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粮食局的技术人员告诉我,超市大米不生虫而农家大米生虫的原因,米虫不喝水可以生存是因为有一个特殊的技能,看完涨知识了!

表哥是粮食局的技术人员,有一次到我家里做客,老婆特别提醒我,把从老家带来的农家米给表哥品尝,表哥听到后,很开心,城市人喜欢吃农家菜和农家粮食。

当我在淘米的时候,发现大米里面有小虫子了,马上叫我老婆,不要吃这些大米了,更换刚刚从超市买的大米吃。

超市的大米没有发现有米虫,洗完以后,放到电饭煲里面煮米饭。

在喝酒的时候,告诉表哥,不好意思,老家的农家米生虫了,不能吃了,只能吃超市的大米,可以放心地吃,不用担心吃到虫子了。

表哥是河南工业大学毕业,专业是粮食工程,毕业之后在市粮食局上班,对粮食储存有专业的经验。

表哥笑着告诉我,米虫没有毒素,吃了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不用担心,但是影响口感,因为大米的营养被米虫吃了。

我问表哥,为什么超市的大米没有米虫,而农家大米有米虫呢?米虫从哪里来的呢?米虫不喝水怎么还能生存呢?

表哥告诉我有关米虫的知识,超市大米不生虫而农家大米生虫的原因。

要了解超市大米和农家大米的区别,首先要了解虫子的来源。

米虫,也就是米象,属于鞘翅目生物种类,是完全变态的昆虫,这些昆虫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的过程。

我们平时看到的米虫,其实是米虫的成虫时期。

米虫每年会经历9个世代左右,尤其是高温环,潮湿的环境中,米虫的繁殖速度会加快,所以在南方的广东地区米虫最为泛滥,在东北地区的米虫每年只有1-2代。

米虫的生命力比较强,在野外田地里也可以成活,它们在产卵时,会将卵产在稻穗上。

在产卵的时候,成虫利用嘴巴,啃食大米粒,然后形成一个微坑的米粒,再把卵产于其中,嘴巴分泌出黏液,然后封住入口。

米虫的虫卵特别微小,大约只有0.5毫米,外观颜色与米粒的颜色,几乎一致,从外表上看,有米虫的米粒和没有米虫的米粒几乎没有分别。

现在恍然大悟了吧,明明米粒看着挺正常的,有时还是会生米虫,而那些陈年旧米更不用说了。

就是因为米粒本身早就携带着幼虫了,只不过肉眼很难看到,毕竟就一丁半点,还是米白色的。

因此,我们清洗大米的时候,看不见虫卵,都是白色漂亮的大米,使用清水清洗,虫卵在大米里面,无法清洗干净。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买米时没有发现米虫,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米虫。

就是因为米虫卵隐藏得非常好。

雌性米虫在产卵期时,可以一次性会产下600多枚卵。

只要我们买的大米中有1粒米的虫卵,等到条件成熟,这些虫卵孵化成功,危害整个米袋中的大米。

米虫的繁衍简介。

米虫是危害我国最广的一种害虫,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分布范围广,繁殖速度非常快。

正常情况下,米虫在15天左右就可以孵化出来,变成米虫的若虫。

若虫时间大约30天,它们会以米粒为食,导致大米蛀空,然后米虫又会换一个新的大米,继续啃食。

大约30天的若虫长大之后,若虫会化成蛹了,然后再经过10天左右成为成虫,成虫也就是黑黑的米虫形象。

成虫不喜欢光,而喜欢热,喜欢潮湿的地方。

成虫雌雄进行交配,雌虫产卵,把卵产埋进米粒中。

米虫的危害也是比较大的,但米虫有一个弱点,就是不耐寒,当气温低于14℃左右时,米虫就进入休眠。

当气温低于5℃,大约经过21天左右,米虫就会被冻死。

最适宜米虫生活以及繁殖的温度是30 -33°C,所以在夏季,许多米虫异常活跃。

正确地说大米是那些虫子的“养父母”,真正的“亲生父母”是米虫。

为什么放置一段时间的大米,就会有虫子呢?

1、在大米还在地里时本身就带上了虫卵。

由于稻谷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为了保留了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只是把稻谷脱皮,变成大米,因此大米中携带有虫卵,虫卵在碰到合适环境就会孵化成幼虫。

大米的保存环境中有虫卵,没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虫卵无法孵化,不会生虫。

当温度达到30℃-40℃的时候,湿度达到65%-95%时候,只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虫卵就可以孵化出幼虫,大米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生长发育,繁殖一下代。

2、也许是在储藏的环境中,或者运输过程中,有虫源或者产卵在其中。

有些虫卵藏在米缸底、米袋缝等角落里,当家中出现大米,气温又适宜时,虫卵孵化出来,爬进大米里面,大吃大嚼,‘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超市大米和农家大米的区别:

加工方式:

1、超市大米:正规大米都有比较严格的来源,加工的条件基本都是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对于虫害的防治自然也是其中关键,毕竟遭了虫子商家损失是最大最直接的。

2、农家大米:以前的乡村里都是吃自家留的米,送到磨米坊等地方去用比较传统的机器脱壳,这个活我小时候也跟着亲戚朋友去看过,有些时候就直接是露天进行的。

保存方式:

1、超市大米:库存统一的低温保存,还有一些大米是密封包装的。

2、农家大米:家里的米袋子或者米缸,现在应该也有专门的米桶了,不过以前确实少见。

存放的时间:

1、超市大米:超市的大米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就是散装大米,我家周围的几个超市基本上都是售卖得还挺快的,所以大米就陈放在那的时间也不长。

2、农家大米:咱们一般都是农家自留的口粮,所以这个数量一般都不小,反正自己种的粮食吃着放心嘛,所以粮食陈放的时间相对就长一点。

其实超市的大米肯定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来的,自然也是农民辛苦劳作种植的,所以最初来源都是一样的。

不过通过以上对比,大家应该能够发现,超市大米会比较稳定、正规的采购渠道和标准,而且超市的保存手段可以保证有较低的温度,更完善的甚至是真空密封的包装,这些都会抑制米虫的出现。

而且超市大米并不会像咱们农家自己留着吃的那样,一直放那么久,超市的散米是不断卖出去,不断添加的,所以就算这些米被买回去之后储存条件变了,导致生虫子了我们也看不到。

而且例如米象这种小虫子,它们甚至可能早在稻米还长在田里的时候就已经将虫卵放进去了,只等温度、湿度、时间等条件都满足了就会孵化出小虫子来。

所以综上所述,超市大米和农家大米只是加工、保存方式等条件有点不一样而已,大米本身并不会有多么巨大的区别,会不会生出小虫子更主要的是由这些后来的加工和保存方式决定的。

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1、米虫生活在大米,面粉,绿豆等粮食里面,这里面是没有水,但是当环境湿度达到65%-95%的时候,粮食也是吸收水分的,米虫吃了这些粮食,已经含有少量的水分的。

2、米虫的外壳坚硬,吃完食物,水分保存在体内,很难再出来的。

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米虫有一种特殊的技能,吃完粮食以后,粮食在体内进行加工分解,分解以后会产生水分,供自己使用。

4、米虫自身也会产生水分,这是它的特殊技能,在代谢的时候,体内可以产生水分。

5、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人类在淘米的时候,一次性喝了许多水,真的是喝大了。

米虫在家里繁衍后代,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去除米虫。

1、将新蒜表皮的水分吹干,分解成一瓣瓣的,直接放置米缸中,在深的,浅的地方都埋上一些,目的是利用大蒜含有的大蒜素,散发出来的气味,熏 跑米虫。需要注意的是,大蒜的量不用多,否则大米会有异味。

2、准备几块干净的小纱布块,每块都包上少许的花椒籽,放置米中,花椒的挥发油和香茅醛特殊气味,熏 跑米虫。

3、可用新鲜的生姜放在米中,利用生姜的特殊气味,把虫子驱赶出来。

4、把已经长了米虫的大米,用保鲜袋密封,放入冰箱冷冻几天,可以把米虫全部杀死。

5、把酒瓶埋在大米里面,瓶口高于米面,装上100克的高度白酒,不盖盖儿,将米袋封口。

白酒挥发乙醇,促使空气中的氧气减少,有杀菌灭虫的作用,防止生虫。

6、用干燥剂放入米袋、米缸中,驱虫的效果出奇的好,还没有异味。提醒下,干燥剂不用特地去买,只要我们把吃的紫菜、饼干之类的干燥剂保留起来就行了。

7、在大米中放少许干的海带或者干的桔子皮可以防止大米霉变。

但海带或者桔子皮每隔10天左右要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大米中。

一份海带或者桔子皮可反复使用20余次。

不但可以抑制霉菌还可避免大米生虫。

8、还有更简单直接的方法,在夏天,一次不要购买过多,预算能半个月吃完就行。

我们吃了这些有虫卵的米饭,为什么没有出现异常呢?

米虫没有毒素,即使吃了对人体影响也不大。

只要我们煮熟了,米虫卵对人体就没什么伤害,毕竟我们在过去吃了很多年的带有米虫卵的饭。

不过,被米虫咬过的大米,普遍粮食口感不太好,吃起来也没嚼劲,所以最好还是选择把大米放在冰箱里冷藏,少量购买。

但如果是大米生虫非常严重,能明显看到大部分米粒都已经被虫蛀过的,大家最好不要食用。

因为这些大米其皮层和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已经严重流失。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辨别大米是否变质。

1、可以通过闻,有股霉味,说明变质。

2、通过手摸,大米粉尘量很大,说明变质。

3、通过看颜色,青黄色的甚至青色的,严重变质。

写到最后

1、建议我们一次性不要买太多的大米,尤其是夏天,够吃半个月即可!

2、米虫吃了含有水分的粮食,吸收小部分水分,自己在代谢的时候,可以产生水分,保证自己的需求。

3、米虫本身没有毒素,吃了对我们身体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影响口感,因此还是吃没有生虫的大米是最好的。

4、超市大米不生虫而农家大米生虫的原因,有以上几个因素决定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

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大米放久了就会“生”出许多黑褐色的小虫子,这些小虫子外壳坚硬,有着类似于大象一样的长鼻子,它的学名叫米象(Sitophilus oryzae)。当然,米象并不止会在大米上寄生,小麦、玉米等谷物也是它的寄生对象。

那么,米象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昆虫呢?它对人有没有害处呢?长期生活在干燥的大米中,米象又是如何解决水的问题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米象

关于米象

米象是象鼻虫科米象属下的昆虫,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我国它们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因此米象又有着许多俗称,比如米虫、麦甲、谷牛、油子等等。

米象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它们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以及成虫四个阶段,由于米象除了成虫外,其他的形态都特别的小,所以不容易被我们发现。我们以大米出现米象为例来简单地说一下它们的生存方式。

一般情况下,米象都发生在谷仓之中,因为这里面积大,谷物较多,适合隐藏,而谷物本身是人食用的,极少会用到药物,因此,一个谷仓中只要出现了米象,想要让它们彻底消失是非常困难的。成年的米象会将大米上啃上一个孔,这个孔是它们产卵用的,当产完卵后,它们会分泌一些粘液将孔堵住,这使得我们很难发现已经被产卵的大米。

这样一旦这些已经有卵的大米被我们买回去,大约7-16天就能孵化成乳白色的体长只有1-2毫米的幼虫,由于它们体色与大米非常接近,所以只要数量不是很多,我们也很难发现它们。

幼虫虽然软软的,但是已经具备了啃食大米的能力,就这样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发育,幼虫化蛹,米象的蛹期比较短,通常只有8天左右就能“破茧成蝶”变成米象,也就是说米象繁殖一个世代通常只需要30-50天。

米象是一种喜暖、喜湿、畏光的昆虫,它们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繁殖的代数也不一样,比如在南方一些地区,它们一年最多能够繁殖9代,而在北方,比如山东一年平均只能繁殖2代,米象成虫的寿命在合适的条件下可达4个月,这就使得米象一旦在我们家中出现,几乎是全年可见的。

米象在干燥的大米中是如何获取水的?

任何的动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对于昆虫来说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大多数的昆虫要么吃鲜嫩的植物,要么吃鲜活的其他昆虫,所以它们生长所需要的水仅仅通过食物就能获取了。但是,大米在我们的认知中是干燥的,米象是如何获取水的呢?有三个主要的方法:

第一:大米中的水。大米虽然是经过晾晒的,但是其中也是含有水分的,通常大米的水分含量在13-15.5%之间,低于13%属于干燥米,这样的大米新鲜度和食味会大大下降,而且大米是论斤称重的,太过干燥显然就会少卖钱,所以,我们买到的大米含水量都在上面的区间之内。

米象的成体体长只有约2-3毫米,如此小的体型原本就对水分的需求比较的低,因此,大米中的水是它们主要的水来源之一。

第二:代谢的水分。米象生活在大米之中,它们的排泄物同样也会在其中,所以当我们发现米箱里有很多米象时,打开米箱往往会闻到一股霉味,这其实就是米象排泄物以及排泄物中的水分让部分的大米发霉才产生的气味。

换句话说,米象代谢出来的水分基本上没有损耗的都被大米重新的吸收了,这种循环利用的能力,让米象附近的大米总是要比其他地方潮湿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米象时,检查米箱里的米会有几粒成团的现象的原因。

第三:外界。一般情况下,出现米象的大米容器都是不严实的,这样才进入了足够的空气和湿气给了米象孵化和繁殖的机会,既然容器不严实,就容易进去一些湿气,毕竟我们的大米通常是放在厨房中的,而厨房和厕所是我们家中湿气最重的地方,这是其一。

其二,只要容易不严实,米象就可以随意地进出,这样它们也可以去其他潮湿的地方获取水了。

如何防止家里的谷物出现米象?

这个问题可以从米象的习性下手,它们比较喜欢温暖的环境,这是因为米象的耐寒能力比较差,在温度持续低于15℃时,它们就必须躲起来越冬了,当温度低于5℃时,仅需要21天就会将其冻死,所以,刚买回来的米我们可以放到冰箱的保鲜层,甚至是冷冻层中,这样就能杀死里面的米象卵了。

其次,米象的生长繁殖也离不开氧气,所以对付米象我们也可以选用一些密封性比较好的容器和食品保鲜袋,这样在密封的条件下,米象就极难孵化和繁殖了。而且许多米象乱窜现象就是因为容器密封不好导致的,所以,除了选择密封性好的容器外,每次用完记得封口,不要给米象孵化和外溢的机会。

写在最后

米象是一种主要以谷物为寄主的昆虫,不过,它们在谷物中生,在谷物中长,并没有接触一些对我们有害物质的机会,所以米象本身对人的健康是没有什么威胁的。但是,米象群居、繁殖能力强,一旦在家中爆发,会大量地啃食我们的口粮,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它属于“害虫”。

想要对付它们的方法也很简单,要么低温,要么隔绝空气,这样它们就很难兴风作浪了。

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在粮库工作十几年的大爷对我说,米虫对粮库的伤害很大,而且米虫很难被杜绝,它们往往潜伏在粮库的各个角落,寄生在大米,玉米,小麦高粱等谷物之中,有的甚至会潜伏在粮库周围的砖缝之中,只要一给它们机会,它们就会对谷物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大爷一辈子都可以说和这些“虫子”在打交道,单位也曾经专门成立过“打虫队”,只不过收效甚微。

大爷说,其实米虫,学名叫做米象,南方管它叫做谷牛,主要是它成虫的头部比较小,但有一个口吻,类似于大象的鼻子,因此学名叫做米象。

大爷对我说,米象有一个能力,那就是自身发热,在寒冷的季节它们聚集在一起,然后通过群居发热,因此寒冷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观察到它。

‬米象的繁殖能力超群

我大爷说他一辈子都在与米象作斗争,粮库不像咱们普通人家的环境,粮库中很多粮食都是陈粮,而且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粮库都在偏僻的地方,夏季有可能因为连续天而潮湿,米象就喜欢这种潮湿的环境。

成熟的米象有翅膀会飞,因此其行动覆盖几乎在全国各地,根据温度来说,米象每年都可以繁衍几个世代,而一个世代为20到50天。

米象在东北一年可以繁殖1到2世代,而在广东,因为天气暖和,它可以繁衍7代,一只米虫一代可以产卵500粒,只需要经过20到50天,就可以再次产卵,繁殖能力惊人,而且还可以飞,适宜生活在30到33℃的环境之中。

我问过我大爷,发现米象以后,就直接打药预防不就好了,结果大爷说这种方法他们都用过,到没用,因为米象很多时候繁殖区域都在户外,也就是它飞到谷物的田地里,将谷物的种子啃食出一个口,让后在这个口里产卵,最终分泌粘液伪装这个缺口。

当虫卵孵化出来以后,谷物也被收入到了粮仓之中,在粮仓里越聚越多,而且本身米象的食量就很大,毕竟用象来比喻就能知道它有多能吃,因此一旦粮仓里发现了米象的痕迹,只能尽快将粮食运走。

‬米象在粮食中如何饮水

很多人好奇,自己家里大米小麦等袋子中并没有水,而动物昆虫导致需要水,它们是如何饮用水的呢?

其实米象并不需要饮水,因为谷物之中本身就含有水,而且米象只在潮湿的环境下生存,因此只要发现米象存在于粮食袋中,粮食本身的含水量也会很高。

有些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实际上我大爷要不是在粮库上班我也不会知道,粮食中普遍是含有水分的,其中像我们常见的玉米,水分是14%,小麦的水分是12.5%,粳稻是14.5%。当然了,这只不过是标准的含水量,一般来说,水分含得多,粮食的重量就要高一些,很多农民都会在粮食含水量比较高的时候出售,而这种粮食中的米象,根本不需要格外的饮水,粮食中携带的水分就够其正常维持生存的了。

我问我大爷,就不能把粮食烘干,让米象无法生存,我大爷说,粮食中的含水量是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水量的高低,不仅反应出粮食质量的优异,也反应出粮食是否能够安全储藏。

其一,粮食中的水分也是粮食中的营养物质,水分含量少,谷物会失去原有的影响和色泽,同时品质也会变差,但是水分多,不仅容易滋生昆虫,还会发霉,发热,变质。

其二,粮食中水分含量太多,粮食本身就会出现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会导致粮食中葡萄糖的成分衰减,营养成分大幅度降低。

因此,米象主要生活的环境中,吃粮食就能补充其需求的水分,加上米象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潮湿的情况下粮食含水量更高。

此外,米象不只是在粮食中生活,就像我们家里的大米中出现米象,那么它不仅会在大米中生活,还会飞出来,在厨房的边角甚至瓷砖的缝隙中生活,它们只不过是以粮食为食物,平时也可以飞出去在外面潮湿有水的地方补充一些水分,就像我们,吃饭可以在家里,喝水可以在单位,甚至在游玩度假的路上。

‬有米虫的大米还可以食用,只需要经过简单处理即可

有些人发现家里的大米出现米象,就觉得不能吃了完全不扔掉,我大爷说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家里的大米扔掉了,粮库的大米不还是要吃?

其实发现有米象很常见,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处理即可继续食用。

第一,拿出来晒一下

米象是特别怕光照的,它有一个属性就是负趋光性,也就是躲避阳光,其实也可以理解,它就靠粮食中本身的水分生存,见光就会被晒干,因此逃避阳光才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把大米放在太阳下晒,它一察觉到光就会逃跑,大米中的米象就会消失。

第二,晒后的大米洗一下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成虫跑了,可是虫卵还在啊,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晒过的大米拿出来洗,被米象产卵的大米重量轻,在水中直接就飘起来了。

第三,煮

经过晒,洗后的大米,基本就没有什么成虫和虫卵了,这个时候只需要经过煮,高温就会消灭细菌,让大米到达食用级别。

其实大米中即便有点米象也不要害怕,科学家计算过,人在睡眠的过程中吃进去的昆虫,平均一辈子是70种…

‬如何防止家里的大米不会出现米象

其实防止家里的大米不会出现米象非常简单,有三个小方法提供给大家。

第一就是冷冻法

我大爷说,米象特别怕冷,米象在15摄氏度的环境中就很难存活了,低温会让米象灭绝,因此家里的大米,时不时的放在冰箱冷冻里就会让其消失。

第二就是密封法

我们日常存储大米,只需要将大米放置在一些密封的容器中即可,没有氧气米象很难生活,同时外来的米象也飞不进去。

第三就是花椒大蒜保存法

如果找不到密封的容器,可以试着在存放大米的袋子里装一些大蒜或者是花椒,这种刺激性的气味是米象讨厌的,它们会蹲着这种气体,用法也很简单,将大蒜掰开扔到大米之中即可。

‬写在最后

对于人类来说,米象的威胁其实很大,早在1.2万年以前,米象就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南处繁衍生息了,它们不仅会吃谷物的粮食,还吃药材,很多农副产品它都吃,对农业和经济都会造成巨大的不可逆影响,而且随着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传播,它也会跟着导致。

因此,米象其实也算是害虫,我们发现以后,已经是“见到一只消灭一只才对”。

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1、“米虫”指大米里的蛀虫,学名叫做米象,又称象鼻虫,头部有较长的鼻子,如大象一般,且繁殖速度快。

一切生命都需要水。

2、你说的这类虫属于动物,动物的水来源必须是体外,其自身无法产生。

3、你说它不喝水,只是从你的角度去看,其实任何地方都有水存在,即使在干燥的大米粮食中,也有微量的水存在(一般干燥的粮食里含10-15%的水分),米象就是能从粮食中获得水分,也许它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水,也能够让它们维持生命,这也是进化的结果。

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米虫,学名叫做米象,我们买的大米,时间长了吃不完,里面就会生长米象。

米象不是不喝水,而是由于米象很小,又有甲壳包裹,所以对水的需求也很小,在它们啃食大米的时候,米粒中所含的水分就足够这些小东西的需要了。

米象是属于鞘翅目象虫科,是谷物贮藏的主要害虫。成虫米象啃食谷物,甚至会把米粒啃断,幼虫米象能够钻进谷物的内部。大米、小米和高粱等最容易生长米象。

米象的繁殖能力与气候有关,甘肃一带每年繁殖一代,在陕西可以3--4代,在广东地区每年可以繁殖8--9代。主要潜伏在阴暗的砖石缝隙,或者是树皮里过冬。

每年的5月份,成虫就会飞到稻穗上产卵,而居住在仓库里的成虫,就会直接将卵产在大米上。成虫产卵,会在稻米上咬出一个深坑,将卵产在小坑里,然后分泌液体将小坑封住。大约一个月左右,幼虫孵化,在坑里啃食米粒,一个月后,幼虫变成蛹,大约10天左右,蛹变成成虫。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刚买回家的大米,看起来并没有米象,过了一两个月才发现米象的原因。其实,大米里早就有了米象的卵了,只不过米象的卵太小,外面还有一层包裹,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

怎样防止大米生虫?

为了防止大米生虫,人们想了很多好办法,下面介绍几个适合家庭使用的简单有效的小窍门 :

1、用花椒粒

花椒粒有一种米象非常不喜欢吃的辣味,将花椒粒分成几个小包,用纱布包好放置在大米口袋的不同部位,可以防止生米象。

2、用大蒜

将几粒大蒜剥皮,放置在米袋的不同部位,也可以防止大米生虫。

3、用塑料瓶

将大米装进干净透明的塑料瓶里,装满,然后将瓶盖扭紧,因为瓶里几乎没有氧气,也可以防止米象的繁殖和生长。

4、用干海带

干海带,有一股咸腥味,在米袋中,按照100 : 1的比例混装干海带,由于干海带有味,还可以吸潮,可以防止大米生虫。不过,海带要每隔十天半个月拿出来晾晒,干燥以后还可以重新使用。

大米生了虫怎么办?

1、冷冻法

每次将要做饭的大米放进冰箱冷冻室24小时,米虫就会冻死,做饭前,用清水浸泡大米,冻死的米象就会漂浮在水面上,清理干净就可以了。

2、通风法

将大米倒在在干净的塑料布上摊平,放置在阴凉通风处,米象就会自动爬出来,对于爬到边缘的米象清理掉,再多翻动几次,米象就会清理干净了。

米虫从来不喝水为何不会渴呢?

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我们当地有一句童谣:“尖尖嘴六条腿,光吃粮食不喝水”,有些孩子们还把它当成是谜语让其他的人来猜。那你知道答案吗?这种虫子说的就是粮食里面的米虫,在民间也叫它米象、牛子、谷虫和谷象等等。

大家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一切动植物都是离不开水的。那为何说米虫“光吃粮食不喝水”呢?它真的不需要喝水吗?

米虫从何而来?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米虫是什么吧。在夏秋季气温高的时候,如果粮食没有密封保存好,受潮了以后就会看到里面有像芝麻一样黑色的小虫子。特别是在面粉、稻米、苗条等粮食里面较为常见,而这种黑色的虫子就是米虫。因为它有着两条腿,并且前面还有像大象一样的“长鼻子”,所以也就称之为米象,它是专门危害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的一种害虫。

米虫是属于鞘翅目、象虫科的小虫子,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这四个阶段,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有些人估计十分好奇,好好的粮食里面干干净净的,为何时间长了(主要是受潮了以后)就会长出来米虫,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实际上这些米虫之前就已经存在于粮食里面了,只是我们难以发现而已。因为最初存在粮食里面的米虫是以虫卵的形式存在的。米虫在成为了成虫以后,它们就会飞到野外去,然后看到粮食作物了,就飞到里面去产卵。

这些所产的卵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一般都是难以破坏,或者是把它们杀死的,即便是放置了两三年的陈年粮食中依然能存活。一旦这些产卵的粮食作物受潮了,并且气温也适合它们孵化,这些卵就会孵化出来,最初的时候它们是藏匿在粮食里面蛀食的。而等到大一些了就会从粮食里面出来,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黑色的如同芝麻粒一样的小虫子。

当然了有些则是在仓储粮食的袋子、仓库里也有一些米虫的卵,或者是成年的米虫。如果没收拾干净,就把粮食倒进去也容易长出来米虫。

而且这些虫子具有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它们每年能约有8-9个世代,而平均一个世代约20-50天。别看米虫的寿命不长,但是它们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一只雌性的米虫一生能产卵多达500粒。

也是由于如此强的繁殖能力,如果在粮食中发现了几只米虫,用不了几天就会发现黑压压的一片米虫。而一旦粮食被米虫吃了以后,我们人类再来吃口感会大打折扣,因为粮食内部都已经快被吃空了。

米虫真的不需要喝水吗?

那米虫真的一生不需要喝水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米虫也是需要喝水的。只是它们喝水的方式和生活中常见的许多动物不一样,不是直接饮用而已。

首先,粮食要生出米虫,必须要是受潮了以后。如果是在密封的情况下,粮食晒得很干燥,那么就难以长出米虫。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农民保存粮食,都会尽可能把粮食晾晒干一些,并且还会趁着中午最热的时候把粮食装进粮仓里。

比较干燥的环境下,粮食就不容易长出米虫。可一旦它们受潮了,就很容易长出米虫。要知道粮食中即便晒得很干,还是有一定水分的,而受潮的粮食那么它的水分含量就更高了,这也成为了米虫水分的来源之一。

其次是从空气中获取水分。空气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是也是有一定水分的,尤其是米虫一般喜欢在夏秋两季大量滋生、繁殖,就是因为这样的季节温度高、空气中的水分也高,它们喜欢在高温、偏潮湿的环境生存。如果气温低了就可能会被冻死,一般低于5℃的环境几天就可以把米虫冻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冬天一般很少见到粮食里面有米虫的原因。而米虫在偏潮湿的空气中,也就能获得一部分的水分。

还有最后一点,那就是从它们的排泄物中获得水分。这个说起来可能有点恶心,但是米虫吃粮食,也会排泄。而排泄物中有一定的水分,混合在粮食中也可能会被它们吃掉。毕竟米虫的个头不大,并且生命也很短暂,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大,只有极少的水分就能满足它们一生所用了。

如何避免粮食长米虫?

其实吧,要想避免粮食长出米虫也不难。一个是少量多次购买,即一次不要购买太多了,吃完了再买,这样一般还没有长出米虫,粮食就吃完了。

第二个是低温保存,在粮食购买回来以后,为了避免它长米虫,可以把它放在冰箱里面冷藏一晚上,之后再拿出来,这样就能冻死大米里面的虫卵和米虫了。

第三个就是密封保存,并且加入一些有气味的东西,比如大蒜、花椒、八角等。把这些香料放进去,也能起到很好的驱虫作用,并且记得每次取用要密封保存好,让它和空气隔绝了也就不容易长米虫。

实际上就算是长了米虫,也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口感差一些,这些米虫也是可以吃的,就相当于是补充高蛋白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