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把孝庄给送人?
1642年,明朝大将洪承畴,被皇太极抓获,宁死不降。皇太极咬牙把大玉儿送去和他春宵一夜,他才改变了主意。
大玉儿,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此时的她,是皇太极的庄妃。
她非常聪慧,经常为皇太极排忧解难,得知皇太极想要劝降洪承畴,便主动请缨献身。
洪承畴是明末非常著名的将领,也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一条。
在松锦战役中,他被皇太极活捉,皇太极想要劝降他,可他硬是绝食数日,坚决不投降。
后来,洪承畴的属下叛变,告知皇太极,自己主子只有一个缺点,爱好美色。
皇太极一听,大喜,当即派遣数名美女前去劝慰,岂料,都被不假辞色地赶了出来。
就在皇太极一筹莫展时,庄妃站了出来,详细询问洪承畴的爱好、来历、成长经历,最后,她穿上汉族服饰,亲自前往洪承畴的房间。
庄妃去过后,闹着要寻死的洪承畴,态度发生180°大转变,直接就投降了。
据说,庄妃回来之后,皇太极还许诺要给她的儿子福临太子之位。
以上,就是孝庄劝降洪承畴的故事。
这段故事,被记录在《清宫十三朝演义》中,里面对两人的春宵一夜,还有更多详细的描写。
当然,《清宫十三朝演义》是野史,真实性存疑,而正史自然不会记载这样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野史未必不可信,主要看是否有可信的细节相互印证。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更注重史实,而这本书也提到了庄妃劝降洪承畴的事情,只是,在这本书中,庄妃并没有与洪承畴春风一夜,只是以理服人、以色诱人,最终说动了他。
庄妃是否和洪承畴有过暧昧关系?
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再解释,因为,我想先和大家聊聊皇太极这个怪癖——爱别人的老婆,爱把自己的老婆送人。
女真族的风俗,和我们中原不太一样。
他们对女子的贞洁看得并不重。
此前,皇太极一直有接受别人老婆的习惯,比如死对头林丹汗的遗孀,就被他“无私”地收入后宫,还给了很高的地位;
他也有把自己老婆送给臣子的习惯,比如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叶赫那拉氏等,都被他送给了自己的臣子。
到了庄妃这里,也有不少人推测,为了更好劝降洪承畴,或许他也会把庄妃送出去。
不过,综合历史的记载来看,我认为,皇太极大概率不会把庄妃送给洪承畴,也不会把她送给其他人。倒不是因为庄妃有多美,也不是因为皇太极要面子。
皇太极不把庄妃送人,主要是因为庄妃自己有本事。
其一,庄妃虽然不是最受宠的,但恩宠也不差,远远没到皇太极厌恶的地步。
众所周知,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是庄妃的姐姐海兰珠。
为了海兰珠,皇太极做尽了各种疯狂的事情,打破常规册封海兰珠为宸妃,甚至还要册封海兰珠的孩子为太子。
但是,海兰珠和她的孩子都有些短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在后宫中,除却海兰珠,皇太极没有对谁表示过特别的偏爱,总体来说还算是雨露均沾的。
而庄妃本人,生得漂亮,不争不妒,与人为善,也基本上不得罪人。
对于这样的妃子,皇太极就算不是最爱,也起码会以礼相待。
从感情上来说,皇太极对庄妃也还是不错的。
要知道,庄妃的九阿哥和海兰珠的八阿哥,前后出生的时间仅仅相差了半年。可见,皇太极还是很喜欢庄妃的,否则也不会在海兰珠大着肚子时,跑去临幸她。
再来看,皇太极送给臣子的这两个老婆——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叶赫那拉氏。
皇太极将之所以将她们送给臣子,固然是为了笼络臣子,表示对臣子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人实实在在触及到了皇太极的底线,让皇太极厌恶至极。
《天聪九年档》:“汗之第三福晋原系扎鲁特部巴雅尔图戴青之女,以其不遂汗意,改适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在正史的记载中,这两个女子被送人,很明显是因为皇太极不喜欢她们了。
庄妃聪慧,后来当上孝庄太后,能在豪格、多尔衮的相互竞争中,平衡各方势力,为儿子求得一个平稳朝堂,显然,她的智谋,不会允许自己跌入被皇太极厌恶的境地。
后宫中的女人,想要皇帝特别宠爱很难,但想要皇帝非常厌恶,其实也很有难度。
其二,庄妃代表的是科尔沁,她有娘家的身份加持,皇太极不敢把她送人。庄妃是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吴克善的亲妹妹,这就基本相当于是草原上的公主。
- 此前,她的亲姑姑嫁给了皇太极;
- 12年后,13岁的她又嫁给了皇太极;
- 又一个12年,她的姐姐海兰珠再次嫁给皇太极。
她们姑侄三人的来到,都不是因为爱情,只是为了政治联姻。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代表着科尔沁草原和皇太极乃至整个后金政权的紧密联系。
起事的初期,后金只有几万人,而蒙古有几十万人,如果不是靠着蒙古各个部落的帮扶,就不可能有后金,不可能有满清。
而科尔沁属于草原上的一股大势力,皇太极不可能舍得放弃。
靠着这层娘家的身份,庄妃在皇太极的后宫里,只要不干天妒人怨、不可饶恕的事情,都是绝对安全,荣华富贵稳如泰山。
且不要说将庄妃送人,就算是苛待她,皇太极也会在心里好生掂量。
一个不小心惹怒了科尔沁,完全得不偿失。
因此,皇太极送哪个老婆,也不会送庄妃,因为他真的不敢。
其三,庄妃生了儿子,皇太极不可能会送走她。
洪承畴归降皇太极是在1642年,此时海兰珠和她的八皇子早已经去世了,庄妃的九皇子福临也已经好几岁了。
古代社会,不管哪个民族,对于生下儿子的女人,都有丰厚的奖励。
而且,庄妃的这个孩子,还是科尔沁部和皇太极唯一的儿子。
科尔沁眼巴巴地送来哲哲、大玉儿、海兰珠三个人,就是为了能够生下科尔沁和皇太极的儿子。可哲哲拼了命也只生下了几个女儿,如今年纪大了,也没有什么生孩子的可能性了,海兰珠虽然生下了儿子,却带着儿子一起去世了。
现在,就只剩下庄妃和她生下的九皇子福临了。
可以说,福临基本上就是科尔沁和皇太极的独苗,庄妃就是这根独苗的大功臣。
因此,皇太极不管送哪个老婆给别人,都绝对不可能把庄妃送走的。
庄妃有娘家、有儿子,还有脑子,这样的女人留在身边,就算不是最爱的,也绝对是个好帮手,皇太极不能也不会愿意拱手相让。
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不把庄妃送人”和“不利用孝庄”完全是两码事。
换言之,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皇太极把庄妃派出去干活完全具有可能性。
那时候的满清,还没有汉化,对于女子的贞洁他们并不是太看重,也并不在意女子是不是干政。
努尔哈赤时期,大妃阿巴亥就曾经带着一众后妃走上前台,参与将士们的庆典、决策。
到了皇太极时期,这种情况也依然存在。
皇太极的不少决策,都会与哲哲商量,有时候还会听一听庄妃的意见。
而在洪承畴这件事情上,皇太极为了大局着想,也很有可能会把庄妃派出去。
洪承畴是大明战将,在明末起义中战功赫赫,时任蓟辽总督。
松锦之战中,洪承畴被俘,一直抵死不降。
对于皇太极来说,洪承畴不仅是一名战将,更是熟悉明军作战的“内应”。
皇太极攻打明军,之所以进度缓慢,除了因为明军实力强、城墙关隘防守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战布局周密。
常年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为生的后金民族,根本不清楚明军的作战套路,经常一开战,就处在了下风。
如果能够得到洪承畴的帮助,就相当于是得到了一个非常熟悉明军作战套路的“内应”,拿下明朝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因此,即便洪承畴以死明志,皇太极还是非常想要劝降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派庄妃过去能够解决问题,皇太极定然会毫不犹豫地把她送去。
至于送去之后,庄妃会如何劝降,劝降的过程是怎样的,那基本就不在掌控中了。
那么,庄妃自己会愿意走这一趟么?以庄妃的聪明才智,如果皇太极开口,她应该是愿意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如果能够劝降洪承畴,庄妃自己就会成满清入关的大功臣。
而此时,皇太极最宠爱的八皇子已经去世,后面皇太极在选择继任者的时候,一定会从剩下几个皇子中间挑。
虽说福临年纪小,但好歹有科尔沁加持,如果自己能够多些功勋,未必没有可能性。
而且,一旦皇太极开口,就说明他已经动了这个心思,如果庄妃拒绝,最后洪承畴依然宁死不降,皇太极很有可能把失去洪承畴的罪过算到孝庄头上。
在功臣、罪臣之间,聪明的孝庄肯定知道怎么选。
如今不少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对于庄妃劝降洪承畴这段,有的是以理劝说,有的则是以身相许。在《清宫十三朝演义》的记载中,孝庄和洪承畴,明显是发生了实质性关系。
《清宫十三朝演义》:“那娘娘伸出玉也似的臂膀来,把洪经略拉上炕去。洪经略看时,见皇后穿一件枣红嵌金带的旗袍,那大襟上揩着自己的眼泪鼻涕,湿了一大块。他越发的不好意思,爬在炕上,还是不住的磕头,此后却不听得他两人的声息。
良宵易度。第二天一清早,洪经略从梦中醒来,枕上早已不见了那昨夜劝驾的女子……”
而在《清史通俗演义》中,孝庄只是以理相劝,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最终说服了洪承畴的投降。
《清史通俗演义》:(美妇道)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
一个是以身相许,一个是以理劝说,你觉得那种说服方式,更可信一点呢?
欢迎留言。
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把孝庄给送人?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要说把老婆送给别人的皇帝,就属皇太极最牛了,这都还没什么,问题是自己老婆都生儿育女了,皇太极还是把她们送人了。
①他先是把叶赫那拉氏送出去了,其实主要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叶赫那拉氏是父亲努尔哈赤赢来的战利品,赐给了皇太极,皇太极没办法只能接受,后来终于找到机会了,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即使此时的叶赫那拉氏已经为皇太极诞下了子嗣,也执意送给了内大臣占·土谢图。
②后来又把博尔济吉特氏送出去了,按道理博尔济吉特氏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皇太极对她极其宠爱,可是万万没想到,皇太极为了嘉奖南储招降敌人有功,竟然把正在坐月子的博尔济吉特氏送给了南储。
所以到这里,很多人以为皇太极只要自己不喜欢或者赏赐功臣就会送妃子,用来稳住这些功臣的心,再加上宸妃(海兰珠)的出现,觉得皇太极肯定会把孝庄皇后送给他人,其实你想错了,皇太极根本就没想过把孝庄送出去。首先:联姻需要导致皇太极不会这么做;要知道皇太极取博尔济吉特哲哲时就是父亲努尔哈赤为了和蒙古科尔沁部联姻的结果,联姻效果很明显,先是帮助努尔哈赤除掉了敌人,后又除去了科尔沁部的宿敌,共赢的结果。十二年后,皇太极又娶了自己的侄女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孝庄皇后),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去世,这也是双方达成一致的结果,因为哲哲十二年里只生了三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再这样下去,科尔沁部急需要又一次的联姻来稳固双方的关系和利益。这次政治联姻目的也跟明确,就是帮皇太极生儿子,因为继承人的血统很重要,既然是政治联姻,皇太极又怎么会想到送给其他人,打科尔沁部的脸吗?
其次:皇太极对于孝庄皇后也并非不喜欢,肯定是喜欢的,但是没有像喜欢宸妃(海兰珠)那样,孝庄皇后本身也是个极其漂亮的人,又懂得取悦皇太极,很有政治手腕的女子,自然做事都有分寸,不会让皇太极讨厌而海兰珠嫁过来同样是为了生儿子的,这就尴尬了,没想到皇太极一看见海兰珠就喜欢上了,是真的爱海兰珠。但是不能因为爱海兰珠就不要孝庄吧,这和他去海兰珠又没有冲突。
要知道皇太极“一后四妃”全部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可想而知,政治联姻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需要蒙古科尔沁部的支持,自然不敢随意而为。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把孝庄给送人?
从清朝历史的痕迹来看,皇太极确实对孝庄没有什么感情,但依旧和孝庄生下了数个子女,之所以皇太极能够一直保持和孝庄的夫妾关系,没有把孝庄“赐”给别人,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孝庄的家族博尔济吉特氏,乃是努尔哈赤都要郑重对待的势力。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大金的国号,变为“清国”,大清政权也是这一年换了个名字,而大清此次除了更名以外,国体也是从汗国蜕变为帝国,皇太极不再是“大汗”,成为了和崇祯帝同等地位的“皇帝”,皇太极也顺势“册封”后妃。
皇太极的后宫,由“五宫”来充当后宫领袖,分别是中宫(皇后)、东宫、西宫、次东宫、次西宫,其中皇后的地位最高,摄六宫事(掌控后宫的意思)。
若是仔细去翻看皇太极称帝时的这“五宫”后妃,那么不难发现,她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家族,那便是“博尔济吉特家族”,其中中宫、东宫、次西宫,她们还是一家人。
在这一点上,就不难发现,博尔济吉特家族此时在朝堂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了,一个皇帝的后妃几乎都是这个家族的女子,这种联姻的强度和密切程度,谁人可以比拟?
所以背靠着博尔济吉特家族,孝庄根本不需要害怕面临悲哀的命运。
被降服的科尔沁,睿智的莽古斯。在明末时期,辽东女真统一之前,努尔哈赤乃是一个被女真族和蒙古族“又爱又恨”的一个人物,之所以说“爱”,那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军事能力和胆识确实超乎常人,可以说是草原势力罕见的“天命之子”,而恨,则是努尔哈赤时刻都想“征服”他们。
于是在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崛起的时候,他的最大阻力,还不是明朝,而是蒙古和其他的女真部落。
万历二十一年,因为努尔哈赤的实力越来越强大,兵力已经达到了“一万”之数,努尔哈赤的敌人很怕“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再现,于是蒙古的三个部族:科尔沁、锡伯、卦勒察,女真的海西四部: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外加建州女真的两个边缘部族,一共九个部族,集合三万多精锐,向努尔哈赤发动清剿战争。
这一战,九部的力量比起努尔哈赤的力量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所有人看来,努尔哈赤只有失败的结果,可战争发生后,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努尔哈赤竟然战胜了九部,九个部族惨败,除了极个别部族,大部分都被迫臣服于努尔哈赤。
臣服的部族中,就有强大的科尔沁部。
当时的科尔沁部酋长乃是“奥巴”,他是一整个科尔沁部的首领,而孝庄的祖父,哲哲的父亲莽古斯,乃是一个分部的首领,在科尔沁战败后,努尔哈赤经常和科尔沁部有往来,莽古斯恰好就成为了双方的“联络人”,就是这层关系,给了莽古斯机会。
莽古斯虽然一开始也是反对努尔哈赤阵营的,但随着九部之战的失败,莽古斯渐渐改变了对努尔哈赤的态度,另一方面,科尔沁部的酋长奥巴对于努尔哈赤只是表面上的臣服,在内心里其实还是对努尔哈赤非常不满,所以莽古斯决定,“投资”努尔哈赤。
而当时莽古斯投资的最好方式,便是“联姻”。
所以大清朝的顶级贵族“博尔济吉特家族”,并非是指科尔沁部的所有博尔济吉特,而是以莽古斯为首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后世人概称之为“科尔沁左翼中旗”。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莽古斯的示好,也是他所需要的,一来是扶持莽古斯,达到蒙古部族中投靠他之后“飞黄腾达”的形象,二来就是以莽古斯家族为核心,来操纵整个蒙古草原。
博尔济吉特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的第一场联姻,就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和莽古斯之女哲哲的婚姻,哲哲也是在这场联姻中,成为皇太极的“嫡福晋”,后来一直稳坐中宫大位,一路升级成为皇后。
在不久之后,事实证明了莽古斯的“投资”是对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成为了大汗,而且还迅速地征服了蒙古草原,这让博尔济吉特家族在满蒙两个民族中的地位迅速飙升。
看到了投资爱新觉罗的回报后,博尔济吉特家族尝到了甜头,而博尔济吉特家族的新领袖博尔济吉特·布和(莽古斯的儿子,孝庄和海兰珠的父亲,哲哲的兄长)和他的父亲一样眼光毒辣,依旧选择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联姻,不久之后,又把自己的女儿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
布木布泰,正是后来的孝庄太后。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金大汗之位最终被皇太极夺得,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地位再次飙升,说仅次于爱新觉罗家族都是不为过的,也是这一年,皇太极册封哲哲为大福晋,孝庄为侧福晋,正式奠定了博尔济吉特家族至高无上的“外戚地位”。
哲哲和孝庄的婚姻看似是政治联姻,可莽古斯的安排,却让她们嫁到了一个好的归宿,比起同时期的联姻,嫁给爱新觉罗家族绝对是一个最不错的选择,同样的,这段联姻关系也给爱新觉罗家族带来了很大的正面效果,让他们和蒙古之间的隔阂,迅速地被打破了。
皇太极送妾:送的两个妾,都是改嫁之人。在皇太极的婚姻历史中,有两段经历是让人看了感觉十分“哑然”的,因为皇太极堂堂一个大汗,竟然将自己的“侧福晋”赐给了其他的人,若是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就等于是皇帝将自己的后宫妃子送给臣子,可在礼法上,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皇太极送的第一个“侧福晋”,乃是“叶赫那拉氏”,她不是皇太极普通的侧福晋,而是皇太极的第五个儿子,爱新觉罗·硕塞的生母。
她都为皇太极生下了孩子,皇太极都能将她送人,可见在皇太极的心里,叶赫那拉氏就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而皇太极对她那么冷血,也和她的经历有关。
叶赫那拉氏和皇太极还有点“亲戚关系”,在早年间,她就曾嫁给了叶赫族人,只不过在后来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战争中,叶赫部被灭,叶赫那拉氏的丈夫被杀死,而努尔哈赤顾及到叶赫那拉氏和自己的妻子“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也是叶赫部的人)有亲戚关系,于是就安排叶赫那拉氏改嫁给了皇太极。
所以皇太极的这个侧福晋,是这么来的,并非是皇太极喜欢,自己选择的。
既然是改嫁过的,皇太极自然也不喜她,因此在叶赫那拉氏生下了孩子之后,便把叶赫那拉氏随便找个理由“赐”给了内大臣“占·土谢图”,这种看似很不符合礼法的手段,却是最能征服下属的办法。
这种“赐妾”的传统,其实在当年的女真部落非常常见,不说远的,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他想将汗位传给代善,除了汗位以外,他的“大妃”阿巴亥,以后也是代善一并继承的,有着这种收继婚制的背景,赐妾这种行为自然就是不奇怪了。
有了叶赫那拉氏的先河之后,皇太极对于赐妾,更加没有心理负担了。
在数年后,皇太极再次将自己的一个侧福晋赐给了下属,而且这个侧福晋,也是“博尔济吉特氏”。
只不过这个博尔济吉特氏,史书全称“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严格来讲,她应该只是博尔济吉特氏和扎鲁特部联姻所生下的女子,因为她的父亲乃是扎鲁特部贝勒。
在清朝的史书上,对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的记载并不多,但可以确定的是,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原本也是嫁过他人做妻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成为了皇太极的后妃,基本可以确定是和叶赫那拉氏一般的政治联姻,也是因为这个因素,皇太极对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也不是很喜欢。
最重要的是,这个博尔济吉特,跟哲哲、孝庄的家族并不划等号,皇太极完全不同考虑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家人的脸色,所以在1635年,皇太极将她赐给了叶赫部一个下属德勒格尔台吉当儿媳妇。
同样的,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也给皇太极生下过孩子,只不过不是儿子,乃是女儿。
有了“赐妾”的经历,作为皇太极的后宫,只要不是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出身,那么都很惧怕皇太极因为一时的不喜而把自己拱手让人,要知道,一旦被皇太极抛弃了,在本质上就等于生不如死了,因为她的“新丈夫”,绝对不可能因为她曾经是皇太极的侧福晋而尊重她。
孝庄虽然不受宠,但根本不可能被送出去。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称帝后的他立即册封后宫,哲哲为皇后,海兰珠为东宫宸妃,而哲哲的侄女、海兰珠的亲妹妹孝庄,排到了第五位的“次西宫”,是为庄妃,在明眼人中来看,孝庄似乎还能排在第五位,地位并不低,可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孝庄的出身,孝庄连很多一般的后宫都比不过。
因为在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还没被皇太极赐给别人之前,她在皇太极后宫中的排位,就曾经要比孝庄高,这也就意味着,皇太极的心中,孝庄的存在并不比一个他想赐给大臣就赐给大臣的女子地位高。
不过从皇太极“赐”给下属的两个侧福晋的条件来看,孝庄和她们又不一样,比如孝庄十三岁就嫁给了皇太极,根本没有改嫁的经历,这并不是说没有改嫁就会引起皇太极的怜惜,而是指孝庄空白的过去,让皇太极没办法挑毛病。
如果他要休掉孝庄,那么皇太极第一个大麻烦就是来自于博尔济吉特家族的“盘问”,因为这种举动,只会让博尔济吉特家族感到担忧,为何皇太极会对孝庄不喜,到底是单纯对孝庄有意见,还是对整个博尔济吉特家族有意见?
这便是政治联姻的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夫妻双方都不敢随便做决定,因为他们的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除非孝庄犯了很大的错,皇太极才能把孝庄赶走。
除了孝庄本身的出身家族靠得住,还有她的过去空白以外,孝庄的姑姑和姐姐也是她在后宫的一大保障。
孝庄的姑姑哲哲地位自然不用说,一直冠绝后宫,她自然不可能排斥自己的侄女,因为孝庄不受宠爱,她的存在便是巩固家族利益的作用,于情于理,哲哲都会帮助孝庄。
最厉害的还属孝庄的姐姐海兰珠。
海兰珠大致也是嫁过给别人的,哭皇太极对她的态度却不同,海兰珠乃是皇太极一生最深爱的女人,后来他和海兰珠的儿子,都有立为储君的意思,而海兰珠又是孝庄的亲姐姐,光是这层关系,皇太极怎么都要照顾好孝庄,更不可能送人了。
因此,同样不受宠的孝庄,和那两个倒霉的皇太极妃子又有着不同的命运,莽古斯“投资”爱新觉罗家族的优势就在这时体现出来了,而且到了皇太极这,博尔济吉特家族的联姻远远不是终结,后来的孝庄之子顺治皇帝,两任皇后,都是博尔济吉特氏,可见博尔济吉特氏的能量不容小觑。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庄这个不受宠的妃子,加上她那个不受宠还年幼的儿子,意想不到地笑到了最后,在皇太极去世后,因为多尔衮和豪格的政权没有休止,八旗贵族出面调解的背景下,竟然选择了皇太极的幼子福临当皇帝,福临也就是顺治,孝庄也因此成为了皇后。
结语:清朝的“后金”阶段,一直被视为礼法、礼制不全面的一个时期,大量的女真部落旧习俗流传了下来,仍在贵族内部通用,其中“赐妾”和“收继婚制”,就是一个巨大的污点,而皇太极在公元1636年改大金为大清,就是想全面完成蜕变,向过去的陋习说再见。
而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就在大清建立的一年前被皇太极送人了,她究竟是皇太极巧合的时间送出去的,还是皇太极刻意将她送出去后才改金为清,梳理礼制,那就不得而知了,也是在大清政权确立后,这种陋习就消失了。
到了清朝中后期,不仅乱糟糟的婚姻现象消失了,就连皇帝和后宫的相处时间、相处方法都有了大大的限制,不得不说,这后来皇帝的受的苦,算不算是前面的皇帝太过潇洒的“报应”呢?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把孝庄给送人?
1688年,75岁孝庄刚病逝,孙子康熙就下令:拆掉太皇太后生前居住的5间大殿!奇怪的是,此后孝庄的棺椁一直停放在外,没能下葬,整整37年后才入土为安。
1687年11月,年过古稀的孝庄突然病倒,这一次的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康熙帝昼夜不离,亲奉汤药,为了能够让皇祖母多活几年,他还亲自率领王公大臣们步行到天坛,向上苍祈祷,甘愿折损自己的寿命。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2个月后,孝庄就与世长辞了。
临终前,孝庄拉着康熙的手,特意交待:“我死后不要和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合葬!”
一向英明果断的康熙,听了这话,满脸愁云。
帝后合葬乃满清祖制,不管怎么说,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但是又不能违背太后的遗愿,这可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困扰了康熙一生。无奈之下,他在下令拆了孝庄慈宁宫五大殿,移建到顺治孝陵附近,命名为“暂安奉殿”。
从这名字也能看得出来,康熙只是想将孝庄的棺椁暂时放一下。
没想到,这一放就是37年,一直到康熙驾崩,孝庄都没能入土为安。
雍正三年时,这道难题才被破解,雍正直接将“暂安奉殿”扩建成昭西陵,而昭西陵也成了大清第一个独立的皇后陵寝。
为何孝庄宁愿违背祖制,也坚决不和皇太极合葬?
对此,坊间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才拒不合葬。
明遗臣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有一首是这么写的:
“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此外,清朝史学家蒋良骐的《东华录》里也提到,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还经常出入皇宫内院。
一直以来,以上这些都被当做孝庄下嫁的“证据”。
更有甚者,说多尔衮和孝庄年纪相当,早在年少时就倾慕于孝庄。而入关前的女真族存在“收继婚”的风俗,多尔衮这是“兄死弟娶其嫂”。
还有不少人猜测,皇太极崩逝后,胜券在握的多尔衮之所以甘愿让出皇位给6岁的福临,就是因为他虽爱江山,更爱美人。
各种蛛丝马迹,难免让人浮想联翩,而多尔衮只是孝庄的绯闻对象之一。
孝庄的另一位绯闻对象则是明朝重将洪承畴。
1642年,洪承畴在松锦战场上惨败,而后被俘,但他宁死不屈,绝食数日,坚决不降。
皇太极惜才,一而再再而三派人去劝降,都无功而返。
正当皇太极为此焦头烂额之时,孝庄提出:
“奴婢以为,不论何等铮铮铁骨,必有不堪一击之处。”
这一句话就点醒了皇太极,后来,他从洪承畴的手下那里得知,洪承畴喜近女色。
接下来,皇太极咬了咬牙,让孝庄上演了一出“美人计”。
她打扮成汉族姑娘,亲自去了洪承畴的房间,还给洪承畴亲喂人参汤,两人共度一晚,结果洪承畴简直像变了一个人,没过多久就对皇太极俯首称臣。
对于孝庄和洪承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民间也是各种猜测。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多尔衮还是洪承畴,他们和孝庄的关系,在正史中并无任何记载。
孝庄和他们究竟存不存在暧昧关系,也早已被尘封在历史长河中,不过,这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正史中,孝庄只会是皇太极的女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当皇太极的女人,也未必是件幸事,因为指不定哪一天,就会被轻易送人。
皇太极的两个妃子,叶赫那拉氏和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就是明摆着的例子。
这两个可怜的女人,辛辛苦苦为皇太极生儿育女,可皇太极将她们当做礼物送给自己臣子的时候,却不带一丝犹豫。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皇太极对女子的贞洁并不看重。
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两位遗孀先后来投靠皇太极,他二话不说就把她们给娶了。
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26岁高龄才嫁给皇太极,而孝庄13岁就出嫁了,海兰珠极有可能有过过婚史,但皇太极爱她简直爱到无可救药。
由此可见,他自己不仅喜欢娶二婚的女人,也喜欢把自己的女人送给别人。
如果多尔衮和洪承畴果真爱慕孝庄,皇太极为了犒赏臣子,拉拢人心,自然也可以大手一挥,将孝庄送给功勋卓著的多尔衮或者俯首称臣的洪承畴。
但是,实际上,皇太极没有这么做。
尽管随着海兰珠、巴特玛璪和娜木钟的到来,孝庄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一降再降,甚至排到了五宫后妃中垫底的位置,皇太极始终没有动过将她送给别人的念头。
皇太极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两个妃子送人?又送给谁了呢?清初,后妃的等级制度并不完善,皇太极称帝后,才大封五宫后妃。
除了五宫后妃外,皇太极记录在册的后妃还有元妃钮钴禄氏(早逝),继妃乌拉那拉氏,也就是长子豪格的生母,早年被皇太极休弃了。
此外,庶妃还有6位,因为位份不高,娘家的地位也不够显赫,即便将她们送人,也显示不出诚意,所以,皇太极送出的是两位侧妃,叶赫那拉氏和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
不过,“侧妃”只是原因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皇太极对她们不满意,甚至厌恶她们。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就将丧夫的叶赫那拉氏俘获回来,赐给了皇太极。
虽然后来叶赫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了皇五子,但是皇太极仍旧不太喜欢她,这才找了个借口,将她送给了内大臣占·土谢图。
而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也是因为不遂皇太极的意,才被皇太极改嫁给叶赫部的南储。
我们再来看看孝庄,虽然她在五宫后妃中排在第五位,论皇太极的恩宠,她比姐姐海兰珠肯定是缺了几分的,但是和这两位侧妃相比,就绰绰有余了。
皇太极为何不将孝庄送人?1、 孝庄虽然不是皇太极最爱的女人,但皇太极不会将她送人。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海兰珠,在遇到海兰珠之前,他从未尝过爱情的真正滋味。
但是海兰珠一出现,皇太极就被海兰珠身上那种独具一格的成熟韵味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皇太极称帝后,册封海兰珠为“宸妃”,海兰珠在五宫后妃中排位第二,仅低于中宫皇后哲哲。
要知道,“宸妃”可是当年武昭仪(武则天)梦寐以求的封号,只因这个封号逾越祖制,被唐高宗李治拒绝了,武昭仪才就此打住。
皇太极给海兰珠的宫殿是关雎宫,这个名字其实大有来头,出处是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此看来,皇太极在海兰珠身上还是颇费心思的。
后来海兰珠诞下皇八子,皇太极不仅大宴群臣,还激动地颁发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除了十恶不赦之罪,其余一律赦免。海兰珠的儿子,一出生就子凭母贵。
以上这些在史书中都被清清楚楚地记载了下来,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爱,真的是历史都承认的偏爱!
皇太极对海兰珠是爱情,对孝庄则是亲情。
孝庄不像姐姐海兰珠那样幸运,不费吹灰之力就拥有了皇太极全部的爱。
当年姑姑哲哲嫁过来后一直没能生下皇子,所以蒙古科尔沁才将13岁的孝庄嫁给了姑父皇太极。
一个13岁的少女,在皇太极心中兴许只是个未谙世事的小姑娘,想必孝庄自己也是带着崇拜和敬畏的心理,与皇太极相处的。
虽然孝庄在五宫后妃中居于末位,但是不代表皇太极对她就没有恩宠,毕竟两人不仅有夫妻之情,还亲上加亲。
海兰珠的儿子出生7个多月,孝庄的儿子福临也就出生了,说明皇太极还是尽量做到了雨露均沾。
孝庄虽然没有得到皇太极的爱,但也不至于被他厌恶,起码远没有到被转手送人的地步。
2、 孝庄背靠科尔沁大草原,皇太极不敢动她。科尔沁是最早支持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通过“满蒙联盟”,科尔沁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后金也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双赢。
后来,科尔沁为了加强和后金的同盟关系,屡次将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人送到后金。
第一次,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将自己15岁的女儿哲哲,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遗憾的是,哲哲没能生下儿子。
第二次,科尔沁又将哲哲的亲侄女布木布泰(孝庄)嫁给皇太极,可孝庄也没能尽快生下儿子。
第三次,科尔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孝庄26岁的姐姐海兰珠送到了皇太极面前,没想到,两人一拍即合,海兰珠还生下了带有科尔沁血统的皇子。
此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家族在皇太极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孝庄是科尔沁贝勒宰桑之女,背靠科尔沁大草原,皇太极动谁,也不敢动她。
如果皇太极把孝庄送给自己的臣子,那么孝庄娘家科尔沁也会第一个站出来不同意。
况且,孝庄也为皇太极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海兰珠的儿子早早夭折后,福临成了唯一一个具有科尔沁血脉的皇子,所以皇太极更不可能动孝庄。
3、孝庄政治才能突出,皇太极舍不得将她送人。
孝庄对政治形势有着非凡的分析能力,这一点,皇太极心知肚明。
在海兰珠嫁过来之前,孝庄有更多机会陪伴皇太极,也在皇太极身边耳濡目染,学会了很多治国之策,极大地培养了自己的政治素养。
在孝庄的身上,皇太极看出她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所以会不时与她谈论国政,甚至默许她参与机密。
1643年,皇太极在盛京后宫突然猝死,关于皇位继承人,他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嘱。
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为了皇位展开激烈的角逐,多尔衮背后拥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拥护,双方僵持不下,气氛剑拔弩张。
关键时刻,孝庄凭着智慧和勇气运筹帷幄,让多尔衮心甘情愿将6岁的福临推上皇位,既避免了朝局动荡,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地位。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女人,如果孝庄没有超乎常人的政治谋略,是无法让自己6岁的儿子渔翁得利当上皇帝的。
后来摄政王多尔衮实掌朝中大权,孝庄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忍耐力,帮助顺治韬光养晦,顺利迎来亲政生涯。
只可惜,顺治和他亲爹一样都是个情种,因为一个女人的离开,放弃了大好江山,结果24岁时得了天花,英年早逝。
顺治驾崩后,孝庄又全心全意辅佐幼帝康熙,在康熙身上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不仅教他忍辱负重,学习治国方略,还支持他平定三藩,铲除鳌拜一党。
如果皇太极泉下有知,想必也会倍感欣慰吧,自己从未将全部的爱倾注于孝庄,孝庄却用尽所有的智慧和心力,助大清蓬勃发展。
可以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孝庄是大清的功臣,也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
说起来,孝庄和慈禧,一个在清初,一个在清末,同样是辅佐幼帝,讽刺的是,一个是兴国太后,一个却成了亡国太后。
孝庄追求的是大清的辉煌,慈禧要的是个人的权力巅峰,孝庄名垂千古,慈禧却遗臭万年,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把孝庄给送人?
皇太极有把老婆送给别人的恶习。
不过,到孝庄这里,他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一、出身显赫。
孝庄的名字起的好,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之意。
她是科尔沁大草原贝勒宰桑-布和之女,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皇太极敢放马中原,没有蒙古贵族的支持,他是做不到的。所以,对地位显贵的布木布泰,皇太极轻易不敢有非分之想。
二、子女多,牵挂多,母因子贵。
布木布泰受封为永福宫庄妃。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一路下来,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皇太极有11个儿子,活下来7个,之所以福临最后被推上宝座,说明小皇子确有过人之处。
孩子在,他娘也不能走远。
三、最重要的,孝庄不是一般人。
先看看对她的历史评价。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她长袖善舞,有力挽狂澜之能,使大清朝平稳过渡,国家免于动荡,她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在皇太极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在她姐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后,她在后宫的地位是反复下降,在后妃中只排到第五位。
不过,此时的庄妃凭着良好的心态及自己的智慧熬过了这一关。
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把孝庄给送人?
娶别人老婆、将自己老婆送人,这种事儿对皇太极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不过我好奇的是,那两位娶了皇帝老婆的接盘侠,居然也把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没有半点的惶惶不可终日!
皇太极有据可查的嫔妃有十五位,在嫁给皇太极之前就有过婚姻经历的,起码占到三分之一。这其中有两人人比较有名,她们原是蒙古帝国林丹汗的女人。林丹汗作为成吉思汗家族最后的大汗,不可避免地成为后金崛起中的拦路虎,在和皇太极的交锋中,林丹汗被赶到了青海后染病身亡,蒙古帝国就此也风流云散。
林丹汗的福晋中,第一个投奔皇太极的是窦土门福晋巴特玛·璪。这个女人仅长得花容月貌,政治敏感性也极强,在林丹汗病逝之后她意识到蒙古帝国已经大厦将倾,所以在手下的护卫之下直接跑去向皇太极投诚。皇太极对她的美貌“深久念之”,面对着送上门的美女,自然也就笑纳了,并且封她为衍庆宫淑妃。
林丹汗的正宫福晋名为娜木钟,她显然没有巴特玛·璪变通,不过后来看到大势已去,也只能选择走上和巴特玛·璪同样的道路。她的身价自然要比巴特玛·璪高出很多,而且她还带来了林丹汗的传国玉玺,这也让皇太极喜出望外,所以也把她收入了后宫,封为麟趾宫贵妃。
在史书的记载中,林丹汗还有一位名为苏巴海的福晋,曾经去觐见皇太极。皇太极给予了她“单独谒见”、“ 赐宴”的待遇,由此可见其的与众不同之处。但究竟在“单独谒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皇太极收编林丹汗的女人,也并不是一味地贪图对方的美色,借着联姻拉拢蒙古各部,才是他压倒一切的目的所在。要知道,上面提到的巴特玛·璪、钟木娜等人,都是手上有队伍的人,她们每人都管领着万户斡耳朵(卫戍部队),是各自部落的利益代言人,这对于皇太极的事业无疑是巨大助力。
相比较而言,皇太极将自己的女人送给别人,就显得有些随意了。我们能查到资料中,皇太极将两个侧妃送给了手下,她们分别是叶赫那拉氏和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这位叶赫那拉氏本来已经嫁人并且生了孩子,结果后来老公在战斗中被皇太极处死,她自然就被皇太极给收编了。
不过显然皇太极对这个女人不太感冒,在她生下孩子后,又将她送给了内大臣占.土谢图为妻。但这并不是这位叶赫那拉氏女人的婚姻终点,占.土谢图是个打猎发烧友,结果在一次围猎中居然遇到了老虎,结果受伤身亡,叶赫那拉氏接着又再嫁,之后的结局我们就查不到相关的资料了!
和叶赫那拉氏相比,被皇太极嫁人的另外一位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经历显得十分简单。她天聪二年嫁给皇太极,后来在天聪三年和天聪九年分别生下了两个女儿,由此可见皇太极对她还是比较宠爱的。但就在生下第二个女儿十几天后,皇太极却突然发布命令,以“不遂汗意”之由,将其嫁给了自己的表侄、叶赫部的首领南褚。
这种将自己女人送给臣子的做法,的确让人侧目。后来很多人分析,很可能是这位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触怒了皇太极,再加上南褚在收复察哈尔部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所以皇太极用“送老婆”这种方法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送走了讨厌的女人,皇太极自然是心满意足,接盘的人也认为这是天大的恩典,于是大家皆大欢喜。
至于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显然是没有被送人危险的。首先布木布泰出身科尔沁部,这可是皇太极的最重要的至关重要的盟友,他即便再不喜欢布木布泰,也不可能因此而得罪盟友;其次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文皇后,是皇太极的第三任大福晋,在后宫诸妃之首,岂能让自己的侄女受委屈;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最钟爱的女人,他爱屋及乌之下,又怎么可能将布木布泰送人呢?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