正,是个可造之材。

从老曹家的基业来看,曹叡也是曹丕的首要继承人。曹叡上台以后,果然没有让曹丕失望,他励精图治,不仅保证了曹魏地盘的完整,而且解决了辽东边疆的隐患。和曹操、曹丕堪称曹魏三祖。

总结,曹丕主要看中曹叡身体好,堪当大任,可是戏剧性的是,曹叡居然只活了36岁,果然曹丕短命的基因实在是太强大了。

曹丕既然杀了甄宓,又为何还敢传位给曹睿?

曹丕赐死甄宓和传位曹叡,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曹丕杀甄宓,就是想把皇位传给曹叡;如果不传位曹叡恐怕就不会杀甄宓。

01

继承人的选择

儿子
  • 曹叡,魏明帝(206年 —239年)(母:甄氏)
  • 曹喈,字仲雍,文帝次子,出生两月夭折。(母不详)
  • 曹协,赞哀王(早逝)(母:李贵人),子曹寻。
  • 曹蕤,北海悼王(?—?)(母:潘淑媛)
  • 曹鉴,东武阳怀王(?―224年)(母:朱淑媛)
  • 曹霖,东海定王(?—249年)(母:仇昭仪),子曹启、曹髦。
  • 曹礼,元城哀王(208-229年)(母:徐姬)
  • 曹邕,邯郸怀王(?-229年)(母:苏姬)
  • 曹贡,清河悼王(?―223年)(母:张姬)
  • 曹俨,广平哀王(?―223年)(母:宋姬)

曹丕的儿子不少,但大多早夭折。

在黄初七年(226年),曹丕驾崩的时候,只有曹叡,曹霖,曹礼,曹邕在世。

曹蕤,生卒年不详,从其母潘淑媛来看,地位不高,恐怕也不受待见。

曹礼,曹邕在曹丕死后三年也死啦,看来身体状况也不咋地。曹丕是有想传位给曹礼的打算,是不是考虑其身体状况不得而知。

曹霖性情暴躁,曹丕在位时就几次改封,由郡王改为县王。尽管是曹魏的宗室政策,但看不出曹丕对曹霖的喜欢。

曹丕对曹叡也是很不喜欢。曹丕跟其父曹操都是打天下的英雄出身,而曹叡却偏偏喜欢女人的服饰,这让曹丕很不爽。

曹操英雄一世,而且儿子们都非常优秀。但到了曹丕时,不仅儿子们大多夭折,而且才能实在是不能满意,让他能做的选择是少之又少。

更令曹丕不爽的是,一向备受宠幸的郭女王郭皇后,一直没有儿子。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曹丕是大伤脑筋。

在221年,曹丕赐死甄宓时,甄宓四十岁,而郭女王三十八岁。郭女王再生儿子的可能已经很小啦。

在曹丕驾崩的前一天,才确定曹叡做太子,这充分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曹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有别的选择,他不选择曹叡继位,就不必赐死甄宓;

第二,郭女王实在是生不出来啦。曹丕还是寄希望于郭皇后能生出儿子,凭郭女王的能力和品行,辅佐幼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曹丕是非常信任她的,但没有如愿;

第三,由于上面两个原因,曹丕提前做打算,除掉甄宓,让曹叡接班。

02

曹叡上位

除掉甄宓,让郭女王收养曹叡,起码曹丕有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曹丕接受汉末外戚干政的教训,严禁母后外戚干政,还专门下诏禁止母后干预朝政。甄宓家族实力强大,在曹丕强纳甄宓时或许有依仗甄氏家族势力的考虑,但在建立政权以后,就不希望曹魏的江山受到外戚的控制啦。

其二,让曹叡与郭女王联络感情,让最有政治势力的俩个人站在一个战壕里,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不愧为深思熟虑的政治家。

事实也证明,曹丕死后,郭女王与曹叡相处的很不错。由于郭女王没有儿子,曹叡又是自己的养子,自然尽心辅佐。正如帮助曹丕在立储之争中成功上位一样,曹叡能够最后时刻成为继承人,郭女王功不可灭。曹叡也不傻,他知道郭女王的能力,即位后依然对其养母孝心有加,也算知恩能报。

正确处理了郭女王与曹叡的矛盾,这对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不过,甄宓就做了政治的牺牲品。

曹丕既然杀了甄宓,又为何还敢传位给曹睿?

不明白提问者为何用“还敢”这个词,难道说曹叡即位后,能因为杀母事件而不认爹?还是觉得曹丕杀甄宓,是因为曹叡身份存疑,本就是袁家人?亦或是甄宓之死,事关郭女王的构陷,曹叡即位会对郭女王报复?除此而外,实在想不出来,曹丕有什么不敢的。那就按着三个问题做回答吧。

一、曹叡对曹丕杀其母是否怨恨,且会产生对曹丕不利的行为?

曹叡的怨恨是肯定。甄宓(其实历史上甄宓并未留下名字,甄宓是后人附会《洛神赋》加上去的)被曹丕赐死的时候,曹叡十五周岁。曹叡因母亲的事受牵连,由齐公降为平原侯。

《魏书》记载:“文帝始以帝不悦,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曹叡因为母亲的事,表现出来“不悦”,曹丕想立徐姬的儿子曹礼为继承人,所以迟迟没有立太子。

这段记载明确说明,曹叡对母亲的事是耿耿于怀的,以至于被降了爵位。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曹礼太小(推算此时曹礼大约四岁),以及曹叡自己的主动纠偏,他肯定从曹丕的候选人名单中被划掉。

曹叡“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兢兢慎罚,事父以孝。”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曹丕彻底改变了对曹叡的不良印象。

有一次,曹叡虽父射猎,围住了一对母子鹿,曹睿恳求父亲放过这对鹿,曹丕不听,一箭射死母鹿,并令曹叡射杀小鹿。曹叡跪倒哭求:“陛下已经杀了它的妈妈,我实在不忍再杀小鹿!”曹丕听了“深奇之”,产生了恢复曹叡嗣子的念头。

其实明眼一看就知道,这段故事明显是编造的,且编造得一点都不高明。曹叡的回答,难道曹丕不可以理解为:这孩子还是对我杀了他妈妈耿耿于怀啊!那曹叡还有出头之日了吗?

我们不大清楚,甄宓究竟犯了多大的错,导致曹丕不但处死了她,还以发覆面,以糠塞口,这种侮辱的方式下葬。但即便是曹丕错了,作为儿子的曹叡,也要把对父亲的怨恨压在心底,在世人面前他也要装出一副孝子的姿态来。

这是礼法规定,也是为人子没有选择的无奈,即便放在今天,父母矛盾,做子女能搅进去自己的恩怨吗?何况古代女人本就没有地位。现代人高喊“世上只有妈妈好”,古人爸爸才是唯一的根,孔子就认为,儿子对爸爸要比对妈妈亲才对。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别说妾,即便连妻,都是男人的附属物,太子的母亲被杀的不计其数。比如汉武帝及北魏就有传统:立子去母。所有太子的生母必须处死,哪个太子因此敢对父亲说半个不字?

所以,曹叡无论心中有多少恨,也绝不敢对曹丕做出格的事,人伦如此,否则他就不配为君,甚至不配为人!

二、曹叡身份存疑吗?他会不会是袁熙的遗腹子,从而偷摸篡了曹家的位?

曹叡出生在建安九年,还是建安十年,这件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自古以来就引发了一段疑案。按《三国志》的说法,曹叡驾崩时三十六岁,反推他应该出生于建安九年。

如果是这样,就出大问题了。原来曹叡的生母甄宓,是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夫人,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破冀州,曹丕冲入袁府,把甄宓当战利品,带回他的府中。如果曹叡出生于建安九年,你说这孩子该姓啥?

裴松之在做《三国志》注释时,郑重交代,曹叡应该出生于建安十年。这件事是明摆的事实,倘若曹丕纳甄宓在四五月份,还可以拿早产说事,八月份怎么也说不过去,曹家人没那么傻。之所以产生“疑案”,是因为民间习俗,一般以虚岁计算年龄而已。

因而,曹叡的血统是无可置疑的,这种争议纯粹是无聊透顶。

三、曹叡即位,会对郭女王不利吗?

这件事确实是悬案。史书有两种记载,一种说郭女王就是正常死亡,另一种说法是,郭女王惊惧而死,或者被曹叡害死,甚至说,郭女王死后,曹叡让郭女王跟甄宓一样,口含糠发覆面下葬!

曹叡为什么对郭女王如此仇恨,这就要从她与甄宓的恩怨谈起。

郭女王没有留下名字,女王是她的字号,她是曹丕生前唯一的皇后。有一种说法是,曹丕登基后,因为郭女王对甄宓的陷害,导致甄宓被赐死。

曹丕决定重新立曹叡后,将曹叡过继给郭女王,立为嫡子。曹叡刚开始非常抗拒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后,才慢慢接受事实,对郭女王恭敬有加。

如此说来,曹丕是有理由相信,将来曹叡登基,会报复郭女王。果然,曹叡即位后,责问郭女王甄宓的死因,郭女王愤愤不平地说:杀害甄宓是先帝的决定,为什么要责怪我?最终她还是没逃过曹叡的报复。

不过,这只是一面之词,《魏书》没有记载。甄宓去世时,曹叡已经十五周岁,他对母亲的死因,不大可能一无所知,假如很明摆的是郭女王陷害,又何来郭女王拿曹叡当亲儿子抚养?

曹叡即便有所抱怨也是正常,皇后位置只有一个,郭女王得宠,母亲受害,女人之间难免有争宠,难道一定就有你死我活的阴谋?相反,曹丕敢把曹叡交给郭女王抚养,又敢立他为太子,说明至少曹丕认为,郭女王没有做对不起甄宓的事。

四、曹丕为什么要立曹叡,难道无人可以替代吗?

曹丕一共有十个儿子,曹叡是皇长子,曹礼是皇六子。大致推算了一下,曹礼去世的年龄大约十五岁左右,无嗣。曹丕驾崩时,长子曹叡二十一岁,曹礼约十岁,皇后郭女王无子。

从以上信息来看,曹丕立太子面临几个问题:

  • 1.无嫡子,按宗法制只能立嗣以长。

也就是说从法理上讲,曹叡是唯一合法继承人,除非将其他某个儿子过继给郭女王;

  • 2.最喜欢的儿子年龄太小,不足以担大任。

曹丕去世前,他的次子和四子早夭,实际上也就曹叡和三子曹蕤成人了。帝国刚刚开张,立幼子显然对国家太不利了,曹礼出局,候选人只有曹叡和曹蕤。曹蕤史书记载极少,估计应该比曹叡小五岁左右,除非有特殊才能,否则他与曹叡没法竞争。

  • 3.作为长孙,曹叡深得曹操喜欢。

曹叡继承了母亲的基因,既帅气又聪明。史书记载:“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於法理。”曹操认为,曹叡就是曹家基业必然的继承人,所以大小就将他带在身边,刻意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曹丕杀甄宓,与传位给曹叡,并不存在大家所担心的种种恶果,同时,由于曹丕去世太早,他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曹丕既然杀了甄宓,又为何还敢传位给曹睿?

谢邀!

曹叡的继位非常类似于清朝时的乾隆,两人都是从小聪慧异常,受到祖父的喜爱,因此常带在身边并作为接班人亲自培养。

在《三国志·明帝纪》开篇便记载:

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

又引注《魏书》:

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好学多识,特留意於法理。

可见曹操已经公开认定曹叡为自己、曹丕之后的第三代继承人,并在每次宴会时都将他带在身边。尤其是“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可以说是曹操刻意在为曹叡培养势力。

曹叡十五岁时被曹操封为武德侯,为此曹丕还专门作《以侍中郑称为武德侯傅令》,使当时的大儒郑称为曹叡的师傅。由此可见在当时人眼中,曹叡地位已经被曹操和曹丕双料认证,几乎无可动摇。

至公元220年,曹操死时,曹叡已经大约十六七岁了。在这十几年的悉心培养下,相信曹叡在朝中已经羽翼丰满,更兼当时依然受到汉代重孝道的影响,其地位即使是曹丕也很难再推翻。

黄初二年,曹丕称帝的第二年,曹叡被封为齐公,但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曹叡的生母甄宓因为失宠有怨言而被曹丕赐死。这对曹叡的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晋书·列传十八》记载:

及至明帝,因母获罪,废为平原侯。

但之前说过,这时候的曹叡已经羽翼丰满。所以在第二年的三月,曹丕大封宗室为王的时候,曹叡又恢复了爵位,并封为平原王。

不过曹叡被封的是平原王,而非曹操、曹丕都担任过的魏王,这平原恰恰又原属于袁绍,所以看来曹丕心中依然存有很大的芥蒂。因此在《三国志·明帝纪》中明确写道:

以其母诛,故未建为嗣。

《魏略》中也有:

文帝始以帝不悦,有意欲以他姬子京兆王为嗣,故久不拜太子。

这京兆王是徐姬所生的曹礼,在黄初三年被封为京兆王,黄初六年又被封为元城王。元城是战国时期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因此得名,在汉朝属于魏郡。所以虽名为元城王,其实实为魏王,由此可见曹丕的良苦用心。

可是即使如此曹丕依然只是“久不拜太子”,就能看出废曹叡改立曹礼在朝中有很大的阻力,因此曹丕只能用缓兵计不断的拖延。

更重要的是,《魏略》记载了曹丕不愿意立曹叡为太子的主要原因是“帝(曹叡)不悦”。甄宓被赐死时,曹叡已经快要成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父亲表现出了很大的不满。如果是其他儿子也就罢了,但曹叡偏偏是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之前也说过曹叡已经羽翼丰满,如果再立为太子,曹丕就要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了。因为会选择扶立曹礼,恐怕正是为了限制分化曹叡的实力。

曹叡也许是察觉到了问题所在,于是在经历了最初的丧母之痛后,很快便调整了心态。在其后发生的两件事,被认为是改变曹丕想法的重要原因而被历史记录下来。

一是《魏略》记载:

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后不获已,乃敬事郭后,旦夕因长御问起居,郭后亦自以无子,遂加慈爱。

二是《三国志》中裴松之引注的野史《魏末传》载:

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第一件事使曹叡再次在宫中找到了强大的后援,并消除了生母被杀对自己的影响,可能使曹丕误认为他已经走出了事件阴影,逐渐降低了戒心。

第二件事,通过“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一番话,以鹿喻人成功的引起了曹丕的愧疚之心。更使曹丕惊讶于曹叡的才智,从而在理性上又确定了立曹叡为继承人的想法。

但从黄初六年,曹丕依然封曹礼为元城王看,他虽然已经决定立曹叡为继承人,却还是用曹礼来制衡曹叡的权力。直到黄初七年,曹丕突然病重,临终的他自然不用再纠结于与曹叡的杀母之仇了,而选择了曹叡为自己的继承人。

可整个过程让我怀疑,甄宓刚被赐死时,曹丕曹叡父子间一定产生了巨大的裂痕,使曹丕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但这时曹叡已经羽翼丰满,加上他很快转变态度,所以曹丕还是选择以曹叡为继承人。可是皇家的多疑,让曹丕不敢直接以曹叡为太子,反而用曹礼限制曹睿的势力,一直持续到自己临终之时。

曹丕既然杀了甄宓,又为何还敢传位给曹睿?

曹丕这样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他继承了他父亲曹操一样的性格,那就是为了权利的话可以舍弃很多人,尤其是对于他们曹氏家族的天下,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够被其他人所混乱。而要是他不杀掉这个曹睿的母亲的话,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混乱,所以他就不得不这样子做。

而且当时的郭女王没有什么儿子,而且也是生不出来了,要是他们两个进行斗争的话,可能就会造成4分五裂,曹丕当时按照这样的想法,他必须要除掉这个甄姬。因为他读过很多历史书,知道儿子非常弱小的话,而母亲还非常年轻,可能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他必须要像汉武帝一样学习。

甄姬危害了皇权,他必须死

在中国历史上以来,总是为了权力是能能够牺牲很多事情的,尤其是在考虑自己皇位时候,一定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这个并且是养成了传统,母亲是太过于强大,而孩子是非常弱小的话,在中国上发生了很多的事情,那就是母亲总是喜欢把握住长征,最后是被他的那些亲戚掌控了,朝廷皇帝也没有好下场。

汉武帝时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杀死了若小孩子的母亲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没有人能够威胁他的地位。这个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非常流行的,虽然是非常的让很多皇帝痛恨,但是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是权力在封建王朝中是最重要的。

而曹丕当时死的非常的年轻,所以他妻子也是非常年轻的,儿子也太弱小了,要是不能够自己独立的话,就很难成为一代真正的帝王。更重要的事情,而是很容易依赖母亲,对于母亲的话总是喜欢听从的,这个对于皇帝来讲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必须要做这个决定。

郭女王是曹丕的真爱,她才是真正的皇后

而且曹丕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个女人,她真的喜欢的女人是过女王,她才是曹丕最喜欢的人给了曹皮无数次帮助让得到了这么高的权利,所以他必须要为郭女王考虑。要是甄姬没有死的话,可能以后就没有人为郭女王帮助了,甚至可能都没有好下场,这是曹丕最不愿意看到一幕,所以他要先杀手为强。

这一切都已经按照曹丕所想的发展,他可是继承了曹操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物。可以做到,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像当初曹操为曹丕一样考虑一样,他们都是一个家族的性格。

你们认为曹丕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曹丕既然杀了甄宓,又为何还敢传位给曹睿?

谢谢邀请!没人可以担当此重任了呗。我想大致三条原因吧。第一,曹叡是长子,从小聪明,深得祖父曹操的喜爱。第二,曹叡有贤名。待人谦和,礼贤下士,淡泊名声。在自己的生母被赐死后,认可得宠的郭女王为养母,以求庇护。第三,身体相对健康。曹丕的儿子们当时在世的已经不多,而且大多身体不好,都比较短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