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辉煌的大汉王朝,上有开国皇帝汉高祖,中有武功巅峰汉武帝,此二人都是为大众熟知的“明星皇帝”。而“文景之治”在大汉历史上虽然也是颇有名气,但是大家对于汉文帝与汉景帝的了解远不如对刘邦和刘彻那样的耳熟能详。

这一方面是前二者的光环太过耀眼,吸引了众人过多的目光;另一方面是文帝和景帝相对前二者而言,比较无为而治,表面上的政绩不如前二者那么的吸睛。但是实际上,文帝和景帝的功劳是属于“润物细无声”型的,虽然从表面看没有那么华丽,但是却都是实在的“干货”。

那么按照题主的要求,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一聊“文景双杰”中的汉文帝刘恒。看看这位汉文帝即位后,到底是如何巧妙地面对开国元勋集团,巩固自身皇权的。

时局艰辛,虎去狼来

汉文帝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但是大家不要误会他的辈分,他其实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就出在吕后身上,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但也是吕后唯一的亲儿子。由于刘盈继位时才16岁,强势的吕后便开始借此干涉国政。皇后吕雉在汉高祖晚年时期颇不得宠,当时刘邦迷恋年轻的戚夫人,甚至都想将太子刘盈废掉,换成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于是刘邦的不念旧情导致了吕雉积怨日久,为后来吕后乱政埋下了隐患。

刘邦一死,吕雉就开始了她的血腥报复计划,著名的“人彘”就是吕后狠辣报复的代表作。刘盈也因此被母亲的这种疯狂行为惊吓到了,于是24岁时就因忧恐郁郁而终,说白了就是被亲妈给气死的。

接下来正式进入吕后专政时期,这个时期吕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分别是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刘恭是刘盈的庶长子,吕后的孙子,但是这小子年纪不大,但是颇有志气——在得知吕后毒杀了他的亲母后,居然公开地扬言说自己长大了要为母报仇,结果被吕后毫不客气地干掉了。(孩子的心性是好的,可惜还不懂事,这种事哪里能说呢?)

△汉文帝剧照

前少帝死了,吕后又找了个孙子刘弘替补上,这就是后少帝了。吕后死后,被压制许久的功臣集团终于等到报仇的时机了,开始联合剪除吕氏。而刘弘就在功臣集团反扑吕氏时被诛杀,成了政治牺牲品。

吕后已死,诸吕已灭,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气势嚣张的功臣集团物色了一位新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出身较低,大智若愚

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上评价为宽仁之君,大家不要因此就以为他是个老好人。宽仁之君也可以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据史料记载,汉文帝的母妃薄姬身份低微,一生只被刘邦宠幸过一次,不受待见。因而母家势弱的刘恒从小饱尝人间冷暖,心智也成熟得早,为人低调谨慎。但是从表面看就是那种老实人的样子,这也是功臣集团为何选择了他为新皇帝的缘故。

△汉文帝剧照

但是其实,汉文帝是个颇有城府的人,颇有大智若愚、扮猪吃老虎的架势。他深知功臣集团势大,若不想成为傀儡皇帝,自己即位之初就必须要以巩固皇权为先。他一方面通过任命自己的亲信为禁军首领,将京城军队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他大肆封赏功臣和天下诸王,以此来拉拢各方的支持,使得他的皇位初步稳固。

在初步坐稳皇位后,汉文帝便开始了对功臣集团的打压。功臣集团以陈平、周勃为首,但陈平去世得早,周勃就成了汉文帝主要打压得对象。通过逼周勃辞去相位等手段,成功地打压了功臣集团的气焰,提高了他的个人威望。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个人对汉文帝这种既宽仁平和又有城府手腕的帝王颇为敬服。汉文帝在面对功臣集团时,为巩固皇权所作所为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个人素养和品质。他的沉稳谨慎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他的缓急得当是处理大事小事的适宜标准,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并终身受益。

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引言:

西汉初年,京城长安郊外的渭水桥边,此刻正一番热闹景象,以开国元勋周勃和陈平为首,携诸位王公勋旧,辅以庄严的礼乐,齐刷刷的的向北远眺,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不久,一列马队护送着居中的一辆马车徐徐向南走来,周勃一马当先,在渭河桥上拦下了马队,俯身说道:“请大王便移尊步,臣有事与大王相商。”只见马车里的人影向旁边的侍卫使了个眼色,侍卫向周勃答道:“若您说的是公事,请您当众说出来,若您说的是私事,抱歉,王者不受私!”说罢,车队继续前进,只留下周勃在渭河桥上尴尬的站着,一阵风吹过,周勃不禁打了个冷颤,感觉背上一凉,似乎有不好的预感。

汉文帝刘恒剧照

马车上的那位,就是西汉历史上的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吕后去世后,中央的周勃和陈平联合刘姓诸侯发动了平定诸吕的行动,吕禄,吕产相继被杀,可事变成功后新皇帝的人选却让功臣派与皇族派一直僵持不下,双方都想着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在这样的一个局势下,身处偏远代国的刘恒成为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所有人都认为刘恒很好控制的时候,这位隐忍二十三年的落魄王爷却一步步的稳住了皇权,不仅将百废待兴的大汉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大盛事“文景之治”的开创者。那么,汉文帝刘恒又是如何一步步巩固自己的皇权呢?

一·登基形势——中央集权的极大削弱

在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刘恒是最不受宠的一个,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汉朝的皇帝,刘恒的幸运并不是偶然的,在功臣派眼中,刘恒有三大优势:其一刘恒在代国呆了十五年,中央没有根基,其二刘恒性情温和,在平定诸吕时诸侯闻风而动时刘恒却泰然处之,可见他没有野心,其三刘恒娘家人薄太后一族比较弱,不会重蹈吕后覆辙,也不会和权臣们争权。

这三大优势除了第二条所有人都被刘恒骗了以外其他两条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刘恒这优势在成为皇帝后却又成为刘恒的劣势,彼时的刘恒作为新皇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西汉初年地图

内部:中央政府方面,实权依然掌握在一众开国元勋手中,陈平是丞相,为百官之首;周勃居太尉,掌管南北军;大将军灌婴统兵数十万驻扎荥阳。一旦刘恒的所作所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重蹈吕氏家族的结果。

外部:平定诸吕之乱中,刘姓诸侯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虚侯刘章杀死了吕产,帮助周勃夺回了兵权,齐王刘襄在山东举兵,牵制了大批军队,致使京城空虚,周勃陈平才有机可乘,此外还有淮南王刘长,琅玡王刘泽等人。但是在帮助平叛的同时也暴露了这些诸侯王的个人实力非常强大,同样都是藩王,代王刘恒却做了皇帝,这些诸侯王内心能服气吗?刘恒的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虽然刘恒幸运的成为了皇帝,但留给他的却是一个烂摊子,皇权大大衰弱,内部功臣居功自傲,外部诸侯各王虎视眈眈,此时的刘恒如履薄冰,并不轻松。

二·皇族派还是功臣派——刘恒的两难抉择

刘恒即位之初,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力,是先对付功臣派还是皇族派呢?功臣派盘踞中央,掌握中央大权;皇族派分散边疆,容易造成地方不稳,无论哪一个都非常的重要,纠结再三后,刘恒做出了选择,先搞定功臣派!

1.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刘恒由诸侯王一跃成为皇帝,首先要增强自身实力,让他这个毫无根基的皇帝能够站得住脚。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最终诸侯王们联合推翻了自己,这天下还姓刘,可如果权臣篡位,那就是另一种性质了。

2.诸侯王在此时虽然表现了较强的实力,但本质上来说他们的实力已经遭遇了大幅度削弱。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消灭了除长沙国以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诸侯势力受到第一次削弱;吕后掌权后,大肆屠杀刘姓诸侯王,转而分封吕氏诸侯王,诸侯势力遭到了第二次削弱;吕后去世后,周勃陈平平定了诸吕之乱,吕氏诸侯被屠戮殆尽,诸侯王势力遭到了第三次削弱。经过了三次削弱的诸侯王虽然仍会威胁皇权,但相比功臣派而言危险性要小很多。

解决了淮南王刘长让汉文帝对诸侯王问题重视不够

3.刘恒本人有信心处理诸侯王问题,文帝时期虽然没有爆发诸侯王的大规模叛乱,但依然出现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而这两起叛乱都被汉文帝轻松解决了。并且在此之前刘恒靠着封赏不均等方法间接逼死了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为了防止诸侯王叛乱,刘恒把齐国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削弱了后代封国实力的同时也给了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留下了借鉴。

权衡利弊之后,刘恒对刘姓诸侯王选择了怀柔政策,而把精力主要放在了对付功臣派的一方。

三·萝卜加大棒——汉文帝的夺权之路

虽然表面看上去刘恒谦恭,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手腕的人。为了加强自身实力,刘恒开始了他的夺权之路,面对强大的功臣派,有了吕氏诸侯的前车之鉴,刘恒对功臣的夺权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用了萝卜加大棒的方式逐渐巩固自身的权力。

1.即位初夜——兵权

自刘恒即位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开始盘算着夺权的步骤了。当然,刘恒的下手也非常准,当晚,刘恒就干了三件漂亮事。一是任命代国旧臣张武为卫将军,代替周勃统帅南北军,此举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问题。二是任命代国旧臣宋昌为郎中令,掌管京城兵马,彼时诸侯国的军队还和灌婴在荥阳对峙,必须保障京城安定。三是大赦天下,由于刘恒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并不是顺位继承人,为了彰显自己即位的合法性,同时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刘恒需要民心倒向自己。

2.稳住老的,提拔新的——用人

拿到兵权,刘恒的腰杆子就硬起来了,可对于那些拥戴他的老臣,刘恒还是给与了优厚待遇。周勃加封了一万户,陈平和灌婴也各加封了三千户。为了奖励周勃的功劳,还提拔周勃做了丞相,看似稳住了周勃,却明升暗降的夺了周勃太尉的职责,使他失去了兵权。提拔周勃做丞相,又得以名正言顺的把丞相职位一分为二,削弱了陈平的权力。

以周勃为首的功臣派最终没能玩过汉文帝

同时,朝中缺乏心腹的汉文帝开始着手选拔新人,过去朝中大臣大多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勋旧,如今天下太平他们也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了,刘恒又从地方提拔了一批新锐干吏,以张释之,吴公,贾谊等人为代表,他们构成了文帝统治中后期朝臣的新的班底。

3.列侯就国——弃卒保帅

作为文帝提拔的新锐,贾谊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向汉文帝献上的“治安策”深得文帝赞赏,尤其列侯就国一论最得文帝重视,借用贾谊的献策,文帝强行命令在京的诸侯返回自己的封地,当周勃等人跳出来极力反对时,文帝又恰到好处的把贾谊搬出来做挡箭牌,通过屈贾谊于长沙换来功臣派平息愤怒,然后半强迫式的把诸侯就国的问题彻底解决。

从拿下兵权到列侯就国,文帝完成了对功臣派夺权路上的三步走,随着陈平灌婴的先后离世,周勃被文帝关进监狱后远离政坛,汉文帝的皇权得到很大加强,功臣派群龙无首,再也对汉文帝构不成威胁。

贾谊与汉文帝刘恒

四·按下葫芦起了瓢——汉文帝的失策

综合来看,汉文帝的夺权之路虽然漂亮,但并不完美。他对功臣派的打击是建立在对皇族派的纵容下所实现的,虽然成功打击了功臣派,但其实质不过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刘姓诸侯王的实力在文帝时期迅速扩大。

曾经汉文帝也是有机会的,贾谊就曾向汉文帝提出对待诸侯王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这实质上就是主父偃“推恩令”的超前版,但很可惜并美誉得到汉文帝的重视,贾谊就已经被汉文帝无情的抛弃,等到文帝向重新启用贾谊时,却已经为时晚矣!

由于对诸侯王的放纵,汉文帝埋下了不少的隐患。齐王刘襄去世后,文帝将土地分给了他的六个儿子,但这些诸侯都对皇帝杀死他们的父辈而怀恨在心,七国之乱中就有四国出自山东地区。淮南王刘长叛乱后,文帝本可以趁机废除淮南国,却因为一首民谣改变了想法,将淮南分给了刘长的儿子刘安和刘赐等人,而淮南一脉的叛乱问题一直到汉武帝时才得以彻底解决。另外,当还是太子的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太子时,刘濞因而迁怒于中央,其所作所为已经显示了他造反的企图,可文帝却并没有加以阻止。

七国之乱的酿成汉文帝要负一定的责任

终于,在景帝即位仅仅三年就爆发了差点动摇汉朝根基的吴楚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刘邦种下祸根,晁错是导火索,而文帝则滋养了祸根!

结语:

刘恒的成功之路足够励志,也足够有手段。他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皇子一跃成为汉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解决了功臣派使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把汉朝从贫困弱小带到了民富的道路上,为武帝时的国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放纵诸侯王却成为他一生最大的失策,不过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刘恒的夺权之路已经精彩,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弥补了他的遗憾。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正是汉文帝刘恒的这个遗憾,才成就了汉武帝的又一大功绩吧!

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刘恒即位为汉文帝后,面临的何止是功臣集团,还有藩王集团的势力,那时功臣集团诛吕成功,几乎完全控制了朝政,什么三公九卿,全是他们的人,比如陈平、周勃、张苍、夏侯婴等,刘恒的即位完全是这帮功臣牵着的,当时还不敢贸然进京,探了又探,而刘恒的即位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意味着只要是皇子都有做皇帝机会,这就使得汉文帝在即位之初面临着内功臣外藩王的威胁和挑战。

汉文帝刘恒画像。

先保命,汉文帝即位后,先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封为将军和郎中令,接管皇城守卫,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安抚功臣,大肆封赏晋爵,降低功臣防范,汉文帝赶紧熟悉政务,为夺权做准备,不久陈平去世,汉文帝逮到机会,一召“令列侯之国”,把功臣们全赶回了封地,功臣集团精神领袖周勃,是汉文帝连续两次下诏,才将他赶回去的,后续引出了“绛侯系狱”政治事件。

周勃数次为刘氏安天下,功臣集团的精神领袖,并且是军功臣力压陈平文功臣。

“绛侯系狱”事件不仅关系到周勃的命运,更直接决定了功臣们的出路,于是周勃虽是开国功臣,又有拥立之功,但他曾弑少帝发动政变,这事儿文帝一旦认真起来,周勃是会后怕的,以谋反嫌疑下狱,后经左右疏通才没事,其实正是汉文帝的姿态,打压的恰到好处,周勃在战战襟襟过完余生,陈平去世,周勃罢相,从此恢复了君强臣弱的局面,而且西汉的左右丞相制度也被文帝打掉一个,从此只保留一个丞相。

贾谊太傅画像。

除功臣外,还有藩王威胁,汉文帝又一召“除关无用传”,在此之前,中央与诸侯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汉文帝借仁义之名,天下都是一家,实质完成了对藩王的部分收权,采纳贾谊建议“众建诸侯少其力”,将齐地一分为六,淮南国一分为三,到文帝去世时,对中央有威胁的仅有楚国和吴国,爆发的“吴太子案”也是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只是在文帝时期没爆发,所以,汉文帝用列侯之国,打掉了功臣威胁势力,用关无用传和诸侯少其力,渗透诸侯内部,防止坐大,其实到了文帝后期,才算真正掌控朝政。

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汉文帝刘恒,西汉最幸运的诸侯王之一。身为庶子,又是最不得宠的一位皇子,封地又在贫瘠的代地,是要背景没背景,要实力没实力,可谓是一生都无缘皇位。可谁料到,一场巨变却将他这位本最无希望登上帝位的诸侯王,给硬生生的扶上了那九五至尊之位。

前180年,“诸吕之乱”爆发,曾压制了刘氏皇族数十年的吕氏一族,在齐王刘襄、周勃、陈平等人的联合绞杀下,被屠戮殆尽。随后,周勃、陈平等人为避免吕氏卷土重来,威胁到自己的性命先是废掉吕氏拥立的汉后少帝刘弘,而后又以“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即梁王、淮阳王、常山王皆不是惠帝亲子,而是吕氏一族的血脉,若是立他们为帝,刘氏江山恐被吕氏所占)为由,不再从最有资格继承帝位位的刘盈子嗣中挑选皇帝。

由此,在惠帝刘盈一脉都没有机会继承帝位的情况下,皇位只能是从刘姓旁支选出。

在当时,除刘盈一脉外,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是齐王刘襄。首先,按照西汉继嗣的伦序而言,身为刘邦长孙的刘襄,他的继位是名正言顺的。其次,诸吕之乱能被迅速的平定,刘姓皇族能从吕氏一族的手中夺回西汉的掌控权,齐王刘襄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若不是刘襄的起兵,周勃、陈平等人不可能那么快速的就平定吕氏之乱。因此,以当时的那个环境而言,要身份有身份,要实力有实力,要功绩有功绩的刘襄,他无疑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

但是,当时周勃、陈平等人却并不同意让刘襄继位。他们不同意刘襄继位,表面原因是因为“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陈平、周勃等人认为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凶残暴戾,恶贯满盈,如若让刘襄继位,就等于是又再扶植了一个吕氏集团,这于国于民皆是不利的,因此才不答应拥立刘襄为帝。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因为刘襄的实力太过庞大,让他即位,百官根本就控制不住他,他们难免会遭受到迫害。

如此,在最有希望做皇帝的刘襄被排除后,就剩下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二人,他们皆是刘邦之子,是刘邦仅存的血脉。因此,对于周勃、陈平等跟随刘邦开疆扩土的功臣而言,皇帝就只能从刘恒和刘长这二人中选出。而在当时,刘长因是被吕雉养大,且生性心狠手辣,不遵法度,让他即位,这些功臣日后的结局多半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因此,刘长自然也被排除在外。

由此,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仅剩刘恒一人,而恰恰刘恒这人就十分满足功臣们对新君的要求。首先,刘恒因被封在贫瘠的代地,且不受高祖、吕雉的喜爱,因此其代国的实力很弱下,让他继位,功臣们好控制。其次,刘恒在代地的名声特别好,是一位仁主,且他生性“仁孝淳厚”,让他继位,对于国家,对于功臣而言,都是最佳选择。最后,刘恒生母薄氏“谨良”,是一位不喜权力的女子,且她也没家人,因此造成不了什么外戚之祸。如此,基于以上原因,最终刘恒神奇般的坐上了大汉皇帝的宝座。

刘恒以外藩入主中央,可以说他在中央是毫无根基,而反观周勃、灌婴、陈平等人,他们皆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位高权重,资历老,人脉广、地位高、功勋大。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君臣关系,积极而稳妥的掌控全国最高权力,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是刘恒即位后,所要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

当然,刘恒虽生性仁厚,但却并不傻,相反,他很会做皇帝,是一个天生的帝王。因此,对于如何稳固自身统治,及皇权,刘恒做的却是非常好,可以说是毫不破绽,是兵不血刃的就牢牢的掌控住了最高权力。

首先,他一即位,就任命了自己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京师的卫戍部队南北二军,控制京师中枢的大局。然后,他又任命自己的另外一个亲信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卫皇宫,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之后,在绝对掌控了京城的防卫力量后,刘恒就开始对朝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对于那些拥立自己,且势力盘根错节的功臣们,刘恒先是不吝赏赐,给予他们高官厚禄,比如将太尉周勃晋升为右丞相,灌婴由大将军升任为太尉,以此来让他们放松对于自己的警惕。而后,在封赏这些功臣之时,刘恒又趁机让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堂之上,让其身居高位,悄悄的削弱这些功臣的势力,同时让一些毫无背景的新人进入官场,如贾谊、张释之等人,将他们提拔到太中大夫、廷尉等要职,让其效忠于自己,排挤掉原属功臣集团的官员。

最后,在基本掌控朝堂后,刘恒就着手将周勃、灌婴、陈平等功臣逐渐边缘化。前177年,刘恒先是下令废除太尉一职,以此来间接的罢黜灌婴,之后又下令让周勃“就国”,让其前往封地绛地“颐养天年”,以此来变相的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自此,功臣集团的势力就这样被刘恒悄无声息的给解决了。

再之后,在解决了中央之事后,刘恒又开始着手解决地方的诸侯王威胁。对于诸侯王的威胁,文帝不似景帝那样的急躁,轻举妄动,在具体的应对措施上,刘恒秉持着“善后要稳”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也不仓促冒失,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对于诸侯王,刘恒采取了“阳奉阴违”的策略,表面上放弃身段,礼敬诸侯王,先是下诏恢复被吕雉所废的刘姓王公的爵位和封地,来换取诸侯王对于他帝位的认可。其次对于诸侯王的某些逾越作法是一概忍让,如吴王刘濞对他不敬,“诈病不朝”,他就是隐忍不发,反而是“赐几杖”,以示容让,以此来麻痹,及稳住诸侯王,让他们放松警惕。

而后,在稳固了自身的皇位后,刘恒也随之开启了削弱诸侯王的进程。不久,他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以分其力”的建议,开始分化诸侯王的力量,先是将最强大的齐国分割成齐、城阳、济北三个诸侯国,将刘肥次子刘章封为城阳王、三子刘兴居封为济北王。而后,又将实力仅次于齐国的淮南国分割成淮南、衡山、庐江三个诸国,刘长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三子刘赐为庐江王。

如此,在刘恒的这般操作下,其帝位是彻底的稳固了下来,他是牢牢的掌控住皇权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力。

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汉文帝是一位明君,仁厚节俭,开创了“文景之治”,国力蒸蒸日上,积攒了大量财富,为以后汉武帝对匈开战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汉文帝成绩斐然,成为千古帝王的典范。可是他在即位之初,却显得势单力孤,面临着权臣执政的局面。

能坐上皇帝的宝座,是权臣们以“好控制”为标准权衡利弊的结果,对于汉文帝来说,天上掉下巨大的馅饼不是阴谋就是陷阱。怎么巩固自己的皇权?是汉文帝即将面临的课题!汉文帝是怎么做的呢?听我慢慢说。

汉文帝面临的是西汉开国元勋集团,以及铲除诸吕后的功臣们。具体就是周勃,陈平,灌婴,刘兴居,刘章等人。太尉周勃在铲除诸吕的行动中,夺得了南北军的控制权。灌婴之前统领大军驻扎在荥阳,也有一定的军权。陈平的职位是丞相,掌管全国行政。他们既是开国功臣,又是铲吕的功臣,还拥有着军政大权。刘章,刘兴居兄弟俩是铲吕的具体执行者,也等着汉文帝分封赵地、梁地。汉文帝在我们心里就是仁厚之人,其实不然,他在巩固权力方面挺有心得的。

汉文帝夺权第一招:快与准,夺回军权

汉文帝即位,入住未央宫那天,就瞄准了军队,立即任命心腹宋昌为卫将军,接管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接管禁军。这样皇城、宫城的军队都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同时也保卫了自己的安全,以迅捷不及掩耳的速度,拿回最核心的权力。

汉文帝夺权第二招:狠,攻心为上

汉文帝当然不能亏待这些功臣们,封官加爵自然是少不了的,增加他们的食邑,还继续让他们担任高位。

周勃担任左丞相,陈平担任右丞相,灌婴担任太尉。有意思的是,周勃大老粗一个,指挥军队是他的强项,现在却故意让他统领百官,这其实就是汉文帝挖的一个坑,有意而为。

周勃当然对这些全然不知,日渐表现出得意、骄横的神情。这样的安排不多久就显现威力。有一天上朝,汉文帝就问周勃,丞相是干什么的?周勃却一问三不知。当着百僚的面,气氛那是相当尴尬,丢了面子的周勃只能羞愧的辞官回家了。汉文帝这招太狠了,这就是所谓的攻心为上,一招致命,很容易地把周勃挤出权力中心。

汉文帝第3招:利用,一网打尽。

汉文帝的运气很不错,没几年老前辈陈平、灌婴相继去世。就剩一个赋闲在家的周勃,但还是得好好地利用他一下。

当时汉文帝为了减轻京城运粮压力,让住在京城的列侯们统统回封地,但是很多人熟视无睹,总是找各种理由留在京城,汉文帝很难办。

于是汉文帝又启用周勃,再当一次丞相。几个月后,汉文帝索性罢免周勃的丞相职位,让他返回封地。其目的是拿周勃当枪使,给列侯们返回封地起表率带头作用。这样一来,列侯们们还有什么话可说,统统地返回封地去了。

最后说一下,汉文帝对于刘兴居、刘章兄弟,肯定不会给他们兑大奖的,封赵国、梁国这是痴心妄想。最后干脆拿出两个郡,兄弟俩一人一个。

汉文帝快、准、狠地控制住了局面,以睿智的方法,无形的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又仁厚,又聪明的汉文帝能成为千古楷模一点都不意外。

汉文帝即位后,面对开国元勋集团,怎么巩固皇权的?

吕后死了之后,汉初功臣集团发动了“诛吕行动”,这次行动,名义上“匡扶汉室”,实际上是在外有齐王刘襄大兵压进的情况下的一次“谋反”事件。

功臣们为什么要“谋反”?

原因主要在于争夺曾经被吕后夺走而分给吕氏外戚的权力,由于诸吕在中枢掌握权力时间短,没有功臣们根基深厚,所以这次行动很轻松就实现了。

在干掉诸吕之后,功臣集团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少帝。少帝是刘盈的儿子,吕后的亲孙子,如果少帝长大执政后,会不会“制裁”他们这种矫诏诸杀外戚的行为?

功臣们商量了半天,为了集团利益,决定斩草除根,于是惠帝的儿子一个都没放过,全部干掉了,并且制造了他们不是惠帝亲生子,而是吕后为了临朝称制抱来的孩子的借口来掩饰他们的这种“噬主”行为。

国不可一日无主,必须从高祖的血脉中选择一个来做新皇帝,谁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呢?活着的高祖儿子里面,没有什么强势外戚背景,没有多少地盘兵力,而为人又相当低调,跟个小透明似的刘恒,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选择刘恒,是最有利于功臣集团们维护胜利果实的,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四年的时间,曾经迎立新帝的功臣们,就一个个被排挤到了权力中心之外,甚至干掉了。

若说迎立新帝,诛杀诸吕的第一策划人,应该是陈平。这个在波谲云诡的汉初三朝政局中屹立不倒的阴谋家不愧是个人精,在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也就是汉文帝刚坐上帝位的第二年,就托病要求辞去丞相职务,他想要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诛吕行动第一功臣左丞相周勃。

史书上没有交代陈平为什么这么做,但从陈平的生平来看,在每一次风波之中,他都能够全身而退,可见其政治嗅觉相对敏锐。当初功臣们以为立一个毫无根基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刘恒,但陈平应该是最早看出功臣们“如意算盘”打错的人。

从刘恒即位后一系列有章法的作为中,陈平已经看出来这个新皇帝的政治手腕十分成熟,必然是清除明白当初功臣们迎立他的私心,他不可能长期受制于大臣,所以他必然与诸功臣发生矛盾,所以此时,选择辞相,是陈平政治智慧的体现,算是急流勇退,右丞相让给了周勃,陈平做了左丞相。

第一功臣周勃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百官之首的位置,但他没有发现的是,他立即就被汉文帝给盯上了。

当初周勃作为迎立刘恒的第一人,要刘恒屏退左右才肯献上玉玺,这一事件使得刘恒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人必然是自己皇权道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于是初登地位的刘恒,对付周勃的第一个手段,是在其面前表现得十分谦恭,谦恭到君臣礼仪都不顾的程度来麻痹周勃,使其更加忘乎所以。

《资治通鉴·汉纪五》中这样记载,每次上完朝后,周勃得意洋洋地迈步而出,文帝则“礼之恭,常目送之”。

汉文帝这么做,除了麻痹纵容周勃之外,还有一个很深的用意,那就是做给其大臣看的。你看,我对周勃这么恭谨,你们心理没有什么怨言么?

果然,中郎将袁盎站出来说话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无所顾忌地炮轰当朝丞相,百僚第一人,说他居功自傲、骄傲放纵,同时还对文帝谦恭待周勃的行为表示不满,这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有了袁盎这个头,那么汉文帝就能顺势重塑天子权威,于是自此之后,皇帝就是皇帝,该有的威仪都有,臣子就应该是臣子,哪怕你是第一功臣,该咋样就咋样。

当然,这么做还不够,文帝还要继续整周勃。

打蛇打七寸,周勃在理政方面其实是个大老粗,以其政治才能是不足以做百官之首的,于是文帝便朝这方面入手,打击他的威信。

某次朝会,文帝环顾众臣,随后问周勃:“一岁之内,天下决狱(审理完结的案件)几何?”

周勃一愣,回道:“臣不知。”

文帝又问:“一岁之内,天下钱、谷出入几何?”

周勃茫然,臣不知+1

于是文帝转而问陈平,陈平说决狱的事情召问廷尉,天下钱谷问治栗内史。

文帝一脸严肃,既然这些事情都有人专门管,那么你左丞相管什么?

陈平立即匍匐谢罪,很巧妙地交代了丞相的职责,上辅佐君王,下统治百官让其各尽其职。使得上下内外之事都井井有条,这就是丞相的职责。

文帝微微颔首,认可了陈平的说法。

看起来这似乎是在针对陈平,实际上是在埋汰周勃。你看你周勃作为右丞相,一问三不知,连自己要干啥都不知道,要你何用?

退朝后,周勃急忙追上陈平埋怨,说你只顾着在皇帝面前滔滔不绝,平时怎么也不教教我?

陈平皮笑肉不笑地说:“公居上相之位,难道不知自己所任制职为何?”

于是,清醒过来的周勃立即上书称病,右丞相之位再次让给了陈平,只是陈平做了不到一年,就病逝了。

陈平去世,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汉文帝再次起用周勃为右相,目的很简单,就是你个过渡,准备收拾功臣集团。

首先,汉文帝考核各地郡守的业绩,从中挑选了排名第一的河南郡守吴公治,把他安排到中央干廷尉,这位兄弟不属于功臣集团,所以可以放心用。

吴公治做了廷尉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汉文帝推荐了一个人,贾谊。贾谊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被汉文帝提拔为郎中令的属官中大夫,秩比两千石。

汉文帝已经准备安排贾谊以任公卿之位,只是被周勃、灌婴等功臣集团群起攻之,没有执行。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虚诏,文帝知道安排贾谊这个没有根基的小年轻成为三公九卿是不现实的,他的主要目的是转移视线,方便他在这个时间点上推出这么一道诏令。

这道诏令也是贾谊建议起早的,规定所有受分列候都必须离开长安到各自所受封国去。只有两种人例外,一是朝廷现职官员,二是有诏令允许留京者。

这是一招很厉害的棋,其目的就是打散在长安抱团的功臣集团,使他们化整为零,就不再会构成威胁。

这是一次与功臣集团的较量,也是一次极大的冒险。

诏令一出,功臣们借故拖延,谁也不肯响应,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提出建议起草诏令的贾谊。

贾谊,实际上也是汉文帝的棋子,为了达到目的,汉文帝把贾谊外放去给长沙王做太傅去了,这样一来,功臣列候们就没有指责的对象,汉文帝获得了主导权。

接下来,只要搞定周勃就可以了。只要这个功臣第一人扮演一次牵头羊的机会,那么大局就稳了!

文帝召见周勃,和颜悦色地对周勃说了这么一番话:

前日吾诏列候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周勃你是丞相啊,向来我都看重你,你应该起个带头作用!

周勃能怎么办?前面两次较量,已经输得一塌糊涂,这一次,皇帝把话说得那么漂亮,他只能交出相权,干脆利落地去就国了。

周勃回他的封国去了,但这位叱咤沙场的大将军,却在路上胆小如鼠,日夜恐慌,总担心皇帝要派人来刺杀他,遇到河东守尉来巡视绛邑(周勃是绛侯),他甚至 紧张到如临大敌,自己披盔戴甲,令家丁持械严阵以待。

如此反常的行为,难免招人猜疑,于是好事者上书告以谋反,文帝对周勃本又戒心,于是很快把周勃押回来论罪,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还是通过他的儿媳妇汉文帝的公主,通过汉文帝的舅舅薄昭再搞到薄太后那里,才算打消了汉文帝的戒心。

同时,当年指责周勃的袁盎也不信周勃真会谋反,特地为他做了无罪辩护,这才使得周勃得以死里逃生,回到绛邑安分守己,了此残生去了。

这就是汉文帝的手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