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邻国蒙古国,人口的确非常稀少,为什么?

外蒙历史上属于漠北蒙古或喀尔喀蒙古,自古以来就是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

外蒙纬度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无法供养太多人口,加上冬春季节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历史上该地区人口一直很少。

外蒙1918年统计人口为64.7万人,X病横行、战乱以及30-50年代的SL大亲喜都使人口下降,1950年时外蒙的人口才78万。

50年代后外蒙人口增长迅速,从1959年到1981年总和生育率都维持在6以上,从1959年到1989年人口年增长率都在2%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3%。90年代之后增速放缓,93年-02年增速在1%以下,

外蒙1962年人口超过100万,1987年突破200万,2015年突破300万,按照预测会在2050年前后突破400万,在2100年达到450万,之后增长率降至0.1%以下,人口巅峰不会超过500万。

外蒙分离时人口基数小,但人口增速很快。虽然外蒙很努力的在增长人口,但面积太大,又夹在中俄两个人口大国之间,就会让人感觉人口太少,实际上以外蒙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养活目前这么多人已经是沉重的负担了。

外蒙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主体位于蒙古高原,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最低气温可低至-50摄氏度,常伴有暴风雪和寒潮。夏季炎热,最高气温可突破40摄氏度。降水量北高南低,北部年降水量200-350毫米,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年无霜期只有90-110天。超过80%的面积已经荒漠化,森林覆盖率为8%。

外蒙的自然条件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地盘。而养活大量人口需要足够的粮食才行。2019年外蒙的耕地面积只有1.3万平方公里,粮食产量43.3万吨,需要进口8万多吨。但在上世纪80年代,外蒙的粮食产量能达到88万吨,不仅够吃还能大量出口。但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10年代,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动乱导致粮食产量下滑,最低的一年仅为7.7万吨。

粮食产量直接影响着人口,就比如南亚内陆国尼泊尔,面积不到外蒙的十分之一,人口超过3000万,平均海拔比外蒙更高,但纬度低,降水多,南部有适宜耕作的平原,农业条件比外蒙要好很多,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1063万吨。

再比如韩国,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众多,平原狭小,粮食产量只有526万吨,却能养活5000多万人口,因为他靠海,航运发达,可以从国外进口粮食,韩国需要进口粮食1558万吨。

而外蒙自然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还是内陆国,也不富裕,能养活的人口远远少于尼泊尔和韩国。

外蒙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外蒙牧场广阔,牛羊众多,2019年牛存栏量475万头,绵羊存栏量3227万只,山羊存栏量2926万只,但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外蒙冬春季节暴风雪、寒潮和沙尘暴频发,常使畜牧业遭受重创。

2005年春季暴风雪致使外蒙9省约12万头/只牲畜死亡。

2009年冬-2010年春,外蒙遭受极端天气,840万头/只牲畜被冻死。

外蒙在今年第一季度牲畜非正常损失超过100万头/只。

外蒙种植业发展不起来,畜牧业抗灾害能力差,导致历史上一直地广人稀。人口基数小,就算增长率高,人口也还是少。

假如外蒙的气候适合耕作,那它很可能早在汉代就被中原王朝牢牢控制住,中原农耕人口大量北迁去开发,历史上就不会出现“蒙古”这个词。

我们的邻国蒙古国,人口的确非常稀少,为什么?

我们喜欢将蒙古国称作外蒙,这种说法不准确。外蒙面积180万平方公里,蒙古国是156万平方公里,另外俄联邦的图瓦共和国也是外蒙的一部分。

和我国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相比,蒙古国确实地广人稀,全国人口仅320万,而内蒙常住人口在2500万以上,这种悬殊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气候和地貌。蒙古国虽然面积大,但有1/2是山地,1/4是戈壁沙漠,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既然是高原地区,那些适合在平原生长的高产作物是无法种植于此的。

而且蒙古国属温带草原性气候,冬长夏短终年寒冷,年降水量仅120~250毫米。要知道只有在年降水量达到400毫米,树木才有可能存活,不要说娇贵的庄稼。因此寒冷缺水,是制约蒙古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国农业人口只有6万人,主要食物来源是传统的畜牧业。由此可见,缺乏充裕的食物供应,制约了蒙古国人口增长。

经济。话说限于自身条件不好种粮食,可以通过进口补充啊。蒙古矿产资源丰富,煤、铜、金都有丰富储量,采矿业也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然而再好的矿也得有人买,卖不出去或是价格不好都会对蒙古国脆弱的经济造成重创。如何世界经济一直向好,蒙古国的日子也会好过些,反之全球进入经济衰退,矿产需求减弱价格下跌,都会使得蒙古经济“营养不良”。

这种较为单一和过于依赖外部的经济模式,和前苏时期有很大关系。在苏联红火的时候,蒙古国的矿根本不愁卖,只要挖出来就是钱。然而到了俄罗斯时期,自身工业也处于衰退,也就没有余力照顾蒙古国生意了。

产业的单一导致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只有人口密集的城市,才能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蒙古国最大城市乌兰巴托,聚集着全国近半人口,再往下就不那么乐观了,除此之外再没有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

既然城市无法容纳更多人口,那么人们只能依靠畜牧业维生。草原面积就那么大,吃完了就得把牲畜赶往下一处草场,这使得一户牧民就需要占据相当面积的草场才能够维持下去。这么摊下来,一平方公里能承载两个人的生计,看起来少实在已是到了极限。

因此蒙古国地广人稀的现状,是该国实际情况导致的必然结果。

我们的邻国蒙古国,人口的确非常稀少,为什么?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蒙古国位于俄罗斯和中国之间,国土面积156.65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内陆国,人口320万左右,人囗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人,是非常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是什么原因造成蒙古国人口如此稀少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不适宜人类生活居住。这是造成蒙古国人口稀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蒙古国的植被多为草原,还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戈壁沙漠占其国士面积70%以上,该国人口主要居住在森林和河谷地带。蒙古国北部临近西北利亚,是全世界"寒潮″发源地,为大陆冷高压气候控制,常年有狂风暴雪,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在历史上,一场大的雪灾就能造成一方部族人员死亡,牲畜也被冻死无数。

二,战争也是造成其人口稀少的重要因素。历史上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最远打到多瑙河附近,还在莫斯科建立了钦察汗国。蒙古国内民风凶悍,内斗不断,不时爆发的战争导致了人口稀少。清朝在取得对准噶尔战争的胜利后,对蒙古国采取了"灭绝种族″政策,除去忠于清朝的部族以外,大部分部族的男丁都被杀掉。而蒙古国在被清朝统治以后,对外征战全部用的是蒙古人,对外几场战争之后,蒙古人几乎消耗殆尽,所剩无几。

三,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滞后也影响着蒙古国的人口发展,造成人员稀少。蒙古国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畜牧业和釆矿业。而畜牧业采取的是游牧方式,每年随着季节变幻水草丰美而游动。造成人口分散,很难建立大型医疗机构,导致新生儿成活率不高,疾病死亡率高,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37亿美元,仅占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半。落后的经济条件,不能为公民提供公共医疗保障服务和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四,特殊的婚育政策也造成了蒙古国人口稀少。因为蒙古人骁勇善战,清朝为了扼制蒙古国人口发展,实施了各种政策,迫使蒙古国减少人口。当时规定,蒙古人放牧不能越界,一经发现,严重处罚。如果遇到天灾,蒙古国人民既不能越界放牧,南下会被清军消灭,唯一的结果就是被活活饿死。同时,禁止"蒙汉通婚”,汉族女子进入蒙古,被发现后立即处死。大力弘扬喇嘛教,规定家里若有数个弟兄,只准一人娶妻生子,其他人必须去当喇嘛,来控制人口多生的目的。

五,在蒙古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人口增长需求大,加上文化落后,伦理观念较差,一个女人可以拥有多个丈夫,滥交导致了性病传播泛滥,严重影响了人口增长,导致了蒙古国人口稀少。

我们的邻国蒙古国,人口的确非常稀少,为什么?

蒙古国在我国历史上称为“外蒙”,于1946年1月独立,并获得中国国民政府承认。

蒙古国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12万,其中45%的人口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蒙古国人口稀少,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自然环境。蒙古国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主要以畜牧业和采矿业做为产业支柱,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只有6万人左右,不到总人口数的2%,蔬菜基本靠从中国进口。在牧区和农村生活的人,如果遭遇一次极端天气,就是灾难性的,因为各方面条件的缺欠,将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二、历史遗留问题。清朝建立开始,蒙古人便处在清朝的附属地位。因此清朝无论对外还是对内的战争,蒙古人都是做为先锋使用的,这也使得蒙古人的人口数量大减。

三、政治运动。自从“外蒙”有独立的意向开始,内部矛盾也随之产生。因为靠“中”还是靠“苏”的问题,矛盾逐渐升级,最后发展到了“政治清洗”,先后有将近3万人就这样被“洗”没了。这个数量,对于蒙古国的人口基数来说,是很庞大的。

四、人口迁移。蒙古国有几次比较大的人口外流,例如,原来生活在蒙古国的5万多苏联人,自1989年开始陆续回国,之后又有5万哈萨克族人以劳务输出的形式回到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的大批年轻人一旦有机会出国,再回国的几率就很小了,在我国的内蒙就有大量的蒙古国人定居,不在回国了。

五、生育率下降。蒙古国的医疗水平很差,这间接的造成了婴儿成活率很低,只有不到30%。加上生存环境的原因,大部分国民对生儿育女非常抵触,这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综合以上的各方面原因,蒙古国地广人稀的根源也就找到了。

我们的邻国蒙古国,人口的确非常稀少,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蒙古国的基础地理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且蒙古国属于封闭型内陆国家,经济发展无海上通道可借助,所以人均经济占有量低,综合人口繁衍速度比较慢。

传统印象中蒙古国是一个游牧民族建设的国家,因为游牧行业具有明显的迁移属性,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蒙古人在应对自然环境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战胜恶劣环境,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准确。现实生活中,蒙古国有很大一部分国土环境根本无法战胜,因为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地形地貌又或者是气候环境,蒙古国都“先天不足”,无法依靠人类力量改变。

从亚洲整体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上来看,蒙古国深处亚欧大陆中部,且纬度相对较高,再加上距离海洋比较远,接受的海洋水汽比较弱,因此整个蒙古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往往不足200毫米。而且,这种气候除了明显的干旱以外,还有夏季短促、冬季漫长的缺点,而一到冬季蒙古国又会出现极端高寒,因为蒙古国深居内陆地区,全国境属于陆地样态,而陆地环境的比热容比较小,气温升高快下降也很快,昼夜温差非常大,这使得蒙古国每年大半年的时间都被大陆高气压所笼罩,形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冷高压中心带,因此蒙古国在先天气候上,完全可以用恶劣来形容,这种情况下蒙古国人口断然不可能倍数增长,这其实也是历史上蒙古数次入侵中原的原因。

当然了,蒙古国的经济除了畜牧业以外,还有采矿行业,毕竟蒙古国拥有世界已探知煤炭储量的十分之一。然而,蒙古国没有出海口,矿产出口只能依靠陆地,所能换来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整个蒙古国,成规模的工业体系只有首都乌兰巴托的部分矿产企业,除此以外蒙古国几乎再也没有其他成规模的工业体系,尤其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制造业蒙古国十分匮乏,不管是服装还是鞋帽,又或者是电子产品以及日化用品,蒙古国几乎都依赖从我国进口,这种情况下人口增长势必缓慢,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我们的邻国蒙古国,人口的确非常稀少,为什么?

外蒙古的人口非常稀少和它的面积不成正比,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外部原因也就是天气和地理环境导致的,另一个是内部原因就是外蒙古人喜欢喝酒,因为外蒙古的冬天漫长,喝酒能够较少寒冷的感觉,同时又能消除一定的负面情绪,所以导致蒙古国嗜酒的人非常多,也导致了很多人的死亡,这点连外蒙古的官方都不否认,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比较下20世纪之前的人口后20世纪之后的人口数量差别也是比较明显的。时间越往后,人口的增长率越高,这也是因为医疗进步和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但是因为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且大多是荒漠或者沙漠地带所以其产出是有限,自然就不能养活那么多的人了。现在外蒙古地区的人口数量也不过数百万而已,还没有中国的一个中部地级市的人口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外蒙古的情况

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前的外蒙古地区,其首府为库伦(现乌兰巴托),在独立之前的辖区包括了现在的蒙古国全境,还包括今俄罗斯联邦所属的一部分地区,其总面积共一百八十多万平方公里。

到了民国时期,出现了这个外蒙古一词,是源于古代清朝的对喀尔喀蒙古的俗称,喀尔喀其辖下也有盟、旗等类似各个地区的区划差别。它的各地区自治情况与内蒙古相同,清朝是按照盟旗制度编为盟和旗二级组织,没有建立省级统治机构,此外在外蒙古分为四个盟。到了清后期开始称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的范围为外蒙古。1912年民国成立后,即称外蒙古。

到了1915年《中俄蒙协约》签订后北洋政府设置蒙古地方,实施自治。1924年这一地区又在苏联的控制下改称蒙古人民共和国。1928年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沿用其为名义上的行政区划名称。这一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大部分地区是处于沙漠或荒漠地带,只有极少一部分地区适宜耕作,因此外蒙古地区能够承受的人口是有限度的。

外蒙古的地区恶劣情况

过去的外蒙古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并且这一地区冬季漫长,常有很大的暴风雪;此外,夏季短,昼夜温差大;春、秋两季比较短。这就导致了外蒙古地区并不适合种植稻田向大陆百姓那样考种田为生,但是这一地区却适合畜牧业,因此当地百姓大量养殖牛羊。虽然饲养的很多,有不少也可以获取丰厚的收入,但是畜牧业受到天气的因素影响太大。

天气好的时候固然还不错,但是一旦遇到长期的暴风雪或者冬季气温急速下降的时候,就会让外蒙古地区的大批牛羊冻死或者因为没有时候而被饿死。这样的情况下牧民过的就很艰辛,没有足够的收入来养活更多的人。此外还有外蒙古人喜欢喝酒,用来驱寒或者解愁,这几页导致了外蒙古的人均寿命不高。

综上所述,蒙古国的人口之所以稀少是因为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天气气候所导致的,以及人们对于饮酒的嗜好,导致了这一地区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自然就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