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河马不是吃草的吗?
为什么感染了炭疽病毒的河马,会发疯似的啃食其他动物,它们全身多处溃烂,宛如电影中的丧尸一般,甚至会攻击同类,所以感染炭疽病毒的河马,也被网友称作“丧尸河马”。
这种病毒为什么只在河马身上有效?人类感染后,会不会也变成“丧尸”?下面一起来看看。
河马到底吃不吃肉?绝大多数人对于河马存在误解,认为它们只吃草,所以是食草动物,但其实它们也吃肉。
河马跟反刍动物一样,都具备前肠发酵的能力,前胃强大的菌群,能帮助河马分解难以消化的植物纤维。
一头体型普通的河马重达1.5~3吨,要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身躯,就需要每天补充能量,河马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水里,所以它们的首选食物来源,自然就是水草,没有难度,唾手可得。
但也不是说河马只能吃草,它在陆地的奔跑速度为40km/h,咬合力高达800多公斤,再加上宛如铠甲般的厚质皮层,别说是鳄鱼无从下手,就算狮子来了也一样。
河马发怒状态下,揍鳄鱼轻而易举,狮子被河马獠牙顶到,差不多就废了,陆地上也只有大象能压得住河马。
就是因为河马多以青草、水生植物、木本植物为食,导致它们缺乏狩猎本能,让吃瓜群众误以为它们属于食草动物。
但河马的领地意识很强,特别是旱季,水资源匮乏时,大量河马挤在一起,就会发生内斗,每年都有大量河马因此死亡,同类尚且如此,更别提闯入领地的其他动物。
随着深入科学研究,科学界早就确定了河马是吃肉的,并且有大量视频资料可以证明,河马会捕食同类、黑斑羚、巨羚、幼象、捻角羚、水牛、角马和斑马等。
在动物园中,河马也有杀死过倭河马、马来貘、小袋鼠以及火烈鸟等多种鸟类的真实记录,所以河马不是个“憨憨”,别被它呆萌的外表给“骗”了。
河马为什么会感染炭疽病毒?1987年6月至11月,赞比亚的卢安瓜谷中爆发了一场炭疽热,最后导致约4000头河马死亡,死亡数量占整个当地河马族群的21%。
1988年,卢安瓜河流域再次爆发炭疽热,至少85头河马死亡。
2004年,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同样也爆发了炭疽热,导致220头河马死亡,占比为15%,在历史上,此地分别于1937年、1959年、1962年、1991年也爆发过炭疽热。
感染炭疽病毒后的河马,全身多处有血痂,但它们仿佛不知疼痛一般,还疯狂的攻击包括同类在内的动物,甚至还会啃食腐肉,最后出现链式感染现象,大量河马因此丧命。
那么炭疽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严格意义上来讲,炭疽病毒并不是真正的病毒,它是含有大量毒素的炭疽杆菌,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食用三个渠道进行传播,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的细菌。
炭疽杆菌不仅生命力强大,还具备很强的致命性,全球每年约有2~10万人感染炭疽杆菌,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后炭疽杆菌会不断繁殖,此过程中会产生炭疽毒素,从而引起感染部位血管损伤等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炭疽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它的致死率可以高达20%,而且炭疽杆菌对身体的创伤,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即便后期得到了治疗,也不可能100%回复到没感染之前的状态。
对于炭疽病毒的由来,刚开始科学家也摸不着头脑,因为炭疽病毒单纯的暴露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在2015年,有位科学家却从3万年前的冻土层中,分离出了炭疽杆菌,而且从各方历史来看,很多暴发过炭疽热的农场,即便铺设水泥后,过了几十年还是会二次爆发。
这些资料都在说明炭疽病毒的顽强生命力,以及跟“地”有关的线索,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炭疽杆菌在没有找到宿主时,为了自我保护,它们会逐渐变成孢子,厚厚的外壁可以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整体又进入到一种类似假死的状态,这就好比潘多拉魔盒,就等着其他生物来打开。
河马又是怎么感染炭疽病毒的呢?
有人说,感染了炭疽病毒的动物,在死亡后尸体进入河流中,而河马结肠短,对水分吸收率低,这就导致河马每天都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如果病死的动物尸体进入河流中,那么长期呆在河水中的河马就有可能遭殃。
但这个说话也不完全准确,因为河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皮脂腺可以分泌抗菌物,炭疽病毒通过皮肤感染河马的概率很低,而且河马的免疫力很强,口蹄疫对它们无效,河马对牛瘟也有很强的抗性。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拆分“丧尸河马”这四个字中,为什么有人将感染了炭疽病毒的河马称为“丧失河马”?
答案是河马在攻击并且啃食尸体。
河马吃草是因为草类数量多,获取难度低,但当旱季来临,草类数量减少,大多数池塘也会干涸,而河马又需要长期呆在水中,那怎么办?
在饥饿状态下,河马吃不饱就会去攻击其他动物,例如黑斑羚、巨羚、幼象、捻角羚、水牛、角马、斑马等等,它们会吃这些动物,甚至包括自己的同类。
以上这些动物把炭疽病毒吃进体内后,如果尸体被狮子、鬣狗、秃鹫等动物吃进去,那可能就没事,因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真正的食肉动物早就进化出了专门对抗炭疽病毒的抗体,就像平头哥蜜獾能免疫部分含量较低的蛇毒一样。
但河马不同,它们长期以吃草为主,体内并没有进化出炭疽病毒的抗体,一旦有头河马感染了炭疽病毒,再加上食物匮乏,那么一群河马就会因啃食同类尸体,从而都感染上炭疽病毒。
所以结论就出来了,河马攻击同类及其他动物,是因为饥饿状态下的生物本能,毕竟它们属于杂食性动物,吃肉纯属合理,这点跟炭疽病毒无关。
还有个跟“丧尸”有关的特性,例如河马多处皮肤溃烂等等,这就是炭疽病毒的症状,它的表现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溃烂结痂、皮肤坏死和毒血症等症状,就算人类感染了也一样。
所以,炭疽病毒并不会操控河马的大脑,这只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并没有网上传言的那么夸张。
——END——
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炭疽热是炭疽杆菌引起的,引起炭疽热的炭疽杆菌能够以孢子的形式长期潜伏在土壤中存活几个世纪。在非洲旱季,河马和各种食草动物的食物都面临短缺,河马会把草地啃成几乎是光秃秃的泥土,扯出一丛丛的草,从而带出炭疽孢子。吃草的动物感染了炭疽杆菌后,细菌很快在动物的血液中扎根并疯狂地繁殖,并产生毒素来杀死寄主。一旦氧气进入腐烂的动物体内,炭疽杆菌就会转化为孢子,一种假死状态,并一直呆在土壤里,直到另一只食草动物不小心吃了它们。2015年,科学家发现,从永久冻土层分离出的一株3万年前的炭疽杆菌仍然具有传染性。
河马身上最新爆发的炭疽热很可能与同类相食有关,多次炭疽热疫情的爆发始于河马,并且导致大量河马死亡。虽然河马通常被认为是专性草食动物,但实地研究表明,河马是兼性食肉动物,吃其他动物尸体上的肉和肠道组织。河马的食肉行为并不局限于特定地区的特定个体,而是在非洲东部和南部大部分河马栖息地的种群中都出现的一种行为模式。因此,并不是炭疽杆菌把河马变成丧尸,而是河马本身就是食肉动物,面对因感染炭疽而死亡的河马尸体时,河马也会将其吃下,从而加剧炭疽杆菌的传染。
科学家在1996年就发现第一个关于河马变成食肉动物,从死去的黑斑羚尸体上寻找肉的科学报告。从那时起,多个河马同类相食的案例也被记录下来。河马很多食肉和同类相食的行为很难会被发现,因为河马基本上是夜行动物,几乎没有人能看到它们在晚上做什么。2014年,生物学家在一条河边遇到一头河马,它正在吃另一头河马半浸在水里的尸体。有越来越多的记录表明,野生河马以其他河马、鳄鱼或其他捕食者杀死的动物的尸体为食,以及可能死于自然原因的动物的尸体。
因此,如果河马食用了受感染的河马肉,这就可能会进一步传播炭疽热。1987年6月至11月,赞比亚卢安瓜谷的河马中爆发了大规模炭疽热,导致4000多头河马死亡,占河马种群总数的21% 。2004年和2005年期间,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的河马中爆发了一场规模异常巨大且持续时间非常长的炭疽热疫情,导致大约15%的河马种群死亡,这两次疫情都主要局限于河马,其他野生哺乳动物很少受到影响。
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炭疽,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陌生,但对于有的国家来说,绝对是噩梦。
2001年著名的炭疽粉末邮件事件,导致5人死亡,17人感染。
2016年,西伯利亚永冻层融化,导致一具炭疽尸体重见天日,继而导致附近2300多只驯鹿死亡;
炭疽是一种罕见,症状非常恶心的疾病,这种疾病似乎和河马有着不解之缘,自然环境中爆发的炭疽事件,几乎都有河马。
2001年,乌干达爆发炭疽疾病,导致至少180头河马死亡;
2017年,纳米比亚的一个国家公园里,发现了100多头河马的尸体,也认为和炭疽有关;
2019年,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地区爆发炭疽疾病,导致几十头河马死亡。
在这些炭疽疫情中,除了河马,大面积死亡的其他动物数量并不多,似乎受伤的,总是河马,甚至有人传言“染上炭疽病病毒,河马会变成丧尸,成为食肉动物”。
事实上,对于炭疽和河马,人们都有很大的误解。
首先,炭疽不是病毒;
准确来说,炭疽是炭疽杆菌感染导致的,人和动物都会感染。主要途径是吸入、摄入以及皮肤接触。
一般来说,吃草的动物、直接接触畜牧业(养殖、屠宰、皮毛加工等)和农业的人员,以及吃了感染炭疽尸体的食腐动物,都是很容易被感染的。
感染后,炭疽的症状会因感染的部位不同而不同,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无论哪一种,症状都不忍直视。
炭疽是一种古老又难以消除的一种疾病,因为它非常顽强。
当环境不理想的时候,产生芽孢休眠来度过艰难时期,一“睡”就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能抵抗极端高温、寒冷和干旱,到适合的时期再苏醒过来。
永冻层中复苏的炭疽尸体,曝光后再度感染其他生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芽孢会隐藏在土壤、草料,以及死去的尸体中,静静等待下一个感染者。
其次,不染病的河马也吃肉;
可以说,河马是表里不一的动物之一。
看起来憨态可掬,喜欢吃草的河马,被很多人认为是温柔且没有杀伤力的大可爱,事实上,河马是可怕的杀手。
在非洲,每年都有多起因为河马死亡的人类伤亡案件。
从体型上来看,河马就不是善茬。体型庞大,体重可达1.6-2吨,奔跑起来速度可达32km/h,和河马正面对抗,就如同撞车。
除此之外,咬合力也很惊人,无论是水里还是陆地,都有绝对的优势,狮子、鳄鱼都不一定是它的对手,更何况那些吃草的羚羊斑马。
最为重要的是,河马是杂食的,它也吃肉。活的、死的,甚至同类,都不放过。
为什么河马总被炭疽伤害?
河马成为炭疽疾病的主要受害者,最主要的原因是“吃肉”。
炭疽是非常有心机的,它的芽孢能促进植物生长,而且颜色也比正常的草更绿,很容易吸引食草动物啃食。
大部分情况下,河马是吃草的。在干旱时期,河马吃草会将植物连根拔起,因此很容易摄入炭疽的芽孢,芽孢在河马体内繁殖生长,最终导致河马死亡。
在河马死亡前,它总会在河边或河里游荡,感染死亡后,体内渗透出的液体,含有大量炭疽芽孢,慢慢感染整个水源区。
旱季本身水量就少,此时前来喝水的河马和其他动物都有可能被感染。
还有一种有效的感染方式是:河马吃尸体。
对河马来说,死亡的尸体是一种方便且免费的食物。
染病死亡的河马,会被其他同类吃掉,但它又不像秃鹫,拥有自己的一套应对腐肉疾病的机制,因此很容易感染死亡。
于是新一轮的循环开始了:感染而死,死了被吃,吃了又死。
最后
总的来说,河马会变成“丧尸”是无稽之谈。
河马本身就吃肉,它们有吃尸体的习惯,因此炭疽病很容易在河马中流传。
感染后的河马会死亡,但不会变成丧尸。
炭疽杆菌的传播技巧在于,它很好地利用了河马同类相食的习惯,在河马“死了吃,吃了死”循环中传播。
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2004年乌干达感染炭疽的河马大规模死亡,炭疽疫情首次袭击乌干达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是在夏末,造成至少220只河马死亡。 河马通常是素食者,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河里和池塘里涉水觅食。但是河马并不是外表暗示的温和巨兽,它们每年都会在非洲造成许多人死亡。 在1996年有一份关于河马吃死黑斑羚尸体的科学报告。从那以后,河马食肉的案例也被记录下来。
河马作为隐藏的食肉动物可能没有被发现,因为河马基本上是夜间活动的动物,几乎没有人看到它们在晚上做什么。 但是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国家兽医罗伊·本吉斯说,河马身上爆发的炭疽热很可能与数量过度拥挤有关,食肉行为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数量过剩会耗尽资源,增加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河马可能极具攻击性,打斗会留下许多撕裂伤,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裂开的伤口还会打开潜在的感染途径,从而增加患炭疽热的风险。
河马的同类相食是罕见的,它本身可能是由过度拥挤的压力或“可能的营养不足或需求”引起的。但是如果河马吃受感染的河马肉,这可能会进一步传播炭疽热。 在过度拥挤的条件下,吃被炭疽孢子污染的草或摄入被污染的水也可能对感染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当动物的密度增加时,传染病总会增加,如果压力导致抵抗力下降,感染的几率会更大。没有疾病只取决于一种传播途径。 炭疽在南部非洲的传播与孢子污染旱季池塘的死水有关。但炭疽热发生的国家公园“有永久流动的淡水——而不是典型的炭疽传播栖息地”。
所以,如果你把自由流动的水、大量流动的河马尸体和至少河马吃肉的倾向、吃炭疽感染动物的肉通常会导致死亡——结合起来,就会有一个让河马炭疽热失控爆发的场景。 在河马炭疽热爆发一度是“偶然事件”的地方,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炭疽热爆发已经变得“大规模”。 赞比亚东部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爆发归因于河马数量巨大。过度拥挤的情况非常严重,河马们被迫步行30公里去觅食。
炭疽热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患病河马的外观的确有点像丧尸,再加上河马食肉的行为,除了脑袋清醒点,和丧尸没什么差别了。
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河马是炭疽病病毒最大的受害者,而其他动物几乎都不怎么会感染这种病毒,一切的原因皆因河马做了“这件事”。
河马是哺乳纲、鲸偶蹄目里面的动物,它属于杂食性的物种,很喜欢吃草,一般是以水生植物为食。
偶然的时候陆地上的一些作物它也吃,主要还是以草为主。
白天的时候河马就呆在河水中,或者河流附近睡觉或者是休息,等到晚上了它就出来找吃的。
它之所以白天整天都呆在河里,这个跟它的身体有关。它的皮肤非常的敏感,因为它皮肤里面的水分蒸发量要比其他的哺乳动物要来得要多。
所以它不能够在水外面离开太久的时间,出于这个原因,它必须长时间地呆在水里,或者潮湿的栖息地,这样能能够防止自己的身体脱水了。
虽然河马的皮上没有汗腺,但是有其他的腺体,能够分泌出一种类似防晒乳一样的微红色的潮湿物质。
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又能防晒,抵抗紫外线的照射,由于是微红色的等到出汗的时候,就看起来好像是血的样子,所以又叫“血汗”。
不过大多数人对于河马的印象比较深刻的都是它那庞大而笨拙的身体,它的四肢特别的矮短,肩高也只有140—165厘米左右,与它断矮的身材相比。
它的倒是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它的那张大嘴比陆地上任何一种动物的嘴都要大,张开能够呈现出90度角的样子。
我记得之前在某个短视频网站看视频的时候,就看到张开大口啃咬整个西瓜的样子,它的嘴巴完全装得下一整个西瓜。
不过河马这种动物哪里都好,就是容易染上炭疽病病毒,一旦它染上了这种病毒就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这又是为何呢?
河马是炭疽病病毒最大的受害者,而其他动物几乎都不怎么会感染这种病毒,一切的原因皆因河马做了“这件事”。
所谓的“炭疽病病毒”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病毒?那么所谓的“炭疽病病毒”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病毒呢?
炭疽病病毒属于一种需氧芽孢杆菌属,它能够引起牛、羊、马等动物以及人类的炭疽病。
它多数存在于土壤中,特别是当那些食草的动物在进入到地面吃草的时候。
就有可能会把土壤中炭疽芽孢杆菌吸入呼吸道,进而造成感染。另外如果别的动物食用了这只被炭疽病病毒感染了的动物也会被感染。
而动物感染炭疽病病毒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以“气溶胶”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大面积污染空气、食物、水源等等方式来感染其他的动物。
这种病毒非常的麻烦,因为它异常的顽强,在它遇到不好的环境之下。
能够产生芽孢休眠来渡过当前的艰难时期,甚至某些特别恶劣的环境天气下,它甚至能够一睡就是睡好几十年。
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即便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高温、寒冷、干旱等等,它都能够一一地应对当下的这些环境,等到适合的时候再度苏醒过来。
感染了炭疽杆菌的动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的面部、肢体、脖颈等暴露部分的皮肤会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出血性水肿。
坏死和溃疡、最后颜色变暗、形成一块又一块的黑痂,这就是感染了“炭疽杆菌”的迹象。通常的情况下,食草动物要是食了那些含有炭疽病病毒的草料,那就糟糕了,这些动物就会染上这种疾病。
如果染上这种疾病的食草动物死去了,其他的肉食动物也食用了被感染动物的尸体,那么自己也会被感染。
在多种食草动物中,感染炭疽杆菌最严重的受害者是河马。
伊丽莎白国家公园一处,分别于在1937年、1959年、1962年、1991年和2004年这几个期间,分别发生了5次由炭疽热引起的河马大规模死亡事件,
而在赞比亚的卢安瓜河流域也曾经爆发过炭疽热,从1987年6月至11月,因为炭疽热已经杀死了4000多只河马。
占当地总数的21%,后来又到1988以及2011年的8月~9月,炭疽又爆发了一次,在这些事例中死亡的几乎都是河马,而并非是其他的动物。
那为何这种病毒却偏偏盯上了河马?从上面的事例来看,这种病毒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河马,那为何河马却偏偏被这种动物给盯上了呢?或许跟以下2个原因有关!
跟河马吃肉有关
虽然说河马是食草性动物,但是河马并不仅仅是只会吃草,还会吃肉。
河马食肉和别的动物吃肉不同,它多数情况下吃到的是尸体,而且还是同类的尸体。
一旦有一只河马感染了炭疽热而死亡,而其他的河马就会吃到这只被感染的河马的尸体,最后患上炭疽热,造成群灭的现象。
在2004年的时候,乌干达爆发了炭疽热,在这个期间,有学者伦德茨看到一只河马正在吃同类的肠子。
而这个方向正是与病死河马的身体顺流而下的方向一致。
有些人认为食草性动物消化不了肉食,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对于那些食草动物来说消化肉食却是小菜一碟。
大多数的情况下,那些肉食性的动物不吃肉不是因为不想吃,而是因为吃不到。比如说受到生物力学因素的限制。
比如说它们的身体结构僵硬,比较难捕捉其他的动物,又没有足够的犬齿可以杀死其他动物。
以及将肉切碎成片,而河马的牙齿比起其他的食草性动物来说,也很适合捕猎和食肉。
再者在河马的体内,在它们的前胃中有着协同进化的菌群,依靠这些微生物发挥出来的强大发酵作用。
连难以分解的植物纤维素都能够消化,所以肉类也是一样能够消化掉。
所以说并不是炭疽热让河马染上了变成了丧尸一样的肉食动物,而是本来河马就是吃肉的动物。
跟河马的生活方式有关
河马的结肠很短,因此它对水分吸收率比较低,所以它的粪便也是很稀薄的,它每天也需要通过大量的河水来补充水分。
所以它们一天之中会有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水里,也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有些动物死在了水里,污染了水源,那么河马就遭殃了。
因为它最喜欢生活在水里了,理所当然的,它也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了。
为什么染上炭疽病病毒的河马会变成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
1987年,非洲赞比亚爆发了一场罕见的炭疽热,4000多头河马不幸感染,令人震惊的是,感染后的河马竟凶性大发,而且完全丧失了理智,仿佛不知疼痛一般,疯狂地向周围的动物发起攻击,还不断啃食同类的尸体,就像“丧尸”一样。
那么,非洲赞比亚的河马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感染了炭疽病就会成为“丧尸”一样的食肉动物呢?
河马为什么会染上炭疽病
炭疽病还被称为“河马杀手”,每次爆发都会给河马群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比如2004年乌干达的一个河马群,就因为炭疽病导致20%的成员死亡,而且这种病每过几年就会爆发一次,是河马真正意义上的天敌。那么河马究竟是怎么感染炭疽杆菌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5点。
1.河马每天有16个小时泡在脏水中其实河马和鲸鱼、海豚都是近亲,它们喜欢在非洲草原的浅水区生活,而且河马的皮肤一旦长时间被阳光照射就会干裂,所以河马白天基本上都会泡在水中,只留一个大脑袋出来。
然而非洲实在太干旱了,所以在旱季来临的时候,河马只能跑到泥塘里生活,但是泥塘的水极其肮脏,而且河马没有盲肠,因此每天会有大量的粪便排入泥塘中,这些粪便又会在高温中迅速腐化,导致大量细菌滋生,其中就可能包括炭疽杆菌。
除此之外,根据专家研究发现,很多因炭疽病死亡的动物都会死在水中,污染河马栖息地的水源,而河马必须每天都呆在水中,因此它们感染的几率非常大。
而且作为大型杂食类动物,河马多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而炭疽杆菌又很喜欢在植物的根部寄生,因此河马在进食时会经常把病菌吞入腹中,从而患病。
2.河马经常吃同类带有病菌的腐肉作为一个体重高达3吨的庞然大物,河马每天要吃160斤的食物才能填饱肚子,食量极其惊人,但在食物匮乏的时候,草类并不能满足河马的进食需求,因此它们只能上岸找肉吃。
但是河马的移动速度实在太慢了,根本抓不到猎物,而且它们的牙齿也无法撕开猎物的皮肤,所以河马只能吃死在河中的动物和腐肉充饥,但它们不知道腐肉是寄生病菌最好的温床。
而且河马和鬣狗一样百无禁忌,它们都是一种吃同类的动物,因此那些因炭疽病而死去的动物就成为河马的目标,这为河马感染炭疽杆菌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途径。
最重要的是,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一旦患病的河马死在河水中,那么就会有一群河马争相进食,啃食因病菌死去的河马尸体,从而都感染上炭疽杆菌,因此可以说吃同类腐肉是河马感染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3.河马无法免疫炭疽病菌很多人可能有个疑惑,非洲有很多食腐肉的动物,比如鬣狗、秃鹫,为什么只有河马会感染炭疽杆菌呢,这是因为河马没有免疫炭疽杆菌的细胞,根本无法没有抵抗炭疽杆菌。
其实鬣狗、秃鹫等食腐肉动物的抵抗力都非常强,因为它们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已经生成了可以对各种病菌的抗体,可以免疫绝大多数细菌的侵袭,但河马却不一样,虽然它们的身体极其强壮,而且免疫力也很强,但是却对炭疽杆菌毫无办法,只能任其宰割。
值得一提的是,据专家研究发现,最易感染炭疽杆菌的并不是河马,而且野牛、马鹿这种有蹄动物,但它们对炭疽杆菌的抗性非常强,即便感染也不会死亡。
而河马就不一样了,每次炭疽病爆发,河马的种群数量就会减少15%左右,相反野牛、马鹿等动物只减少1%,差距十分明显。
4.河马的群居生活导致传染加剧河马感染炭疽病主要在旱季,因为这时候河马会在水中高度聚集,一个挨一个,从远处看很壮观,但这么密集的行为,很容易导致河马之间相互传播炭疽杆菌。
而且河马的领地意识也非常强,4吨的体重赋予了它们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除了大象之外,非洲大陆最强悍的动物了,就算是狮群也不敢对它们发起攻击,毕竟真打起来狮子的“小身板”根本扛不住河马的暴打。
最重要的是一旦水资源紧缺,大量的河马就会挤在一起,强大的领地意识让它们经常发生激战,而打起来就会受伤,这些伤口一旦被河水污染,就会成为炭疽杆菌的感染渠道,加重患感染风险。
另外,河马大规模的群居生活也会使得感染几率变大,毕竟在过度拥挤的条件下,感染炭疽杆菌的河马也会大大增加,只有身体最强壮的河马才能幸免于难。
5.蚊虫叮咬河马的肛门,导致它们感染炭疽病菌据专家研究发现,炭疽杆菌不能长时间在空气中存活,它们的休眠期很长,据说有人曾在南非发现一块200万年前的动物遗骨,而上面竟然还生存着炭疽杆菌,可见这种病菌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
最令人震惊的是,一些蚊虫还会携带炭疽杆菌到处飞翔,比如非洲的丽蝇,它们会食用一些病兽尸体,然后排到植物上面,导致传播。
另外一些蚊子携带的草仔中也含有炭疽杆菌,它们会叮咬河马的肛门,导致河马感染,虽然河马的皮肤极其粗糙,但是还是无法防护臀部,所以一旦河马上岸,就会被各种蚊虫攻击,防不胜防。
那么,染上炭疽病的河马会怎么样,会成为“丧尸”吗
作为陆地上第二强的动物,河马是没有天敌的,可以说河马在非洲几乎横行无忌,但是大自然是公平的,即便强如河马,也抵不住病魔的侵袭。
1.疼痛使河马的攻击性加强河马一旦感染炭疽杆菌,就会变得极其痛苦,它们的全身上下都是血痂,外边就像电影中的“丧尸”一般,不过炭疽杆菌并不会影响河马的智商(虽然本来也不高),但会导致呼吸和消化系统紊乱,以及神经系统受损。
这是非常严重的伤势,而且十分难受,而疼痛则会导致河马的攻击性变强,无论是狮子还是自己的同类都会遭到它们的攻击,有时候甚至连大象它们也敢打。
毕竟河马的战斗力可是非常强的,它们的主食虽然是草,但它们“可不是吃素的”,仅是1000多斤的咬合力就足以击杀大部分动物了,在加上她们盔甲般的皮肤,连鳄鱼都无法破防。
可以说一旦河马火力全开,打个狮子就跟玩一样,揍个鳄鱼也是小菜一碟,毫不费力,陆地上也就大象能稳稳压住它们了,战斗力强的离谱。
2.河马会大量啃食同类的尸体众所周知,河马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它们即吃肉也吃草,甚至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河马还会抢夺鳄鱼的食物,这是生物的本能,跟炭疽病是没有关系的。
不过炭疽病一旦爆发,就会导致河马大量死亡,这给了河马吃同类尸体的机会,直接为它们提供了大量食物,只不过河马吃了这些被感染的同伴后,也会感染病菌,从而导致更多的河马命丧黄泉。
可以说,意外接触炭疽杆菌是导致河马患病的首要原因,而大量的同类相食则是河马患病的第二原因,虽然河马没有动物天敌,但依旧会被炭疽病夺走大量的生命。
3.河马不会变成丧尸在很多人眼中,炭疽病是一种“丧尸”病菌,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虽然炭疽杆菌让河马的死亡率极高,但并不会影响河马的大脑。
它只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与“丧尸”无关,而且只对河马有作用,野牛、马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总之:河马是一种很容易感染炭疽病的动物,而且一旦感染后就会变得极具攻击性,但是并不会成为“丧失”,因为炭疽病跟丧失一点关系都没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