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昏聩的汉武大帝刘彻,是如何制造令人惋惜的丧子事件的?

汉武帝是有名的明君圣主,他所铸造的五铢钱,在封建历史上少有的利国利民的钱币。当然了,他在战争上的功绩,更是无人可及。他在任期间,不断打击,匈奴,使得边疆安宁数十年。不过到了晚年的汉武帝,却做了一件让他痛心的事情,那就是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呢?

刘据是一个仁慈的太子,为此汉武帝常常认为他脑子不好。

刘据是汉武帝和卫子夫所生的儿子,卫子夫非常善良,所以儿子在她的教导下,也十分仁慈。可是汉武帝是一代圣主,他可不希望自己的接班人是一个柔弱的文人。这么一来这父子俩的关系就恶化了,有时候汉武帝用刑过于严苛的时候,太子刘据就会出来阻止。

而且他时常劝阻自己的父皇,让他不要再打仗了,所以汉武帝很不能理解刘据的想法。他甚至觉得刘据是不是脑子不好?其实脑子不好的是汉武帝才对,那个时候连年打仗,老百姓的日子早就过不下去了。很多年以后,汉武帝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才想念起当年自己儿子所指责的事情原来是对的,可惜一切都晚了。

刘据的仁慈,却成为了小人江充利用的工具。

刘据确实非常仁慈,但是他是有自己的观点的。所以在江充谄媚的时候,刘据十分不满,甚至要汉武帝将江充赶出去。就这样江充和刘据之间的矛盾就爆发了,晚年的汉武帝还偏偏就是喜欢江充这种小白脸,所以江充时常在汉武帝耳边说刘据的坏话。不过江充必须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啊,因为这个太子上位以后,绝对会铲除自己,所以不能让他上位。

太子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斩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遂部宾客为将率,与丞相刘屈等战。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太子兵败,亡,不得。---《汉书》

这个时候汉武帝特别迷信巫蛊之术,所以江充就在太子府的后花园里挖出了木偶,这可炸开锅了。太子想要找汉武帝自证清白,却被江充拒绝。一怒之下太子带兵杀掉了江充,而汉武帝误以为太子谋反,派兵镇压,结果太子兵败,因为不想受屈辱而自杀,同时自杀的还有后宫的皇后卫子夫。

外戚力量的丧失,使得太子刘据失去了安全感。

这件事不能完全怪汉武帝,汉武帝压根就没打算要杀掉太子,他只是想要解除太子手里的兵权,毕竟太子掌兵对皇帝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可惜这位太子刘据太没有安全感了,深信汉武帝已经要杀他了,果断选择自杀。其实刘据之所以变成这样,是因为之前一系列的案件所导致的。

当时巫蛊之祸并不只是祸及太子刘据,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外戚力量卫家早就遭到了大难,在卫家一干人等被清除以后,太子完全丧失了外戚的支持。这么一来这个太子当的就有些担惊受怕了。再加上当时江充恶狠狠的态度,看样子就是要逼死太子的行为,直接导致太子刘据崩溃了,从而酿成了这场灾难。

刘据死后,汉武帝悲痛不已,建思子台悼念太子。

其实汉武帝真的不想杀害刘据,包括刘据的家人无辜被杀,都是江充苏文这些奸臣所为。汉武帝知道,太子刘据的死,对大汉来说是致命的。因为大汉朝再也没有一位可以像太子一样贤能的继承人了。汉武帝始终认为,自己将战争的事情全都解决了,而太子则可以稳坐太平江山。可惜现在他解决了战争的事情,没有人来稳坐太平江山了。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车千秋复讼太子冤,上遂擢千秋为丞相,而族灭江充家,焚苏文于横桥上,及泉鸠里加兵刃于太子者,初为北地太守,后族。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汉书》

剩下的儿子要么死的早,要么没出息,要么就是太小。汉武帝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对刘据充满了怀念,所以建了思子台,并且颁布了罪己诏。这是天子第一次颁布罪己诏,可见其勇气是多么大。不过跟失去刘据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刘据的死是一场意外,清除外戚力量,到不是意外。

刘据的死的确超出了汉武帝的预料,毕竟他岁数大了,很多事情都难以掌控。但是有一件事是汉武帝受权去做的,那就是清除外戚势力。从霍去病死的时候,汉武帝就已经罢黜了卫青几个儿子的侯爵爵位。随后又以巫蛊之祸,处死了丞相公孙贺一家,这是太子在朝堂上最后的一支外戚力量。这显然是刻意而为之,这让我想起了汉武帝让刘弗陵继位之前,狠心处死了年轻的钩弋夫人。

很多人不太明白,汉武帝解释说这是担心吕后的事情重新上演。外戚对汉朝的危害实在是太大了,汉武帝这么做确实是有他的道理的。后来到了汉成帝时期,外戚王家甚至已经权秦朝野,最终西汉的天下也是被王莽这个外戚给篡夺了。所以说汉武帝的担心是对的,他想在刘据上台前,将外戚力量清除干净,不要再出现当年田蚡为宰相的事情了。良苦用心却成了杀死儿子的利器,可见任何事情不是想面面俱到就真的能做到的。

总结:汉武帝不想杀掉儿子,却想清理外戚力量。
  1. 汉武帝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的这个太子刘据,脑子不是很好,因为他总是劝告汉武帝仁慈一点,不要打仗了,后来算是体会儿子的良苦用心了。
  2. 可惜刘据为人过于正派,这直接导致小人江充利用了这一点,两个人结仇以后,江充故意以巫蛊之祸的罪名逼死了太子刘据。
  3. 其实太子最后选择自杀,主要是因为丧失了安全感,因为他们家的外戚力量全都被汉武帝给清除掉了,他很担心自己也会被汉武帝给废掉。
  4. 刘据死后,汉武帝不仅建立思子台,而且下罪己诏,承认自己错了。这足以说明汉武帝并不想杀掉刘据。
  5. 刘据的死的确是一场意外,但是汉武帝清除外戚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他吃过外戚的苦,汉惠帝也吃过外戚的苦,所以他不想他的儿子也吃外戚的苦,可惜良苦用心,却没能被儿子所理解。

晚年昏聩的汉武大帝刘彻,是如何制造令人惋惜的丧子事件的?

所谓的令人惋惜的丧子事件,应该指的就是巫蛊之祸吧。巫蛊之祸并非汉武帝刘彻所制造的,而是受当时的宠臣江充构陷所致。不过汉武帝晚年的昏聩与多疑确实是导致巫蛊之祸最根本的原因。

巫蛊之祸的起因

巫蛊之祸最根本的起因还得从皇后卫子夫得宠开始说起。卫子夫得宠之后,整个卫氏家族就扶摇直上,成为了汉武帝时期最为位高权重的外戚家族,没有之一。卫子夫册立为皇后,卫子夫为汉武帝所生的儿子刘据被封为太子,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当上了当朝丞相!!再加上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北上征战匈奴,立下了赫战功,为大汉朝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边患问题!!位重加功高,整个卫氏家族在当时的尊贵程度为天下所有人所震动。

虽说卫子夫被誉为一代贤后,却也依然避免不了其家族的亲戚恃宠而骄的命运。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也就是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依仗自己皇族外戚的身份,目无法纪。终而,公孙敬声因为私自挪用军饷而被捕入狱,其父亲公孙贺为了救他而抓捕了当时正被汉武帝通缉的朱安世,希望以此来抵消公孙敬声挪用军饷的罪责。

然而,被抓的朱安世却声称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当时年老的汉武帝因重病缠身,而对于巫蛊诅咒的说法信以为真。因为此事,直接牵连到卫子夫与汉武帝所生的两位公主以及卫青的儿子身上,他们皆被处死!!!还有整个公孙家也因此被灭族!!!

巫蛊之祸的延续

巫蛊之祸直接导致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的所有外戚被除。然而,事情却远没有因此而结束。当时的汉武帝身边有一个名叫充江的宠臣,他因为与太子刘据有所嫌隙,从而担心在汉武帝死后,继位的太子刘据会诛杀自己。因此,江充想要借此次巫蛊之事对太子刘据进行构陷!!

江充以汉武帝久病不愈为借口,声称有人用木偶人施巫术以诅咒天子汉武帝,汉武帝命其彻查。在彻查的过程中,因木偶人而被冤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江充终而查到了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的宫中!!并且,江充构陷说自己有在太子刘据的东宫之中找到了数个桐木人偶,并说太子刘据大逆不道。

巫蛊之祸的结局

当时的汉武帝远在甘泉行宫,太子刘据因受江充的限制而无法面见汉武帝进行辩白。于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形下,太子刘据发动了起兵!!

太子刘据起兵之时,因自己所能调用的兵力有限,所以将起兵之事通报了皇后卫子夫,并得到了卫子夫的支持。卫子夫允其调用车架、兵器库及卫队,并以奸臣造反的名义征兵!!

最后,起兵失败,太子刘据逃离,皇后卫子夫因对于自己的行为无以解释而自杀以明志!!

逃跑后的刘据最后于泉鸠自尽而死!!

晚年昏聩的汉武大帝刘彻,是如何制造令人惋惜的丧子事件的?

我们要讲清楚晚年昏聩的刘彻,就要讲清楚他的性格特征和当时的状态,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毕竟汉武大帝还算是千古明君。

可以看到他的时代名臣辈出,司马相如,董仲舒,东方朔,李广,李陵,李广利,卫青,霍去病,张汤,张骞,桑弘羊,淮南子...这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似乎比开国皇帝刘邦时期的还多,还耀眼,何以到晚年竟然昏聩到连自己的太子都不放过。

太子事件的始末:太子的政见与武帝很多的不一致,太子主张宽仁治国,武帝主张严刑峻法治国,于是朝中大臣被分为两派,武帝所领的用法派和太子所领的宽仁派,太子常常把一些用法派的决定给平反掉了。

所以用法派眼中就容不下太子了,一帮子人天天在皇帝面前离间造谣,太子又干什么了,太子又怎么了。

特别方士江充以为自己与太子关系不好,因为武帝年事已高,怕武帝百年之后太子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就在武帝居住甘泉宫的时候,他就说武帝的精神状态不好是由于宫中有蛊气,于是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带领了一帮子人在宫中挖小木人,并且在太子宫中搜到的最多(铁定栽赃,太子完全没有必要用这种方法来搞掉已经老得快要死了的老爹)。

于是后面的事情大致可以猜到了,太子用了个假使者把江充拿下,江充的同伙跑去汉武帝告状,汉武帝派人叫太子进见,使者直接说太子反了,于是造成了太子与丞相直接对峙,结果可想而知,底子薄的太子肯定是搞不过丞相啊!太子就逃跑了,于是有人上奏给太子说情,武帝若有所思,但并未撤销对太子的搜捕,于是太子在快要被捕之时绝望的自杀了。

原因之一,我们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非常相信鬼神。

以致于老年汉武听到有人用巫蛊害他就到了恐惧的地步。这里证据太多,我只列两个,如果大家兴趣,可以自己查阅。

证据1.后常三岁一郊,是时上求神君...不见其人云。

解释:以后经常三年举行一次郊祭。此时皇帝请到神君,安置在上林苑中的汜氏观,神君是长陵女子,因儿子死了悲哀而死,死后显现神灵于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就在自己的居室中供奉她,很多人去祭祀。平原君也去祭祀,以后子孙因此作了显赫的大官。武帝即位后,用厚礼请至宫中立祠供奉。可是只听到她说话的声音,而看不到她的人。

证据2.是时而李少君...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解释:这时李少君因懂得祠灶致福,辟谷不火食,导引神气和长生不老之术谒见皇上,皇上非常尊敬他。他表演了一些法术,让整个宫中的人都非常惊讶,以为少君是神,是有几百岁的人。

过了很久,李少君病死了,汉武帝以为他是变化飞升而不是死去,便叫黄锤、史宽舒等继承少君的方术,寻求蓬莱山安期生,找了很久却没有找到,而沿海一带燕国和齐国怪诞迂阔的方士们争相效仿,相继地上书谈论神仙的事。

总之,他是一个信鬼神到了痴迷地步的皇帝,特别武帝老年之时,天天怀疑宫中有人施巫蛊之术害他,于此时,他就不算是一个正常人了。(以上史料皆摘自史记孝武本纪,由于篇幅太长,我只摘了两段,而且都只是摘段前和段后两句)



原因之二,由于是讲太子的问题,这是国家的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必须分析家庭情感动向,太子生母卫子夫成功干掉陈阿娇。

起因1.陈皇后不孕。陈皇后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主角陈阿娇,本是汉武帝姑姑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七岁登太子位的时,他们俩个的就婚配了。但一直到汉武帝18岁,可怜的阿娇肚子里都没有货。正所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皇后骄妒,擅宠而无子,与医钱凡九千万,欲以求子,然卒无之。后宠浸衰。(摘自资治通鉴汉纪九)

过程2.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由公主精心挑选的十几名美女,给来到她家作客的汉武帝唱歌跳舞助兴。而只有18岁时阳刚之年的他一眼就看到了卫子夫这个绝世美人,当晚就在姐姐府上嘿咻了她。阿娇很快就知道了汉武帝有了新欢,于是陈阿娇开始了无休止的妒忌。一直造成汉武帝很长时间都不敢接触卫子夫,只能冷处理。

过程3.不过卫子夫很争气,就是那一次她怀上孕了。后来汉武帝知道卫子夫怀上了以后,他的腰杆直了,直接跟当时的国家一把手窦太后挑明,我要当爸爸了。窦太后由此就让陈阿娇接纳了卫子夫,于是卫子夫顺利的产下太子刘据。

结局4.陈阿娇的反击。她采用了巫蛊之术,什么叫巫蛊之术呢,比如用一个木偶,上面写上所恨之人的名字,然后可以用石头砸,用针刺,用火烧等等一切能想出来的办法,咀咒她流产,咀咒她死掉,咀咒她生的儿子死掉等等。

由于汉武帝的迷信,全国上下都陷入了迷信状态,各地方士横行,所以陈阿娇也是相信了巫蛊之术可以将卫子夫害死的。不幸的只是很快就被发现了,陈阿娇被废了,而且由当时最牛的司法部长和法院院长廷尉张汤亲自审理,被牵连的人达到300多人,都被汉武帝杀掉了。汉武帝念旧情没有杀了阿娇,只是打入了永远的冷宫。



结论:毕竟陈阿娇是自己青梅竹马的初恋,由后宫争斗而把皇后废了,汉武帝还是会有点失落的,汉武帝虽一世雄主,但情商还是非常高的,比如后面开历史之新河的“罪己诏”就是出自他之手,能自我反省的人,情商一定不低。

这个从太子出事后出逃,而壶关三老上书汉武帝,汉武帝似乎知道是自己错了,一直在深思,但他并未及时赦免太子就可知道,他可能真有点恨上了他们娘俩,这是原罪,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原因之三,子不类父,太子刘据为人仁厚谨慎,汉武帝有点嫌弃他。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摘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首先生下刘据之后,武帝挺喜欢的,稍稍大了一点,发现这个孩子性格温和谨慎,武帝有点嫌弃他没有冲劲和阳刚之气,有点不像自己。紧接着不多长时间王夫人又生了刘闳,李美人又生了刘旦、刘胥,李夫人又生了刘髆。这个时候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有点心里着急,常常表现出不安的神情。

由此可以看出,汉武帝对这个儿子是不太满意的,只是理智告诉他,我在位的一生,时时都在征战,打完匈奴打南越,一直到把周边都打服为止,这个国家也打得一穷二白了,他需要一个宽仁谨慎的后继之君来把这个国家重新振兴。但说到为人父亲,这个儿子一定不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个了。



原因四,汉武帝的风格太突出,迷信之余,常常感性战胜理性,嗜杀。

重用哪一个人的时候,他会先从外戚选起,而对待有问题的人,不做深入调查,简单粗暴的直接杀、灭族。

跟卫子夫关系好的时候,就可以用初出茅庐的卫青,卫青是卫子夫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是姐姐平阳公主的情人。这个时候的卫青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看,都不至于汉武帝一开始就重用他,因为他只是个骑奴,又没有上过战场,除了上面这两层关系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其它方面可以吸引汉武帝如此的信任。

后面跟李夫人关系好的时候就重用李广利,李广利还是挺厉害的,也打了些胜仗,也打了些败仗,知道汉武帝因为巫蛊事件把家族都灭了,就投降匈奴了,一年以后就被杀了。

李广的孙子李陵,以步兵5000人,对阵匈奴8万骑兵,阵斩匈奴1万余人。只是由于实力悬殊过大,而所带箭矢用尽,投降了匈奴,而投降之地离汉地只有百余里了,其实只要再多一点点箭矢,就可以全胜而回,这样的武力值,对得起飞将军之后的称号了。但汉武帝又灭了他家三族,导致李陵再也不想回到中国了。

结论:汉武帝用人心血来潮的时间太多了,一个好好的名将飞将军李广永远不重用,搞得这个老将在得到机会后,一直处于报复性进攻的情绪之下。错过了好多次立功的机会,甚至随随便便就输掉一次战役。而一个个乳臭未干的外戚倒是拿来就用,只是这货运气太好了,卫青争气,霍去病争气,李广利争气,李陵不是外戚也算是争气的,如果汉武帝不是把他家灭族了,我想他也会和李广一样,找机会逃回中国的。

一样,找机会逃回中国的。

汉武帝的气质大家看出来了吧,他纯粹是光棍眼里揉不进沙子,一旦有什么问题,杀起人来,也是毫不手软,不管是否在外征战,不管是否是真心为主,拿起刀就开干,所以投降匈奴的名将也多。真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汉武时期的一大遗憾吧。

总之,汉武帝对待太子刘据的态度就比较清晰了。

首先,汉武帝一直非常迷信,年老后精神很不如以前了,经常性的梦见几千个木头人打他,天天做恶梦,又经常性的忘记事情,就更加的相信方士捉鬼去蛊了。况且升仙可能是自己追求的终级目标,至于世俗之事,虽然说心里会痛,也会采用习惯性的解决方式,但远不如那个飞升的梦想来得刺激。

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摘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其次,卫子夫和太子刘据把自己青梅竹马的初恋给干掉了,虽然不能怪她们,但是自己心中的那道坎,可能也很难过去,很有可能是看到她们娘俩就有点烦;

第三,太子刘据本身就不像自己,只是自己还算理智的情况下,知道太子的宽仁做法是后继汉室的最佳人选,否则,早就被废了。但你还趁我外出时造反,那如果马上就赦免不是我汉武帝的风格,我的风格就是先干掉你再说,不管后果如何。

第四,太子的做法还是欠妥,简单粗暴,平时不跟父亲交心,一旦被逼急了就简单粗暴的直接动武。父子关系还被外人离间了,而且一直被离间,大臣离间他,方士也离间他,如此的关系处理方式,得到这个结果,也算是不冤枉。

第五,汉武帝可能对这个儿子太不了解也是原因之一,因为他所看到的太子,是一个宽仁温厚谨慎的太子,怎么也想不到会是一个自杀的人。于是在他自己犹豫的时候,况且武帝现在已经是忽忽善忘之辈了,错过了父子和解的最佳时期,太子在快要被捕的时候自杀了,这之前,皇后卫子夫也自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