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

问题是:退休金与统筹账户多少有关吗?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十分愿意为你解答相关问题。

答案是:养老金与统筹账户里的资金多少,在计发养老金时,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与个人账户资金多少,关系紧密、密切相关。

但是,统筹账户里的资金多少,还是和养老金有间接关系的;统筹账户的资金,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全体人员共同拥有,统筹账户里没有资金了,也是会影响养老金的发放的。

一、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以后,社会养老保险机构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开设二个缴费账户。

(一)统筹账户

统筹账户,有工作单位的参保人员,用人单位按工资额20%缴费部分进入统筹账户;

灵活就业人员按社平工资额12%缴费部分进入统筹账户。

(二)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有工作单位的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个人缴费按照月工资额8%,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按社平工资额8%缴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实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的企事业单位,用人单位按照月工资额8%、个人按照月工资额4%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年金缴费额度比例,可以协议浮动)

个人账户累积储存额,全部都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的私有财产;个人账户里面的钱,是用于支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补充养老金。

二、为什么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设二个账户呢?

(一)因为,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进入统筹账户部分,属于所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的共有财产,用于支付所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全体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费、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用人单位及个人缴费进入个人账户内的资金,属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私有财产,只用于支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本人退休后的养老金、补充养老金;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员如果发生意外,个人账户内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退休为养老金)、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用人单位缴费及个人缴费全部余额,属于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生前储存在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私有财产,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发生意外后,自然转化为遗产,可以由法定继承人依法继承。

所以,二个帐户内的资金性质不同,用途不同,公有财产、私有财产不可以混用,必须分开记账保管、使用。

三、决定养老金因素

决定养老金的因素主要是当地社平工资、个人缴费年限、个人缴费总额,与个人账户紧密关联。

下图为养老金计发公式,可以看出养老金与统筹账户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

仅供参考。

免责申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

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和统筹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

第一,养老保险缴费分为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

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划分,始于《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即国发(1997)26号文件。按照该决定精神,企业缴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开始为不低于4%,每两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并开始建立个人账户,最初记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为11%,除了个人缴纳的8%以外,企业缴费部分还要划入3%进入个人账户。但是随着社保基金支出的不断扩大,后来取消了企业缴费部分划入个人账户部分,只是个人缴费部分记入个人账户。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生效,按照社保法的规定,企业缴费部分记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部分记入个人账户。到现在为止,我们缴纳的养老保险就有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之分。

第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功能。

在单位缴纳的20%(从2019年5月1日开始降为16%),记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部分记入个人账户。那么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有什么功能呢?统筹账户主要是由社保基金统一使用,个人账户部分完全属于个人所有。统筹账户主要用于支付养老金中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领完后,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每年国家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也是从统筹账户之中进行支付,另外退休职工死亡以后的丧葬补助金、抚恤金等都是从统筹账户资金中进行支付;个人账户主要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按照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测算,60岁退休领取月数为139个月,55岁退休领取月数为170个月,50岁退休领取月数为195个月。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完毕后还健在的,有统筹账户来支付。

第三,统筹账户资金的多少和养老金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

统筹账户由于是由社保金来管理,在养老金的计算中,不能直接体现统筹账户和养老金高低的关系,但是存在间接关系。比如缴费基数越高,用人单位缴费金金额就会越高,记入统筹账户资金就会越高,虽然钱不是自己交的,但是个人缴费也会相应提高,记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也就会越高,相反,缴费越低,记入统战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资金也就越低,个人养老金也就会越低。在养老金计算中主要还是缴费基数、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缴费年限关系比较大,缴费基数高,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资金余额就越高。个人账户资金余额越高的人,统筹账户资金也会越高,不管是在职工还是灵活就人员缴费都是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统筹账户与养老金的高低还是有一定间接关系的。

综上所述,统筹账户的高低和养老金的高低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还是有间接的关系,一般个人账户高的人,统筹账户也会高,个人养老金也会高,反之亦然,这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关系。

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

退休金跟统筹帐户,这是性质与内涵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但也绝不是毫不相干,没有任何关联的两回事。

退休金即养老金,它的计算与核定,既科学又严密。应该说,养老金是按照既定的公式,进行计算操作的结果,即是法定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与个体相关社保参数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一个执行政策规定的问题。

但养老金的领取与发放,它实质上却是一个资金运作的问题。即涉及资金渠道与资金来源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社保统筹帐户功能与作用的问题。

养老金来源于统筹帐户,由统筹帐户列支与拨付。统筹帐户就好似一个大的“蓄水池”,它由单位缴费,政府拨款,基金投资运营收入,基金利息等细目所组成。

个人帐户资金,由参保人员缴费的8%,以及按记账利率计算的利息所组成。应该看到并清楚的是,个人帐户它是虚拟的一个客观存在,它是专门用于计算与核发个人帐户养老金所派生的一个产物。

以上论述与分析,实际上谈到了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关,但却密不可分的两个实际问题。一个是养老金的计算与形成问题,也就是政策问题。一个是养老金的拨付保障问题,也就是资金问题。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使用与管理,这是社保事业兴旺发达与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这是国家政治强制力,财政担责兜底为后盾的信誉保障能力与公信力的重要标志。可见,统筹帐户源远流长是制度可持续,基金可支撑能力的体中体现与反映。

根据人社部的有关通报数据,截止2018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约为5万亿元之多,这是广大参保人员的共同财产,是退休人员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尽管退休金发放拨付有保障,但绝不可以松懈马虎从事,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银色浪潮的来临,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始终把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把做大做强做好社会统筹基金这个世界级的“大蛋糕”放在心上!

感谢阅读、关注并点赞!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

有的人习惯的将退休金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但是却不明白这么分法跟养老金有什么关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建立

199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建立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各省市一般是199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当然也有试点较早的城市,比如上海市和深圳市是1992年,青岛市是1994年10月。

当时划定的方法是,个人账户按照11%的比例建账,个人缴纳一般3%左右。企业缴纳的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剩余部分进入统筹账户。

资金支出的范围: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统筹账户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丧葬费、抚恤金、增加的养老金等待遇。

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缴费比例

不过,由于当时养老保险基金刚刚建立,需要供养的老人很多,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账户一直出于收不抵支的状态。而且最初,所有的养老保险基金,都是有社保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因此,出现了各省市将养老保险基金花费过多,剩余金额不足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余额的情况。

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关于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降低个人账户划入比例,做实个人账户。

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将个人账户划入比例改为缴费基数的8%,恰好等于企业职工个人缴费部分。

这样就形成了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相分离的模式。个人缴纳的进入个人账户,企业缴纳的进入统筹账户。只有灵活就业人员通过自己承担个人和企业缴费的方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由于养老金缴费是由各省市自行确定的,国家规定了最高上限是不得超过20%。因此各省市养老保险缴费的比例相差非常大,比如黑龙江、上海是20%,北京市是19%,青岛市是18%,浙江和广东则是14%,广东还有13%的情况。

2019年5月1日,国家为了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负担,将全国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统一至16%。即使是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低于16%的浙江和广东也要提出过渡性方案。

在企业缴费方面,除了一些省市使用职工个人缴费基数的和作为缴费工资以外,有一些地区直接根据企业的工资总额作为企业缴费基数的依据。毕竟职工本人的缴费还有60%~300%的缴费基数上下限。

养老金的计算公式

不过,我们的养老保险的待遇计算公式是这样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全国统一,当地建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方式以后的参保人员,退休待遇只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性养老金。只有建立个人账户以前的工作的缴费或视同缴费年限,才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和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缴费年限相挂钩。

个人账户养老金跟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相挂钩。

过渡性养老金也是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相挂钩。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各地并不一样。

缴费指数实际上是指我们当年的缴费基数除以当年的社平缴费基数。一般来说可以称它为当年的缴费档次。比如60%缴费指数就是0.6,300%缴费指数都是3。另外有的地区有视同缴费指数,有的地区没有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指数一般是1。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性看到,我们的养老金主要跟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有关。

因此在过去,不管各地企业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比例有多高,划入统筹账户的钱有多少,都不影响个人养老金的高低。

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

小招这里特意邀请了社保小达人来回答问题。

要明白退休金和统筹账户的关系,得先明白具体的构成。

退休金也就说所谓的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础养老金,第二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

在职员工缴纳社保的过程中,就产生统筹账户余额。个人缴纳的部分计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单位缴纳的计入统筹账户,也就是后续基础养老金的主要来源。

从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上来看: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发月数

公式挺多,简单来说,影响社保最后待遇的因素有3个:1、缴费年限,2、全省平均工资,3、缴费基数,也就是你每个月的工资,不同档次,缴费基数不用。

虽然统筹账户是基础养老金的来源,统筹账户多少对基础养老金的最后领取并无关系。

统筹账户更多的是国家在不同区域之间调拨划转,比如在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时,统筹账户资金就会在社保局与社保局之间进行划转;在支付养老金时,在不同省份中进行统筹账户调拨的周转。

以上回答来自社保达人,仅供参考。如果觉得不错记得点下关注!

退休金跟统筹账户的多少有关吗?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退休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因此,退休养老金的多少跟统筹基金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大部分计入统筹账户(统筹基金),小部分计入个人账户。据此,有很多人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养老保险费进入统筹账户就跟个人没啥关系了,个人退休养老金的多少只跟个人账户有关系。

这种观点和认识,其实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参保人退休养老金的组成,除了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有一大部分是来自统筹账户计发的基础养老金。

如上表所示,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且缴费满足最低15年要求的,退休时首先就有一部分基础养老金,其次才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而且基础养老金基本上占退休养老金的比例为50~77%。

不仅如此,统筹账户还肩负着其他重任,比如发放参保人的过渡养老金、死亡丧葬费、家属抚恤金、退休后调整提高的养老金等等。

所以,千万不要再说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为什么进入统筹账户这种外行话了。如果没有统筹账户,把所有缴费都计入个人账户,那跟钱存银行有什么区别?那样的话,退休养老金根本没有希望跟随社平工资的增长而增长,也无法实现通过社保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