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学校做的很对,家长应该配合,以振校风,端正学风。
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我觉得这位家长脑袋缺根弦,他应该知道高中是不受义务教育制约的,学校有权劝退严重违规的学生。
遇到这种事情,只能智取,不能硬刚。
去年,我儿子也因为往学校带手机被老师发现,老师罚他在家“修养”一个月,并通知我来学校把他领回去。
见到班主任后,班主任劈头盖脸对我一顿训,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我假装完全、彻底的虚心接受了班主任的批评,从头至尾除了点头就是说是是是,没敢反驳一个字。
班主任说累了,该说的话也说完了,该轮到我发言了。
我当着全办公室老师的面,说了句对不起老师们,我不是针对学校和老师,我实在是恨铁不成钢!
说完就给站在一边的儿子屁股上踹了两脚,并说回家再收拾你。
我心想班主任肯定会说要打回家去打,别在这里打。
果然,班主任说,别在这里打了,回家教育去吧,一个月后再来上课。
我说老师能不能看看他拿到学校的是啥手机?班主任从抽屉里拿出了我儿子带去学校的手机,我接过来看了一眼又还给了老师,然后对他说手机是他妈妈的,我不指望带回去了,这样吧,您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上课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和他的面,把这手机砸了,一来当作对我孩子的惩罚,二来警示其他同学。完了我孩子我带回去,您说啥时候返校我就让他啥时候返校,返校的时候检讨书和保证书一份不差的带给您。
我这话说完,那班主任终于有了点笑容,口气也软和下来了,他说像我这样配合学校的家长不多见,然后又跟我讲了一大堆家长配合学校的好处。
最后,他说这样吧,明天先让他来学校,明天刚好是班会,既然你发话这手机不要了,那我就在班会上让他亲手当众砸了它,完了你再领他回家去反省。
我把儿子带回家后严厉的训斥了一顿,然后利用一下午的时间,他写检讨,我以他的名义写保证书,写得是相当深刻。
第二天,班主任打电话让我中午过来一趟。
见到班主任后,他说手机的事处理了,你孩子在班上做了深刻检讨,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手机砸了。我呢,也给校领导反应了这事,校领导们经过研究后觉得这次你配合我们的工作配合的挺好,所以呢,念他是初犯,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决定给他一次机会,撤销停课一个月的决定,下次要是再犯就劝退,没商量的余地。你觉得怎么样?
我高兴还来不及,哪敢有意见啊,赶紧连说谢谢老师,谢谢校领导!
这事,算是就这么过去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牺牲一部手机算得了什么呢?
作为家长,跟学校和老师硬刚是最不明智的选择,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孩子往学校带手机就是明知故犯的行为,家长不能袒护,不能助纣为虐,应当好好配合老师的工作才对。
学校处罚他的目的并不是针对他一个人,而是通过处罚他来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如果随随便便放过他,以后对其他学生的工作怎么开展?
孩子在学校犯错后,家长应该想方设法止损才对,尽量缩短停课时间才是主要的。
打12345投诉,那是真不想让自己孩子在这个学校待了,即便是你有能力转学,别的学校谁敢轻易接收一个随随便便就投诉的家长的孩子,那不是引狼入室嘛。
学校对于舆情是相当重视的,舆情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名誉,而且直接影响从校长到班主任的切身利益。
一旦追责,从校长到班主任,一级一级都会被严查,写检讨、扣考核分,影响学校的考评,影响班主任的考评,凡是跟学生有关联的人都会受到牵扯。
如果觉得处罚过头,可以向教育局反应,让内部处理一下还说得过去,直接打12345,那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我只能说,打12345市长热线导致孩子被劝退是咎由自取。
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从整体上来说,孩子、家长和学校都有做的不对或者不适合的地方。
看样子,这得是高中的孩子。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停课一月、劝退这样的处理。起码,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可能存在劝退这种事的。
由于事情相对要复杂一些,所以我们稍微拆解一下,分为几个阶段来说。
1.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但凡学校,肯定会有禁止学生带手机的规定。想必在开学之初,老师也会将这项规定告知学生。所以,学生大概率属于明知故犯。
既然违反了学校的规定,那就要受到相应的惩戒,这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并且,高中不像初中,只能批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惩戒措施。再者,高中生年龄相对大一些,对规则的理解也应该明确。
那么,学校停课一月,是否合理呢?个人认为,只要学校校规中明确是这样写的,那就没问题。如果校规中没有明确写停课一月,则仍有商榷之处。
有一个词叫“不教而诛”,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2.孩子被学校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12345这个电话是干什么的,不用我多说大家也应该知道。开设这个电话的初衷,主要就是为市民提供咨询、解决问题的。
家长对学校的做法有疑问,打12345反映,这实在说不上是错误。有问题,打12345,这也算是公民的权利。当然,在反映问题时,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要是胡编乱造、栽赃陷害,那性质可就不一样了。
个人认为,家长打12345咨询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毛病。
3.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12345跟家长怎么解释的,这个题主没有说,我们也不好猜。12345怎么跟学校或者教育局反馈的,这个也不得而知。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学校有点怒了。
发怒的直接原因,想必就是因为家长打的这个电话。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停课一月变成了劝退。这里,我认为是学校做的不对。
孩子带手机的问题,已经处理完毕。停课一月,只能说够重,但说不上太轻。现在,在学生没有产生新错误之前,就产生了新的处理方式,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无论家长打电话的做法对与不对,都是家长的事,跟学生没有关系。家长有事,学生背锅,是不是也有点说不过去?
说到底,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谁的责任谁负责,不要拉乱拉扯才好。我是一位教师,专注教育领域。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
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你有点不太会处事啊。
我说说我家孩子的事,给你参考下吧。
我的儿子上初二时,我老家有事,需要回老家一趟。孩子临时让奶奶过来照顾一日三餐,可孩子正是叛逆期,有时候很不听话。
因奶奶不会使用手机,我就给儿子留下手机,让他放在书包里,我有事可联系他,督促他学习。
到回来的那天,正好周五下午,我算着时间差不多放学了。回来的路上就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们晚上就能回去,好让他有点耐心等我们。
就是这个电话导致儿子被学校停学一周。
其实错在我,不在孩子。
周五那天临时增开班会,儿子也没把手机调静音。结果可想而知,被班主任发现,告知违反学校纪律,下周停学反省。
我回来后儿子告诉这事,我也顾不得吃饭了,我和孩子爸立马就去班主任老师家了。老师说你不过来我也要去找你们的。我把给儿子带手机的过错全部承担过来,同时向老师出示我们这几天外出不在家的证据,往返火车票。请老师理解一个母亲,对孩子不在身边的牵挂,我们当时也是处于无奈,打电话时按平时应该是放学了,不知道班级临时开会,所以请老师向同学们解释一下,同时取消对孩子的停学处罚。
班主任说,因事情发生时基本都放学了,我也只是简单的和校长汇报了一下。等我和校长联系,解释一下手机并非同学私自带去学校,是家长有事外出,再说平时的话,是放学时间了。校长同意撤销停学处罚。至此事情完美解决。
题主的事也是父母给孩子的手机,不是孩子自己私自带的。
带手机本身就是违反了学校纪律,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学校处罚是为了举一反三,警示教育其他同学。
首先把事情经过解释清楚,不要只盯在处罚上,该你承担的责任你要勇于承担,不要把过错推给学校。学校纪律原来就有,你不违反,它就只是个制度,谁违反了就处罚谁,这很公平。
你不要推卸责任,不承认错误,还感觉学校做法太过,那样只能激化矛盾,不利于事情的处理。
最不理解的是,你居然还打了12345电话,可见你愚蠢至极,你是不想让孩子在这学校继续上学了,事情被你做到了这程度,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本来是停课一月,硬生生被你搞成了劝退,没开除学籍就不错了。否则你孩子的档案里就会留下永久的污点。
我查看了下于2021年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没有停课一月的条文,你孩子读的是高中还是其他的学校。
再者惩戒规则中规定,对于诚恳认错积极改正的同学可提前解除惩戒。
本来是不大的事,你可能过于冲动了,没有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把小事搞大了。学校已表明劝退,主要还是看家长不好对付,以免后患才做出这样决定的。
接下来没别的办法了,只能再给孩子找个学校吧。接受教训,遇事冷处理,不要激进,愿有个好的结局。
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家长太天真了,你认为打12345就能解决问题?
首先第一次停课一个月,要从自已娃娃问题着手,积极配合老师解决问题,让娃娃知道自已错在哪里。
其次自我感觉,我的娃娃没有做错,就是娃娃错了,家长认知错上加错。还去打12345,让政府给学校压力来恢复娃娃继续学习,就算继续了,你也呆不久,娃娃身心更受伤害。
最后你的娃娃不会在这个学校读书了,你只有转学完成学业。
孩子拿手机去学校被停课一月,家长打了12345,孩子被劝退,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种行为?
劝退是礼貌的用词,在过去有勒令退学,该家长用自己的愚蠢行为给孩子没置了一道坎,学生违背学校校规,被停学一个月这本无可厚非,作为家长想挽回这个处罚,本应积极与学校沟通,让孩子做好检讨,也许学校可能会采取挽救措施?可这位家长却无视校规与孩子的错误行为,一个12345的电话就投诉了学校,这实在愚蠢之极,本想害人,不曾想先害了自己的孩子,活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