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江苏省也有洪灾,上世纪江苏洪涝灾害严重,1991年华东水灾江苏受灾人口达4200万。本世纪以来江苏受灾情况和风险在长江中下游几个省份里是最低的。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等诸河流域下游,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洪水穿境入海。江苏地势低洼,地形以平原为主,高程45米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5%。水系发达,有河流及人工河道近3000条,湖泊超过200个,水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7%。全省83%的平原、76%的人口、79%的耕地在汛期受洪水威胁。
江苏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季风特征明显,容易出现突发性、灾害性的暴雨洪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降水量70%集中在5-10月。6月-7月的“梅雨”易引发流域性暴雨洪水,8-9月的台风暴雨容易引发区域性洪涝。沿海沿江地区还面临风暴潮的威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决定了江苏局部性洪水频繁、区域性洪水常见、流域洪水易发,防洪任务艰巨。
1994年《江苏省近40年洪涝灾害概况及防洪对策》显示:在季风环流异常情况下,江苏省常出现大范围降水失调。洪涝发生最多的是5-9月,其中6-7月是梅雨季节,也是洪涝发生最频繁的时期,洪涝次数占全年的75.3%。江苏近40年来主要洪涝灾害共发生17次,平均2-3年一次,其中大范围洪涝灾害就有6次。
1991年梅汛期江苏省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全省416.8万公顷农田受淹,成灾面积166.7万公顷,绝收46.7万公顷;3.4万多家工厂被迫停产;17726个村庄被淹,房屋倒塌47万间,遇难245人,受伤1760人;受灾人口达42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33亿元。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江苏省进行了一系列抗洪减灾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加强洪灾天气中、长期预测;加强工程、非工程防洪设施,包括大力修建骨干防洪工程、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提高全民防洪意识、加强防洪管理、强化救灾职能);建立防洪减灾系统工程。
如今江苏形成了较完备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淮河下游防洪标准接近百年一遇,长江干流、太湖流域、沂沭泗水系、主海堤防洪(潮)标准达到或接近50年一遇。区域防洪标准大部分达到10-20年一遇。省辖城市主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
因此本世纪以来江苏受灾的情况和风险在长江中下游几个省份里算是最低的。
2015年《南方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利用南方12个省/市2004-2012年的洪灾资料,将江苏的灾情风险评估为最低。
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江苏省在长江的入海口,历代水患不断。加上税负沉重,农民不断垦田,加剧了水灾的频发。
但凡在苏州等地有所作为的清官,都把兴修水利作为大事,如唐代的白居易明代的况钟海瑞等,经常疏浚河道,苏州大市的娄江(浏河),扬林塘,白茆塘等等入江水道都是古代就有,解放后,新修的太浦河,望虞河等太湖出水河道,大大减少了江南水患。
苏北由于黄河抢了淮河的入海水道,苏北的大好良田从此多灾多难。刚解放,就领导农民开挖了“苏北灌溉总渠”,初步解决了淮河水患。近年又在灌溉总渠旁加了两条淮河入海水道,大大减轻了里下河地区的水患压力。
我记得插队太仓的近十年的时间里,每年冬天都要去水利工地,都是无偿劳动。苏北也同样如此。因此江苏的水灾损失小,是农民年年的辛勤劳动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再也不要付出过去那样的辛苦了,机械化的施工比过去效果更好。淮河的入海水道就是靠机器,江苏的长江江堤的建成,更是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我插队时,每年在险要地段筑堤,水泥、石头等材料供应紧张,建成段的标准也不高。记得有一年,高潮、台风、上游洪峰同时袭来,公社广播站紧急通知民兵上堤。天文大潮到达时,巨浪直扑大堤,溅起几十米的水花,到这时才体会人力的渺小。听说隔壁公社决堤淹了几百亩土地,好在潮水很快落去。现在筑成的江堤就不会出事了。
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你去问问江苏老一辈人,开河是多么记忆尤甚的事情,上一辈人生产队每家每户出人挖河累死了多少人!说到底都是江苏人干出来的!
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实际情况与题主认知的正好相反,在历史上江苏的洪涝灾害很频繁的。
江苏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很大长江、淮河两大江河横穿全境东流入海。境内地势平坦,河道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苏南古有“鱼米之乡”的赞誉。全省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受上中游20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来水。由于全省80%的地面处于汛期洪水位之下,是洪涝灾害多发省区之一。
历史上江苏多次发生大规模水涝灾害:1931年特大水灾
入夏后,江淮流域大雨不止,长江、淮河、汉水、运河同时泛滥,有16个省受灾。其中最严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五省,山东、河北、浙江次之。受灾人口达1亿人,死亡370万人。
1954年长江、淮河水灾
6、7月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而且集中,致使江河水位猛涨,主要受灾地区是江苏省,财产损失100亿元以上。
1991年华东地区特大洪水
5月中旬开始,中国江淮、太湖地区连降大到暴雨,平均雨量较常年多1至3倍,梅雨季节比往年提前20多天。死亡801人,伤1478人,各方面损失价值人民币459亿元。
江苏不仅自己洪涝灾害多,还需要替上海承担洪水的压力就说1991年的华东特大洪水,上海市基本未受影响,而与上海接壤的江苏省的几个县市都被洪水淹了。中央下死命令,不许洪水进入上海市境内,解放军战士沿上海境,筑起拦水坝,把水拦在江苏境内,当地的稻田,鱼塘全部受灾,洪水多日不退,损失惨重。
为保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江苏做出了巨大牺牲。
在我们感觉里江苏水涝灾害少原因主要是,这几年江苏、上海政府对水利设施建设非常重视,投入非常大。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太浦河。
太浦河,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而故名。
为太湖入黄浦江的人工河道,开挖于1958年。全长57.5千米,河宽约200米。工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始于1958年9月,止于1959年7月。
第二期始于1960年春,因资金、劳力、材料不足,中辍。
1991年年末第三期开始,至 1995年12月27日,河道全线贯通 。
注意了,太浦河第三期就是因为1991年华东特大洪水而重新启动,这只是当年的防洪排涝工程之一。
江苏、上海依靠长江和东海,只要水利工程建设好了,排涝渠道畅通,水能畅通的流入大海,就不会发生比较大的水涝灾害了。
1991年,至今已经快30年了,大家对水涝的印象已经淡薄了。
码字不易,觉得好的请点赞和点关注,谢谢!
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江苏七十多岁以上农村老人,不论男女,都曾经做过一个工种,河工,都是义务劳动,这些年江苏水灾少,得谢谢老辈一代人。
江苏省在长江的最下游,地势低,可为什么没有洪涝灾害?
苏中,这样的河网,横向700米一条,竖网3000米一条,都是毛主席那个年代老百姓一楸楸挖出来,一担担跳出来的,平时这些水灌溉庄稼,交通不发达年代也是运河,汛期汇流入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