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现在靠什么生活?
保持着传统的渔猎习俗和文化,会使用现代工业产品,生活生产方式已经现代化,和俄罗斯境内的其他渔猎民族一样。
▲著名赫哲族演员、歌手韩庚。
赫哲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的一个渔猎民族。19世纪50-60年代,软弱无能的清王朝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让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赫哲族也被乌苏里江分隔,成为跨境民族。在俄罗斯,他们被称作нанай(汉译那乃人,英文名Nanai)。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赫哲族人口数为5354人。根据俄罗斯2002年的人口普查,俄境内的那乃人有12160人。
那乃人主要居住在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在伯力城外约45公里的江边,有个那乃村聚居的村子,开发了旅游业,国内有不少旅游博主去探访过,拍摄了很多照片,以下图片来自《俄罗斯的赫哲人,那乃村印象》和Coco胡波《走进那乃族村,探访韩庚的赫哲族同源族人》。
▲那乃村的小孩。
▲学校的学生,每个人都有手机,看来生活水平不错。
▲那乃村远眺
▲进村的路。
▲三轮摩托车和越野车是村民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
▲机动渔船早已取代了传统的独木舟和桦皮船。
▲渔船和发动机很多来自日本。
▲拖拉机也可以用来拉渔船。
▲村里有那乃人博物馆,是整个村落的文化和医疗中心。
▲传统的手工艺品。
▲传统的鱼皮衣。
俄境内的赫哲人和其他渔猎民族一样,保留了传统文化习俗,但生活方式基本现代化。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现在靠什么生活?
我家媳妇就是赫哲族,我娶了赫哲族的姑娘当老婆,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赫哲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奴隶制社会,有语言没有文字。赫哲族传统的生产劳作方式就是靠捕鱼,是典型的渔猎文化。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大约有二万人,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若干个村屯中。他们现在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捕鱼,在黑龙江上捕鱼。俄罗斯江里的鱼特别多。简单的捕捞就能捞到很多鱼。
人除了吃以外,还有许多的生活需求。鱼捕捞的多不代表生活能过得非常好,因为鱼多了非常便宜。当地大马哈鱼回游的季节能捕捞到许多的大马哈鱼。会有许多鱼贩去当地收马哈鱼,2015年的时候。公鱼100卢布(10元),母鱼150卢布(15元,大约带2斤红鱼籽)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现在靠什么生活?
中国东北的“赫哲族”,在俄罗斯叫“那乃人”,他们世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19世纪,清朝政府、沙皇俄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之后,这个民族成为跨国民族。
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那乃人主要过着传统的生活,主要以捕鱼为生。但随着渔业资源的减少,以及苏联在当地集体农庄的扩大,很多那乃人放弃渔业,转向工业、农业。因为那乃人的主体部分是农村居民,所以男人主要从事林业和地方工业,女人从事于服务行业。
苏联解体后,那乃人在经济转型过程里遭受巨大困难,不过还是在建立起一些列的民族企业、家族小公司。在俄罗斯整体经济低迷的大趋势之下,那乃人薄弱的经济底子举步维艰,不仅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受到一些不合理税收的影响。
传统渔业的危机,加上不善于市场运作,致使那乃人的居住区矛盾丛生,特别是失业者数量众多。早期的资料显示,1999年有42%的那乃人没有工作,农村的那乃人更是失业率达到64%。
随着阿穆尔河(黑龙江)遭到污染,以及过去对渔业的过度开发,让河中的大马哈鱼大量减少、鲑鳟鱼更是少之又少,以渔业为生的那乃人限于困顿。渔业危机又刺激林业的扩大化,导致当地的森林面积大量消失,这又使阿穆尔河的环境更加恶化、本地有经济价值的动物急剧减少。
现在俄罗斯经济衰退厉害,2020年GDP是1.47万亿美元,还不如中国广东的1.61万亿美元。现实很真实而残酷,那乃人想得到中央的支持非常有限,很多民族村社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没有得到及时修整,并且有不少渔业加工车间、日用品服务企业被迫关闭。
有数据显示,至2002年10月为止,那乃人共计12160人,其中99.6%会熟练说俄语,但熟练或一般掌握那乃语的人只有26.5%。事实上,随着那乃人生活方式的被动改变,很多那乃人在被俄罗斯人同化,主要表现为婚姻融合。
那乃人是俄罗斯境内“满-通古斯语族”人数较多的民族,尽管他们的生活不容易,但是依旧渴望振兴民族文化。那乃人开始重视自己的语言,已经在一些幼儿园、小学恢复教授那乃语,逐步改变民族语言被忽视的历史。
总体而言,那乃人的生活不是很如意,至少远不如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放弃传统渔业,转业于其他领域。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乃人的失业率非常高,存在社群性的经济危机。可喜的是,俄罗斯在落实对土著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以及那乃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想必以后的日子会不断得到改善。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现在靠什么生活?
说起赫哲族,或许很多人都没听过,因为这是个人口数量在国内很少的民族,总人口至今也才五千多人而已,说起来赫哲族最出名的人,就是国内的艺人韩庚。
尽管国内赫哲族很少,但在俄罗斯,却还有两万多的赫哲族,在俄,他们被称作“那乃人”,在远东地区的赫哲族,至今都还保持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状态。
“赫哲”,意思是东方的人,这是赫哲族的自称,最初的时候,赫哲族与现在的鄂温克、鄂伦春等都是同一群先祖,传统上的赫哲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与松花江流域。
中原的文献当中,将赫哲族称作是“兀者野人”、“黑斤”、“赫真”等等,因为赫哲人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因此也被许多人称作是“鱼皮鞑靼”,这在东北是独一份儿,非常罕见的。
本来的赫哲族,生活在清王朝的领地范围之内,他们很早就归附了满洲被编入了八旗,虽然数量很少,却分布在了东北北方的广大地区,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晚清时期。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对东方虎视眈眈两百多年的沙俄终于逮到机会,大规模鲸吞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土地,最终,黑龙江干流北部、下游,乌苏里江东岸的土地,悉数被攫取。
赫哲族是以渔猎为主要生计的族群,他们的生活地就在黑龙江地区,因为土地易主,赫哲族因此也成为了跨境族群,而当年广泛分布的赫哲族,被俄强迁到固定地区生活,或者驱逐。
现今俄罗斯的赫哲族,被称作是那乃人,主要生活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与犹太自治州等俄远东的城镇乡村里,像是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等,都有不少那乃人。
国内的赫哲族,因为常年与汉人混居所以大多精通汉语,而俄罗斯的赫哲人也就是那乃人,也是一样的,他们保留传统语言的同时,也还传承着赫哲语。
最初的赫哲人就是靠在黑龙江水系捕鱼为生,现在的赫哲人依旧如此,俄罗斯的赫哲人还大多捕鱼为业,在黑龙江中捕鱼,制作各种鱼皮制品,还有部分的打猎生活。
进入现代,各族群的生活方式当然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可越来越多的族群,也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俄境内的赫哲人,与国内的赫哲人同样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与生活方式。
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当滞后,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根本无法相比,而那乃人在远东也并不算是什么优势族群,显得无足轻重,也有一些进入城市生活,但经济状况并不理想。
随着俄远东各地与我国东北地区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国人前往俄远东淘金,而同样的,也有大量俄人前来国内寻找机会,这其中自然也就包括了俄罗斯的赫哲人。
如今这个时代,其他的族群依靠什么生活,赫哲人自然也依靠什么生活,只不过可能他们保留的古老生活习俗与文化,要比其他高度现代化的族群要多很多,更加有本族特征。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现在靠什么生活?
赫哲族人是一个跨界民族,生活在中国的赫哲人有5354人,生活在俄罗境内的赫哲族人不到两万人,被当地人称为那乃人,主要以捕鱼为业。
赫哲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祖先是肃慎人,六千多年前的鸡西新开流文化,就是他们的发源地。
春秋战国时期,肃慎人同中原华夏人交往密切。肃慎人进贡过"楛矢石砮”。周人谈自己国界时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己把肃慎人生活的地方,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随着岁月流逝,肃慎人以不同的名字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中。
汉魏时,肃慎人被称作挹娄,南北朝时称作勿吉,隋唐时称作黑水靺鞨和粟靺靺鞨。
868年,粟靺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郡国,称雄东北数百年。
1115年,黑水靺鞨一支的生女真首领完彦阿骨打建立大金国,问鼎中原一百多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建立金,史称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金为清,女真为满洲。1644年,清朝问鼎中原,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满洲人都"从龙λ关",进入关里享福去了。
留在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及滨海地区的满洲人经过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族群,既赫哲人,操阿尔泰语糸,满洲-通古斯语,没有文字。
清朝时,留在东北的满洲人(女真人)有:黑金,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作赫哲人。
1858年和1860年,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失去了黑龙江省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土地,赫哲人成为跨界民族。
中国境内的赫哲人生活在同江,饶河,抚远县一带。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被当地人称作那乃人,风俗,语言,服饰相同,以打鱼,狩猎为生活方式,是东北亚地区,唯一以捕鱼为生活方式的民族。
衣:赫哲人(那乃人)穿着鱼皮,鹿皮制成的衣服,上面有精美的刺绣,因此,古时也被称作"鱼皮部"。
食:赫哲人喜欢吃鱼,小米,大米,面食等,还喜欢吃加上油脂,或加上鱼或肉的米粥。
赫哲人最喜欢吃的是生鱼,用黑鱼,鲤鱼和草鱼作成,剃出鱼骨,鱼肉切成细丝,用醋泡上,把土豆丝用开水烫熟,加上调料和泡好的生鱼丝,老好吃了!
行:赫哲人交通工具分冬夏两种。夏天乘桦皮船(乌莫日沉),舢板,独木舟(乌同格衣)。
冬天出行靠雪板和狗拉雪橇。狗是专门讯练的,一只狗70公斤左右。
一个雪橇套上三四条或十几条狗,在莽莽雪原上,奔驰如飞,可日行100一150公里,古代赫哲人也被称作″使犬部"。
住:赫哲人从前住木克楞子,撮罗子,地窨子,或圆顶房子,如今,家家是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居住条件不比城里人差。
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赫哲人,生活优渥,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早己达到了小康标准。
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远东地区才几百万人,资源又异常丰富。生活在当地的那乃人,除了大部分说俄语外,生活方式和原先差别不大。
俄罗斯资源丰富,无论是捕渔业和狩猎,只要人勤快,不愁吃,不愁喝,再说,那乃人人口也不多,不会为生计烦恼!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族现在靠什么生活?
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和中国内的赫哲人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由原始的渔猎生活转向工业生活的人群。
只不过在中国的赫哲人,有的是不愿意再从事工业,而返回了原始森林,继续他们祖先的捕捞渔猎的生活了。
而在俄罗斯的赫哲人,是由于失业,不得不返回渔猎生活了。
然而绝大多数人,还是从事着现在工业的各项工作呢。
实际上过赫哲人,是鄂伦春人的一个分支。
而鄂伦春人,包括蒙古人,因纽特人,鲜卑和女真人,甚至连带一点北美洲的印第安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颧骨特别大,体型显得肥墩墩的。所以他们属于黄种人中的一个种族。
这个种族人群中,有鄂伦春人,赫哲人,蒙古人,因纽特或者是埃及斯摩人,印第安人,或者是历史上曾经的鲜卑人女真人等等。
所以属于同一个种族下的不同民族。
即,人种,种族,民族,氏族,姓族,家族,家庭,家庭成员。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人们是按照同一个氏族,共同居住在一块的。
春秋战国时和以后,人们是按照同一个姓族,共同居住在一块的。只不过在文字历史当中记载成了诸侯国。
所以,秦始皇执政的初期,秦人制定了一部逐客令。也就是不是秦人的人,不能只在秦人的土地内。从而才有李斯写下的反逐客令的文章存留下来。
实际上现在中国的西南少数民族以及藏族等等,仍然是按氏族部落居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氏族内的各个姓族,各自居住在各自的村寨里。
春秋战国时期有,氏族族长的王,保祖庙,其他各个姓族的族长,保宗祠。
用社祭奉祖庙和宗祠,就是保江山社稷了。
社,就是以姓族为单位的居住的人群的总称。
从而社祭,就是用一个社的最佳物品供奉祖宗。
现在城市把居民居住的区域范围,称为社区,仍保留着原先的社的概念的。只不过口头上说成居民居住的小区。
每个小区有一个居委会,几个居委会形成一个街道委员会,几个街道委员会形成一个区政府。只不过城市居民是杂姓混居的区域。在农村就是单姓的一个村庄。在少数民族村寨就是单姓的一个村寨。
所谓的俄罗斯人,实际上是一群被欧洲各个人群击杀的,到处流窜的人群。当时的人口也就是几千个人。
元蒙帝国的时候,被元蒙帝国扶持,形成了一个小公国。
在元蒙帝国的笼罩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当元蒙帝国被明朝推翻以后,明朝没有收回元蒙帝国所拥有的土地,从而渐渐的就被俄罗斯人给收去了。
当俄罗斯人进入黑龙江以东以南,以及大小兴安岭时,清朝政府不愿意了。
从而就问俄罗斯人为什么侵占中国的地盘。
俄罗斯人回答说那里没有人啊。
从而清朝政府开放东北三省的禁地,才有了闯关东的事情发生。也就是内地人可以进山海关以外去开发土地了。
因为山海关以西的人群,入山海关以东地区以后,第1代人好得一些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使第1代去到东北的人,30来岁就死了。
所以山海关以西的人进入山海关以东,是冒死进去的。从而人们就称闯关东。
敢冒死闯关东的人,一是因为自己家乡的土地太少,不去也会饿死以外,就是因为知道在当地生的孩子们,不会得这些奇怪的病,可以长寿的。
何况清朝政府规定,不论是谁开发了多少土地,这个土地就归他所有了,这么大的刺激,就使人们愿意闯关东了。
而在这以前因为东北以东以北地区,属于满族人的祖先的龙脉之地,是不准许其他人进入打扰的。
所以满族人进入关内以来,山海关以东以北地区就几乎没有人了。包括满族人没有入关以前,与之共生的其他民族在内,也有很多进入了关内的。
鄂伦春人和赫哲人都是后来满族走了以后,由靠近北冰洋的人群渐渐向南迁入进来的。俄罗斯人就是追寻他们的脚印,进入到黑龙江来的。
因为在北冰洋上有因纽特人以捕猎为生,在北冰原的边缘上有放驯鹿的人群,并且分不成黄种人和白种人两种人人种的。
在亚洲北冰原边缘上的放牧驯鹿的人群,就是鄂伦春人。
而因纽特人,进入大小兴安岭以后就成了赫哲人。
现在的因纽特人或者是爱基斯摩人,仍然居住在北冰洋上,包括亚洲的和北美洲的因纽特人在内。
北美洲的因纽特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准许捕杀鲸鱼为生的人群。日本虽然也捕杀鲸鱼,但是打的是科研用物的名誉,屠杀鲸鱼的。
可见赫哲人是靠打鱼为生的人群。
现在的北冰原居住的人群,无论是亚洲还是北美洲,都进入了工业时代。虽然他们仍然以捕鱼捕鲸鱼为生,但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从业是工业和工业的服务业为生了。不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北美洲的,以及在中国的赫哲人都是一样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