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个题目很容易误导人,并不是沙漠里的沙子直接吸收二氧化碳,而是沙漠里的植被和固碳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沙漠里的地下水也能存储二氧化碳。
沙漠,又称为沙质荒漠,属于荒漠的一种类型,其余的类型还有岩漠、砾漠、冰漠、寒漠等。荒漠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动物稀少,植被稀疏。
2009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二氧化碳可以长期安全地被保存在古老的油气田里,二氧化碳已经在某些气田的地下水里安全且自然地储存了数百万年的时间。
2014年,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论文称,沙漠灌木丛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惊人,荒漠中的灌木丛能将大量二氧化碳存储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占陆地表面吸收总量的15%-28%。(荒漠生态系统是指荒漠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功能单元,没有生物的荒漠不能称之为生态系统)。
2014年中科院官网发布文章《土壤固碳——拯救全球变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糖和其他碳分子,通过根系和枯枝落叶等方式将碳传递给土壤。
2014年《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作用研究进展》表明:藻类和苔藓是荒漠地区地表普遍存在的固碳生物,是荒漠地区土壤表层固碳的主要贡献者,这些固碳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016年《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的评估体系与方法》:固碳是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的一种重要的气体调节功能,能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减缓温室效应,不仅包括植被固碳,还包括土壤固碳。
2016年《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逆转过程土壤颗粒固碳效应》:沙区种植人工林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在流动沙地上种植人工林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漠化逆转到55和50年生灌木和乔木固沙林时0-20cm土壤总有机碳分别比流沙地增加6.8和7.6倍,说明乔木固沙林比灌木林固沙林有更好的固碳效应。
沙漠通常在我们的印象里都是鸟不拉死的不毛之地,只有漫天黄沙,但是实际上沙漠的生物多样性是比较高。沙漠的植物主要包括各种灌木、仙人掌属、滨藜、骆驼刺和沙漠毒菊等,大多数是旱生植物。沙漠里还有多种绿藻和蓝藻,比如长得像头发丝的发菜就是生长在荒漠地区的蓝藻。许多荒漠物种使用C4类二氧化碳固定或景天酸代谢光合作用进行固碳。
全球沙漠的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1%,比整个非洲的面积都大。而包括沙漠在内的荒漠更是占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陆地,南极大陆、北极苔原、澳洲内陆、西北戈壁都属于荒漠。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荒漠才是最好的改造方式。
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植树造林被人们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缓温室效应的最有力武器,人们妄想着把所有沙漠都改造成农田。可是你知道吗?漫天黄沙、荒无人烟的沙漠同样也具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荒漠对于如今的生态系统来说同样不可或缺。
沙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容小觑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显示,干旱气候环境下的沙漠、灌木丛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出人意料。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内华达州的莫哈韦沙漠中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就沙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行了长期观察。他们在莫哈韦沙漠内建立了几个独立的研究区域,分别在各区域施加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并对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沙漠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根据研究人员的预测,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占陆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总量的15%至28%。
那么,沙漠是如何吸收二氧化碳的呢?原来,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不同,沙漠是通过灌木丛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存储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当土壤微生物死亡时,锁在细胞内的碳以及微生物生命的副产品会在泥土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土壤碳封存。
储存在沙漠泥土中的碳封存是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土壤中储存的有机碳比大气和植物中有机碳的总和还要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农田一直是土壤碳封存的重要来源,可是在过去的几十年,农业的过度发展,以及农药、化肥等化合物的使用使得农田中的微生物越来越单一,土壤碳封存能力大大减弱,而久无人烟的沙漠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碳封存能力。
所以,沙漠环境对如今的生态系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沙漠生态系统是维持自然生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科学家已经证实,如今“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的形成和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竟然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撒哈拉沙漠中的灰尘,磷和其他营养物质被热风带走,扩散到了南美丛林中,为那里的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各种各样的自然植物才得以生长并形成了如今的茂密森林。
如今,大约每年仍有22000吨的磷伴随着洋流从撒哈拉沙漠降落到亚马逊雨林,这些磷的数量大致相当于亚马逊地区因为水土流失而失去的肥料量。
站长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地球的生态链都是环环相扣的,如果沙漠这一环节缺失的话,那么必然会引起生态链的异常,届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欢迎关注~
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沙漠、海洋、草原和森林,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森林、海洋、湿地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经,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小本认为,我们不应该忽视沙漠,沙漠也应是“地球之肺”,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占陆地表面吸收总量的15~28%。
那么,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其一,沙漠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沙漠地带人类活动较少,沙子吸附或地下水储存的二氧化碳量大且安全,固碳能力杠杠的,只进不出。
其二,沙漠植物的根系较长,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惊人,能将大量二氧化碳储存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且不会能人类“开发”出来,固碳能力较强;尤其是荒漠地带的灌木丛,更是二氧化碳的天敌。
其三,沙尘暴将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这会让真菌、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其中,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其四,沙尘暴是地球矿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沙尘暴除了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还将灰尘、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带走,扩散到南美丛林中,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丛林一一亚马孙热带雨林(地球的绿肺),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事物,存在即有合理性,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能缺少的一员,还是有些积极作用的,也是人类待开发的处女地,而沙尘暴就像地球为了应付环境变迁而进行的自救!
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听说过:沙漠遇见大风,走路看不见几十米距离人,尘土飞杨,带来伤害,现在当地政府发动群众种上很多树🌲,胡杨林就是其中一种树🌲,有带头人承包土地,把沙漠🏜️变成绿洲,到处都在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一句话说的好:千山万水就是金山银山!
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常人的认识里沙漠是非常非常缺少水份的,因为沙漠的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好几十倍,以我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平均年降雨量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4-5毫米,而年蒸发量超过2800-3500毫米。经过千百万年的水份入不敷出,应该早已没有什么水了。可是现实情况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沙漠里有水,如果没有水这些年我们的蚂蚁森林能长出一颗树吗?沙漠里的生物比如沙漠蜥蜴就不可能成活。有过夏天沙漠过夜的人可能会发现,早晨的帐篷下面是潮湿的。沙漠不是我们想象的缺水,沙漠水份是以另一种形式来完成,不光光靠降雨。沙漠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沙漠快速升温,晚上沙漠急速降温。极大的温差使空气中的水份在夜晚凝结,并渗入沙层下面。比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矿泉水,瓶身在空气中一会就全部是水一样。沙漠昼夜温差极大,有时昼夜温差达50度。极大的温差使空气上下对流平凡,这就是一般沙漠上空比较晴朗少云的原因。对流空气使沙漠产生大量的风,而且能形成沙漠的地方必然是一个天然的背风的地方,它的迎风面必然有挡风的东西比如山脉。沙漠里的风平时白天是上升的吹,如果风是平吹的,就不可能形成来回移动的沙丘,只会形成戈壁滩。因为白天地表快速升温,热空气上升。就和我们看见的在上坟烧纸的火盆里,火老是向上旋转形成旋风的道理一样。这也是沙丘形成和不断来回移动的原因。沙漠中的沙子在上升气流的作用下来回移动快速磨擦,沙漠里的沙丘是在不断移动的,仔细观察表皮的沙子就会发现沙粒像是显微镜下的微生物,都在快速移动。来回移动的沙子越磨越细小,经过风的筛选,细小的被吹到边上。中间留下差不多大小的,犹如农村秋天打粮食的扬场一样,来回住上一扬皮壳都被吹到边了,粮食留下来了。到了春季季风来临,周边被研磨的非常细小的颗粒被大风携带吹到远方,形成沙尘暴,沙尘暴携带的沙尘就是沙粒在不断来回摩擦下形成及其微小的颗粒。我们以为沙尘暴是最近才有的事情,其实沙尘暴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亿万了。每年春季的沙尘暴,其实都是地球自我修复的过程。我们一直以为沙漠是我们乱砍滥伐大规模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其实不是那样的,沙漠周边地区人口非常少,根本形不成农业,古人没有那么大的破坏力,而且古人是游牧不是固牧,不可能傻的把植被啃的光光还要放牧,周边植被丰富的地方多的是。沙漠的形成和地理位置有直接的关系。沙漠不会像我们想想的那样快速无限发展下去。沙漠的形成有它特殊的地理环境。现在沙漠的危害被我们远远放大了,沙漠对地球的作用之大,我们远远没有认识到。没有远古时期的沙漠就没有我们现在肥沃的土地。沙漠和我们的农业耕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现在好多肥沃的土地都是沙漠和沙尘暴给我们创造出来的。这些年我们努力想消灭沙漠,在沙漠上种出一片森林来,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沙漠的原因。我们人为的去改变沙漠只会带来更大的灾难,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不要刻意的去改变自然是最好的保护自然。
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众所周知,沙漠、海洋、草原和森林,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森林、海洋、湿地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而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我们不应该忽视沙漠,沙漠也应是“地球之肺”,预计到2050年,全球荒漠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将占陆地表面吸收总量的15~28%。
那么,沙漠为什么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其一,沙漠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沙漠地带人类活动较少,沙子吸附或地下水储存的二氧化碳量大且安全,固碳能力强,只进不出。
其二,沙漠植物的根系较长,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惊人,能将大量二氧化碳储存在富含微生物的根部土壤中,且不会能人类“开发”出来,固碳能力较强;尤其是荒漠地带的灌木丛,更是二氧化碳的天敌。
其三,沙尘暴将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这会让真菌、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其中,浮游生物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的危害。
其四,沙尘暴是地球矿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沙尘暴除了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大量矿物质和有机物带入海洋,还将灰尘、磷和其他营养物质带走,扩散到南美丛林中,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丛林一一亚马孙热带雨林(地球的绿肺),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能缺少的一员,还是有些积极作用的,也是人类待开发的处女地,而沙尘暴就像地球为了应付环境变迁而进行的自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