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元朝地方行政区划?

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省的设置,奠定了其后明、清封建社会,乃至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划省级建制。

元代,中央政府机构中书省管理政务,除直接管理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南地区外,因为全国辖区广大,难以管理到位,于是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政府管理政务的中书省派出机构,管理全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或省,省始为中央政府机构兼地方政府机构。

明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分散地方官员权力,省设布政使司分管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分管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分管军事,三权分立,遇有大事,三司会商,后期设立巡抚总理一省军政,另有提学使司分管教育。

清代,承明制,在省设巡抚,节制布政使、按察使、提学使,总揽一省军政事务,既“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成为一省最高长官,省始为纯地方政府机构。

自是,民国相沿不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沿续至今,省固定成为地方一级政府机构。

仅供参考。

如何理解元朝地方行政区划?

地理答啦从七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元朝的行政区划。

一、从体制上看,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

元朝在金朝行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行中书省作为管辖新征服地区的行政机构,其管辖的地域范围也与行中书省名称相对应,简称行省或省。元朝确立的行省制度是我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直至今天都有深远影响。

二、从层级上看,元朝行政区划层级多且复杂。

元朝的行政区划其实是在宋、金、夏等政权原有的路、府、州、县等多级行政区划上又增加了一层“省”,因此元朝的行政区划层级非常复杂,有的行省层级多达五级——省、路、府、州、县;有的行省只有两级——省、州。

三、从面积上看,元朝的行省数量少且面积十分广大。前面讲到,元朝行省的设计是随着新征服土地逐渐设立的,因此元朝初期行省数量很少。至南宋灭亡时,只设立了七个省,即中书省、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湖广行省、江淮行省、江西行省、江淮行省、福建行省。元朝中期之后,在中书省基础上分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将陕西四川行省分为陕西和四川两省;撤销江淮、福建行省,新设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

四、从省界上看,省域划分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

例如江淮行省跨越黄河以北、淮河以北、淮河以南、长江以北、长江以南等多个地理单元;陕西四川行省跨越河套、关中、汉中、四川盆地等多个地理单元,即使陕西、四川分省之后,陕西行省依然管辖秦岭以南的传统蜀地。

五、在行省以下偏远地区设立“土司”制度。

由于元朝的行省面积广大,对偏远地区特别是边少地区时常感到鞭长莫及。因此在远离行省中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了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由当地土人首领担任官职,因此称为土司。

六、在青藏地区设立宣政院。

元朝在原吐蕃政权地区设立宣政院,作为与行省并列的一级行政区划,其职能包括军事管理、任命官员、管理驿站等,将青藏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七、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

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后改江浙行省)泉州府同安县,负责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宜,从那时,台湾岛和澎湖列岛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管理的一部分。

以上!

如何理解元朝地方行政区划?

对当今中国有很大影响的两个朝代,一个是南宋,另一个就是元朝,南宋时期,中国的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重商主义开始兴盛起来,并一直影响中国到如今。元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从秦朝起,中国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但是并不牢固,中央集权制的最终定型就是在元朝。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分为行省、路、府、州、县等几个级别。其中以行省为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但是,宋朝时期地方上拥有的军权,到元朝时期就不复存在了,全部收归中央。

元朝为什么要设立行省制度呢?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元朝够大,幅员太过辽阔,不得不在宋朝路的基础之上再加一个行政级别,那就是省。

再者,所谓行省,全名叫行中书省,实际上是元朝的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这也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元朝在地方上还设立过名为“达鲁花赤”的监临官,担任者都是清一色的蒙古人,意在监督地方行政。

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元朝的地方制度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