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老人与年轻人口味难调一致

老伴,老伴,老了能有一个伴是多么的重要。子女大了,都各自成家立业,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且老人跟年轻人口味根本就不相同,他们吃什么都相对煮得烂点,不是炖就是蒸。

而年轻人不同,喜欢炒,煎、炸、红烧,反正是有些东西越硬嚼起来越有味。而老年人只能望着而叹了。就拿我婆婆来说,孙子放假总想让孙子回去,可是我儿子总不想回去,他说奶奶做的菜实在太难吃了,这就是代沟。

一个人太孤单,病了无人叫唤

我婆婆一个人,我再清楚不过了,因为做子女的我们全在外地,所以一个人对着偌大的一幢房子,想找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实在太孤单了。

有个头疼脑热的,更是无人使唤,本来人老了就不爱动,一个人就更不爱动了。况且人病了就胃口差,加之一个人,连煮饭都懒得煮了。

若是病的严重点,更加不能动了,连个端茶递水的都没有。幸好我婆婆一人在家,我们出来时总吩咐邻居帮忙照看,所以我婆婆病了,总有人给她送汤。

一人在家,如果突发状况,都没人知道

我知道一个老婆婆,她一人总不爱煮饭,喜欢吃八宝粥,所以儿子他们就定时给她买,她的一日三餐全吃八宝粥了,这吃久了,哪能行啊!

反正她又懒得煮饭,后又买牛奶搭配了,全吃这些食品,吃完了儿女们又寄过来,就是没人陪伴。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突发中风,倒地无人知道,等到儿女收不到娘的信息,回去看时已是臭不可闻,不知啥时候死的了。

老人与年轻人兴趣爱好不同,代沟太大

老人与儿孙们说话谈不到一块,看电视更不是一个频道,老人喜欢看戏曲,跟我们无法一致。

随了老人,我们坐在那发呆,不是摸手机就是玩牌。如果我们先看的电视,看的正入神,也就没有调频的意思。

所以看电视根本看不到一块,不是老人默默离开,就是我们心不在焉。

所以说,老人如果有个伴,他们就不会这么孤单,什么事情都有两人照顾商量,不致于发生意外无人知道。他们的精神世界才不会空白。

  • 相依相伴

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这个问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应正确对待,冷静处理,力争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和圆满的结局。

作为父母,尤其是丧偶老人,失去另一半后带来的痛苦和孤独是无可避免的。如何正确应对,安享晚年成为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选择一个人过,意味着接下来的日子将孤独永伴,所有的困难和坎坷都将独自承担,身边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沒有。即使子女偶尔过来看看,也仅仅是走个过场,不可能随时陪在身边。毕竟,他们有他们的事业和工作。

选择再找个伴,又不得不顾及子女的感受。子女同意,当然皆大欢喜。如若招到一致反对,必将引发家庭内战,严重的甚至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作为子女,应设身处地替父母着想。父母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把子女拉扯大,眼看着苦日子即将过去,可迎来的是老伴的突然离世。家庭的变故所带来的打击是难以言表的,也是横亘在老人心间不堪承受之痛。

百善孝为先。如何安顿好父(母)接下来的生活,让他们快乐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是子女应尽的孝心和责任。

充分 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安慰。从各方面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生活日常。如果父(母)有找老伴的愿望与诉求,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要知道,也许有个知暖知热的人陪伴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其他任何物质上的给予所不能替代的。

如果一味阻拦、横加干涉,不但是对老人精神和心理上的摧残和漠视,更是对老人最大的不孝。

因此,双方静下心来,正确对待,冷静处理.,本着理解和包容的心态,最终达成一致协议,取得圆满结局才是最为合理也最为妥当的处理方式。

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我们村的王大爷就因为找老伴儿的事儿与儿子闹翻了。

王大爷今年68,身体硬朗,爱说笑,没事好喝几口小酒。唯一的儿子结婚后就把家安在了城里,年节时才会开车回来看看。

自从去年老伴过世,王大爷一下子就蔫了,人变得沉默,酒倒是喝得勤了。

邻居李二婶看他老头一个孤单可怜,有时候蒸了馒头、烙了饼都会给王大爷端过来几个,王大爷自是非常感动。

李二婶也是个苦命的人,四十岁不到时丈夫就走了,她一个人拉扯大了三个丫头,转眼间孩子们就成年了,接二连三地都嫁到了外地。

李二婶说住不惯城里那不接地气的大楼,坚持留在农村老家。

有时候李二婶地里的活忙不过来,王大爷只要看到了,不用她吱声就主动过去帮忙。

两颗孤单的老人的心就这样拉近了距离。

中秋节时,王大爷借着酒劲向儿子提起了隔壁的李二婶。

还没等他表明意图,儿子就说:“她那个女人活该守寡,你忘了有一年她家的鸡顺墙头飞过来一只,让咱家狗给吃了,她非说是我偷的,因为这事儿我妈还和她干了一仗,两家有半年多没说过话。这种居心不良的女人你以后少搭理她。”

王大爷讪讪地说,“我看她挺好的,她都同意跟我一块儿过了。”

儿子一脸惊诧,“爸,你不是老糊涂了吧!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她勾引你她是有目的的,你现在体格好,比她年轻,她这是抓你当免费劳力,不行,我不同意!”

王大爷啁了一口酒,慢悠悠地说,“我不是在跟你商量,我已经决定了,就是告诉你一声。爸还能活多少年啊!”

儿子立马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扔,“爸,您可真行!你都板上订钉了,还跟我说啥呀!也行,以后你就让她家那仨丫头养老吧!”

知道王大爷因为自己同儿子都闹翻了,李二婶十分过意不去,于是更加上心地照顾王大爷。王大爷后来也想通了,卷起自己的铺盖卷就住进了李二婶家。

俗话说得好“儿女再亲离得远,头疼脑热靠老伴”,说的就是儿女成家之后就会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在自己小家的建设上,要上班,要管小孩,对父母能做到经常打电话问问就不错了,贴身陪伴,嘘寒问暖几乎不可能。

丧偶老人的孤单凄凉,孩子们哪有心思顾及,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房间,怕黑,怕病,更怕死,好不容易碰到个能说到一起的另一半,就会惺惺相惜,仿佛找到了支撑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儿女反对,亲友反对,全世界都反对也无所谓了,因为余生不长,爱,就一定要在一起!

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在我们村,有个快六十岁的老汉叫狗蛋,以前他除了种地,还走村串户的收购药材去贩卖,家里的日子也过的不错,但是后来他的儿子上了大学了,女儿也在上幼师,家里的老婆竟然又患了糖尿病,躺在床上还得他侍候,日子一下子就过的困难的不得了,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再后来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在外省有了工作,又结婚成家立业了,他的女儿也从幼师毕业了,同样也有了工作,还嫁到临县去了,就在这时候,他的老婆又病死了,家里就只剩下他一个光棍老汉了,除了种地,他还是干他的老本行,收购贩卖药材来赚钱,脱了贫了,他家里也不缺钱花,就是缺个老婆,平时他是进门一把火,出门一把锁,形单影只孤苦零丁的。

在他的隔壁,还住着冬花嫂子一家人,这个冬花嫂子前些年男人患白血病死了,儿子是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儿媳妇及两个年幼的孙女在过活,而她的这两个孙女一个才三岁,一个还在吃奶,平时儿媳妇除了在家里照顾两个孩子,再做一点家务外,地里的活路几乎就全是靠冬花嫂子一个人在干,可以想见:一个六十多岁的农村妇女,还得种地,地里没有个帮手,该有多难?

说是有一天,农闲,狗蛋老汉一个人在院子里劈柴火,一不小心就砍在自己的脚脖子上了,当下他用手按住伤口就走不成路了,也包扎不了,只得喊隔壁的冬花嫂子来帮忙,人家一看伤的严重了,又叫人来把他送到医院了,缝了好多针,还得住院,他给他的儿子和女儿打电话,可是儿子和女儿工作都忙,就是回一时也回不来,没办法,冬花嫂子就说:娃们回不来,还是我来侍候你几天吧。

就这样,冬花嫂子就把狗蛋老汉一直侍候到出院回家,可是回到家里,他还是两胳膊夹着双拐,生活很难自理,还得恢复好长时间,当然,他是无法教自已两个儿女经常来侍候他的,于是他只得对人说:他自已将就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冬花嫂子就看不下去,天天还是去狗蛋老汉的家里帮他做饭,洗衣,干一些必要的家务,这让狗蛋老汉是感激万分,两个人就这样好上了。等得狗蛋老汉的伤好,能下地干活了,就又到了农忙的季节,也是出于感激,狗蛋老汉就把自已地里的活路先放下,去帮冬花嫂子干地里的活,活干完了,冬花嫂子又去帮狗蛋老汉干地里的活,两个人是夫唱妇随,说多亲热就有多亲热,就跟那刚结婚的小两口一样,惹的村里有人都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干脆就搬的住到一块算了。两个人的这个事情,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才去征求儿女们的意见的。

一边是冬花嫂子的儿子,听人说他母亲老了老了还跟人那样,觉得太丢人了,坚决反对他母亲跟狗蛋老汉再来往,儿媳妇觉得两家能互相帮忙,是支持的,而在另一边,狗蛋老汉的儿子觉得父亲老来能有个伴,互相能有所照应,生活幸福,他也省心,也是支持的,可是他的女儿却是坚决反对,嫌她的父亲给她找了一个比她父亲大了好多岁的后妈,身体还不好,会拖累了她的父亲。但不管双方的儿女怎么反对,甚至都闹翻了,他们都是不可能经常在家里监视老爸老妈的一举一动,等得他们一走,两个老人又凑到一起了,挡都挡不住,再后来连他们也都懒得管了,成为平常,听到这个事情的人,有人就哈哈一笑说:人家这就叫黄昏恋,拆不散的。

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丧偶老人最怕孤独了,白天还好去外面逛逛,到了晚上最难熬,家里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们找老伴一是相互作伴,相互慰藉,让生活有点滋味。二是互相照顾,抱团养老,不给儿女增加负担。

我有个同学的父亲就是在她母亲去世不到一年就找了新老伴,儿女们坚决反对,可是老爷子铁了心了要再婚,在儿女反对的情况下执意把老太太接到了家里。我同学和她的哥哥姐姐对父亲找老伴十分不爽和痛心,也不能理解。他们觉得母亲去世以后兄妹几个都挺孝顺父亲的,虽然不在一起住,但是谁有空就过来给父亲洗衣做饭,偶尔没时间也给他叫个外卖,从未让老人饿着。小弟还专门给父亲买了老年智能手机,教他怎么上网怎么弄视频聊天,他们隔三差五晚上都跟父亲视频聊天。没想到父亲竟然不顾儿女反对,执意娶回后老伴,全然忘记了在天之灵的结发之妻。还说什么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说儿女是代替不了老伴的,难道亲生骨肉也比不上那个陌生女人重要吗?兄妹几个怎么也想不通,心里也很难过,也为母亲愤愤不平。

自从父亲跟继母一起生活以后,不但把工资卡交给了老太太,还和老伴一起洗衣做饭,扫地刷碗,两个人还经常一起上街买菜,经常去楼下花园散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爷子明显地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可是我同学和她哥姐就很少回家探望父亲了,他们看到一直只主外不管内的父亲竟然也做家务,心里极度不平衡,因此跟继母的关系一直是平淡如水。相反,继母家的儿女隔三差五地带着孩子上门,一大家子在一起聚餐聊天,好不热闹。

过了两年,我同学随老公搬到了天津郊区,哥哥姐姐也相继离开了父亲的河北的小城,去了天津。他们除了逢年过节给父亲打点钱寄点吃的穿的之外,几乎很少回家探望父亲。后来那个继母出车祸去世了,兄妹几个商量着父亲的养老问题。大哥提议轮流把父亲接回家照顾,老爷子嫌到谁家住着都不得劲,坚决不去。可是大家都有工作谁也不能长期请假陪着他。虽说老爷子现在自己能够洗衣做饭,可是这几年有继母和她的儿女在身边,他们兄妹几个也没操什么心。现在把父亲一个人留在家里,还真是不放心。此时,他们想到了继母的好,也理解了父亲为啥不顾儿女反对坚持找老伴,确实是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啊!

最后他们让父亲把河北房子卖了,几个孩子又凑了一些钱,在他们小区附近买了一套二手小房子,这样他们探望父亲照顾父亲也方便。

前几天,我听同学兴冲冲地告诉我,说她父亲小区有个丧偶老太太跟老爷子挺谈的来,俩人走的挺近,经常作伴买菜,相互之间还送个饭菜水果啥的,不过老爷子这回没有再提找后老伴的事。我同学说他们兄妹几个人想通了,只要老爷子愿意跟那个老太太搭伙过日子,他们大力支持。老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才是儿女的福气!

为什么很多丧偶老人宁可与子女闹翻也要再找老伴?

我们楼又贴喜字了。七十多岁的赵大爷与照顾他十年的保姆王姐,喜结良缘。老街坊们分两派。一派支持。早该如此。赵大爷这就对了!一派反对,老赵让人骗了……

大妈我是支持派。赵大爷老伴儿去世十五年了!一个人独居。后来,得了一次小中风,找了一个保姆照顾。王姐。王姐照顾赵大爷很细心。老头不再破衣烂衫,有上顿没下顿了。还和老人一起说说笑笑的,日子过的很愉快。自从王姐来了,赵大爷也胖了,脸上有了光泽。精神挺好。子女呢?一儿一女。儿子在北京。也一大家子人了!女儿更远,日本的干活。平时,逢年过节能看见他们。可一年中有多少逢年过节呀!就那几天啊。冷清孤寂的老人,更依赖保姆了。

我需要你。我依赖你。老年人的婚姻更是如此。他们的孤单不是年纪轻轻的宅男宅女能理解的。社会已经向老人关上了一大半的大门了。所有新鲜事物没他们的份。摩登老头老太太毕竟是少数。所以,老人更依赖家庭,渴望亲人。可亲人在哪里呢……

其实,子女们更担心的是财产。以赵大爷为例。一套一百多平的大房子,才是子女的焦点。赵大爷说,百年之后,妻子有三分之一的继承权。她应得的!

一说老年再婚就是被骗。我不同意。赵大爷感慨地说,我不是活死人!我要老伴儿。

设身处地的想,我支持赵大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