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这和传说有关,清明节是放鬼节,到了这一天,阎王爷会把关了一冬天的鬼给放回到阳间,让他们去享受阳间亲人给他们祭祀时带来的食物及收为他们烧的纸钱。如果清明节提早祭祀。他们可以早几天从阴间回来。而十月一是收鬼节。到了这一天,阎王爷要把在阳间游荡了半年的鬼给收回到阴间。为了让死去亲人多几天自由,所以人们只好把祭祀已故亲人往后推几天。这些传说可能与人们在农耕社会生活有关,一般清明节前后,人们开始春耕生产,所以提前祭祀已故亲人后,人们可以专心从事农业生产。而按照二十四节气,十月一左右,是霜降节气。人们大都把冬播小麦种上,只剩下一些扫尾工作,所以往后推几天,等干完全部农活在祭祀。
原创回答,如果喜欢,欢迎关注并分享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好的,主妇来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一个传说故事!
东汉明帝时,有个穷秀才叫尤文一,尽管他三更灯火五更鸡,可当时还不兴科举考试,由于没有门路,还是不能入朝为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投在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由于尤秀才聪明过人,又颇有文才,很受蔡伦的器重,不久就得到了蔡伦的真传。
回到家之后,他靠造纸来娶妻生子,日子倒还过得下去。可当时的文化人毕竟是太少了,纵使他造的纸再好,可市场名限,又不常出左思那样能让“洛阳纸贵”的大才子,所以渐渐地日子过得艰难起来。
为此,尤 秀才长吁短叹,渐渐地茶饭不进,卧床不起,在清明前几天竟然闭上眼睛死去了。左邻右舍知道了这个消息,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当着众乡邻的面,秀才的夫人哭着说道:“咱们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了给你做陪葬吧!”
于是一家人轮番着给秀才烧纸,等烧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还不停地叫著:“快烧纸,快烧纸。”
这下子可把人们吓傻了,大家都以为尤秀才诈尸了,一个个跑的远远的,只有他的夫人留了下来。
尤秀才对夫人说:“不要害怕,我是真的活了,是阎王老爷把我放回来。”夫人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尤秀才说:“是你们烧的这些纸救了我。这些纸烧化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爷,阎王老爷就把我放回来了。”
众人一听,原来这秀才是真的活了,不是诈尸啊!于是众人欢天喜地,就又烧了不少纸。
这件事传出之后,一个有钱的富翁把尤秀才找去,对他说:“我家用金钱陪葬,不是比纸值钱的多吗?”
尤秀才说:“您不明白,这金银是人间所用的,决带不到地狱去,不信,员外可掘开祖坟,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
富翁一听,倒是有些道理,便在他家买了些纸回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造出的纸开始供不应求,真的成了“洛阳纸贵”,不久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秀才临终前,将他的子孙们叫到床前,告诉了他们实情:原来,他当时并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纸,自己设下的一个计策而已。
就这样,清明前、甚至家里有人去世时给死人烧纸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下来。
当然,这只是一个后人编的故事而已,不足为信。
一,为什么会有“早清明”一说呢?
关于“早清明”烧纸,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自古以来,清明节是已故之人的节日。既然要过节,阴间也和阳间一样,需要购置很多物品,买东西就必须要花钱。
所以,为了使已去世的老人在阴间过得舒坦,子孙后代就要提前扫墓,烧一些纸箔之类的“钱”,让在九泉之下的老人大大方方地过好清明节。
第二,俗话说,“过了清明冷十天,脱了棉衣换成单”,清明过后就是谷雨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农忙就在清明之后逐渐展开。另外,如果清明节之后去,田地的庄稼长起来了再去,会伤害庄稼苗,这在农耕时代也是不明智的。
为了不耽误农事,就需要趁清明前祭奠一下逝去的老人,了却自己的心愿。
第三,按照迷信的说法,清明就是关鬼门。所谓的“鬼关门”,就是在清明这天,阎罗殿里的小鬼就要将门封上了,到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再打开。在鬼关门之前,必须将祭祀先人的供品送到坟前,燃烧纸钱,才能让先人在阴间收到。否则的话,去晚了一旦关上了门,先人就无法收到。
第四,受寒食节影响。
寒食节也叫“禁烟节”、“百五节”,与清明节一样,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
从时间上看,寒食节是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个日子,因此也叫“百五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最初,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而既然在寒食节祭祀祖先、上坟烧纸,并且距清明节又只有一、两天时间,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在清明前祭祀烧纸的习惯。
我个人认为,形成“早清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第四点,即寒食节的影响。
二,关于“晚十一”之说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寒衣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等,在民间又被称为“鬼头日”。寒衣节起源于周代,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在这一天,北方人便会到自家的墓地进行祭扫,用以纪念已故的亲人,同时还会给已故的亲人坟头上烧一些纸钱。
关于“晚十一”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首先,跟“早清明”相似,在农耕时代,主要是为了爱惜庄稼。
农历九月的时候,农田里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毕,而祖坟一般都处在庄稼地里,一帮人到坟上烧纸祭祀,既踩蹋庄稼,又容易引起火灾。
另外,农活未完,有些离祖坟较远的人要远道前去上坟,一来一往也会耽误农时。而到了十月初一或十一以后,农活基本上可以忙完了。
其次,既然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故名思义,上坟祭祀就是为先人送寒衣。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秋天到来时尽量冻一冻,不要天一凉就套上棉衣。如果早早地给先人送去纸钱,让他们添衣御寒,反而对他们没有好处。
再次,在北方某些地方,并不是将中元节视为“鬼开门”,而是将“十月一”看作是鬼开门之日。与清明节相反,鬼开门之时,祭祀先人早了,往往门还没开,先人收不到祭品。
后记
其实,关于“早清明、晚十一”,还可以这样理解:清明节上坟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十月一上坟多在下午——这是“早”与“晚”的另一种理解方式。
我个人认为,清明祭祀祖先,并不是重在于表面形式,而是重在于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重在于活着的人能恪守祖训,能有不愧先祖的行为。
清明、十一等祭祀祖先,就是为了发扬孝道,感念祖先的恩德,这不仅是一种怀念先祖的形式,更是感恩先祖的真情流露,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传承。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但愿我们都能够饮水思源,不忘先祖遗风。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谢谢!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我们所说的早清明,晩十月一,是指人们上坟扫墓的时间。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来回答。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农民也进入农耕时节。农民忙了,就顾不上祖先们的衣食住行了。所以,清明以后,就要把他们收回去。为了不妨碍自己干活种地,当然是尽早的上坟,把他们的莹地修好,给足他们纸钱,让他们早点归去。到了十月一日,农活已经忙完,人们开始进入冬闲。人们就开始想到了祖先,就想着要把他们放出来,透一下气。但是,人们为了不让他们过早出来,给世人造成不安,所以,烧十月一的纸就要晩一些,晩点把他们放出来,免得找麻烦。所以,人们清明节烧纸,一般都会烧在清明节以前。尤其是新坟,更会烧早一些,免得他们在外兴风作浪,无人管束。而到了十月一日,是放鬼的日子,则是越晩越好。新的坟头,当然会更晩,免得出来早了,祸及人类。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不足为信。其实不管是清明节还是十月一,都是孩子们祭奠亲人的日子。只要心里有老人,仪式早晩高低,都是不足为怪的。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清明和十月一上坟,是老辈子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那么早清明晚十一又是怎么回事呢?其跟收鬼和放鬼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经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这天,外出的游子会赶回家中,为逝去的亲人扫墓。扫墓之前,人们会准备好祭品、纸钱等。扫墓的时候,一定要给坟上清除杂草,并且给坟墓进行修整。
踏青也非常受人欢迎,清明节前后大自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能够让人们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如今,作为中国最传统的节日之一,清明节如今已经成为踏青出游、祭拜先祖的最佳日子。
十月一,又叫寒衣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北方农村将寒衣节和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亲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相传,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范喜良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在长城内外广为流传。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农历十月初一这天,便被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
“早清明,晚十月一”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也与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有关。一般清明节开始是农事繁忙的时候,十月一之前这段是秋收季节。因此清明到十月一这段是农忙季节,阎王爷怕鬼惊扰了百姓生产,所以,清明后就把鬼收鬼,十月一农事结束后放鬼。
早清明:清明已过鬼就被收回,因此清明后再去烧纸,鬼就收不到了。所以才提早赶在清明之前去上坟。
晚十月一:十月一以后,鬼才被放回来,假如十月一之前去上坟,鬼也收不到钱了。因此,十月一以后才去上坟的的说法。
结语:新社会的清明节和十月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祭拜是一种思念逝去亲人的方法,扫墓的时间大可不必有太多局限,选择合适的方式祭拜即可。无需拘泥,无关封建。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我们中国人比较讲究祭奠,因此,定期上坟扫墓就成了民间传统习俗。一年当中,上坟扫墓的日子有清明节、冬至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那么大家常说的“早清明,晚十月一”。都有些什么具体的说法呢。
1、早清明
早清明,就是说在清明节上坟,要提前去上坟。原因有好多说法,但民间大多的说法是:由于清明不仅是一节日,而且还是一个节气,是新的一年中农业生产的起始,清明到,人们要下地干农活。
清明节上坟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也被叫做关鬼门。清明时也是农忙之日,人们还都要忙着田里的农活。怎么办呢?人们想出了提前祭拜,先把“鬼门”关了,这样也就把鬼魂也关住了。所以很多地方形成了清明前两天早上就去给坟添土,清明前一天下午才正式开始去上坟。但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程序简化了,清明前提前一次都把上坟给做完了。
2、晚十月一
晚十月一,就是说等十月一寒衣节过后一、二天再去上坟。原因是,十月一,正好是秋季收获的农活已干完了,粮食归仓。与清明相反,正是农闲的时。这时可以晚一些上坟烧纸、送寒衣、开鬼门等,也可以给阴间的鬼神多一点时间来收钱收物。
“早清明,晚十一”的习俗,在各地仍有不同,具体的讲究也不一样。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时间点还是很重要的,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可以有不同方式方法。但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按约定俗成的规矩上坟吧。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说“早清明,晚十月一”?
清明节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早清明 :清明节要提前上坟,老辈们的说法是,清明节上坟在12点以前,上了坟才能回来吃饭,清明节是一年农事的开端,农民开始了干农活。
晚十一 :如果是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烧纸钱的话,则要吃了中午饭,过后才要上坟,烧纸,送寒衣,一般在九点到十一时为宜。十月初一秋收已经忙完了,到了农闲的时候。这就是“早清明,晚十一”的具体说法。
当然清明节各地上坟扫暮习俗各不相同,纪念才是最好的怀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