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立秋,还要热多久?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我们山东省气象台发布的,于8月5日11时00分继续发布
高温橙色预警:
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5日下午~6日,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南、泰安、淄博、潍坊、菏泽、济宁和枣庄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部地区可达40℃以上,相对湿度60%~90%。
又是专家:警惕中暑造成的热射病,病死率最高达70%,这个倒是真的,必须注意!
持续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暑,严重的话可能患上热射病,需注意防范。“热射病”,又不完全是我们俗称的“中暑”,它可以理解为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一旦“中暑”变成了“热射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热死人,可不是在开玩笑!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以体温调节障碍、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三类。
第一,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中训练、劳动史;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其次,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早期循环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大量出汗、脉搏细数、血压偏低;恶心、呕吐;肌肉酸痛;体温升高至38.5摄氏度以上。
第三,重症中暑,在上述症状基础上出现意识障碍;内环境紊乱,循环衰竭和器官功能损害。重症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类型。
热射病就是中暑里最严重的一种,作为一种致命性急症,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热射病病死率介于30%到70%,5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可能高达80%。存活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后遗症。
热射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体温持续升高,可达40℃以上;病人会感到乏力、头晕,甚至出现意识不清、谵妄、昏迷。同时,体内其他器官也纷纷“宕机”,心血管、肾脏、消化道、肝脏都会出问题,病情极其危重,必须送医院抢救。
最后才是秋老虎的猛势来袭,今年这个夏天这么热,秋老虎一定会很势力的,不减往年啊!
谢谢!!!
马上立秋,还要热多久?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今年的三伏属于“超长版”三伏,时间很长,很多地区都进入了一年当中最热最烤最闷的时候,而且很多地区,像我同学所在的青岛地区,温度甚至突破了35℃,一度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问题,让人直呼“受不了”。
那么随着即将而来的立秋,很多人都开始期盼起来,希望温度多多少少有些下降,这样体感还能够舒服一些。
一般的三伏天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三伏天,为30天,一种是“超长版”三伏天,为40天,今年三伏天一共40天,8月24日出伏,因此,即便马上要迎来立秋,还没有出伏,所以还要热十五天到二十天左右才能凉快一些。
虽然马上立秋,但还是要热一段时间根据我国三伏时间表来看,2001年到2022年的20多年时间中,“超长版”三伏天共计有17年,比例高达77%。
再根据我国的时候特点来看,我国立秋以后,通常都会出现“秋老虎”,因为即便是立秋,我国还会进入到一段非常炎热的时期。不过早晚会比立秋之前凉爽一点,只不过体现得并不明显。
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虽然即将立秋,但温度的变化并不明显,黑龙江这边还行,即将迎来一段降温的天气,有一种秋天即将到来的感觉,但南方尤其是江淮一点,温度依然很高,加上温室效应,想要真正体会秋高气爽的温度,起码还要再过15到20天。
立秋,虽然是秋天的开始,到气温总体还是上一个节气的温度,四季的开始基本都是上季的气候,因此立秋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盛夏,过渡到“真正”的秋季,还需要一段时间。
一般来说呢,黄淮地区和华北地区,进入到秋季的时间起码要9月中旬,长江以南地区进入到秋季起码要9月的下旬甚至10月上旬,华南地区进入到秋季的时间,更是要在10月中下旬,因此即便已经技术,“秋老虎”依然还会肆虐,只有在东北和西北一些地区,才会有非常明显的进入秋天的感觉。
基于此,除了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其他地区的“秋老虎”,起码还要肆虐15到20天,华南地区甚至要30天左右。
今年的秋老虎会很热今年的秋老虎会不会很热,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就已经得出了这个结论。
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认为“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如果立秋这天,立秋的时间是在白天,那么这个秋天就会冷,而立秋的时间如果是晚上,那么这个秋天就会很热。
具体的热能热到什么程度?《四民月令》用热死耕地的“老黄牛”来比喻。
此外,民间的谚语对于“秋老虎”会不会热,也有相应的说法,认为“秋包伏凉嗖嗖,伏包秋热死狗”。其中“秋包伏”指的是立秋的时候是三伏天,而“伏包秋”指的是立秋的时间处在中伏。
一般来说,中伏以后还要继续热很久,还没有处在伏天最热的时间,因此这个时候立秋,天气还是会继续要热上一段时间的。
今年的三伏天比较长,初伏是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是7月26日到8月14日,三伏是8月15到8月24日,而今年立秋的时间为8月7日的20点28分57秒,在那个时候太阳正好到达黄经135°,而恰巧此时位于中伏,因此立秋以后,“秋老虎”还处在中伏,还没有达到三伏。
基于此,立秋以后,温度依然还会很高,因此一定要主要防止中暑。
立秋以后需要注意什么很多人并不知道,立秋虽然只是一个节气,但依然要有很多注意事项。
其一,立秋以后虽然温度还会很高,但是早晚的温度会所有降低,因此一定要根据早晚的温度增添衣服,不要因为嫌麻烦就少穿,不然一天当中冷热温差较大,很容易引起身体不适的。
其二,立秋以后要减少吃一些凉的食物,冰镇的饮料,冰镇的水果等等少吃,很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
其三,可以适当锻炼
很多人在炎热的夏季不愿意运动,锻炼都随之减轻或者直接停止,立秋以后早上的温度适宜,可以适当选择不错的天气去增加锻炼,对身体的好处很多。
其四,减少吹空调
立秋以后早晚的温度会下降,这个时候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有些人天气炎热空调成天成宿地吹,而进去立秋以后,晚上比较凉爽,这个时候可减少空调的使用时间。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进入6月份以来,很多地区都开始被高温笼罩,有些地区甚至一度突破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高温。
而截止到7月末,我国高温情况已经持续了30多天,覆盖国土面积达到了500多万平方公里,受高温影响的人口超过9亿。
其实不仅在我国,在北半球的多数国家,都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全球变暖。
根据检测,今年6月份的全球平均温度对比往年提高了0.4℃,而俄罗斯北部,欧洲西部等地总体偏高2℃以上,很多国家地区都有刷新最高温的记录。
而我国之所以高温天气频发,不仅是因为全球变暖的影响,也因为大气环流出现的异常。
进入6月份,北半球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伊朗高压和大西洋高压的影响下,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暖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这大大增加了地面的温度,不仅空气更加干燥,还不容易形成云朵,这没有云就不爱下雨,不下雨就干燥炎热,加上没有云朵,太阳的辐射也更容易进入到地面,双重作用之下高温情况频发,我国也变得炎热了许多。
不过随着高压影响的逐渐衰退,相信持续的高温也会有所降低。
写在最后虽然即将立秋,但因为多重原因,立秋后的“秋老虎”依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中暑,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才是。
马上立秋,还要热多久?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今天立秋,我们这高温38度仍不减弱,看来这个秋老虎还得几天狠。
马上立秋,还要热多久?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人类享受的汽车,空调,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电力。这些东西转换的热能都去哪里了?怎么享受的,地球都照样转回人类。
马上立秋,还要热多久?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今日是立秋,在晚上20时29分,这所谓是晚立秋。按照民间说法,晚立秋在秋后的日子,还有一段时期热度可享受,有可能秋老虎要下山作威,仍要做好防暑工作!
马上立秋,还要热多久?2022年的秋老虎“狠不狠”?
8月7日就是立秋了,查了一下最近15天的天气,依然持续高温,感觉一时半会凉快不起来。
今年超长时间高温,秋老虎必然会虎虎生威。
你们看看我所在南京的天气,高达39度。白天地面温度更是不得了,在地上打个鸡蛋,一会儿就能熟。
这天气,老人和孕妇一定要非常注意,不要没事到处逛,做好消暑降温,否则中暑,甚至热射病,住进医院,得不偿失。
我们常说热死了,以为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其实是真的能把人热死,这就是热射病。
热射病,也叫重症中暑,医学统计死亡率达到60%,十分凶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就有一个扬州的王大妈,因为老伴不在了,想省点钱,天再热也不开空调,觉得吹吹电风扇就行。哪想身体抵不过高温天气,直接在家里晕倒了。
可是家里没人,屋内又闷得跟蒸笼一样。王大妈晕倒的时间太长,导致她体内多脏器被高温蒸煮,病情危重。被发现后,立刻被送进了急诊重症监护室,医生诊断是得了热射病,肝功能、肾功能和心肌遭受了损伤,而且还有横纹肌溶解症。由于过于严重,王大妈还留下了后遗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秋老虎,我们该如何应对,才不会像王大妈一样得热射病住进医院呢?
(1)做好消暑降温。天气热,人也容易变得急躁,这时候可以从饮食入手,在家多吃绿豆汤、莲子粥、红小豆、山药等清淡食品,肉类方面可以吃鱼和海产品。
(2)少外出,不要在太阳下长时间暴晒。尽量待在室内,室内也要做好通风换气的工作,不要让房间太闷,可适当开空调,但是注意预防空调病。如果有事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暑防晒措施,并随身带瓶水。
(3)户外运动尽量安排在下午或者太阳落山后。这个时候,热气散去,微风吹拂,比较适合人体锻炼,身体也不会容易出现黏糊糊的感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