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纵览古代历史,大明王朝的创立者朱元璋绝对算是一位极其传奇的皇帝。他出身极低,初期实力较弱,却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势力的夹击中存活了下来。这实在是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事情,朱元璋在此阶段的崛起也因而令人不由地大感惊奇。
那么,他到底使用了怎样的手段才完成了如此惊艳的绝地逆袭呢?我以为朱元璋能够在此危局中胜出,有赖于正确的战略、过硬的军事能力和王者的运气。如果你也好奇的话,接下来就请随我回到那段岁月,一起探寻朱元璋成功的奥秘吧。
一、正确合理的战略抉择——先西后东、先强后弱1、时局——元末农民起义方兴未艾
话说元朝末年,朝廷腐败至极,百姓民不聊生,困苦至极。这时上天似是也不满统治者的作为,使得神州大地天灾连绵,河水泛滥。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朝廷广征民夫十五万去修堵泛滥不断的黄河,结果引发了元末著名的农民起义——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对推翻元朝统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的势力本身也是脱胎于红巾军的郭子兴部。
从公元1351年到公元1360年,九年时间里农民军势力如大浪淘沙、更迭不休——有的被元军或是其他军队剿灭,有的却续存于乱世并逐渐壮大。总而言之,乱世如火如荼,远未结束——不管是元军与义军之间,还是割据群雄之间都要继续各显身手,决出胜负。
2、形势——双雄夹击,步步惊心
△郭子兴早亡,朱元璋代起;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汉;寿辉死,部将明玉珍自立为夏
我们这次讨论的三位主角,有两位来自红军系。朱元璋的势力脱胎于东支郭子兴部,而陈友谅的势力脱胎于西支徐寿辉部。
随着徐寿辉部的东扩和朱元璋部的西扩,两个势力最终接壤,并开始摩擦不断。
陈友谅原为徐寿辉提拔起来的大将,可惜此人并不懂什么知恩图报。在公元1360年攻陷了朱元璋的太平路之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杀死了昏庸无能的徐寿辉,而后自称皇帝,立国号为汉。陈友谅当时的势力覆盖了江西和湖广的大部分土地,实力极为强横,江南无人可匹敌,此时的朱元璋明显占据了下风。
更要命的是,陈友谅曾两次约东吴的张士诚夹击朱元璋。本就占据下风,还要被东西两面夹击,朱元璋的势力迎来了创业史上最艰难的时刻。
△朱元璋剧照
3、定策——分清主次、击强慑弱
陈友谅尽起水陆大军浩浩荡荡地顺江而下,攻向朱元璋的地盘,光是大型水军战船就有百余艘,小舰也有几百艘,军力强盛至极。朱元璋内部听到了陈友谅来攻的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多数人是心有惶惶。
朱元璋心里想必也是焦虑的,但是他依然能够与军师刘基冷静地分析军情:两线作战,原本就是弱势方,兵力再分散的话,两边都赢不了,那就要集中兵力快速击破一边,从而达到逐个击破的目的。但是先击破哪边呢?这就要分清主次,陈友谅才是主要敌人,张士诚只能算是陪衬,不管是兵力、战力、士气,张士诚都远不如陈友谅。所以,如果不消灭主敌陈友谅,介时他顺江而下直捣都城应天,朱元璋还是免不了要兵败如山。反过来,如果先将陈友谅击败,那么西边的威胁就会解除,而张士诚也会被震慑得立刻退兵。
事后证明,朱元璋在短时间内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抉择,帮助其势力统一思想,集中兵力,然后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在应天的江面上痛击了陈友谅的入侵,粉碎了陈友谅一战定乾坤的美梦。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能打赢陈友谅,也要归功于他不凡的军事能力,这一点会在第二部分细讲。同时幸运的是,张士诚居然犹豫不决,最后竟是爽约了。于是,第一次的东西夹击危局成功地被朱元璋给化解了。
△东西夹击
4、小结
在军事战争中,战略一定要放在战术之前,好的战略能够使一个势力找准奋斗的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元璋与刘基定下的先西后东之策,是在综合权衡陈张二人的各方面情报后,做出的正确决策,为朱元璋扫除二雄、统一江南做好了理论支撑和思想准备。
二、高超过硬的军事能力——兵不厌诈、掌握主动朱元璋和三国的曹操一样,在后世的评价中都带着军事家的头衔,且二者皆当之无愧。在朱元璋的战斗史中,常会看到他用巧妙惊人的战术来反败为胜。在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较量中,朱元璋成功领导了四次主要战役,使得胜利的天平最终偏向了他的一边。
1、第一次东西夹击——兵不厌诈、诱敌入彀
陈友谅第一次大举入侵应天,虽然张士诚爽约没来,但仅是陈友谅的大军就很难应付了。朱元璋在否决了属下提出的迎敌或逃跑的方案后,亲自敲定作战方案。
朱元璋先是派陈友谅的熟人向他诈降,然后引导陈友谅大军深入事先埋伏好的包围圈,最终在江上将陈友谅的主力全歼。
此次战役,朱元璋高超的军事能力化腐朽为神奇,不但解除了应天之危,还消灭了陈军的有生力量,缩小了双方的实力差距。
△千舟齐发,大举入侵
2、乘胜追击战——反间招降、攻略西境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优秀的军事家绝不会放过打击敌人的好时机。陈友谅新败,朱元璋便乘胜追击,不但收复失土,还不断地蚕食陈友谅的领地。
朱元璋在动用军队征伐的同时,还瞅准了陈友谅性格残暴、不善待属下的弱点,不断使用反间计除掉了陈军大将双刀赵普胜,招降了安庆江州的守将丁普郎和傅友德。
最终,使得陈友谅的实力随着领地的缩水而进一步变弱,相反地,朱元璋的势力则越发壮大,已经有了和陈友谅一决胜负的资本。
3、第二次东西夹击——鄱阳决胜、瑕不掩瑜
第二次东西夹击其实是有些意外的,至少朱元璋和张士诚事先都没有料到。公元1363年,江北红巾军逐渐衰落,刘福通带着小明王被元军逼到了安丰城困守。这时张士诚居然跳出来猛攻安丰,想要捡个便宜。于是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不顾刘基劝阻领兵北上支援。
陈友谅本就不甘被压制,他瞅到破绽便立即发动全部兵力向朱元璋进攻。如此居然又恰好凑成了东西夹击的局面,只不过陈友谅这次不用邀约张士诚了。
△朱陈鄱阳湖会战
当时的情况很危急,如果陈友谅直接进攻应天,那么朱元璋真的就危险了。没想到陈友谅居然放着应天不打,停在洪都和守将朱文正较劲了八十五天。多亏了陈友谅糊涂,朱文正给力,朱元璋才有空档击败张士诚后,调集二十万大军前来支援,于是乎鄱阳湖会战一触即发。
朱元璋定下了“湖中决战,湖口截击”的策略,在湖中率领主力与陈军苦战三十六日,终于依靠过硬的指挥能力和高昂的士气,并且主要以火攻战术逐渐歼灭陈友谅的大型战船,使得陈军开始逐渐出现败相。陈友谅最终支撑不住,率残军向湖口逃窜,结果又被伏兵截击,竟是在船上被一箭射中,一命呜呼。三军无首,更是一败涂地,朱元璋再一次获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4、灭张士诚之战——先斩臂膀、再动根基
公元1365年,朱元璋在巩固消化了陈友谅的势力后,开始着手攻取东吴。当时常遇春等人都主张直取敌都平江,但是朱元璋认为那样容易出现敌人兵力汇聚,久攻不克的风险。于是定下“先斩臂膀、再动根基”的作战方略。这一来可以让敌人疲于应对,逐个击破,最终孤立无援的平江就只能是囊中之物了。
果然,随着朱元璋的战术有效落实推进,张士诚军逐步被瓦解,无法凝聚起有效反抗。但最终在湖州和杭州被攻下后,失去“臂膀”平江城依然坚守了十个月方才告破,张士诚被俘,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先见之明。
5、小结、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他能够夺取天下、创立明朝重要因素之一。每逢战事,他很少服从众议,往往能够自己定下更为有效的作战计划,且大部分事后都被证为英明之举。这也是陈友谅和张士诚远远不如他的地方,因此也每每在朱元璋手下栽跟头。
△朱元璋剧照
三、天命王者的运气——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大家不要小看了运气这个东西,古往今来的成大业者,哪个不是王者运气加身,常常能够逢凶化吉、侥幸脱难。其实这个事情也很好理解,如果朱元璋运气不好,又怎么会笑到最后?既然能笑到最后,那么这个人的运气一定是不差的。
其实朱元璋能够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夹缝中生存成功,有着许多好运的加持,否则也是难以办到,简要梳理如下:
·察罕帖木儿的元军本要南下,朱元璋当时都准备投降了,结果察罕帖木儿被刺杀身亡了,朱元璋侥幸躲过一劫;
·扩廓帖木儿的元军准备南征,朱元璋也挡不住,结果突然和北边孛罗帖木儿打起来了,朱元璋再次幸免于难;
·陈友谅第一次夹击朱元璋,张士诚因为犹豫的性格,居然拖延一番后直接爽约了;
·陈友谅第二次夹击朱元璋,竟然没有直接攻打应天,而是不可理喻地攻打洪都,之后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居然被莫名地射死了,简直有如神助;
只要上述一件事上天没有眷顾到朱元璋,那么朱元璋基本就要灭亡于未成之时了,所以说时势造英雄啊,朱元璋除了自身素质过硬外,就连运气也是好得出奇,如此天助不想成大事也不行啊。
结语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在陈友谅、张士诚的夹击下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靠得是正确合理的战略抉择、高超过硬的军事能力和天命王者的运气。在那样一个艰险重重的环境下,朱元璋如果缺失了上述任意一项,恐怕也就只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
朱元璋率领大军和陈友谅的军队在鄱阳湖决一死战的时候,张士诚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帮助陈友谅打击朱元璋。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回过头来又把张士诚给消灭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朱元璋建立江南政权后,此时的元朝的军队基本上都被消灭了。在他周围的割据势力中,只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二人是朱元璋的颈劲敌。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三虎。接下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方的正式较量开始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在江州(今九江)杀死了徐寿辉,自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汉。然后向朱元璋发动进攻,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
陈友谅的军队是势入破竹,朱元璋军队驻守的太平(今安徽当涂县)被攻克了。
由于太平是南京的门户,军事地位非常的重要。因此,太平失守的消灭传到应天后,朱元璋的部下是人心惶惶,有的提议投降,有的提出议和,有人提议放弃应天以躲避陈友谅,也就是弃城逃跑。这几种意见,朱元璋听后都不同意。原因很简单,如果投降,以陈友谅的的胸襟和手段,必然不会容朱元璋活着。陈友谅连自己的上司都敢杀,更何况朱元璋这样一个降臣。如果放弃应天,又能退到哪里去呢?陈友谅兵不血刃就能占领应天,必然乘胜追击,赶尽杀绝。朱元璋是部会投降和逃跑的。他历尽千辛万苦才有了今日的局面,难道就是为了投降和逃跑吗?让他投降和逃跑吗,还不如战死。因此只有拼死一战,别无他路。
大家是议论纷纷,只有刘伯温双目圆瞪,一言不发。朱元璋问道:‘依先生高见,计将安出?’刘伯温胸有成竹:‘后举者胜,我以逸待劳,何患不克?’
朱元璋和刘伯温商讨在哪里迎击陈友谅。收复太平难度太大,决一死战,实力不够,怎么办呢?朱元璋心里很清楚,万一张士诚和陈友谅联合起来,应天是腹背受敌,自己大势已去了。为今之计只有速战速决。
兵贵神速。朱元璋迅速命令胡大海进攻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牵制陈友谅的部分兵力,而后派人诈降。他挑中的是原与陈友谅相识的康茂才,用康茂才诱骗陈友谅再合适不过。
被暂时胜利充昏了头脑的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害怕了真的会投降,因此放松了警惕。朱元璋大军迅速的向陈友谅的军队掩杀过去,陈友谅的军队是节节的败退。朱元璋先后收复太平,攻占安庆、信州封地。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此次战役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双方共投入兵力八十多万,结果陈友谅战败。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并乘胜攻占武昌,湖广又纳入朱元璋的势力范围。
张士诚是个典型的土财主,他控制南达绍兴、北达徐州、西到濠州、颖州封地,这么富庶的地方。却不想扩大家业,只想守住这个地方。所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决决一死战的时候,他坐视不管,任凭陈友谅被吃掉,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大将,攻占淮河流域。第二年,徐达统兵二十万,直捣张士诚的老巢。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攻占平江,张士诚束手被擒,后来在金陵自杀身亡。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
元末,也是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是当时最能排上号的三个人物。当时的陈友谅实力最大,然后就是张士诚,朱元璋是实力最弱的。那么,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朱元璋呢?请听分析。
先说陈友谅,陈友谅出身穷苦,为了能口饱饭,加入了“红卫军”,从一个小兵做起,最终凭借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爬到了统帅的位置。但是,陈友谅性格刚愎自用,他手下名将很多,但却没能用好。这个人也比较无情,先后杀了很多人,杀了提携他的倪文俊,杀了大将赵普胜,逼的丁普郎,傅友德投降了朱元璋。在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上他也没有朱元璋厉害。朱元璋占领南京便牢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闷声发大财,陈友谅却在采石矶迫不及待杀了旧主徐寿辉称帝,导致大失人心,把自己立于众矢之地。所以,比心机没朱元璋厉害,比隐忍没有朱元璋厉害,比军事能力还是输,遇到朱元璋他最后兵败,也是情理之中。
再看张士诚,张士诚没有陈友谅那么狠,他待人还算宽厚,但慈不掌兵,他的部下是最没有战斗力的一群人。正好他占领的江浙在元朝和朱元璋之间,张士诚是个墙头草,喜欢见风使舵,先是被元朝打,元朝兴兵讨伐他就投降元朝,被朱元璋打了又对朱元璋示好,之后又翻脸不认人。陈友谅在鄱阳湖兴兵的时候邀他出兵一起夹击朱元璋,他却拒不出兵眼睁睁看着大好机会白白浪费。军事、谋略连陈友谅都不如,更不提与朱元璋比了,不过这人待百姓极好,还有些骨气。
所以,综上所述,三人中朱元璋人狠,军事能力强,会谋略,会用人,再加上占领应天府自保无虞,最后才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
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
你好,我是慕慕说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元朝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朝代,由于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差异,再加上政权更迭得频繁、高压政治的苛刻等一系列原因,历史还是走向了起义。
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最为出名的有三支队伍: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
但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面对这一历史转变,不少人也许疑惑颇多,我们都知道,陈友谅可是拥有六十多万军队的人,比朱元璋多了好几倍,更何况还有“盟友”张士诚,朱元璋怎么会在他俩的强强联合之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对于这点,我们可以来细致的分析一下朱元璋所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
一、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在元朝末年开始起义的过程中,东边的张士诚占领了江南富庶之地;西边陈友谅,也是势力强大,地盘广阔。
而夹在二人之间的“乞儿”朱元璋,相对两人来说是弱势个群体。但就是这个弱势群体,偏偏打败了这两个“势大富强”的军队。
朱元璋,虽然一开始势力、军队等都比不上他们二人,但朱元璋此人,运势颇高,在天地人三方面上,可谓是占据优势。
在天时方面,朱元璋充分利用了风、水等自然条件,通过各种各样的战役消耗陈友谅二人的实力,无形之中,把本属于二人的优势就这样抹去了;
在地利方面,张士诚占领的是江南等富庶地区,在钱财上是占尽优势,武器装备肯定也是精英一流的;而陈友谅势大地广,军队数量上完胜朱元璋。
面对这方面的顾虑,朱元璋采取水战、海战的方式,利用各种地理、地形创造出了不少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在人和方面,朱元璋懂得拉拢人心,懂得礼贤下士,知人用人,于是他的身边有的是人才,无论是出谋划策,还是征战沙场都是不弱于陈、张二人。
而陈友谅二人之间呢,由于自己的性格等原因,相对于朱元璋来说,在天地人三方面不如朱元璋有优势,这也是朱元璋能却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毕竟,运势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往大的说就是“天佑此人”,是真龙天子的命;往小的来说就是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在军事政治方面陈友谅和张士诚二人的军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是比朱元璋要强上许多的。
在军事上,陈友谅占据了长江中游,张士诚占领了江南地区,而朱元璋的势力则集中在苏南皖地区,而且兵力又比朱元璋足,在这方面上朱元璋占不了什么优势。
但在政治方面,他俩都不如朱元璋。朱元璋身边是谋士颇多,他听取谋士的意见,先是分裂了陈友谅二人的联合;
后来当陈友谅率领军队东下时,朱元璋提前做好准备。
鄱阳湖战役之前,朱元璋提前堵死了陈友谅的后路,选择“请君入瓮”的计谋,陈友谅军队是多,但后方补给提供不上,怎么可能却得胜利?
在政治方面,朱元璋最大的优势就是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而陈友谅呢,疑心病最重,不听取他人意见,不接受他人看法,刚愎自用,延误战机。
张士诚呢,太过老实,器小,安分守己,胆量不足,在政治方面完全比不上朱元璋。
都说“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如果一个人的势力再大,但他不能有谋士在身,没有政治头脑的话,就算有再多军队,他也不能成功,很显然,这说的就是陈友谅二人。
所以,即使他俩在军事力量上比朱元璋要强,但最终还是不会胜利的。
三、性格方面刚刚说过了,陈友谅是一个疑心病重的人,他刚愎自用,专横跋扈,气量最小,他暗杀故主,最后是众叛亲离;
而朱元璋呢?听贤用贤,善于识人用人,还懂得拉拢人心,得到百姓的拥护,政治头脑也很高。
试问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
综合以上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一、朱元璋气运旺盛,是个天佑之人;
二、朱元璋善于人心,团队内部也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三、朱元璋身边名将、谋士云集;
四、朱元璋本人政治素养很高,军事头脑发达。
无论从哪方面上看,朱元璋都是优势突出,他小心翼翼,如“野草”般蓬勃生长,最终,取得胜利,创立大明王朝,成为一代天骄。
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朱元璋,一个起自于安徽凤阳的贫苦农民,却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能够成功,而陈友谅、张士诚这些枭雄却最终走向了失败?
朱元璋志向远大、深谋远虑,且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反观陈友谅和张士诚之流,前者是狡诈阴险、刚愎自用,后者是贪图享乐、安于现状,都是难成大器。
朱元璋占领应天之后,以此为根据,贯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不断扩充地盘发展实力。此时,朱元璋身处各方势力的包围之中,西面是陈友谅,东面是张士诚,东南是方国珍,这些势力中以陈友谅和张士诚对朱元璋的威胁最大。野心勃勃的陈友谅与张士诚相约东西夹击应天,灭掉朱元璋。
一场影响元朝末年历史走向的大战就此展开,我们来看看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在这场殊死搏斗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成功之处。
朱元璋闻知陈友谅、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的消息后,朱元璋属下诸将胆战心惊、厌战怯战。在此危机时刻,朱元璋力排众议坚持主战,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陈友谅,派出小部分兵力牵制张士诚。
正当朱元璋全力备战迎击陈友谅之时,北方的小明王遭到张士诚围攻并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一直尊奉小明王为主,权衡利弊之后朱元璋冒险分兵去救援小明王。救援小明王是一步险棋,一着不慎就会错失良机,所幸北上救援十分顺利。小明王在手,朱元璋也就具备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条件,大大提升了他的政治威望。
陈友谅的水师十分强大,舰船众多且船坚炮利,而朱元璋的水师数量较少且以小船为主。在关键性的鄱阳湖决战中,朱元璋灵活调整战术充分发挥小船灵活机动的优势,对陈友谅水师施以火攻,陈军笨重的舰船便成了活靶子,在大火中损失惨重。
陈友谅决战之前的陈友谅已即皇帝位,称国号为汉,并且占据江西、湖广之地,兵力强盛。但是他生性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曾先后杀死他的上司倪文俊和徐寿辉。
决战之初,陈友谅就被阻挡在了南昌城下三个月之久,不仅错失战机而且损兵折将、士气大损。在鄱阳湖决战中,陈友谅自恃舰船庞大却被朱元璋灵活的战术所击败。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说,陈友谅是根本无法与朱元璋相比的。
张士诚张士诚占据富庶的江浙地区,是最有钱的枭雄。可惜他安于一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特别是当陈友谅与他相约进攻朱元璋时,他却犹豫不定以期坐山观虎斗,在陈友谅失败之后他也就成为朱元璋的打击目标。张士诚这样缺乏野心的人也不能是朱元璋的对手。
朱元璋本是个穷苦孩子,他从一个大头兵成长为大将军,这期间他经历的太多,也锻造了他坚韧不屈、多谋善断、知人善任的领袖气质。这样优秀的领导者在困难面前更能展现自己的才华,而陈友谅、张士诚在他面前只能黯然失色。
为什么朱元璋在陈友谅,张士诚夹击下能扭转危局并最终完胜对手?
题主好
陈友谅和张士诚是朱元璋决战元朝政府前的最后敌人,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是元朝末年的枭雄,都是当世的豪杰,如果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可能还会成就一番大业,可惜历史是一场淘汰赛,他们都输给了朱元璋。
介绍两位选手一,张士诚,生于:1321年,职业是盐贩子,买卖私盐不可能光明正大的交易,一些人就会长期赊账不给钱,加上经常有官员压榨所贿,张士诚完全受不了了,就带着自己的三兄弟,盐友十四人,成立了临时武装,开始了起义,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经过不但壮大,张士诚建立了自己的起义政权,建国号:“天完”
二,陈友谅,生于:1320年,工作是渔民,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算是比较有文化的,当是已经是徐寿辉手下的大将了,陈友谅为人:“心狠手辣,胆大妄为”不断往上爬的陈友谅除掉了徐寿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建国号:“汉”
一,击败张士诚,其实张士诚的实力比朱元璋要强的多,但是此人做事没有计谋,1536年张士诚大军经过朱元璋的领地镇江,但是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作战,大败张军于龙潭,1537年在攻克宁国的战役中,张士诚身中三箭,最后战死,一败涂地。
二,击败陈友谅,击败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奉行:“广积粮,缓称王”的决策,大力发展自己领地的经济,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自己强大的舰队向朱元璋的领地应天进发,双方在龙湾进行大战,朱元璋造就在龙湾设下圈套,站在狮子山上挥舞着黄旗,五路军队在徐达、常遇春、冯胜的率领下对陈友谅的汉军进行轮番冲锋,汉军惊慌失措,纷纷跑向自己船只,但是龙湾已经退潮了,战船搁浅,陈友谅只有挤在一张小船上逃跑,胜利的希望破灭了。
总结:这一战之后汉军留下了两万多具尸体,七千名俘虏,朱元璋几乎没什么什么损害,但是陈友谅大势已去,最后败给了朱元璋。
陈友谅性格“小气”,无法容忍别人在自己的底盘成长,没有合理的作战计划,失败也是早晚的事。
其次朱元璋个人的能力也是远胜于张,陈二人,朱元璋的谋士也是强于二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