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的新《三国》之所以被广泛批评,除了艺术性上的欠缺外,是否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看三国,看的是什么?
高希希的新《三国演义》抛开艺术性上的缺陷不谈,确实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破坏了理想主义精神。
我们要明确对于电视剧《三国演义》,人们欣赏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首先应该是情怀,包括汉末古风的情怀、匡扶天下的情怀、建功立业的情怀、兄弟情深的情怀、君臣相得的情怀等等。
其次,才是在战乱迭起、英雄辈出的汉末,那些人设经典的英雄人物,那些层出不穷的阴谋阳谋,那些热血贲张的沙场鏖战。
余下的,诸如服化道、战争场面、宫斗戏码等等,不是不重要,只是要排在上述所提要素的后面。
△诸葛亮
差评如潮的背后,是内涵的缺失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前不久播出的《大秦赋》,服化道精美耐看,战争场面也是气派磅礴,舍得砸钱,宫斗戏码更是成了主线。然而,它的口碑如何了?是不是差评如潮?
道理都是相通的——做历史剧最该下功夫的是做深做强它的内涵。
新版《三国演义》在服化道、战争场面方面都比老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要给予肯定的。但这是应该的,也是最起码的,毕竟94年到如今都过去多少年了,对吧?
但是老版三国至今豆瓣评分还是9.5分,不说评分,就是以大众口碑来说,都是极为认可这部正剧的。
而新三国即使做到了画质精美,演员阵容强大,评价却连三国动画版都不如,这就是没做好内涵,避重就轻的结果。
△豆瓣评分差距明显
多务实,少花招,才能被大家认可如何做强内涵,第一节就已经说了,首先是情怀,然后是经典的人物、谋略、战役。
新三国上来就把万众期待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情节给删了,改成了以曹操为主线的情节,完全改变了原著的尊刘贬曹格局,后面的删节改编更是比比皆是。
光谈到这里新三国就已经在内涵上失败得差不多了。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本小说,并非正史,它本身的魅力恰恰有大部分是来源于刘关张的情义、刘备的坎坷坚毅、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相得等等,蜀汉壮烈感人的主旋律使得观众们有感同身受、休戚与共之感。
△桃园三结义
如果改变了这种格局,那原著的味道就丧失殆尽了。就算非要重塑曹操英雄形象,可以按正史《三国志》来改编,何必为难《三国演义》?
别让原著的理想主义精神破灭结果新三国改成了四不像,从一开始就有种拍《曹操传》的感觉。
情节方面,给人感觉也是想各方面都照顾一下,结果在各种不必要的矫情细节上浪费了过多镜头,以致于好多经典的战役和情节都被无端缩水了。
编导如果不能领悟《三国演义》的精髓,自然就会毫不犹豫地阉割它。
△蜀汉昭烈帝刘备
如果是为了创新拍摄,那也请忠实于原著,而不是篡改原著。
如果是为了迎合市场,那请你别当正剧拍,迎合了市场的正剧会变歪,正剧要的是忠实还原即可。
最后,请别让理想主义精神破灭,守护住大家心中珍贵的三国情怀。
高希希的新《三国》之所以被广泛批评,除了艺术性上的欠缺外,是否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并不是年龄大的喜欢老三国,年轻的喜欢新三国,而是,凡是看过原著的,基本上都会喜欢老三国,那些喜欢新三国的,都是连三国演义原著都没读过,大部分是仅仅知道刘备曹操这些人物而已,至于故事情节是一概不知,新三国把一些不是很出名的人物都删了,这就符合了那些人的胃口,因为人数多了他会记不清人名。
真正热爱三国演义原著的,都会喜欢老三国,因为老三国把原著的精华都拍上了,虽然也有改编,但在合理范围内。
一些喜欢新三国总是说喜欢老三国的都是年龄大的,或者是因为先入为主。我请问你你看过三国演义原著吗?因为你没看过原著,所以你根本看不懂老三国电视剧,新三国就是拍给对三国故事一概不知的人看的。
高希希的新《三国》之所以被广泛批评,除了艺术性上的欠缺外,是否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高希希的新三国,完全碾压旧版本,一代经典!只是看过老版本的人思想狭隘,不愿接受现实而已
高希希的新《三国》之所以被广泛批评,除了艺术性上的欠缺外,是否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新三国90多集,战争场面宏大,武打设计新颖,尤其关羽那几场戏尤为经典。对三国的解读也较老版合理些,比如对曹操、刘备的解读,尤其孙权也不再似那样可有可无。不足之处:
一、剧情繁冗,一个吕布和貂蝉的戏演了十多集,曹操的家事也演了十多集,太无聊
二、90多集的剧情,对七擒孟获、张飞入川、孙策打江东以及姜维都没有描述
三、演员,张飞演的像傻子,诸葛亮演的那么忧郁,庞统到底有什么才华也没显示
高希希的新《三国》之所以被广泛批评,除了艺术性上的欠缺外,是否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我完全同意题主的最后结论。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高希希制作于2010年的长达95集的电视剧《三国》,的确是“得不偿失!”是什么原因呢?诚如题主所言:“是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高希希在颠覆与忠实之间的矛盾首先声明一点,该剧的艺术风格部分我是外行,不敢充“贾老练”去批教,留待艺术领域的创作者去置评。
关于汉末三国两晋时期这段历史,正史记载是很少的,历史领域的朋友们注意搜索可知,史学家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于秦汉、唐、宋等朝代,因为这些朝代都比较稳定长久,而且社会发达、文化丰富,有利于历史典籍的记载。
而在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及辽夏金元,历史记载就少多了。
具体说,《三国志》只有六十五卷,全部内容不及裴松之注释的一半。而且所使用的语言,艰涩难懂,表达方式也具有明显的汉末风格。
另外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乱世出英雄”,越是战争频繁,越是热点话题聚集。在整个三国时期的九十年中,大规模的战役达到近百次之多,也就是达到一年一次。
虽然是黄沙漫天、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的征战不休,但这九十年的时间,也是著名谋士和名将们生长的肥沃土壤,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分裂的历史历经沧桑,不过在市井生活繁华的宋代,已经有《三国志平话》形成,它出自民间艺人之手,作为表演的母本,赚取生活费。源自朔漠的元代统治者,被中原的文化和文明所影响,以致于使具有典雅独特气质的元曲杂剧兴起。
巜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就是杂剧对汉末那场纷争的部分表达,剧中更加祥细的渲染了董卓、吕布、貂蝉的复杂关系;为罗贯中以后巜三国演义》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借鉴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的四大名著,当然首推巜红楼梦》,但是许多学者大师都不看好巜三国演义》,以学者胡适、周作人为首,认为巜三国演义》为“平凡陋儒”的“共同作品”。
但是巜三国演义》却受到中国老百姓几百年来的喜欢和津津乐道。
一九九0年中央电视台花了四年时间,拍了一部巜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说,编剧就是罗贯中,他几乎忠实了对原著的改编,从台词到情节;对那段历史作了波澜壮阔的再现......
电视观众们最终记住了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鲍国安扮演的曹操和杨洪基演唱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至今人们依然认为这部电视剧为经典之作,最大的赢家就是唐国强,从此一洗饰演巜孔雀公主》的奶油味,而成为“羽扇纶巾”的智慧化身诸葛亮。
这是当年的唐国强。
八年后的唐国强的表演风格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是时间的流逝,还是岁月的沧桑;其实应该归功于电视剧巜三国演义》的成功扮演。
千百年来人们认可了诸葛亮是智慧和忠诚的象征,这就是传统,而传统的力量是无穷的。
高希希在十八年后的新《三国》电视剧中,启用了外形高于实力的陆毅,可惜效果差强人意,老百姓仍然认为这个角色属于偶像小生。
《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入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主要原因就是小说塑造了两个最大的偶像一一诸葛亮和关羽,它反映了民间的精神和追求。官方的追捧缘于对官府的“忠”,而民间看重的是关羽的“义”。因为义是基于双方平等的关系,这个也反映了社会的现状。
高希希的巜三国》对关羽的塑造,没有颠覆这个原则,而是亦步亦趋,忠实于巜三国演义》原创,了无新意,也无法有新意。
《三国》中失去平衡的曹操巜三国》电视剧中,高希希下的最大睹注就是重塑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小说的基本点就是“尊刘抑曹”,虽然新《三国》电视剧把曹操置于聚光灯下成为“灵魂人物”。但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桃园结义”章节被完全删除,使用像武侠小说作家柳残阳的谋篇布局手法,首先就是以刺杀董卓开始,其目的是使观众产生悬念感,有一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的意思。
但是,中国老百姓不了解三国故事的恐怕少之又少。导演的“独具匠心”与老百姓的“了然于胸”产生矛盾,观众可能会“嗤之以鼻”的。
而老百姓并不是认为曹操是十恶不敕的恶人,还是认为冠以枭雄称谓合适。但是,高希希在处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桥段中,演绎成曹操是一个“敢杀敢爱”的新矛盾人物。
杀人后的曹操和陈宫在雨中逃跑,曹操突然停止脚步(幸好没有在此时仰天大笑三声),原来他舍不得吕伯奢为他准备好了的酒肉,对陈宫说他要回去吃了再走。
当然,编剧完全有权修改原作,但是,应该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金庸先生就十分反感“把原作改得面目全非”,认为是“最蔑视作者和读者”。(《金庸作品集新序》)
但是,曹操安葬了吕伯奢,完毕后:“来,我敬你一杯!”
恕我直言,这样别出心裁的任性处理其实就是败笔!完全颠覆了《三国演义》最深入人心那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是非观念!”纯粹是“画蛇添足!”
结语
易中天其实早就告诫影视界:“拍巜三国演义》是脱离史实,拍《三国志》是不合民意,无论怎么拍都是输。”当然也包括想走中间道路突出曹操的高希希的新《三国》。
高希希的新《三国》之所以被广泛批评,除了艺术性上的欠缺外,是否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破坏?
先入为主亦很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