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古代的科举考试,不要说省级考试录取为领导干部、后备干部的举人;
全国考试录取为贡士,皇帝亲自主持贡士考试、殿试录取为领导干部的进士;
更不要说科举考试最高者,考上探花、榜眼、状元!
就是科举初级考试,考上秀才,就相当于今日考上大学!
考上秀才,比考上清华北大难得多的多了,不知难上多少倍,不要说比较孰难了,根本木有可比性,清华北大一年录取几万人;全国高考现年录取800万人!
而考上北大清华,也就是相当于科举考试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为官的!
明清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子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
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子试,取得童生身份,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公费生。
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州学校学习,拔贡(保研),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与今日大学生相当;
但秀才享有可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礼遇,诉状直呈等特权,今日大学生还木有呢!
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与今日大学生自谋职业相当。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秀才)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四、贡士 ,全国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领导干部!
大学生,毕业既失业,清华北大莫不如此,也不能直接为官的,与秀才自谋职业一个样!
仅供参考。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明天就要高考了,高考,是如今无数的少年学子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古代,高考就是科举,这项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朝,持续时间达到一千多年的考试制度,也给古代无数的少年学子提供了一条人生通达之路。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如果你生活在隋朝、唐朝,你能通过最正规的途径通过科举考中进士,实在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因为这段时间科举的录取比率,比没扩招前的高考还低得多。
但如果你运气够好,生活在宋朝,那你就有福气了,因为宋朝扩大了科举的录取比率,一个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几率大大提升了。
当然,虽然终宋朝一朝,除了在宋太祖时期之外,科举的录取比率普遍是比较高的,但是也不乏例外。比如说,中国历史上层次最高,牛人最多,可能也是最难考的一次科举考试,就发生在宋朝。
那是宋仁宗赵祯在位的时候,嘉佑二年,1057年的科举。
在中国的文学界,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天团"唐宋八大家"。而在这一年的科举里,这八大家里的五个人都参与了。更关键的是,唐宋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人,宋朝一共只有六大家,有五个人都在这次科举中露了脸。
其中一个是主考官,他就是有宋代第一文豪美誉的"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欧阳修。
欧阳修这一年51岁,他在北宋乃至中国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
在当时的宋朝,没有人不认为他是文坛领袖,是全宋朝最会写文章的人。但是,官场上的欧阳修和文学世界里的欧阳修是两个人,让他做主考官,一下子就捅了马蜂窝。
我们知道,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他喜欢的是唐代韩愈、柳宗元那种言之有物,有一说一,不事浮华辞藻,不讲假大空话的文风。
当时宋朝流行了许多年的文风,偏偏就是绣花枕头式的,中看不中用的虚名文章。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是受这种教育出来的,写不出欧阳修大人喜欢的文章。但欧阳修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于是,他拿着一只大红笔,看到不爽的文章,就直接两个大叉号,直接拍死。
没有人知道欧阳修拍死了多少人,多少文章,史书里给出的明确信息是,有不少人暗中买了黑道上的人,要背地里阴了欧阳修。
换言之,他是引起公愤了。虽然大多数的文章欧阳修都看不上,但是总有几个人是例外的。他最欣赏的文章,来自遥远的四川眉山。来自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父子。
不要觉得特别惊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同一年参加科举的。
其原因主要与苏洵的文风有关。
在《三字经》里,苏洵是一个年轻时不学无术,混到中年了才开始发奋学习,最后考上科举的励志青年。而历史上真实的苏洵,他之所以一直混不出来,不是因为他没有才气,而是因为他的文风不被主流认可。等到真正认可他,欣赏他的那个人做考官的时候,老苏已经芳龄49了。
只比考官大人小两岁。
而比苏洵更才华横溢,千古流芳的他的两个宝贝儿子,在这次科举里,也考的不错。
苏轼、苏辙都考中了二甲。
要知道,即使是在科举录取率普遍较高的宋朝,能考中二甲也是个很不错的名次了。而这爷仨不但考中了科举,还因为与主考官大人欧阳修惺惺相惜的缘故,都分配到了不错的岗位。
比如,苏轼、苏辙就被开了后门,他们没有和其他进士一样,被下放到地方做官历练,而是直接参加了礼部试。
在宋朝,科举从来不是最难的考试,最难的考试是礼部试。这是全天下的天才、神童都梦寐以求能参加的考试,参加都如此难,考中更是难于上青天。考中以后,就可以进入翰林院,不需要从地方上做起被千人踩万人踹,可以留在开封天子脚下,过舒服日子。
而苏轼苏辙兄弟俩,为了能在礼部试里给考官留个好印象,考个好成绩,俩人暗中作弊,或者中心照不宣。那次礼部试的题目是:探讨宋仁宗一朝的施政得失。
于是,这哥俩就和商量好了一样,一个唱红脸,给宋仁宗唱赞歌,一个唱白脸,狂踩宋仁宗。
最后,哥俩都考中了。
而这一科里,还有曾巩,虽然他仿佛是唐宋八大家里最不起眼的一个,但他是和欧阳修关系最近的,他是欧阳修的弟子。
于是,在这场科举里,就有了一个段子:
欧阳修看到了苏轼的文章,觉得写得太好了,但是他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像是曾巩写的。他很想定这篇文章为状元,但是想想自己已经因为刷文章搞的仇人都快上门杀他了,就少找点麻烦吧,结果就把苏轼的文章搞成了二甲。
除了唐宋八大家里的五个人之外,这一年的科举的学子里,还有宋朝的理学大家张载、程灏,以及未来宋朝政坛的风云人物吕惠卿、章惇、曾布等等。
这一次科举,完全可以称之为中国千余年科举史中,最牛的一次了。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科举并不是历朝历代都一样的,这个问题并不能呆看。
比方说唐代,最为看重的是“进士”科,考试难度极高,因为考察“诗赋”写作,这个东西不是一般人能来的,需要生活阅历和眼界,变相地向大族们倾斜了不少,而另一方面,录取率也极低,每年录取人数的中位数只有23人。
像是王维这种一举成名考上状元的,往来的都是皇亲国戚,一生平顺无比。
所以,难度上定然是高于现在的高考的。就算是到了宋以后,大规模放开了录取人数规模,能考上的依旧是凤毛麟角。
但高难度意味着高回报,《阿Q正传》里头的白举人,仅仅是个举人,在地方上的威望就已经很高了,高中进士,和现如今高考考清华北大的性质不同,更代表着直接就获得了入朝为官的资格。
现如今的高考,虽然还保留着选拔性的特征,但是实际上比科举降等了不少,也就是说它的含金量远远不如科举。
就算你高考是“状元”,在之后的人生路上,其收益远不如古代的状元,更不用说义务教育加上广泛扩招,一般的大学生找个合适的工作都难,怎么跟古时候的进士、举人们相提并论呢。
所以,这个时代的高考已经是科举衰落之后的形态了,虽然在选拔性上,高考弱于科举;但在学科的完整性,教育的普及性上,功绩大于科举。
历史终究是进步的。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歌曲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这个问题不用考虑,肯定是古代科举难喽。正好今天是2019年高考的第一天,据统计,今年的高考人数已过千万,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古代科举考试有这么多人吗?显然没有。
在如今这个时代,只要你是中国公民,高三毕业生,都能够参加高考。在古代则不然,虽然说普通人也能去考科举,但这个前提是一步步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试通过了,你就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公务人员。有人就说了,这有啥难的这不是一般的难,在古代,可以说有90%的人都过不了会试,甚至还有些读书人,连童生都考不上,更别说参加乡试了。现在的高考叫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我说,这句话已经不适合了。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想要成为人上人,科举是唯一的出路。
说完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和高考的不同,再来说说科举的试题。现在的高考科目是语数英加文综或者理综,科目看似挺多,但通过三年的学习,只要不是太笨的人,都会一点,换句话说,都能考上,有个前程,只不过考上的学校有区别。科举科目不多,就考四书五经,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已明朝科举为例。四书五经,很明显的就是死记硬背,谁能够倒背如流,加上掌握八股文的格式,那就离做官不远了。但能做到的人有多少,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一场都刷吊掉无数人。再有一点,高考每年一次,而科举不是,单乡试就得三年一次,家里贫困的,很难负担得起。
说完这些,我感觉把科举与高考相比较,有些不适合,我觉得应该是公务员考试,这才是现代的“科举考试”。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满意。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科举应该更难!!在古代寒门更难出贵子!你看现在高考!努力的清华北大还是有很多人考的上吧!
古代科举相比今天的高考难度如何?
有人说,高考是一部史诗级灾难鸿篇巨制,全国千万演员倾情演绎,国家教育部斥巨资打造,6月7日上午9点全国同步上映。
事实上,从古到今高考都一直备受国民关注。所以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一起去看看古人的“高考”有多难。
高考门槛有多高
古时没有如今的九年义务教育
女孩想参加科举门儿都没有
就算是男孩,想考科举也不容易
如果爹妈正好是大老爷家的奴婢
或是干着仵作、粮差及巡捕这样的工作
那就属于贱民阶级,不管学习好不好
出身不好,就是没有报考的权利
稻哥碎碎念
有钱不是万能的,中国很多朝代都对商人有偏见,所以哪怕你是富可敌国的商人之子,也一样没有古代的高考资格。
古代高考要背多少书
解决了报考资格的问题
你现在可以开始读书备考了
程曦在中国历史佚闻一书中
统计了科举时代的一些数据
作为一个合格的古代高考生
你不仅要朗读并背诵
40多万字的论语、孟子
书经、礼记、左传等全文
也要对其400万字的注释倒背如流
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正史、文学书籍
稻哥碎碎念
啧啧,这么浩大的工程量,几乎可以说是用生命在背书了,古代的孩子可真不容易~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
如果你活着熬过了拿命背书的环节
那接下来你的任务只有一个:考
古代最高级的考试是殿试
这场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但是别高兴的太早
要想获得这一资格
你必须闯过6关
首先要考过童子试、府试和院试3关
正式成为国家登记在册的好学生
获得省教育厅授予的“秀才”称号
期间还要通过省学政第4关的岁考
然后你才有资格参加第5关的乡试
这场考试3年一次,在通过之后
你的职称将升级为“举人”
如果是全省第一,则称“解元”
最后你要赴京参加第6关的会试
考中“贡士”,才算取得了高考入场券
稻哥碎碎念
以后再看武林外传的时候,不要再和老白和大嘴一起嘲笑吕秀才屡考不中了,毕竟能考到秀才这个身份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赶考一样很“烧钱”
上面我们说到中了举人之后
你还要赴京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会试
乡试8月结束,会试下一年2月开始
也就是说你最多有150天的时间
回乡祭祖,与族人共享中举大喜
同时筹措好路费,正式进京赶考
但古代不比现在
飞机火车高铁一律没有
有钱的人家可以雇车骑马或坐船代步
没钱的人只能背上厚重书箱自己步行
以中国的幅员之辽阔
快则走上几月,慢则半年
这一路风尘仆仆,不仅需要大量的金钱
而且这种跋山涉水的拼命式赶路
对考生身体素质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稻哥碎碎念
古代赶路有多难?这里以清朝为例:一个四川书生农历12月22日出发坐船到重庆,23日转船前往上海,直到2月7日到达北京,前后可能要耗费47天的时间!在这途中一旦染病,轻则耽误考期,重则客死异乡。
录取率有多低
古代高考
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而是过钢丝绳
根据中国教育史研究人员统计
晚清时全国参加乡试的考生约为16-18万
从中选拔5000-6000人成为举人
录取率大约在3%左右
而目前我国高考录取率约为75%
几乎是古代的25倍
更可怕的是
哪怕你侥幸成为这3%的幸运儿
后面还有更严格的会试和殿试等着你
看来古人想要金榜题名
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稻哥碎碎念
作为一个吃货,稻哥实在忍不住再吐槽几句:古代高考都这么难了,就不能让考生们吃点好的吗?比如说这乡试,要考9天7夜,每人一个小格子间就算了,因为怕天气闷热食物变质,考生居然只能自带干粮充饥?一想到考生们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就让人想哭……
从古到今,考场都是一个人生转折的缩影,考的不仅是知识,也考验一个人对待挑战的态度。
古代高考难,现代高考也不轻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愿每一位考生,都能金榜题名,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勇气和幸运加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