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1661年,24岁顺治高烧不退,孝庄想立玄烨为储君。但顺治不同意,非要传位给堂兄。德国人汤若望对顺治说了一番话,成功助玄烨“捡漏”。
玄烨,在顺治的八个儿子中,排行老三,没有显赫的出身,也一点儿不得宠。
年轻的顺治,喜欢董鄂妃,却不能立她为皇后,最终还天人永隔;喜欢佛法,却因为身份不能出家,只能让臣子带未出家,看个剃度仪式,还染上了天花。
这样惨的少年天子,在临终前,几经思量,差点把皇位传给堂兄。
幸好,玄烨有孝庄支持,又有一大重病加持,这才捡漏当了皇帝。
不信,你和我一起来来看看,康熙到底是怎么捡漏的?
其一,没有嫡子,爱子早夭,玄烨有机会捡漏。清朝入关后,开始在制度上汉化,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基本取消了收继婚,有了嫡长子继承的倾向。
到了顺治这一代,在名义上,他一共有个四个皇后。
生前,只有两位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后,一位是孝庄的侄女,被他废掉了,一位虽然没有被废,但也基本失宠。两人都没有生下孩子,也就等于没有嫡子。
另外两位,一位是玄烨的生母佟佳氏,是后来追封的。顺治活着的时候,她的位份只是堪堪高于最低品格——格格。
还有一位,虽是死后追封,却是顺治亲拟的封号,是他最爱的女人——董鄂妃。
董鄂妃生下的皇四子,是顺治最喜欢的孩子。
1657年,皇四子出生时,顺治喜不自胜,直接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书,举行皇第一子出生才应有的庆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帝王继统立极,抚有四海,必永绵历祚,垂裕无疆。是以衍庆发祥,聿隆胤嗣。朕以凉德缵承大宝,十有四年。兹荷皇天眷佑,祖考贻庥,于十月初七日,第一子生,系皇贵妃出。上副圣母慈育之心,下慰臣民爱戴之悃,特颁肆赦,用广仁恩。
这一通下来,明晃晃就在告诉大家,这是我最看重的孩子,和嫡出没有分别,将来他一定是会担当大任的。
只可惜,这个他最喜欢的孩子,出生不过几个月就夭折了,顺治只能悲痛地册封他为和硕荣亲王。“荣亲王”基本是寄予厚望,准备传位的封号。
乾隆时期的五阿哥永琪,也被册封过荣亲王。
没有嫡子,爱子也早夭。再来考虑皇位继承,那就只能从一堆不得宠的庶子中挑了,而恰好皇长子牛钮也只活了83天,早夭。
《清史稿·皇子世表》记载:“牛钮,世祖第一子,早卒。”
无嫡子,无长子,无爱子,于是,排行老三的玄烨,才和其他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有了捡漏的机会。
其二,玄烨本人很聪明,赢了其他不得宠的庶子。在一众庶子中,玄烨虽然不得宠,却是个聪明的。
玄烨5岁开始读书,6岁时就已经能够带着诸位兄弟向顺治问安了。当时的顺治,随口问了一句他们:你们以后想要做点什么?
皇二子福全来了一句:我想要当个贤王。而皇三子玄烨却说:我想要和父皇一样。
《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圣祖一》:天表英俊,岳立声洪。六龄,偕兄弟问安。世祖问所欲。皇二子福全言:“原为贤王。”帝言:“原效法父皇。”世祖异焉。
顺治不像康熙、乾隆那样多疑,他不会觉得孩子想和父皇一样,是觊觎皇位。相反,他认为这是志向远大的表现。
这就好比,开公司的爸爸问你以后的梦想是什么,一个说想当企业家,一个却说想当打工仔。
很明显,顺治听到玄烨的回答,是非常开心的。单凭这一点,他就已经赢了其他庶子。
当然,平时不受宠的玄烨,能够有这样的回答,想必和他那不受宠的母亲佟佳氏分不开。早在怀孕时,佟佳氏就告诉了婆婆孝庄太后:“我经常能看到有龙缠绕在自己身上!”
孝庄太后马上就反映过来:“我当初怀孕的时候也是这样!”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后妃》: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
有了这层铺垫,佟佳氏虽然不得顺治宠爱,但也能拉拢婆婆。
其三,宗法制度之下,玄烨有孝庄和汤若望的大力支持,赢了皇伯。顺治看完出家仪式的当晚,就开始高烧不退。尽管当时的他年轻体壮,只有24岁,但顺治心中已经大概有数,开始琢磨遗诏了。
其实一开始,顺治对于传位给哪个皇子,根本没有下定决心。甚至,他认为既然没有嫡子、长子,爱子也早早去世,那不如选个贤能的,直接让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继位吧。
虽然安亲王属于旁支,但好歹也是努尔哈赤孙子,皇位还在爱新觉罗家族的手中。
然而,顺治的这一念头,遭到了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
- 于公,安亲王虽然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但到底不是皇太极这一脉的,如果让他当皇位,就等同于将好不容易“汉化”的宗法制度打破,这非常不利于后世皇位传承的稳定。
- 于私,安亲王当皇帝,顺治倒是两腿一伸一了百了,但还活着的顺治的儿子们、妃嫔们地位会非常尴尬。原本大权在握,可以对朝政指指点点的孝庄,也基本没有了依凭。
因此,在孝庄看来,不管怎么样,都一定要让顺治的儿子当皇帝。
为此,孝庄还专门找来了汤若望。汤若望是个德国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非常受顺治信任。汤若望提出了两点。
- 第一,安亲王属于镶黄旗,如果让他继位,镶黄旗就一定会不断壮大,破坏原有的八旗平衡。而八旗制度,是满清皇家贵族间力量制衡最重要的因素。
- 第二,安亲王虽然属于壮年,有才能。但也不代表年幼的新君就一定不行,只要辅政大臣选的好,应当也不会差。毕竟顺治自己,就是幼年登基,治理国家的好例子。
更何况,当初顺治登基时,还有豪格、多尔衮虎视眈眈,如今一切都稳定下来,局势只会更好。
汤若望的说法,让顺治改变了心意。安亲王被剔除了继承人之列,顺治将目光重新放在了儿子们身上。
那么,到底选择哪一个呢?虽然玄烨稍微聪明一点,但这一点点的聪明,还不足以让顺治下定决心。就在顺治病痛缠身,快要不行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玄烨得过天花。
而这,就是玄烨可以继承皇位的王炸。
满清入关后,因为水土不服,再加上交叉感染,得天花的人很多。顺治二年时,就曾经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天花。
当时,为了能够控制天花的传染,朝廷特别颁旨:“凡民间引者出痘者,即令驱逐城外四十里。”
这里的“民间”特指汉人,即汉人一出天花,就要被赶出去。因为满清认为,自己入关前根本没有天花,都是入关之后才有的,因此汉人是天花的罪魁祸首。
《北游录》中更指出“满人不出疹,自入长安,多出疹而殆始谓汉人染之也。龄是民间以疹闻,立逐出都城二十里。”
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别说落后的满清了,就是汉人对付天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很多时候只能靠抵抗力和奇迹。
顺治之所以24岁就匆匆离世,就是天花惹的祸。
而玄烨,在刚出生不久就得了天花。当时的顺治,只是淡淡地让奶妈将他带到紫禁城外哺乳,并没有太多关照。
不曾想,玄烨居然就这样好了。
康熙晚年回忆起自己这段经历,还经常非常懊悔,自己没能承欢膝下:
今王大臣等,为联御极年,奏请庆贺得礼。钦惟世祖章皇帝,因联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联六十年来抱欠之处。(《清圣祖仁皇帝制文集》)
人们通过经验发现,只要是得过天花的人,就不会再感染上天花。
因此,当顺治被天花折磨得奄奄一息时,他当即决定,让已经得过天花的玄烨继位。
再贤能的人,最终都敌不过一场天花。为了不让满清一直受制于天花,让对天花有抵抗能力的玄烨当皇帝,是最好的选择。
就这样,不受宠的庶子玄烨,最终靠着天花这张底牌,赢得了皇位。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玄烨不仅是个身体好的皇帝,也是个非常有能力的帝王。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擒鳌拜,恢复内阁,平定三藩,统一澎湖,挫败沙俄,三征噶尔丹取胜……在位60余年,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的皇位虽有很大的捡漏成分。但到了他儿子这一辈,九龙夺嫡拉开序幕,要想皇位,基本就是九死一生了。
自古权谋无亲情,生于帝王家也未必快活。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顺治选老三玄烨为继承人,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地“妥协”。
顺治皇帝一生共有八个儿子不假,但最终继承他皇位的,既非嫡子也非长子,而是原本不受宠的老三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玄烨之所以能成为新君,有一丝丝运气成分,更多的则是顺治“没得选”。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顺治只能选择玄烨,也必须选择玄烨,除了这个三儿子,顺治当时实在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了。
并且,一向与孝庄太后拧着干的顺治皇帝,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最终还是向孝庄“妥协”,这才让年幼的玄烨得以上位。
不过,这一切从内心来讲,并非是顺治最想要的结果,他的选择充满了无奈,更是不得已而为之地“妥协”。
原本,顺治皇帝最钟意的继承人人选,是董鄂妃为他生的那个儿子。
董鄂妃是顺治皇帝最爱的一个妃子,因其自幼跟随父亲鄂硕生活在江南一代,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再加上她本身天资聪慧,所以,身上就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温柔娴静气质。
这种气质,深深吸引了顺治,因此,在董鄂妃进宫之后,迅速占据了顺治心里所有的位置。
而顺治呢?对董鄂妃也是极尽所能的好,根据清宫资料记载,在顺治十三年,董鄂妃被封为“贤妃”,仅仅一个月之后,顺治再次晋封她为皇贵妃。
晋封速度之快,纵观清朝历史也少有,不仅如此,在董鄂妃的晋封仪式上,顺治皇帝还诏令大赦天下。
一般来说,大赦天下这种诏令,都是在新皇登基这种重要时刻才会有的,而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董鄂妃是清朝三百多年历史上的独一份。
由此可见,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的感情,真的是比山高比海深。
在这种深厚的感情之下,董鄂妃所生的孩子,自然就成了顺治帝的心头肉。
顺治十四年,董鄂妃为顺治帝产下一子,孩子出生后,兴奋至极地顺治皇帝祭告天地,并晓谕群臣,同时,按照嫡长子诞生的规格,举办了隆重庆典。
那么说,董鄂妃所生的这个孩子,是不是顺治的嫡长子呢?答案是并不是,不仅不是嫡长子,甚至连长子都算不上。
众所周知,顺治皇帝六岁就已经登基,在纳董鄂妃之前,顺治帝已经有好几个妃子,并且,皇后也先后有两位。
虽说皇后先后有两位,不过,顺治帝却一直没有嫡子,这背后的原因,与顺治帝有很大关系。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是蒙古喀尔喀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并且她还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妥妥的娘家人。
但由于她与顺治的结合,是在多尔衮的操持下进行的,因此,顺治出于对多尔衮的厌恶,连带着也恨上了孟古青。
等到多尔衮一死,顺治马不停蹄的,就找了个理由将孟古青的皇后之位废掉。
因为讨厌,所以顺治与孟古青并没有孩子。
第二位皇后,同样也是来自蒙古喀尔喀部,也是孝庄太后的侄女,这桩婚姻,是顺治母亲孝庄安排给顺治的“包办婚姻”,其目的,就是孝庄还想扶持自己的娘家人。
可惜,顺治对于母亲的强行指派婚事十分反感,因此对于这位皇后也难生喜欢之情,甚至一度还想废了她。
只不过,有孝庄太后撑腰,再加上这位皇后懂得委曲求全,因此,皇后之位得以保全。
但同样的,由于顺治对她的厌恶与反感,第二位皇后也没能给顺治生下孩子。
而在这两位皇后之外的其他妃子,却先后为顺治生下了三个儿子,这其中,未来的康熙皇帝玄烨,就是顺治的妃子佟佳氏所生。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出生时间来排序的话,前文提到的董鄂妃所生之子,其实应该是顺治的第四个儿子。
但这个名义上的皇四子,实际上却享受了嫡长子的待遇,不仅出生典礼十分隆重,并且更重要的是,顺治一度还有心将这个孩子立为皇太子。
只不过,没等顺治将这个想法实现,这个孩子就因病早夭了。
并且,在这个孩子早夭的后三年,也就是顺治十七年,董鄂妃也因病香消玉殒,母子二人的先后离世,让顺治皇帝深受打击,恰逢在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染上天花,因病情加重,最终也撒手人寰。
那么,在顺治临终前,他是如何选中了皇三子玄烨为继承人的呢?
前文讲过,因为顺治帝对自己皇后的厌恶,所以导致了两个皇后均没有给顺治生下儿子,也就是说,从法理上来讲,顺治皇帝的一生,是没有嫡子的。
虽然他在后来,曾把董鄂妃生的孩子认做“第一子”,但由于其早夭,所以也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而除了这个孩子之外,顺治皇帝还有七个庶子,其中就包括皇三子玄烨。
同样都是庶子,顺治之所以选玄烨,一个根本的理由就是当时的顺治实在没得选,玄烨在方方面面都最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这八个庶子的情况就会大致明白。
顺治的第一个儿子,名字叫做爱新觉罗·牛钮,其生母为巴氏,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巴氏,原本只是顺治皇宫里的一个宫女。
而巴氏出身低微,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的儿子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就十分低。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根据清史记载,爱新觉罗·牛钮在出生不久后,便因病夭折,人都没了,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继承人了。
不过,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巴氏母子二人,因为担心在宫廷斗争中,出身低微,且没有什么背景的他们性命不保,因此,在牛钮尚且年幼时,便离开皇宫流落民间,清廷为了遮其脸面,所以才说他早夭了。
不管是真的早夭还是流落民间,总之,顺治帝的皇长子,在明面上已经“死亡”,因此,他就从继承人候选名单中被剔除。
长子之后是次子,顺治的次子名叫福全,是宁悫妃所生,这个皇子不仅没有夭折,并且秉性淳厚,能力也十分不错。
既然性格和能力各方面都不错,为何顺治不选他呢?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是福全天生残疾。
据记载,福全眼睛瞎了一只,虽说综合能力还不错,但如此形象,必然就不符合一个九五之尊的要求,别说顺治答不答应,就是满朝文武,也不可能答应。
另外,福全也知道自己因为形象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因此对这件事看得也很平淡,某次顺治帝曾问他将来什么志向时,福全坦然回到,愿为贤王。
这个回答,让当时的顺治都十分惊讶,但也自此,注定了福全的命运。
再往下就是老三玄烨,而在玄烨之下,老四就是董鄂妃那个夭折的儿子,至于老四之下的其他几个儿子,因为年龄在当时实在太小,因为自然就被顺治排除出了考虑范围。
这么一算下来,也只有当时的玄烨,相对来说比较合适。
当然,上述只是玄烨能继承皇位的一方面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推动因素,而在这些推动因素里,有两个人十分重要。
这两个人,一个是孝庄太后,一个则是传教士汤若望。
先说汤若望,汤若望曾经给顺治提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意见,直接决定了玄烨胜出。
第一个建议,是他建议顺治,不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
没错,在最早的时候,顺治在考虑继承人问题时,看到自己的儿子也都很年幼,就生出了把皇位交给自己兄弟的念头。
而顺治的堂兄安亲王岳乐,在当时年富力强,又有战功傍身,各方面经验和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因此他就成了顺治帝考虑的第一人选。
但对于顺治的这个选择,深受顺治信任和尊敬的传教士汤若望,却认为十分不妥。
汤若望早在明末就来到了中国,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清朝的崛起,由于其久居大内,因此对于清朝八旗之间的权力争斗,也在一定程度上十分熟悉。
在他看来,安亲王岳乐有能力且正值壮年,让他继承皇位确实好处多多,但有一点十分不妥。
岳乐在满洲八旗中属镶黄旗,如果让他继承了皇位,那么将来就会让镶黄旗不断坐大,而这就会对其他几旗造成直接的威胁,最终就会造成八旗内部争斗不断。
这样的结果,明显不是一个好事,即便是顺治再任性,他也不能在继承人问题上随意处置。
并且,汤若望还提出,若是册立年幼的新君,虽说在执政经验上会有所欠缺,但只要选好辅政大臣,就会保证大局稳定,这对于几乎所有人都有利。
在这种建议下,顺治经过深思熟虑,最终打消了把皇位传给堂兄的想法,毕竟他不能看着自己死后,大清陷入混乱。
当然,汤若望的这个建议以及分析,只是让顺治打消了把皇位传给堂兄的想法,但顺治有好几个儿子,为何最终传给了玄烨呢?这就要说到汤若望的第二个建议了。
这第二个建议的核心意思很简单,就是康熙已经得过天花,并且顺利康复。
不要小看这个建议,这在当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什么呢?因为天花是清朝皇室谈之色变的一种疾病。
天花在中原曾流行甚久,但在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后,中原人基本上对此都有了一定抗体,因此总体的死亡率并不算太高。
但在清朝入关后,缺乏抗体的满族人在染上天花后,死亡率出奇的高,清朝初期不少王公贵胄,就是死于天花。
这其中,顺治皇帝就是天花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就在清朝皇室在天花的肆虐下瑟瑟发抖时,他们意外地发现,只要是得过天花且能痊愈的,身体里就有了抗体,换句话说,只要得过一次活了下来,以后就再也不会得天花了。
而皇三子玄烨,就是一个得了天花后又痊愈的人。
正是玄烨这种特殊的体质,让顺治帝更加的放心,再怎么说他也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短命鬼。
汤若望的这两条建议,可以说是直击要害,切中了顺治心中所想,很大程度上,帮助年幼的玄烨奠定了继承皇位的基础条件。
不过,最终让顺治下定决心选择玄烨的因素,则是来自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与顺治帝的关系,在后期的时候一直不算太好,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婚姻和立后上的分歧。
简单来说,就是强势的孝庄,出于母亲的本能,一直想控制顺治,但偏偏顺治却不愿如此,所以,母子二人不可避免的就存在越来越多的冲突和摩擦。
因此,在顺治正式亲政之后,随着双方的冲突越来越大,到了最后,顺治的做法就是和孝庄拧着干。
尤其是在废后一事上,顺治更是伤透了孝庄的心。
但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顺治意识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时候,回顾一生的他,终于选择与自己的母亲妥协。
既然母亲认为玄烨十分合适,并且玄烨本身也确实聪慧,有堪当大任之才,那就让他来做大清国未来的皇上吧。
死之前,最后做一次孝顺的儿子,满足母亲的一个愿望,就是这么简单。
无论如何,皇三子玄烨就这样上位了,不管是因为他有天花免疫的体质也好,还是顺治为了考虑八旗势力的平衡也罢,总之,顺治最终选择妥协,把玄烨推了上去,虽说在这背后,充满了顺治的一种无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选择的玄烨,为大清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顺治帝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不想做皇帝却做了皇帝,不喜欢的女人却做了皇后,最喜欢的女人偏偏死了,想要做的事又不让做。九五之尊,却偏偏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不是很悲剧?顺治帝原本不想做皇帝,但是却成为皇权之争的牺牲品。
顺治帝作为皇太极的第九子,原本是无论如何都没有皇位继承人的,但是却被动成为“得利”的那一个,这是皇太极儿子豪格和皇太极弟弟多尔衮争权的结果。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死后完全不是皇太极的对手,努尔哈赤一死,皇太极就联合四大贝勒逼着努尔哈赤的正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而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都因为年龄小,即便是联合起来也无法改变这一切。
于是皇太极登基,而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迅速成长起来,立下赫赫战功。加上他的两个兄弟,俨然是朝中一大很难撼动的势力。而皇太极又在52岁那年猝死,死前并没有立下太子,这让朝中分成两股势力,即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多尔衮。
两方势力差不多,而又以多尔衮强悍一点,但多尔衮也仅仅是强一点,无法撇开豪格而自己登基,在权衡之下,多尔衮决定退步,但他并不是支持豪格登基,而是从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了一个年龄小的、没啥势力的来继位。
于是年仅六岁的福临就成了多尔衮的最好选择,谁也没有问福临愿不愿意来做这个皇帝,就这样,年仅六岁的顺治帝开始了他悲催的皇帝生涯。继位之后的顺治帝,自然不可能亲政,而是事事听从摄政王多尔衮的安排,整个就是傀儡皇帝。
顺治帝这个傀儡皇帝其实也没有傀儡很久,因为到他是十三岁的时候,多尔衮就死了,依旧年纪很小的顺治帝开始亲政。顺治帝虽然一直没有做皇帝的野心,但不代表他没有做皇帝的能力,实际上,他登基之后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小小年纪处理起政事来也是相当的沉稳老练,丝毫不逊于其父。
但他虽然亲政了,却依旧决定不了自己的婚姻,他的第一任皇后是其母孝庄太后的侄女,第二任皇后是孝庄太后的侄孙女,都是科尔沁部落的女子,福临纵然不喜,但能废第一个,不能再废第二个,所以也只能如此,而顺治帝最喜欢的女子则是著名的董鄂妃,
董鄂妃为顺治帝生了皇四子,即后来被追封的荣亲王。顺治帝一生有八个儿子和四个女儿,要知道顺治帝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能有这么多孩子也算是不少了。在这十二个孩子中,顺治帝最喜欢的就是荣亲王,他坚持认为荣亲王是他的“第一子”,或者说“嫡一子”。
顺治帝是把这个儿子当作嫡子来看的,他的两个皇后都没有生育,所以八个儿子都是庶子,但在这些庶子中,他坚持认为荣亲王是嫡子,是他最喜爱的存在,被寄予厚望,其他的儿子都不得他宠,或者说都没有荣亲王得宠。但是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儿子却仅仅活了不到四个月,连个名字还没有来得及取就夭折了。
但这还不是最打击顺治帝的,两年后,董鄂妃也死了,这下子顺治帝是真的心如死灰了,所以隔了不久,顺治帝也死了。顺治帝一死,谁继位了呢?自然是康熙帝。康熙帝为什么能继位呢?要知道康熙帝原本只是顺治帝的第三子,不是长子也不受宠,为何能脱颖而出呢?
顺治帝的第一个儿子生于1651年,但是不到三个月就死了,也有一种说法是刚生下不久就和生母离了宫,从此远离朝廷纷争,总之,这个孩子是在皇宫消失了,所以玄烨上面只有一个哥哥即福全。玄烨之所以绕过福全成为大清的皇帝,原因有好几个,总结起来就是得孝庄太后的喜欢,而孝庄太后喜欢他的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玄烨还在其生母肚子里的时候,其母“衣裾有光若龙绕”,这让孝庄太后感慨良多,因为“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也就是说玄烨还没有生下来就已经被孝庄太后关注到了。
其次,史籍中记载了玄烨小时候的一件事情比较有意思,1659年,顺治帝闲来无事对前来问安的几个儿子拉起了家常,顺治帝问他们将来想做什么,福全说:“原为贤王。”而玄烨则说:“原效法父皇。”这可谓语出惊人了,三岁看大,六岁看老,小小年纪的玄烨已经显得与众不同,玄烨的雄心壮志自然也被孝庄太后给知道了,她对于这样的一个孙子是满意的,比对顺治帝这个儿子要满意的多。
编辑再者,当时天花比较严重,顺治帝自己也似乎是死于天花,而他的儿子中后来还有死于天花的,玄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得过天花但没有事。并且因为身体有了抗体,以后也不可能再得天花,也就杜绝了因为天花而夭折一事,这样的继承人是最保险的。
总之,在顺治帝去世之后,年仅八岁的玄烨就登基为帝,虽说玄烨继位是尊顺治帝的遗诏,但这遗诏很可能只是孝庄太后的手笔,是孝庄太后借顺治帝的口将玄烨推上了皇位。毕竟顺治遗诏中关于顺治帝自己的那十四条罪过很可能就出自孝庄太后的手笔。
不过,不管是顺治帝将玄烨立为继承人还是孝庄太后将玄烨立为继承人,总之,康熙这个皇帝是大清历史上乃至整个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这个皇帝选的是真的很好,康熙帝包括他的儿子雍正帝,都是大清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说到康熙帝的孙子就差了那么一点,不对,应该是差了很多才是,这个十全老人最终只是感动了自己,却葬送了大清的繁荣。
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顺治选择不得宠的庶子当新君的原因很简单,顺治不老也不昏庸,他可以跟孝庄赌气,但不能拿继位人开玩笑,再说了,没嫡子他能怎么办?
这个庶子就是一代明君康熙大帝!
康熙能够上位,有点运气,有个好奶奶,有个老外帮忙说话。最主要还是自身聪慧的结果,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选择庶子真的很无奈,这得从顺治有点烦说起。
顺治有点烦顺治并非真的不宠康熙,隔壁邻居又不姓王,再说了,隔壁谁敢去住?宠不宠都是婚姻自由惹的祸。
后金那时拥有一个铁杆粉丝,那就是漠南蒙古,不仅加剧了蒙古分裂,帮助后金迅速崛起;后来还成为了清朝入关的跳板,所以满蒙和亲就成了政治联盟的必须的手段。
顺治的爱情就成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孝庄太后是漠南科尔沁部的人,自然儿媳妇也要找族内的女子,亲上加亲,后宫掌权之人才可靠!
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孟古青,孝庄太后的侄女,就是性格太过野蛮。
顺治:我不喜欢,我废后!
孝庄:你废你的,我找我的!
阿拉坦琪琪格入宫成为第二位皇后,还是博尔济吉特氏,这是孝庄太后侄孙女,顺治照样不喜欢!
孝庄太后稍微妥协了下,那你找个喜欢的,我再继续找。
顺治终于自由恋爱了,与正白旗董鄂氏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脸上写满了两个字——幸福。
顺治以为与"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的佳人可以琴瑟相鸣一生,哪知一个儿子出生造成了两人阴阳相隔。
董鄂氏生子,顺治直接当成皇太子来庆典,可惜这孩子命薄早夭,不仅让顺治心神不畅,更是让其母忧伤成疾几年后也去世了。
顺治从此基本不相信爱情了!
与此同时,孝庄太后的择儿媳妇的步子也未停下,佟佳氏入宫,生下康熙。
维护满汉关系的恪妃入宫,这让“专厌胡俗,慕效华制”的顺治很早欢喜,可惜没有子嗣。
后宫还塞入了多个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子,但与孝庄太后对着干的顺治就是不喜欢。
因为对汉文化的态度分歧、婚姻自由观念冲突等因素,顺治与孝庄太后这对母子都不好过,再加上孝惠章皇后并没生育,顺治的儿子其实都是庶出!
对于这点顺治比较烦!
康熙胜出的原因顺治有八子,老大牛钮与老四病逝,康熙排老三,上有老二福全,下有四个弟弟常宁、奇绶、隆禧和永干。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康熙既不是嫡子,也非长子,能够脱颖而出的确有点运气,毕竟竞争人还有堂叔岳乐、二哥福全,论经验、长幼次序都轮不到康熙。
一、孝庄太后的器重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自带贵气,孝庄太后一见就喜欢,“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
有一个女子,叫苏麻喇姑,自小就跟在孝庄太后身边,与康熙朝夕相处,小姐姐身后跟着流鼻涕的小康熙。(其实历史上苏麻喇姑的年纪可以当康熙的奶奶)
正是这个小姐姐,在康熙出天花的时候守在他身也,帮他度过一生中最大的危机。
孝庄派出最信任的女子照顾康熙,康熙在她心目中分量很重!
顺治帝临终不得不考虑到这个因素,他虽然与母亲孝庄太后一直闹意见,但只要孝庄太后青睐有加,将来皇位必然稳固,正如同他一样。
又要辛苦母亲大人,顺治闭眼前有点内疚。
二、天花的威胁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已经对天花的作了详细描述,说明当时中原人也遭受天花的毒害,汉人大多已有了免疫力。
其实清朝入关前已对天花有所警惕,“国初有查痘章京,理旗人痘及城内民人痘疹迁移之政令,久之乃定。”
但关外地域宽广,天寒地冻,天花病毒并没有大面积爆发,随着满清入关后,其危害性才显现了出来。
满清与天花的关系好比白纸与墨,天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而满清还真没法抗拒。
清朝只能“避痘”,也就是“隔离”,皇太极先规定百里后改六十里,顺治觉得太不近人情,便改为四十里,即便如此,顺治还是连续6年不敢接受关外来的蒙古族觐见。
天花犹如猛虎下山,满人胆寒。
清朝选择新君就得讲究,为了避免皇位继承人因为天花而逝带来换人造成的时局动荡,“出痘”后具有的免疫力就成了一个考量。
康熙因为患过天花,身具免疫力,自然成了皇子中的首选,不过,这还好得一个洋人汤若望。
汤若望一语惊醒梦中人神圣罗马帝国的汤若望,这个洋人不简单,中国农历的编订跟他有关系。
汤若望帮明朝造炮、翻译矿冶新书,很受崇祯皇帝的赞赏;后整理删改由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改名《西洋新法历书》,献给多尔衮,又在清朝混的风生水起。
《西洋新法历书》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但实际上还是由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演化而成,所以,中国农历真不是汤若望的发明的,根底还是民族智慧。
汤若望非常博学,还会点医术,曾经用西方医学知识治好了顺冶帝未婚皇后的病,因此皇后认汤若望为“义父”,当然顺治不会这么叫,只用满语尊称“玛法”,即是老爷爷的意思。
有了这层关系,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而不受限,也曾上过三百余封奏章言事,深得好学的顺治的尊敬。
顺治曾去汤若望的居所探望,打破了尊卑惯例。
汤若望也曾劝谏了顺治多次不合情理的举动。
顺治与汤若望亦师亦友,对汤若望有一种特殊的信任。
顺治患上天花,在选择继位人犹豫不决时,是汤若望一语一语惊醒梦中人。
顺治原本想把皇位让给经验丰富的堂兄安亲王岳乐,孝庄当时就急了,岳乐继位,自己皇太后的名分不但不保,还得边缘化,当时就否了,可顺治不服。
汤若望听了就给顺治分析了得失。
如果选择岳乐,会让镶黄旗独大,这是其他旗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帝系转移会引起内部暗斗转成明争,造成时局动荡;选择幼主,虽然经验有所欠缺,但只要选好辅政的亲王,反而有利于八旗势力的平衡,也有益于权力和平过渡,更何况“子承父业”更具有说服力。
顺治这才放弃了立岳乐为继承人的打算,转而欲立福全为储君,还是汤若望阻止了他。
汤若望以医疗知识解决了顺治的犹豫不决,那就是玄烨已经出过天花,身上有了终身免疫力,继位后就可以避免因天花带来的危机,这对政权维稳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顺治遗命立玄烨为储君,四大臣辅佐,由此才有了——康乾盛世的出现。
综上所述,顺治推崇汉文化,学习西方知识,善于听取意见,还是个喜欢婚姻自主的多情人,面对清初的八旗不合、民心未稳、手无实权,心有千千结,跟明末崇祯帝心境都同样悲凉,但所作所为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顺治跟孝庄不合,抵制孝庄以蒙古主宰后宫的思想,因此才造成了无嫡子的出现,最后只能从庶子中选择玄烨立为新君。玄烨能够上位,主要还是受孝庄的支持,出过天花的优势,汤若望的建议、政权的和平过渡、平衡八旗势力等诸多因素影响。顺治的选择也算是一种幸运的眷顾,因为玄烨后来有个名很响亮,康熙大帝,这位爷把清朝推上了一个灿烂的新高度,即使乾隆,也只能仰视叹息一声:我不如也!(图片均来自网络)
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实事求是的讲,不是顺治帝想选立庶子继位,而是只能选择庶子,也必须选择庶子继位,因为顺治皇帝前后两位皇后都没有子嗣。中宫无子,也就注定了新帝一定是庶出。
顺治四后简介:顺治皇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十八年,但是在这十八年期间顺治帝曾先后有四位皇后,这四位皇后其实很有意思,前两位都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其中第一位因与顺治帝情不投意不合而被废为静妃;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也因不合顺治帝心意而险些被废;第三位是孝献皇后,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董鄂妃,她的皇后之位是在死后被追封的;第四位是孝康章皇后,也就是康熙帝的生母,她在顺治帝时期只是一位没有任何封号的庶妃,因其出身佟佳氏,所以宫中人称其为“佟妃”,佟妃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皇后,在康熙帝即位后她才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她的皇后之名也是死后追封的。在顺治一朝,佟妃其实并不受宠,皇三子玄烨也是非嫡非长,然而最后佟妃之子却意外地登上了皇位,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
母家显赫,地位尊崇:虽然佟妃在顺治的后宫中不受重视,但是这并不代表佟妃出身低微,恰恰相反,在清朝统治的前期,佟家的势力非常之大,佟家的很多人都在朝中做官,佟氏一族,很多人都身居要职,在当时甚至有“佟半朝”的说法。顺治帝去世之前只有二十四岁,他的存活下来的儿子只有六位,最大的不过十岁,顺治帝一旦撒手人寰,不论哪位年幼皇子继位,都将是主少国疑,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都可能趁机作乱,如果所选皇子的母家势力低微,势必造成孤儿寡母被欺凌的局面,相反,如果皇子的母家势力强大,则足可以震慑不臣之人,当时的佟氏家族,显然属于后者,并且佟妃为人低调,既无政治才能,又无弄权野心,选她的儿子继位无须担心自少母壮,后宫专权的问题。
孝庄太后,一锤定音: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孝庄太后的在立储问题上的重要作用。虽然顺治皇帝和自己的母亲一度关系紧张,但是母子二人的关系并没有决裂,顺治皇帝在患病之后反而更加亲近自己的母亲。顺治帝的六个儿子之中,孝庄太后最为疼爱的是皇三子玄烨,但是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却是皇次子福全,但是孝庄太后不喜欢福全,因为福全的生母是董鄂妃(此董鄂妃非孝献皇后董鄂氏,而是庶妃董鄂氏,其在康熙年间被晋封为宁悫妃,康熙三十三年去世)。孝庄太后不喜欢董鄂妃,所以如果福全即位,想必不会对孝庄太后很好,于是孝庄太后极力推荐自己宠爱的皇三子玄烨。在当时,孝庄太后的分量其实很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胜败。当然,皇三子玄烨还有其他的优势。
天花痊愈,身强体壮:在古代的中国,天花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而且没有办法医治,清朝十二位皇帝中有两位都是死于天花这种病,足以见其威力。但是天花并非得上就必死的疾病,有些人在得上天花之后也能活下来。并且已经得过天花的人,由于产生了抗体,便终身不会再得天花了。在顺治皇帝的6个儿子中,只有皇三子玄烨得过天花。为了保证大清的皇位不再出现混乱,玄烨得过天花的情况成了最大的优势。最终,孝庄太后联络了贵族们进行商议,最终选择了皇三子玄烨。玄烨被选为皇子的这个决定真的非常正确,因为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玄烨的好几个弟弟先后因为各种疾病去世。玄烨是顺治帝所有皇子中,存活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顺治这个人不是一个好皇帝,认真地说,他自己没做明白皇帝,但是在临死之前,却给大清帝国选择了一位好皇帝。或许选择玄烨即位是顺治帝一生之中对于大清王朝最重大的贡献吧。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顺治有八个儿子,却让一个不得宠的庶子成为了新君,原因为何?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继位,七岁随摄政王多尔衮入关、十三岁亲政,在位十八年,驾崩后被追尊为: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追上庙号世祖(蒙古汗号额耶尔札萨克汗),享年二十四岁(实际二十二岁)。顺治帝共有四位皇后,其中两位在生前主位中宫((一位即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一位被废,即顺治帝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一位去世后被顺治帝追尊为皇后(孝献皇后董鄂氏),一位因子而贵,在顺治帝驾崩、自己所生之子继承皇位后被尊奉为皇太后、薨逝后又被追尊为皇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自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顺治帝庶妃笔什赫氏(巴氏)为其生下皇长子牛钮以来,顺治帝一共诞育了八位皇子,六位皇女,另外还收养了三位养女,一共十七位子女,这对于一个享寿只有二十四岁的青年来说,实在是多子多福了。
但在这么多的皇子皇女中,没有一位是顺治帝的在任皇后所生(即废后和孝惠章皇后姑侄两人),也就是说,顺治帝所有的子女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嫡女。皇女不涉及帝位传承,这里不再复述,而顺治帝的八个儿子,他们的出身分别是:
皇长子牛钮,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生,生母庶妃笔什赫氏。牛钮于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夭折,在这个世上只活了八十三天。牛钮也是顺治帝第一个子嗣,他出生时,顺治帝才十四岁(实际是十三周岁),实在太强悍了。
皇次子福全,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生,生母庶妃董鄂氏(宁悫妃)。福全平安长大,日后晋封为裕亲王。
皇三子玄烨,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生,生母庶妃佟佳氏(孝康章皇后)。玄烨即清圣祖康熙帝。
皇四子,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生,生母是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孝献皇后)。顺治帝极为宠爱董鄂氏,所以爱屋及乌、也十分喜欢皇四子,称其为“朕第一子”,待遇如同嫡长子。不过皇四子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不幸夭折,连名字也没有起。
皇五子常宁,顺治十四年(1658年)十一月生,生母是庶妃陈氏。常宁日后平安成长,并在成年后晋封为恭亲王。
皇六子奇绶,顺治十六(1659年)年十一月生,生母是庶妃唐氏。奇绶于康熙四年(1665年)十一月夭折,年仅七岁。
皇七子隆禧,顺治十七年(1660年)四月生,生母为庶妃钮钴禄氏。隆禧成人后晋封纯亲王,不过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就早早去世,年仅二十岁,其子也早夭,传承断绝。
皇八子永干,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二月生,生母为庶妃塞母肯氏。康熙六年(1667年)十二月,永干早夭,年仅八岁。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顺治帝的八个儿子中,没有一个是皇后所出(包括前后两任皇后),全部是庶子身份。
其中,顺治帝皇四子因为其母皇贵妃董鄂氏受宠于顺治帝,所以极得顺治帝喜爱,他出生时顺治帝为此祭告天地,令群臣向自己朝贺,并举行隆重庆典庆贺皇子降生,还大赦天下,而这些都是皇后所生嫡长子出生时才会有的待遇。这已经表明顺治帝内心是以皇四子为自己的嫡长子、并当做皇储看待的。如果一切正常,皇四子必将被明立为皇太子,而他的生母董鄂氏也将代替不得宠的皇后(孝惠章皇后)入主中宫,成为顺治帝的第三任皇后。
世事难料,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刚刚满百日的皇四子连名字都来不及取,就不幸夭折了(很有可能是天花),这使得顺治帝大受打击、痛心不已。为了追思爱子,顺治帝不顾祖制,在京师西北黄花山下为皇四子修建了豪华的陵寝,并追封这个早逝的婴儿为“和硕荣亲王”。
皇四子夭折后,皇贵妃董鄂氏心忧成疾,从此一病不起,延宕两年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薨逝于承乾宫,顺治帝追封爱妃为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因为爱子和宠爱的妃子先后离世,导致顺治帝心情沮丧、不思饮食,有了弃世出家的念头。虽然最终没有实现心愿,但顺治帝从此以后精神恍惚、状态萎靡,再也无力心处理政务、紧握权柄、管理庞大的王朝了。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顺治帝突患天花不治之症,且病势汹汹。至正月初五,顺治帝已病入膏肓、只能躺在乾清宫寝殿内,静静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
因为在这之前顺治帝并没有明立皇储,以定国本,所以在他病危的时刻,皇位传承的问题就不得不被摆上明面,让顺治帝必须做出抉择了。
起初,顺治帝考虑到诸子都十分年幼(最大的福全才八岁,最小的永干刚刚出生,还没满月),如果传位给皇子的话,那么自己当年冲龄践位、年幼无知而受制于摄政王多尔衮的旧事将很大程度上再次发生,嗣皇帝也将身处险地。为了不使幼主继位导致社稷不稳的情况出现,所以顺治帝一开始是准备选择才能出众、威望服人、又忠厚平和的堂兄——安亲王岳乐(太祖第七子饶余郡王阿巴泰次子)继位,这样自己驾崩之后由长君入继,朝廷就不会出现幼主登基、权臣乱政的情况。
但是顺治帝生母、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坚决反对顺治帝的意见:皇太后认为恰恰是顺治帝的长兄肃亲王豪格和十四叔睿亲王多尔衮当年在太宗驾崩后为了争夺皇位而互不相让,彼此不肯做出让步,这才让宗室王公、亲贵大臣们为了维护团结而选择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的太宗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作为替代人选承袭了皇位。之后母子俩历经艰辛,才从摄政王多尔衮专横跋扈的擅权岁月中幸存下来,在多尔衮意外去世后依靠老臣们的支持稳固了帝系大统、保住了皇帝之位。这么辛苦不易得来的皇位,自然要在顺治帝的后裔中代代传承、一直沿袭下去,怎么能仅仅因为害怕猜测中的“幼主继位、权臣乱政”情况,就轻易地舍弃帝系、将皇位传给外人呢?
更加让皇太后担忧的是:安亲王岳乐并不是太宗一系的后人,如果顺治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太宗一系子孙将永远和以后的帝系告别,同时,他们很大可能将在失去帝位传承资格后遭遇悲惨的命运,而皇太后本人作为太宗在世时的妃子、在任皇帝的生母、帝系一脉的太后,在日后外人继位后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甚至有被赶下尊贵的皇太后之位的危险。
面对关系到自身和整个太宗一系宗室将来命运的生死攸关时刻,皇太后一步也不敢离开,牢牢守在乾清宫内,无论奄奄一息的顺治帝怎么样从社稷安稳、江山永固方面再三劝慰苦求,就是不准即将驾崩的儿子下诏宣安亲王岳乐进宫,把皇位传给他,一定要顺治帝在诸位皇子中选择一个合适者,入继大统。
至正月初六傍晚,皇太后和顺治帝已经激烈争论了一整天,还是无法达成一致。此时身体虚弱、油尽灯枯的顺治帝不能再继续坚持,气息开始变小,体力也无法支撑,眼看即将驾崩。皇太后一面是悲痛欲绝,一面又绝不能放任皇位被外人所继承,于是忍住悲伤再一次向顺治帝加以劝说,并举例:金太宗不传亲子而传侄孙,导致日后子孙七十多人被屠戮一空;金章宗不传亲兄弟而传叔父,自己一驾崩,怀孕的妃子就被处死或者强行堕胎、子嗣断绝;明武宗传位于堂兄,结果死后母亲被降低待遇、母家被抄家灭族。皇太后以这几个例子作为鲜活的证明,让顺治帝慎重考虑,不要不顾及身后的子嗣以及母亲,导致不忍言之事发生。皇太后还声泪俱下地请求顺治帝,一定要把皇位传给皇子,以保持帝系传承不外移,这才是维系太宗一脉帝系大统传承的根本所在。
皇太后的哀哀恳求、苦苦劝慰,并以历史上的反面例子作为明证,使得年轻的顺治帝在思前想后之下终于改变心意,同意了皇太后的意见,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子,以保证皇室大宗世系的稳定性。
决定了把皇位传给皇子之后,顺治帝开始考虑究竟将由哪一位皇子承袭皇位。此时,顺治帝的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荣亲王已经夭折,在世的皇子还剩下六位,分别是: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这六位皇子都是顺治帝的庶妃们所生,在平时也并没有谁特别受皇父的偏爱,彼此都没有高人一头的优势。所以皇太后和顺治帝并没有拿定主意,在第一时间就决定由哪一位皇子继位。
而诸皇子中,皇五子常宁此时只有三岁(实际两周岁)、皇六子奇绶、皇七子隆禧都是一岁左右,皇八子永干还没有满月,所以,皇太后和顺治帝在接下来的商议中达成一致,不再考虑这几个过于年幼的皇子,承袭皇位的目标,就落在了皇次子福全和皇三子玄烨身上。
皇次子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皇长子牛钮已夭折),在皇子的行辈排序上具有优势,为人也谦恭有礼,稳重平和。但玄烨虽是皇三子,可是自幼就被皇太后亲自抚养,深得祖母宠爱,所以也有一定优势。按照伦序原则,应该立皇次子福全为储君,但皇太后相对来说更喜爱皇三子玄烨,于是倾向于让顺治帝立玄烨为储君。
在皇太后提出让玄烨继位的意见后,顺治帝也回想起当初视察皇子读书、考核他们学问之时,曾向诸子询问过将来的志向,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回答则是“愿效法皇父”,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两兄弟的心气和秉性。相对温和低调的福全来说,玄烨的表现更加外向、显露出敢于任事、果断大气的特点。(另外,玄烨年纪虽小,但气度不凡,聪颖慧质,具有人君风度。而福全虽然也是温厚平和、穆穆中正,但是气质上稍显平淡,并且左眼还有疾病,这一点身体缺陷也降低了他继位的可能性。)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当时十分受皇室尊敬、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被皇太后尊为义父,顺治帝则称其为“汤玛法”,玛法就是爷爷的意思)被顺治帝母子火速召进皇宫、向他询问立储之事的意见。而汤若望得知是病重的皇帝要征求自己的意见、让自己从两位皇子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征询储君人选的事情后,便毫不犹豫地指出皇三子玄烨已经出过天花,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已经拥有终身的抵抗力,不会再重蹈皇帝本人的悲剧了(顺治帝正是感染了天花而即将驾崩)。而皇次子福全尚未出天花,并不知道将来运气如何,如果选择福全为嗣君,万一将来罹患天花之祸,那么社稷将再一次陷入混乱境地,而朝廷再也经不起第二次皇帝突然驾崩的折腾了。
所以,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和帝系传承的稳定,汤若望建议选择皇三子玄烨为顺治帝的嗣君人选。
得到了自己衷心敬佩的“汤玛法”不偏不倚的肺腑之言后,气息奄奄的顺治帝终于下定了决心,在和皇太后交换意见后,宣布立皇三子玄烨为皇储,承袭皇位。此时已经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六深夜了。
储君人选已定,皇太后立即以顺治帝的名义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前内阁学士麻勒吉两人入宫,赶到乾清宫寝殿内觐见顺治帝,由顺治帝当面向他们口授传位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牢牢记住顺治帝口述的诏书,然后在乾清门外临时搭起的围屏内连夜撰写。正月初七清晨,两人终于写好了传位诏书,马上交给等候在寝宫内、彻夜未眠的顺治帝御览修改。
顺治帝本来就已经病入膏肓,又经历了两天的艰难心路历程,其实已经油尽灯枯,并且不能进食,只能少许饮水,驾崩只在旦夕之间。但因为最重要的传位遗诏还没有落实,所以他咬着牙强撑,先后三次亲自修改斟酌其中的字句,直到傍晚时分才最终确定下来。这期间皇太后强忍生死离别的心情,一直陪伴于顺治帝身旁,并亲自安排皇宫守卫,以维持朝廷内外的稳定。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晚,确定了传位诏书和嗣皇帝人选的顺治帝再也没有力气继续坚持,在皇太后及内廷诸人的守护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驾崩于乾清宫寝宫内,时年二十四岁。
顺治帝驾崩之后,麻勒吉立即将遗诏转交给皇太后,于是皇太后马上下懿旨,命宗室王公、内阁诸大学士、宫内领侍卫内大臣等紧急入宫,向他们当众宣读了大行皇帝的遗诏,宣布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入继大统,承袭帝位,并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新君。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时年八岁(实际上是六岁零十个月)的顺治帝庶三子玄烨奉皇父遗诏,在皇宫太和殿举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礼,正式继位,成为清朝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并以明年为康熙元年,这就是日后在位长达六十一年的清圣祖康熙帝,他在皇父顺治帝病危、将要从诸皇子中选择合适者继位的紧急时刻,以本身的行辈稍长、同时又得皇祖母的宠爱、和自身出过天花不会重蹈皇父覆辙的数个有利条件,从诸位兄弟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以庶子身份承袭大统,登基称帝,成为了王朝新的统治者。
而他在漫长的六十一年皇帝生涯内的其他风云历程,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