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东汉末年的分裂,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王朝晚期的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那么在东汉衰亡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走马灯般地逐一亮相,且都或多或少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董卓和袁绍作为东汉末年的两个著名人物,他们在其中又起了怎么样的作用呢?他们对东汉的分裂该负怎样的责任呢?让我们一道探寻一番。
△董卓剧照
西凉猛虎,窥伺神器董卓在历史上是一个评价极其负面的角色,大家通常直接将他当作是三国中的大反派。通常这样的人物都是在历史上做下了极为恶劣的行径,才会被毫无争议地盖棺定论。那么东汉的分裂董卓有没有责任呢?我以为是有的。董卓是西凉著名的豪强势力首领,同时也是军功卓著的大汉高官,入京前是并州牧。他趁汉灵帝驾崩、朝政不稳之际,窥伺朝堂,想要干涉朝政。结果大将军何进偏偏“瞌睡送枕头”式地把董卓请入京,用来对付宦官集团。要说何进这步棋实在是汉末第一大昏招,开启了董卓乱政的“恶魔宝盒”。
董卓入京后,何进已被宦官集团杀死,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从此,董卓在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生性残暴不仁,独断专行,祸乱朝政,为非作歹,荼毒苍生,总之是罪行累累。因为他的倒行逆施,汉室统治彻底残破,天下割据势力纷纷起兵反董,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序幕。
四世三公,豪门袁绍袁绍是汉末争霸的风云人物,割据前期的最强霸主。他出身四世三公的东汉顶级豪门——汝南袁氏,是根正苗红的大世家子弟。但是袁绍的所作所为间接促进了汉朝的分裂。何解?因为董卓的入京就是袁绍促成的。当时,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斗得你死我活,而太后老是回护宦官。于是,袁绍就向上司何进献策,让他召地方军队入京对太后进行兵谏,以达到铲除宦官的目的。后面的事前文也说过了,董卓进京后简直是搞翻了天。
而在董卓入京之初,兵马不多,士气不稳,鲍信曾建言袁绍突袭董卓。袁绍当时为中军校尉,手里掌着兵权。可惜袁绍完全被董卓的气势给吓住了,不敢行事。于是,他错过了驱除董卓这尊“瘟神”的最好机会。
结语虽然袁绍和董卓在东汉分裂一事上均有责任。但是袁绍是间接效应,而董卓是直接影响,并且董卓残害汉室的程度远超袁绍。所以,对东汉末的分裂董卓的责任更大。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一个时代的分裂哪是一两个人就能造成的,完成分裂的原因一般来说都是社会动荡造成的,因为如果社会安定,一个人就算再有能力也不会有人跟他造反,一个人的力量肯定不能对抗一个国家,所以只能是社会动荡造成的分裂。
而社会动荡一般来说又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社会财富如果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的时候,那么肯定会造成另外一部分人起觊觎之心,当贫穷那部分去生活越来越困难,那么肯定会走上一条反抗的道路,也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所以当贫富差距过大的时候一定会造成社会动荡。
而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他是统治阶级通过一系列制度剥削被统治阶级,日益积累起来的财富,逐渐加大贫富差距,最后让广大穷人无法获得财富,也就是断了其获得财富的途径和希望,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变得生活困难,这个时候一有机会获得拥有财富的途径和希望,那么这些人肯定会蜂拥而至,也就造就了“造反”的群众基础。
最后财富通过重新分配,社会再次回到发展的轨道。
所以说,东汉末年的分裂不是董卓造成的,也不是袁绍造成的,他们只是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见证者。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诸侯割据,终成三国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其中,董卓和袁绍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者应是皇帝,如果没有祸起萧墙,王朝是垮不掉的。
昏聩的皇帝使东汉走向末路
东汉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么是外戚当权,大力打击士人,实行了“党锢”。汉灵帝当皇帝时,大肆敛财,大兴土木,途径之一是卖官鬻爵。那时,当官都要向皇帝纳贡,立有军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钱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密友崔州平的父亲名士崔烈,当年通过汉灵帝的乳母进献了五百万钱,当上了司徒。汉灵帝却有些后悔了,说要一千万好了。
汉灵帝的另一途径是加税,大太监、中常侍张让、赵忠建议对全国的耕地每亩加收十钱,用于修建宫殿等项目。灵帝还下诏让各地向都城洛阳运送木材和石料,宦官们在验收时强迫地方贱卖。各地的官吏乘机增加百姓赋税,让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发了黄巾起义。
皇族刘焉看到天下混乱,便向汉灵帝建议为了镇压叛乱,设置更有权力的州牧。以前,州里仅有负责监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则一统州军政大权。州牧有利于指挥调动全州力量,但也为诸侯割据打下了伏笔。刘焉被委任为益州牧,他儿子刘璋后来就独霸益州了。董卓当政时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公孙度便自称为辽东侯、平州牧,割据一方。魏国时期,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王,被司马懿剿灭了。
汉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登基,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对立,袁绍与董卓相继登场,助推了东汉的倒塌和分裂。
袁绍引狼入室,董卓施行暴政
祸乱是从何进诛杀宦官开始的,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清除宦官,何进的手下袁绍建议召外地将领入京,董卓便应召带兵而来。另一部属曹操认为多此一举,被何进厉声呵斥。事态的发展证明曹操的正确,何进先被宦官诛杀了,袁绍和他弟弟袁术带兵打进皇宫,大杀宦官。本来袁绍等人已达到目的了,但这时董卓带着大队人马进京了,攫取了胜利果实。
董卓刚到洛阳时,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董卓恐怕有不轨之心,现在不早作打算,必然会被他控制”。但董卓久经战阵,部下勇猛,袁绍有些畏惧他,不敢发动进攻。很快,董卓接纳了何进的人马,并指使吕布杀死了另一实力将领丁原,迅速成为洛阳的老大,胁迫皇帝让自己当政。在董卓要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时,袁绍进行了抗争,随后便逃离了。
董卓执政之初,还能任用贤能,收买人心。他没与袁绍计较,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但当董卓大权在握后,便显现出残暴的本性,纵兵抢掠皇亲贵族和百姓,滥杀无辜,奸淫妇女,激起了民愤。在外的袁绍召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被推举为盟主。至此,操控朝廷的董卓与地方诸侯对立,带着洛阳的富豪和百姓迁都长安,把他们的财物席卷一空,还掘了历代皇帝陵寝和高官的墓地,放火烧了洛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袁绍带头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作为诸侯的盟主,打董卓并不积极,只有曹操和孙坚出兵了。董卓派人招抚各路诸侯,劝说袁绍等人服从朝廷,但袁绍和袁术先后杀了朝廷派去的人。而且,袁绍等人认为汉献帝年幼,被董卓所控制,而皇族、幽州牧刘虞贤明,准备拥立刘虞当皇帝。曹操当即表示反对,加上刘虞本人坚决拒绝,袁绍等人另立朝廷的事才罢休。
随后,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又是那个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竟以权谋私,看来另一个董卓要产生了。”由此可见,袁绍带头割据,他弟弟袁术在南方抢地盘,刘表、公孙瓒等诸侯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天下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这期间,司徒王充设计,在吕布的帮助下,除掉了董卓。但王充不肯原谅董卓的部下,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汉献帝颠沛流离。在这时候,袁绍的谋士建议迎回汉献帝。但袁绍可能想着自己称王称霸,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结果,曹操抓住机会,迎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树立自身的权威,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后来,献帝下诏给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但专门结党营私,没有勤王救驾,只是擅自攻伐。”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绍败给曹操是不奇怪的。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年幼的刘辩即位为皇帝,东汉开始陷入黑暗与分裂,先是外戚大将军何进诛杀了宦官蹇硕,接着因为何进准备诛杀所有宦官而召集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导致了宦官先动手杀了何进,何进一死,朝廷群龙无首,袁绍、袁术、何进的部将吴匡率军杀尽宦官,连何太后的弟弟何苗也被杀,接着就是董卓进京。
东汉历史上,小皇帝即位非常多,皇帝年幼无法执政,通常的情况是由太后掌权,然后太后就提拔兄弟、父亲及娘家亲戚来掌控权力,这就是外戚集团,比如跋扈将军梁冀的妹妹就是汉顺帝的皇后,成为独掌大权的外在,甚至还毒死过小皇帝,但是,后来小皇帝长大后,就会联合宦官势力一起铲除掌权的外戚集团,然后自己掌权,比汉桓帝。
东汉的历史就是如此,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争斗贯穿了整个东汉,汉灵帝刚刚即位时,外戚大将军窦武联合陈蕃等朝中士人想铲除掌权的宦官,结果因为消息泄露,窦武、陈蕃等人反而被宦官先下手杀死,然后宦官们继续扶持汉灵帝。
汉灵帝刘宏
大将军窦武的情况与大将军何进的情况何其相似,两个都是有兵权的大将军,都是外戚,都是因为想杀宦官,结果都被宦官先下手为强所杀,其实东汉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因此外戚与宦官势力被东汉的士大夫阶层所憎恶,尤其是宦官,士大夫阶层一直都想除掉宦官,但因为宦官依附于皇权,一直没能除掉。
所以,有人说外戚与宦官是东汉的两个毒瘤,虽然看上去有些道理,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东汉没有外戚与宦官,会灭亡得更快,看看曹魏就知道了,曹魏吸取了东汉的经验教训,所以禁止外戚与宦官干政,结果呢,被司马懿这样的士大夫阶层为首的权臣篡了位,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来阻止权臣。
朝廷权力是要讲究平衡的,外戚、宦官、士大夫三个集团如果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权力体系,东汉的政权就能稳定,宦官是百分之百依附于皇权而忠于皇帝的,所以东汉的皇帝才会宁愿相信宦官,也不相信外戚与朝臣,所以在汉桓帝与汉灵帝两朝才有专门打击士大夫阶层的党锢之祸,其实,宦官集团就是皇帝默许存在,并用来抗衡外戚与朝臣的一张牌,外戚和朝臣有可能会篡夺东汉权力,但是宦官绝对不会,因为他们没有后代,只能是皇帝的死党。
东汉皇帝与宦官
再回到汉灵帝刚刚去世时的局势,大将军何进杀了宦官蹇硕,因为蹇硕听从了汉灵帝要拥立刘协为帝的遗愿,但是何进是当时皇帝刘辩的舅舅,当然只能维护刘辩,何进杀蹇硕是权力之争,也是皇权之争,但是何进想要诛杀所有宦官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宦官存在几百年,消灭了这个阶层,就会动摇东汉的统治根基。
而在何进被杀后,袁绍、袁术等人诛杀了所有的宦官,这样就等于是消灭了宦官阶层,再加上何进被杀,等于外戚集团也被消灭,这样一下子就消灭了维护东汉统治的两个集团,只剩下一个士大夫集团就能专权,而让士大夫专权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的主要政治目的。
所以,袁绍才会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而何进这个人一直处于犹犹豫豫当中,又当断不断,所以才会被宦官先下手杀掉,如果何进不死,东汉政权仍然会像之前外戚专权一样,由何进控制朝廷,同时又手握天下兵马,先不管何进执政能力如何,至少有何进活着,董卓是不敢进京的。
大将军何进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何进的死是导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根源,何进被杀导致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被灭亡,也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坍塌,那么何进为什么会死呢?
因为袁绍忽悠何进请外军进京来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这是一把双刃剑,外军进京请进来容易,想要送走就难了,而且袁绍建议的人是董卓,董卓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据说董卓也是袁氏门生故吏,袁绍劝何进召攻董卓进京是有私心的,是为自己着想的,是想趁此机会先消灭宦官,结果却一不小心把何进给害死了。
常言道,兔子急了会咬人,狗急了会跳墙,何进这样逼宦官,宦官难道不知道,当时朝廷中有十二个掌权的宦官,分别是张让、赵忠、段珪、郭胜、夏恽、孙璋、张恭、毕岚、栗嵩、高望、韩悝、宋典,合称十常侍,十常侍在汉灵帝一朝倍受汉灵帝重用,汉灵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十常侍
这里的张常侍就是张让,赵常侍就是赵忠,可见汉灵帝多宠信宦官,可想而知汉灵帝在位时,谁敢动宦官,何进、袁绍等人对宦官对手也就是等到汉灵帝去世后才敢动手,而宦官们在汉灵帝在位的21年飞扬跋扈,现在何进、袁绍等人想除掉他们,十常侍当然会拼命一搏,最终的结局就是何进被杀,而大将军何进被杀引发了何进手下强烈的愤慨,同时也让袁绍、袁术等人可以毫无顾忌冲入皇宫中杀宦官。
那么袁绍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袁绍的家族是当时的四世三公,家族名声极大,而袁绍当时颇有才能,俨然是当时士族的领袖,袁绍在没有进京做官时,曾在洛阳周边居住了很多时间,既不响应朝廷的征辟出来做官,又在私底下秘密联络受到禁锢的党人,而袁绍的行为在当时甚至引起了宦官中常侍赵忠的警告,赵忠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袁本初(袁绍)抬高身价,不响应朝廷的征辟,专养亡命之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这说明赵忠等人已经察觉到袁绍的行为,袁绍当时的行为就是在策划诛灭宦官,联络党人及士人,就连袁绍的叔父袁隗警告袁绍,袁绍也不听,估计是当时袁家的名声太大,又没有抓住把柄,所以宦官们并没有对袁绍动手,而袁绍在完成私下的秘密联络之后,就进入大将军何进的幕府任幕僚,当时的大将军何时是唯一可抗衡宦官的朝廷势力。
袁绍
汉灵帝去世后,何进独掌大权,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后来发生的事就是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了,结果何进被杀,宦官也被诛灭,所有这一切都是袁绍的阴谋,包括建议何召董卓进京,当时就有人反对了,比如陈琳,就是后来帮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的那个陈琳,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就看出不能引外军进京,可惜何进不听,而袁绍比陈琳更有名声,势力也更大。
正是这一建议把董卓引出来了,董卓进京时,何进、何苗被杀,宦官全部被杀,只有京城的各派联合起来才能对抗董卓,比如袁绍、袁术、吴匡、丁原等人,但在何进被杀后,这些人各自为战,谁也不服谁,袁绍与袁术两兄弟一直就不和,吴匡则投靠了董卓,而丁原被董卓引诱吕布所杀,这样一来京城最大的势力就是董卓了,董卓掌控京城兵权后,自然就掌控了京城的政权。
董卓
董卓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董卓是史书有记载以来,行为最恶劣、品行最坏、手段最残忍的掌权者,没有之一,董卓废立皇帝,毒杀太后与废帝,肆意杀害大臣、百姓、王公贵族,强行迁都、收刮百姓及朝廷财富等等,导致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名义上的讨伐,自从这次讨伐之后,整个天下实质上就开始分裂了,然后各自为战,天下就陷入四分五裂、群龙无首、黑暗混战的时代了。
因此,如果说到引发东汉末年分裂的罪魁祸首,那么何进、袁绍、董卓三个人都有份,何进犯了决策错误,听信谗言,他是导致分裂的首要原因,袁绍为了私心,不惜陷国家于动乱,他是导致分裂的根本原因,董卓则完全是自私自利、残暴不仁的军阀,他是导致分裂的直接原因,他们三人共同导致了东汉末年天下的分裂。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三国志》和巜三国演义》的作者,从正史和艺术角度,都对董卓深恶痛绝。对祸国殃民的董卓及其凉州兵,予以口诛笔伐。但是,我要重申的是:汉末的这场人间浩劫,宦官和外戚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董卓和袁绍没有能力承担一个朝代分裂的责任,只有与封建王朝如影随附的宦官和外戚毒瘤,才能对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不太远离题回答,我还是在董卓和袁绍两人之间的范围,讲清楚东汉末年分裂的那些事。
一,豺狼虎豹中的佼佼者 土匪军阀的祖师爷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未知有也。《三国志·卷六·董卓传》
知识分子出身的陈寿在自己的著作中愤怒的总结:“(董卓的残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乎是没有的。”
当袁绍因为不同意董卓废何太后和汉协帝而逃走后;恰逢东郡太守桥瑁假造诏令,书写董卓恶状,向各州郡发出兴兵讨伐董卓的号召。实际响应的大臣只有袁绍、曹操、袁术、韩馥、孔伷、桥瑁等十二人,共推袁绍为盟主,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正式组成联盟,号称关东军。
袁绍们的此举却把“弘农王”少帝逼入绝境,因为董卓认为,联军可以名正言顺的以迎立他复位为名,打着主持公道正义的力量对董卓讨伐。董卓命令李儒逼弘农王少帝喝下毒酒而死,时年15岁。
弘农王少帝和献帝是兄弟俩,少帝惨死于董卓毒酒下,而献帝当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董卓为了泄愤,又杀死袁隗等五十多个袁氏族人。算是与联军总司令袁绍结下血海深仇。
董卓的另一恶劣行为是迁都于长安时,放火焚烧古都洛阳。城内的顿时黑烟滚滚,大哭小叫,董卓的土匪西凉兵趁火打劫,而且挖掘皇帝和贵族之坟。有文章说曹操是“模金校尉”祖师爷,董卓闻听此语后微笑不语,心中暗喜:“有人背锅了,不错。”
(董卓)
小结: “汉末天下大乱的重要祸源,董卓的确是一个罪魁祸首。”(吕思勉《三国史话·董卓的扰乱》)董卓相比较袁绍,当然应该承担首要责任,由于董卓的乱政、暴民,导致各地群雄并起,从推车抬轿者到封疆大史员,无不“毁家纾难,”割据一方,各霸一方,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呈现,汉朝空有名义,实际已经分裂。
二,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一一袁绍
既然董卓这厮如此万恶,如果没有何进的诏书,西凉军阀头目董卓是无法进京的,也许就能避免少帝被废,洛阳焦土的惊天大事,也不会有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盟。
但是“董卓进京”的背时骚主意是“绣花枕头”袁绍与何进共同执行的,主意也是所谓“四世三公”的袁绍出的。所以袁绍对于汉末分裂承担“因果关系”,因为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袁绍)
后记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到未央宫上班,刚进门则死于吕布长矛下,暴尸于市,肚脐眼上插油捻子点燃,史载:“光明达曙,如是炽日。”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等过黄河到黎阳,回忆董卓进京到自己的官渡惨败,不禁抑郁成疾,二年后吐血而亡!
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并立的时代,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三国历史上第一流的人物曹操、诸葛亮、孙权和周瑜等人。当然,东汉末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混乱年代,幼主继位、宦官干政和农民起义是其时代特征。董卓,东汉末年西北军阀,他于东汉中平六年(189)掀起了历史上著名的“董卓之乱”,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袁绍,出生于汉末“四世三公”的家庭,自出身的那一天起就是贵人。后来,没有接受董卓的建议而出逃,参加了东汉末年著名的“十八路诸侯军”,到底是为己还是为国?但是通过后面的发展状况来看,他绝对没有董卓那样对东汉的破坏力。那么,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与这两个人物又有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将逐一分析。
在我看来,董卓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责任要比袁绍更大。董卓,陇西临洮人(甘肃岷县人),关于他年轻时期的情况,据史料记载:
少好侠,常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意思是说,董卓曾经到羌人的部落中玩儿,认识羌人各部落的首领。我们知道,东汉时期的羌人在西北具有强大的力量,曾经发起过三次大规模的起义,让东汉统治者头疼不已!董卓和羌人的关系那么好,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实力。
关于董卓的进京,《三国志》的记载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即:
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
《三国志》中说道,汉灵帝去世后汉少帝继位了,何进和袁绍商量着要除掉当时的宦官,何太后没有同意。之后,何进就让董卓秘密进京了。此时的董卓已经是一个牛人了,手里握着重要的军事资源。总之,董卓进京的理由我们无从谈起,但是在他进京之后领导的“董卓之乱”有着巨大的灾害性。董卓进京后,手里面有着重要的枪杆子,所以他杀了弘农王与何太后,拥立灵帝的儿子陈留王为皇帝,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献帝。
“董卓之乱”的爆发,彻底让东汉的朝廷混乱了,迎来了大动荡的时代,这个导火线就是董卓。
再来说说袁绍,袁绍的高祖父是袁安,在汉朝时期就是司徒了,当时政府的大员。袁绍的家族自袁安开始就飞黄腾达了,以后三代一直处于三公的职位上。在袁绍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史料记载: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提到袁绍是一个高高的帅哥,并且能放下架子和别人交往。可见袁绍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
董卓进京后,见到袁绍说:“刘氏一族不值得再留下来”,袁绍并没有回应,而是横握着自己的拱刀就走了,最后逃跑了。
可见,对于汉朝的天下,袁绍是有敬畏之心的。当然,袁绍家族的一切都是大汉给予的,他应当忠诚的。可是,董卓就不一样了,他进京的原因或许是个谜,但他对东汉王朝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