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外出打猎,不慎跌落摔伤,被人扶回住处后没几天,就病危了。他不想死,可他的命,早已由不得他了。
从马背上摔下来后,多尔衮就感觉自己全身无力,应该大限将至。
可他真的一点都不想死。
此时的他,年仅39岁,平定了江山叛乱,除掉了劲敌豪格,还把豪格的妻子收入府中,连顺治帝都改口称他为“皇父摄政王”。
这是他最巅峰的时刻。
他不想死,真的不想死。
可他的命,早已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病危的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甚至都来不及赶回京城。
顺治皇帝得知叔叔去世的消息,先是错愕,后是狂喜,最后悲痛欲绝。然后,他带着满朝文武,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了多尔衮的遗骸。
有人说,多尔衮是被人谋害致死的,毕竟,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战功赫赫,怎么可能从马上摔下来就病危去世了呢?这也太滑稽了。
另外,喀喇城很荒芜,就算多尔衮真的坠马受伤,也该挑个好地方养伤。怎么就偏偏去了喀喇城?
基于上述理由,不少人猜测,多尔衮英年早逝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阴谋。
但有趣的是,无论大家如何猜测,都找不到任何有阴谋的证据。
在历史上,真正详细记载多尔衮狩猎之死,是一本非常权威的史书,目前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它的名字叫做《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日记》。
记载如下:
(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戍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我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即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在家里待着太心烦,就想要去郊外打猎,然后留宿在喀喇城,然后,多尔衮病情加重睡着了,最后,多尔衮突然去世了。
这段记载没头没尾,看上去怪怪的,但是仍然藏着几个不寻常的关键点:
第一,多尔衮身体不舒服,还在寒冬跑出去打猎。
第二,多尔衮打猎之前,心情就已经不好了。
第三,从病重歇息,到去世,仅仅相隔两日。
综合这三个信息,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当时的情景。
39岁的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待在家里怎么都不开心,便想到了去郊外打猎。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生病了应该好好卧床休息,寒冬腊月跑出去打猎,只会让病情加重。
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个逻辑来推论多尔衮。
因为,对于女真族而言,不开心、身体不舒服了,去打猎,是最好的散心方式,也是最好的休养方式。
所以,习俗不同,真的会铸就一个人的选择不同。
于是乎,身体不舒服的多尔衮,就带着一大群人去了郊外打猎。
《清世祖实录》: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
带上王公大臣的多尔衮,好不威风,踏着雪,一路离开京城。
但很明显,他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从前,他可以稳稳当当就能控制的马,现在一度“打滑”。
就这样,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就发生了。
有着赫赫战功的多尔衮,在晃神之际,就从马上摔了下来,还受了伤。
因为身边围绕着很多人,很快,多尔衮就被送到了附近的住所,太医、侍从、大臣都围了过来,询问他的伤势。
但多尔衮并没有在意,他只当这是一场小意外。
几天后,一行人来到了喀喇城,多尔衮的身体却急转直下,后面连起身都出现了困难。
此时的多尔衮,才意识到问题大了。
他有些慌了。
他可是满清的摄政王,运筹帷幄多年才坐上这个位置,此后兢兢业业,平定各地叛乱,还铲除了劲敌豪格,正是享福的时候,可他却要死在这个荒郊野岭之地了。
但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老天爷没有给多尔衮新的一次机会。
因为,多尔衮39年的人生里,他在很多事情上算尽了人心,却唯独忘记了保养自己的身体。
而他的死亡真相,就隐藏在这个被忽视的细节之上。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大妃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从他出生开始,就体弱多病。
当时的女真族,还在以武打天下,崇尚力量,而多尔衮的身体娇弱,便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了。
他的哥哥阿济格经常被父亲嘉奖,弟弟多铎也会被带出去见世面。
后来,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牛录。(牛录,是满族生产和军事合一的一个组织,大约300人左右,每一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即7500人。)
可唯独多尔衮,基本留在宫中,跟在母亲阿巴亥身边。
好在,他的母亲阿巴亥足够受宠,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在多尔衮8岁那年,就让他共议国政。
不过,在幼小的多尔衮心中,却一直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他也想要有健硕的身体,想要和兄弟们一样带兵打仗,想要成为大英雄。
父亲不让他上战场,他就悄悄练习,勤学苦练,甚至不顾身体是否能够承受。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逼死了母亲阿巴亥。多尔衮既悲伤,又气愤,可他手上没有什么军功劳,也没有兵权,无法与皇太极抗衡。
看着冲动得要拼命的哥哥阿济格,多尔衮只能拉住他:“额娘,是自愿的!”
这时的多尔衮,就已经在心中暗暗发誓,他也有誓死效忠的军队,也要有别人无法忽视的军功。
唯有如此,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家人。
于是,在皇太极当大汗期间,多尔衮顶着他那不算好的身体,四处征战。
他攻打明军,冲锋陷阵,击败锦州,从征察哈尔,招抚蒙古各部……
到后来,皇太极居然开始担心多尔衮军功太高,常常亲自带兵,让弟弟多尔衮随行。这就相当于“御驾亲征”,多尔衮的所有功劳,都要记在自己头上。
可即便如此,皇太极依旧盖不住多尔衮的光芒和功劳。
1636年,皇太极论功行赏,他不得已给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封号。
此时的多尔衮,还只有24岁。
年少被父亲关心而压抑的英雄梦,多尔衮在24岁实现了,但代价是他的身体透支严重。
几年后,多尔衮又奉命修筑辽阳都尔弼城、盛京至辽河的大道,而后南征明朝,开始了激烈的松锦之战。两方都投入十多万兵力,焦灼两年多,最后时刻,皇太极带兵增援,多尔衮才取得胜利。
此战之后,不到30岁的多尔衮,头一次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了感慨:
“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体弱精瘦。”
和他一起参加战斗的兄弟子侄很多,比他年轻的、年老的都大有人在,这一战虽然惨烈、持久、焦灼,但基本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多尔衮自己也知道,他这不适合打仗的身子,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怕是想要整点幺蛾子了。
不久之后,皇太极病逝,多尔衮终于有了登上帝位的希望。
不管是论功劳还是论威信,多尔衮都当之无愧。
可偏偏,皇太极的两黄旗,坚决表示:只能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此时的两黄旗,与努尔哈赤时期两黄旗的战斗力完全不同。经过皇太极的合并、改名旗,两黄旗已经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了。
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拉拢了济尔哈朗,有两蓝旗的势力。如果两黄旗也与豪格誓死站在一起,仅有两白旗的多尔衮,很难有胜算。
于是,多尔衮只能忍下心中这口怨气,釜底抽薪把福临推上了皇位,自己则甘居于辅政王之位。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退化。
他再也不能向以前一样,四处征战、历经沙场了,最好还是休养一段时间,补一补底子。
为此,他专门写信找留质在沈阳的李朝世子求药:
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取自《沈馆录》)
在信中,多尔衮找李朝世子要竹沥,它是李朝的特产,主要是清心去火。
为了不让大臣知道,这次求药,多尔衮是偷偷进行的。
其实,如果多尔衮能够放宽心,好生调养一段时间,他才30来岁,应该也能把身子养回来,不至于太虚弱。
可是,多尔衮根本做不到。
他全面开花地“糟践”自己的身体,用三件事情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 第一件事:军国大事集一身,费心劳神。
当时的满清刚刚入关,崇祯自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经济崩溃、社会打乱,李自成、张献忠部队、南明的乱子到处都是。
顺治不过是个几岁的孩子,顶着皇帝的头衔,根本指望不上。
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他来决断。
一方面,他要提防着大乱,另一方面,多尔衮还要放着豪格、济尔哈朗等人架空他的权力。对于多尔衮来说,身体固然重要,但权柄也绝对不可以失去。
就这样,他一直以身体为代价,掌控满清大权。
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多尔衮也会发一发牢骚:
“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取自《清世祖实录》)
大臣们以为,就只是简单的“不快”“疲惫”,但其实当时的多尔衮,基本上连看奏折都很费力了。
豪格经常派人盯着多尔衮,他对多尔衮的身体,基本有掌控,忍不住口出狂言: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
“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取自《清世祖实录》)
到后来,多尔衮又新增了严重的关节炎,膝盖处尤其严重,甚至到了屈膝下跪会影响行走的地步。
于是诸位大臣联合上奏,希望多尔衮以国事为重,免掉自己的跪拜礼。
虽然不拜祖宗和皇帝的行为有些猖獗,但这确确实实是因为多尔衮的身体太虚了,基本已经是千疮百孔。
- 第二件事:心情郁结,难以疏解。
如果只是谋略上的军政压力,多尔衮或许还不至于30多岁的年龄,就有了五六十岁的身体。在顺治一朝,多尔衮表面风光的背后,藏着巨大的心情郁结。
他是一个对权力有巨大渴望的人,他想要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从实际掌权上来看,他基本已经做到了。但是,在名份上,他从来都是个臣子,这就是多尔衮最大的痛。
就连他自己也经常说,他的肝火旺盛,心情抑郁,基本上都是当不了皇帝导致的。
“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取自《世祖章皇帝实录》)
- 第三件事:沉迷女色,身子虚耗。
除了权柄,多尔衮还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
他喜欢的女色,不是孝庄,而是无休无止的妻妾们。
12岁那年,多尔衮有了第一个妻子,此后,他妻妾不断,还抢过豪格的老婆,也要求八旗给他送美女,更从朝鲜选了源源不断的美女……
身体越是差,多尔衮就越是想要更多年轻漂亮的女子,仿佛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个30多岁的壮年小伙。
可事实却是,不管小姑娘多么年轻,多尔衮都没办法回到30岁人该有的身体,只是一步步让身体更加虚耗,最后竹沥、生姜也补不回来。
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那天,多尔衮做出了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外出打猎。
因为这个决定,多尔衮才会躺在喀喇城的床上,奄奄一息。
他不后悔自己少年时拿身体冒险,拼下来的军功;也不后悔自己机关算计,手握军政大权,铲除政敌;更不会后悔自己的纵欲……
因为他是多尔衮,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生来就不服输,不甘于人下。
可是,他后悔自己来了这一趟打猎。
这时候满清相对安定,政敌已平,他如果安安稳稳待在京城,怎么也能过几年畅快无忧的生活吧。
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的脑子再也想不动了。
所有的如果和假设,都化成了他登基的场景。
他穿着龙袍,一步步走向太极殿,俯瞰着文武百官,双手往前展开:“众卿平身!”
丧钟敲响,多尔衮卒。
写在最后
与世人的印象不同,多尔衮是个先天不足的病秧子。
可这个病秧子,却用自己的身体,书写了一个个满清传奇。
不可否认,多尔衮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职业损耗”,他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在消耗他的寿命。
放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是他还有权力集结医术高超的大夫,我想,多尔衮应该会更早死亡。
但最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枭雄式的人物,妻妾成群,居然连一个儿子都没能留下,仅有一个没什么记载的女儿。
如果多尔衮有儿子,他的人生履历又会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顺治七年十二月,年仅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途中突然猝死,死因成谜。官方史料对其死因也是含糊其辞。
关于多尔衮的死因,历来有这么几种说法——
死于积劳成疾、悲痛纵欲多尔衮从小就患有头风病,时常头昏目眩,本身就是体弱多病之人。加之从少年时代就随军南征北讨,尤其是中后期,攻占北京,一统中原,满清问鼎天下的重担几乎全压在他身上,久而久之,身体就被压垮了。
照多尔衮自己的说法,他是在关外松山大战时“劳心焦思”、“披坚执锐”埋下的病根。
除了不堪重负埋下的病根,多尔衮身上还有一点很诡异,打天下越得志,其人生越是悲痛连连,怎么看怎么像要中途折掉的悲苦之人。
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
先是感情深厚的胞弟、最忠心的政治支持者多铎英年早逝,接着兄嫂以及与自己相濡以沫25年的正妃博尔济吉特氏又相继离世,这对多尔衮打击很大,更给他蒙上了一层家族死亡的阴影。
而积劳成疾、悲痛欲绝的同时,多尔衮偏偏还是个纵欲之人,有名可查的妃子就有10个,不知名的女人更多。
又劳累,又悲痛,又纵欲,猝死自然也就不那么稀奇了。
死于暗杀阴谋细致推敲多尔衮由狩猎受伤到猝死的过程,因为其中有一些蹊跷,有人便认为多尔衮极有可能死于暗杀阴谋。
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出猎,十一月十八日,到达遵化。十九日,宿遵化。二十日,宿三屯营。十二月初五,宿刘汉河。初七,宿喀喇城,然后突然就不行了。
宿喀喇城这一点,有人认为很蹊跷:多尔衮在狩猎途中,状态不差,中间只出过一次意外,因头昏目眩坠马受了腿伤,可一个并不严重的腿伤真的就能让正值壮年的多尔衮猝死掉?十二月初七到宿喀喇城也能说明多尔衮此前伤的并不重,因为喀喇城是个荒芜之地,如果多尔衮病重需要修养,正常情况下绝不可能被送到这个地方。
那问题来了,在喀喇城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并无大碍的多尔衮在短短两天之内身体急转直下,直到猝死。
没有人知道答案。
有人认为阴谋就在这里。
死于蓄意刺激脑溢血易突发,受刺激发病率极高,发病时会失语、偏瘫、意识不清、头痛、呕吐。
根据多尔衮猝死的状况(头痛欲裂、口不能言)来分析,有学者认为多尔衮死于脑溢血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多尔衮的家族本就有脑溢血遗传病史,在他之前,莽古尔泰、德格类、皇太极、豪格都是死于脑溢血。
但让有些学者感兴趣的是,究竟是什么刺激了多尔衮并最终诱发了脑溢血?
这种观点认为,多尔衮到达喀喇城后,确实犯了重病,但没有意外的刺激,猝死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刺激多尔衮的事。
据《世祖实录》记载,就在多尔衮猝死当天的早晨,他的亲哥哥阿济格娶了葛丹之女。
时间怎么挑的这么巧?
那是因为阿济格担心重病的多尔衮活不长,如果他这位摄政王死了,必然会高规格发丧,到时候他就不可能在国丧期间娶葛丹之女回家了。
如此说来,阿济格急不可耐地讨女人,很有点咒多尔衮活不长的意味。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蓄意把这个消息添油加醋地告诉病重的多尔衮,多尔衮会作何反应?
一定会极度地愤怒、失望,进而很有可能一口气上不来。
谁会是这个蓄意刺激多尔衮的人呢?
济尔哈朗和苏克萨哈的嫌疑最大。
济尔哈朗被多尔衮打压,仇恨之心和权力欲望使他极具谋害多尔衮的动机。多尔衮出猎时,他一直陪伴左右,无论作案条件和作案能力,他都具备。
苏克萨哈作为多尔衮的亲信,却在多尔衮死后第一个站出来指证多尔衮,这一点足以说明他早已开始寻找新的靠山,有这样的想法,和济尔哈朗合谋蓄意刺激多尔衮,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大家伙也可以对这种阴谋论嗤之以鼻,因为这么推敲确实有些牵强。
多尔衮怎么就不能因为突然想起一桩伤心事,一悲伤,一激动,犯了脑溢血。
毕竟让多尔衮悲上心头的事儿太多了。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多尔衮英年早逝其实早有征兆,而最先提这一观点便是多尔衮的死对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了大清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双方实力不分伯仲,最终在八旗势力的相互妥协之下,由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也就是当时年仅5岁的福临继位,成为了后来的顺治皇帝。
而也就是这次皇位的争夺,让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失去了皇位,同时又没有能够成为摄政王之一的豪格,充满了对于多尔衮的不满,因而在一次与下人的交谈中,说道:
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而随后,豪格遭到了亲信何洛会的背叛,此事也为多尔衮所知,多尔衮也以语重伤人为由,计划除掉豪格,但是为年幼的顺治皇帝所阻拦。
尽管豪格对于多尔衮的这番评价,充斥着其对于多尔衮的恨意和不满,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一,多尔衮的身体状况其实并不是很好,也就说多尔衮并不康健;其二,多尔衮纵欲过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身体状况。
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多尔衮应该是正常死亡,而不是其他“阴谋论”所提到的被刺杀而亡这样的观点。
实际上,能够证明多尔衮系正常死亡还有着以下一些理由。首先,多尔衮是在顺治七年(1650年)去世的时候,是39岁,在此之前英年早逝的满清权贵不在少数。
在多尔衮去世之前,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年仅35岁;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的两位侄子,也是礼亲王代善的两个最为喜爱的儿子,岳托和萨哈廉,也都是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常年的征战,加上过度的操劳,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使得多尔衮在这个年龄上去世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次,在多尔衮去世当年七月的“锡翰泄密案”中,已经暴露了多尔衮的身体状况堪忧。
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期间,在锡翰面前故意发泄对于顺治皇帝不来看望于他的不满,于是锡翰将此事告诉了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只能亲自前往探望。事后,多尔衮在训斥锡翰的同时,还借机处罚了鳌拜。
而这也说明了,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处在了体弱多病的时期。
再次,就是多尔衮的“坠马事件”。
多尔衮在狩猎期间不幸坠马受伤,但是处理伤口的方式极为不当,他是用土直接覆盖了伤口,这也直接导致了伤口的感染,为多尔衮的死也算是买下伏笔。
综上所述,多尔衮的死是正常死亡,并不存在这所谓的暗杀或者刺杀。而在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先是将其册封为成宗义皇帝,随后才对其进行了清算和报复,也说明了多尔衮的死顺治皇帝并没有参与其中,这也更加证明了多尔衮是自然死亡的结论。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多尔衮是清朝顺治一朝初期的摄政王,他在皇太极死后六年间是清朝的实际当家人。他为清朝定鼎中国立下了巨大的功勋。公元1650年,多尔衮狩猎时落马,不久伤重去世,年仅38岁。他的死因很明确,应该不是被人谋害的。因为他死后,清朝对他的死朝野上下都非常震惊,有点塌天的感觉,毕竟他的重要性摆在那里,而且顺治年仅十二岁,仍然需要多尔衮发挥作用,不可能由顺治或其母主谋去杀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廷初议要追认多尔衮为皇帝,连谥号庙号都想好了,为成宗义皇帝。只是因为顺治后来有意清算多尔衮而作罢,同时痛恨多尔衮的人员跟着封秋后算账来了,于是多尔衮皇帝名号别提了,反而被清朝彻底清算。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谢邀。
多尔衮虽然能征善战,但他的身体一向不好。
↑多尔衮身体并不强壮,而是身材细弱↑
据多尔衮自称,他是在松锦之战中元气大伤的。
松锦之战发端于公元1640年,清军围困锦州城,直到公元1642年松山城陷落,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为止,这场拉锯战双方一度各有胜负,就连皇太极也一度带病作战,压力巨大,焦虑情绪弥漫,甚至鼻血不止。
虽然未见多尔衮在此战中的具体作用,但他以及豪格等贝勒作为指挥官,承担着大量的军务,尤其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度曾经打先锋,可见多尔衮是受到重用的,但皇太极对他并不会多加照顾体恤。
↑松锦之战历时两年多,明清双方压力都很大↑
多尔衮有三种疾病在身:
1. 怔忡之症
此病是心悸的一种,是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怀疑多尔衮心脏有问题。
结合多尔衮执政后期动辄易怒的言行来看,当是怔忡之症让他控制不住的心烦意乱。此病就像磨人的小妖精。
2. 中风
中风其实是一种很凶险的疾病,患者即使症状较轻,也往往情志郁怒,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嗜睡,甚至出现性格反常的情况。
3. 咯血症
结合前面两种疾病来看,多尔衮很可能心血管存在问题,他咯血的原因与心血管不无关系。
↑多尔衮易怒,性格有反常,都是身体不好所致↑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时年三十九岁多尔衮终于想开,他开始放手把政务交给亲信博洛、尼堪和满达海处理,自己则更多的追求闲情逸致,他在这一年把豪格的遗孀纳为妾室,而豪格正是被多尔衮逼迫自杀而死。
同年,多尔衮还效仿天子,娶了朝鲜公主。7月31日,他因为北京夏天“溽暑不可堪”,下令在热河某地修建避暑山庄,预算耗费达25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税银总额的12%,并且要从北方征役大量劳力。
可是,多尔衮没有来得及享受这种福气,同年12月5日,在喀喇城附近,多尔衮病倒,9日,他因为狩猎坠马,膝盖受伤,涂上凉膏后未见效果,反倒是病情急转直下,12月31日,病逝于喀喇城河屯行宫。
↑多尔衮死后曾被顺治帝追封为“成宗”皇帝,后被彻底清算↑
如果你相信报应轮回,那么,多尔衮的早逝或许是因为他手上沾染了太多鲜血,尤其是强推剃发令,导致许多民众激烈反抗,血流成河。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顺治帝的叔叔,“孝庄太后”的绯闻男友。公元1643年9月,皇太极崩猝于沈阳故宫,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顺治,自此历任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把持朝政七年,此间可说是权倾朝野,以至于有人只知摄政王而不知有皇帝,就是一个没有皇帝称号的皇帝。
1650年,多尔衮行猎坠马而死,年仅39岁。顺治帝诏令天下臣民易服举丧,他率诸王、贝勒、文武百官易缟服,迎灵柩于东直门五里外,跪奠三爵,哀天恸地。并追封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列太庙供奉,多尔衮成了大清成宗皇帝。
但仅过两个多月,顺治帝对多尔衮进行了近乎疯狂的报复:罢黜“清成宗”帝号,撤销庙享,削去一切爵位封号、抄家、清洗党羽,最后劈开棺材,鞭打尸体,大泄其愤……
关于多尔衮的死因,二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清实录》说得特别简略:“摄政睿亲王多尔衮、薨于喀喇城。年三十九”,多尔衮死后仅2个月又遭到政治清算,这样的悲惨的结局更让他的死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关于多尔衮的死因,历来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家族病史、正常死亡说:努尔哈尔、皇太极、雍正等都是暴病身亡,人们有理由怀疑是不是家族有类似今天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遗传病史。
多尔衮从小就体弱多病,少年时代就随军南征北讨,特别是松锦之战中,多尔衮“劳心焦思”、“披坚执锐”,直至鼻血不止,满清问鼎天下后,皇帝年幼,军国天下、千斤重担几乎全压在他身上。
豪格在争帝失败后曾说:
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
1650年7月的“锡翰泄密案”中,说明多尔衮身体堪忧在宫中已是公开秘密。
常年的征战,过度操劳,不良的生活方式(当时满人嗜酒多肉),医疗条件有限,导致多尔衮的胞弟多铎、两位侄子岳托和萨哈廉等英年早逝的满清权贵不在少数,所以多尔衮在这个年龄上去世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二、死于悲痛纵欲说:1649年,感情深厚、最忠心的政治支持者三弟多铎因天花早逝,年仅35岁,两位福晋殉情。兄长阿济格福晋、自己相濡以沫25年的正妃博尔济吉特氏都因天花相继离世,这种家族的死亡阴影,对本就多病孱弱的多尔衮来说,打击颇大,总感觉灾祸随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而悲痛欲绝的同时,多尔衮偏偏即爱权,更好色,有名可查的妃子就有10个,不知名的女人更多,他广开“色”路,八旗选美,看上的都会成为胯下之物,同年又强娶侄儿豪格的老婆和朝鲜公主姐妹花, 纵欲过度,以至于掏空了身体,早年在战争中落下的病根也逐渐找上门来,经常感到头昏目眩……“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
三、顺治阴谋杀害说:1650年11月,多尔衮到河北遵化围猎,在围猎之前,多尔衮在当地泡了温泉,对同行的郑亲王、英亲王等给予了赏赐,围猎之中,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跌落马下,膝盖跌伤,当地土民用石膏给他涂抹了伤口,他勉强支撑着继续前进。后来感到膝盖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便急令回营,12月29日宿喀喇城,31日突然病逝。
多尔衮肯定都有随身医官,他们不可能连简单的摔伤都不会处理,此时已是北方的冬天,根本不可能会出现细菌滋生的情况,又何来伤口发炎呢?
在喀喇城的两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知道、或是没人敢说出真相。前文说过,多尔衮专擅跋扈,孝庄和顺治母子二人对多尔衮仰鼻而息,多尔衮为独霸大权,不顺治帝学习,怕他长了本领不再顺从,
“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人,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亲政,阅诸臣章奏,茫然不解”。
狼子野心,昭然如揭,顺治岂能不恨。1650年8月,顺治大婚册立皇后,而皇帝大婚就意味着即将亲政,多尔衮12月份就暴毙在喀喇城,这与多尔衮最后被顺治清洗的下场相吻合。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那种都能解释得通,似乎那种都有漏洞,正是这种朦朦胧胧,才使得多尔衮的死因,二百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