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儿吗?
宰相和丞相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关联密切。
丞相是官职,宰相是指类似丞相职务的官职统称。
一.丞相是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二.宰相,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宰相是在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统称。
如唐宋,不设丞相一职,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
又如,明初设置丞相,不久裁撤,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亦称宰相。
再如,清朝始仿明制,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但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殿阁大学士变成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如清朝重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
仅供参考。
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儿吗?
第一部分
- “丞相”一词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 秦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
- 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
-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
- 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
- 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改称为相。
- 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
- 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力极大。
-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并下令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 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 至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被废除。
- “宰相”则并不是我们历史上存在的官名,它是泛指最高的行政长官,通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西汉的丞相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 所以它的官名随着朝代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 可见,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宰相则是指最高的行政长官。
- 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丞相和宰相区别并不大,以至于经常被混用。
宰相和丞相是一回事儿吗?
字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