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时,发动机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

现在可供选择的车越来越多,发动机排量也是参差不齐,特别带T和自吸到底谁好?选谁,很值得讨论。

现在汽车上面搭载的发动机,主要分为二个流派,第一个是古老的自然吸气,发展已经由百年之久,第二个就是涡轮增压,发展不过几十年。现在买车,很多人纠结是买自吸的车好还是带T的涡轮增压好?在我看来,买自吸还是买涡轮增压,只有认清这二者的技术优势跟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吸发动机的技术特点以及适应人群

1.便宜。

无论是自吸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它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作为零部件组合在汽车上的。现在市面上,只要是搭载了自吸发动机的车,统一的特点就是便宜,这点无论是国产车还是和合资车都是一样的。

举个领先的例子,大众的热门家轿大众朗逸。这款车有1.5L 112马力自吸发动机,1.4T 150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最便宜的就是搭载1.5L发动机的车型。所以,想买车,但是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自吸发动机。

2.质量稳定。

自然吸气发动机,结构比较简单,而且发展时间比较长,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技术这块相对完善,质量已经非常可靠,皮实耐用。目前有这皮实耐用口碑的车,大多数是用了自吸发动机。比如五菱宏光,使用1.5L 99马力自吸发动机,GK5战神本田飞度,使用1.5L 131马力自吸发动机,驾校神车桑塔纳跟捷达,使用1.5L 112马力自吸发动机。

当然,这些车质量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配套的变速箱以质量好,结构简单的手动挡为主。不过这也是相辅相成的,毕竟自吸配手动挡符合车型定位,对得起价格,是车企故意为之。所以,想买一台日常使用起来省心的车,那么选择自吸发动机的车很好。

3.省油。

对于发动机来说,马力越大,需要消耗的燃油自然是更多的,所以自吸发动机,以小排量,小马力的天然优势,在省油这块占据了明显优势。

以实测油耗为例,紧凑级轿车里头,油耗排在前列的,是马自达3 昂克赛拉这款车,这就是一款标准的自吸车,马力虽然小,但是省油这块是非常强的。

所以,对于那些需要经常用车,开车通勤跑业务的人来说,选择自吸车日积月累可以省下不少的钱,尤其是经常在市区跑的人,选择自吸车更加省油。

在市区走走停停的路况下,需要的马力并不大,而且转速经常在2000转以内,这时候,自吸发动机马力不大,但是故意。如果是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市区这种走走停停的路况,发动机转速起不来,没有发动机废气推动,涡轮压力建立不起来,就发挥不出涡轮增压的优势,就是个累赘。

4.保养便宜。

汽车保养是贯穿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要想汽车毛病少,汽车保养不能少。自吸发动机因为结构简单,发动机压缩比低,工作的温度也比较低,所以在机油的选用方面,低价车可以用矿物质机油,高级一点的合资车用半合成机油即可。

目前矿物质机油,一瓶一百来块钱,半合成机油150元左右,加上工时费保养一次不过200~300块钱。跟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保养一次500~1000比起来,保养这块比较省钱。

可见,搭载自吸发动机的车,由于其自身定位,主要的卖点就是低价,省油,质量稳定,养车费用低。纵观各大车型的销量榜单,日产轩逸这款自吸发动机为主打的车月销能稳定在第一,月销稳定在2~5万,就是因为搭载了自吸发动机,自带省油,质量稳定,养车费用低的特点。

所以在选车的时候,不知道该选仔细还是涡轮增压,那么想想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如果不追求动力,想买一台安稳过日子的家用代步车,那么自吸发动机是首选。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技术特点及适应人群

涡轮增压发动机能够异军突起,主要原因是因为排量税以及双积分政策的倒逼。对于车企来说,小马力自吸发动机用于低端家用市场,中高端市场必须要有性能更加出色的发动机。大马力自吸发动机在排量税跟双积分政策的倒逼下已经不能继续发展,唯一的路子就是小排量发动机加涡轮增压的组合,既可以保证小排量符合排量税的要求,还能压榨出更大的动力,满足中高端车型的动力需求。

所以,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的优点就是相同排量下马力更大,提速更加迅猛,加速感受更好。

涡轮增压发动机,在自吸发动机的基础上,加了一颗涡轮增压模块。这个涡轮增压模块,利用发动机废气推动涡轮旋转,就可以从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负压进气,变成涡轮增压的强制进气。进气量增加,根据14.7:1的空气跟汽油混合比例,发动机就可以多喷油,动力自然就提升了。

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F3的1.5L自吸发动机,只有109马力。但是最新的1.5T骁云发动机,可以榨出185匹马力,近乎翻了一倍。

在马力增大的同时,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扭矩转速也更低。以日产轩逸的1.6L发动机为例,最大扭矩转速要到4000转才爆发。而发动机技术一般的国产涡轮增压发动机,如长安蓝鲸1.5T,最大扭矩转速在1450转就可以爆发。

叠加了大马力大扭矩,更低扭矩转速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起步没有优势,但是中后段的提速能力,最高速度都比自吸发动机有明显提升。比如大众朗逸,1.5L自吸发动机最快加速12~13秒,而1.4T发动机就可以跑进10S,差距明显。

所以,喜欢马力大的,提速快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是首选,这是自吸发动机不能比的。不过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油耗,质量,保养等方面比不过自吸发动机是事实。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说,涡轮增压发动机只是比自吸发动机略输一点,日常使用没问题。

比如油耗,涡轮增压发动机不断改进技术,使用了缸内直喷,分层燃烧等技术,让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油耗更加经济,同排量比自吸发动机也就高1~3L油。

比如保养,一次小保养大概比自吸贵二百块钱左右。比如寿命,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使用需求,换新车前基本不会坏。总之,涡轮增压发动机能用,好用。

虽然普通人纠结选自吸还是涡轮,但是从大环境来说,选自吸还是选涡轮已经由车企给出了答案。现在车企在发动机动力配置这块,低端车用自吸,高端车全系换装涡轮增压发动机。可见,涡轮增压发动机是大势所趋,选择涡轮增压发动机,是更大众的选择。

买车时,发动机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

看到这个问题,其实我觉得不单单是楼主纠结这个问题,应该很多的车主都会为这个问题而纠结,那么我就从三个方面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动力要求

大家应该都知道小排量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动力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一般来说现在很多的车型都搭载的是1.5T的发动机,电5t的发动机在动力方面绝对是要比2.0L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好一些的,如果发动机调校的更好一点,那么燃油经济性的表现也会非常不错,所以如果说你对动力要求比较高的话,那么选择涡轮增压的发动机是可以的。

第二个:保养费用

自然吸气的发动机在后续保养的时候是非常便宜的,而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后续保养的时候,成本就要高一些,比如说自然吸气发动机可以使用普通机油,那么涡轮增压的发动机可能就需要使用半合成机油或者全合成机油,成本就会有所上升,而且涡轮也是需要保养的。

第三个:车型价格

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型价格要比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便宜很多,一般来说中间都至少要相差1万元左右,所以如果说你个人对动力的要求不太高,只是说买来家用的话,那么选择自然吸气的发动机还是比较合适的。

大家好,我是《孟子说车》,有着5年以上的汽车4s店工作经验,如果你对买车,选车不懂的话,可以关注我,给我私信,或者提出问题,邀请我来回答,

买车时,发动机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

我是大魔王,我来分享

其实我自己以前就是一个崇尚大排量自吸,鄙视“带T”的人,因为自吸发动机带给驾驶员的那种平顺的加速感受、快速的油门响应、线性的动力输出、和高转速时高亢的发动机咆哮声,这些都是之前涡轮增压发动机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呢,随着环保要求的越来越严格,涡轮增压技术的越来越成熟和发动机技术方面的进步,涡轮增压已然已经是大趋势了,连一直坚持自吸的法拉利现在的488车型都成“带T”了,所以……去年换车的时候自己也就换了带T的车型,嗯,真香~

自吸也好,涡轮增压也好各有利弊,只是之前涡轮增压技术的各方面不成熟限制了它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涡轮增压还是有比较大的优势的。

1,动力的提升,一般来书民用车型正常增压值下,2.0T的车动力相当于自吸2.5到2.7左右的动力了,因为带T的发动机单位时间内的进气量增大,随之喷油量也增大动力自然就提升了。但是,一些使用了小质量涡轮的车有些不够坚挺,虽然带来了高扭矩但是马力不足。1.5T可能起步加速0-100跑的比2.0自吸快,但是后程3500转以后可能就跑不过自吸了。我之前的高尔夫1.4T明显感觉140以后就无力了。

2,更加节能环保,因为自吸车想增加马力就必须加大排量和缸数,必然带来更多的尾气排放。但涡轮增压车通过更高效的进气方法在不提升排量的同时增加了动力,减少了尾气排放。但是注意,同排量情况下涡轮增压可要比自吸要费油。

涡轮增压的弊端有哪些,解决了吗?

之所以之前没有太多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是因为它自身的一些弊端

1,涡轮迟滞现象;涡轮的启动是要通过发动机废气来带动的,所以在低转速区域时涡轮没有介入工作,转速上来了以后涡轮才会工作,带给驾驶者感受就是加速不平顺,比如之前的老奥迪1.8T要在2200转涡轮才介入工作。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处理的很好了,比如双涡管导流技术、小惯性涡轮的使用等,现在很多车在1250转的时候涡轮就可以工作了,也就是说一踩油门基本上就工作了。

2,烧涡轮现象;涡轮由高温废气驱动,而且一分钟的转速能达到12万~15万转,所以涡轮的工作温度是非常高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有效的降温很容易损坏。之前的老涡轮车都要求停车以后怠速两三分钟再熄火,目的就是为了让涡轮充分的降温,但现在也不用了,很多涡轮车都有延时熄火、电子独立水泵等配置,立马熄火走人也不怕。

3,维护保养费用高;这个确实目前还是比自吸的要保养费用贵一点,全合成机油要贵,且由于本身涡轮的工作特性火花塞,三元催化器的寿命相对自吸要短一点。而且机油也要参与到涡轮的降温与润滑中,所以消耗量也要略微大一点。

所以说,涡轮增压车以后肯定是大趋势,在国家对排放管控这么严的前提下,传统燃油车只能往小排量涡轮化发展,随着发动机材料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后期民用车型涡轮增压值也会越来越大,估计像奔驰AMG A45这种增压值到1.8bar的会越来越多了(现在普通车辆的涡轮增压值不到1bar)。自吸估计也会终究会被趋势所淘汰

我是大魔王,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买车时,发动机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

买车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1、购车价格: 同排量带T和自吸的,带T的价格会贵一些(至少贵一两万);在功率和扭矩接近的情况下,比如1.3T和1.5N的别克新英朗,1.3T的别克新英朗价格会贵一些!

2、驾驶感受: 自然吸气的加速平顺,带T的在加速的初期会有不到一秒的迟缓,但后面加速较快,涡轮增压非常适合跑高速,超车快而且省油,但在拥堵的城市,自然吸气的汽车更占优势。

3、保养费用:由于带T的发动机温度比较高,总体来说机油的消耗量会比较大,保养周期会比自然吸气的保养周期短。同时,机油的品质、汽油的标号也相对高一些,所以带T的后期费用会比较大,而且故障率也会高一些。

4、积碳问题:涡轮增压往往采取直喷的方式,喷油嘴和缸内的积炭相比自然吸气会严重一些,而且比较难以清理;自然吸气的电喷占相当比例,进气歧管和喷油嘴相对来说容易清洗。

其实,在选车时,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用车环境来选择带N还是带T的汽车。如果主要是市区用车,那么还是推荐自然吸气发动机汽车,驾驶感受更好,也更容易驾驭;如果跑高速多一些,涡轮增压发动机是个不错的选择。

买车时,发动机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

大家有个认识误区,以为涡轮增压会省油,其实涡轮增压从工作原理上说,只是提升动力水平,可以让2.0的排量,输出功率达到自然吸气3.0甚至更高的功率水平。至于油耗,实际上并不比自吸的更低。当然,官方油耗,小排量涡轮增压的数据总是很好看,比如大众1.4T的迈腾,工信部综合油耗低至5.5升,但实际油耗不会这么低。因为工信部和欧洲的NEDC测试循环,都是低负荷工况为主,这对小排量涡轮增压的油耗有利。德国ADCA2013年对144款车的实际油耗做了测试,比厂家标称的油耗平均高出25%!而相差最大的全部都是涡轮增压车型。比如两者相差幅度最大的是沃尔沃V40,其实际油耗比标称油耗高42%,用的就是1.5T发动机。

马自达创驰蓝天之父人见光夫就曾炮轰,小排量涡轮增压省油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但是为什么现在涡轮增压成为主流了呢?因为一方面政策上以排量划分消费税,排量越小消费税越低,但同时又要确保足够的动力输出,这时候涡轮增压就是最佳选择了,否则很难想象,沃尔沃XC90那么大的SUV,居然可以用一部2.0的发动机。这部T6发动机,排量虽然只有2.0升,但是最大功率却达到了235千瓦,最大扭矩400牛米,T5的也有187千瓦、350牛米,这都是4.0升自吸的输出水平,如果是4.0升发动机,这款进口SUV的价格就会贵十多二十万!2.0升消费税率是5%,而4.0升以上是40%!4.0升也要25%!所以,4.0升以上的车几成绝响。

所以,如果是大型进口车,当然要买涡轮增压的。但是对于本身排量就在2.0升以下的普通家用车,要不要涡轮增压还真是可以考虑,一则这些车本身价格不高,1.2T和2.0自吸的消费税率也只差2个百分点,一个是5%,一个是3%,这个价差意义就不大了。而排量大一点的自吸,动力输出的线性和平顺性,是涡轮增压无法比拟的,如果是这类车,我倒是倾向于推荐2.0自吸。(鹿SIR)

买车时,发动机选自吸好还是带T的好?

很多朋友在买车的时候会在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面前犹豫不决,1.6T发动机可以有2.0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动力,而油耗却只有1.6的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输出线性,加速更平顺。那么涡轮增压发动汽车和自然吸气发动机汽车该如何选择呢?

涡轮增压发动机和自然吸气发动机也是各有优缺点。

同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要比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好加速快。但是涡轮介入工作也是有条件的,转速低的时候涡轮不会介入工作,深踩油门后涡轮突然介入给人的驾驶感受不好。自然吸气发动机动力输出线性,驾驶感受要好有一些。但是动力表现差一些,加速慢一些。后期的维护保养方面,自然吸气发动机要比涡轮增压发动机便宜一些。

选车购车还要看自己的用车环境,如果主要是市区用车那么还是推荐自然吸气发动机汽车,驾驶感受更好,更容易驾驭。如果跑高速多一些涡轮增压发动机还是不错的选择。涡轮增压发动机汽车和自然吸气发动机汽车大家觉得哪个好呢?又是如何选择的呢?欢迎留言发表您的观点,更多用车知识问题记得点击关注小强说说哦,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