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如果太子朱标没死,朱棣不会反、不敢反、也反不了,因为他知道: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历史上的事,总令人唏嘘不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厉害人物,杀伐决断、打下江山;但他又是被乾隆皇帝看不起的糊涂蛋。正是他的糊涂,导致大明皇族在他死后不久就爆发“靖难之役”;

朱标是朱元璋嫡亲的长子。在那个“立长不立幼”的年代,朱标是当然的皇帝继承人;朱元璋也动用了所有资源培养他。据说,朱标也是个非常不错的人。

朱标死在了朱元璋前面,没有当上皇帝,朱元璋只好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实际上,朱允炆是个没有能力的人,他是文官集团喜欢的“圣明天子”。

燕王朱棣是个厉害的角色,他带兵造反,从建文帝手里夺过政权;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人:冷酷无情、心思缜密;集权暴虐、治国有方。

朱棣造反,一半是被逼的,一半就是想造反。

山河月明

一、乾隆说:糊涂的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的经历就不说了,总之,他是个农民起义领袖,很有本事;小时候,由于家境贫苦,朱元璋给地主放过牛、到寺庙出过家。

1344年,为了混口饭吃,已经25岁的朱元璋加入到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直到当上皇帝。

朱元璋有本事,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在25岁之前还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但跟随郭子兴以后,娶了郭子兴的养女为妻,这就是后来的“大脚马皇后”;又在1356年被部下诸将拥戴为吴国公,也就是自己有了争天下的本钱。

要不是有马皇后,朱元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郭子兴是个非常难以相处的人,他性情暴躁,又嫉贤妒能,曾经不止一次对朱元璋动过杀心。

郭子兴禁闭朱元璋,不让他吃饭,每次都是郭子兴的养女马氏解救朱元璋。要不然朱元璋早就被除掉了。

1352年,朱元璋和马氏结婚,1355年,他们的大儿子朱标出生;1356年,朱元璋成为“吴国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立马氏为皇后。

朱元璋登基

朱元璋是个谁都劝不动的人,唯独对马皇后几乎是言听计从。

朱元璋能屌丝逆袭,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自然是非常之人;但非常之人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糊涂的时候。

说他糊涂,主要是他在太子朱标死后,即使知道朱棣等人不服,还非要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为了让朱允炆能坐稳龙椅,他又杀掉最后一批建国将帅。

结果,朱元璋死后,他所希望的局面没有出现,反倒让文官集团失去了制约,渐渐成为一股势力,裹挟了能力牵强的“建文帝”;

文官们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过早、过狠地“削藩”,生生逼出了“清君侧”的朱棣。

汉朝吕后乱政,拟夺汉室,还有刘邦的老臣蒯彻、李左车、栾布、田子春、周勃、陈平、张苍等扶助汉文帝刘恒,杀吕姓全族,留下《十老安刘》的故事。

十老安刘

而建文帝的大明,那些建国的重臣都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建文帝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又笨又蠢还坏的李景隆身上。结果可想而知,李景隆打一仗输一仗,最后直接开门迎接燕王。

所以,建文帝被废,实际是朱元璋的糊涂所致——他以为自己的儿子不会反,他怕他的老臣们会反。结果恰恰是他最看重的燕王朱棣反了。

乾隆皇帝在晚年就遇到劝他立“皇孙”的,乾隆气得大骂:丧邦之言。乾隆为什么这么在乎这件事呢?

清朝“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了乾隆的原话:···洪武泥于法古,遂立建文为皇太孙。其后酿成永乐靖难之变。祸乱相寻、臣民荼毒。···

乾隆这是在说:朱元璋糊涂,要不是立皇孙,怎么会有后来的永乐靖难之变,以致明朝一直动荡不安、老百姓受苦呢。

乾隆聪明得很

二、薄命但被重点培养的朱标

朱元璋称吴王时,就把朱标立为“世子”;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同时他就立朱标为“太子”,接班人没有任何悬念了。

我们经常看到古代皇帝怕太子篡权的,朱元璋恰恰相反,他从洪武十年就把所有大权给了朱标。

“明史”记载: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也就是说,所有国家事务,都要先报给太子。这时候的朱元璋还不到60岁,自己就有退居二线的意思。

朱元璋生怕朝臣不明白他的意思,特意下诏:

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

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为权度。

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朱标大婚

很明显,朱元璋在锻炼太子,让他早早熟悉政务,今后少犯错误;同时,也对朱标满怀期望,希望他知道坐江山的不易。

在用人上,朱元璋不但请大儒宋濂做太子的老师,还在太子成年后,把自己的心腹一股脑赶到太子门下。

如果有“太子党”的话,朱标的“太子党”就是朱元璋帮着成立的;朱元璋自己都恨不得成为“太子党”的一员。

这和其他王朝的太子决然不同:太子战战兢兢,不敢培养自己的党羽,否则就被人说成是“太子党”。

看看朱元璋给朱标配置的豪华阵容的“太子党”: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这三人对明朝的分量之重,为明朝建立的功勋,都是无人能及的。现在,老朱都把他们交给太子朱标,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无条件信任与支持。

还有很多开国大将,比如冯宗异、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

太子身边,人才济济

统统到太子门下当“宾客”,他们在朝廷都是大官,在太子府里,就是太子的私人“门客”。整个朝廷都在朱标的掌握之下,实际上,朱标就是“皇帝”了。

冷酷无情的朱元璋,只有马皇后劝得动他,也只有太子朱标敢和他顶嘴。朱元璋杀李善长、蓝玉、李文忠,朱标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骂朱元璋“昏君”,气得朱元璋举着剑说不出话来。

朱标从小被大儒宋濂教导,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他对所有的弟弟都很关心。每当弟弟们犯错,都是他向朱元璋求情,让这些弟弟免受朱元璋毫不留情的处罚。

这是朱元璋最希望看到的场面:兄友弟恭。朱元璋把儿子一个个封为藩王,皇位给大儿子,将来国家就很稳固了。

实际上,如果朱标真的继位,朱元璋的想法的确会实现,这些弟弟一个个都是朱标的“小迷弟”,不可能造反;

朱标掌握着巨大的能量,即使他们绑在一起反,也不是对手,所以他们更不敢造反。

朱标的能量

三、“不太聪明”的朱允炆

朱标在1392年因病死了,这时的朱元璋也已七十多岁,垂垂老矣,皇位交给谁是个问题。实际上,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朱元璋也考虑过他。

但是,古时候有“立嫡立长”的原则:嫡长子不在,就传给嫡长孙。而朱标的大儿子早夭,次子朱允炆又是个非常受朱元璋喜爱的孙子。

另一方面,朱棣并不是马皇后所生,这是个致命的问题,据说,朱棣是外邦进贡的妃子所生。

再加上许多的文人大儒天天在朱元璋那里谏言。最后,老朱心一横:立血统最纯正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明朝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文人集团太厉害了,他们用文人的一套东西制约皇权。朱元璋他们没法制约,但后续的君主,他们只要能影响,就一定会发挥影响力。

文官们的小心思

朱棣从小在军营长大,历经战火;如果从小打仗无比英勇的朱棣当皇帝,明显是文人控制不了的“君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培养朱标的同时,又把其他的儿子送回老家,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三年。三年的农村生活,更让朱棣知道民间疾苦、了解现实的艰难。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封刚刚21岁的朱棣为燕王,这是最重要的方向:北元政权还在北边,需要一个强力人物镇守。

朱元璋还赐婚给他,娶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长女为妻。可见,朱元璋对朱棣是信任并器重的,朱棣也以安稳的北方和骄人的战绩回报朱元璋。

1392年,太子朱标死了,33岁的朱棣如果不对皇位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但一切都要由朱元璋定,他不能有任何怨言。当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也只能把野心藏在心里。

朱元璋为了让孙子能平安继位,下来很多功夫,他又一次大开杀戒,几乎屠尽开国功臣,因为这些功臣不是朱允炆能驾驭得了的;

同时,朱元璋给朱允炆安排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文星大儒。齐泰等人果然把朱允炆培养的“文质彬彬”,一派“君子气象”;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朱允炆都是个“聪明伶俐、学识过人”的理想明君。“仁明孝友”,这是朱元璋给“皇太孙”的评价。

哪有什么好人

如果这样的皇帝继位,可以想象,明朝会是一副怎样的形象。实际上,在封建社会,“好人”与“好皇帝”是不能划等号的。看看那些文治武功的皇帝,哪一个是“好人”?

那些把国家玩脱的皇帝,哪一个不是文化大家,李煜的词、宋徽宗赵佶的画。反正与文人玩到一起的皇帝,基本都是碌碌无为的,他们只是文人集团的“敛财、滥权”的工具人。

所以,从治国的角度来讲,朱允炆是个不聪明的人。朱元璋确立他为继承人以后,文人们兴高采烈,他们甚至迫不及待的希望这个处事“济以宽大”的谦谦君子赶快接班。

朱元璋给“皇太孙”扫除可能的威胁以后,终于在1398年撒手人寰,把帝位交给朱允炆。但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自己曾经看好的四儿子朱棣会发动政变。

实际上,朱元璋也没有算错:只要朱允炆好好地对待他的叔叔们,朱棣还不至于造反;尽管他有登上大位的想法,但他在北方,实际也相当于一国之君,没有反的必要。

朱棣

四、朱棣是被“逼”反的,也是顺势造反的

朱允炆继位后,立刻开始了他的“建文新政”:首先提高文官的作用,一切从宽,同时,朱元璋一些苛刻的反腐措施也被解除;

以前,朱元璋对身边的“宦官”还是比较信任的,这把文官们恨得要死,建文帝上班了,把宦官撤的撤、关的关,朝堂之上,文官们交口称赞。

好脾气的建文帝一点治国经验没有,说话还有点腼腆,他既没有朱元璋酷烈的王霸之气,也没有自己叔叔们的大略雄才,更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治国班底;

他所推出的新政,都是三个老师给出的点子,实际上,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主持了建文初期的朝政。

不是说文人就不好,问题是文人既有自己的小九九,又没有任何实际的治国才能,他们甚至都比不上朱元璋的儿子们了解大明社会,毕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们按在老家农村过了三年的农民生活。

三个文官头子

说到底,齐泰等人就是个书呆子。他们不但是书呆子,还是小心眼的书呆子。朱元璋把难以驯服的开国人才收拾了,他们发现各地藩王很有权力。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在全国推开;他们也不想想:国家还在初定时期,外患不断,北元政权仍想卷土重来,朱元璋设置的藩王就是在国家周边的护卫。

书呆子们的小算盘是:皇帝听文官的,藩王不会听文官的,并且藩王的存在是中央的威胁。他们要建立一个“全国都在中央有效管理控制之下”的国家。

实际上,没有任何经验的齐泰等人,就像个傻子一样,要建立自己认为的“仁政”,他们太理想化了。

想法是好的,现实很骨感: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局面出现,王朝的权力与地方总是在妥协与交换中达到平衡。

朱允炆即位不到三个月,他在几个书呆子的帮助下开始了削藩,他削的都是自己的叔叔们的“皇族之权”。

削藩是从易到难进行的,周王朱橚是第一个被削的,他是马皇后疼爱的小儿子,当时周王就藩到开封时,马皇后还给一个贵妃“披衣杖责”的权力。

接着,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一个个被废,接着就轮到朱棣了。

削藩,操之过急

其实建文帝这么做真的不地道,这些藩王都是有战功的,正因为能打仗,所以他们都有封地。他们也都是朱允炆的长辈,也没有要造反的想法。

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多少有些问题,被削藩也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大家还以为建文帝整顿秩序呢。

湘王朱柏被削,就不是什么整顿秩序了,因为朱柏是个儒雅的人,醉心书画,性格也很随和,也没有后代。

1399年5月,什么过错都没有的湘王被削,建文帝还要把他押回南京审问。结果,朱柏一把火烧光王府,自己也葬身火海,年仅二十八岁。

这时候,建文帝不但不反思,反而给了湘王朱柏一个恶谥:戾。

于是,在战场上把北元军队打得节节败退的燕王下定了决心。他指责建文皇帝背弃了洪武帝的祖训;受齐泰、黄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蛊惑,对诸皇子进行了迫害。

所以,他要为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诈小人,恢复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

靖难之役

1399年8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因为国家在小人的控制下,处在“危难”之时,所以他要去“靖难”,这就是史称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与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三年军事对峙。

一开始,朱棣自己也没有把握,他的兵力并不够。但是,建文帝和齐泰等人一系列的错误,使战场形势逆转。建文帝和齐泰等人纸上谈兵是高手,实际水平一点也没有。

1402年6月,朱棣打进南京,皇宫起了大火,建文帝失踪。有的说建文帝和皇后、长子一起葬身火海了。

朱棣登基后,年号“永乐”。实际上,朱棣是明朝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文治武功不比朱元璋差。

总之,如果朱标当皇帝,朱棣不会反、也不敢反,即使朱标削藩,他也不会反!

朱棣之所以在建文帝上台一年就反了,一方面是被傻乎乎的建文帝削藩逼的;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本来就不是很服气“文绉绉”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

如果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尽管不是很服气,也不会反,朱棣这个素质还是有的。当湘王朱柏惨烈地烧死自己,本就非常不服的朱棣顺势反了。

永乐登基

从历史来看,好人是当不了好皇帝的,哪怕他再怎么儒雅仁厚;

书呆子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哪怕他们学问再好。

成大事之人,有几个是好好先生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先说结论,朱棣不会反,也不敢反,反了也不会成功。朱标可以完胜朱棣。

如果朱标不死,正常登基为帝,无论是从封建法统,国家法理。朱标都是正式而合格的皇帝。而朱棣如果造反就是彻底的乱臣贼子,无论朝臣,宗室,士林儒家乃至民间百姓都不会站在朱棣一边。朱棣如果造反根本不会成功。一点希望都没有。他也不可能造反。

换言之,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就不会屠杀武将,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有德,等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都会得以保留,这些武将的存在,也会给朱棣以极大的震慑力。朱棣身边也没有可以有与之抗衡的武将。

朱标在位如果削藩(肯定会),朱棣等宗室反抗的也不会那么激烈和强硬。朱棣只有乖乖听从安排,稍有反抗,恐怕就得户灭九族。

朱标假使晚死几年,当上皇帝五六年再死,给建文帝留下点政治班底和经验。也不至于在建文帝登基四载就发生靖难之役。导致朱标一脉绝嗣。朱棣登基的事情了。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朱棣不会反,评估一下造反风险和成功几率,朱棣自己要吓尿裤子的

因为,朱标不是朱允炆!这个很重要

因为我们都知道,朱允炆的失败是偶然事件(政治白痴,身边还是一群书呆子)这个事情在笔者之前的问答中回答过,在此不表

而朱棣的成功是存在很大侥幸的

但是到了朱标,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朱标识人善任,且宅心仁厚。所以,扯藩方面,他不会表现的那么无知,也不会那么的绝情(虽然朱允炆其实也不坏,就是水平太差)

所以,朱棣就算被削弱,至少过的很舒服

就算朱棣一心做皇帝梦,非要造反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

朱标也是跟着打天下,虽然老朱杀光了一众开国名将,但是也并非一扫而空。擅长防守的耿秉文在,朱标知道的。郭英虽然很低调但是很厉害,朱标也是知道的。

所以,朱棣你要是反,呵呵,不用哥出手,分分钟我小弟收拾你

再者,朱棣没有由头了,要知道造反是要有由头的 (古代农民起义,藩王造反,都得有个事件证明自己的“名正言顺”)

朱标是老大,老朱钦定的接班人,朱老四你还排不上号呢

所以,结论很简单。如若不是朱标早亡,朱棣断然不敢也不会造反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如果朱标不死,朱棣根本不会造反,也不会有造反的理由。原因如下:

1、朱标的嫡长子地位不容撼动;

2、朱标有足够的政治经验掌控全局;

3、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晚年的拔刺举动可能不会炽烈如斯,朱标会有足够好的帮手。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终明一代的传承铁律,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没有人能挑战他的太子地位。

其次,朱元璋在朱标身上投入了极大的政治资源。朱标十岁便被立为世子,十三岁代父回乡祭祖。这其实就是向所有老臣昭告,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接班人,你们心里都有点数。

另外,虽然性格强硬的朱元璋,对好脾气的儿子有点微词,但在教育儿子的方面却是十分重视,给他组织了一个无比豪华的教练组。

宋濂、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教练组成员。

这个名单文武搭配、内外兼修,强大到作为影子内阁搓搓有余。一生猜疑的朱老爷子,对朱标真是无限信任,他不在南京时,朱标实际上是以太子的身份在监国。

因此,朱元璋才会有召谕:“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从政治资源的角度上说,别说一个朱棣,就是明朝所有诸王加在一起,也没法和朱标比。

再说一点,性格怀柔的朱标在诸王中极有人缘。

《明史》有记:“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身为太子也是大哥的朱标对弟弟们极为维护,秦、周、晋王曾违法,都是朱标跑到父亲面前哭泣哀求,才让他们免于被罚。

不但对亲弟弟们维护,就连朱元璋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也在他的护佑之下。

因为,马皇后对这几个孩子视作己出,极为爱护。所以,当父亲想要责罚他们时,都是朱标狂奔到马皇后面前请其出面庇护。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从某种程度上说,朱元璋、朱标父子间那段著名的“拔刺”言论,说不定就是老朱,看到朱标袒护众兄弟的行为有感而发。

如果朱标继承皇帝大位,肯定会获得弟弟们一致的支持。

毕竟性格宽厚的哥哥当皇帝,总比一个动不动就瞪眼睛的老爸强。也肯定不会出现残酷“削藩”的事情,那朱棣还有什么借口“靖难”?

说不定当年朱棣被老爸踢的时候,朱标还给求过情呢!

另外,如果朱标活着,有能力镇住场子,估计朱元璋晚年清洗大臣的举动也不见得或惨烈如斯。

毕竟朱元璋也不傻,残酷清洗大臣必然导致证据不稳,这点朱元璋不会不知道,但朱允炆主少国疑的态势已经形成,朱元璋为了稳固孙子的局面,只能将黑锅都自己背了。

最后一点,朱棣虽然自称是马皇后的亲子,但实际上身份存疑。

他做了皇帝后,对史料进行了模糊处理,导致我们今天很难辨析真伪,但在当时,他是谁的儿子大家不可能不知道。如果真是庶出的话,那皇帝大位跟他就更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了。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如果朱标没有死,顺利即位,朱棣断然不会造反。

因为,朱标自出生那一刻起,朱元璋就为这个儿子将来接班做准备,朱棣有啥能耐篡权谋位。设想一下,朱棣这些皇子应该是从小就给灌输一个思想,你大哥朱标将来是要继承老爹的事业的,你们一定要团结,要听你大哥的话,支持你大哥,千万不能把老子打下的江山弄丢了,让外人笑话。

我们不妨来看看朱标同志的简历: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在太平陈迪家中;5岁(至正二十年)拜宋濂等名儒为师;9岁(至正二十四年)被立为世子(朱元璋应天府自立为吴王);13岁(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令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外出实习,藉机训练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14岁(洪武元年)被立为太子,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22岁(洪武十年)开始处理政务(命政事启皇太子裁决奏闻);36岁(洪武二十四年)受命巡抚陕西。

从中可以看出,朱标时刻为将来即位准备着。

我们在来看看朱标的威望、能力。在满朝文武方面,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宗异、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顾时、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兼、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另设太子幕僚,父子同用一班文成武将(两个班子一套人马)。朱标为人友爱,作为兄长对秦、周、晋诸王非常呵护,对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朱元璋义子非常关心。

可以推断出朱标在满朝文武、兄弟诸王中威望非常高,只要台活着,朱棣断不会生出称帝的心思了。甚至可以猜测,假如朱允炆是在朱标手里继承皇位,估计朱棣也造反不会成功的。

如果朱标太子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朱标,那么朱棣还敢反吗?

如果朱标不早亡,朱元璋传位给他,那么朱棣是不敢反的。有几条理由: 一是朱标是长子,帝位传给他,合乎正统;二是朱标一贯心存仁德,朱棣本来就服他;三是朱棣的军师姚广孝不会逆天而行,协助他;四是朱标作为嫡传长子,名正言顺,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无人能及,朱棣若反,在死必然。朱棣也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在这些不利因素下,他是万万不敢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