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多少?若换成日军来打,结果又如何?
一个国家总有那么几个核心城市,比如中国的北上广,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战争时如果被占领,这个国家基本上也就这样了。对于前苏联来说,从北往南,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的三个城市,如果他们都被占领了,苏联也就算被控制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攻打苏联的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时间是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持续了199天;这场战役规模空前,伤亡惨重;战役后,苏联军队改变了被动防守、处处受制的局面,开始了战略反攻。德军也意识到局面向不利的趋势发展,他们为了夺回主动,在当年7月份又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但是再次失败,彻底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既然问日本人来打这场战会怎么样,那么我只能说:会更惨!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看看,斯大林格勒大会战是怎么打的,再简单分析,为什么日本人来打会更惨。
一、首先要搞清,斯大林格勒在哪斯大林格勒是一座位于东欧伏尔加河畔的城市,原名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被赫鲁晓夫改名为伏尔加格勒,2004年又被普京恢复为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被称为俄罗斯的“南部粮仓”;同时,斯大林格勒还是连接欧亚两洲的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战略位置重要。
斯大林格勒最为重要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他是苏联欧洲部分的交通中心,连接高加索山脉西部和东部地区,在苏联国内,它是去里海、乌拉尔、索契的必经之地;在欧洲,它是从苏联去意大利、德国、中东、南亚的咽喉要道;第二,这里是苏联的大粮仓和大油库,周边是粮仓乌克兰和巴库油田。放一张我自己从地图上拍的照片。
二、保卫莫斯科、保卫列宁格勒、保卫斯大林格勒,苏联打得都很苦希特勒攻打苏联的计划叫“巴巴罗萨”计划。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德国国防军要在短期间内消灭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苏联红军。在进攻的主次上,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里的元帅将军们和希特勒意见不一致:最高统帅部认为直接拿下莫斯科,再图其他的;希特勒则认为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是上策。最后,当然希特勒的意见得到执行,并且,因为希腊方向耽误,进攻苏联的时间还推迟了一个多月。
进攻方向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北、中、南三个方向: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任务是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任务是进攻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进攻乌克兰,再攻下基辅,向顿巴斯进发,控制南方的俄罗斯大草原、伏尔加河流域以及高加索地区(这里有无尽的石油),总兵力为63个师。
德国就是按照拿下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来筹划的,前面说了,拿下这三个城市,苏联就差不多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一开始闪电攻击非常顺利,苏联红军溃败,一路向东逃跑。北方集团军到8月份就进攻至列宁格勒的南郊,面对苏联红军的坚守,德国军队采用包围堵截的方式消耗苏军的力量,林林总总这一围就是三年;中央集团军到12月初推进至莫斯科市郊,都能够看见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一队队战士从红场阅完兵就跑步上战场;南方集团军群一开始就势如破竹地打到基辅,在基辅战役中,他们一次就俘虏了超过65万的苏联红军。
尽管如此,苏联红军仍然坚持保卫莫斯科、保卫列宁格勒、保卫斯大林格勒这三个地方寸土必争。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10月一直打到1942年1月,苏联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保住了莫斯科,稳定了苏联红军的军心,让德军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列宁格勒原名叫圣彼得堡,列宁格勒保卫战从1941年9月9日开始,真正的结束时间是1944年1月27日,但是打到第二年,苏联红军已经止住了望风而逃局面,开始在战场上和德军进行拉锯。
三、斯大林格勒,苏联不能丢、德国更不能放德军的进攻一开始很顺利,但莫斯科战役失败了,列宁格勒又在拉锯,希特勒有点沉不住气,他本来就是要快速结束苏联的战争,因为时间一长,德国必然陷入被动。之所以攻打苏联,希特勒的目的就是要南部资源和苏联的大量劳动力,如果时间长了,劳动力必然被苏联拉到战场。莫斯科会战失利,与希特勒的患得患失有一定关系,他把许多主力拉到南部,最后莫斯科没有拿下。现在看,如果按照德国统帅部的想法,先打下莫斯科,结局可能不一样。
时间来到1942年。面对东线的不利局面,希特勒希望好好打一场胜仗,鼓舞自己的士气,打击苏联红军的气势。选在哪里呢?斯大林格勒当然是最好的,哪里有什么地方,比打下以对方首脑命名的城市更有象征意义呢?另外,打下这里,德国的能源、士兵的粮食就不用发愁了。希特勒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的斯大林格勒划了个圈:抹掉它。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南部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它虽然没有列宁格勒(圣彼得堡)那样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不像莫斯科是国家政治中心,但它是苏联的重点建设城市,是苏联红军坦克、大炮的制造基地,重兵器的制造中心。斯大林格勒如果失守,光是红军的战斗力就要减半,更何况还有士气方面的影响、南方通道的丢失、能源产地的损失等。这个地方,苏联不容有失,无论如何也不能丢掉。
四、双方排兵布阵,准备开干希特勒发出密令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出密令:
“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领袖大本营、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
1942年4月5日指挥参谋部、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文件、只传达到军官;
第41号指令:
在俄国的冬季会战即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敌人在人员和物资方面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个冬季,敌人在扩大所谓初期战果的努力中,已使其准备用于以后作战的预备队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为此,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海岸的安全。”
密令最核心的只有两句
这份密令最核心的只有两句:“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和“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海岸的安全”。明显地,要攻下斯大林格勒才能达到元首的要求。为此,德军对原南方集团军群进行整合:组建了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下辖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同时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
在A、B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第二线兵力是匈牙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三个集团军;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地区,还有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德军的总兵力为60个师,附庸国部队43个师,坦克1200辆,大炮17000门,作战飞机1640架。
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的作战计划是: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从哈尔可夫南面向东进攻;第17集团军为右翼,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后(参考电影《静静的顿河》),再向南进军,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B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为左翼,从库尔斯克南面向东,第6集团军为右翼,从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南方向突击,先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继续向东南就是斯大林格勒,元首已经在地图上把它圈住了。
战役还没有开始,苏联红军的预备队就没有了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知道1942年夏季一定是德军全力进攻的时间,但是德国到底选择哪个方向,他们不是很明确,莫斯科方向德军还有100多万人呢。所以,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都判断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莫斯科为主要突击方向。为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集结了大部分兵力,他们本来就在防御,没法转入进攻,那么今年只要防御更积极就好。
虽然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不同意,斯大林还是命令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战略预备兵力,在乌克兰北部的哈尔可夫进行一些进攻作战。斯大林实际上想减轻莫斯科方向的压力,他一直对莫斯科的局势不够自信。
1942年5月12日,铁木辛哥元帅指挥约45个师,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开始比较顺利,但到17日,德军二线兵力在曼施泰因的指挥下,包围了苏军,到5月29日,苏联红军大部被歼,有25万人被俘;西南方面军副司令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至此,夏季严酷的战役还没有开始,苏联红军的预备队就没有了。更为严重的是,苏军的南边已经空虚,德军无论哪个方向都是战略主动。
希特勒相信,打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就够了
1942年6月28日,B集团军群左翼向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开进;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向东南挺进,目标直指斯大林格勒,7月2日,B集团军群左翼的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逼近沃罗涅日,希特勒突然决定不占领沃罗涅日,命令德军沿顿河向南边的斯大林格勒前进,他撤销了有不同意见的博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职务,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则继续向南面高加索方向前进。
德军一系列的进攻非常有效,苏联军队后撤达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形势如此顺利,斯大林格勒好像很快就可以攻下,也没有必要用这么多兵力。于是,希特勒命令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支援A集团军群去了。孤单的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辖有6个军约27万人,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1200架作战飞机。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搞明白了,原来要打我们的格勒
德军的意图已明朗,他们要打的就是斯大林格勒。当然要保斯大林格勒啦,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还有点小兴奋。因为北边的列宁格勒一时间看不到结果,但是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脱不了身;去年的莫斯科战役经验说明,德军的机械化突击在攻打城市时,不见得有什么优势,反而是苏联红军更适应一些。再加上斯大林同志,知道自己的格勒要被打,不会再异想天开地搞那些没什么用的反攻了。
1942年7月12日,统帅部以西南方面军为基础,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任命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赫鲁晓夫同志为军事委员会委员,下辖苏联红军战略预备队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哈尔可夫战役跑回来的西南方面军的第21、28、38、57集团军残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号称有38个师,但实际只有16个师。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可是齐装满员的,无论哪个方面,德军都有优势。
7月23日,计划报到斯大林处,他大笔一挥,撤除了铁木辛哥的司令职务,命令:戈尔多夫中将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预备队坦克第1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前往斯大林格勒。同时,把原南方方面军编入北高加索方面军,由苏联元帅布琼尼任司令员。他们的任务是掩护斯塔夫罗波尔方向和克拉斯诺达尔方向。这两个地方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南部,能有力支援斯大林格勒作战,还能牵制德军侧翼。不得不说,斯大林还真不是浪得虚名。
五、会战开始斯大林格勒在伏尔加河西岸,再往西就是顿河,本来东西向的顿河,到这个地方来了个大拐弯转为南北向。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的会战正式开始。保卢斯上将指挥第6集团军突击了苏联红军62集团军;7月23日,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右翼的2个师被德军包围,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展现在保卢斯的面前;7月25日,德军对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猛攻,一直把第64集团军打过顿河;7月28日,斯大林格勒西南边的罗斯托夫失守。
保卢斯并不冒进,他时刻关注苏联红军的支援兵力,但苏军一开始的撤退是他没有预料到的。阵地的接连丢失,德军步步逼近让斯大林非常生气,他在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否则严惩!这个严惩是什么意思,大家都明白。苏联红军陷入了艰苦的防守战,没有装甲集团的保卢斯也放慢了节奏。
7月30日,希特勒又把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B集团军群。霍特一路向东,8月3日占领了科捷利尼科沃——斯大林格勒的正南面咽喉,距离斯大林格勒只有几十公里。苏军不顾一切地在这儿阻击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先在斯大林格勒南边扎下再说。
见到德军从西、南两个方向步步逼近,苏联最高统帅部在8月5日对斯大林格勒的兵力又进行了调整: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总指挥是华西列夫斯基上将。
8月19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发起攻击,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前出到伏尔加河,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第62集团军与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向北发起进攻,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斯大林格勒城南,前锋部队已前出至京古塔车站。
德军马上就要进城,为了扫清障碍,8月19日,德军出动数百架飞机轰炸斯大林格勒,同时,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组成南、北两个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危于累卵。
面对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带领第24集团军、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缓解防御局面;1942年9月5日,根据斯大林要求,朱可夫投入他带来的3个新锐集团军,对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进行了突击,以缓解紧张的防御压力。但是,朱可夫的突击没有影响德军的进攻,9月12日,苏联红军外围防御全部丧失,德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城防。
希特勒很满意战况的进展,他在德军突破了斯大林格勒城防的当天(9月12日),从德国飞到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他对自己的爱将保卢斯欣赏有加,特意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同时命令:次日(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更猛烈的进攻。
六、城内巷战按照希特勒的命令,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实际上这时的斯大林格勒已经被德军轰炸机炸成了废墟,伏尔加河的交通也已经阻断。保卢斯第6集团军作为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一路向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
已经没有阵地战了,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朱可夫指挥第62集团军、舒米洛夫指挥第64集团军进行坚守,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每一栋楼、每一间房子,直到最后一个人。9月14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朱可夫的第62集团军在城市街巷相遇,激烈的巷战开始了。
电影《兵临城下》描写的就是这个时候。巷战是残酷的,双方士兵就是在拼命,他们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到处是瓦砾、四面有冷枪,德军死亡人数不断在刷新,保卢斯看到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焦急万分,一天的死亡人数居然超过以前一个月的;苏联红军也是一样,进入战场的红军战士,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
由于是巷战,德军的坦克和重武器没有了用武之地,苏联的近卫航空兵11团派出强击机,给城里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粗略地点了一次名。然后,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就再没有做出什么大的动作,他也没法动。9月15日,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经过一天苦战,他们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9月16日,刚刚从伏尔加河过来的苏联红军近卫第13师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
就这样,一米一米地推进,德军与9月25日占领了市中心;于9月27日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高地不能丢,红军不顾一切地又在9月29日夺回。这场残酷的巷战就是不断来回围绕钢筋水泥的争夺,战后一个德军远第6集团军的军官,名叫汉斯·德尔,他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斯大林格勒已经是一堆瓦砾,面对这一大片垃圾,双方看不到战争结束的迹象,他们都不断地从各地调兵来斯大林格勒战斗。保卢斯和朱可夫都得病了,他们都不能离开前线,战士在拼命,指挥官也在拼命。本来,德军是以优势的兵力,势如破竹地进攻,现在他们陷入了巷战不能自拔;本来,苏联红军在城外是节节败退的,现在,他们尽管损失很大,但在城内巷战中,他们坚持住了。
斯大林看到大形势的转机,他秘密召回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让他们拟制反攻计划;同时,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于9月28日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中将。
巷战一直在进行,到11月初,德军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苏联军队被分割在两个狭长的地带。为了全面解决战斗,德军于11月11日,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发起强攻,实际就是大规模巷战,但是,这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什么效果。11月12日,保卢斯停止了进攻,部队转入休整。苏联红军同样疲惫不堪,边打边休息。
七、苏联红军红军反攻——“铁钳攻势”反攻开始了,天王星行动
11月下旬,苏联红军苏最高统帅部准备了几个月的大反攻开始了。实际在9月底,朱可夫就开始在秘密集结兵力,到11月中旬,斯大林格勒城外的南北两侧已经有苏联红军143个师110.6万人,计有15500门火炮、1500辆坦克、1300架飞机;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约100万人,计有10300门火炮、700辆坦克,1200架飞机。
1942年11月13日,斯大林仔细听取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花费两个月时间拟制的反攻计划,他非常认可,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名为“天王星行动”,这个计划整体是:防守部队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继续牵制德军,集结地兵力在外面实施反包围。计划的具体行动是:
西南方面军由瓦杜丁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942年11月20日。
反攻大形势完成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这一天大雪纷飞,万马齐喑,最先遭受突击的是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他们的装备和战斗意志都不堪一击,一天之内就溃不成军。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把德军外围部队与斯大林格勒内部德军分割开来。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南部转入反攻,向北直取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渡过顿河,于23日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反攻大形势完成。
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
反攻开始后,德军尴尬了,他们被围在斯大林格勒,没有给养补充。希特勒还不准保卢斯撤出,“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这是希特勒的命令,他甚至还把第六集团军改为“斯大林堡垒”集团军。以前信誓旦旦可以保证给保卢斯提供补充的空军司令戈林元帅每天只能运输300吨物资,连保卢斯最低要求的700吨的一半都不到。后来,由于天气恶劣,加上苏联红军的防空火力,保卢斯连一成的物资补充都没有。
“冬季风暴”失败
1942年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组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其班底就是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加上被包围的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还有已经被打散的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他命令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
打了一个星期,好不容易前进到距离苏军包围圈50公里的地方,曼施泰因发现好几倍苏联红军正在包围自己,他赶忙让保卢斯向南突围,但是没有希特勒的命令,保卢斯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942年12月27日,苏联红军发动了大反击,曼施泰因的解救计划变成自保,保卢斯只有自己想办法了。天气越来越冷,保卢斯已经没办法战斗,每天都有几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不良。
八、第6军团覆灭希特勒命令保卢斯无论如何坚持到1942年春天,他在看国际形势变化,也希望来年组织新的攻势。但是,1943年1月,苏军又发起了代号为“木星行动”的新一轮攻势,这次行动直接把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围困在高加索地区,保卢斯和他的德国第6集团军与外界断绝一切。1月8日,苏联红军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
保卢斯知道没法打了,他向希特勒请示:“部队已无法支持,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希特勒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战斗至最后一人为止。”为了阻止保卢斯投降,希特勒在1月30日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军衔,因为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最起码自杀殉国。
1月31日,保卢斯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被攻占,保卢斯选择了投降。当时,德军发报员向柏林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是:“第6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天佑德意志!”最后他们标注是“CL”,在国际电码这是表示“本台停止发报”的意思。德军第六集团军彻底覆灭。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德国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结束。
德军被俘的有1名元帅(保卢斯)、23名将军(包括普费费尔中将、库尔茨巴赫中将、科尔费斯少将等)、2000名军官和91000名士兵,战死约14万人。后来希特勒想用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交换保卢斯,被斯大林拒绝:“我不会用一名普通士兵和元帅做交换。”
九、战后统计兼论:日本来打这场战战争是残酷的,战后保守统计,德国和他的盟友一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苏联战后估计,他们共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
苏军的损失也很巨大,他们共有47万多人战死,65万人受伤或被俘,合计112万多人,这还没有计算战争中伤亡的苏联老百姓。
如果是日军来和苏联打斯大林格勒战役,你叫他怎么打?首先他能凑出百万军队吗?其次,他们的重装部队能推进到顿河附近吗?再次,他们的陆军能一开始就把苏联红军打得后退不止吗?
至于巷战,可能换谁都差不多,只是拼命罢了。但是,别看日本的轻武器在落后的地方耀武扬威,但与德军、苏军相比,还落后不少,占不到任何便宜,反而要吃亏。
所以,如果日本来打斯大林格勒战役,会输的更惨。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多少?若换成日军来打,结果又如何?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都损失惨重,如果由日本关东军来打的话,那么整个过程会更加激烈。
苏德战争中,德军和苏军之间爆发了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其中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会战被称为三大战役。这三个战役里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场转折之战,德军在莫斯科战败后,他们可以用天气问题来抚慰官兵们的自信心,可是斯大林格勒再败给苏军,他们找不到任何理由来抚慰前线官兵们了。
账面上,德军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共损失兵力150万、坦克3500辆、火炮12000门以及飞机3000架,实际上德军最大的损失是军队的士气。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胜利让部队官兵认为己方可以战胜一切对手,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彻底击毁,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动摇起来,这也是他们后期不断失败的根源,这部分损失的价值无法估量。苏联的损失也不少,伤亡169万人,可是他们的损失让他们在战场上夺回了主动权,后面的库尔斯克会战更是让德军的精锐机械部队损失惨重,相对来说,他们付出的代价还是为他们换来了可观的回报。
希特勒曾经希望日本能够派兵进入苏联,日军从远东地区向苏联腹地进攻,然后与德军共同东西夹击苏联。如果日本能够如希特勒希望的那样,派出他们的关东军的话,那么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任务真的可能交由日本关东军。1942年,关东军的人数达到顶峰的120万,31个步兵师、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关东军的坦克旅团和航空军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是能够起到作用,那么德军也不会战败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巷战为主,坦克在城市小巷内无法自由推进,它们很容易成为苏军突击小分队的攻击目标。苏军的突击小分队由强击队、增援队和预备队组成,每个突击队中的增援队都携带了反坦克火箭、迫击炮和炸药,这些对付德国坦克都可以,对付日本坦克的话,那就更没问题了。二战的时候,日本的坦克主要是97式坦克,装甲厚度才25毫米,简直就是一堆脆皮,起到作用前就会被炸毁。斯大林格勒战役上,德军的轰击机之所以失去作用,那是因为苏军采取了非常聪明的作战方式。崔可夫命令他的第64集团军把阵地设置在接近德军的地方,两军之间的距离常常不超过30米,德国的轰炸机无法确保不错伤己方部队,因此他们不敢对地面进行大面积轰炸。如果是关东军到了斯大林格勒,那么他们的2个航空军估计也不会对地面进行大面积轰炸,否则日军也逃不过炸弹的波及。
关东军120万的总兵力不算多,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入了300万人,日军对苏军基本是1比2。德军输给苏联,很大程度是因为苏联官兵的顽强抵抗,苏军士兵在子弹打光后会和德军进行肉搏战,这让德军有点不知所措。关东军是否能够攻占斯大林格勒,关键也是要看他们的步兵作战能力,日本人与德国人不同,他们喜欢刺刀战,这会给苏军造成很大的伤亡。虽然苏军的伤亡会很大,但是不能低估他们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更何况斯大林已经颁布了“227号”命令,苏军士兵只要后退,那么全家都会受到牵连。苏联士兵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常常直到战死,手里还是紧紧地握着钢枪。日本人不怕刺刀战,但是他们怕不要命的打法,我们在八年抗战中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关东军的步兵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会与苏军进行大量的刺刀肉搏战,战争会相当激烈,但是他们根本无法战胜苏军,最后他们会和德军一样,兵败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主要是以巷战为主,交战双方常常要进行近距离肉搏战,喜欢刺刀战的关东军肯定很喜欢这样的战场,可是他们真的无法打败苏联人,苏联人身上有他们无法征服的卫国之心。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多少?若换成日军来打,结果又如何?
斯大林格勒战役持续时间长达199天,而且作战地域和规模都非常大,具体的伤亡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的统计,一般得到认可的数据是,德军损失85万人,包括被俘的9万人;苏军伤亡在110万人左右。无论如何,德军确确实实有1个步兵集团军和4个联军集团军退出了作战序列,这在德军作战史上是第一次。
至于说换成日军来打这次战役,恐怕早就被苏军合围歼灭了。日本陆军在机械化作战能力上比苏军都差许多,更不用和德军相比了,日军根本不具备机动作战的能力,而斯大林格勒基本上都是在野战工事中作战,甚至直接在野外进行坦克战,日军的坦克基本都是轻型坦克根本无法同苏军的坦克相抗衡,其步兵单位的自动火力也太弱,反坦克能力也不高,很难抵挡住苏军的步坦协同进攻。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的南翼都一直存在着被围歼的危险,多亏德军拥有机动作战的优势才将有限的兵力来回调动应付苏军各处的突破,使得防线虽然薄弱到了极点,却始终保持了完整。如果换作是日军,他们的步兵和坦克部队能够做到像德军那样流畅的机动作战吗?显然不能。
不过有另一种假设可以,那就是将那四个匈牙利、罗马尼亚、意大利的联军集团军换成四个日本集团军和原有的德军协同作战,或许真的就可以改变战局了。这四个联军集团军并不担任重大任务,只是负责德军的侧翼掩护问题,这些联军集团军反坦克能力太差,更重要的是训练程度不高,一遇到苏军的坦克就溃逃,还是一溃千里那种类型,都不给德军派兵增援的机会。如果换成日军,日军步兵的训练很好,尤其是武士道的作用擅长死守阵地,只要没有下令撤退,绝对会坚守阵地,在诺门坎战役中就可以证明日军步兵的坚韧性,这样日军就可以大大迟滞苏军的突破速度,为德军预备队的增援赢得时间,只要德军第6集团军不被合围,德军在南翼还是有机会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多少?若换成日军来打,结果又如何?
先来历数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的损失:
德军:共损失兵力70多万、坦克3500辆、火炮12000门以及飞机3000架
苏军:损失兵力为140万左右,坦克、火炮等难以计数
从整体损失上看,苏联无疑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者。但是实际上却相反,斯大林格勒战役,被称为二战的转折点。从闪击波兰以来,德军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欧洲土地上的各国军团在面对纳粹的陆空一体的闪电战时,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纳粹的铁蹄从波兰边境开始,就一路快速推进。即便是《海狮计划》的执行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大规模的轰炸依旧给英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果不是美国后期不遗余力的协助,仅仅凭英国的力量实在是难以托起整个盟军反攻的大任。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虽然在损失人数方面少于苏联,但是这是二战当中第一次有国家在直面德国军团时的胜利。这份胜利当然来之不易,不过却是打击了德军的信心,同时鼓励了苏联军民反抗侵略斗争的决心。
其实,在二战时,希特勒和日本曾经达成过协议,那就是日本从远东地区向苏联腹地进攻。德日在苏联开辟东西两线战场,令苏联左右难以兼顾。不过,当时日本人的思路比较清奇。他们对苦寒的苏联远东地区几乎没有丝毫兴趣。而是更加垂涎中国的千里沃野。
不过,面对德国的请求,日本军部也算是基本上认同。只是他们并没有将全部的关东军投入到对抗苏军的战场当中。
试想,以苏联的军事工业力量,岂能是随便一支日本军队能够担任进攻主角的?所以在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中,很快就被苏联的卫戍部队打了回来。而经此一役,日本一直到二战后,就全心全意将心思放在进攻亚洲诸国身上,再也没有对苏联提起丝毫的兴趣。那一场失败的战役,也算是给了一个令德国无可奈何的交代。
众所周知,当时日本精锐中的精锐是关东军,要是以关东军全力来进攻苏联,那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1942年,关东军的人数达到顶峰的120万,31个步兵师、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
这份实力,很显然和当年的进攻苏联的德军难以相提并论,毕竟在以闪电战为长的德国面前,日军的装备堪称是寒酸。按照当年的日军的工业水平来看,在陆战之王坦克的研制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受制于技术水平和地理环境的因素,缺乏大纵深的日本,又因为没有多少平原大军团作战的经验,使得日军的坦克技术根本难以和欧洲相提并论。
二战的时候,日本的坦克主要是97式坦克,装甲厚度才25毫米,简直就是一堆脆皮,起到作用前就会被炸毁。
不过,日军的航空兵实力确实不俗。只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采取的乃是巷战为主,野战为辅的政策。崔可夫下令,所有军团必须和德国军队胶着在一起。为的就是防止德国强大的轰炸机对苏军的轰炸。
但是如果换做是日本军队进攻,那么苏联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政策,双方在野外展开战争就成了必然的事实。
在旷野战争中,坦克不占优势的日军是否一定会败的一塌糊涂?从结果上看,日军失败应该是必然的结果。不过,也会给苏联军队造成不小的损失。
其实,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想要成功倒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和日本的关东军联合在一起,如果是这样,那么以当时苏联的力量真的很难对抗。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多少?若换成日军来打,结果又如何?
林格勒战役双方的损失:德军损失7800门火炮迫击炮,1200辆坦克,2000架飞机,1500辆军用卡车,伤亡80多万。苏军损失13280门火炮迫击炮,2100辆坦克,2665架飞机,3400辆军用卡车,伤亡110多万!斯大林格勒战役换成日军来打,日军也会惨败的。日军和苏军分别于1938年和1939年在张鼓峰和诺门罕地区交战两次!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日军被打败。1939年诺门坎交战双方的兵力装备,日军和伪满军约7.5万人,500门火炮迫击炮,182辆坦克,300架飞机。苏蒙军5.7万人,542门火炮迫击炮,498辆坦克,515架飞机。苏联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战胜日军。
从诺门罕战役装备来看,苏军无论是坦克飞机数量远多于日本,性能也优于日本。1942年苏军,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数量和质量均比日军高了几个档次,日军的零式战斗机,还有日军的那小个子坦克,苏军坦克可以一炮把日军坦克打到零件状态,1939年的日军关东军那么强悍,都被苏军打败了。但到了1942年日军关东军好多被调到太平洋战场,兵员战斗力很差,所以既使1942年换日军打斯大林格勒照样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多少?若换成日军来打,结果又如何?
斯大林格勒战役可以说是20世纪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没有之一!战役的血腥程度超乎想象,如果换作是日军来打,结果应该不会有什么改变,仍会是苏军取得胜利。但惨烈程度应该不会变,因为战斗以巷战为主,整场战役拼的都是人的决心,而武器只是辅助。
苏德双方兵力对比斯大林格勒这个地方对苏联的战略意义很重要,它地处苏联南部,往南是高加索山脉,往北是莫斯科。所以苏联对这个地方很重视,而纳粹德国也十分想要获得。为此双方领导人斯大林和希特勒都下了死命令,必须要拿下斯大林格勒!
对于此次战役苏联方面投入的总兵力约为300万人,并派出朱可夫元帅亲自指挥负责这场战役,可见苏联对于斯大林格勒的重视程度。
除了老帅亲自坐镇指挥外,苏联还调集了两个方面军作战。一个是新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铁木辛哥元帅作为司令,赫鲁晓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编制内有38个师,其任务是固守从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这一段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另一个是北高加索方面军,由苏联元帅布琼尼任司令。主要任务是进行掩护作战,其中第12和37集团军受领了掩护斯塔夫罗波尔方向的任务,第18、47、56集团军受领了掩护克拉斯诺达尔方向的任务。
德军在兵力方面也是投入巨大,大约派遣了200多万的部队进行作战,虽然兵力上不占优势,但德国人也是志在必得。为此他们还特意新组建了A、B两个集团军,其中A集团军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作战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
而B集团军由博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并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就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
除此之外,在A、B集团军后方还有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支援。并且在克里米亚地区还有号称纳粹“三大战术大师”之一的曼施坦因元帅率领的第11集团军坐镇。所以德军方面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战役伤亡情况我们开头也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是20世纪最为惨烈的战役。到底有多惨?一个生命只有9分钟!据后来统计,投身这场战役的士兵,从上战场那一刻起,他存活的时间只有9分钟,可见当时的战斗有多残酷。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持续了200多天,双方总共伤亡300多万人,相当于每天有15000人伤亡。在这伤亡的300多万人中,有150万是德国人,占德军投入总兵力的3/4。而苏联人伤亡为200万人,占投入兵力的2/3之多。
在武器损耗方面,德军损失了超过3500辆坦克,12000门大炮和迫击炮,3000多架飞机。而苏军这边损失了4300辆坦克,5700多门火炮及迫击炮,2769架作战飞机。如此大规模的武器投入和损失,即便是放在现代战争也是很罕见的!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也能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而且据说当时苏联的20后基本都投入到了这场战役当中,苏联为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真是倾尽未来。还有就是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民众表现得也十分英勇,战前85万人口的斯大林格勒,战后仅剩下5000多人,战斗的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换作日军的结果日军在二战时的战斗力还是挺强的,这点从二战期间日军在亚洲战场上的伤亡比例就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应该对事实有所认知,不要老觉得日军弱不禁风,我们获得抗战胜利也是实属不易的!
而在二战期间,苏联和日本也打过几场较大的战役,像张鼓峰战役、诺门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等。这些战役基本都是以日本的失利告终,但需要指出的是诺门罕战役,尽管是苏军获胜了,但伤亡人数和武器损失却高于日军,这点跟斯大林格勒战役有点相似。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损失了25600多人,日军损失了19000人,苏军主要通过火炮覆盖以及坦克装甲的碾压才取得惨胜的。而日军之所以能给苏军如此大伤亡,主要是在近战防御中表现顽强,通过拼刺刀、机枪和掷弹筒杀伤苏军步兵。
在被苏军火力压制以及重重包围下,日军还能组织反抗并没有溃败,也足以看出当时的日军还是比较顽强的,并且在执行力上做得较好。这点在战后苏军的朱可夫元帅也给予了一定认可。
而通过诺门罕战役也可以看出,如果日军拉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至少在巷战这样的短兵交接中,他们不会落下风,也会让苏军损失惨重。只不过在坦克、火炮等重火力武器以及后勤支援上会稍逊于德军。但总体来说,苏、日两军还是有得一打的,不会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双方的损失也会很惨重!
结语斯大林格勒战役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来打,战役结果都不会有改变,因为胜利始终在正义一方。但战斗过程都不会轻松,伤亡也都会很惨重。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胜利的转折点一点都没错,苏联为胜利也付出了肉眼可见的代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