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为什么最终和林黛玉成为了好姐妹?
林黛玉和史湘云:最好的感情,最开始也互相看不顺眼
红楼梦中,史湘云和林黛玉,都和宝玉有着青梅竹马的感情。文中第二十一回里,描写了湘云来贾府玩耍,和黛玉住在一起,宝玉匆匆忙忙寻来,三个人闹做一团的画面。
那时,湘云和黛玉住在一起,夜深了宝玉也不愿回去,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有亮,宝玉便寻了来。书中是这样说的:
“披衣趿鞋往黛玉房中来时,不见紫鹃、翠缕二人,只见他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古代礼教森严,男女大防,宝玉却可以和黛玉、湘云一起胡闹,除了因为他受宠,更是因为这三个孩子,自小一起长大。
此时的宝玉14岁,和黛玉一块长大,同行同止,甚至还在一张床上玩闹,而湘云年纪也不大,叫宝玉二哥哥时,还能把“二“发音为“爱”,也是个没长大的小孩。
三个小孩,在第二十一回里玩玩闹闹,像极了成年后的大人们,已经忘记了的童年的快乐。
一、同床共枕,互看不顺眼人的一生,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床上,床这个地方,象征了最美好的感情。
第二十一回里,黛玉和湘云同枕共眠,一个“安稳合目而睡”,一个“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一点也不老实。
书中是这么写的:
“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史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又带着两个金镯子。”黛玉和湘云的身世,相差无几。
黛玉失去双亲,寄居外祖母家,内心深处缺了那一份安全感,所以连睡觉,也要把自己严严实实裹在被子里的。湘云从未见过父母,寄人篱下,有时候还得熬夜做针线活,但她性格大大咧咧,如男孩子一般,还能在花园的石头上睡着。
睡姿决定了性格,性格,也决定了周围的朋友圈。
湘云看不惯黛玉,她素来心直口快,最不喜欢扭捏小性子之辈,也不愿意刻意去讨好谁。所以,最初的湘云,以为黛玉小性子,说两句话就生气,也不做针线活,孤傲自负。
最开始的湘云,常常当着黛玉的面,说宝钗如何如何好,也跟着袭人一起,说黛玉的坏话,可最后的最后,跟湘云关系最好的,却是黛玉。
湘云的性格直来直去,明里暗里不知道得罪了黛玉多少次,可黛玉却从不生气。
或者说,黛玉本身,不是小性子之人,只是流言害人,让所有和黛玉不熟悉的人,都以为她难以相处。
实际上,黛玉的小性子都给了宝玉,就好像恋爱中的女孩,对着自己男朋友吃的那种醋。这种小性子,只要宝玉不觉得烦,便没有任何人有资格指责她。
湘云是史侯家的女儿,常常来贾府玩耍。在姐妹搬到大观园之前,她是同黛玉在一起住的,常常两个人盖着各自的被子,合睡在一起。
或许至亲至疏好友,湘云潜意识里喜欢和黛玉待在一起,口头上却不愿意承认。
二、身世相仿,黛玉懂湘云黛玉和湘云,背地里或许也说了不少的贴心话,或许,她们也更懂得彼此的苦楚。
都是寄人篱下,年轻时不懂世道艰难,等到经历多了,两个人也开始惺惺相惜起来,小时候的情谊,便也都回忆了起来。
湘云的日子,并不好过。
用宝钗的话说:“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红楼梦中有四大家族,贾王史薛,似乎只有史家,最没有存在感。
王家有王子腾,九省提督;有王夫人,嫁入贾家,生了贵妃元春;有薛姨妈,嫁入薛家,生了宝钗,掌薛家富贵;有王熙凤,嫁入贾家,成了荣国府的大管家。
薛家有银子,做的是皇家的生意,薛蟠虽然不成器,但打死了人倒也不会被追究责任。后来的宝钗,还嫁给了贾宝玉。
唯有史家,似乎就出了个史太君,还有个史湘云。
书中宝钗的话不假,史湘云确实日夜都在做针线活,以至于袭人托她做点东西,她都只能熬夜到三更,偷偷摸摸完成。
一个千金小姐,针线上的东西,却都需要自己动手,有时候想要送点礼物给自己的朋友,却要偷偷熬夜,避开众人才行。
这样的日子,到底是苦了许多。
所以最初的湘云,看不惯黛玉,看不惯明明贾母宠着她,贾府众人顺着她,也不要求她做多少针线活,她还处处耍性子。
这只是滤镜,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嫉妒和羡慕,后来年岁渐长,见多了世道艰难,湘云却忽然懂得了黛玉受人宠爱的理由。
黛玉她一直,用自己的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哪怕湘云说了多少坏话,她也从不放在心上。
或许,黛玉自己也心疼湘云,像懂自己一样,懂得湘云内心的那种寄人篱下的苦楚。
三、精神贫瘠,才最疼痛史湘云的处境,虽然比不得黛玉,却也是富贵之家。
古代女子,女红是日常,针线活就如现在的读书识字那般,只是每日必须的功课。黛玉懂湘云的苦,不是物质上的苦,而是内心深处,那一点点虚无缥缈的精神上的难过。
父母双亡的史湘云,在物质上并没有被叔叔婶婶虐待。
第三十一回史湘云来贾府玩耍,因为身上穿了太多衣服,被贾母嘲笑。
史湘云回答:“都是二婶婶叫穿的,谁愿意穿这些?”这话,带着些许的抱怨,却也表达了一个大家族的提面。
史湘云的二婶婶,素日虽然节省,但是外出会客的礼节一点不缺。史家也是侯门大户,史湘云出门,丫头婆子一大堆,各种规矩摆着,无论如何都不能逾越了礼去。
史家的这种节省,就如薛姨妈常常挂在口头上的孩子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一样,是老一辈人的一种习惯。
史湘云的日子不好过,不是物质上的不好过,而是精神上的贫瘠。
贾母曾给了宝琴一件斗篷,当时所有人都说是孔雀毛的,唯有湘云一眼认出,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
这是物质上的极端富足,才能培养出来的斩钉截铁的自信。
但是,失去了父母呵护的孩子,最难寻得的,就是那种无私的爱。
缺少父母之爱的孩子,终其一生,或许都在饱受精神上贫瘠之苦。
薛宝钗不会懂这种精神上的苦楚,宝玉也不会懂这种苦楚,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都不会懂这种精神上的苦楚,唯有黛玉,一直尊重内心,尊重自我,追求精神上的超脱的女孩子,才能理解湘云。
而湘云,同样重视“情”这一字,重视那种人与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真挚。
所以,后来的她,才会和自己一直崇拜的宝姐姐生分,才会和一直看不顺眼的黛玉关系渐好。
黛玉和湘云,说到底,不过人世间都追求真情的女子。
湘云嫉妒黛玉,不因黛玉比她优秀,不因黛玉比她貌美,而是大家都是父母双亡,黛玉却能得到贾母毫无保留的宠爱,在贾府,黛玉不愿意做针线活,便可以不做,没有人可以说一句闲话。
湘云不是贾府的子孙,不能被接入贾府居住,而她来玩耍,听到的关于黛玉的传言,是这个千金大小姐又因为哪件小事懊恼了,她如何能喜欢?
四、黛玉醋兮兮,只因金玉良缘黛玉其实,最初也看不顺眼湘云。
湘云是有金麒麟的,而身上也少不了金银首饰。但最可气的,是湘云的金麒麟,恰好和宝玉的玉相配。
黛玉说话,总是醋兮兮的,但是宝玉知道,这种醋兮兮,只要黛玉说出来,就没有当真。黛玉的性格其实很好,她从来不翻旧账,心里有气,就当场出了,从来不计较。说黛玉敏感的人,其实没有看到黛玉的大气。而宝玉也不是敏感的人,不会因为黛玉说两句话就伤了心,反而依然嬉皮笑脸。
湘云和黛玉的关系,最开始很微妙。
很多人说她们是仇人,可书中却没有一处表明她们两看相厌的地步;说她们是朋友,可湘云明里暗里讽刺黛玉很多次,似乎也不是朋友所为。
但书中第二十回的末尾,却描绘出来一副打打闹闹,偶尔怄气的青春友情。
第二十回里,湘云来贾府居住,住在黛玉处。
她和黛玉打打闹闹。那时,湘云跑了出去,黛玉则在后面追赶,宝玉则在后面忙说:“仔细绊跌了。”
湘云害怕被林黛玉抓住,赶快跑出门去,而黛玉忙追出来,被宝玉在门框上拦住。这个时候,黛玉的一个小动作,,忽然让人想起了童年,想起了青春。
此时的宝玉,拦在黛玉和湘云之间,黛玉要抓人,她就去扳宝玉的手,一边扳,一边说:“我要饶过云儿,再不活着!”扳手这样的动作,或许不会在一个理智的成年人身上发生。
黛玉常常说自己不活了,但这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她自己的口头禅,是她的性格。宝钗不会说这样的话,宝玉也不会说这样的话,湘云更不会说这样的话。
黛玉其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子,她太绝对,绝对到这一辈子来就是为了还眼泪,绝对到感情里若是掺杂了半分杂质,她便不要了。
五、相似的人,终将相遇相似的人,兜兜转转,最终还会回到原点。
黛玉和湘云年岁相仿,身世相仿,大家聚在一起,学着大人的模样,过自己的小日子。
许多人喜欢用宫心计来读《红楼梦》,可实际上,里面的人物都不过十二三岁的男孩女孩,描写的也不过是十二三岁男孩女孩们之间的青春往事。
蒋勋说,没有青春的人,是无法理解黛玉的哭泣。而我想说,没有青春的人,也没有办法理解青春时期,女孩子间那种微妙的敌对关系。
《红楼梦》里,没有宫斗,没有算计,有的,只有青春里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是一群十几岁小孩子的乐园,更是我们被遗忘的青春。
湘云不喜欢黛玉,却不是敌对,只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那一点点不喜欢。在这不喜欢之外,也有很多很多的喜欢。
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
只有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才会每天瞎琢磨,才会禁不住生气和流泪,也才会没有隔阂地和好,又继续生气,循环往复。
在传统社会里,是没有青春的。
唐诗宋词里没有青春,古文观止里也没有青春,青春是那群在生理上刚刚有变化的孩子,是那群刚刚对性别有所意识的孩子,他们所特有的时期。
这个时期很短暂,很美好,也最容易被遗忘。
而《红楼梦》最伟大之处,就是真实地呈现了这样的青春。蒋勋说,大观园里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十二三岁,因为年纪超过了十五岁,便会忘记那种天然的呆气,也不会整天无缘无故生气。
湘云和黛玉的相遇,最初看不顺眼,最后亲昵热烈,一切,都是青春里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真实”,是红楼梦的基调。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到了《红楼梦》里,终是一句“落了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用十年时间,写下了红楼梦,而这十年时间,让这本书成了真正的畅销书。
从来没有哪一本小说,在故事的一开头,便把所有人物的结局都交代清楚。可偏偏,《红楼梦》这样做了,也偏偏是这样一本结局一开始就注定的书,吸引了几百年来的读者,爱不释手。
史湘云为什么最终和林黛玉成为了好姐妹?
谢邀。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可能就是主要因素。
湘云为人性格爽朗,从不藏掖;黛玉清纯质洁,本份内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迟早她俩也会走到一起的。
尽管,二人均为十二钗上人,其时,却能快意联诗、一酬人生。
史湘云为什么最终和林黛玉成为了好姐妹?
我是桃叶渡络白。史湘云和林黛玉最终成为了好姐妹,是因为史湘云放下对黛玉的“成见”两个人打开心扉,惺惺相惜,相互关心,两个都是真诚、真性情的好女孩,才成为了好姐妹。
这要从史湘云“针对”林黛玉说起。史湘云三番两次怼林黛玉,一会儿说林黛玉比不上宝钗,一会儿生气林黛玉使小性子给宝玉(因为湘云拿黛玉和戏子比,贾宝玉使眼色提醒,被林黛玉生气)没有好脸色……
从书中可以看出,林黛玉没有来贾府之前,史湘云在贾府呆的时间很多,贾母喜欢史湘云,史湘云和贾宝玉一块玩得也比较多,书中还有史湘云淘气扮贾宝玉,都被贾母认错的情节,史湘云和贾宝玉的感情是比较好的。
自从林黛玉来了之后,尽得贾母的疼爱,贾宝玉也“喜新厌旧”,一股心思都在林黛玉身上,自然“冷落”了史湘云,这样让史湘云心里肯定是有不甘的,就好比,你最要好的朋友,忽然有了新朋友,然后跟新朋友玩得更多,你的心理自然有些失落。
所以史湘云对林黛玉肯定“有意见”,刚好又有一个被贾府众口称赞的薛宝钗,而且容貌才情都不输林黛玉,偏偏薛宝钗又对史湘云“一片关怀”,所以才有史湘云亲近宝钗、说薛宝钗好、“怼”林黛玉的表现。好在林黛玉也没有多计较史湘云的“针对”。
真正让史湘云和林黛玉成为好朋友,是从史湘云心里隐约认识到薛宝钗的“真面目”的时候。
在经历大观园“自伤”式的抄家之后,薛宝钗马上找了一个由头从大观园里搬了出去,中秋节也没有来,史湘云也大概认识到薛宝钗的冷漠;这一年大观园的中秋也没有往年的热闹,留下了史湘云和林黛玉,俩个同龄的女孩子聊着就敞开了心扉。
史湘云出于好意地对林黛玉的关心、劝导,林黛玉虽然时常被史湘云“针对”,倒也没有放在心上,在这里又感觉到史湘云的真心诚意地关心,两个年龄相仿、有着同样失怙失亲遭遇的女孩子聊开了,惺惺相惜,倒亲近了许多,成为了要好的姐妹。
其实林黛玉和史湘云都是真性情的人,林黛玉遵从本心,史湘云开怀豪爽,都是十分纯粹、真实的好女孩,她俩的性格应该是十分投契、要好的。
只是因为宝玉稍微有一点嫌隙,导致心灵上一直有点距离,这个嫌隙通过史湘云的关怀一解,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要好的朋友。
史湘云和林黛玉成为好朋友,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史湘云为什么最终和林黛玉成为了好姐妹?
林黛玉和史湘云性格不卯,从小爱有小矛盾。但史湘云和林黛玉不存在竞争,后来又大了成熟了,有了新体会和见解,所以关系就慢慢和谐了。一、因为年纪小,黛玉小性,史湘云也不大方,两个人才会“打架”。
书上第一次描写湘云来荣府是在二十回。那时应该还很小,湘云来了,黛玉已经在那儿,随后宝玉和宝钗一起来。因为宝玉和宝钗在一起,黛玉和宝玉发生了口角,一气一哄之间,冷落了湘云,用湘云的话说:“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可见湘云对黛玉有意见。
接着,在宝钗过生日那天发生了一件事:宝玉使眼色阻止湘云说黛玉像小戏子。这个举动同时得罪了黛玉和湘云。虽然不是湘云和黛玉之间的直接冲突,但湘云怼宝玉的话也刮连到黛玉,并且很难听:“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
可见湘云和黛玉的性格里都有心直口快、不让人这一特征,两人才会相处不愉快。
二、因为来了宝钗,史湘云选择了宝钗做好朋友。
第二十回写:湘云仍往黛玉房中歇息。说明以前湘云来也都和黛玉住一起。但是从这回开始,两人的关系起了变化。
我们都知道宝钗后到贾府。以前没有宝钗时,湘云和黛玉恼了再好。但是有了和平懂事的宝钗,一比较,湘云的心便慢慢向宝钗那边靠拢了。
她和黛玉斗嘴时说过这句话:“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她怎么不及你呢。”就证明了湘云的这种变化。
湘云端午节再来时,因为得知自己给宝玉做的扇套子被黛玉铰坏,在袭人面前对黛玉表示出了强烈的不满:“她即会剪,就叫她做。”
而对宝钗则进一步表明了喜欢的态度,她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
等以后再来串门,湘云就直接住进宝钗那里。宝钗会待人,又是帮湘云做东又是帮湘云筹划诗社事宜,使湘云毫不保留把宝钗当做了亲人。
三、宝钗的“抛弃”,湘云和黛玉两个人共同成长,使两个人关系缓和了。
八月十五过中秋节, 向来多愁善感的黛玉,照例对景感怀,俯栏垂泪去了。可这回,失落的不是她一个人,还有一向乐观开朗的湘云。
史湘云说:“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
原来,和湘云同吃同住的薛宝钗回家赏月去了,尽管别人也因此感到不适,终不如湘云的感觉强烈。
湘云伤心的同时却也明白了宝钗的为人。说到底宝钗是个理性的人,平时怎么说得好,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她的心里始终是有序的,是把家人放在第一位。而她这个一心一意当人家是姐姐的人,在理性的宝钗面前还是个外人。
湘云的觉悟和黛玉的成熟让同病相怜的她们两个又一次成为好朋友;在中秋月圆之夜又住在了一起。
史湘云为什么最终和林黛玉成为了好姐妹?
个人认为,与其说史湘云和林黛玉最终成了好姐妹,不如说两个人的友情经历了一次升华。
一、她们本来就是好朋友
史湘云曾经在贾母身边养过,黛玉从六七岁进贾府就一直养在贾母身边,两人的生活注定是有交集的。更何况,在贾母的影响下,两个人三观也基本一致,又都是孤儿,难免会惺惺相惜,而且从书中的部分描述来看,两个人的关系应该不错,用今天的话说,两人是“发小”。
第21、22回写道史湘云来贾府,黛玉打趣她说话咬舌,依照黛玉的性格,若不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她断然不会开这种玩笑(可以参照下她和宝钗成为闺蜜前,和宝钗说话的态度)。
随后作者写道: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一个“扔”字,我们可以判断,之前湘云来贾府,晚上都是住在黛玉房中,而且是两人共睡一床,坐实了两人事好姐妹的说法。
二、她们曾因薛宝钗产生隔阂
但凡是认真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湘云和黛玉曾经有过隔阂,两个人曾经因为薛宝钗,关系越来越冷淡,当然,主要还是史湘云,逐渐疏远了林黛玉,开始向薛宝钗靠拢。
她先是当面“挑衅”林黛玉:“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后来在怡红院,当着袭人的面,斥责宝玉“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最后,不再和黛玉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了薛宝钗的蘅芜苑。
其实,这中间,黛玉对史湘云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史湘云的这些做法,在读者看来,至少在我看来,还是挺让黛玉心寒的,有点替黛玉不值。但也说明了,这就是黛玉的过人之处,这期间她没有给过史湘云任何难堪,即使史湘云有意针对她,她也没有反驳过。
三、两人感情的峰回路转
有时候,友情和爱情一样,兜兜转转,我们又回到了最初那个人的身边,犹如湘云和黛玉。
宝钗向来是个周全之人,作为读者,我能感觉到,其实宝钗并没有对湘云有什么“特别关照”,她对湘云和对其他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小缺爱的史湘云,却把宝钗对她的周全,当做是独一份的厚爱,自作多情地把自己划到了宝钗的阵营中。
然而,抄捡大观园后,前一晚上还和史湘云同住一屋的宝姐姐,第二天就一声招呼不打地搬出来大观园,让住在蘅芜苑的史湘云有些措手不及。
其实,这件事对湘云的打击还是比较大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让湘云开始觉醒,开始正视她和宝钗的“姐妹情深”。湘云虽然直爽,但并不傻,回想一下过往,很多事情自然也就看清楚了。
所以,才有了中秋夜,她在黛玉面前对宝钗的抱怨,才有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优美诗句。
PS:写到这里,忍不住要感叹一下黛玉的人品,真的难得的好姑娘!
本问题由桃小妖原创回答,欢迎关注!
史湘云为什么最终和林黛玉成为了好姐妹?
林黛玉和史湘云年龄相仿,黛玉为姐,湘云为妹。湘云,襁褓中父母双亡,谁知娇养?生来英豪阔大,才明志高。黛玉,年幼丧母失父,背井离乡,寄宿贾府,可叹阆苑仙葩,堪怜咏絮之才。湘云小时曾在贾母处住过,黛玉入荣国府后,住贾母处。《红楼梦》第二十回,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湘云),湘云回荣府就是和黛玉睡在一起。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更写尽了二人的志气相投。至第七十五回,黛玉、湘云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成为挚友。在荣国府风雨飘摇之际,贾母度过《红楼梦》前八十回最后一个凄凉的中秋之夜。文中写道,厅前平台上用一架大围屏隔做两间,贾母一间,只坐了半桌,还有半桌余空。于是贾母令人向围屏后邢夫人席上的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叫过来,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黛玉、湘云被边缘化了】!当贾母等人凸碧堂品笛威凄清之时,竟无人察觉到黛玉、湘云之去向。无人关心,无人过问!当曲终人散,众人围随贾母出大观园后,众媳妇收拾杯盘,因发现少了细茶杯,才联想到黛玉、湘云哪里去了!才有黛玉、湘云之对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谶言!读到此处,岂不令人背部发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