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靖王徐达为何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徐达是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好伙伴,但是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导致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阻碍老朱家统治的人,尤其是像徐达这样的开国元勋。

徐达是魏国公,死后才追封的中山王。

更正一下,明朝也是没有异姓王这一说的,但是死后可以追封。朱元璋是绝对不可能容许异姓之人成为王爵,影响老朱家的江山的,所以即使徐达功高盖世,也绝对不能成为例外。

徐达生前最高的荣誉是魏国公,这已经是位极人臣了,古代爵位王以后就是公,徐达距离王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他去世的时候。所以徐达哪里有资格去评价这些诸侯王呢?人家在等级上比自己高,又全都是朱元璋的孩子,徐达压根就管不着。

这个天下说到底是朱元璋的,你立下的功劳再大,也只不过是一个打手而已,最多只有股份分红可以拿,想要占股权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希望整个天下都是老朱家的。

朱元璋之所以分封诸侯王,其实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掌握着天下。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他希望自己的每个儿子都能够有权有地位,即使做不了皇帝,至少也能在自己的封地上享受皇帝的待遇。

这种想法是非常理想的,汉朝开国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汉朝血淋淋的例子摆在那里,七国之乱的先例也在那里。朱元璋不是不清楚,只是不想不去管这些。就算是七国之乱成功了,大汉的天下不还是他老刘家的吗?至少比落在其他人手里要好得多吧?

所以这是他的理想状态,皇帝照样是只有一个,但是自己的子孙也可以享受皇帝的待遇。何乐而不为呢?徐达又不傻,自然看得出老朱的想法,干嘛要去阻止呢?

防止功臣篡位,朱元璋杀功臣,可是一点也没眨眼。

朱元璋到了晚年已经是神经紧张的那种人了,他总是担心手下的大将们会篡夺老朱家的江山。所以他不断地杀功臣。蓝玉案杀了1.5万人,胡惟庸案杀了3.5万人。这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这些功臣之家几乎都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

徐达看到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他心里自然是发慌的,要是论功劳,整个大明朝还有哪个有他这么大的呢?所以他其实朱元璋最想诛杀掉的那个人。

所以如果徐达这个时候提出反对藩王政策,必然会引起朱元璋的怀疑:难道你想篡位,所以怕藩王掌权影响你?要真的是这样的话,朱元璋必然也会诛杀徐达,这是徐达不想看到的。所以他自然不会提出异议,而且当时没有任何人敢提出异议。

徐达功高盖主,压根什么都不能说。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带兵打仗永远都是大元帅级别的。战败陈友谅、俘虏张士诚、北伐大元,几乎明朝一统江山的所有硬仗,都是徐达带头打下来的。所以徐达的功劳简直无法言说,朱元璋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徐达。

可是如此大的功劳又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功高盖主的问题。当年兵仙韩信,还不是帮刘邦打下了大半个江山,最后因为功高盖主被杀掉了。

现在徐达的成就跟韩信几乎相当,自然也会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所以徐达保命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能管。尤其是老朱家自己的事情,他更加不能管。

总结:中山王不过是追封,徐达功高盖主,压根不能管事。
  1. 徐达的中山王是朱元璋追封的,所以不具备王爵的权力和地位。更加不能掺和到分封王爵的事情当中来。
  2. 徐达很清楚,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是希望整个江山都是他们老朱家的,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儿子都能在封地上称王。
  3. 朱元璋杀功臣的手段是非常高超的,徐达明白自己是有大功之臣,更加不能掺和到分封藩王的事情当中去。
  4. 徐达功劳太大,必然会受到朱元璋的猜忌,他能做的只有什么都不说,这才是保命之道。

中山靖王徐达为何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洪武二年的四月,朱元璋让中书省研究制定明朝的分封制度,就是给他的各个皇子分封到哪里,王府的属官如何设置,如何赋予亲王护卫军队,亲王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等。他又命令礼部制订出一整套复杂的亲王分封、接受册宝的礼仪。

第二年,朱元璋给九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封王,以后陆续又给更多的儿子封王。

朱元璋向大臣们解释自己分封儿子们的用意,他是这样说的:“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朱元璋认为,分封制是一个治国的好办法,“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话说得冠冕堂皇,但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在设计上并不合理,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大倒退,有着巨大的隐患。但大臣们能说什么呢?只能说好,好,好。

在这个问题上,魏国公徐达并没有表达过什么意见,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徐达的个性使然。

《明史》中说徐达“言简虑精”,就是思虑十分周密,但很少说话。他在自己的军队当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令出不二”,军纪严明,而且和部下同甘共苦。可是到了朱元璋面前,他却极为谨慎,态度恭敬,不妄发言论,“帝前恭谨如不能言”。

徐达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在这种大事上置喙,随便发表意见。即使朱元璋主动征求他的意见,徐达估计也不肯随便乱讲,或者干脆完全同意朱元璋的安排,不提一点点反对的观点。

第二,不在其位,不谋其事。

朱元璋非常注重传统,注重学习和借鉴古人的作法,尤其是在国家的官制、礼制等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上,参考和融合各个朝代的合理作法。

朱元璋设计分封制度时,大将军徐达正在率军北伐。而且徐达、常遇春等人是武将,对于历史的知识和认识,根本就和朱元璋不在一个层次上,朱元璋不会和他们讨论这种事,只会找李善长、刘基、宋濂等人讨论,以借鉴和融合先人的合理作法,少走弯路。

比如,在讨论如何给开国功臣们封爵时,朱元璋主要是和宋濂商量,两个人常常彻夜长谈。在这里,宋濂的主要作用,是罗列历代的作法,分析各种作法的得失,帮助制定明代自己的一套封赏制度。至于哪位武将应该封公还是封侯,朱元璋就要参考徐达等大将的意见,而宋濂就没有发言权了。

第三,更大的可能,是徐达真心真意地支持朱元璋的做法。

这恐怕也是这一对老朋友之间的一种默契——徐达在文武大臣当中资历最老,功劳最大,他无条件支持朱元璋,做为交换,朱元璋给予他最尊崇的地位。

表面上看,徐达的地位在李善长之下,但徐达实际享受的尊崇是李善长无法比拟的。朱元璋的一生当中,砍这个、杀那个,从来没有动过徐氏家族。

中山靖王徐达为何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徐达对于分封藩王一言不发,是因为不能说,也不想说。

01、朱元璋为了让后代坐稳江山,大开杀戒,所以徐达完全没有必要往枪口上撞

徐达为人宽厚,精通兵法,他智勇双全,且情商很高,懂得在皇帝面前保持低调才是上上之策。 据《明史》记载:

“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

朱元璋对徐达也是信任有加,

“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

我想说和皇帝做兄弟,那种感觉真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步步惊心,如履薄冰。

更何况此时的朱元璋正准备为后代铺平道路,对于昔日的开国功臣和爱卿们大开杀戒。

空印案空印案和郭桓案一共杀了7万多人;胡惟庸案杀了3万人;蓝玉案杀了1.5万人。

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明哲保身自然为上策,聪明如徐达自然不会对于朱元璋的任何决定发表意见和看法。

02、朱元璋提出分封藩王自然有他的考量,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政权,建都南京,对于心腹之患北方的蒙古鞭长莫及,政治重心和权利重心分离。所以在北部设置藩镇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设置藩王确实容易引起藩王造反的后患,前车之鉴“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还历历在目。

可如果不分封藩王,蒙古大军犹如虎狼之辈,在北方蠢蠢欲动,是随时都可能爆发的定时炸弹。

退一万步来说,藩王造反,终归天下还是在朱家手中,总好过落入外族和外姓人手中强吧。

所以在一番权衡之下,朱元璋决定分封藩王,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那么徐达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所以徐达对于朱元璋分封藩王之事,是即不想发表意见,也无意见可发表,你觉得如何呢?

中山靖王徐达为何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中山靖王徐达对朱元璋分封藩王一言不发是因为徐达相信,支持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决定。

首先,朱元璋分封藩王其实并没有错,因为藩王的权利和势力被朝廷控制,并不足以威胁朝廷,所以徐达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其次,分封藩王可以保证王朝的延续,不会因为有人做乱而导致江山易主,而徐达忠与朱明王朝,所以徐达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然后,朱元璋英明神武,思虑周全,不会随便做出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必定是言出必行,而徐达相信朱元璋的决定,支持朱元璋的决定,所以徐达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中山靖王徐达为何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他深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通知,可以连像他这样的儿时伙伴加开国元勋都杀,因此只能选责沉默

中山靖王徐达为何对分封藩王一言不发?

徐达是一个名将,明朝的天下他起码打下了一半,在明军中一直都是统帅的职位,在军中的威望甚高。天下大定,朱元璋大封功臣,与此同时,朱元璋也给自己的儿子封了地,他的儿子众多,开国就分封了五六个藩王,他的本意是让他这些儿子们一起保护大明的江山,同时有了封地,不用担心饿肚子。对于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很多人都提出了意见,唯独徐达一言不发。

徐达早年和朱元璋的关系很紧密,可以说真的是患难与共,所以徐达很了解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心思缜密,政治、军事能力都是超群的。他决定的事必定已经过深思熟虑,很难会再改变。

徐达知道朱元璋的皇位来之不易,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朱元璋分封藩王是为了防止有人造反控制了京城,外无援兵,这时朱姓藩王的作用就来了。同时自己的儿子镇守边疆总比外姓大臣好,有利于加强统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