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1062年,年近70岁的展昭,与63岁包拯道别。此后,展昭就消失了,无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据说,展昭的离开,是因为包拯的一句话。包拯说了什么?展昭为何一定要走?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

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

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

据说,包拯弥留时,曾对展昭说:“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自此,展昭消失了,不仅朝堂上没有他,连江湖里也没了踪迹。

展昭去了哪里?

包拯为何要让展昭消失?

展昭的去向

关于展昭的去向,有2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认为,展昭成了皇帝的暗卫。

这种观点认为,展昭虽然消失了,但他成了皇帝的暗卫,偷偷为皇帝卖命,因此无人知晓。

但我认为,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在书中,展昭对官场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感念包拯的恩义,才留下来帮助包拯。另外,包拯去世时,展昭已年近70岁。

就算宋仁宗真的需要密探,也会找年轻力壮、身手灵敏的人,而不是一个年近古稀的老头。

  • 第二种说法认为,展昭选择归隐山林。

归隐山林,换言之,就是隐退。

离开朝堂,离开江湖是非,寻一处幽静之处,当一个普通人。

或许是山野农夫,或许是小康之家,总而言之,展昭放下了名利,更改了姓名,自此开始了隐士一般的生活。

这种说法,是真正意义上的隐退。

我认为,展昭大概率是归隐了山林,因为这种去向,更符合展昭的性格。

包拯为何要让展昭消失?

包拯弥留时,为何要让展昭消失?

我想,可以从2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展昭年近70岁,到了该归隐的时候。

展昭侠肝义胆、武力值爆表,可再厉害的人物,也敌不过岁月的刀。

在《三侠五义》中,展昭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3回

这一回中,包拯上京赶考,在饭店偶遇道人和展昭。

在包拯眼中,展昭气宇轩昂,武生打扮,年纪在20岁左右。

“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

这一年,包拯16岁。

由此可知,展昭大约比包拯大4岁。

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生卒年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于公元999年出生,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64岁。

包拯是在弥留时嘱咐展昭隐姓埋名,此时的展昭,已经年近70岁了。

古人的寿命,普遍不长。

展昭是习武之人,身体素质比一般人好,可70岁在哪个时代,都已经老了,不宜继续操劳。

因此,包拯让展昭归隐,一定考虑了他的古稀年华。

第二,得罪了太多权贵,让展昭自保。

包拯,是出了名的青天大老爷。

在正史上,包拯弹劾过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对于贪官王逵更是弹劾了整整七次,最后一次还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在小说中,包拯同样不畏强权、公正廉洁、为民请命。

他不惧怕挑起宗室内争的襄阳王、反对当朝国戚庞吉、处置借放赈欺压和剥削百姓的庞昱……

在一桩桩脍炙人口的案件中,他早就已经将当朝权贵得罪了大半。

而展昭作为他的左膀右臂,也被权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得牙痒痒。

包拯心里很清楚,自己没被权贵报复,是因为宋仁宗信任他。

可皇帝信任他,未必信任展昭。

等自己去世,展昭等肝胆义士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为了护住展昭,包拯在弥留之时,仍然撑着精神,嘱咐他们隐姓埋名,别让任何人发现。

因为,此时离开,是一种自保的手段。

展昭为何会消失得如此干脆?

说实话,在功名利禄面前,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为何展昭就能消失得如此干脆呢?

其实,在小说中,展昭的消失,早有伏笔。

第一,游侠生活,是展昭的心中所愿。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东西,有人执着于名利,有人执着于金钱,而展昭的执着,是游侠生活。

受影视剧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展昭是个一心为民除害、除奸臣、忠于朝廷的“御猫”。

可实际上,展昭的本意,并不是为朝廷效力。

他最向往的,是游侠生活,是路见不平就出手,不受朝廷约束,与人分忧解难的岁月。

《三侠五义》第11回,详细描写了展昭在进官场之间的生活。

他游山玩水,遨游名山胜景。

“自从土龙岗与包公分手,独自遨游名山胜迹,到处玩赏。”

母亲去世后,展昭服丧百日,便把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老家人展忠处理。

而他自己呢?

他依旧游山玩水,遇见不平之事,还经常打抱不平。

“到了百日服满,他仍是行侠作义,如何肯在家中。一切事体俱交与展忠照管,他便只身出门,到处游山玩水,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

但父母的生养恩情,也无法牵绊展昭的行侠仗义之心。

由此可见,自由和侠义,是展昭最向往的事情。

第二,入朝为官,是被赶鸭子上架的。

热爱行侠仗义的展昭,之所以入朝为官,纯属被赶鸭子上架。

第二十二回中,包拯为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在天子面前举荐了他。

在这一回中,包拯细数展昭的功绩,提及金龙寺赶考、陈州放赈、庞吉花园破妖魔之际,展昭的功绩。

此外,包拯还特地夸赞了展昭的盖世武功:

“若论展昭武艺,他有三绝:第一,剑法精奥;第二,袖箭百发百中;第三,他的纵跃法,真有飞檐走壁之能。”

包拯很清楚,此时,天子就想要武艺超群之人。

他这么说,就是想要让天子对展昭感兴趣,为展昭进朝堂铺平道路。

当个好官,为朝廷效力,是包拯的毕生梦想。

他感恩展昭,便本能地为展昭铺路,只是,这并不是展昭所喜欢的。

当展昭得知,包拯为自己应下了圣旨,表现得并不怎么开心:

“展爷到了此时虽不愿意,无奈包公已遵旨,只是谦逊了几句:‘惟恐艺不惊人,反要辜负了相爷一番美意。’”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展昭遵旨,是顾及了包拯的情面,并非心中所愿。

后来,展昭通过测试,有了“御猫”的封号,还成了“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供职。

大家都来恭喜他,可展昭并不开心。

只是,皇权在上,他不能抗旨,也不能在皇帝面前否定包拯。

第29回,展昭和丁兆蕙聊天,不自觉透露了心声。

展爷道:“兄台再休提那封职,小弟其实不愿意。似乎你我弟兄疏散惯了,寻山觅水,何等的潇洒。今一旦为官羁绊,反觉心中不能畅快,实实出于不得已也。”

……展爷道:“小弟从不撒谎。其中若非关碍着包相爷一番情意,弟早已挂冠远隐了。”

其实,展昭的归隐之心,早已有之。

只是,碍于情分,他跟着包拯一起出生入死。

如今,包拯去世了,他自然没有留下的理由,更不可能跑去当皇帝的暗卫。

第三,为了保护家人,功成身退。

在电视剧中,展昭一直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形象,似乎是个孤家寡人,没有爱情,也没有家庭。

但在《三侠五义》中,展昭是有妻子的。

第31回,丁家用激将法让丁月华与展昭比剑。

这场比试,展昭赢了,然后,丁母告诉他这是一场联姻比试。

此时,展昭不仅没生气,还很开心地接受了婚事,还互相换了剑,作为定礼。

“展爷到此时,方才明白。也是姻缘,更不推辞,慨然允许。便拜了丁母,又与兆兰兆蕙彼此拜了,就将巨阙湛卢二剑彼此换了,作为定礼。”

从书中的文字描述来看,展昭对这场婚事,还是很满意的,否则也不会这么利落地接受。

包拯弥留时,展昭年近70岁,书中虽没有对他的后代进行描述,但想必,已经娶妻的展昭,肯定已经儿孙满堂了。

展昭活得很清醒,也见惯了江湖险恶、朝堂风云。

他很清楚,包公去世后,展家便失去了护身的屏障,肯定会遭到权贵的恶意报复。

为了保护家人,展昭自然消失得干干净净。

写在最后

展昭的消失,或许有人会说,是贪生怕死。

可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

展昭入开封府,协助包拯破案、斩杀贪官污吏,为的从来不是钱,而是侠义。

展昭出开封府,归隐山林,也只是恢复了曾经的江湖气。

他从未变过,一切随心。

我很佩服这样的展昭。

他不是任何人的附庸,虽是包拯的下属,可两人一文一武,惺惺相惜,更是知己。

展昭追随包拯,追随的也不是这个特定的人,他追随的,是“侠之忠义”。

在展昭的身上,我看到了忠义两全,也看到了中国人敬佩的侠义精神。

《三侠五义》不是正史,是清朝人石玉昆对包公故事的总结汇编。

在这本书中,展昭也好、公孙策也罢,都不是正史中的人物

但我想,在包拯的时代,一定有这样舍生忘死、不为名利的人追随。

这些人,助力包拯铲除奸恶,却无法在正史上留名。

而展昭和公孙策,便是他们的合称。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素有包青天美誉的包拯,刚正廉洁,断案如神,深受百姓尊敬爱戴。包拯因不畏强权,坚持正义,自然免不了得罪权贵和绿林贼匪。包拯在查案中,遭遇刺客,便是常有的事。而包拯每次遇险,都能逢凶化吉,其中必然少不了展昭的功劳。

展昭自幼习武,武功高强,为人沉稳、谦和、大气,一身的忠肝义胆,颇为受人敬重。因此,江湖人称其为“南侠”。

在开封府六大幕僚中,包拯与展昭结识最早。包拯进京赶考,途中曾遭遇凶僧、劫匪和刺客,幸得展昭相助,才化险为夷。二人也从此成为了莫逆之交。

包拯考中功名,入仕为官,特别将展昭推荐给了皇上。由此,展昭被封为了御前带刀护卫,并特赐“御猫”称号,留开封府供职。

原本,展昭对做官并无多大兴趣。他完全是因为感动于包拯的正直无私,以及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才在包拯请求下,留了下来。展昭是因为他帮包拯,就是在行侠仗义,造福百姓,因此才坚定了追随包拯的信念。也正因此,当包拯不在时,展昭辞官而去,也是必然的选择。

况且,离开了包拯,仅凭展昭、公孙策等人,根本无法在朝廷立足,甚至自保都不可能。毕竟,包拯在世时,有时候都自身难保,更不要说展昭等人了。

在有关包青天的传说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宋仁宗赵祯出生时,被当时的刘德妃,后来的刘皇后、刘太后(历史上有名的真宗皇后刘峨,其实她并不坏,而且才能不输于武则天),以狸猫掉包。仁宗生母李宸妃因生下妖胎被废,在刘德妃的不断陷害下,又被真宗赐死,幸得人搭救,才逃出了宫。而刚出生的仁宗赵祯,被刘德妃交给宫女寇珠勒死。寇珠不忍,交给了太监陈琳偷送出宫,并交给了八贤王抚养。赵祯这才捡回了一条命,并在八王府长大。

真宗因为无子,就收养了八贤王的儿子为嗣子。八贤王趁机将真宗的亲生儿子赵祯还给了真宗。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包拯在陈州放粮,偶遇流落民间的李宸妃,得知了真相。

包拯明镜高悬,设下计策,最终查明了真相。刘太后自尽,而李宸妃和仁宗母子相认,八贤王也成了护主有功的大功臣。看似圆满的结局,却给整个开封府带来了一场滔天大祸,包拯、展昭、公孙策,以及王朝、马汉、张龙、赵虎都差点因此被处死。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八贤王除了收养了仁宗赵祯之外,自己还有一个亲生儿子,名曰赵祥。在包拯查明了狸猫换太子案后,赵祥颇为怨恨八贤王当年没有用自己替换赵祯。他眼看着同自己一同长大的赵祯,成为了九五至尊的皇上,而自己却备受亲生父亲压制,大志难展,就想挑起朝廷争端,趁机渔利,甚至是夺取皇位。其实,八贤王是想保护自己的儿子,避开朝廷的险恶之争,只是父子之间没有好好沟通呀。

仁宗自幼在八贤王府,由王妃抚育长大,非常喜爱喝王妃亲手酿制的米酒。于是,赵祥就设下圈套,将掺有昏睡药的米酒送入宫中。仁宗饮后,连续昏睡了四天未醒。当时,正好有契丹等国使者来朝,国事紧急。赵祥就暗中运作,鼓动公孙策、展昭找来了跟仁宗长相相似的黑妖狐智化,并让智化假扮宋仁宗接待各国使臣。包拯知道后,怒逐公孙策,并疏远了展昭。

赵祥乘机利用自己兵部侍郎的身份,诬陷已经被包拯驱逐失踪的公孙策,说公孙策盗取了兵部名录,偷偷献于契丹。包拯为了救公孙策,也被诬陷为通敌叛国,并被判处斩立决。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知道包大人是被冤枉的,他们一起替包拯鸣冤,结果也统统被抓入了大牢。

而此时的公孙策,被赵祥施计,毫不知情的隐居于一山庄中。而展昭因为寻找公孙策,暂时未被牵连。但包青天要被斩首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最终还是被展昭和公孙策得知。两人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刑场之上……

刑场之上,包拯被押上了断头台,而展昭奋不顾身,挡在包拯之前,甘愿与包拯共死。展昭对包拯说:“黄泉路上,阴曹地府,展昭替你开路!”这才是忠义感乾坤,气节耀日月,开封府上下同心,为了正义公理,不惜全部血染刑场。这里只能给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了!

幸亏,八贤王大义灭亲,揭穿了儿子赵祥的阴谋。仁宗一道圣旨,赦免了开封府上下所有人的罪责。

正是因为遭遇过差点全体覆没的大劫,包拯才在临终之前,特别交代展昭等人,在他死后,一定要辞官归隐,远离纷扰;只有展昭等人平安,他才能安心的长眠于九泉之下。

展昭本无意于为官,自然听从了包拯的遗言,从此浪迹天涯,退隐江湖。而三侠五义的故事也就此再无续篇,只有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流传不息的感人故事。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包拯去世后,护卫展昭就神秘消失了,留给世人一个谜团,据说是因为包拯临死前和展昭说了句话,那究竟说的是什么呢?

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这是包公对展昭等说的话,那包公为何要展昭隐退呢?

一、包公去世时,武功盖世的展昭也已年老垂暮,年老归隐、功成身退,这应是亘古有之的规律和现象。

包拯,北宋名臣,被誉包青天。999年出生,1062年病逝,享年63岁。展昭与包拯原本年龄就相差无几,包拯都已去世了,展昭还可能没到垂暮之年吗?

据说,展昭比包拯约小8岁,这么算下来,包拯去逝时展昭至少55岁了吧,都说“五十知天命”,此时展昭也是知天命的垂暮之年,已不再适合打打杀杀。

还有种说法是,展照年龄比包拯还要大,为何如此说呢?

《三侠五义》第三回“金龙寺英雄初救难,隐逸村狐狸三报恩”中提到包公赶考年龄”于是又过了几年,包公已长成十六岁了“。而在路上巧遇展昭“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

展昭与包拯,相识于包拯进京赶考途中,展昭在金龙寺凶僧手中救了包拯,而后又多次成为包拯的“保护神”,两人由此成为莫逆之交,关系逐渐深厚。

因此,展昭至少比包拯大4岁,即包拯去世时展昭至少67岁了,古人平均寿命本就不高。史泠歌博士在《帝王政治与健康-宋代皇帝疾病问题研究》就得出过结论:宋代统治阶级上层男性平均寿命64.55岁。

所以,在包公去世时展昭已是一位垂暮之年的老者了,从20岁就跟在包拯身边,几十年来保护包拯、除暴安良、功绩累累。

包公去世后,展昭可谓功成身退,该隐退以安度晚年了。再有,展昭常年与人厮杀,身上暗伤病必定很多,包拯劝其隐退是对他的保护和爱护。

二、包公一生断案无数,得罪不少权贵与绿林,他让展昭归隐,实则让其免受邪恶势力的报复。

包拯,素有包青天之美誉,一生断案无数,匡扶正义、铁面无私,断案如神,深得百姓的爱戴,也深受皇帝的信任,当然,同时也得罪得不少大势力权贵与江湖绿林。

由于包拯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在查案过程中遭遇刺客,那是常有的事。而每每生死攸关、遇险遇难时,包拯都能逢凶化吉,不得不说这少不了展昭的功劳。

但是包拯在世时,包拯旗下人员尚能受到保护,包拯死后,皇帝也无法逐一照顾到开封府人员,展昭等人明显就失去包拯这样的靠山,很容易就受到邪恶势力的报复。

在开封府六大幕僚中,包拯与展昭结识最早,上面提过在包拯16岁进京赶考时途中遭遇凶僧、劫匪和刺客等,幸得展昭相救,才化险为夷,从那时起两人便成为莫逆之交。

从此,包拯与展昭一相处就是几十年,感情深厚,互为知己,两人不是亲人却甚似亲人,展昭已年老垂暮,如果再受人报复、身首异处,包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心安的。

再有,多年来展昭保护包拯,除暴安良,常与高手厮杀,老年则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虽有南侠威名和江湖朋友相助以退敌,但在包拯去世后,还是难保能全身而退。

所以,包公一生断案无数,得罪不少权贵与绿林,他让展昭归隐,实则让其免受邪恶势力报复,是出于对知己、朋友和家人的关爱。

展昭,是包拯去世后也都想要保护的老友,足见两人情谊有多深厚。

三、展昭一生本意就无心为官,如果隐退的话,还可以暗中保护包公子女,这是两全其美的事。

展昭,气宇轩昂,武功高强,面带侠气,充满英雄气概,被人们誉为”南侠“。他惩奸除恶、沉稳大气、忠肝义胆,是一个在江湖和官场上口碑极好、受人尊敬的赞颂的人物。

展昭和包拯在在金龙寺初遇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包拯考中功名后,向皇上推荐了展昭,展昭被皇上御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留开封府供职

但其实,古代杀富济贫、行侠仗义的大侠,对做官大多都是不感兴趣的,展昭也是如此。但他完全被包拯的正直无私和知遇之恩所感动,因此在包拯的请求下才留下来的

因为帮助包拯,就是在行侠仗义、惩奸除恶,为老百姓谋福利、造福百姓,这与他除暴安良的初衷是一致的,因而才了追随包拯的信念,而且一追随就是几十年,让人泪目。

包拯去世,展昭追随的信念已不在,他功成身退的归隐也是必然的选择。再有,少了包拯的庇佑,展昭等人难以立足朝廷,在包拯在时都难保自身,何况包拯已不在了。

再有,展昭隐退后可身在暗处,做为一名大侠,还可以起到暗中保护包公子女的作用,可算两全其美。所以,那时代江湖和官场都很险恶,想要立足有多困难,退隐是最好的办法。

总结

有这种说法,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真实存在过,而展昭是《三侠五义》、《包公出巡》《包青天》等文学作品创作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形象,但究竟有没有这个人,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不管怎样,直到今天,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包拯,武功盖世、气宇轩昂的展昭,仍然是一代人满满的回忆。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都需要有这样的正能量,向包青天致敬,向一代大侠致敬。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行侠仗义的开封府第一“大哥”展昭,为何会在包拯死后第一时间神秘失踪?包拯又对展昭说了什么?小微为大家揭开这一神秘面纱

“我死之后,你要立即隐退!”包大人在临死之前对展昭说了这样的话。

包拯为什么要让展昭隐退呢?

1.武功盖世的展昭已到了垂暮之年

包拯是天圣五年(1027年)中的进士,这一年包拯是29岁,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生病,十多天后去世,终年64岁。

包拯在官场37年,根据三侠五义,展昭在包拯考中之前就已是“南侠”,说明这时展昭已经行走江湖有几年了。展昭比包拯略小,年龄相差大约不超过8岁,也就是说包拯死的时候,展昭已经56岁左右了。

古人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这时候的展昭已经是知天命的岁数,不再适合打打杀杀了。更何况,多年来展昭经常与高手厮杀,身上暗杀、病痛必不在少数,包拯劝展昭隐退是对展昭的保护。

2.铁面无私的包拯得罪权贵较多,怕展昭被报复或清算

包拯一生守法奉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办案不讲情面,得罪了很多权贵、江湖人士、黑恶势力。包拯活着的时候一心为民受到百姓的拥护,皇上的垂爱,这些人不敢对他怎么样,可一旦包拯去世,展昭必是第一个被报复清算的对象。

展昭来自于江湖,跟随包拯以后为包拯出生入死,每到关键时刻,有展昭在比克化险为夷。正所谓枪打出头鸟,展昭是冲在第一线的,展昭就是那个“出头鸟”。

为了保护展昭,包拯在临死之前让展昭隐退。

3.展昭隐退后,敌人在明处,一旦包拯的后人遭到打击报复,暗处的展昭可以相救

前面说了,包拯为官期间虽然是老百姓的“青天”,但也得罪了太多人。

包拯死后,可能会遭到报复的不止展昭,可能还会有包拯的后人。让展昭隐退既可以保护展昭,又可以在包拯后人若遭到报复,在暗处的展昭可以出手相救。

结束语

包拯和展昭搭档了几十年,在自己临死前让展昭隐退,更多的是出于对展昭的保护。他不想年迈的展昭在继续打打杀杀了,更不想这位老友最后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包拯在临死前都放心不下展昭,足可见他们之间的情谊!

包拯在要被斩首的时候,展昭甘心赴死要为包拯在阴曹地府开路,包拯在临死的时候,为老友想好退路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说起展昭,人们一定会把他和包拯包青天联系在一起,包拯身边有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贴身侍卫,时时随侍在侧。可南侠展昭却像超人一般,一般在最关键时刻才出现在包拯身边,救他于危难之时,携助包拯完成一个有一个艰巨的查案任务。

最初了解展昭是从《三侠五义》这部经典的武侠小说中,他武功高强、刚直不阿,有着悲天悯人的侠义情怀,他除暴安良,救人民于水火,是老百姓心中的战神,是行侠仗义的大侠,深受百姓的爱戴。

展昭在《三侠五义》里是被浓墨重彩描述的人物,他来到包拯身边后,因为敬重包拯的清为人,愿意追随他,助他查办案件,为老百姓谋福利。这样就会触动许多贪官的利益,因此有很多人想暗杀包拯,展昭总能在危难之时来解救他。

展昭和包拯的感情非常深厚,包拯更是把他当作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们虽为上下级关系,情意却胜过亲人一般。

可以说如果没有包拯,展昭不会归顺朝廷,他更愿意做一个匡扶正义、来去自由的大侠,为人民惩奸扬恶、除暴安良。但是他自与包拯结识后,对包拯的为人非常敬佩,愿意追随在他的左右。包拯向皇帝举荐了展昭,皇上封展昭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封号“御猫”,在开封府供职。

展昭和包拯在一起几十年,已经胜似亲人,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包拯的身体日渐老去,他只活了六十岁便撒手人寰,离开了热爱他的老百姓、敬重他的同僚、器重他的皇上。

在他临走之前,包拯对展昭还有心事要倾述,他对这位老战友有放不下的牵挂。 他们曾经一起出生入死,打击各类犯罪分子,因此和不法分子结下了深仇大恨,他们视包拯和展昭为眼中钉、肉中刺,必要除之而后快。

包拯活着,还可以做展昭的靠山,为他说话。可是自己一死,展昭作为一名侍卫,在皇上面前说不上话,如果有人要陷害他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包拯一定要在临终前和展昭把当前形势讲清楚,让他为自己早做打算。

包拯在重病之时把展昭找到自己面前,语重心长地和他说了心里话。展昭武功高强,在江湖上有数不清的朋友,为了自身安全着想,最好带着家人远走高飞,如果执意要留在朝廷上,只怕等包拯一走,就会有杀身之祸。

展昭之所以愿意为朝廷效力,最主要的原因是冲着包拯,他愿意和包拯一起为百姓谋福利,可是没有了包拯这个朋友和后援,他再待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义,什么荣华富贵、身后功名,展昭完全不把那些看在眼里,他更愿意做个自由自在的人。

所以包拯和他推心置腹地说完以后,他便下决心要尽早离开,他舍不得包拯,但是这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包拯让他尽快离开,不要留恋自己,所以展昭回家后便带着家人一早离开了。

一时之间,包拯去世,展昭离开,这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讲,是多么难过的事情,能够为百姓撑起一片青天的人不在了,愿意为百姓除暴安良的人消失了。百姓们掩衣哭泣,悲痛万分,日后谁来保护他们?谁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包拯一走,世上再无展大侠!斯人已逝,百姓们只能期盼着有更多像包青天一样的人出现于世,有更多的展大侠为大家匡扶正义。(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包拯临死前对展昭说了句话,为何展昭消失了?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途径可以获取以前的知识。因为历史的悠久浓厚,所以我们一直想要窥探究竟,前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否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又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些疑问,随着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进步,我们的荧幕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历史,有关古装的电视剧,一直都有着不错的市场,有很多人都爱看。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途径可以获取以前的知识。因为历史的悠久浓厚,所以我们一直想要窥探究竟,前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否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呢,如果不一样,那又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些疑问,随着科技和市场的发展进步,我们的荧幕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历史,有关古装的电视剧,一直都有着不错的市场,有很多人都爱看。

在大家熟悉《三侠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包拯和展昭他们一行人在各路英雄侠士的帮助下,明辨是非,惩奸除恶。因为包拯当时的确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时的百姓做主,造福众人,也让大家有了太平日子了。在老百姓心中,包大人就如同比观世音在世,从不觉得百姓的事小,只要百姓有冤有苦,便会不遗余力的去查明真相,还一个清白给大家。

如果对方是个势力大有背景的人,那也不怕,定会将那人拉下马来。所以也是因为自己太过刚直不阿,也是得罪了一众官员。在包拯命不久矣的时候,包拯曾经把身边的人都叫来说过话,不仅是在离别之时要见一见,更是想要保障自己死后他们的身家性命。

其实,当时包拯就和展昭说过一席话,但自此以后,展昭便一夜之间消失了。据传言,当时包拯就告诉展昭自己如果死后,就不要再在留在官场,也不要寄全部希望在拯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当中了,毕竟太过势单力薄了,之前得罪过的多少官员,一直在等待着机会想要卷土重来,好让他们继续逍遥法外。所以要展昭听自己的话,千万别执着,保住生命保护家人要紧。展昭虽然很是遗憾,虽然心系百姓,但是听包拯说这么一席话,还是自己思考了良久,果然,第二天,人们便再也找不到展昭了,人们说自包拯死后,世上也再无展昭。

所以,当时包拯和展昭一行人的消失,让当时的百姓们就如同天塌一般,感觉世上再无人能为他们主持公道了,所以人们纷纷也自行追悼,甚至排起长队想要追念他。人们也都理解展昭他们的消失,因为百姓也不愿意这些曾经保护过他们的英雄,有一天会惨遭不测,失命于他人之手。所以对于展昭他们,百姓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好好的,在百姓心里他们都是真正的好人。

不管怎样,小编觉得我们确实要向这些人致敬,对于他们为百姓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心存感激。没有人要求他们,强迫他们,但是就是凭借着心中的正义之火,凭借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便站出来为百姓发声,为正义发声。或许在那个时代,包拯他们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挽救了不少冤案。所以,我们也应该致敬并学习,做不到维护大家权益,至少要自身清廉,为人正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欢迎你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意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