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近些年萨拉丁挺火,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他比较认可,将他赞誉为骑士英雄,还制作成了3D动画。@清山雅舍 推测应该是想树立标杆,引导穆斯林世界亲善西方国家。

△3D动画《萨拉丁传奇》中的萨拉丁

但排除现代政治因素的影响,萨拉丁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名声最大的功绩便是击败了十字军,时隔88年,代表穆斯林世界重新夺回了圣城耶路撒冷。

那么萨拉丁是怎样击败不可一世的十字军,他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别急,下面我们一起来逐步了解这其中的过程。

一、矛盾的核心——十字架反对弯月的圣战

△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和大商人,在罗马教皇的发动下,打着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圣地”的旗号,对地中海东部地区进行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远征△

萨拉丁战胜了十字军,那么首先我们要搞懂什么是十字军。十字军源自罗马教皇发动的“十字军东征”。

1095年,我国当时处于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惠州西湖边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江月五首》。“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好一派年华静好,风月无边。

也正是这一年,在离我国很遥远的西方,拜占庭帝国被塞尔柱突厥人打得节节败退、丧权失地,突厥人甚至将首都设在了距离君士坦丁堡仅100公里的尼西亚。这敌人都堵到家门口了,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连忙向罗马教皇求援,以求压制塞尔柱突厥人。

△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将老牌帝国拜占庭逼入了困境△

虽说罗马教皇不可能平白地帮助拜占庭帝国,但是这一次求援“正好打在腰眼上”——罗马教皇也有自己的需求:

1、从封建领主的层面

罗马教皇和西欧天主教会乃是西欧最大的封建领主。

一方面,由于对土地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因而他们最热衷于对外扩张。

另一方面,他们还急需把无地骑士和贫苦农民的注意力引向东方,借以消除西欧封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祸水外引,转移国内注意力,这招直到今日还在西方世界盛行)

2、从天主教会的层面

罗马教皇希望通过东征,把希腊正教教会收归自己统治,重新统一基督教世界。

甚至还梦想将基督教的势力扩张到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

出于以上两方面利好,罗马教皇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好好地救援一下拜占庭”。

△乌尔班二世在宗教会议上演说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于宗教会议上大搞宗教狂热,批判了东方穆斯林的诸多罪行,鼓吹了法兰西王国的荣耀业绩,煽动领主、骑士和农民向耶路撒冷进攻,解放“主的坟墓”,蛊惑教众这是“十字架反对弯月”的圣战,耶路撒冷是肥沃丰饶的天堂,遍地留着奶和蜜,所有的远征者将得到“赎罪”,战死的人必定升入天堂。(教皇的口才很棒,可惜这么好的地方,他本人却不去,你当他是在发扬风格吗?)

教皇的煽动成功了。人们高呼“上帝所愿”,并在自己衣服上缝了红色的“十”字作为参加远征的标志,因此得名为十字军。

△十字军:身上有红十字,是典型的标记

二、“圣地”的争夺——血与泪的史诗

毋庸置疑,十字军东征是残酷而又疯狂的,一路行来,烧杀劫掠,冻饿伤病,尸横遍野,这不禁令人对宗教狂热感到不寒而栗。

1099年7月,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在地中海东部一路征伐,最终攻占了“圣地”耶路撒冷。进城后十字军屠杀了城中7万余人,然后按照西欧的模式建立了若干个封建国家,其中最大的称为耶路撒冷王国。

这也是自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手中攻占耶路撒冷后,这个“圣地”再次回归基督教世界的怀抱。

△“圣城”耶路撒冷现代面貌

真的是久违了,基督教世界欣喜若狂,累世歌颂。

相反地,“圣地”沦陷,穆斯林们自然是不甘被暴力侵略,开始卯足了劲儿和十字军展开长年的军事较量。

在萨拉丁之前,随着塞尔柱帝国的衰落分裂,伊斯兰世界的赞吉王朝成为对抗十字军的中坚力量。赞吉王朝的开创者赞吉和他的儿子努尔丁,两代帝王都给予了十字军沉重的打击,夺回了大量被十字军占领的土地。但毕竟“饭要一口口吃”,十字军的实力依然很雄厚,所以他们都未能收复耶路撒冷,但他们为后来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萨拉丁正是接下来要扛起反十字军大旗的穆斯林之王。

△萨拉丁剧照

三、新英雄的崛起——萨拉丁

1、出身官宦,自幼磨砺

萨拉丁的全名为萨拉丁·尤素福·伊本·阿尤布。从民族来论,他属于库尔德人。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官僚,先是做着塞尔柱突厥的官,后来到了1138年,又被迫改投赞吉王朝,正是这个时期萨拉丁在提克里特(今伊拉克北部)出生了。

由于时局动荡,童年时的萨拉丁随父亲走南闯北,见识颇多,因而也被生活磨砺得心智早熟。(还是那句话,苦是不会白吃的)

萨拉丁年轻的时候就有着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切实准备并奋斗着。这个理想就是让逊尼派掌控法蒂玛王朝和带领伊斯兰世界进一步抗击十字军。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萨拉丁是一个真正有理想且能够全力执行的人,这很重要,成就大业者无不具备这种品质。

△萨拉丁剧照

2、掌控埃及,事业启航

1164年,努尔丁应埃及法蒂玛王朝哈里发的求援,派遣将领希尔库及其侄萨拉丁率军到埃及迎战十字军,多次取得胜利,后叔侄二人先后任法蒂玛王朝大臣。(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萨拉丁是个有野心、有手腕的人)

1171年,经过不断安插亲信,排除异己,萨拉丁终于推翻了由什叶派掌控的法蒂玛王朝,并在埃及建立起逊尼派控制的阿尤布王朝,但名义上仍臣属于努尔丁。

1174年,宗主努尔丁向萨拉丁索要贡赋,萨拉丁以金钱不足推搪了此事,这种不敬的态度惹得努尔丁大怒,并下令发兵进攻萨拉丁。这个时候的萨拉丁兵力远不如努尔丁,胜算很小。但是运气却在萨拉丁这边,努尔丁突发急病去世了。这样一来,萨拉丁身上的最后一道“枷锁”也解开了。

努尔丁的继承人是年仅11岁的萨利赫,赞吉王朝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裂。萨拉丁趁机向叙利亚和伊拉克地区扩张。

即便时局对萨拉丁有利,他还是遇到了重重困难。最终到了1183年才拿下阿勒颇,基本掌控叙利亚,用时8年半。

整合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势力,羽翼丰满的萨拉丁开始剑指十字军,誓要收复耶路撒冷。

△法蒂玛王朝位置和叙利亚主要城市位置示意图

哈丁之战——“圣城”的光复和十字军的溃败

1187年,萨拉丁发动了对十字军的总攻——史称“哈丁之战”。

他引诱十字军主力走出坚固的城堡,与己方野战,然后率领穆斯林大军在太巴列湖西岸的海廷包围了十字军。

令十字军崩溃的是,萨拉丁命令士兵点火生烟,熏得十字军又干又渴,但是由于无法解围,又不能去湖里取水。

萨拉丁这种疲敌战术非常奏效,一下子就让十字军战力去了大半。最终,疲惫饥渴的十字军被以逸待劳的穆斯林大军全歼,就连耶路撒冷国王都被俘虏了。

之后,丧失了主力的十字军再也无法守住耶路撒冷,萨拉丁在围城13天后,于1187年9月2日攻下“圣城”。此战对于伊斯兰世界意义重大,时隔88年,耶路撒冷再度回归穆斯林的怀抱。

△公元1187年,萨拉丁攻克耶路撒冷形势图

伊斯兰之光——萨拉丁的制胜法宝

萨拉丁之所以能够扛起阿拉伯大旗,带领穆斯林重创十字军,@清山雅舍 以为主要有三大法宝:

1、目标正确,人心凝聚

想办大事,一个明白正确的目标必不可少。这一点萨拉丁很睿智,他选择了“击败十字军,收复圣城”这一目标,令原本争斗不休、一盘散沙的穆斯林同仇敌忾,合乎逻辑、合乎情感地聚集在他的大旗下。用咱们国家的老话说就是:名正则言顺。

2、慷慨知礼,树立德望

个人声望这个东西是虚的,但却是很强大的无形力量。类比我国历史上的刘备,这声望的红利是吃了一波又一波。

萨拉丁为人很慷慨大方,为了事业不吝惜财富去收买任何人和物。形象地说,他把埃及的财富全用在了征服叙利亚上,又把叙利亚的财富全用在击败十字军上。所以,他临死的时候几乎身无分文,所有的财富都用在了他认定的大业上。

@清山雅舍 觉得只有真正为理想奋斗终生的人,才会达到脱离物质庸俗的境界。所以,那些不留身后财的历史名人们才格外令人敬重。

无需多言,萨拉丁这种慷慨之君绝对是手下们喜爱并乐于效忠的对象。毕竟光靠理想和大义是忽悠不了所有人的。萨拉丁一手信仰,一手金币,这才能够牢牢地将穆斯林大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萨拉丁麾下的穆斯林大军

他知书达礼,颇有骑士风度,严格遵守契约承诺,这种人格魅力不但令穆斯林们心折,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赞誉。

如此有手腕、有能力、有原则的君主,方能保持穆斯林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军事干练,用兵老道

萨拉丁称得上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位名将,他随叔叔在埃及抗击十字军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军事经验。

他有着较高的战略目光,在收复耶路撒冷的计划中,他先夺取埃及,然后又拿下叙利亚。如此一来,这两片地区就可以同时夹击耶路撒冷的十字军。

事实也是如此,十字军在萨拉丁的两面打击下,已经疲于应付,越发处于不利地位。

最后的哈丁之战也是采用了诱敌出洞和以逸待劳的打法,大大增加了己方的胜算,可见其用兵之老道。

△十字军主力汇聚

结语

十字军是中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所碰撞出的特殊产物,他代表着贪婪、掠夺和杀戮。而且有着法兰克军队的底子,和宗教的狂热加持,十字军的战斗力也不可小觑。

萨拉丁之所以能够战胜十字军,收复圣城,是源于他远大坚定的目标、慷慨有礼的德望和沉稳过硬的军事能力。

虽说在萨拉丁死后,十字军仍在一次次发动,但是萨拉丁的功绩却成为十字军的阴影和穆斯林的精神支柱。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作为库尔德人出身的萨拉丁,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个: 其一,是亲手覆灭了以什叶派中伊斯玛仪教派为信仰的埃及法蒂玛王朝,捍卫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正统;其二,则是重新夺取了基督教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城,并顶住了以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为统帅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打击。

准确来说,自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来,萨拉丁的军队在阿卡围城战中遭到失败,在阿夫苏尔战役中也没有占到便宜,在军事上难以称作“胜利”。但是,萨拉丁巧妙利用了英格兰金雀花王朝与法国卡佩王朝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赢得了圣城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就政治和战略层面来说,萨拉丁确实是“战胜”了第三次东征的十字军。

至于萨拉丁能够取得优势的原因,则仍然是老话重提。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了一系列的所谓“十字军国家”以来,他们始终陷入当地穆斯林诸政权和部落武装的包围,其相互间也缺乏有力的互助和策应,更常常爆发内讧。中东沿海地区的十字军国家严重依赖欧洲本土诸国的支援,而当其周边相互敌对的穆斯林弱小政权被强有力的政治势力或军事强人统一后,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的黎波里伯国等十字军国家立刻就会陷入危机,赞吉、努尔丁、萨拉丁、拜伯尔斯等等穆斯林强人的相继出现,就是佐证。

萨拉丁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应潮流,把握住了自己的机会,创建了库尔德人在历史上唯一的强大政权——阿尤布王朝,足以光照千秋。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萨拉丁可以说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因为他把当时四分五裂的阿拉伯世界重新统一,而且成功的从当时风头正盛的十字军手里夺回了耶路撒冷,可以说把十字军东征最大的成果给抹去了。那么萨拉丁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切呢?十字军的天然弱点

其实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说,十字军的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十字军王国其实并没有自立的能力,他们的生存从第一天起就高度依赖于欧洲各个基督教王国的支持,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

十字军王国其实从未自立,始终对欧洲本土王国有严重依赖

参加十字军东征的人主要来自英国、法国和德意志地区,这些人如果在一次精心准备的战役里,凭借宗教狂热和欧洲较高的军事训练水平,可以在战场上取得比较大的优势。但因为在十字军王国建立之后,当地的人口仍然主要是伊斯兰教徒,所以他们在当地很难得到真正的补给,所有后续的作战乃至生存都要信赖来自欧洲的后勤支持。在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战斗力低下的时候,他们的统治还可以维持,但撒拉丁虽然是库尔德人,却通过10几年的努力使阿拉伯世界基本统一。当地伊斯兰教势力有能力组建起与十字军人数接近甚至人数更多的军队之后,十字军的失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撒拉丁夺回耶路撒冷的具体过程

但即使这样,面对此前一直处于军事优势的十字军王国,撒拉丁要夺回耶路撒冷也并非易事。因为十字军诸王国其实可以说是一些不同组织的职业军人所建立的准军事组织,其整个存在的形式可以说都是为了在敌对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其城邦多数都有着坚固的城墙,在当时对于穆斯林的军队来说很难攻克。

蒙吉萨战役,萨拉丁遭遇重挫

因此撒拉丁在初期对十字军的作战其实也非常不顺利。他首次试图夺取耶路撒冷是在公元1177年,虽然当时耶路撒冷王国的国王鲍德温四世只有15岁,而且还饱受麻风病的困扰(电影《天国王朝》里那个面具人),但却得到了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中来到中东的法国骑士雷纳德及其手下以及圣殿骑士团的强力支持。因此尽管十字军当时人数较少,但却拥有大量精锐骑兵。因此在1177年进行的蒙吉萨战役中,人数占优的萨拉丁大军却遭遇惨败,他的侄子也在战斗中阵亡。这次失败也迫使撒拉丁把夺取耶路撒冷的计划向后推了将近十年。

击败了十字军的撒拉丁

但因为长期需要和撒拉丁的军队对峙,所以此时的十字军等于陷入了一场消耗战,而他们的后勤短板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显露了出来。因为十字军在当地基本没法补充兵员,所以渐渐地其兵力不足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即他们无法在守备各个城堡的同时还集结额外兵力进行大型战役。而鲍德温四世的麻风病却在此时越来越严重,到20岁之后,他已经双目失明,甚至没法走路,但当时打仗却经常需要他上阵鼓舞士气,因此很多时候他的手下只能将他绑在马上,强撑着上阵。

在公元1185年5月,23岁的鲍德温四世一命呜呼。之后,他9岁的外甥当了一年多小国王,在此期间耶路撒冷王国驸马居伊和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为争夺王位继承权内斗不休,最终居伊获胜。同时耶路撒冷王国的支柱雷纳德又不闲着,整天带兵袭击穆斯林朝圣者的马队,期间他还袭击过撒拉丁姐姐所在的马队,并对在伊斯兰教里具有重要地位的麦地纳发动过突袭。而这一系列行动都惹恼了撒拉丁,使他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驱逐十字军。

但鉴于蒙吉萨战役的教训,萨拉丁这次没有贸然向十字军坚固布防的耶路撒冷进军,而是先去攻击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太巴列,因为当时黎波里伯爵雷蒙德的妻子埃施瓦正在此城之中。撒拉丁破城之后,埃施瓦带人在城中营堡死守,并派人向耶路撒冷求援。

1187年的哈定战役发生地,一望无际的平原

而这一做法正中撒拉丁下怀。因为从耶路撒冷到太伯里虽然只有15英里左右,但却需要穿过一段干燥的平原。而十字军为了达到突袭的目的,在进军时没有带任何饮水等辎重,但撒拉丁却早就料到了这一点,他提前让自己的人把沿途所有的水井都下了毒,并在沿途的灌木丛中放火,而当时正是7月盛夏,十字军的主力重骑兵又仍然是穿戴着所有装备,因此走完这一路,虽然还没和撒拉丁的军队接战,但整个十字军的2万军队就已经被烤迷糊了。

古画中的哈定战役场景

而撒拉丁则在沿途不断派出小股轻骑兵在十字军的骑兵主力和步兵之间进行袭扰,迟滞其骑兵主力的进军速度,十字军骑兵渐渐落后,和步兵之间形成了空隙。而此时萨拉丁则派出优势兵力将十字军骑兵包围,然后通过巨量的箭雨给其造成了严重伤亡。而本应是此次出战主将的雷蒙德见势不妙,自己先带人溜了。其它十字军顿时陷入大乱,最后几乎被全歼。这场战役之后,2万十字军中有1.7万人阵亡,另外3000人被俘,之后全被在奴隶市场上出售。

哈定战役十字军被围歼

而耶路撒冷国王居伊因为和撒拉丁没有往日冤仇,所以被撒拉丁赦免,但曾多次带领军队袭击阿拉伯人的雷纳德却被斩首。而此战过后,耶路撒冷王国的军队主力已经不复存在,撒拉丁的大军很快将其包围,两周之后守城的十字军投降。之后撒拉丁又先后将其它多数十字军要塞攻克,只是在试图夺取欧洲十字军来到中东的重要登陆地泰尔城时遭遇失败。

但随后欧洲人为重新夺取耶路撒冷而发动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被击败。从此欧洲人就失去了耶路撒冷,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再次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将其占领。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萨拉丁是埃及阿尤布王朝的首任苏丹,中世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由他领导的抗击十字军东征运动乃至成功夺回耶路撒冷,埃及和西亚广大地区重回统治之下,使得萨拉丁成为享誉世界的历史人物,被史学家誉为具有“骑士风度的君主”。十字军东征源于宗教的狂热和贸易路线的再开拓,一路所向披靡,成为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军事行动之一。1187年,萨拉丁集结力量进攻十字军中最强的耶路撒冷王国。7月3日在太巴列湖西岸包围了十字军,史称哈丁之战。

同时,战场上俘虏了十字军统帅居伊·吕西尼安,打碎了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9月2日,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震惊了基督教廷。耶路撒冷被萨拉丁占领之后,教皇乌尔班三世悲愤惊愕而死。继任者格利高里八世更加狂热,决心重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于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法兰西国王菲利普以及被萨拉丁释放后违背诺言的居伊,开启了疯狂反攻。

1191年9月7日,阿苏夫会战中萨拉丁处于下风。不久之后,雅法大战大致是胶着平局。由于战争的破坏性太大,加上双方互相折损,形成对峙。1192年9月2日萨拉丁与十字军统帅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停战协定。萨拉丁能够战胜十字军,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型穆斯林政权的兴起以及基督教内部的矛盾。

在萨拉丁晚年,奠定了马木鲁克体制的雏形,对原来的阿拉伯帝国奴隶卫队制度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改革,从私奴中选拔强壮的男子进行军事训练,再统一配发装备。故而,萨拉丁强势的军事力量加上坚实的社会基础,使得阿尤步王朝力量非常具有持续性。十字军东征军主要是各个国家的松散联盟,而萨拉丁则是依靠中央集权体制,一个高度统一,一个比较涣散,胜败自明。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在今天的国际新闻中耶路撒冷作为巴以冲突的焦点绝对是一个热点地区——这里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而成为了各方势力博弈交锋之地。其实围绕这一地区的争斗早在上千年前就已开始——比如著名的十字军东征。所谓十字军东征简单点说就是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由罗马教廷组织、欧洲封建领主和骑士参与的对东方伊斯兰世界近200年的战争。

公元1095年11月19日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克莱蒙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向所有参会的神职人员、封建领主、骑士发出了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呼吁。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从公元636年起就被阿拉伯帝国所控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对基督教执行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基督徒仍被阿拉伯帝国允许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在此后的370年时间里穆斯林和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相安无事。

直到公元1010年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占领耶路撒冷后摧毁了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公元1095年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彼得回到欧洲后四处宣扬”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备受穆斯林迫害“的言论。无论彼得在宣扬过程中是否存在添油加醋的行为,不过从结果来看他成功掀起了收复圣地的宗教狂热情绪。当教皇发出收复圣地的呼吁后欧洲各国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们从中看到了抢地盘发洋财的机会。

当时欧洲各国的君主正在上演着合纵连横的大戏。彼此之间征战不休的各国君主都渴望积攒财富、扩充军队,从而实现自己称霸欧洲的夙愿。在当时的封建采邑制下各国君主几乎将本国农民最后一滴油水都榨干了,可依然不能满足他们无穷无尽的贪欲,于是他们转而将目光锁定在对外扩张上。征伐异教徒在当时的欧洲话语逻辑中无疑是具有绝对的正当性。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像中国科举制这种可以供底层人士晋升的途径。当时的欧洲实行的是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底层人士晋升的唯一通道就是当骑士去打仗,然后靠着军功一步步晋升。那些怀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念头的人都将东征看成是自己发洋财立军功走上人生巅峰路的机会。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欧洲各国的大商人、破落贵族、骑士都渴望着前往地中海东岸发洋财。

公元1097年10万人的十字军回合于君士坦丁堡后渡海进入小亚细亚。十字军先是帮拜占庭帝国收复了尼西亚等地,接着又于1099年7月15日占领了耶路撒冷。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按欧洲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等几十个国家。十字军士兵有着强大的战斗力,而且防护也要好过穆斯林对手,因此面对同等数量的异教军队往往能占优势。

可十字军同样存在自己难以克服的短板:十字军王国其实从来都没有自立的能力,因此他们的生存从第一天起就高度依赖于欧洲各个基督教王国的支持。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陆续建立一些基督教王国后当地的人口实际上仍主要是穆斯林,所以十字军很难在这种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环境中获得补给。十字军在兵力以及粮草等后勤物资的补给上都必须依赖欧洲本土。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后尽管占领了一些地盘、建立了一些王国,可这些基督教王国根本不能为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反而成为了不断消耗十字军实力的负担累赘。这些不具备自立能力的王国不能提供任何战略资源,反而需要欧洲本土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十字军的兵力、粮草补给完全依赖于欧洲的海运。在当时的交通运力条件下十字军始终被兵力问题所困扰。

十字军早期的东征之所以能取得优势更多是由于伊斯兰世界的分裂所致。十字军东征时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早已衰落:其内部各地的贵族纷纷自立门户建立了大大小小许多国家。这些穆斯林国家内部的争斗为十字军提供了机会。当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时十字军能取得一些优势,可当伊斯兰世界被整合统一之后按欧洲封建体系组织起来的十字军根本就不是对手。

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这一系列十字军国家实际上是处于穆斯林政权和部落武装的包围之中。当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时十字军靠着宗教狂热和相对较高的军事训练水平在战场上一度取得比较大的优势,可当十字军开始在新占领的地盘上建立王国时就开始发生内部分裂了。十字军尽管打着收复圣地这样的旗号,可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各路领主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既然要在新占领的地盘上建立王国就涉及到领土的划分。如果说参与十字军东征的各路领主一开始还能一致对外,那么等到瓜分地盘时就开始为自己的利益你争我夺了。伊斯兰世界因为利益纠纷四分五裂,而人性决定了十字军也无法避免同样的命运。十字军王国很快就和周边的伊斯兰政权一样彼此勾心斗角:十字军王国彼此之间不仅缺乏有力的互助和策应,有的甚至在内讧过程中暗地里与穆斯林政权勾勾搭搭。

地中海东岸的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毕竟是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世界。十字军国家身处穆斯林的包围之中还要搞内讧就几乎注定了必然失败的命运。如果这时出现一个能整合统一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强人也就意味着十字军的失败将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个登上历史舞台的政治强人就是萨拉丁。公元1137年萨拉丁出生在底格里斯河边一个库尔德人的富裕家庭中。

萨拉丁的父亲艾尤卜早年带着家人从第比利斯投奔兴起于如今伊拉克摩苏尔的赞吉王朝。萨拉丁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大马士革完成了学业。在此期间萨拉丁因为对逊尼派经文的认知而闻名遐迩。1160年萨拉丁的叔父谢尔库赫被赞吉王朝的努尔丁国王派去与埃及法蒂玛王朝作战。萨拉丁在追随叔父的征战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战略战术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法。

1167年萨拉丁再次奉命出征埃及时部下面对人数占优的敌军一度产生恐惧心理。萨拉丁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激励战士们勇敢冲锋。后来受命出任亚历山大长官的萨拉丁率1000守军迎战从海、陆两路进犯的敌军。萨拉丁在敌强我弱和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坚守75天从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萨拉丁在埃及的军事胜利显露了杰出的军事和组织才能。1168年十字军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率兵进攻埃及。

萨拉丁与叔父将十字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而逃。这段传奇经历使萨拉丁在次年被任命为埃及总督。在此之前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然而萨拉丁却是一个逊尼派信徒,所以他在埃及站稳脚跟以后就策划着改变什叶派在埃及占主导的局面:1171年萨拉丁将什叶派的法官换成了逊尼派,同时开始清除埃及本地的将领。萨拉丁尽管强化逊尼派的主体地位,但对什叶派和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也采取宽容政策。

1171年9月11日萨拉丁在开罗举行了共有147个方阵参加的大阅兵。阅兵结束后东西方世界公认没任何一个伊斯兰国王拥有可与之匹敌的军队。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萨拉丁的父亲、叔父以及他自己早年都曾效力于赞吉王朝,而且直到这时萨拉丁在理论上仍是赞吉王朝的臣子。这时的萨拉丁在名分上并没开创自己的王朝,而是仍以赞吉王朝的臣属自居,可实际上萨拉丁已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基业。

萨拉丁的实力之强大甚至已被外界视为超过了他的宗主赞吉王朝。赞吉王朝的努尔丁国王作为萨拉丁名义上的宗主自然对自己这位臣属做大做强心有不满。1174年春努尔丁准备对萨拉丁发起进攻,但却因为突发急病而去世。从此萨拉丁彻底摆脱了赞吉王朝宗主的阴影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抗击十字军的领袖。既然名义上的宗主已不复存在,那么萨拉丁索性开创了自己的阿尤布王朝。

萨拉丁在摆脱努尔丁的束缚后开始向叙利亚和伊拉克扩张势力。1174年10月萨拉丁来到了叙利亚大马士革南面的布斯拉。布斯拉的长官一看萨拉丁带来的队伍就告诉萨拉丁说:“你的力量不足以抵抗叙利亚的驻军,甚至连周边的老百姓都抵御不了”。萨拉丁却说:“只要有钱就一切好说了”。萨拉丁进入大马士革后不仅严格约束部下禁止扰民,而且花了大量的钱财来安抚大马士革的民心。

这样一番怀柔手段让大马士革的守军和百姓纷纷转投萨拉丁麾下。萨拉丁拿下大马士革后一路北上直逼叙利亚重镇阿勒颇,但阿勒颇人却视萨拉丁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心想要除掉萨拉丁的阿勒颇人花重金收买了最厉害的杀手来暗杀萨拉丁。当萨拉丁和大家一起共进晚餐时这些杀手发动了突袭。萨拉丁在众人的护卫下侥幸躲过一劫,可后来他又遭遇了一次刺杀:这次萨拉丁身上的铠甲被刺穿、脸部也被刺伤。

1181年努尔丁的儿子病死后萨拉丁加快了进攻阿勒颇的速度。1183年萨拉丁用5个城市与守城将领赞吉交换阿勒颇。萨拉丁让守军带走了阿勒颇城内所有金银财宝。萨拉丁想要的就只是这座城,因为这座城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萨拉丁曾说过:“阿勒颇是叙利亚的眼睛”。从1174年起萨拉丁就一直在为拿下阿勒颇努力着,而在历经8年的艰辛之后他才实现了这个目标。

萨拉丁攻占阿勒颇后昔日身为宗主的赞吉王朝如今反而开始臣服于阿尤布王朝。阿勒颇的占领让萨拉丁如虎添翼。这时昔日的宗主赞吉王朝已不再对萨拉丁构成威胁,因此他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十字军了。十字军东征以来打着宗教的旗号肆意掠夺和杀戮异教徒。萨拉丁从心底憎恨这些骑士老爷们。萨拉丁与赞吉王朝的战争算是伊斯兰世界的内战,而在内战结束之后萨拉丁开始把矛头对准外敌十字军。

要对付十字军首先得稳定自己的基本盘。萨拉丁之所以要在与十字军开战以前先稳住东面的赞吉王朝就是为了消除伊斯兰世界内部的隐患。在稳住赞吉王朝的同时萨拉丁还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巩固内内政治理上的稳定:萨拉丁建立了完善的政府机构和司法制度,改组了王宫禁卫军和军队组织,还修建了开罗和大马士革城堡等军事要塞以防备十字军的袭击。

与此同时萨拉丁修筑道路、开凿运河,兴修堤坝、发展农业、兴办工场、减轻赋税。萨拉丁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民生的改善,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自然会使他们更加拥护萨拉丁。萨拉丁鼓励医疗、教育事业的发展:萨拉丁出资开办医院培养医学人材、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创建伊斯兰高等学校。当时仅在大马士革一地就有20所高等学校。

这些学校除了讲授古兰经注释、圣训、伊斯兰教法、语言、文学等课程之外还开设哲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等各种社会和自然科学课程。萨拉丁为鼓舞穆斯林抗击十字军的热情曾责成学者撰写宣传“圣战”的著作。萨拉丁通过宗教宣传号召穆斯林“抓住真主的绳索”紧密团结抵御外敌,同时又对本国境内的什叶派、基督徒等少数派实行民族宗教平等政策以实现国内团结和睦。

萨拉丁在内政上大刀阔斧退出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也致力于在外交上分化瓦解自己的对手。伊斯兰世界存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斗争,而欧洲基督教国家内部也同样存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矛盾。萨拉丁巧妙利用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矛盾从而与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同盟关系。萨拉丁与意大利城邦共和国签订了贸易条约,还和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达成协议:伯爵的部队可以经过萨拉丁的领土而不受到攻击。

完成这些内政外交布局之后萨拉丁终于可以放手与十字军一战了。1186年冬耶路撒冷王国的雷蒙三世再次像个盗贼一样抢劫了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并斩杀了大部分商人。这使得萨拉丁隐忍多年的愤怒终于爆发了。萨拉丁早就一心想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而雷蒙三世的行为简直是把名正言顺动手的理由送给了萨拉丁。萨拉丁带领大军征服了叙利亚和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

紧接着萨拉丁就在1187年发动了哈丁战役。此战中十字军几乎全军覆没:医院骑士团长阿卡主教阵亡,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杰勒德、耶路撒冷国王雷蒙三世被俘,圣物也落入了萨拉丁之手。10月4日萨拉丁几乎是在没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了圣城耶路撒冷。这相当于把十字军东征最大的成果给直接抹去了。当萨拉丁的军队进入耶路撒冷时城内的基督徒无不胆战心惊。

88年前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曾对城内的穆斯林、犹太人等异教徒展开过大屠杀,因此当穆斯林的军队重新回到耶路撒冷时基督徒的恐惧是可想而知。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担心萨拉丁会像当年十字军屠杀穆斯林那样屠杀他们,但萨拉丁进城后没进行任何屠戮和劫掠行为。萨拉丁只是要求耶路撒冷的男性基督徒缴纳10第纳尔、女性基督徒缴纳5第纳尔、儿童缴纳1第纳尔作为自己的赎身费用。

基督徒们只要缴清了这笔钱就能得到生命和自由的充分保障,而缴不起钱的人则会成为奴隶。尽管萨拉丁说是这样说的,可实际上他后来还是免去了7000穷人的赎金。可即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缴不起钱的穷人会变成奴隶。这时萨拉丁的弟弟站出来索要了1000名奴隶,可他并没把这些奴隶带回家为自己干活,而是直接宣布当场全部释放。耶路撒冷主教随即也向萨拉丁索要了700名奴隶后当即释放。

甚至就连参与抵抗穆斯林的基督徒领袖巴利安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萨拉丁对此评价道:“我的弟弟做了善事,教长和巴利安也做了他们的善事”。随后萨拉丁宣布:所有付不起赎金的战俘及其家属将会全部得到释放。就这样萨拉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后没任何人被屠杀、没任何人成为奴隶。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期间曾将阿克萨清真寺改为圣殿骑士团总部、将磐石清真寺改成教堂。

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后又把这些地方恢复成为清真寺。有人曾建议不仅要恢复城内的清真寺,而且要把城内的圣墓大教堂也改成清真寺。萨拉丁拒绝进行这样的报复行为,反而宣布耶路撒冷的圣地将向所有宗教开放。萨拉丁表示将保护前来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同时萨拉丁也允许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定居。萨拉丁如此宽宏大量的做法显然与十字军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萨拉丁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对伊斯兰世界是极大的振奋,而对欧洲基督教世界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旨在重新夺回圣城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于公元1189年拉开了帷幕。这次东征汇集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国国王腓力二世、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三位欧洲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君主,再加上作为对手的萨拉丁可谓是构成了200年十字军东征历史中最豪华的一次阵容。

腓特烈一世在途经一条小河时淹死了,所以他并没和萨拉丁交上手。实际上和萨拉丁交手的腓力二世、理查一世都不是省油的灯:绰号“小狐狸”的腓力二世真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小狐狸”在位期间对内强化王权、对外开疆拓土。法国王室领地在“小狐狸”手上扩大了三倍。“狮心王”理查一世传说曾徒手掏出一只狮子的心脏。尽管这个传说可能言过其实,但由此也能看出理查一世骁勇善战。

先和萨拉丁交上手的是“小狐狸”腓力二世。双方在阿卡城下摆开架势打了快一年也不分胜负。当然不分胜负其视对作为防守方的萨拉丁是有利的。正当萨拉丁为自己坚固的城防和誓死不退的穆斯林勇士洋洋得意之时狮心王理查也加入了战斗。“小狐狸”虽精于纵横捭阖,但攻坚战的确非其所长。等到骁勇善战的狮心王加入战斗后萨拉丁就明显感觉到对手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了。

萨拉丁意识到在这位狮心王凌厉的攻势下阿卡城死活是守不住了,于是萨拉丁给理查写信称愿意交出阿卡城并交出二十万金币和1500名俘虏,作为交换的条件则是理查占领阿卡之后要善待城中的穆斯林。狮心王理查接受了萨拉丁的条件。事后理查并没追击萨拉丁的败军,不过他进城之后还是屠杀了三千名穆斯林。理查给出的理由是萨拉丁没按时把二十万金币送过来。

理查在攻占阿卡之后继续率军向耶路撒冷进军。当理查行至阿苏夫森林时遭遇萨拉丁设下的埋伏。萨拉丁试图用小股部队埋伏袭扰引诱理查的主力部队出击,从而实现诱敌深入、快速突破的战略意图。早就深入研究过萨拉丁战术特点的理查洞穿了对方的意图,因此理查指挥部队坚守着阵型。萨拉丁的部队多次出击都没能成功引诱理查追击。僵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军队中的骑士团终于按捺不住奋勇杀出。

尽管并没等到理查心中的理想时刻,但最终也起到了他预计的战术效果。穆斯林骑兵由于过于靠近十字军方阵,因此在突然杀出的十字军重甲骑兵冲击下伤亡惨重。萨拉丁在此战中损失近八千骑兵。此战之后萨拉丁由衷地佩服理查的才华和气魄,也因此将理查视为自己一生中所遇到的最强大对手。作为战胜者的理查也对萨拉丁的战术才华深感敬佩。身为对手的两人却产生了英雄惜英雄之感。

在后来的日子里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在打打停停的过程中萨拉丁和理查之间的通信却从没中断过。萨拉丁在信中称理查是自己一生中最厉害的敌手,理查对向自己的部下和盟友说萨拉丁绝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在贝特鲁巴对峙期间查理得了皮肤病,于是他向正在城外对峙的萨拉丁写信请求送一些冰镇水果和治疗的药物。萨拉丁很快就派人将查理所需之物送到他的营中,而且还派去医生为理查诊治。

理查撤兵之后萨拉丁趁虚而入攻占了雅法,理查闻讯率3000步兵冲到雅法城下。理查身先士卒亲自与穆斯林军队厮杀,闻讯赶来的萨拉丁也率部亲自迎战。萨拉丁在战场上见到持剑步战的理查竟觉得堂堂的狮心王没战马不成体统,于是立刻派人给理查送去了一匹战马。理查心安理得地接受后骑着萨拉丁送来的战马把萨拉丁杀得人仰马翻:不仅成功夺下了雅法城,还一口气追出了五里地。

这两个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的对手私下里却心心相惜。萨拉丁告诉理查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圣城,所以自己和手下即使是全部战死也不能相让。理查在给萨拉丁的回信中提到耶路撒冷的事可以再商量,但请求萨拉丁归还在哈丁战役中缴获的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在经过无数次交流沟通和共同努力之后双方的争端以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的议和宣告结束。

萨拉丁的慷慨大度是他战胜敌人的一大法宝。曾与萨拉丁交过手的十字军首领威廉曾说过:“萨拉丁睿智、勇敢、慷慨无比。正因为如此使他赢得了下属的心,没有什么比慷慨的赏赐更有效的手段了。他用自己慷慨和气魄征服了十字军”。萨拉丁在最大程度上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最大程度分化瓦解了自己的对手。作为逊尼派信徒的萨拉丁致力于强化逊尼派的主体地位,但并没因此排斥国内的什叶派和基督徒。

萨拉丁为统一伊斯兰世界必须首先压制赞吉王朝,可他并没因此使伊斯兰世界的内斗扩大化。这为他日后能专心全力应对十字军打下了基础。在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后萨拉丁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宽宏大量:他没因为88年十字军的暴行而报复任何一个基督徒。萨拉丁的英雄气概和宽宏大量不仅在伊斯兰世界内部争取到了大量的支持者,而且就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

如今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视萨拉丁为“民族英雄”,而西方国家也视萨拉丁为骑士精神的楷模。萨拉丁和狮心王理查英雄惜英雄的故事早已在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后的善行令他在东西方世界都收获了不少赞誉。普鲁士国王为大马士革萨拉丁墓赠送的一座大理石棺上刻下了西方人对萨拉丁的看法:“他用自己慷慨和气魄征服了十字军!”

萨拉丁为什么能够战胜十字军?

萨拉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我曾在另一篇问答里说过,萨拉丁是阿拉伯帝国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

萨拉丁一生最值得称颂的,便是他与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的君子盟约。

萨拉丁严格执行了盟约,只是可惜基督徒这边出了蠢蠢欲动者,最终大战爆发,耶路撒冷因此重新回到伊斯兰世界。

萨拉丁一生与十字军作战多次,也不是没有败过,比如在他最后一次与十字军在阿卡城作战时,萨拉丁就被十字军打败了。

只能说,大多数时候,还是萨拉丁率领的伊斯兰军队胜的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

十字军太穷

十字军的组成很复杂,上层是各个国家的贵族,一般也就是骑士阶层。

士兵的组成就更复杂了,什么人都有,一大部分是在自己国内过不下去了的,也有一小部分真的是虔诚之徒,相信跑到地中海对面去,杀几个异教徒,死后就可以上天堂了。

大多数的十字军都想着跑到异教徒的世界,杀光他们,抢掠他们的财务,占领他们的土地,使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

同时代的欧洲非常贫穷,生产力长期停滞,人们活着却不知道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欧洲人就想着跑去富庶的伊斯兰世界抢劫,十字军就是一群披着宗教外衣的强盗。

路途太远

从欧洲本土一路移动,跑到对岸去集结,这中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途中很容易产生各种变数,每一次参与十字军东征的人员都不尽相同,实力也大相径庭。

尤其是到了后来,阿拉伯人已经有了防备,随时准备着和基督徒们干上一架。

这使得气喘吁吁跑到那里,饥肠辘辘上气不接下气的基督徒,往往还未立稳脚跟,就得面临阿拉伯军队的围攻。

孤悬海外的公国

前几次十字军东征是取得了一些战果的,比如占领了耶路撒冷、阿卡等几座城池。

成为了城主后的基督贵族,马上和原来的宗主国划清界限,开始自治,这充分表明,十字军东征其实就是贵族为自己打天下,只是披上了宗教的外衣而已。

虽然占领了几座坚城,但毕竟孤悬海外,基督世界的资源和人员,要补给都不容易。

而放眼四周,全诗虎狼一般的阿拉伯人。

于是,被围攻是常有的,来救兵却是撞大运的事情。

综上,使得阿拉伯人在后期与十字军的战斗中,占据了上风。

而萨拉丁正是看清了形势,并且很好的利用时势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