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技术这么发达,为何征服不了38条沙漠鱼?只能任其灭绝吗?
网上盛传的沙漠鱼,学名叫魔鳉(Cyprinodon diabolis),2019年统计时数量增加到136条。
魔鳉(jiāng),属于辐鳍鱼纲-鳉形目-鲤齿鳉科-鳉属,栖息在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死亡谷国家公园一个叫“魔鬼洞”的地下水潭里。1930年Wales在这个小水潭里发现这些2.5厘米左右的小鱼。
魔鬼洞深度超过130米,而魔鳉只在上面24米处活动。水潭上层有一处石灰岩平台,受阳光照射长满藻类,成为魔鳉的觅食和产卵场所。魔鬼洞的水体缺少氧气,水温长期维持在33.3-33.9℃,环境非常严酷,但是魔鳉在这里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它们的个体寿命只有10-14个月,属一年生鳉鱼,基本上孵化出来快速长成进行繁衍之后这一辈子就结束了。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附近的农业灌溉使魔鬼洞水位下降,平台一部分露出水面,魔鳉的栖息地和产卵地萎缩。1967年它成为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案里的第一批物种,1976年最高法院规定要保持魔鬼洞的水位。
保护人员想了很多方法来挽救这一物种,1972年、1973年和1990年为魔鳉建立了三个避难所,但由于维修故障,到2007年全部关闭。2013年花费450万美元打造了一个魔鬼洞的复制品,称为Ash Meadows Fish Conservation Facility。这个大水箱模仿了自然魔鬼洞,包括水化学、产卵架和自然阳光,但是温度比魔鬼洞低一些,溶解氧含量增加了一倍,以减少对鱼类的热应激和呼吸应激。截至2019年至少有50条圈养魔鳉居住在这个水箱里,另有10-20条在繁殖池中。
保护人员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对魔鳉进行两次数量统计,秋季的数量通常要多些。1972年数量约550条;1970年-1996年,平均数量为324条;1980年、1990年和1995年记录的最高数量为541-548条,之后数量开始下降;2005年11月,潜水员在魔鬼洞种群中只数出84条;2007年只剩38-42条;2008年秋季上升到126条,这是10多年来首次稳步增长;2013年春季只有35条,秋季为65条;2014年增加到92条;2016年春季为115条;2019年春季达到136条。
魔鳉的数量很不稳定,同一年的春季和秋季的数量都可能相差数倍,因为魔鳉寿命短,如果长成后无法及时繁衍,等这一批鱼死亡之后,下一批孵化出来的鱼较少,那数量就会下降。
目前来看,在投入数百万美元和几十年的时间之后,这一物种算是离灭绝越来越远。
人类技术这么发达,为何征服不了38条沙漠鱼?只能任其灭绝吗?
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
根据2020年6月3日的新闻报道,发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科学报告指出:有515种陆生脊椎动物正处在灭绝边缘,世界上陆生脊椎动物在未来20年,灭绝物种数将会赶上整个20世纪,也就是说某些生物的灭绝速度加快了。
也有科学研究证实,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确实要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目前,平均每小时有一个物种灭绝。
因此为了挽救某些濒危物种,科学家就想方设法地将其种群扩大,但却没有一点效果,比如全球仅剩的38条“沙漠鱼”。
濒危物种——沙漠鱼。
在北美洲的沙漠里,有个叫作“死亡谷”的山谷,这里是北美温度最高,湿度最低的地方,最高温曾一度逼近55度,而在谷的东部,有个深150米左右的山洞叫“魔鬼洞”,洞底有个小水池生存着一群沙漠鱼,这是在1930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并识别出属于新的物种。
这种鱼的体型非常小,平均体长只有3~5厘米,是全世界栖息地最小的脊椎动物,科学家们考虑到它所生活的地方,给这个物种起了一个名字“魔鳉(mojiang)”,是一大类鳉鱼的统称。
魔鳉生活的魔鬼洞条件非常恶劣,首先温度高,在洞底的水中水温常年保持在32℃左右,也因为温度的原因导致这里的水含氧量非常低,几乎是鱼类可以忍受的极限;
其次因为季节性原因,太阳照射南移,在魔鬼洞底的至少有两个月无法被阳光直射,能量比较少;最后洞底食物匮乏,因为氧气含量较低,温度较高,所以水中的生物非常的少。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科学家们发现了沙漠鱼的存在,真是不得不感叹沙漠鱼的顽强生命力。
沙漠鱼现状。
科学家研究发现,魔鬼洞形成于50万年前,而在5万年前,沙漠鱼才定居在魔鬼洞里,最初的沙漠鱼并不是这样,只不过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为了能生存下来,它们开始不断的缩小身体和各项器官,直到成为现在的样子。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人口增加,栖息地扩张严重,对地下水的抽取也逐渐地增加,这种鱼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当时发现最早的时候,沙漠鱼还有300多条,但到了2006年时,科学家再次统计时却发现沙漠鱼只剩下了38条,极度濒临灭绝。
为了不让这种特殊的鱼类灭绝,科学家们也想过很多办法对其进行救助。
列入物种保护名单
在1966年,美国就已经将这一种沙漠鱼列入美国濒危物种保护法案的首批物种名单中。
修建了“人工魔鬼洞”科学家曾模拟了3个和魔鬼洞环境相似的栖息地,尝试着将一些沙漠鱼进行了转移。结果在5年后,这些转移出去的沙漠鱼与生活在魔鬼洞的沙漠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表现基因产生了变异,不仅如此,连沙漠鱼的攻击性和求偶行为都发生了改变。
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即使模拟出相同的环境,沙漠鱼也不会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显然,这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
保持原貌科学家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尽量不去打扰它们,比如不让当地人采集地下水,在沙漠鱼繁殖的时候不要去打扰它们,即使是科研研究,也相当严格。
目前每年科研机构人员只能潜泳两次来近距离观测这种鱼类,而且时间还必须要错开这种鱼类的繁衍期。
总结。
根据专家的研究表明,沙漠鱼由于长期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下,已经产生了“抗体”,让它们更加能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所以人类打造的环境并不适合沙漠鱼的生存。
直到现在,它们的数量还在不断下降,甚至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因此沙漠鱼还是需要人们长期的保护的,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去打扰它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