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
清朝流放宁古塔,九死一生!
有清一朝,虽蒙皇恩浩荡,赦免不杀活命之恩,但闻听发配宁古塔,无不魂飞九重天外,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宁古塔,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市,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康熙十五年迁治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称吉林将军,宁古塔改置副都统。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的意思,据说,早期有清皇室祖上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有六个人!
满清入关,东北被满清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清入主中原,满人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汉人移民进入东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大有朝不保夕之感。
宁古塔,地处边远荒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真真的让人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加之路途艰险,有的差役为逃避遥远艰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复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兽袭扰吞食,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莫若引颈一刀,全尸于关内。
因而,清朝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颈一刀痛快,奈何!
奈何,九死一生,奈若何!
仅供参考。
在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
其实被流放宁古塔并没有多惨!
要知道,中国自古就不缺酷刑,比如车裂、剥皮、腰斩、凌迟等等,到了清朝之后,这些残酷的刑罚只保存了凌迟,腰斩是雍正帝废除的,当时的科举舞弊案的主考俞鸿图就被判了腰斩,这种刑法不至于马上死去,于是半截身子的俞鸿图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三个“惨”字,后来该刑法就废除了。
当时在清朝比较重的几种刑法是凌迟、砍头、流放:
一般只有罪大恶极,或者是谋反罪的会被判凌迟,但在清律中并没有凌迟这个刑罚,极刑就是斩立决,凌迟是后来加上去的,一般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下达这个命令,有一种私愤在里面。
当一个人或者一伙人犯了不至于砍头的罪,且又不能蹲大牢的,一般会判流放。
关于流放,也并不是清朝发明的,很早之前就有流放了,比如宋朝苏东坡就曾被流放到广东惠州,还有林冲(小说中的人物)被流放到沧州,《水浒传》是明代小说,这也说明明代之前是有流放这么一说的。即使是西方,也有流放这种刑罚,比如大名鼎鼎的拿破仑。
流放一般是往比较偏远,环境较差的地方流放,最开始南方很多地方没有开发,犯人往往流放到那里,到了清代,南方比较发达了,于是流放的地点也发生了改变。
想必看清宫剧的人们都会常听到这么一句话:
“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比如《甄嬛传》里面的甄远道及其家眷就被雍正帝亲口下令流放宁古塔,比如《雍正王朝》中的肖国兴是被康熙帝下令流放宁古塔。
这个宁古塔,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塔,它其实是一个地名:
这个位置差不多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宁古”在满语中的意思其实是“六”的意思,“塔”在满语中的意思是“个”,“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曾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其实宁古塔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并不像大家理解的那样荒凉,清朝的皇帝之所以把犯人流放到这里,一方面这个地方比较远,又是大北方,属于苦寒之地,流放到这里的人如果不适应环境,那就是煎熬。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另一方面,宁古塔属于重镇,建设需要人,发往这里的人去干一些重活累活,一些没人愿意干的活也让他们干。
这些流放的犯人中,很多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
其实到了宁古塔后并没有多么惨,真正惨的是路上,毕竟那时候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每天戴着枷锁赶路,用方拱干的说: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意思就是说到宁古塔的路就是黄泉路,比较难走,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宁古塔就是地狱。等真到了宁古塔,也就是正常的生活,本地原著人都能生活,中原去的当然也可以生活了。而且地理环境还是蛮不错的,虽然冷了点,但是山珍野兽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小学不就学过吗: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二十三年,还写了很多诗呢,也是生活的满惬意的。
之所以后来的人们谈宁古塔就色变,也是源于吴兆骞:
当时他的《金缕曲》二首被好友顾贞观言于纳兰性德,后来通过大学士明珠,也就是纳兰的父亲,吴兆骞回到了故园。
因为他是文化人,他的经历在文化人中传播的比较广,这时候的宁古塔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地名了,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皇权。
全国官员和文士都不想跟宁古塔有挂钩,并不是说宁古塔有多惨,而是流放宁古塔这个称呼,就代表着对自己的侮辱,很多人一听说要流放宁古塔,宁可自尽,也不愿意去。
久而久之,宁古塔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悲惨之地了。
吴兆骞曾经记载的宁古塔或许才是真相:
“宁古塔时期,流人可以不当差,不纳粮,生活困难时,还能得到救济;流人们常常是官吏们的座上客,经常陪宴、陪饮,每当将军、副都统有重要差事,如巡边、作战、进京朝见出行之前,吴兆骞都要做诗相赠。”或许这才是宁古塔悲惨的真相哦!
在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
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这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因人而异,如果你有随遇而安的本事,自然是在哪里生活都不成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宁古塔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再来设想流放之后的场景。
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在今人看来,黑龙江省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大省,是欣赏雪景的好去处。但是对清代的汉人而言,位于黑龙江的宁古塔可能是一个从来没有听说过、连古书里也没有记载的遥远地方。宁古塔是从满语音译而来,汉人自然不识。
满人可能会对这个地方相对熟悉,因为宁古塔地区是满族人原始的聚居地,他们长期在此生产、生活。满清统治者入关之后,宁古塔则成了抗击沙俄的军事重镇以及流遣罪人的去处。
有罪的汉人们对流放宁古塔充满恐惧,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背井离乡,路途遥远。宁古塔与京城相距数千里的路程,在交通不发达的当时,对被流放之人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流人及家属徒步迁徙四个多月才能到,路途崎岖,风吹日晒,甚至还有遇到猛禽野兽的风险,所以有的流人可能未到宁古塔便一命呜呼了;其二,流人到了宁古塔之后,还要担任各种苦工。部分流人会被派遣到军队中,在军队生产粮食、制造武器,或者直接上前线御敌。
但是随着宁古塔的流人逐渐增多,其中不乏文化素养较高的官宦士人,当地遂孕育出了独特的流人文化,仅列举两例:方拱乾是明崇祯元年的进士,方氏一家于清顺治十六年“南闱科场案”中被判遣戍宁古塔。但是方拱乾并没有因为流放而舍弃精神生活,他“无一日辍吟咏”,在宁古塔创作了数百首诗,合为诗集《何陋居集》,这些诗歌描述了宁古塔的自然景色、风土习俗等,于今天研究宁古塔而言,是重要的史料。
与方拱乾同行的还有吴兆骞,“江左三凤凰”之一,才情横溢,却不幸在“南闱科场案”中受牵连,被迫于宁古塔谪居二十多年,但依旧创作不断。吴兆骞不仅描写宁古塔的风光,更是深受边塞战争影响,他讴歌戍边的将士、同情无辜的民众。而他的书信集《归来草堂尺牍》,则让我们了解到流放文人在宁古塔具体的生活情形,他们思念家乡和亲人,也会组织诗会,吟诗作对以抒发情感。
可见,宁古塔,边境苦寒之地,对于安土重迁的汉人而言,流放至此,无疑是噩梦。但越是在逆境之中,越是不能放弃精神生活,而广阔的边境成了其思想驰骋的绝佳场所,一篇又一篇的创作支撑着他们继续生活。总之,流放宁古塔很惨,但是生活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关治平:《宁古塔的流人文化》,《寻根》2012年第6期。
宋一晓:《清代宁古塔流人对当地满族文化的记述及影响》,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在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
当地因为环境恶劣,比较偏远,而且在那里简直就是寸草不生,这样的一个地方很适合流放犯人。这个地方不仅是要让犯人接受惩罚,还想让犯人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反省自己。
那些流放的犯人,大部分都是曾经在宫廷内的失败者,或者是文人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等等。在那些被流放的人里面,还有一家人全部被流放的,他们可能曾经都过着优越的生活。在清朝灭亡之后,那些犯人都去哪里了呢?有的是被家人朋友给赎回来了,也有少数是逃出来的,还有很多被流放的人已经在宁古塔那里安家生活了。
在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
宁古塔在黑龙江牡丹江市,现在有暖气,只要不出门,估计没什么,但是要出门,估计有一点点冷吧?
三百年前呢?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没有保暖的房子,没有热闹的城市,
想想一个地区,百公里荒无人烟,飞沙走石,零下三十度的气温,
那里只有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只有当兵的人,把你发配到那里,给这群原始人当奴隶,如果你是女性家属去做奴隶,去给他们洗衣服,你以为只是洗衣服?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让你去边疆当兵,你都觉得苦,三百年前,你认为有多苦?
在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有多惨?
首先,可以很明确的说,宁古塔是流放犯人的,而且是当时最大的流放场所,所以,宁古塔的生活绝对是很苦的。
清人方拱干就曾说过:“人们说黄泉可怕,来了宁古塔,就算是十个黄泉也不可怕了”。
至于被后世描绘成所谓的人间地狱,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
宁古塔的位置位于清王朝东北部的边关,大概在今天黑龙炮牡丹市一带,十分的偏僻和遥远。
无论是资源的输送还是消息的送达,都很迟缓,被关押在那里,待遇非常的差,吃也吃不饱,睡也睡不暖,中原发生了什么,这里的罪犯也不知道,可以说是与世隔绝也不为过了。
并且,这里为东北,气候十分的寒冷。宁古塔常年冰封,官员吴兆骞在给他家人的信中,就曾这么形容:“宁古塔的苦寒,天底下没有第二个了,从二月份开春到四月份中旬,天天刮大风,有时候还打雷。等到了七八月份,又天天下雨,到了九月份,就开始下雪,十分的寒冷,河水湖泊都开始结冰,向前一望,千里之内都是白雪皑皑,人迹罕至”。很多中原来的人,根本受不了这种天气,所以被冻死的,也有很多人。
第二点:政治因素
宁古塔关押的犯人大多数不是一般人,因为当时清朝朝廷的判罚就以宁古塔为句号。
在当时文人和政客的心里,宁古塔三个字就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雾霾,同时也是最不吉祥的征兆。任何人都有可能一瞬间和它搭上关系。
无论你之前多么显赫那么牛逼,到了这里,功名,财产,学识,地位都不复有。更重要的是,当你来到这里,你就基本不可能再出去,你的政治生涯到此就结束了。
第三点:文学影响
随着近些年,清宫剧的热播,宁古塔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由于这些电视剧对他的刻画,导致人们对宁古塔的印象更加不好,所谓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