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人给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是给外孙600元,合理吗?

孙子跟外孙是有一定区别的,虽然都是孙,但是外孙,却在前面加了一个″外"字,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

爷爷给孙子再多,他们也是一家人,那就是肉碗倒鱼碗里的区别。

长期陪父母的是儿孙,照顾父母也多是儿子与媳妇,女儿只是偶尔而已。

爷爷可以给孙子1000元压岁钱,也可以一分不给,但他们不会有隔核。

而外孙就不同了,如若外公不给外孙压岁钱,你们全家都会不高兴了,你这不少几百块钱生气了吗?

如果你老丈人有两个女儿,他给你儿子600元压岁钱,而给另一个外孙1000元钱,那就不合理了。

那就是你老丈人明显做的不对,你可以直接挑明都没事,甚至你可以不去。

但是他给的是孙子,他就是给的再多,你也无话可说,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孙子是自家人,而外孙则是外姓人。

就拿你自己家说事,假如你的父母也这样,给你儿子1000,而给外孙600块,你还会说话吗?

其实父母怎样做,自有他们的道理,我婆婆就经常说:″谁对她好,她心里有数。″

所以在责问他人的同时,先审视一下自己,是否自己做的不到位。往往心里不平衡的是大人,接受压岁钱的是小孩子,他们并不懂得厚此薄彼。

这本身就没有错,要想你老丈人同等对待,你能做到与你舅子一起赡养照顾你老丈人吗?

说是儿女平等,但总还是有区别的,家中有儿子的家庭,女儿是必须嫁出去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我们谁的孩子都有爷爷奶奶疼,又何必去计较老丈人呢!再说了,你老婆都没说,你不觉得寒碜吗?

老丈人给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是给外孙600元,合理吗?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所以在古代,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作为压岁钱,寓意“长命百岁”。当今大多用连号的新币做压岁钱,寓意好运连连,岁岁平安。无论是传统习俗还是现代习惯,压岁钱都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关爱,一份感情投资。外孙内孙都是自己的孙辈,给多给少无所谓,但厚此薄彼并不合理。这点小小的差额,内孙未必领情,而给外孙则留下了心理阴影。

结语:外孙内孙都是孙,手心手背都是肉。

谢谢阅读,欢迎交流。

老丈人给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是给外孙600元,合理吗?

这肯定合理,因为孙子跟外孙有去别,给孙子的钱是自家的,给一万都没有关系,给外孙是外家的,你是女婿你会赡养老丈人吗?也不会去养,道理一个都一样,你丈人靠儿子,儿孙过一辈子,大多数丈人跟女儿女婿过一辈子没有,做女婿的不同意,这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你老丈人肯定做得不对,给压岁钱应该同等看待,孙子给一千块,外孙也应该给一千块,这点小孩压岁钱,给孙子一千块,给外孙六百块,这种做法不像长辈,给压岁钱以发不财!也穿不到哪里去,主要是上孩子高兴,你老丈人肯定是错的!压岁钱给孙子一千,给外孙六百,合理的!但做错了!做长辈的人!变成小辈了,大多数人给孙子,外孙压岁钱肯定是样,不可能分高底,每个人都有缺点!你以后不要这样去做就可以了!你老丈人做错没有办法了!这点小事请你原谅,你一定要好好对待老丈人!因为他是你长辈,孝顺父母有德有福,你的家庭明天会更好!

老丈人给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是给外孙600元,合理吗?

都说生儿育女都一样,还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但是在一些事情的具体做法上,并不能体现出这种“公平”。特别是每逢过年,要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想必很多人都会重亲孙子孙女,而把外孙们另眼相看。比如,这位题主所说,给了孙子1000元,给外孙的只有600元。在当时的那种场面已经很尴尬了,更别说事后深究了。

出现了这种事,也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家庭观念使然。

儿子的家是父母落脚的地方,养老送佟要靠儿子

尽管说女儿也有继承权,也有赡养父母的权利。殊不知,有多少父母将财产留给了儿子,就是女儿的彩礼钱,至多拿出30%作为陪嫁,其余的还不是为儿子拥有。

男尊女卑,嫁出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这些陈旧的观念始终不能消除。也是啊,女儿已为人妇,要想到她们家的日子怎么过,“小棉袄”、“小情人”,她们对母亲、父亲只体现在逢年过节和生日上。也就买件衣服,或给点钱,送点礼品。父母平时的生活要在儿子家,就是老了,生病了,或者生活不能自理了,女儿的照顾是非常有限的,儿子儿媳做得好歹,就是喝点水,还不是他俩的事。

基于这种考虑,父母在过年给压岁钱时,还是偏重于孙子,钱给得多一些。不得不说,还有“讨好”儿媳妇的意思。说实话,不孝的儿子,大多都有媳妇教唆的因素。否则,家里总是鸡犬不宁。家不和,气难承受的唯有父母。于是,趁着过年的机会,未雨绸缪,作为女儿要理解父母的难处。

一“重”一“轻”给压岁钱,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结局

每逢过年,给孩子压岁钱这事也挺纠结的,儿女们都在一桌子坐着,敬酒之后,孙子外孙还在父母的怂恿下,给爷爷C外公)奶奶<外婆)磕头了。按当地习俗,这就是孩子们要压岁钱了。

作为父母,或多或少都事前有准备。觉得孙子“重”一些,多给了点;外孙“轻”一些,少给了点。本来已经难堪了,只是大过年的,还是该吃便吃,该喝便喝,好像也正常。

事后问题来了,女婿心理不平衡了。都是“孙子”,怎么不同的对待?平时也没有少往岳父家去,那一回不是小包大包?说句实话,很多人家,还是女儿看望父母的多。父母另眼相看,女儿倒也不说啥,只是为女儿留下了“口舌”。

父母也难,给外孙一样的压岁钱,有的儿媳心里不痛快。不是没钱吗?这会挺大方,平时没钱花是装出来的,以后儿子再给父母零花钱,恐怕儿媳不情愿了。如果遇上凡事特较真的儿媳妇,总是拿这事说事,在父母的生活照顾上可能又要大打折扣了。

其实,一下子拿出千元给孙子,几百洽外孙的,也是“有钱”的父母。钱不在于多,而在于不要因此而生事端。按习俗女儿是初二才回娘家,给外孙压岁钱是滞后的;孙子呢,三十晚就要给,这一前一后,数额不同,谁知道?又何必凑在一起了给?即使一起给,可以同样看待,同额发放,背地里给孙子再给点。你的心思也表达了,更不会是儿媳、女(儿)婿有想法。

老丈人给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是给外孙600元,合理吗?

笔者观点:不合理又怎样?难道你要向老丈人讨个说法吗?钱是老人的,爱给多少全凭他高兴,看你那点出息,真是的!

为了区区几百块钱,也值得你一个大男人动这么多脑筋,你累不累啊?难道你还想闹事,把老婆打一顿出气不成?

就凭你这个提问,说明你是一个鸡肠小肚的男人,就像一个女人一样絮絮叨叨,斤斤计较,我看你平时对岳父岳母也好不到哪里去。

男人的心胸要宽广一点,钱自己努力赚,不要在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做文章,有失身份。

老一代人思想都比较传统,在对待家孙子和外孙子上就是有区别,这很正常,没啥的。我家孩子小的时候,她爷爷每年过年给她1000元红包,给三个外孙子每人100元,我三个姐夫妹夫都很宽厚的笑一笑,表示很理解。

我家姊妹四人,人家都是两个孩子,我只有一个,不管是每年的压岁钱还是孩子上学结婚等,我都是吃亏的,可是我家先生从不计较,反而对我说,兄弟姐妹不能计较太多。

老丈人给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是给外孙600元,合理吗?

我来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对于老丈人给自己孙子1000块钱压岁钱,但给外孙600元,是否合理?就看你如何去理解了,如果你不必计较,这事也就过去了,再说600元也不少,也是老丈人的一番心意,理应替孩子谢谢自己的岳父。这样大家都会欢喜!

翻看前面网友的评论,都说外孙是人家的姓,家孙是自己的姓,所以包压岁钱就存在偏差,但我却不这样理解,按理说,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他们的孩子同样是喊自己爷爷或外公的,作为老人,在过年包压岁钱时,应该不能区别太大,哪怕就是少包一点,也要搞平均一点,这样一家人都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过个欢庆的春节。

前几天九九重阳节,我儿子在抖音上发视频说买了礼物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同时也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他自己在县城里开理发店,我爱人看到后就说,这个让家里群里看到后我岳父岳母会难过的,我说这让我们有什么办法呢?毕竟儿子从小在爷爷奶奶面前长大,从小就宠着他,不要说过年给压岁钱,平时也是要什么就买什么,本来就是隔代亲,再说我父母对我妹妹家的女儿也同样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小时候到现在一直如此过几天就拎一箱奶和水果带过去,现在小孩在合肥念幼师还是如此,小孩星期六回来和我妹妹去老家吃饭,父母也是买她喜欢吃的菜来热情招待。从来没有两样的看法!

但是我的岳父母她们就不一样了,他们是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最小,对待自己的孙子和外孙可以说是区别太大,以前小孩小,过年压岁钱都是几十块钱,记得好像今年春节给我女儿是20元,但我们也不会去计较这些,只要过年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他们自己的孙子前几年在县城里读书,可以说隔三岔五的送钱和买饮料送过去。所以说,这样的老人,在对待家孙和外孙方面,还是相当分级的。

接着上面我儿子重阳买礼物送给爷爷奶奶这件事情,我和爱人讨论了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去外公外婆那里,因为孩子从小没有在外公外婆感觉到自己的份量,但可以从爷爷奶奶那里得到的爱,随着时间的长年累积下,等到孩子成年之后,既然会感恩回报,虽然一点礼物不足挂齿,但毕竟也让孩子们知道知恩图报,常常回去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去外公外婆那里确实少些。包括我女儿在学校上学,有时候放假时也拿我们给她的钱买些东西去带给爷爷奶奶,倒过来爷爷奶奶又拿些钱给她,虽然她不想要,但最后还是在奶奶劝说下收下了。

所以说,现在的小孩子非常的聪明,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外公外婆,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会有数,人都是感情动物,等到他们成年后,既然会来感恩,平时也是会常来问候的。

包括我们这些中年人,对于小时候对自己好的人始终都会记在心里,如果小时候走亲戚到人家受人白眼也会记恨一辈子。

也有一些不懂感恩的人,但毕竟是少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