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的宰相曹参整日酗酒狂欢,根本不理政事,后世为何称赞他是千古贤相?

我觉得这件事有些胡扯,曹参一个国家的丞相,天天在家喝花酒,皇帝还能用你?就算你是开国功臣那也不现实。太史公之所以描写的如此夸张,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出历史上的另外一位名人萧何。

萧何和曹参是最早期的战友。

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萧何原来在县里做公务员的时候,曹参恰好也在县里做官,只不过等级稍微低一点,属于狱卒,基层公务员。可是这俩人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闻名于县境内,因为他们做事有方法有主张,所以在造反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推选这两个人作为他们的代表。

那萧何和曹参是傻子么?他们才不会傻到在这个时候做头。所以才推出了刘邦这个人,其实刘邦上位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萧何与曹参的计谋。所以萧何跟曹参这俩人其实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们一直坚持到了大汉朝开国,依旧是战友关系。当萧何去世之前,为汉惠帝刘盈推荐了曹参作为继任者,曹参就成为了大汉朝第二任丞相了。

曹参在齐国做丞相九年,政绩斐然。

曹参最初可不是在朝廷里面做官的,他是被刘邦安排到了齐国,辅佐他年纪最长的儿子齐王刘肥。曹参并没有让刘邦丢人,他在齐国做丞相的时候,赏罚分明,但是没有重刑。对犯罪之人时常网开一面,一时间齐国内部政治清明,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光靠他一个人治理不了。所以他找来了一帮读书人,从而评选出一部分来帮助他一起治理齐国。

尤其是著名的盖公,曹参正是从他这里学到了无为而治的精髓。其实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换一种思路去管理。一家公司业绩斐然并不是靠死气沉沉的氛围造就的,而是靠员工心甘情愿地为公司付出造就的。如果一味地强压,员工早晚会离职。曹参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

曹参有一种厚道长者的风范。

不得不说,大汉朝开国功臣中,有厚道长者风范的当属曹参第一。他对人从来没有非常明确的苛求,做任何事情都随遇而安的感觉。有时候身边的人犯了罪,他也会偷偷帮助他遮掩,没见过他跟其他人争吵过。就算是跟下属说话,他都会用敬语,这可能是萧何让他成为一国丞相的原因。

但他就是做到了,他永远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当然这是开国以后的情况,在开国之前,他可是勇往直前的大将,身上的伤口数不胜数,很难想象过去一个身经百战的将领,后来会成为一名和事老一样的长者。这或许跟当权者吕后有关系,毕竟在吕后眼皮子底下,最好还是不要太跳了。

曹参并不可能整天喝酒,最多是没有修改过萧何的法令。

说老实话,曹参做丞相只有三年时间,他跟萧何是一代人。萧何的想法跟曹参是非常接近的,萧何老死了以后,曹参知道自己也命不久矣,所以根本犯不着去大刀阔斧地改革。万一改革到了一半,自己忽然就去世了,对这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因为继任者完全不知道上一任丞相的思路和魄力,他们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继续改革下去,与其如此,倒不如按照过去的做法照常实行。

他不会成天去喝酒,这是太史公比较夸张的一种说法,就算他敢,刘盈也绝对不会把他放在丞相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说曹参其实是没有更改过萧何的法令,为了把这件事无限扩大,太史公故意将曹参描写成这样一个人。

总结:曹参出将入相,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

很多人评价一个人,就看他最终站在了多高的高度。刘邦非常厉害,站在了帝国巅峰,但是同一个时代,不可能出现两个刘邦,所以其他人难道就不过了吗?自然不是这样,他们必须要做一些事情来保护自己,聪明人会让自己名利双收却不伤筋痛骨。曹参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开国大战的时候,曹参打仗十分勇猛,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司马迁

可是开国以后,他收敛了起来,忽然就变成了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者,其实都是顺应时代变化而做出的调整。那个作战勇猛的曹参是大汉朝不需要的,大汉现在需要一个会治理国家的人,所以曹参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一名丞相。宦海浮沉十多年,遇到吕后这种人,曹参还能够得到善终,这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他深不可测。

西汉初年的宰相曹参整日酗酒狂欢,根本不理政事,后世为何称赞他是千古贤相?

他采用了“萧规曹随”之策! 因为他觉得萧何之策比他的高明、全面!能识人识策也可叫贤相。

西汉初年的宰相曹参整日酗酒狂欢,根本不理政事,后世为何称赞他是千古贤相?

曹参(?-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封平阳侯。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

曹参在秦时做狱掾,也就是管理监狱的典狱长;当时萧何是县中主吏,为曹参上司;刘邦属押解犯人的亭长(相当于片警),是其下属。曹参和吹鼓手周勃、杀狗卖肉的樊哙、养马驾车的夏侯婴等也是旧相识。萧何、曹参二人已当上官吏,刘邦、樊哙则是当地的地痞流氓,夏侯婴只不过是个下人。他们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等到刘邦斩蛇起义做了沛公。曹参任中涓(侍从官)变成了刘邦的手下。萧何、周勃、樊哙、夏侯婴等也都成了刘邦的部下。

曹参率军打败秦朝郡监公平的军队,拿下薛县。击破薛郭西的泗水守军,顺势占领了胡陵。方与(今山东鱼台县西)、丰地(今安徽歙县西北)那些地方的人心向魏国,曹参也把他们打了下来。刘邦、曹参等向北在砀地(今安徽砀山)击败了秦军司马欣的军队。先后占领了狐父(今安徽砀山东南)、祁地的善置。又攻下邑、虞(今江苏沭阳一带),击败秦章邯的车、骑部队。撵走了辕戚、亢父。曹参率先登城。又带兵向北救援东阿(今山东聊城东阿),曹参、周勃冲锋陷阵,击破章邯军,一直追至濮阳,占领临济(济南附近)。向南救援雍丘(今河南杞县),杀死了秦将李由。

章邯在定陶之战中击杀了项梁,沛公与项羽率兵向东回撤,楚怀王封沛公为砀郡(今河南商丘南)长官,封曹参为执帛,爵位“建成君”。任命他为戚(今河南濮阳北)公,隶属刘邦的砀郡。

之后,曹参随从沛公刘邦,在成武南打败了东郡尉军。在成阳南大胜王离军,将秦军追到开封。曹参率军在开封攻打赵贲获胜。向西攻打曲遇(今河南中牟东)的秦将杨熊,俘虏秦司马和御史各一人。曹参后跟从刘邦向西攻打阳武、辗辕、缑氏,占领黄河渡口。攻打尸北得胜后,向南占领宛城南阳。曹参、周勃率先锋部队向西攻打、占领了武关、蛲关二地。他们在蓝田南部大胜秦军,又在夜里袭击打败了蓝田北部的秦军。终于在咸阳消灭了秦军。秦王子婴投降。

秦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偏居汉中的刘邦,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绕道宝鸡,先后攻打下辨、故道、雍城等地。向东攻取咸阳,改名为新城。曹参率兵守景陵二十三天,大胜三秦守军的章平。

楚汉相争爆发后,曹参作为领军主将,北出东进,跟随汉王出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北)。从河内到脩武,渡过围津(又名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向东攻打楚军大将龙且、项佗,曹参在定陶获胜。向东占领碣、萧、彭城。刘邦汉军攻打项籍(项羽)时,遇到出关以来的大败。当时曹参正在围取雍丘,王武在外黄反叛,程处在燕反叛,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曹参将他们一一打败。终于赶到了荥阳。项王失败后,曹参又回到荥阳。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曹参任假(代理)左丞相,回到关中(陕西)屯兵。魏王豹反叛,曹参生俘魏王豹,俘虏魏将王襄。平定了魏地五十二个县。后来曹参跟随韩信,在邬县东面进击赵国相夏说的军队,杀死了夏说。韩信、张耳率兵至井陉,攻打成安君陈馀。曹参把赵国的副将戚将军围困在邬县城中。戚将军突围逃跑时,被曹参追上杀了。

曹参跟随韩信东攻齐国,先后攻占著县、漯阴、平原、鬲县、卢县。不久又在上假密(今山东诸城东北)斩了龙且、俘虏周兰、平定齐国。共得到七十余县。韩信派人为自己要假齐王,刘邦无法推辞,派张良到齐立韩信为齐王。韩信率兵向东到陈,汇合和汉王共破项羽,曹参则留齐继续平定还没有投降的地方。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王即皇帝位,分封列侯的爵位。众将臣认为曹参的功绩第一,刘邦却认为萧何功绩第一,曹参紧随其后。所以,曹参与萧何心生隔阂,但对萧还是比较佩服的。汉高帝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因其年轻,所以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佐助齐王刘肥。曹参到齐国后,领兵平叛:打败了陈豨的部将张春。率领十二万人马,与高祖合攻黥布(英布),大败敌军。回到齐国后,平定了竹邑、相县、萧县、留县等地。根据齐国当时的情况,曹参依据齐国人的建议,结合当地实情,实行轻税简法、无为而治,医治创伤、恢复民力。为大汉初期稳定、恢复和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所以曹参为齐相九年,齐国安集,人们大相称赞他为贤相!

公元前194年,汉高祖死后,刘盈继位。公元前193年,萧何去世。曹参听说后,告诉舍人赶快置办行装,“我将入朝为相”。身边人都不相信,不久,使者来召曹参。当得知是萧何临终推荐自己的时候,曹参以萧何不计个人恩怨肚量而羞愧赞叹!曹参从各处调来老成持重的人担任要职。朝中很多人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会人事变动。没想到,曹参一如既往,基本没有动什么人,一切规章还是按萧何在时的旧例进行,无所变更。见人有小过错,便为他遮掩,大家照旧,相安无事。曹参整日饮酒作乐,跟没事人一样。

汉惠帝见他一天到晚请人喝酒聊天,根本就没有用心治理国家。惠帝觉得曹参嫌自己太年轻、看不起自己、没有尽心辅佐自己,心里有些着急。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曹参的儿子曹窋(kū)。曹窋惠帝回去对父亲说了,曹参听后大骂儿子:“你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情是你该说的吗”?边骂边拿起板子把儿子打了一顿。

曹窋遭到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莫名其妙了,第二天,汉惠帝责问曹参:“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让问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对惠帝说:“陛下您比得上先帝(指刘邦)吗?”惠帝说:“比不上!”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比得上萧相国吗?”汉惠帝答:“也比不上!”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对。既然如此,我们就按先帝与萧相国制定的法令制度执行就是了,何必另搞新花样呢?”汉惠帝听后说:“我明白了”! 这就是成语典故“萧规曹随”的来历。

曹参做相国三年,公元前190年,曹参病死,被谧号为“懿侯”。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不乱政,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作歌赞他:“萧何制法,和如画一;曹参代之,守而不失。乘此清平,民得安宁”!所以。后世称赞他为千古贤相!

西汉初年的宰相曹参整日酗酒狂欢,根本不理政事,后世为何称赞他是千古贤相?

作为西汉王朝第二任相国的曹参为稳定国家局势,给予了曾经遭受秦国酷政的百姓们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为西汉的良性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萧规曹随”这个成语让大家记住了曹参。而实际上它最深层的含义则还是颂扬萧何这位西汉开国元勋的。“千古贤相”的头衔在我看来应该归功于萧何,曹参次之。

曹参的治国思想便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这个思想的形成与他之前任齐国丞相时的经历有关,曾和齐国的一位叫舸公的人学习过黄老学说。

既然说起曹参,那就不得不提萧何。在西汉建立后大多沿用秦朝律法。当刘邦首次进入咸阳后,萧何就着重收录了秦朝的文献资料,并加以研究。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留守后方的萧何一边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援助;一边还制定法令安抚民众。为将来治理天下,推行律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况且他还有担任过秦国官吏的任职经验。

“萧规曹随”的“规”之由来,或者说是西汉初期“汉律”的形成过程

1.汉律最早的雏形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

【1】杀人者与之同罪;【2】伤人及抢劫者依法治罪;【3】废黜秦朝全部法律

2.萧何制法

当国家建立后,萧何根据发展需要,参照秦律,在秦六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统称为《九章律》,这是汉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汉律的核心。

秦六律包括:《盗》、《贼》、《囚》、《捕》、《杂》、《具》。

3.汉律的逐步完善

为了维护皇帝尊严,规范皇帝与诸侯之间的礼仪,补充《九章篇》的不足,叔孙通又制定了关于朝廷礼仪方面的《傍章律》十八篇,此外还有韩信制定的“军法”,张苍定的“章程”等。

以上就是汉初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前期一直施行的国家基本律法。但是在汉文帝时他根据当时国情对《汉律》做了一些轻微改动,即废除“连坐”,对全国的孤寡老人给予适当的优待抚恤等。

汉律与秦律在根本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再是单纯的运用法家思想体系治国,而是还引用了儒家、道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儒、道、法并存,法主礼辅;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有了较大转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理念,实际上还是儒法兼并,德主法辅。与之前正好相反。

解释了汉律的由来,接下来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做为相国的曹参只知道“喝酒狂欢”,表面上什么事都不做的原因。其实曹参的“醉”并不是处于醉生梦死;他的“无为”也不是无事可做。他的治国方针就是坚定不移地、彻底地沿着刘邦、萧何制定的政策办事。他在用人上重视官员素质,提拔质朴忠厚的人为丞相官属,摒弃那些夸夸其谈、沽名钓誉的人。

这样的曹参真的是大智若愚!

西汉初年的宰相曹参整日酗酒狂欢,根本不理政事,后世为何称赞他是千古贤相?

曹参整日酗酒狂欢,不理政事,是因为他推崇无为而治,讲究萧规曹随。

曹参这样做并不是继任萧何担任丞相之后才起心动念有了如此打算的,他在担任齐国(刘邦的非婚生长子刘肥担任国王)就接受善治黄老之学的齐国学者盖公“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学说,“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待到曹参继萧何担任汉朝中央政府的丞相后,他的大原则也是这样,但是,说实在的,这时曹参的做法与在齐国之时有所不同,那就是他所随的萧(何的)规(矩)其实含有很多秦朝体制的内容,也有萧何顺应民意制定的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不完全是所谓的黄老之学。

换句话说,曹参当上大汉丞相之后的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完全“无为”,只是没有做出改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曹参把萧何的规矩改成齐国那样的“无为之治”,其实也是一种折腾,曹参没有这样做。

曹参喝酒,或许是为了克制自己的内心渴求,政治家往往有大有作为、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志向,但在汉初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改弦更张会影响国家元气的培养,曹参用酒精与修养,克制住了心中的躁动。

汉朝肇建,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顺应这一需求的曹参因此被后世称赞为千古贤相。

西汉初年的宰相曹参整日酗酒狂欢,根本不理政事,后世为何称赞他是千古贤相?

秦末的反抗势力在席卷全国,还在沛县做泗水亭长的刘邦,因为一次押送服役人员延误,中途索性也反了秦朝,之后与他一起出来的兄弟萧何,樊哙,周勃,曹参等,为他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在楚河汉界之争后,刘邦在乌江结束了与项羽的争斗,大汉天下就此形成,第一任丞相自然是萧何,他是很好的后勤补给长官,更是识人的一把好手,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韩信,也成就了萧何的贤名,萧何病故后举荐了曹参,于是曹参作为第二任丞相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为什么上位后的曹参却整日酗酒,不理会政事,后世对他的评价反而不低,甚至称其为千古贤相?

首先,以往经验。

以往经验?曹参做丞相时间不长,也就三年时间就病逝了,哪来的以往经验?还真有!刘邦做了皇帝,除了大封异姓王之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分封到各地,于是刘邦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但是考虑到他还是年轻,于是想到了曹参,于是就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佐助齐王刘肥,看到了吧,人家也是相国,只是这个相国是分封地的相国,其含金量确实比大汉的丞相要低了许多,当时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刘肥不懂得如何治理,曹参也不懂,这也难怪了,都没有学过这方面的东西,后听人说胶西有一位智者,于是曹参就去拜会,在取得“真经”后,按智者的治理策略实施,效果果然不错,所以在曹参在齐国丞相九年,齐国境内人民生活安定。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其次,萧规曹随。

这萧规曹随说的就是萧何丞相生前制定执行的政策,曹参遵照执行,是不是觉得曹参汉滑头,有阿谀奉承前任丞相萧何之嫌?那就大错特错了,曹参在齐国获得的无为治理策略与萧何的政策不谋而合,况且天下初定,百姓要的是稳定,萧何在位时是这个政策,如果曹参再来个变革,对国家,对百姓都是无益处的,况且萧何的政策就是稳民,安民,养民,国家都是百姓为根基,大汉彼时最需要的就是稳定,而不是改变。史记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司马迁评价: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後,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最后,曹参为相无作为,只会酗酒?大谬!

曹参成为第二任汉相后,采取了无为管理模式,在位三年似乎只会酗酒,无作为!这就错的离谱了,他在位时最大的作为就是稳定,不管是朝廷内还是朝廷外,曹参仁厚,国家的大政方针没有问题,曹参在其位就是需要把萧何政策稳定执行,至于太史公说整日酗酒狂欢,这个肯定是过于夸张了,曹参不计较自己的声名,耐得住寂寞,默默无闻的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从而获得朝野上下一致的称赞。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